当前位置:首页 » 专升本科 » 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6-01 19:24:56

1. 教学论文

1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1 .中国 古典舞

中国
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
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
舞戏”
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
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
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 年,它被国家教育
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 身韵”
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 古典舞” 时这样讲道:“
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
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
性的舞种和体系。”

2 .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 身韵” 即“ 身法” 与“ 韵律” 的总称。“ 身法” 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
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 身韵” 即“
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 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
戏曲舞蹈” 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 一”
和这个“ 变” 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 形、神、劲、律”
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神、劲、律”
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 是“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

1 、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 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paper.studa.com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 形” 上必须 首先解决体态上“ 拧、倾、圆、曲” 的曲线美和“
刚健挺拔、含蓄柔韧” 的气质美。中国 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 拧、倾、圆、曲” ,仰、俯、翻、卷” 的曲线美和“ 刚健挺拔、含蓄柔韧”
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 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 塌腰蹶臀” 、唐代的“ 三道湾”
、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 ,中国 民间舞“ 胶州秧歌” 的“ 辗、拧、转、韧” ,“ 海洋秧歌” 的“
拦、探、拧、波浪” 和“ 花鼓灯” 的“ 斜塔” ,武术中的“ 龙形猿步” 、“ 八卦” 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 拧、倾、圆、曲”
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 拧、倾、圆、曲” 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
头、颈、胸、腰、胯” ,“ 肩、肘、腕、臂、掌” ,“ 膝、踝脚、步” 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 、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
神” ,“ 形” 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 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 韵” 。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所谓 “ 心、意、气” ,正是“ 神韵” 之具体化。人们常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传神的工具” 、而眼神的“ 聚、放、凝、收、合”
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 圆” 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
,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 。身韵创建者提出了“ 三圆运动” 的理论
。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 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
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 球体运动”理论 。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
。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 都是经历了“ 由浅入深” 到“ 深入浅出” 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 、劲

“ 劲” 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 线中的点” 即“ 动中之静”) 或“ 点中之线”( 即“
静中之动”) ,都是靠“ 劲“ 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 ,3/4 ,4/4
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 弹性” 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
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
劲” 。“ 劲”
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 画龙点睛” 。“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
形已止而神不止” 。除此之外,还有“ 刚中有柔” 、“ 韧中有脆” 、“ 急中有缓” 等劲的区别。 转贴于 中国论文

4 、律

“ 律’ 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 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 顺” ,这“ 顺” 是律中之“ 正律”
,动作通过“ 顺” 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 反律” 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 双晃手”
,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 不顺则顺” 的“ 反律”
,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 反律”
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 一切从反面做起” 之说,即“
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 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 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中国 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 “ 舞律” 之精奥之处。

3 .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
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
身韵” 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 骨髓” 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 核” 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
壳” 还是“ 核” ,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
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
两层皮” 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 壳” ,而没有身韵的“ 核”
,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
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
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 壳”
与“ 核” 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
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 就目前
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4 .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 、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
研究 ,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 前旁搬腿” 要完成180o
,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 两个八拍)
。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 。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
,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2. 如何自考北京舞蹈学院

可以前抄往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官网,在自考栏目下报名,然后参加考试,考完专业计划课程即可办法毕业证,也可以找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报名参加考试,详细报考信息请登录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查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cation examinations),简称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贯彻宪法鼓励自学成才的有关规定,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自学考试是我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学位英语的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授予成人学士学位、参加研究生考试,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3. 疯狂跪求: 大学生舞蹈学类毕业论文

论现代舞 现代舞蹈重建的意义不在于提升舞蹈家的地位,而在于使人们重新认识身体的意义。
这是因为,身体是灵魂的载体,拥有和谐的身体才能承载和谐的生命。舞蹈家如果能在这一层面上进行创作和表演,那么,舞蹈才会真正留在观众心中。
前些日子举行的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可以称作中国舞蹈史上舞种最全的比赛,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好舞、好戏,并且促进了当代舞蹈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它还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舞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殷实成果。
本次大赛参赛选手最多的团体是北京舞蹈学院,他们不仅捧走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桂冠,而且在其他舞种亦有突出的表现。在传统舞蹈中,《扇舞丹青》和《风吟》不仅带着迎面扑来的时代气息,亦深蕴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他们在“传神写照”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体韵遒举,风彩飘然”的动态形象之中,建构起中国古典舞之“雅”气———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舞在继承民族传统从“形”到“神”的更大超越。
现代舞的艺术探索对于现当代中国舞蹈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提供的启示、做出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自身却往往由于“有悖传统”而被打入另册。其实,当代中国舞蹈家所有的努力都在使中国舞蹈走向现代化,只是被纳入“主流”文化的舞蹈立足于张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因而比较契合由传统文化艺术观念培养起来的观众的审美理想;而现代舞则试图突破旧传统的僵化部分,探求艺术发展新的可能性。现代舞蹈追求艺术的质朴与真实,落下足尖,褪去装饰,为舞蹈真正成为人的艺术而首先使舞蹈动作“人化”。在着力追求舞蹈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同时,向舞蹈艺术“本体”回归。
《咱爸咱妈》、《两人车站》和《胭脂扣》的创作与表演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优秀作品均出自舞蹈院校的青年教师与学生之手,并突破了“学院派”舞蹈创作重“舞”轻“质”的倾向,同时突破了传统舞蹈创作重“质”轻“舞”的偏颇。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作品将艺术表现的视点投向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表现他们的亲情、爱情以及乡情。
业余舞者的参赛使大赛的表演平添几抹色彩。农民秧歌队、工人艺术团、文化宫、群艺馆等舞蹈团的节目丰富多彩,甚至涉猎了难度很高的踢踏舞和芭蕾舞,都表演得颇有水准。其中,北京大学舞蹈团的《校园音画》独树一帜,以浓浓的人文情怀给观众以感染。唯一进入决赛圈的中学舞蹈团———北京第二中学的舞蹈队,用朝气、用稚气、用活力捧走了业余组的金杯,他们的舞蹈,集中地体现了今日全民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水平的提升。
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大的成功是使喜爱舞蹈或不熟悉舞蹈的观众坐在屏幕前观看了舞蹈,参与了舞蹈。电话、网络热线显现了观众参与的热情。舞蹈大赛也通过邀请资深舞蹈家、教育家的现场评说,或通过综合素质考试的题解普及舞蹈文化,给观众走近舞蹈铺路搭桥。其实,更精彩感人的镜头都关在幕后,在讨论当代舞与现代舞的区别时,有位年轻的网友说他的“老妈”见解很“经典”;一个是“时髦”,一个是“另类”,是否十分准确我们将另作讨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确很精彩。还有许多未能进入决赛的作品,多少受制于“比赛”
这一游戏规则,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舞者的那份勇敢和真诚,让我坚信:舞蹈的舞台,每一个人都享有权力。
在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年代,许多大型电视晚会很少将3分钟以上的时间给予一个舞蹈。于是乎,舞蹈成了电视的包装;成了歌星的包装;成了杂技的包装,最终,其它艺术都好看了,舞蹈却成为了包装纸、包装袋……是舞蹈家的舞蹈没跳好,还是身体的感觉退化了,使人们忽略了舞蹈?我认为,现代舞蹈重建的意义不在于提升舞蹈家的地位,而在于使人们重新认识身体的意义,这是因为,身体是灵魂的载体,拥有和谐的身体才能承载和谐的生命,并且,身体本身是一部历史,它由自然、社会与文化构成;舞蹈艺术作为身体“体现”的典型现象,是在人的鲜明意志主导下,以特殊的形式训练身体形态,无论在官能感觉还是在抽象的精神方面,都集中体现着某种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文化习俗的身体特征,因此,通过舞蹈及其身体的“体现”,我们理解生命,解读生命,表现生命,交流生命,协调生命,最终保障与发展生命。舞蹈家如果能在这一层面上进行创作和表演,那么,舞蹈才会真正留在观众心中。

4. 古典舞基训的利与弊(论文 急急急)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在古典舞中的灵魂作用,文章从身韵的艺术特征、身韵之“形、神、劲、律”、身韵中的艺术呼吸、以及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呼吸;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袁禾著.中国舞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资华筠. 试论古典舞在中华元文化中的地位[A]. 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 仝卓工作室喊话郑云龙说了什么

7月10日凌晨,仝卓工作室连发多条动态,透露仝卓将复工,并再次喊话郑云龙,称要去问北京舞蹈学院郑云龙的论文有没有查重,说郑本科毕业不会用word,是个半文盲,“要是实际上会word,但上节目说不会,那不就是撒谎精吗?”

工作室还表示,仝卓舞弊事件是“违规”而非“违法”:他的高考成绩、业务水平、毕业论文都是真实的。因此他并不算“劣迹艺人”,否则娱乐圈起码三分之一的人要消失,工作室还表示真正违法的恶劣事件是一个产业链“仝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产业链中的受益人,但是这个益,并没有实际受到。”

最后,工作室发出声明表示:自5月起,有部分私媒体发布不实信息,对仝卓先生的名誉造成极大损害。对此,仝卓已委托律师对2500余篇造谣侵权文章及相关证据做了公证保全,并限其发布者在15日内删除相关内容,否则将依法维权。

(5)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扩展阅读:

仝卓喊话郑云龙后现身机场

2020年7月9日,北京,仝卓现身机场。他反戴棒球帽身穿白T恤和黑色长裤,造型十分休闲,获粉丝送菠萝等礼物人气不减。7月6日,仝卓在微博晒出文章截图并发文喊话郑云龙:“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持续的稿件上带着我,曾经的小伙伴郑云龙,我宁愿相信这么下作的手法是跟你没关系的。”

从画面中看,仝卓略显发福,想必是在其舞弊风波之后疏于身材管理,因而体态略显臃肿。当天,仝卓并不是孤身一人在机场,还有其铁杆粉丝前往,还为仝卓送上自己准备的礼物和花。看来虽然因舞弊而翻车的仝卓,依旧人气不减。

6. 李超的科研项目

2002年参加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关于北京居民社区文化活动的调查研究”;
2003年参加北京舞蹈学院十五教材规划课题舞蹈作品欣赏教材“欧洲民间舞”部分的编写;
2003年参加国家九五、十五规划课题“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的撰写;
2004年本人毕业论文方向为:默斯·坎宁汉舞蹈音乐观之“变”与中西舞蹈哲学、美学观念的互相影响。
至2006年9月,已在舞蹈学科国家一级刊物、核心期刊《舞蹈》杂志、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发表学术性论文共三篇,近2万字。2005年与人合著的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外舞蹈作品赏析大系》中第五卷《外国民族民间舞赏析》目前正在出版中。
2006年,在由北京舞蹈学院袁禾教授主编的《舞蹈作品鉴赏》、赵铁春副教授主编的《舞蹈词典》两部著作中任编委,主要执笔中西现代舞部分的写作。
2007年,陕西省高校教育改革与研究课题“舞剧创作与教学研究”。
发表论文情况:
在舞蹈学科国家一级刊物、核心期刊《舞蹈》杂志、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发表学术性论文共三篇,近2万字。2005年,与北京舞蹈学院刘青弋教授等人合著的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中外舞蹈作品赏析大系》中第五卷《外国民族民间舞赏析》目前正在出版中。2006年,6万余字的硕士生毕业论文《默斯·坎宁汉舞蹈音乐观之“变”》由刘青弋教授教由出版社筹备出版中。
主要论文发表情况如下:
鲁道夫·阿恩海姆与玛格雷特·陶布勒尔的舞蹈思想比较》
《舞蹈信息》2000年6月1日录用
《粉墨勒英雄》《舞蹈信息》2000年7月15日录用
《秦俑魂之魂》《舞蹈信息》录用
《“踏歌”中流转的道学气息》《舞苑信息》录用
《在轮于轨之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夏季刊录用
《芭蕾双雄逐京华》《舞蹈》杂志2003年第2期首篇录用
《中国芭蕾与“大剧院”》《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0日录用
北京舞蹈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活动报道2004年4月15日《舞蹈信息》录用
中国芭蕾思辨(提纲)2002年12月广州芭蕾舞团北京演出季特刊
《梅兰芳》中国造2002年12月广州芭蕾舞团北京演出季特刊
《关于舞蹈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冬季刊
《俄罗斯芭蕾下的蛋》《中演月讯》2001年12月第四期
《捉“鹅”记》《中演月讯》2001年12月第四期
《桃李盛事冷眼闻香》《舞蹈》杂志2006年第九期首篇

7. 急 急 急 体育系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我国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该学科在体育院校的开展尚在起步阶段。文章在借鉴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基础上,根据上海体院等体育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培养方向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对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推动体育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舞蹈编导学科课程 体育院校 教学改革

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近几年以来在体育院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而其开设的艺术类舞蹈编导学科课程尚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体育院校特色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与开发迫在眉睫。目前舞蹈编导学科建设在艺术类院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摸索中渐趋成熟。但其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标与体育院校的现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与一般艺术类院校舞蹈专项的学生在艺术知识功底、艺术素材、舞蹈素材的掌握上有很大的差异;其次,体育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对舞蹈编导的培养方向各异。必须将舞蹈编导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舞蹈及社会流行舞蹈的领域,将舞蹈编导课程作为各舞种编创的基础,并与体育类、社会流行类舞蹈相结合。而现有的舞蹈编导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于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舞蹈编导课群。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海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并查阅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导的,以舞蹈创作教学为中心的《中国舞蹈编导学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以及国外的如:默罕默德·黎达的《舞蹈编导与舞蹈编导学》等数十篇与舞蹈编导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寻找理论依据。
访谈法。对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师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动态想法。
实验法。对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编导核心课程的改革实验试点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编导基础能力分析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高考生源以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为主,其次才是中国舞或当代舞、健美操专业学生。而通过对其即兴编舞考试的现场观察以及对其考分的查询发现,专业高考的即兴编舞考试中,是以中国舞或当代舞的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为最强, 而体育舞蹈学生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节奏感较强,但动作编创能力及思维能力过于局限,编舞自信心明显较差。健美操的学生则对编舞完全无概念。
(2)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在进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编创活动。而通过与进校前参与过舞蹈作品编创的学生交谈得知,其所参与编创的舞蹈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伴舞等小舞蹈,没有专业性可言。
(3)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还太缺乏,更不要谈艺术底蕴、艺术积累了。而一个好的艺术编导首要的是要懂得审美,对美有了概念才能尝试编创出美的作品来。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思想家、教育家贾作光老先生在《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一文中写到:“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指编导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有三个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摹仿能力……舞蹈编导应用‘舞蹈的眼睛’,要求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透着动作感……”而舞蹈专业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对舞台上的艺术还缺乏基本概念。生活、艺术的积累还很有差距。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改革分析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结构研究
传统的艺术院校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为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者纯实践性的舞蹈创编法课程。而结合体育院校的生源现状、现场教学观察以及课后对以上两种相对独立结构的课程教学方法调研的数据分析,简单分割的纯理论或纯编导实践的教学方法结构均不能适用于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以及实践需求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必须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进行合理改革。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研究
根据以上对传统的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分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艺术院校及体育院校资深教师的深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结构应适当调整,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授课地点转换到舞蹈技术课教室,一是将编导理论的内容通过对相应编创场景或作品的观看、讲解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析、理解;二是将编导理论的各技法内容先进行理论讲解以及教师或个别同学的示范编创,继而要求同学们以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实践编创形式来完成。
综上所述,该课程采用新的教学结构方法以后,学生对编导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在编舞中的实践运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3.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研究
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经过大量的思维劳动以及动作编创的体力劳动反复交替进行而编创完成。无疑作品编创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完成之后的幸福感、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而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完成也必须经历这一从艰辛走向幸福的历程。课后单元编创作业的完成即是这一亘古不变的编创规律在教学中的最核心、最缩略的体现。
结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编创过程的基本规律可知:几乎完全没有舞蹈作品编创基础的体育院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在完成该课程的核心环节“编创实践”——即课后编创作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以致出现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进度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用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不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后果。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总分100分的学科,平时成绩(也就是过程性评价)为10分或20分,考试成绩(也就是总结性评价)为80分或90分。这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方式。
而采用总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下的作业完成是以同学们的主观学习态度为主导因素的,状况极不理想。由于编导学科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一个单元的编创实践练习不完成,就将导致后续的单元都无法完成,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上述研究,应将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作出调整,加重课程核心环节——课后编创实践的评价比例,对每一单元的课后编创实践都进行回课与评分,直接计入平时成绩。增加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40%或更高;而降低总结性评价(考试成绩)的比例为总成绩的60%或更低。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后,同学们普遍都能完成编创实践作业,可见舞蹈作品编创的过程虽然艰辛,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但同学们的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被有效激发。在与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在一段时间的单元编创能力训练之后,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编创学习的成果,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编创实践的主观学习态度从被动完成逐渐转化为主动完成,并且大部分同学对舞蹈作品编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与建议

1.体育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普遍舞蹈编导基础能力较差。为利于该专业的发展,每年招生中可适量配置专业较好的中国舞学生比例,降低或取消健美操学生的比例,以带动整体舞编学生编创专业能力的提高。
2.舞蹈编导学科课程是以编创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每一单元的理论学习必须通过实践编创来理解、消化。将坚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编创实践,使学生能较快地将编创理论转化为自主编创实践能力,建议将纯理论的舞蹈编导基础课程或纯实践的舞蹈编创技法课程的授课方式转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舞蹈编导的核心即一个字——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出现畏难、不自信等心理,作为教学者必须理解并从各方面着手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让不敢编的学生编得更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编创潜能,帮助学生突破课程进行中的这一瓶颈。
4.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舞蹈编导的学习规律,必须坚决实施增强过程性评价,将编创实践实时考评并计入平时成绩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且要进一步研究拓展适用于该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5.体育院校舞蹈专业针对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院校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院校特点开发适应于其发展目标的舞蹈编导专业课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卡琳娜·伐纳. 舞蹈编创法[M].法国:巴黎维戈特出版社,1993,8.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王海,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5]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8. 急求舞蹈毕业论文,古典舞类型,身韵,气息协调性。跳转翻,或者教学类

购买舞蹈书籍,从中酝酿。北京舞蹈学院附近的“舞动空间舞蹈用品店”销售各种舞蹈书籍,光盘

9. 北京舞蹈学院13级论文怎么写

我们这里说的是并了,十二级封顶了!~·

热点内容
2014华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考研 发布:2025-08-22 11:42:39 浏览:437
中南大学药物分析考研 发布:2025-08-22 11:41:43 浏览:511
我最尊敬的大学老师 发布:2025-08-22 11:37:22 浏览:112
香港大学教授文章 发布:2025-08-22 11:36:48 浏览:531
2017江苏大学复试时间 发布:2025-08-22 11:16:35 浏览:525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目录 发布:2025-08-22 10:57:25 浏览:839
河南体育专业大学有哪些专业 发布:2025-08-22 10:44:32 浏览:841
大学生社会实践申请表 发布:2025-08-22 10:43:54 浏览:757
女研究生和导师野外偷欢 发布:2025-08-22 10:11:52 浏览:223
祝大学老师春节祝福语 发布:2025-08-22 10:11:00 浏览: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