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醫學院楊教授
『壹』 楊振寧的簡介
楊振寧,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貳』 南開歷任校長名字
南開歷任校長有張伯苓、楊堅白、楊志行、王淑玲、紀文郁等。
1、張伯苓
張伯苓,原名壽春,字伯苓,後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等。
2、楊堅白
南開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楊堅白,天津人,著名經濟學家、統計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文系。曾在天津南開中學、耀華中學任教。建國後,歷任南開中學校長。
5、紀文郁
南開學校由著名愛國教育家嚴范孫和張伯苓創辦,是南開系列學校(現有一所大學、三所中學)的前列,第四任校長王淑玲,第五任校長紀文郁。
『叄』 現在誰的班主任是張純明老師
南開經濟研究所是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歷史悠久的高層次經濟研究機構。其前身是南開大學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經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何廉建議,並在張伯苓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於年9月10日成立。何廉作為創辦人,兼任委員會主任。只四大經濟學家中,南開就擁有何廉、方顯廷兩位。 南開元老、南開大學已故黃鈺生先生對於經濟學教授何廉在南開大學揚名海內外過程中的作用,格外看重,反復強調:「何廉對於南開大學的整體,對於張伯苓個人的影響,比任何其他人都大。雖然何廉半路上做官去了,但他和南開大學的關系始終未斷。抗戰期間不也是何廉把經濟研究所恢復起來的嗎!就學校的財政上說,有許多事情是聽何廉的主張。」 年7月,在何廉的提議下,南開大學設立的社會經濟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何廉擔任主任導師兼財政學和統計學教授。這一年的《南開大學發展方案》中,何廉提出了「土貨化」的發展方針,即「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突出強調結合中國實際研究中國國情。何廉在南開滿懷熱情地開始了他的經濟學教學「中國化」。 年1月,創辦《統計周刊》,每周一隨天津《大公報》發行,後曾更名為《經濟研究周刊》()、《經濟周刊》(),至抗戰爆發後停刊。年 英文版《南開統計周報》(Nankai Weekly Statistical Service)創刊,後曾更名為《中國經濟月報》(Monthly Bulletin on Economic China,)和《南開社會經濟季刊》(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uarterly,)。 年1月,方顯廷受聘來南開任教,此後成為何廉的得力助手和合作夥伴,在他們的領導下,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的各項工業和農村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開。 年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正式成立,何廉任院長。何廉上任後勵精圖治,積極推進經濟學教學合理化的工作,同時他廣泛吸納人才。抗戰前,他的麾下賢畢至、雲集,方顯廷、張純明、陳序經等,以及後來的吳大業、李銳、楊敬年等在學術界都是各領。 何廉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不尚空談,勇於革新;胸懷開闊,誠摯待人。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員陣容和銳意進取的研究體。至抗戰前,先後任教授、研究導師和研究員的有方顯廷、張純明、丁詰、李適生、陳序經、李卓敏、林同濟、袁賢能等,可謂賢畢至,各師薈萃;後來者如吳大業、鮑覺民、陳振漢、楊叔進、李銳、馮華德、楊敬年、傅築夫、丁洪範、谷源田、錢榮望、滕維藻、宋則行(宋俠)等,多為南開畢業或受過西方教育的少壯經濟學者,道德文章,各領。研究所經十年努力,不獨在校中獨樹一幟,而且被公認為「研究中國經濟之權威機構」,其出版物馳名全球。年,南開經濟研究所與燕京大學、清華大學、金陵大學、協和醫學院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山東第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聯合組成「華北農村協進會」,何廉被選為協進會主席,方顯廷任。 從何廉初到南開至年,這10年間,南開大學經濟系和經濟研究所的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南開大學經濟系教學與科研處於國內領先的地位。南開經濟研究的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代表著中國經濟學教學與科研的發展方向,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二) 當時盛傳南開有三寶,經濟研究所即為其一。南開「素以經濟系睥視國內,尤以經濟研究所獲得中外一致贊譽」。南開經濟研究所「被公認為研究中國經濟的權威機構,其出版物馳名全球」。 經濟研究所創辦之初就開始了對天津物價的調查和統計,編制了在當時極具權威的南開物價指數。其後,研究的范圍逐漸擴大,諸如山東、河北兩省東北問題,華北地區工業化問題,以及當時經濟發展中的其他許多問題。他們先後就有關的問題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出版了英文版的《南開社會經濟季刊》,並開始成批招收和培養研究生。 南開經濟所首屆研究生畢業年秋,南開經濟研究所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共十人,他們在年6月畢業時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承認的第一批經濟學碩士學位獲得者。學生第一學年,在導師指導下讀完規定的基本課程;第二學年選論文題目進行社會調查,寫出畢業論文通過答辯後授予碩士學位。這種注重實地調查、理論實際的培養高級經濟學人才的做法,影響了中國上世紀30年代乃至以後的大學教育。 戰爭爆發,南開大學被日軍轟炸、破壞,經濟研究所先隨學校遷至昆明。由於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原先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中斷。但物價指數的編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都在繼續進行。年冬,南開經濟研究所從重慶返回天津。除物價指數的編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以外,其他研究及出版工作大都沒有恢復。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新中國建立。 年,周恩來總理回母校南開大學視察,肯定了經濟研究所的重要貢獻。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何廉先生開創了南開大學的經濟學科,年成立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在70多年的歷史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秉承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形成了嚴謹、、開放和服務於社會的學術氛圍,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上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今天的經濟學院已經是一個專業和學科門類齊全、師資隊伍結構較為合理、擁有博士、碩士、學士等多層次教學和學位授予權的教學科研機構,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現代化建設和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諳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善於應用科學理論和方法於中國和世界經濟實際的人才。注重完善人格的塑造和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是我們人才培養之宗旨;弘揚嚴謹治學、務實求真、銳意創新的學術風范,是我們科學研究之品格。 進入新世紀的經濟學院將以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重點學科為依託,發揮學科綜合優勢,通過優化、綜合、交叉、延伸,進一步提高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科研和教學水平,把學院辦成國內領先、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科學研究創新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基地、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思想庫。 南開大學經濟學科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學科之一。年南開大學創建時,經濟學科設有商學、銀行學、會計學三個系。年成立了經濟研究委員會。年成立經濟學院。從年起開始培養經濟學研究生,至年共招收13屆60多名研究生,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高級管理人才。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恢復重建。 在70多年的歷史上,學院秉承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形成了嚴謹、、開放和服務於社會的學術氛圍,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上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經濟學院現任院長馬君潞教授,黨委書記張秀珍研究員,副院長何自力教授、邱立成教授、李秀芳教授、李坤望教授、梁琪教授、盛斌教授、龐傳森副研究員,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魏占玲副教授。
『肆』 張伯苓,梁啟超,蔡元培,都和天津南開大學有什麼關系
梁啟超與南開大學
對於每一位稍知近現代史事者來說,梁啟超都是一個耳熟能詳的
名字。這位曾活躍於中國政壇、學界30餘年的一代風雲人物,與近代
中國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開中國風氣之先,文化革新,論功不在
孫黃後」。他晚年摒棄政務,專心向學,著作等身,建樹甚豐,被稱
為「新思想界之陳涉」,而其與南開大學的一段舊日淵源,也頗值得
稱道。
南開大學成立伊始的20年代,是中國學術界日漸活躍和繁榮的時
期。諸說層出,觀點紛呈,被大多學者目為又一度「百家爭鳴」。尤
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西方文明暴露了危機,引發國人的懷疑和動搖,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調佔有了一定地位,出現了國學研究的熱潮。
梁啟超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在戰後游歷歐洲,著《歐游心影錄》,
認定中國國學在將來世界上占重要的位置,並說西歐文明還需中國文
化去調劑,亟力勸學者去整理國故,引起學界很大反響。他還堅持教
育救國論,放棄上層的政治活動,全力從事於「培植國民實際基礎的
教育事業」,因而便和同樣致力振興民族教育的南開校長張伯苓同聲
共氣,相應相求。
1921年9月,成立僅三年的私立南開大學邀請梁啟超參加大學部的
開學式。梁先生欣然前往,並在會上發表演說,盛贊年輕而充滿希望
的南開:「……我們要希望大學能辦得歐美那樣好,能發揚中國固有
的學術,不能不屬望於私立的南開大學了。南開師生有負這種責任的
義務,如是南開大學不獨為中國未來私立大學之母,亦將為中國全國
大學之母。」梁啟超鼓勵南開學子:「我盼望諸君不要怕難,奮興起
來,一面發揚我國祖宗傳下來的學業,一面輸入歐西文化,這樣責任
不能不望之於中國私立的南開大學了。」
其後,南開大學遂聘請梁啟超在校舉辦中國文化史講座,講演的
題目為《中國歷史研究法》,每周一、三、五下午四時至六時舉行,
後來每周又增加二個小時。學校對梁啟超先生的講座非常重視,規定
此科為文理商三科必修科目。梁啟超本就文采飛揚,口才又極佳,每
次連續講演兩小時之久,毫無倦容,誠可謂誨人不倦;他的講演受到
南開師生的熱烈歡迎,聽講者達數百人之多,幾乎傾校而動,而且還
有不少天津其他各校教員學生前來旁聽。梁先生授課認真,凡因事誤
課必定補講;並進行正規的考試,考卷第一次便收到121份,已佔全校
學生半數。講座結束後,梁啟超還同歷史班全體學員合影留念,師生
關系甚是融洽。
梁啟超的講義是其所擬中國文化史綱中的第一篇,後經整理,便
以同名著作出版,風行一時,成為其自視得意之作之一,備受學界所
推重,而梁先生之講座對南開大學歷史學科發展的推動之功,自可想
見。
梁啟超對南開的感情是深厚的,爾後他曾多次來校講學。1922年
2月,在即將赴清華學校講演前夕,梁先生又親臨南開大學新學期開學
式作演說,對於「青年元氣之培養」等問題,再三注意,開導周詳。
他指出,從學校到社會是人生最危險時代,青年人對婚姻、職業諸方
面尤其需要謹慎;從而鼓勵南開學子「從物質、精神上加增培養元氣
的資料」,「尋出一種高尚的嗜好、自己的人生觀,」養浩然正氣,
以與惡社會中的壞性質、壞習慣作斗爭。1923年7月,梁啟超應聘主講
南開大學暑期學校。1924年春又講學南開,著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
之總成績》一文。他不僅自己親自來校作學術指導,還曾邀請國外名
學者羅素、杜里舒、泰戈爾等以及國內學界名流張君勱、梁漱溟、蔣
方震、張東蓀等來南開講學。這對於南開學術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南開在嚴范孫、張伯苓諸先生篳路藍縷的努力創建下,由小學而
中學而大學,知名於國內外,這引起梁啟超的高度重視和贊揚。他曾
多次以南開為範例闡述對教育的意見,特別是在承辦中國公學時,常
常引南開為先導;而且他對於南開的建設、發展也多所屬意,盡心擘
畫。早在1921年,他親撰《為南開大學勸捐啟》,指出「大學教育之
設施及擴充,為我國目前最急切之要求」,而普及大學教育,則不可
不以私立為官立之助;私立大學有諸多優點,「在我國教育史上,若
宋之鹿洞、明之東林,其性質皆為私立大學,而一朝文化系焉。方今
網路更新,茲事需要,益如飢渴。而十年以來,完善之組織尚未有聞,
斯亦士大夫之羞矣。南開大學者,其基礎建設於中學之上。南開中學
之成立有十七年,……學課之完實,校風之粹美,既已為海內外所同
認。三年以前,主校事者鑒於時勢要求,深感進設大學之必要。藉各
方面有力之贊助,幸而獲成,分置理商文礦四科,歷級已屆三年,注
弟子籍者將及四百,規模粲然具矣。……某某等為公為私,皆深感南
開為我教育界一元氣。」他吁請「凡屬愛群自愛者對於茲校宜同負愛
護扶助之責,願竭綿薄以贊厥成,」對南開關懷切切。梁啟超還一度
向張伯苓校長表示,「若將文科全部交我,我當負責任,」並舉薦張
君勱為主任,蔣方震、張東蓀、林宰平、梁漱溟等各任一門,預言
「吾六人者任此,必可以使此科光焰萬丈」,「南開文科辦三年後,
令全國學校文史兩門教授皆仰本科供給」。
1922年底至翌年,梁啟超閉門謝客,養病於天津,遂又有在南開
創辦東方文化學院的設想。《南開周刊》第54期(1922年12月30日)
刊發題為《東方文化研究成立之先聲》的消息,說:「自梁任公先生
與學校方面共議在本校大學部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後,一般有志東方
學術研究者,莫不引頸高呼,期此世界獨一之研究院早成立;而學校
方面半年來亦積極與任公先生籌劃一切,如募經常費,敦請當代大學
者張君勱、蔣百里諸先生來院講學等,不遺餘力。近復聞任公先生已
訂於本月十五日由南京來津,專與學校計議此事。吾人甚望此番計議
早見施行,裨東方文化得大放異彩於環球也。」後梁啟超即起草《為
創辦文化學院事求助於國中同志》一文,倡儀「設一講學機關,名曰
文化學院。」並擬定:「院舍在天津南開大學新校址中。一切學課與
南開保相當之聯絡關系。」後來雖因資金等諸多緣故,此舉遂擱置而
未成,但梁先生的倡引之功及其對南開的鍾情,卻是足令我們常引以
為念的。
1925年後,梁啟超就清華研究院任導師,而對南開關心依然。
1927年10月間,罹病在身的梁啟超又為南開二十三周年紀念手書「弘
毅」二字,並在《祝詞》中說:「本校二十三周年大慶,敬寫《論語》
兩字,奉祝頻年。喪亂頻仍,全國教育破產,本校實巋然魯殿靈光。
任重道遠,簿海屬望。願以此兩字,與多士共勉也。」殷殷深情,諄
諄願意,盡在字里行間。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歿於北京協和醫院,一代巨星殞落。可
以說,南開的成長,和眾多學術大師的關愛、提攜是分不開的,梁啟
超便是其中相當突出的一位代表。撫今追昔,寄思而往,前賢的鼓勵
與囑托,將永遠是我們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
巍巍乎吾南開大校長張伯苓
柳無忌
張伯苓之為大校長,名副其實。首先,他的體格高大。1932年秋,我初去天津南開大學教書,楊石先帶我去拜望校長。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那魁梧的身體,像泰山般屹立在陳設簡朴的校長辦公室內。我記不起來他那時是否已戴上黑眼鏡,倘使是的,他在威儀中又呈現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姿態。那時我只有25歲,校長的年齡要比我大一倍以上,更何況他已是全國聞名的一位大人物。此後,我與張校長相處10載,在天津5年(1932—1937),重慶5年(1941—1946),我對他的認識較深,漸漸的對他的「敬」多於「畏」,最後完全是尊敬與仰慕,因為我已看見了在他那黑眼鏡後面露出來的是慈祥的目光……他對於南開全校師生的關懷。對我個人來說,在我記憶中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在天津時,有一天他獨自光臨舍間(百樹新村32號),使我們大吃一驚。他沒有什麼事情,只是巡視校園時在我們那裡歇腳一下,看看他的教員的生活情況。臨走前,他對我的太太大加誇獎,因為在客廳內他摸摸在沙發旁的電燈罩子,發現上面並沒有絲毫灰塵。
比他體格更高大的是張伯苓的為人與他的事業,這兩者可以一同論述。張校長創辦南開的功績,在中國教育史(也許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從他以私人力量,慘淡經營,從最初在嚴范孫私宅創設的敬業中學(天津私立第一中學堂),到創立南開中學、小學、女中、大學,以至化工研究所與經濟研究所的全套南開學校的經遇,史實昭垂,不必在此重述。但有一點我知道而擬特別提出的,是張伯苓抗戰前夕在重慶籌備南諭中學(後改名南開中學)的高瞻遠矚。當時國難嚴重,八里台南開大學臨近海光寺日本兵營,在憂患中我們聽到了校長要在大後方開設南開分校的消息,有如一線光明閃耀在烏雲中間,使我們的視線隨著擴大,我們的情緒也就此穩定起來了。在設計、籌款、建築的過程中……這些校長積有三十餘年經驗——他的魄力與毅力是值得贊揚的,但最使我敬佩的,是他那遠大的眼光、正確的判斷力,與為百年樹人所做的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當時任何教育家或政治家所不及的。
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在於他能就地取材,有引用與培養人才的創造力。這位天才的領導者,他以身作則,引導人們如他一樣地為「公能」的理想服務。這一點我在進南開不久就看出來了。環繞這位大校長是他的五位得力助手(好像有五大金剛之稱):黃鈺生(教務),伉乃如(注冊),華午晴(財務),孟琴襄(事務)與喻傳鑒(中學)。他們那種愛護南開,為校長效力,鞠躬盡瘁的服務精神,感動了我們這一批外來的教授,雖然我們有時對於學校的行政作風並非完全同意。抗戰時喻傳鑒主持重慶南開中學,黃鈺生代表南開與張校長為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而另一位傑出的教授楊石先也就被推為西南聯大的教務長。有人說,沒有張伯苓,就沒有南開。我可以補充一句:沒有這幾位校務人員的協助,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南開對於教育、學術方面的貢獻與影響,是不會這樣廣大而久遠的。
從前在天津或重慶參加學校集會,現今在美國的校友聚餐,當唱校歌時我往往神馳於「巍巍乎吾南開精神」這一句。那種大公無私的南開精神,是張伯苓留給南開一份珍貴的遺產。
蔡元培
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前夕,張伯苓、嚴修前往北京約見胡適、蔡元培等北京大學教授,向他們徵求對於南開學校成立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著名的學者,胡適理所當然在邀請之列,他多次欣然前往南開,為南開師生做精彩的演講和報告。...
『伍』 林添進的介紹
林添進,祖籍福復建漳州南靖,自幼制生長於台灣南投縣鹿谷鄉秀峰村山上,是前台灣三軍大學的學術研究員,現在是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武術文化研究中心常務主任、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福建莆田學院中文系教授;台灣冷凍茶製作的發明人和專利持有者,北京大學「奧運在北大,靜園觀太極」數十項太極拳形象雕塑的專利擁有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等高校楊式太極拳協會顧問,莆田學院楊式太極拳協會及台灣茶文化研究社顧問。
『陸』 楊誠的介紹
楊誠,南開大學葯學院教授。學科方向為生物化學。
『柒』 一級教授的一級教授歷史
一級教授評定自1956年國家評定來,已經有半個多世紀歷史,但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來,一級教授稱號逐漸淡出學界視野。自從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再次評定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後,「一級教授」這個名次再次在學界閃耀起來,緊接著山東大學等高校都開始聘任人文社科一級教授。自此文科教授也有機會進入到一級教授行列,成為人文社科領域里的「院士」。 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馮友蘭、唐鉞、熊十力、江澤涵、許寶祿、段學復、周培源、黃昆、葉企蓀、王竹溪、饒毓泰、胡寧、傅鷹、黃子卿、張景錢、李汝祺、陳禎、樂森潯、王力、游國恩、曹聯亞、季羨林、魏建功、馮至、朱光潛、向達、陳岱孫
清華大學一級教授:章名濤、孟昭英、梁思成、張光斗、施嘉煬、錢偉長、張維、張子高、馬約翰
北京師范大學一級教授:陳垣、黎錦熙、傅種孫、鍾敬文、黃葯眠、武兆發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何干之、何思敬
北京醫學院一級教授:馬文昭、胡傳揆、藏玉塗、劉思、毛燮君、薛愚畢、華德、沈琪、林振綱、吳朝仁、金寶善、蔣明謙
北京工業學院一級教授:張翼軍
北京鋼鐵學院一級教授:魏壽昆
北京地質學院一級教授:馮景蘭、王鴻禎
北京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金士宣
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戴芳瀾、俞大紱、沈其益、林傳光、熊大仕、黃瑞綸、李連捷、陸近仁、周名、婁成後
天津大學一級教授:潘承孝
南開大學一級教授:邱宗岳、楊石先
唐山鐵道學院一級教授:顧宜孫、羅河
大連工學院一級教授:錢令希
沈陽農學院一級教授:章守玉
吉林大學一級教授:王湘浩、余瑞璜、唐敖慶
東北地質學院一級教授:俞建章
哈爾濱工業大學一級教授:朱物華
復旦大學一級教授:陳建功、蘇步青、周同慶、郭紹虞、盧鶴紱、周谷城、陳望道
上海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孝剛、鍾公瑾、周銘、周志宏
西安交通大學一級教授:陳大燮
同濟大學一級教授:李國豪、葉雪安
上海第一醫學院一級教授:顏福慶、黃家駟、胡懋廉、錢慧、張昌紹、榮獨山、徐豐彥、谷鏡開、林兆耆、楊國亮、吳紹青、陳翠貞、王淑貞、郭秉寬、蘇德隆、楊銘鼎
上海第二醫學院一級教授:高鏡朗、蘭錫純、鄺安堃、葉衍慶、胡文耀、倪葆春
上海水產學院一級教授:朱元鼎
南京大學一級教授:曾遠榮、高濟宇、戴安邦、徐克勤、胡小石
南京農學院一級教授:馮澤芳、羅清生、鄒鍾琳、魏景超、王棟
南京工學院一級教授:楊廷寶、劉敦禎
華東水利學院一級教授:黃文熙、嚴愷、徐芝綸、劉光文
浙江大學一級教授:李壽恆
浙江農學院一級教授:陳鴻逵、吳耕民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馮沅君
山東工學院一級教授:劉先志
青島工學院一級教授:王之卓
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李劍農、李國平、高尚蔭
武漢水利學院一級教授:愈忽
華中農學院一級教授:章文才
中山大學一級教授:姜立夫、陳寅恪、容庚
華南工學院一級教授:馮秉銓
華南農學院一級教授:蔣英
廈門大學一級教授:盧嘉錫
四川大學一級教授:柯召、方文培、徐中舒
西南農學院一級教授:侯光炯
四川農學院一級教授:楊允奎
四川財經學院一級教授:陳豹隱
雲南大學一級教授:劉文典
雲南農業大學一級教授:秦仁昌
西北大學一級教授:岳劼恆、張伯聲
西北農學院一級教授:虞宏正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聘任14名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另外有9名榮譽一級教授。
衛興華、方漢奇、王傳綸、甘惜分、鄔滄萍、羅國傑、夏甄陶、高放、高銘暄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方立天、劉大椿、紀寶成、吳易風、宋濤、張立文、李文海、陳先達、周新城、鄭杭生、胡乃武、黃達、曾憲義、戴逸被聘任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 山東大學自2010年來大量聘請人文社科一級教授 ,截至目前已有13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加盟山東大學,成為山東大學一級教授。這13位學者分別是:
法學院:武樹臣、楊海坤、郭明瑞
歷史文化學院:張海鵬、狄德滿(德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溫儒敏、盛寧
經濟學院:安體富
儒學高等研究院:池田知久(日本)
文化遺產研究院:劉鐵梁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祥龍 金光億 (韓國)
管理學院:呂政
『捌』 南開大學名人
南開大學的名人有:張伯苓、嚴修、陳省身、胡世華、姜立夫、張偉平、吳大任、江澤涵、龍以明、孫昌璞、周恩來、於方舟、徐紹史、王安順、楊明生、喬保平、李祥林、彭文生、王麗麗、李振江、尹滄海、魯園等。
一、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二、楊明生,男,漢族,1955年8月生,遼寧海城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
三、孫慶聚,1951年出生,男,漢族,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人。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研究生學歷,教授。
四、李建華,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河北故城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
五、雷鳴山,男,漢族,1961年9月生,山西河曲人,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4月參加工作,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高級經濟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