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劉志基教授
Ⅰ 劉志基的著作
打開智慧之窗1-4冊(合作編譯),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年
漢字與古風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漢字文化學簡論,貴州教育出版社1994年
漢字古俗觀奇──先民衣食住行新視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
漢字文化綜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異體字字典(副主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無意的輝煌──漢字文化百談(合著),貴州教育出版社1998年
漢字體態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古文字詁林(第一冊至第十二冊)(常務編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年
漢字的世界(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零距離看遠距離——字詞春秋,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主編之一),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新漢字讀本(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新概念成語詞典(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甲骨文今譯類檢(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金文新鑒,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鐵硯齋學字雜綴,中華書局2006年
漢字——中國文化的元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異體字大系——篆書編(主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文字中國》叢書五冊(主編),大象出版社2007年
漢字藝術(合著),大象出版社2007年
字辨百題,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8年
字脈:撩起漢字的面紗(主編),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9年
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一~三冊(主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8-2011年。
漢字的風景(合著),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11年
中國出土簡帛文獻引得綜錄·郭店楚簡卷(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商周金文數字化處理系統(策劃、總製作之一) 廣西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 /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戰國楚文字數字化處理系統(策劃、總製作之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從部分女旁字看漢民族古代風俗,民間文藝季刊1989年1期
漢字中所見幾個先民崇拜物,國風第1卷第5期
《異體字手冊》評介,辭書研究1989年4期
漢字異體流變說(合著),漢字文化1989年4期
從若干以弓箭形象構形的漢字看先民的弓箭崇拜,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5期
試論《說文解字》遞訓的價值,辭書研究1990年3期
漫談漢字形義聯系的文化蘊涵,語文學習1992年11月
「魚」與「余」,語文學習1993年6月
漢字品格與書法藝術,書法研究1994年1期
在語言與文學的交接點上──語象論,書城雜志1994年4期
「宇宙」說源,語文學習1994年5月
試論漢字表義字素的意義變異,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2期
漢字方形美學價值論,語言文化學刊15輯
甲骨學研究的創新之作,考古與文物1997年1期
論漢字體態的漢語范型, 語言文字學刊第一輯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年2月
部首意義三論,辭書研究1998年2期
甲骨契刻與漢字體態的規整化,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巴蜀書社1998年10月
讀《甲骨文詁林》兼論古文字考釋工具書的編纂,辭書研究1999年5期
隸書字形趨扁因由考,中國文字研究1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電腦對漢字的影響,語文建設2000年6期
「氓」「流氓」與「盲流」,語文建設2000年12期
《左傳》「族」字考,語苑集錦――許威漢先生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拉氏與孔氏,語文建設2001年2期
從《左傳》釋《春秋》用語看「春秋筆法」的性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古文獻與古文化研究專號
「公子」的來歷,語文建設2001年4期
「貼」「帖」辨,語文建設2002年9期
簡說「古文字三級字元全拼編碼檢字系統」,辭書研究2002年第1期
試論古文字信息化處理中「字」的處理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
古文字信息化處理基礎平台建設的幾點思考,語言研究2002年第3期
金文原形字整理與金文字型檔建設,中國文字研究3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漢字方形的書法美學內涵,書法2003年3期
從出土文獻書跡看「捺」的成因,中國文字研究4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常用字字理分類教學構想,語文論叢第8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名正·言順·事成——由「薩達姆·鄧·非典」引起的思考,《給城市洗把臉》,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說楚簡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研究5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應當注重異體字的歷時特性,異體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也說「嚴在上,翼在下」之「翼」,考古與文物2005古文字論集三
甲骨文部首改良芻議,載中國文字研究7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只」字新考——兼說楚簡帛文字「人」的一個變體的形成因由,中國文字研究8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
試說楚簡新見字理在漢字教學中的作用,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3期
古文字在國際標准字元集中的編碼與古文字通用數字化平台建設,杭 州 師 范 學 院 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2月
古文字異體字輯證,中國文字研究9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語大字典》古文字字形收錄缺失拾零,辭書研究2008年2期
說楚簡文字中的*及其相關字,中國文字研究10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
戰國出土文獻字頻的初步研究,中國文字研究11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
簡說古文字異體字的發展演變,中國文字研究12輯,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楚簡帛文字內部差異初步研究,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5月
網路時代古文字圖書編輯一種探索——「文字網」關聯書系編後,編輯學刊2009年3期
簡說部首的「識字」功能,語文學習2009年5期
甲骨文字形規整化再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5期
字頻視角的古文字「四書」分布發展研究,古漢語研究2009年4期
西周春秋金文字頻研究,語言科學2010年1期
字頻視角的古文字「四書」分布發展,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4期
甲骨文結構的特殊現象:(韓)漢字研究(創刊號),2009年12月
字頻視角的甲骨文構件定量研究,(韓)漢字研究(2輯),2010年6月
甲骨文字表《屯南》《花東》字形補遺,中國文字研究13輯,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簡論甲骨文字頻的兩端集中現象,語言研究2010年4期, 2010-10
「吾大夫恭且儉,靡人不儉」補釋,中國文字研究14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1月
用數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獻寶藏,光明日報2011年11月9日
楚簡帛文字筆跡分析方法芻議 ——以《郭店楚簡·五行》第10、11簡文字異寫分析為例,中國文字研究15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
偏旁視角的先秦形聲字發展定量研究,語言科學2012年1期
出土古文字文獻語料庫建設芻議,(韓)漢字研究(3輯),2011年6月
*為「曰」字避復草寫說,中國文字研究16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漢字:浸潤著歷史的精靈,秘書工作2012年5期
楚簡帛文字信息呈示摭談,第三屆中日韓(CJK)漢字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楚簡「用字避復」芻議,古文字研究29輯,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西周金文用字避復再研究,(韓)漢字研究(3輯),2012年12月
甲骨文同辭同字鏡像式異構研究,中國文字研究17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關於漢字古文字進入 ISO/IEC 10646 工作進程的建議》,國家語委 2003 年 11 月 20 日採納。
《關於確立古文字字型檔標準的可行性報告》,國家語委 2002 年 3 月 20 日採納。
《解決 GBK 生僻字輸入難的對策研究》,國家語委 2001 年 3 月 20 日採納。
Ⅱ 漢字整形的漢字整形-官方解答
教育部以《通用規范漢字表》研製專家工作組的名義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版《通用規范權漢字表》問題解答」,表示《通用規范漢字表》對宋體字的字形進行了微調,主要是取得宋體字筆形變異上的一致,並公布了調整的四大原則。
這四大原則,包括尊重漢字結構、考慮宋體風格、遵循統一規則以及嚴格控制特例等。經過對字形的調整和美化,進一步取得了宋體字筆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趨於規律性、系統性。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志基參與了意見的征詢,他說:「此次修改在較大的范圍內徵求了意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表示,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是大勢所趨,此次改動符合文字內在的合理性。
Ⅲ 劉志基的介紹
劉志基,男,1955年4月生於上海。「文革」期間下鄉六年。1978年2月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回系,先後獲學士、答碩士、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上海市重點學科華東師大「漢語言文字學」(第二期)學科帶頭人,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副主任,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標准化組織(IRG)古漢字字元集國際標准研製專家組成員。主要研究領域:文字學;古文字的數字化開發研究;先秦漢字發展史。
Ⅳ 中國文字學會的團體成員
組成人員(共42人。音序排列。帶※者為第三屆常務理事):
陳燕天津師范大學
陳雙新河專北大學
陳偉屬武中山大學(※)
程 榮中國社科院語言所
單周堯香港大學(※)
黨懷興陝西師范大學(※)
董琨中國社科院語言所(※)
馮勝君吉林大學
何華珍浙江財經學院
黃德寬安徽大學(※)
黃天樹首都師范大學(※)
蔣冀騁湖南師范大學
李國英北京師范大學(※)
李天虹武漢大學
李運富北京師范大學
林志強福建師范大學
劉釗復旦大學(※)
劉志基華東師范大學
陸錫興南昌大學
邵文利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沈培香港中文大學(※)
施謝捷復旦大學
史建橋商務印書館
萬業馨北京語言大學
王敏教育部語用所
王翠葉教育部語信司
王貴元中國人民大學(※)
王鐵琨教育部語信司(※)
吳振武吉林大學(※)
王蘊智鄭州大學
徐在國安徽大學
楊琳南開大學
楊寶忠河北大學
喻遂生西南大學
臧克和華東師范大學(※)
張桂光華南師范大學
張建國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
張世超東北師范大學
張湧泉浙江大學(※)
趙平安清華大學(※)
趙小剛西北大學
鄭振峰河北師范大學
Ⅳ 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
作者:卞覺非 1.漢字教學的定位。本文說的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仿造對外漢語教學名稱,也許可以稱之為對外漢字教學。它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組成部分。誠然,在漢字教學中不可能不涉及漢字文化及其相關問題,但我們不能把漢字教學的重點放在文化揭示和知識講授方面。漢字教學雖然涉及文化,但是漢字教學不是文化教學。必須十分明確:對外漢字的教學對象是現代漢字,漢字的文化教學不是對外漢字教學的主要任務。實踐表明,如果對漢字教學的定位含混不清,就會干擾和偏離漢字教學的方向,影響漢字教學的效果。 2.漢字教學的目的。所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的、以現代漢字為內容的、用外語教學方法進行的、旨在掌握漢字運用技能的教學活動。漢字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講清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的書面語;當然,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同時必然也在接觸和學習漢字文化,毫無疑問,這是漢字教學自然產生的客觀效果,無須刻意追求。必須特別強調,漢字是語素文字,一個學生掌握漢字數量的多少,不僅關繫到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學好漢語書面語的關鍵。 3.漢字教學的現狀。現代漢字教學,應該貼近教學對象的實際。我們的教學對象可分兩類:一類是既不懂漢語又不識漢字、在語繫上和文字體繫上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歐美等國學生;另一類是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學生。後者雖然認識一些常用漢字,但不會說漢語,而且日語和韓語在語繫上跟漢語沒有親屬關系。比較起來,日本學生和韓國學生學習漢字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日本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會日本常用漢字1945個,韓國學生也會1800個韓國常用漢字,撇開讀音不談,這對他們學習漢語詞彙會有一定幫助。不過,由於日本和韓國漢字的字義在借用漢字時跟中國漢字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很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負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紙」相當於漢語的「信」,漢語的「點心」則相當於韓國的「午飯」。從學習漢字的角度,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肯定要比漢字文化圈外的學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須指出,三個國家的漢字分別記錄的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因而日本、韓國學生在學習中國漢字時都應該把漢字當作外語外文來學習,不這樣是學不好漢語的。事實上,也許由於認識上的偏差,日本和韓國學生並沒有因為認得漢字的優勢而一定比歐美學生學得更好,特別是口頭表達方面。 當然,學習繁富復雜的漢字,對於年過20的歐美學生而言也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記憶更是苦不堪言。據我所知,國內大多數學校都比較重視漢字教學,作出了較好的安排。在初級階段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了漢字課,布置漢字書寫練習。到了中級階段,則把漢字教學置於課文教學之中,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彙教學同步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彙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比較准確地理解漢字的字義;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可能也會產生弊端,以詞彙教學取代漢字教學。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課文的閱讀與理解上面,關注的是詞語和語法教學,漢字只是作為一個詞彙單位教給學生,這樣很容易忽視漢字的教學。所以,有人說,所謂漢字教學只是初級階段才有,到了中級之後就不知不覺地被取消了,很難說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我認為,漢字教學應該貫徹基礎漢語教學階段的全過程。當學生看到「美不勝收」時,首先是查看英語翻譯: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at one simply can't take the mall in.或者more beauty tha one can't takein.他們是從英語翻譯來了解該成語的含義,卻不大理會這一成語四個漢字的字形、讀音和字義。他們通常從圖形上認讀漢字,攝取漢字的形體圖像,疏於記憶,如果教師不作特別強調和提示,學生們很難分辨漢字的部件和筆畫,因此寫起來常常丟三落四。通常的情況是,各校一年級學習漢語的人數很多,但許多人淺嘗輒止,遇有困難就半途而廢。「經過十年寒窗生活以後,只剩下極少數的學生攀登碩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據我所知,即使這些佼佼者,他們的畢業論文幾乎很少是用漢語寫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語。他們的漢語說得很流利,但是他們中一些人在閱讀、特別在書寫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困難,離所謂「語言通」「文化通」和「中國通」還有相當的距離,「最明顯的原因是漢字的難關」。(柯彼德,1997)他們對漢字往往缺乏審斷能力,不能分辨「浹、挾、狹、鋏,擋、檔、襠,買、賣、實,沒、設,訥、納、吶、衲,募、幕、驀、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動起筆來常常出錯;打出來的文字也錯得離奇。這就是當前的漢字教學情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論層面上,有人從本體論出發,認為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符號是可以跟本體分離的。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美國結構主義者John De Francis,他主編的《初級漢語讀本》《中級漢語讀本》《高級漢語讀本》就分為拼音本和漢字本兩種。他主張先教會話,後教漢字,對於那些只想學習會話單項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漢字。這種看法和做法曾流行於歐美。這種看法也深深地影響著歐美學生,他們普遍地存在著重口語、輕漢字、重閱讀、輕書寫的傾向。從哲學層面上說,我以為語言先於文字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某種語言一旦擁有了文字,文字對語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像漢字這樣的語素文字對漢語的反作用尤其明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是漢字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詞語,保留了古代聖賢的語錄,保留了古代優秀的詩詞歌賦、格言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特有的語法格式,並把它們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動地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漢字與漢語簡直難解難分。一個外國學生,如果真的要學好漢語,成為漢語方面的高級人才,我想,不學習、掌握漢字簡直是不可能的,把漢語學習跟漢字學習對立起來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實上,漢字已經成為漢語特定的組成部分,學習漢字就是學習漢語;若要學好漢語,必須得學習漢字。 在操作層面上,有人從同源論出發,認為漢字就是漢文化,在教漢字時往往大講漢字的源流嬗變、文化考察、風俗探源、書法藝術欣賞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漢字教學,人們就可以這樣講授「茶」字:「茶」在《說文·草部》中為「荼」:「荼,苦荼也,從草余聲。同都切。」據大徐本註:「此即今之茶字。」然後引證《廣韻》:「宅如切,平麻澄。」再論「茶」字三種寫法「茶、梌、荼」,根據《唐陸羽<茶經·一之源>》註解:從草,當作「茶」,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並,當作「荼」,其字出自《爾雅》。再解釋「茶」的民俗含義:「舊時訂婚聘禮的代稱。如三茶六禮,受茶。」明陳耀文《天中記·茶》:「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清平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行什麼財禮?下什麼茶?」再講茶的種類,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講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揚漢字文化,聽者如墜入雲霧之中,一無所獲。難道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嗎?當然不是。正確的方法是,講清「茶」的形、音、義,告訴學生「茶」字的用法和寫法。還有,教師可以通過組詞練習,比如「紅茶、綠茶、新茶、陳茶,茶館、茶道、茶點」等,並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學生們記住了沒有。事情就這么簡單! 我認為,只有在理念上和操作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才能實現漢字教學的目標。 4.現代漢字不同於古代漢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應該定位於現代漢字。現代漢字雖是古代漢字的發展,但是經隸變後的漢字形體已經由圓而直,大幅度地喪失了以形示義的功能,漢字已逐漸脫離了圖畫的意味,變成了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這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傳統的「六書」理論雖與現代文字學有相通之處,但已不能完全適用於現代漢字的分析。同樣的術語有的名同字異。比如,「六書」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戶、舟」等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再具有象形的特質,變成了記號字。「日」字在「晴、明、旦、昏、曬、暉、晨、暗」中只是意符。「六書」中的指示字,如「凹、凸、丫、一、二、三」在現代漢字中卻已成了象形字。在簡化字中又出現了許多新會意字,如「寶、筆、塵、糶、糴、淚、滅、灶」等等。古代漢字中的所謂形聲字,如「江、河、打、布、刻、蛇、霜、逃、醉」等在現代漢字中已變成半意符、半記號字。在「六書」中有些形聲字已與今義不同,如「騙」:《集韻》匹羨切。《字略》:「騙,躍上馬也。」現指「欺騙」意。「特」,《說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從牛寺聲,徒得切。」「牛父」即「公牛」,現指「特別,特殊」義,意符和聲符均發生變化,成了合體記號字。漢字教學,雖然古今不能截然分開,但在觀念上必須區分古今漢字。 5.對外漢字的教學內容。漢字教學是實用科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漢字知識,但並不是把這些知識統統都要倒給學生。一方面要加強現代漢字本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用於漢字教學之中;一方面也要研究漢字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實際,選中切合學生學習漢字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反復講練,形象而直觀地分層級進行漢字教學。 首先,講清現代漢字的性質。漢字是語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個漢字均由形、音、義三個部分組成。形、音可以變化,但基本字義一般不變。如:「女」,《說文解字》:「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從女,尼呂切。」現代漢字「女」字形由篆而隸而楷,但基本字義不變。很多由「女」組成的合體字僅《說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個。「女」作為基本語素,可組成多字結,前置如「女兒、女方、女工、女皇、女人、女色、女士、女強人」等等,「女」也可後置,如「處女、閨女、妓女、美女、少女」等等。記住一個「女」,就可以認知由「女」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女」有關詞語的意義,由此可見,記憶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對於學習漢語和漢字是何等重要! 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有3500個。對外漢語教學根據實際對3500個常用漢字作了適當的微調,按照《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規定:甲級漢字800個,乙級漢字804個,丙級漢字500+11個,丁級漢字2864+41,共計2905個,可以據此編寫教材,進行課堂教學和教學測試。至於是否要把2905個漢字再分成「復用式掌握」或者「領會式掌握」,這是可以而且應該研究的。 其次,解析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現代漢字整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成字兩種。「六書」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都是合體字。現代漢字中的獨體字多半來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蟲、止」等,後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有些合成字是經簡化後而進入獨體字,如「龍、專、門、書、衛」等。現代漢字的合成字多數來自古代會意字和形聲字:前者如「休、林、男、旅、蓋、析」等,後者如「芽、理、簡、案、沐、際、盛」等;少數來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魚、泉、阜」,後者如「亦」。(蘇培成,1994,pp.70)應該讓學生知道,獨體字既是常用漢字,又是構成合成字的部件,組字能力很強,必須牢牢記住。解析合體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漢字的構造原理,領悟漢字的理據性,從而掌握記憶和書寫漢字的訣竅。應該指出,在造字過程中,「有的字有理據,有的字沒有理據,有的字有部分理據。有的在造的時候就沒有理據,有的字本來有理據,在發展過程中失去理據。」(蘇培成,1994,pp.81)所以,應該特別強調,記憶漢字不能沒有訣竅,也不能沒有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個字:記!這一點應該向沒有背誦習慣的歐美學生反復說明,反復強調! 第三,剖析漢字的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字形,是漢字基本結構單位。獨體字只有一個部件,合體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地、和、對、好、動、園」等是兩個部件,「想、娶、樹、坐、渠、謝」是三個部件,「營、韶、筐」等是四個部件,「燥、贏、膏」等是五個部件,「麓、臂」等是六個部件,「憨、鱗」等是七個部件,「齉」是八個部件。部件與部件的組合是分層進行的,不是一次組合而成。如:附圖(略)「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這些可稱為末級部件。末級部件一般都可以成為獨體字。由此可見,剖析一個字的部件對於認知漢字的構造和正確地書寫漢字都是很有幫助的。 第四,講授現代漢字的筆畫。筆畫是構造漢字的線條,是漢字構形的最小單位。現代漢語通用字中最小的漢字只有一畫,如「一、乙」等,最多的是36畫,如「齉」字。其中以9畫字居多,10畫和11畫次之。如果把提歸入橫,捺歸入點,鉤歸入折,漢字基本筆形有五類:橫,豎,撇,點,折;並有26個派生筆形。(參見蘇培成,1994,pp.59)我認為應該教會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筆順:1.先橫後豎:十、干、豐;2.先撇後捺:八、人、入;3.先上後下:三、京、高;4.先左後右:川、衍、做;5.先外後內:月、勻、同;6.先中間後兩邊:小、水、辦;7.先進去後關門:回、目、國。教授漢字時,教師始終應該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訓練,反復默寫,養成規范的書寫習慣,這對學生將會受益無窮! 6.漢字教學的方法。國家漢辦頒布的《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不同於一般的教學大綱,而是一種規范性的水平大綱。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實施《漢字等級大綱》需要另訂漢字教學計劃。母語的漢字教學與對外漢字教學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學習者已會說漢語後再學漢字,其教學順序是從字→詞,學字難和學詞易是對立的也是互補的;後者是學習者既不會漢語也不識漢字,其教學順序則相反,是從詞→字,學漢字和學詞是同步進行的。(參見劉英林等,1995,pp.19)因此,絕大多數學校的對外漢語教材都是把漢語的詞彙教學和漢字教學結合在一起,同步進行。我以為這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擔心,如果安排不妥,只注意詞彙教學,就會影響漢字的掌握。漢字教學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強科學性和計劃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應該制定漢字教學計劃,把《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所列的甲級字、乙級字、丙級字和丁級字具體化,也就是要制定一個怎樣分別實現上述各級字目標的具體規劃。具體要求是:列出一份漢字教學計劃,列出漢字教學點,確定每一課應教的重點漢字,並將這些漢字醒目地印在課本的顯著位置。就像John De Francis在他主編的《初級漢語讀本》(漢字本)等教材中所做的那樣,每一課都用方框列出一組漢字,放在課文的右上角,以供學生讀寫、記憶。教師應該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這些漢字。 其次,在這份漢字教學計劃中,應該分層次地列出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和常用合體字,精選例字,用現代漢字學的理論,精當地解析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筆畫、筆形和筆順)、構造(意符、聲符、記號及其變體)和理據,以利學生認知和記憶。據本人統計,在甲級800個字中,有獨體字137個,約佔5.7%。如「八、白、百、半、辦、包、本、必、不、布、才、長、廠、丁、車、成、大、單、當、刀、電、東、兒、二、發、反、方、飛、豐、夫、干、個、工、廣、互、戶、幾、己、見、斤、火、九、開、口、樂、立、力、了、六、錄、寫、買、毛、么、門、米、母、內、年、牛、農、女、片、平、七、其、氣、千、目、求、去、人、日、三、色、上、少、聲、生、十、史、示、事、手、術、束、水、四、太、無、頭、萬、為、文、五、午、西、習、系、下、先、小、辛、羊、也、頁、業、一、衣、已、以、義、永、尤、有、友、右、魚、元、月、雲、再、在、占、正、之、中、主、子、自、走、足、左」。這些獨體字,一般使用頻率很高,構字能力也很強。比如,學會了「木」與「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意符,「白」是聲符,也容易理解「材」「桿」等等,具有認知意義。在解釋漢字字義時,不宜把一個字的所有義項一古腦兒全教給學生,因為他們領會不了,應該分層地進行,先教基本的常用義,再教派生義,用逐步積累、不斷加深的方法,讓學生最終掌握一個漢字的主要義項和基本用法。實踐證明:解析漢字的部件及其意符和聲符對於理解和記憶合體字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三,分析現代漢字的結構也是學習和記憶漢字的有效方法。統計表明,現代漢字的構成方法主要是形聲字,約佔90%,會意次之,象形極少。這跟《說文解字》相似:《說文》共收9353個小篆,其中形聲字7967個,約佔85%。所以,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形聲字教學上面。由於語言的變化,現代漢語的形聲字有三種情況:1.狹義形聲字,如「湖、榆、惱、疤、搬、苞、楓、陲、俘、荷、獅、銅、謂、鋅、洲、株、磚、膚、護、驚、態、鍾、樁、油、娶、駟」等;2.廣義形聲字,如「江、河」;3.半意符半記號字,如「缺、刻、蛇、霜、逃、醉、燦、礎、燈、爐、擁」等。除狹義形聲字外,學習者都需要特別記憶,避免字讀半邊的類推錯誤。從現代漢字學的觀點,由於篆書隸化而楷,古代的象形字已變為獨體記號字,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戶、舟」等,如能適當作些溯源分析,有助於了解這些字元的涵義,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但不宜離題萬里。我不贊成在講現代漢字時,過分渲染漢字的象形特徵,因為這不是現代漢字的本質,也不符合事實,即使在《說文》中也只有象形字364個,僅佔3.8%。在教學中,偶而也可採用「戲說漢字」的辦法,使人一笑也是效果,但是不能成為析字的主要方法。因為它既不能揭示漢字的構造規律,也無助於理性地認知漢字、記憶漢字。 第四,對比結構異同,區別易淆之字。漢語是一個龐大的字元集。漢字是語素文字,不同的漢字表示不同的語素,不同語素則用不同的漢字來區別。漢字的方塊形體限制了漢字的構造,一個漢字與另一個漢字只能靠部件、筆畫、橫豎、長短、位置等來加以區別,這就給漢字造成紛繁復雜的局面。初學者常常不易分辨。從字形方面分析,常見易淆的情況有:多橫少點:亨享,兔免;上長下短:未末,士、土;左同右異:擾、攏,傖、倫;左異右同:課、棵、裸;上同下異:暮、幕,簡、筒;下同上異:籍、藉;外同內異:遣、遺,圓、圜;左右相同,中間有別:辨、辯、瓣。從字義方面分析,因理據和用法而引起的混淆有:字義理解不準:(國)事、(國)是;很、狠;用法分辨不清:作(法)、做(法),分(子)、份(子)等等。從書寫方面分析,容易出錯的是:筆畫增損,筆形失准,筆順顛倒,部件易位,偏旁竄亂,間架不勻,以及由於形似、音近或義近導致寫錯別字。(石定果,1997)由於列印不便,恕不一一例舉。經驗表明,當學生已經學過了一些漢字,在認讀或書寫時出現混淆或錯誤時,教師如能進行結構、字義和用法方面的對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總之,對外漢字教學,對於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和書寫漢字都至為重要。應該重視對外漢字教學,應該編制一份對外漢字教學大綱,詳列漢字教學點;應該講究漢字教學方法;應該編寫一套能夠體現《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的教材。這應該成為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大目標。 【參考文獻】 [1]石定果《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孟柱憶《韓國漢語教學的特點和問題》,同[1]。 [3]白樂桑《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並,還是自主,抑或分離?》,同[1]。 [4]柯彼德《漢字文化和漢字教學》,同[1]。 [5]安子介《漢字的再認識》,《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6]盧紹昌《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新嘗試》,同[5]。 [7]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杜智群《形近易誤字八百組》,印刷工業出版社,1984。 [9]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語文出版社,1996。 [10]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11]鍾秋生《華文教育錯誤字辨析》,新加坡華文研究會,1990。 [12]陳仁鳳、陳阿寶《一千高頻度漢字的解析及教學構想》,《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第1期。 [13]劉英林等《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