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函授本科金匱要略作業
Ⅰ 中醫大專生考研需要什麼條件考哪些科目 麻煩大家詳細解答,謝謝。
專科生考研中醫需要符合國家研究生入學考試條件;中醫考試科目初試一般為國家統考科目:英語、政治、中醫綜合;而考復試試科目學校自主命題,需要確定考研專業才可以。
一、國家研究生入學考試條件
考生必須符合下列學歷等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含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校、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路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從畢業後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6.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二、中醫臨床基礎專業
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專業2016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研究方向
01仲景學術發展及其臨床應用研究
02溫病理法方葯及臨床應用研究
03經方治療疑難病症機理研究
04經方的本草學研究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07中醫綜合
01、02方向復試專業課:傷寒學或金匱要略,任選一門;
03、04方向復試專業課:溫病學任選一門;
同等學力加試:
①中醫內科學②中醫診斷學。
三、說明
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滿2年或2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才可以參加考研;以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專業為例,專科生考研,復試需要加試二門專業課:①中醫內科學②中醫診斷學。
Ⅱ 急需中文翻譯成英文,星期日晚上要前要答案!謝謝
金匱要略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from the Golden Chamber
傷寒論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內經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中醫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two string violin player二胡演奏家
musical instrument民族樂器
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梁祝Butterfly Lovers
卡門Carmen
空山鳥語Empty Mountain Birds Singing
江河水River_Water
二月映泉Moon Mirrored in Pools
The Sci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學術
yardstick准繩
will look brand new將會煥然一新
make rapid progress大踏步前進
can be expected soon指日可待
In a historical view用歷史的眼光看
relay race接力賽跑
天經地義unalterable principle
五行學說five phases theory 或者the doctrine of the five elements
經絡學說theory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臟腑學說The viscera theory
氣化學說Qua-qi theory
氣象學說Pansystems Theory
體質學說Theory of Physical Constitution
金元四大家的學說the theory of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溫病學說the theory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瘟疫論pestilential theory
達原飲Membrane-Source–Opening Beverage
三消飲 three Elimination Beverage
治淤諸方Stagnation Curative Prescriptions
natural sciences 自然科學
inheriting the former and indicating the latter.承前啟後的
As mentioned above, 「The four Great Classics」 pitched a stabile road for the theor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y are also the base for formation of the later medicine sciences.
In this view, it』s an unalterable princi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and
classic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 aspects profoundly, 「the doctrine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 viscera theory」, 「the theory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the Qua-qi theory」 and the nearly put forward 「pansystem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physical constitution contained」 in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are all basic theories of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and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ill today.《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from the Golden Chamber》 supplies clinical bases for the later science schools. For example, 「the theory of the Four Famous Doctors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and 「the theory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 were both originated from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nd《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from the Golden Chamber》. The 「Membrane-Source–Opening Beverage」 and 「 three Elimination Beverage」Created in Youke Wu』s 《pestilential theory》」, and ,the 「Stagnation Curative Prescriptions」 of Qiangren Wang were all considered as the inheritance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nd《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from the Golden Chamber》,they can not result from no resources for all the natural sciences have a developmental course of inheriting the former and indicating the latter. Therefore, all the doctors in past dynasties are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just like relay race,time and space are both developing and advancing. In a historical view, the resource and the stream,the inheritance and the innovation,are all necessity of science development.
As a reference, the sci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consider 「The four Great Classics」 as base and yardstick to indicate theory and clinics. Only if we combin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ith 「The four Great Classics」, Chinese medicine will look brand new and make rapid progress, contact with the time, it can be expected soon as a popular expectation.
What』s the way of Chinese medicine?
A Chinese two string violin player said that Chinese two string violin is a kind of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and he could play the violin concerto 「Butterfly Lovers」 and western music 」Carmen」 etc. But if we grop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Chinese two string violin has its nationality, such as festive 」Horse racing」, 」Empty Mountain Birds Singing」,as well as lyric music as 「River_Water」 and 「Moon Mirrored in Pools」 etc.
Ⅲ 何任的國醫大師何任大事記
1921年1月11日(農歷庚申年十二月初三)
出生於杭州世醫之家。
1924年1月~1937年6月
在家庭教師教導下學習古文,包括《四書》、《五經》、詩詞等;上小學、中學;隨父親何公旦學習中醫。
1937年7月~1938年6月
「七·七」事變,日軍侵華戰爭爆發,隨家南遷縉雲;隨父行醫。
1938年7月~1941年7月
上海新中國醫學院學習。
1941年8月~1949年4月
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畢業;任鹽局中醫師;1947年舉辦杭州中國醫學函授社,開始從事中醫教學;編寫《實用中醫學》一、二、三集;行醫。
1949年5月~1955年
創辦慶春中醫聯合診所;兼衛生人員訓練所中醫課程授課;1953年4月獲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頒發中字06437號中醫師證書;任杭州市中醫協會主任,杭州市人民代表會議代表;負責浙江中醫進修學校教學工作。
1955~1956年
參與省衛生廳、省中醫進修學校等購置大學路老浙江大學校址後,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與省衛生幹校分開,單獨建校;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1958年
任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兼中醫授課並門診;舉辦中醫師資班;籌辦浙江省第一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制三年),編寫教材兼授課。
1958年~1959年5月
「整風反右」運動開始,為領導小組成員;籌建浙江中醫學院。
1959年6月~1960年3月
浙江中醫學院成立,任副院長;招收首屆六年制中醫專業本科生;《金匱要略通俗講話》出版;被評為浙江省文教系統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獲獎章、證書;籌建浙江中醫學院函授部,編寫出版《函授通訊》,並代廈門大學籌編海外中醫函授講義。
1960年4月~1963年8月
浙江中醫學院並入浙江醫科大學;撰寫《談治學》一文;《金匱要略歸納表》出版;組織教師編寫《溫病條辮白話解》、《中醫內科手冊》、《中醫兒科手冊》、《中醫婦科手冊》、《中醫針灸手冊》、《醫宗金鑒雜病心法白話解》等,並先後在浙江、北京等地出版發行。
1963年9月~1966年5月
恢復浙江中醫學院;在第一次中共浙江中醫學院黨員大會上被選為黨委委員.;回顧過去四年辦學經驗,組織教師編寫《中醫學院各課教案與教學經驗集》;《醫宗金鑒四診心法白話解》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1966年6月~1970年6月
「文化大革命」受批判;去嵊縣三界、華堂等地勞動,前後共3年。
1970年7月~1973年10月
浙江中醫學院第二次並入浙江醫科大學;擔任浙江醫科大學中
醫學院副院長。
1973年11月~1977年7月
浙江中醫學院第二次從浙江醫科大學劃出,單獨成立;恢復工作後,籌建《浙江中醫學院通訊》。
1977年8月~1979年1月
根據省委(77 ) 163號文擔任黨委委員、院革委會副主任,以後改為副院長;任第四屆浙江省政協委員;首批評定為教授;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中醫學院學報》編委會主任;《何任醫案》編印成冊;組織全院老中醫編成《老中醫醫案選》(第一輯)。
1979年2月~1983年12月
根據省委(79 ) 68號文擔任浙江中醫學院院長;為浙江省第六次黨代會代表;1981年赴北京參加首屆中日《傷寒論》學術討論會,代表中方作學術講演;1982年10月在全國四版中醫教材編審會上被推選為副主任委員;任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浙江中醫學會會長;為浙扛省第五屆人大常委;《何任醫案選》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1988年1月
根據省委(83)183號文改任浙江中醫學院顧問;浙江省第六屆人大常委;《何任醫論選》、《金醫要略提要便讀》分別在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年底赴日本訪問講學;((金匱要略講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8年2月~1991年5月
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湛園醫話》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詳編《金匱要略校注》、《金匱要略語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金匱要略新解》日文版由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出版。
1991年6月~1992年12月
國家級名老中醫帶高徒;獲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金醫要略校注》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金醫要略百家醫案評議》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3年1月~1997年12月
何任中醫基金會成立;業績載錄於英國劍橋名人錄;經人事部批准暫緩離退休,繼續從事研究、著述工作;參加全國《金匾要略》學術研討會,作學術講演;應香港醫學會邀請,赴香港訪問講學;何任中醫基金會兩次向在中醫領域作出貢獻人員和品學兼優學生頒獎;進修中國畫;擔任浙江省名中醫館館長。
1998年1月~2000年12月
《何任臨床經驗輯要》在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全書計42萬余字;從事中醫醫療、講座等工作;被評為浙江中醫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中醫葯學會授予「國醫楷模」匾額;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及哈爾濱、南京、吉林、上海等省市邀請,為講習班講課、座談;浙江衛視拍攝臨床工作錄像;被《中醫雜志》聘為第三屆編委會顧問。
2001年1月~2002年12月
江蘇講學;天津講學、義診;上海講學;中央電視台《黃帝內經》攝制組拍制寫作、科研、臨床工作錄像片;浙江電視台拍攝「名中醫館」錄像片;自傳式書稿《詩意流年》在
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杭州電視台拍攝「精彩人生」錄像片;學院第二門診部成立,應邀門診;被《中醫葯學刊》聘為顧問。
2003年1月~2006年12月
中華中醫葯學會授予「中華中醫葯學會終身理事」、「中華中醫葯學會成就獎」獎牌;浙江省勞動模範協會頒發「省先進工作者01670會員證」;被人民衛生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葯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聘為理事,參加北京全國高等醫學教育教材編委會;中華中醫葯學會「中醫葯文化書畫展」優秀獎;第七期全國名中醫專家臨床經驗講習班授課並招收弟子;被《中醫雜志》聘為第四屆編委會顧問;被《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聘為專家編委會常委;《何任醫學經驗集》在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華中醫葯學會授予首屆中醫葯傳承特別貢獻獎;被中國中醫科學院聘為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撫今憶昔說中醫》發表,駁斥「取消中醫」之謬論;浙江中醫葯大學何任中醫研究所成立;繼續從事中醫醫療、教學及撰稿等工作。
2007年1月~2007年12月
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任名譽院長、專家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被浙江省中醫院聘為首席學術顧問;浙江省何任中醫葯研究院院長;國家人事部、國家中管局「全國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傳承高級講習班」北京講學;浙江中醫葯大學「遠志大講堂」首場報告會講學;國家中管局邀請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中秋賞月;主編《名醫手稿》,由華寶齋杭州富陽古籍印刷廠印刷裝訂;繼續從事中醫醫療、教學及撰稿等工作。
2008年1月~2010年12月
被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等部委評為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王國強副部長在杭州為何任教授頒發證書,省長呂祖善、省委常委王賀文、副省長鄭繼偉親切看望何任教授,浙江省衛生廳、浙江省中醫葯管理局、浙江中醫葯大學隆重召開何任教授當選國醫大師表彰大會;何任名中醫工作室建立;《國醫大師何任翰墨文化選集》、《國醫大師何任醫案墨跡》先後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為全國《金匱要略》師資進修班等講課;「中醫中葯中國行」浙江省中醫葯工作座談會,提出「中醫人要有中醫思維」,在《中國中醫葯報》頭版專文刊登;《金醫要略臨證發微凈》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金匱要略通俗講話》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再版;浙江電視台拍攝《中醫故事》紀錄片;繼續從事中醫醫療、教學及撰稿等工作。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華中醫昆侖·何任》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何任》在中國中醫葯出版再版;繼續從事中醫醫療、教學、撰稿等工作。
2012年2月23日(農歷壬辰年二月初二)7時38分.
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
Ⅳ 福建會計自考本科科目
自考會計復本科的科目有:
公共課制:
中國近代史綱要03708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英語(二)00015
財經應用寫作09469/創業理論與實務09470(補考英語二的加考該兩門)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服務營銷學03601(選考一門)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績效管理05963(選考一門)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00051/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實踐)00052(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及以上證書合格者抵免)
金融理論與實務0150
資產評估0158
高級財務會計0159
審計學0160
財務報表分析(一)0161
市場營銷學0058
會計制度設計0162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0149
專業課:
Ⅳ 李今庸的通古博今研岐黃 精勤不倦育桃李
李今庸,字昨非,1925年出生於湖北省棗陽市唐家店鎮一個世醫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經》:「中不偏,庸不易。」意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斷修正自己錯誤認識的意思。書齋曰蓮花書屋,義出周敦頤《愛蓮說》:「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李今庸平生行止,誠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他常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李今庸從醫67載,執教57年,漫長的醫教生涯積累了寶貴的治學經驗。其治學之道,建造了弟子成才的階梯,是後學登堂入室的通途。聽其教、守其道、恭其行者,多能登堂入室,攀登高峰。
博學強志光輝歲月
李今庸7歲入私塾讀書,開始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等儒家經典著作,並博聞強志,日記千言,常過目成誦。1939年隨父學醫,兼修文學,先後研讀《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諸病源侯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農本草經》等,隨後其父又命其繼續攻讀歷代各家論著和各科著作,並指導他閱讀《毛詩序》《周易》《尚書》等書。對於《黃帝內經》,他大約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即將其內容爛熟於心。現在只要提到《黃帝內經》的某一內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確無誤地給你指出,本段內容是在《素問》或《靈樞》的某一篇,所以被人們譽為「《內經》王」、「活字典」。
1961年,時任湖北中醫學院副院長的蔣立庵,將一本《江漢論談》雜志給了李今庸,他認真閱讀後,敏銳地意識到蔣老是希望他掌握校勘訓詁學的知識,以便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醫籍。從20世紀60年代初,他先後閱讀了大量有關古代小學類書籍。通過認真地閱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說文通訓定聲》《說文解字義證》《說文解字注箋》等,他對許學相當熟悉。又廣泛閱讀了雅學、韻書以及與小學有關的一些書籍。從此,他掌握了治學之道。
一般而言,做學問應具備三個條件,一為深厚的家學,二為名師指點,三為個人勤奮。這三點李今庸都具備了。
李今庸在1987年~1999年間,先後被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部、張仲景國醫大學、長春中醫學院(現長春中醫葯大學)等單位聘為客座教授,為這些單位的中醫葯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1991年5月被確認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同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中華中醫葯學會授予「國醫楷模」稱號;2002年獲「中醫葯學術最高成就獎」;2006年獲中華中醫葯學會「中醫葯傳承特別貢獻獎」;2011年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名老中醫葯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2013年1月被人事部確定為中醫葯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為國家培養中醫高層次人才。
校勘醫典著述等身
李今庸在治學上鍥而不舍,勇攀高峰,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從20世紀60年代就步入了這條漫長而又崎嶇的治學之路。在這方面他著力最勤,費神最深,幾乎是舉畢生之力。他曾說到:首先要善於發現古書中的問題,然後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考證,並搜集大量的古代文獻加以證實。當寫成文章時,又必須考慮所選用文獻的排列先後,使層次分明,說明透徹,讓人易於讀懂。如此每寫一篇文章,頭痛數日不已,然而他仍樂此不疲。雖是辛苦,然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經一番整理後,不僅使這些古籍中的文字義理暢達,而且其醫學理論也明白易曉,從而使千百年的疑竇渙然冰釋,實有功於後學。
李今庸將清朝乾嘉時期所興起的治經學方法,引入到古醫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據訓詁學、校勘學、音韻學、古文字學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學、歷史學、文獻學和歷代避諱規律等相關知識,對古醫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古醫書中有問題的文字、內容,則採用多者刈之,脫者補之,隱者彰之,錯者正之,難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細心疏爬。他治學態度嚴謹,一言之取捨必有於據,一說之棄留必合於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如《素問》《靈樞》《難經》《甲乙經》《太素》《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肘後方》《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馬王堆漢墓帛書》以及周秦兩漢典籍中有關醫學的內容。每有得則筆之以文。從20世紀60年代至現在,他發表了諸如「析疑」、「揭疑」、「考釋」、「考義」這類文章200多篇。2008年,他在外地休養的時候,憑記憶又搜集了古醫書中疑問之處88條,其中部分內容現已整理成文,由此可見,其對古醫籍疏爬之勤。
設帳杏壇傳道授業
李今庸執教已50多個春秋。他先後給本科生、研究生、師資班等各類不同層次學生講授《金匱要略》《黃帝內經》《難經》及《中醫學基礎》等課程。自1978年開始,又連續指導了數屆《內經》專業碩士研究生。同時,李今庸還先後赴遼寧、廣西、上海等地的中醫院校講授《黃帝內經》《金匱要略》。
李今庸非常重視教材建設。1959年,他首先在湖北中醫學院籌建《金匱》教研組,並擔任組長,其間編寫了《金匱講義》,作為本院本科專業使用。1963年代理主編全國中醫學院第二版試用教材《金匱要略講義》,從而將《金匱》這一學科推向了全國;1973年為適應社會上的需求,該書再版發行;1974年協編全國中醫學院教材《中醫學基礎》;1978年,主編《內經選讀》,供中醫本科專業使用,該教材受到全國《內經》教師的好評;1978年,參與編著高等中醫葯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內經》;1987年為光明中醫函授大學編寫了《金匱要略講解》,2008年該書更名為《金匱要略講稿》再版發行。幾十年來,李今庸為中醫葯院校教材建設,傾注了滿腔心血。
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李今庸在主持教研室工作時,非常重視對教師的培養。1981年,他在教研室提出了「知識非博不能反約,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他要求教師養成「讀書習慣和寫作習慣」。為配合教師讀書方便,他在教研室創建了圖書資料室,收藏各類圖書800餘冊。並隨時對教師的學習情況進行督促檢查。1986年,他組織教研室教師編寫《新編黃帝內經綱目》和《黃帝內經索引》。通過編輯書籍及教學參考資料,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在對教師的使用上,盡量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通過十幾年堅持不懈努力,現已培養出一批較高素質的中醫葯教師隊伍。
累起沉痾二豎宵遁
李今庸在6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醫療風格,完整的臨床醫學思想,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著有《李今庸臨床經驗輯要》《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李今庸》《李今庸醫案醫論精華》等臨床著作。
李今庸通曉中醫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尤長於治療內科和婦科疾病。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他在內傷雜病的補瀉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瀉重痰瘀,補主脾腎。脾腎兩臟,一為後天之本,一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精氣的主要來源。二臟榮則一身俱榮,二臟損則一身俱損。因此,在治虛損證時,補主脾腎。在臨床運用中,具體又有所側重,小兒重脾胃,老人重脾腎,婦女重肝腎。慢性久病,津血易滯,痰瘀易生,痰瘀互結互病,易成窠囊。他對於此類病證的治療是瀉重痰瘀,或治其痰,或瀉其瘀,或痰瘀同治。他臨床經驗豐富,辨證准確,用葯精良,常出奇兵以制勝,其經驗見於相關著作及論文中。
李今庸非常強調臨床實踐對理論的依賴性。他常說:「治病同打仗一樣,沒有一定的醫學理論作指導,就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醫療活動。」如一壯年男子,突發前陰上縮,疼痛難忍,呼叫不已,李今庸據《素問·厥論》「前陰者,宗筋之所聚」,《素問·痿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的理論,為之針刺足陽明經之歸來穴,留針10分鍾,病癒,後數十年未再發。
振興中醫建言獻策
幾十年來,李今庸為保護發展中醫葯這份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四處奔走,呼籲吶喊。1982年,他同全國中醫專家一起簽名,向中央反映全國中醫葯事業情況,並建議成立國家中醫葯管理機構;1984年又同全國11位中醫葯專家一起簽名,上書國務院總理,建議通過成立國家中醫葯管理機構;2003年4月還直接給中央領導寫信,懇請迅速制定保護和發展中醫葯的法規,保護和發展具有東方特色的中醫葯學。
李今庸作為一代中醫葯思想家,從未停止過對中醫葯學理論、臨床、教育的反復深入思考。他在擔任湖北省政協常委及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期間,經常深入基層,考察調研,寫了大量的提案、信函、建議等,為發展湖北的中醫葯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他又先後撰寫了《從實踐的觀點看我國中西醫結合的成敗》《關於中西醫結合與中醫葯現代化的思考》《略論中醫學史和發展前景》等文章,充分表達了他對中西醫結合和中醫現代化的思想。
Ⅵ 南京中醫葯大學成人本科報考條件
南京中醫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依託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積累了豐富的成人高等教育辦 學經驗,現有中醫學、中葯學省級成人高等教育重點專業;護理學、針灸推拿學省級成人高 等教育特色專業。中醫內科學、中醫兒科學、中葯炮製學、中葯葯劑學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精 品資源共享課程;社區護理學、推拿學、中葯化學省級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在學歷教育方面,形成了以專升本為主,設有業余、函授等多種辦學形式。在學生管理 方面,學院配備了專職督導員,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管理;教學方面,學院安排了有多 年教學及臨床經驗的名師進行授課。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繼續教育學院秉承「仁德、仁術、 仁人」教育理念和「學貫中西,至精至誠」辦學理念,堅持特色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 量,努力傳承發展中醫葯事業,為健康中國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中醫葯現代化 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中醫葯事業,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並有較強解決 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南京中醫葯大學 2022 年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招生專業一覽表
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培養掌握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含中醫營 養)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具備良好的食品衛 生管理監督、營養治療管理技能,能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葯品監 督管理部門、學校及餐飲食品企業等部門, 從事營養治療管理、食品衛生管理監督的應 用型人才。主要課程有:基礎營養學、公共 營養學、內科臨床營養學、外科臨床營養學、 婦科臨床營養學、兒科臨床營養學、中醫臨 床營養學、膳食工藝學、食品工藝學、食品 衛生與安全等。
中西醫臨床醫學 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和職業素養, 較為系統地掌握中、西醫學基礎理論、基本 知識、基本技能,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 能做到中西醫思維互通、技術兼備並協同運 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主要課程有:中醫基 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診 斷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 學、中醫醫結合婦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針灸學、推拿學、急 診醫學、中西醫臨床診療技術等。
康復治療學培養掌握康復醫學基本理論和專業技 能,從事康復治療技術和康復保健的應用型 專門人才。畢業後能夠為各級醫院、康復中 心、療養院、社區衛生機構開展中西醫康復 治療工作,為社會上日益增加的老年人、慢 性病人、殘疾人等功能障礙者提供系統的中 西醫康復治療服務。主要課程:中醫基礎理 論、運動學、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 神經病學、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康復醫學 概論、康復評定學、臨床康復學、社區康復 學、針灸學、推拿學、物理因子治療學(理 療學)、運動療法學、作業療法學等。
護理學培養既能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 又能掌握中醫辨證施護、整體護理,能夠熟 練操作如艾灸、穴位敷貼、拔罐、推拿等各 種特色中醫護理項目,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 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知識的中西醫結 合高級護理人才。主要課程有:中醫護理學 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 理學、兒科護理學、護理心理學、中醫內科 護理學、中醫食療學、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 社區護理學、老年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推 拿學等。(主要課程設置僅供參考,以各專業教學計劃 為准。)
Ⅶ 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
中醫學不是自然科學的分支,它一直與中國古代哲學交融在一起,中醫學有著自己對生命本體的認識,有著自己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思維過程。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中醫學畢業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
中醫臨床基礎醫學成立至今,盡管在學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現狀並不容樂觀,尤其在學科性質、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因此,面對現狀,應當有策略、有計劃的積極應對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經典以彌補不足,並盡可能發揮學科原有的優勢,大膽進行改革,努力推陳出新,以促進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中醫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合並組建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此後,各中醫院校以此為模式,紛紛進行了學科的改革,以新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開展各項工作。盡管臨床基礎學科從組建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進行著。回顧新學科成立後近8年的時間,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步,尤其學科的整體面貌有燦然一新之感。但若從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言,其現狀不容樂觀。
關鍵詞:
中醫臨床醫學;現狀;對策
1學科現狀的客觀評價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至今,從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應該說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對此作一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是目前學科發展中不可迴避的重要工作。
1.1學科面臨的困境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後雖然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但也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歸納起來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境。其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合並是行政劃分的結果,合並之前應該進行過科學的論證。但到目前為止,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與合並之前無太大變化。因此,遠遠沒有達到產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於歷史的原因,各校原來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專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傷寒專業實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匱、溫病專業方面研究水平較高。而簡單地合並之後,就沖淡了三門課程的原有優勢。也許初衷是以優促建,以好帶動全體共同前進。但結果卻是相互牽扯制約,干擾了學科的發展進程。
其三,沒有新的統一的教材,教學還是保持著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現出「臨床基礎」的特色或獨特之處。三門課程的合並,結果就象是「拼盤」一樣,只有形式,沒有貫穿整體的核心內容。
1.2學科長處面面觀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機勃勃的一面,因此,臨床基礎學科以新學科的形式出現,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以理推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拓寬了專業范圍。由於臨床基礎學科涵蓋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的豐富內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圍較之原有學科明顯擴大,在研究的內容方面則可更為靈活。《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均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學內容,但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上,又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打破原有的學科框框,可以對這些交叉內容進行深人的研究,改變以往此類研究較少的現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學術思維模式。以前三門課程單獨而立時,在學術思維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乾的。比如,雖然溫病學理論的形成與《傷寒論》有密切關系,但在具體的研究思維方面,卻很少聯繫到《傷寒論》來展開思考。再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為張仲景所作,盡管各自涉及的重點不同,但學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從這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卻並不多見。所以,三門課程合並之後,對學術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仲景學說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為該領域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溫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門學科,《傷寒論》中亦有許多有關外感熱病的理論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討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後者則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二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所長,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學科之中,研究生在選題時,理論、實驗及臨床研究必然會受到學科研究領域的限制,因而對其整體學術水平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而學科合並之後,突破了這個「瓶頸」,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導師也將從外感熱病辨治的角度進行培養,從而使研究生實際診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學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臨床基礎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出其關鍵環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當前臨床基礎學科不良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模糊、學科定位不準、課程設置僵化。
但大多專家認為既不是基礎學科,也不宜劃在臨床基礎學科的范圍內。但如此一來,就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因為學科性質的含糊不清,導致學科在發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確的目標,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速度。
2.1學科性質模糊致使發展方向不確定
一般來說,學科性質取決於學科所涉及領域的主要特點和研究的根本內容,而其性質如何又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床基礎學科所包括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學科性質,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內經》相同,屬於古典醫籍范疇,因而被合稱為四大經典。從其內容來看,實際包括了從基本理論到臨床診治各種疾病的方法,內容極為豐富。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後,有學者對學科性質的表述是:既有基礎學科的特點,又有臨床學科的屬性。單純從這一定義來看,應當說是抓住了原來三門學科的基本特點,並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由於學科在定名時已經強調是「臨床基礎」,這就表明,該學科應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該學科是一門聯絡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說明它既不同於純基礎的生理、生化、解剖、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又不同於內、外、婦、兒等純粹的臨床學科。而完全屬於臨床基礎的學科大致有中葯、方劑、中醫診斷學等。對於臨床基礎學科的'性質究竟如何確定,一直以來尚未有定論。
2.2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學重心不明確
正是由於學科性質模糊帶來的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重心的把握難以確定。以往三門課程屬經典時,主要的教學重心是放在培養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學環節均圍繞這一主題加以強化,比如多講一些名家的臨證經驗、穿插臨床診治的典型醫案,有些課程還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等等。不少中醫院校還把這三門課劃入臨床,有自己的專門病房,以方便學生在學習中實習。這些,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整體能力而做的具體工作。現在,將臨床基礎學科定位為橋梁課,那麼過於偏重臨床就違背了「橋梁」的特點,從而造成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最終將對教學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2.3課程設置僵化造成學科知識不系統
任何學科的存在,均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這樣一個重要條件。臨床基礎學科所涵蓋的三門課程,雖均可包括在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之中,但具體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傷寒論》主要是探討六經辨證,並以這一理論體系貫穿始終;溫病學則主要探討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並將其作為外感溫熱性疾病臨床診治的基本綱要。因此,彼此之間在理論體系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況且,形成臨床基礎學科這一新學科之後,在學術發展方面,未能將這些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會貫通為一體。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並未出現新的改變,目前的現狀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課程原貌,給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按邏輯推論,伴隨新學科成立的應當是相應的較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在課程設置上也應有相應的變化,但目前學科在這一點上明顯滯後,這也是學科不能很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圍太廣致使力量分散無特色
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分為二的,臨床基礎學科研究范圍的擴大,盡管給學者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但研究范圍太廣太雜,也必然帶來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研究力量分散(學科人員本身就不多),並會因此而造成研究內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缺乏特色。而一個學科沒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個中醫學研究領域中就會逐漸地失去競爭力和應有的地位。
2.5經典著作淡化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由於三門經典課程合並形成臨床基礎,對原有的經典著作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因此學生在掌握中醫基礎知識方面出現明顯的不扎實現象,換而言之,就是中醫的基本功受到明顯影響。在中醫學之中,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均來自於經典著作。其實,《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包括的原著內容,還只是中醫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連這些都不強調要牢固掌握,那麼,中醫的精華要如何來保留和傳授給學生呢?當然,教學質量的問題還涉及到後期的臨床實習等復雜環節,但在校期間對經典著作淡化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學科工作的應對策略
面對當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我們應當採取怎樣的策略和措施呢?鑒於近期內學科的構建不可能有較大變動,必須在現有的條件下揚長避短、積極努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科的發展。
3.1大膽嘗試,推陳出新
為了促進學科學術體系的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方面必須大膽進行嘗試。近年來,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此已經做了許多探討,比如,有專家提出可以將三門課程以及其他學科中有關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內容提取出來編成辨證理論的教材、將《傷寒論》和溫病學有關外感病的內容編寫成《外感熱病學》、或直接將三門課壓縮編成《中醫臨床基礎》等等,有些院校已經開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這些設想和構思均有積極意義,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問題,可以組織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人論證和研討,在取得一定共識之後,委託某一院校牽頭編寫,先在小范圍內試用,成功後再普及。希望能在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改革的過程中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並由此促進中醫學理論和中醫教育事業的進步。
3.2擺脫束縛,發揮優勢
臨床基礎學科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組合在一起,但學科的發展不應受到所謂「臨床基礎」一個學科的束縛。各校可根據自己原來三門課程的不同優勢選擇其側重點,可以《傷寒論》為重點,也可以金匱或溫病學為重點。總之,盡可能發揮原有的優勢,拋棄門戶之見。三門課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於其優勢保持和擴大的工作,均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努力進行。比如,在研究內容方面,可以根據以前的優勢項目制定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繼續深人研究,並合理的將學科人員分組結合,按照個自的長處配合工作。一旦目標明確,人員分工妥當,各項工作就會有序地進行,而學科也應當會因此而不斷發展。
3.3保持特色,強化經典
多年來的中醫教育實踐證明,經典著作中的許多辨治理論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切不可輕易地將其丟棄。《傷寒論》、《金匱要略》均為古典醫籍,堪稱是中醫理論發展的根基之一;溫病學雖然是現代教材,但其內容卻來源於古代溫病學家的原著,如《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濕熱病篇》等,均是溫病名家的經典之作,)其中包涵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對於這些經典原著的內容,應予以保留,並作為深人研究中醫理論的必要課程。加強原著的學習,不僅對提高學生處理疾病的實際水平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並能夠使其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
3.4適應現狀,彌補不足
首先,應當逐漸的適應目前的現狀,盡管大家對該學科有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見,但為了將其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必須停止爭論,將目光轉向如何彌補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過多地糾纏其學科是否為橋梁課,可以按照以往的習慣仍將其定位在偏重臨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臨床技能培養的重點。這樣可以避免因教學重心不明確可能導致的學生學完三門課程後什麼都不扎實的缺點。其次,為了改變學科合並後人員減少而產生的不利狀況,除了要求全體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尤其是拓寬知識面之外,還可以考慮嘗試讓青年教師學習教授二門課的做法。既可以逐漸培養一專多能的師資力量,還能為將來的學術理論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鼓勵大家多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之間的交叉研究,力爭從中找到一些較好的契合點,甚至提出新的觀點、創立新的理論。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有喜有憂。面對現狀,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態度,有策略、計劃的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中醫世家.中醫基礎理論2009.12.14
[2]中國中醫基礎醫學199812
;Ⅷ 長春中醫葯大學有函授嗎
:長春中醫葯大學成人教育專業設置一、本科
1、中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適應當今中醫事業的發展,能從事中醫臨床、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脫產制修業2年,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
2、中醫學專業(中西醫結合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中醫理論體系和現代醫學知識,掌握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能,能夠從事中西醫結合醫療工作的專業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脫產制修業2年,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中西醫外科學、中西醫婦科學、中西醫兒科學、針灸學。
3、臨床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葯理學、病理學、預防醫學、免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
4、護理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葯理學、診斷學基礎、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重症護理、精神護理學等。
5、中葯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用植物學、中葯鑒定學、中葯資源學、中葯化學、葯理學、中葯葯理學、中葯炮製學、中葯葯劑學、中葯分析、葯事管理學。
二、專科
1、中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臨床診療技能,能從事中醫臨床各科及其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 。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
脫產制修業2.5年,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
2、中西醫結合專業(吉林省村級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項目):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中西醫結合基礎知識和診療技能,具備預防保健常識、能從事村級醫療工作的專業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
半脫產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西醫診斷學、預防醫學、急診醫學、中西醫內科學、中西醫外科學、中西醫婦科學、中西醫兒科學、針灸學
3、臨床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從事醫療及預防等方面工作的醫學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預防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
4、護理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醫學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的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診斷學基礎、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重症護理、精神護理學等。
5、針灸推拿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醫葯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針灸推拿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從事針灸推拿醫療和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
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解剖學、生理學、西醫診斷學、中西醫內科學、經絡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推拿學、中醫骨傷科學、神經內科學、氣功學
6、中葯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中醫葯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從事中葯鑒定、質量檢驗、炮製與制劑等工作的專業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理學、葯用植物學、中葯化學、中葯葯劑學、中葯葯劑分析、中葯鑒定學、中葯葯理學、臨床中葯炮製學、數理統計
7、中葯制葯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中醫葯基礎理論、中葯制葯和制劑基本技能,能夠獨立解決制劑生產技術問題,具有一線生產管理基本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中葯學、方劑學、葯用植物學、中葯制劑分析、中葯葯理學、中葯鑒定學、中葯炮製學、中葯制劑學、中葯制葯機械與設備、制劑車間及工藝設計、中葯生物技術
8、葯物制劑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葯學、葯劑學和葯物制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能從事研究、開發、生產技術改進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技術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物理化學、化工原理、葯物化學、葯物分析學、葯理學、物理葯學、葯用高分子材料學、生物葯劑學、工業葯劑學、制劑設備
9、葯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葯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從事鑒定、葯物設計、一般葯物制劑等方面工作的技術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葯物化學、葯劑學、葯理學、葯物分析學、葯事管理學、臨床醫學概論。
10、公共衛生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公共衛生事業現代管理知識與技能,在醫葯衛生事業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課程設置:管理學原理、經濟學、衛生管理統計學、衛生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文秘學、衛生事業管理、醫院管理學、管理心理學、行政管理學、衛生法學
11、市場營銷專業(葯品營銷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初步掌握葯學基礎理論、較系統地掌握市場營銷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從事醫葯工商企業市場營銷策劃的初步能力的高級營銷人才。
修業年限和學習形式:業余制修業2.5年。
主要課程:市場營銷學、葯用植物學、中葯鑒定學、葯物分析、中葯制劑分析、商業企業管理、會計原理與商品設計、中葯商品學、葯品營銷學、經濟法概論、葯事管理與法規。
Ⅸ 成人高考中醫大專考試科目有哪些
成人高考考試科目分三大類
1、高中起點升本科統考科目(高起本):
(1)理科類:語文、數學(理)、外語、理化(物理、化學合卷)。
(2)文科類:語文、數學(文)、外語、史地(歷史、地理合卷),藝術類專業數學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供錄取時參考。
2、高中起點升專科(高職)統考科目(高起專):
(1)理科類:語文、數學(理)、外語。
(2)文科類:語文、數學(文)、外語,藝術類專業數學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供錄取時參考。 (3)醫學類(含中醫學類和葯學類)各專業:語文、數學(理)、外語。
(4)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學院開設的監獄管理、勞教管理專業:語文、數學(文)、外語。
(5)公安類院校各專業;語文、數學(文)、外語。
3、專科起點升本科統考科目均為三門(專升本):
兩門公共課為政治、外語;一門專業基礎課。根據招生專業所隸屬的學科門類共分為八個科類,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考試科目分別如下:
(1)哲學、文史及中醫、中葯學類:政治、外語、大學語文。
(2)藝術類:政治、外語、藝術概論
(3)理工類:政治、外語、高等數學(一)
(4)經管類:政治、外語、高等數學(二)
(5)法學類:政治、外語、民法
(6)教育學:政治、外語、教育理論
(7)農學類:政治、外語、生態學基礎
(8)醫學類:政治、外語、醫學綜合
從招收2006級成人高校學生起,全國成人高校招生統一考試科目中的部分專業基礎課調整如下:取消高中起點升專科(高職)考試科目中的醫學綜合、中醫綜合、監獄(勞教)基礎、公安專業基礎4門專業基礎課考試。報考相關專業的考生只參加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