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A. 求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生姓名
***
所 在
院(系)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 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开题人(签名):***
2008年11月20日
B.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2003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亲笔签名)
年月日
C.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内。此报告容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内容: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课题的研究内容
D. 急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集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政法 学院 法学 专业 2008 年 3月1 日
设计(论文)题目 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
学生姓名 王兰花 学号 2004952023 指导教师 许翠霞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可转债最早起源于美国,1843年美国纽约益利铁路公司首次向社会发行可转债筹集资本,开创了美国可转债的先河。从此,可转债在债券市场上越来越受投资者欢迎,它已经成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融资工具,并对这些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转换债虽然在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也从无到有一步步地发展,但相应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理论界对之相关的研究并不太多,尤其是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研究更不多见。
可转换债在转换之前,债券持有人只是公司的债权人,并非公司的股东,无权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我国《可转换债暂行办法》(虽然在去年已废止)规定:“可转换债在转换股份前,其持有人不具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站在债券持有人角度考虑,作为投资者,其注重的并非固定的债券利息收益,而是公司股票的升值收益,而股票市价的涨跌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就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利益,因此债券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关心并不亚于股东,但这样投资者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微妙,他们没有参与经营管理,可经营管理的结果却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对债券持有人更为不利的是发行公司及其股东利用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便,可通过各种行为侵犯债券投资者利益,增发、配股、分配股票股利或者现金股利以及合并重组等等都是常见的手段,因此,对可转换债持有人的利益更需要从法律上予以特别的保护。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可转债已经成为世界资本市场融资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纵观世界其他国家,为了保护可转债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大都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对可转债持有人面临的种种风险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对策,并建立了可转债债券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律机制。比如,美国的可转债持有人利益保护的会议制度和信托制度就能够较好地避免发行人的股东侵害债券持有人的利益;1953年法国政府发布了《转换公司债令》,对于发行人在转换前的法律地位严加约束,并限制各种金融操作,加强反稀薄化措施,以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意大利民法典》、德国《股份公司法》则通过对转换权进行立法规制,加强发行人义务,防止债券持有人利益被侵犯。
国内:在我国,对可转债持有人的法律散见于《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公司法》中,主要从可转债的发行条件、转换权、担保制度等方面进行保护,但法律对相关的制度规定得过于笼统、模糊,不足以真正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二、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
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观点:
基本思路:本文试从介绍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的权利、研究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完善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希望此文能够真正起到对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进行保护的作用,促进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
引言
(一)可转换公司债及可转债持有人的权利
1、可转债的含义和特点
2、可转债持有人的主要权利
3、可转债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意义
(二)我国对可转债持有人利益保护的法律现状
1、我国可转债持有人的法律地位现状
2、中石化发行可转债对债券持有人的影响
(三)国外对可转债持有人法律保护的相关制度介绍
1、英美可转换公司债信托制度
2、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可转债持有人会议制度
3、可转债持有人会议制度和信托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四)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法律保护的完善
1、加强可转换公司债债券持有人转换权的保护
2、可转换公司债债券持有人知情权的保护
3、赋予可转换公司债债券持有人回售的权利
4、完善可转换公司债持有人的会议制度
5、引进可转换公司债的信托制度
(五)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从我国在可转债持有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入手,结合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并借鉴其相关制度,试图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可转债持有人法律保护的路子。
三、参考文献[专著、论文等纸质或网络文献不少于15(篇)部,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部]
1、时建中:《可转换公司债法论》[M]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赵旭东:《商法学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张福:《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的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4、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陈继超:《浅析可转换债券在公司激励机制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 2006年第5期
6、张钢:《可转换公司债利益平衡机制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 2006年4月
7、崔炳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
6期,第101页。
8.秦远灏:《论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D] 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9.王金晖等:《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问题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4年7月。
10.赵晓荣等:《筹资新方式——可转换公司债券解析》,《交通财会》[D]2004年12期。
11.李凤宁、马栋:《证券实时行情信息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12.张竞芳:《论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的保护》,《经济师》[J]2005年第6期。
13. 李伯圣:《论公司治理中债权人治理权的前置》,《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2005年1月。
14.Efrat Lev,Adv,THE INDENTURE TRUSTEE:DOES IT REALLY PROTECT BONDHOLDERS?8U.Miami BUS.L.Rev.47
15.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M],2006年版
16.徐娟:《论可转换公司债债权人利益保护》,[D],吉林大学 2007年4月
17. 陈守红:《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18. 张丹:《论可转换公司债之债权人保护》,[D],西南政法学院出版社 2007年4月
19. 欧阳启明:《可转换公司债各主体利益平衡法律制度设计》,[D] 中国政法大学 2004年5月
20.Fischel,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vement,35 Vand.L.Rev.1259(1982).
四、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完成论文的条件:
1、图书馆具有大量的专业著作
2、丰富的网络、期刊资源
3、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
(二)拟采用研究方法及措施:
1、研究方法
(1)法理分析
(2)实证分析
(3)应用研究
(4)比较研究
2、研究措施
(1)查阅图书馆的专业性著作;
(2)上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超星数字图馆查找相关内容的期刊及论文资料,并做记录;
(3)查找相关专业性术语的解释;
(4)上权威网站查询最新的发展趋势;
(5)参考专家的最新的专业学术性论文;
(6)上网查询近期的网络文献和最新的法律规定,并比较新旧法的变化。
五、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
论文选题是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这是我国现行公司法及相关法律制度至今缺乏相应完善法律规定的领域。而随着可转换公司债券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手段,可转债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诉求便会越来越强烈。正是由于立法存在缺漏,先行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选题而言,我同意开题。
就目前的大纲,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和修改。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可能涉及多个角度,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可能导致整篇论文都在泛泛而谈,而每个问题都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探讨。建议从中确定一个更具体的方面来写作。
签名:
年 月 日
注:此表前4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依据
E. 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1、如果论文页码不来多,前置自部分并不一定要有,或只加个封面即可。
2、封面、标题等不要太花哨,一般以简洁大方为好。 3、如果论文很厚实,可考虑正反面排版打印。 4、页码较多的论文,可考虑用页眉标注论文标题及层次标题,如单页用文章标题,双页用层次标题。 5、不管论文长短,页码均需标注。页码标注由正文的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可以标注在页眉或页脚的中间或右边。论文的前置部分、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附件部分一般单独编排页码。 6、封底底色与封面一致为好,若用底图则与封面应有相关性。 7、若用订书钉装订,两枚钉应分别居于上下沿四分之一处,左缩进1厘米处
F. 急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建设研究
1、选题目的、意义
****是组织,发挥着*****的作用,&&&&建设问题直接影响着**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影响着**稳定与发展。
一是****
二是****
三是****
因此,我选择***建设为研究重点,目的是针对于***变化对***的影响,提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有效途径。
目前***发生了变化,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应该有一定的要求,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所研究的***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目前,我国对**进行过研究的主要著作有:****,但由于不是专门研究**建设的著作,或研究的较早,没有针对***建设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对这一问题还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
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1)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2)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既着眼理论分析,又注重现实分析。
(2)特色与创新之处
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现有研究条件
(2)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关**建设问题的资料较少,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几近空白,可借鉴可引用的资料较少,需要查阅大量数据资料和实地调研,在分析数据和资料时存在一定难度。
6、预期的结果
在较成功的完成本论文的研究与写作的基础上,把**建设方面与**紧密联系起来。以期为**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工作项目 内 容 起讫时间
开题报告 查阅相关文献,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向相关专家请教,作为开题的前期准备。 2010.11—2010.12
细化提纲 进一步搜集整理有关**建设的相关资料,细化提纲。 2011.1—2011.5
调研 深入调研工作。。 2011.6—2011.8
论文初稿 对调研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初稿。 2011.9—2011.11
论文二稿 对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二稿。 2011.12—2012.2
定稿 完成论文定稿 2012.3—2012.4
8、论文提纲
参考文献
[1]
参加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
姓 名 职 称 工 作 单 位
开题报告的意见:
通过( ) 不通过( )
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具体说明)
同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 不同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G.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H. 英语专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急急
集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 (系) 专业 年 月 日
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三、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引言
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隐喻的定义
2.2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
2.3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习用性隐喻
3.1.2新生隐喻
3.2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
4.1翻译的标准
4.2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
4.4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直译法
5.2意译法
5.3转译法
5.4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四、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B.C.), 1924.
[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
[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
[7]Soskice, J.M.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
[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
[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
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
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
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
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
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
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
(二)方法及措施
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
2.小组讨论交流。
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
签名:
年 月 日
注:此表前六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