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樊岳紅老師
㈠ 山西大學文學院的成立之初:
成立之初
1901年成立之初,山西大學堂中齋開設課程凡八門,曰經學、史學、三通學、本朝掌故學、輿地學、算學、詞章學、時務學、西學。中齋分四科:理學、詞章學、經濟學、文學
1904年廢除科舉後,中齋課程為:經學、英文、日文、法文、俄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博物、圖畫、體操等。
辛亥革命中,中齋師生參加同盟會的會員有榮炳、榮福桐、王國祜、景定成、景耀月、張起鳳、齊寶璽、趙承經、李正清、張桂書、杜曦、石璜,王用賓、劉綿訓、李鳳翔、谷思慎等,積極參加到了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之斗爭中。
中華民國成立後,山西大學堂改為山西大學校,中齋取消,學制分為本科、預科,本科分法科、工科,預科分文科、理科,張籟為預科學長。
1916年,開辦文科國文學類,郭象升為文科學長。
1918年,張籟接任郭象升為文科學長。
1919年,經胡適推薦,山西大學校預科畢業生不經考試可以直接升入北京大學本科,預科國文學類學生章廷謙、蕭桂森(蕭一山)、樊振琦、彭基相、梁佩袞、田潤霖等即直接轉學北京大學本科。 1931年,遵教育部《大學組織法》《大學規程》原先各科改為學院,各門類改為學系,張籟為文學院院長,李鏡蓉為國文學系主任,朱啟寰為英文系主任。
1932年,文學院學生李寶森、趙石賓等與國師趙善述等共同發起組織了「抗日救國大同盟」,在「9.18」一周年,他們組織學生上街講演,並進行了反日示威,他們還組織了「9.18」讀書會,並以讀書會的名義與成成中學李延齢共同出版油印了刊物《學生新聞》。
1933年,「抗日反帝大同盟」遭當局破壞,趙石賓、李寶森等學生被迫離開學校,奔北平進行革命活動。
1935年,在「12.9」運動影響下,山西大學文學院與其他學院學生共同創辦了《新文字報》、《為民族解放》等刊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宣傳中國共產當的抗日政策,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要求政府「保衛華北,懲辦賣國賊!」
1936年11月,山西大學校出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文學院學生王廷弼為「民先」負責人,王廷弼還擔任山西大學學聯總幹事、太原市「抗敵後援會」主要負責人。
1937年8月,周恩來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談判八路軍部署與協商共同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事宜,文學院學生王廷弼、李寶森等都在其中擔任部門負責工作。戰地總會的成立是山西成為北方游擊戰爭戰略支點的開始,為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太原失陷後,山西大學校文學院師生遷往運城,後因戰事之緊張,遂逐漸被迫停課解散。
1939年,國立山西大學在陝西宜川秋林鎮復校上課,後遷虎嘯溝。學校設有文學院,設有歷史系、外國語文系,院長先為周傳儒,抗戰勝利後吳宓為文學院院長,設歷史系、教育系、外文系。
1947年,文學院學生馬作楫等主編《綠洲》詩歌副刊在《山西國民日報》上創刊;
1948年1月,文學院教授李毓珍與學生馬作楫等創辦有《北方》詩刊,其目的是作為地下民盟的宣傳刊物,宣傳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思想,後被迫停刊。8月,國立山西大學遷往北平後,文學院在東交民巷井陘煤礦公司大樓上課辦公。
1949年1月,文學院的師生在此期間,參加了北平學生迎接解放的斗爭,並和山西大學其他院系師生共同迎來了共和國的解放。5月,山西大學師生遷回北平。9月,文學院改為師范學院,設教育系、文史地系、外語系,副校長趙宗復兼院長。本月,分別在北京太原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師范學院正取生79名,其中文史地系正取生25名,備取生3名,凡28名。11月,聘請陳邇冬教授、江紹原教授、劉明越教授、童德禧教授、賀凱副教授、高巴壽夫副教授、顏錫瑕副教授。12月,黃麗泉為師范學院院長兼教育系主任。 1951年2月,師范學院院長擬讓梁園東任,報部批准,並將其文史地系分開,學院設國文(中國語文)系、歷史系、教育系、外文(外國語文)系凡四系。6月,聘徐一誠國文系教授、荊策銳地理教授、郭吾真歷史副教授、吳奔星國文系教授、姚奠中國文系教授。9月,學院增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凡四系。
1952年7月,院系調整理學院數學、生物、化學三系並入師范學院。
1953年下半年聘常風為國文系教授。9月11日,正式解散國立山西大學,文科全部轉入師范學院,教育部文件「你校師范學院獨立後定名為『山西師范學院』」。山西師范學院為全國三十一所高等師范學院之一,設中國語文、歷史、地理、俄語、教育、數學、生物、化學、體育等四年制和二年制系科。
1957年10月,中文系設總支,下屬八個支部,教師1個,學生7個。
1961年7月,根據中共山西省委的決定:山西師范學院與新恢復的山西大學合並,名稱仍為山西大學。焦國鼐任校長,李希曾任黨委書記,合並和恢復後的山西大學設政治、教育、中國語文、外國語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凡十個系,系綜合大學。學校設研究部,培養研究生,經審查考試,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班5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班專業課程有文字學、古典文學通論、由中文系主任賀凱講授、高節文講師分別講授,主要教材有《漢書藝文志》。
「文革」中師生停課。
1972年,3月正式招收工農兵學院,中文系為迎接招生,成立了中文系教育革命組組長張誠齋、副組長董冰竹、魏丕一。中文系招收100名。中文系黨支部書記樊子琚,張計明、郭學勤副書記。1977年停招工農兵學員,恢復高考制度。
1978年9月,山西大學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 1981年,漢語言文學系設漢語言文學、新聞、圖書館三個專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山西大學首批7個學科專業為碩士學位授予點,中文系有中國古代文學。
1983年10月,古代文學研究所成立,姚奠中任所長。
1984年9月,山西大學夜大學首批招生,設中文、文秘專業。
1986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山西大學第三批3個學科專業為碩士學位授予點,中文系有現代漢語。
2000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科、專業名單公布,中文系在原有的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兩個碩士學位點的基礎上新增碩士點1個:中國古典文獻學。2001年6月18日,山西大學文學院成立,上午舉行掛牌儀式。總支書記張憲平主持,院長劉毓慶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