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美國留學
A. 暨南大學最好的專業排名
最好的專業是金融學,在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暨南大學的應專用經濟學類、新聞傳播學屬、中葯學排國內第五位,統計學、漢語言排第八位,基礎醫學、光學工程排國內前15。
漢語言文學、新聞學、電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類、經濟學類、生物技術、臨床醫學、工程力學均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其中本科專業中金融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有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眼科學。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B.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十2項目含金量如何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十2項目是指該學院的本科經濟學專業的2+2項目,即學生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就讀兩年,然後可以選擇轉移到國外的合作高校繼續學習兩年,獲得國內和國外兩個學位的項目。以下是該項目的詳細回答:
學校和學院背景:暨南大學是中國的一所重點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院是該校的重點學院之一,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教學水平。該學院在經濟學領域有著優秀的師資力量和研究實力。
國外合作高校: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十2項目與許多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如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ofT)等。這些合作高校在經濟學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學習內容:學生在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的前兩年將學習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轉入合作高校後,學生將繼續深入學習經濟學的核心領域,並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
學位獲取:完成2十2項目的學生將獲得國內和國外兩個學位,即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頒發的本科學位和合作高校頒發的本科學位。這將為學生的進一步研究生學習或就業提供更廣闊的選擇。
就業和發展前景:該項目使學生在海外學習並獲得國外學位,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持有國外學位的學生在國內外大型企業、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等領域都有競爭力。此外,這種跨國學習的經歷也有助於學生拓寬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並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十2項目具有較高的含金量。通過該項目,學生可以在中國和國外兩所知名大學學習經濟學,並獲得國內外兩個學位。這將為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並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C. 暨南大學是什麼學校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中國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是目前全國境外生最多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篇:「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遠傳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於南京的暨南學堂。後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9月合並於復旦、上海交通等大學。1958年在廣州重建。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任學校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名譽校長;博士生導師胡軍教授任校長。
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 忠信篤敬 」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20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3個地區的各類人才20餘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02年,學校通過「211工程」「十五」期間建設項目立項,確定以中國語言文學與海外華文教育、中外關系與華僑華人、產業經濟與金融經濟、企業管理理論與應用、生物科學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生殖科學與計劃生育6個學科為重點建設學科。
學校設有20個學院,49個系,101個研究機構和80個實驗室,68個本科專業;13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9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8個招收和培養博士的專業;是招收和培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學碩士(MPAcc)、法律碩士(JM)、臨床醫學碩士、口腔醫學碩士 、工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單位;同時也是全國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學校。學校擁有9個博士後流動站(應用經濟學、臨床醫學 、中國語言文學、生物學、工商管理、新聞傳播學、歷史學、生物醫學工程、中西醫結合),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廣州生物醫葯研究開發基地),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水生生物學、金融學和文藝學)、8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0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有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僑華人)、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和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有國家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
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設有四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169.5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92.89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26.08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285.16萬冊。學校設有6所國家級三甲附屬醫院,即廣州華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廣州紅十字會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和江門市五邑中醫院,1所專科醫院即深圳眼科中心,1所直屬醫院即深圳華僑城醫院。8家醫院共有職工6193人,病床4824張。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和教育交流,已同世界五大洲107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簽訂了雙邊協議或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它們遍及世界五大洲美國、巴西、秘魯、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學校在香港和澳門分設辦事處,並在香港設立教育基金會。
歷史上暨南大學的教師隊伍中曾有過馬寅初,鄭振鐸、梁實秋、王亞南、周谷城、錢鍾書、周建人、夏衍、許德珩、胡愈之、嚴濟慈、楚圖南、黃賓虹、潘天壽等一大批著名學者。現今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專任教師163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26人,教授365人,副教授570人。
目前,有各類學生34133人,其中,在校全日制學生23933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861人,本科生17101人 。在校的華僑、港澳台和外國學生達12594人。學校學風濃郁,人文薈萃。其中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李嵐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前泰國議會主席、副總理許敦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前會長陳共存,以及近年來內地和港澳地區的王學萍、徐樂義、鍾陽勝、?志廣、馬有恆等許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學不同時期的傑出校友。可謂人才輩出,享譽中外。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的暨南大學更加任重道遠。在新的世紀,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海內外校友將繼續弘揚「愛國愛校,團結奮進」的暨南精神,樹立「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化」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施「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為建設海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奮斗。
校訓:
暨南大學校訓的出處及含義: 我校校訓「忠(zhong)信(xin)篤()敬(jing)」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論語?衛靈公》篇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是很全面的。
「忠信篤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數千萬曆史文化的積淀,使它們大致具備了以下的意義內涵:
忠:有忠誠、不貳、盡心、無私等意義。
信:有誠實、不欺、道義、真確等意義。
篤:有厚實、真誠、牢固、專一意義。
敬:有恭敬、嚴肅、尊重、謹慎等意義。
這四個字的意義有交叉,也可以組合使用,更可以與別的字組成新的具有道德內涵的詞語,變化很多,富於生成能力。
暨南精神:
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周邊環境
暨南大學主校區坐落在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601號,北是中山大道,南是黃埔大道,東是華南快速干線,交通極為方便,有多路公共汽車或中巴通往廣州火車站、廣州火車東站和機場。
D. 朱瑜暨南大學副教授
朱瑜,作為暨南大學的女副教授,擁有博士學位,同時擔任碩士生導師。她是首批國家公派留學的博士,曾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以及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大學商學院深造。她是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和美國管理協會的特約專家評審,同時也是中國管理學會的會員。朱瑜在知識管理、創新管理、組織學習以及智力資本理論等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
她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主持或參與了三十多項國家級、省級和企業級別的課題,其中包括2010年的國家軟科學項目「轉型期中國管理者與員工績效研究」和2009年的廣東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新企業家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她還主導了多部著作的編寫,如「組織學習與創新視角的企業智力資本作用機制研究」等,並在《科學學研究》、《心理科學》和《外國經濟與管理》等權威期刊發表了三十多篇論文,其中部分論文被EI收錄。
在企業項目方面,她曾協助深圳電力設計院、東莞供電局等機構進行戰略績效管理體系建設,以及廣州港集團公司的動態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等。她的研究成果廣泛,涉及企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學習等多個領域,如「企業文化、智力資本與組織績效的關系」和「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增值路徑研究」。
朱瑜的學術貢獻不僅限於理論研究,她的工作還通過如「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Firm Performance」等論文,探討了知識共享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體現了其在跨學科研究上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