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粱繼紅教授
A. 方塊人大戰斗
那種叫高粱飴 很小時候吃的 現在的人大都不怎麼知道了吧 高粱飴是山東的傳統地方特產,是傳統的名牌軟糖,一向以「彈、韌、柔」三性兼備而著稱。吃起來不粘牙,甘美爽口。
B. 梁發芾:人大為什麼不能否決不合理預算
近日召開的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2011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顯示,廣東省委機關幼兒園、廣東育才幼兒園一院等8所機關幼兒園,一年所獲財政預算撥款高達6863萬元。這個預算受到代表和委員的質疑,也受到媒體的質疑。有評論提出:「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人大不僅要看懂,關鍵還要有話語權——— 敢於否決不合理的預算。」
審議預算是人大職責之一,而否決不合理的預算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審議而不能否決,政府提交的是什麼,人大照原樣一字不變地通過了,那麼,這個程序還有必要存在嗎?所以,審議就意味著可能有調整,甚至有否決,而絕不僅僅是念一遍,然後舉手通過而已。這些都是預算制度的常識。
那麼,人大為什麼對於人們意見很大的這個天價補貼預算,不能行使否決權呢?是不敢,還是另有原因?事實上,一些代表不想得罪人,不敢行使否決權,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預算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人大否決預算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中國預演算法只規定了預算草案由行政部門編制,由人大審批,但對人大是否享有預算草案的修正權沒有規定。這意味著,人大隻能就預算的整體進行表決,要麼完全同意,要麼完全否決,不可能對於不合理的具體項目進行修改,調整或直接否決。
這樣的制度設計,對於人大行使否決權造成嚴重的制約。因為政府提交的預算草案,也許大局是合理的,可取的,但是,存在局部的不合理,甚至非常嚴重的不合理。這種情況下,人大就面臨艱難的選擇,如果批准預算,那麼,不合理的預算就會搭車得到批准;如果否決預算,那麼,因為局部瑕疵而否決全局,將使其他合理的預算也被否決而無法執行,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情況下,人大是不可能輕易行使否決權的。幾十年以來,人大從未否決過政府提交的預算草案,與這種制度安排是大有關系的。既然人大不敢冒巨大的政治風險而否決整體預算,那麼,預算當中的小貓膩也就永遠存在,天價補貼幼兒園事件,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
這種綜合的或者說整體的審議預算的制度,在預算成熟的國家,根本不會被採用。發達國家的預算制度,都給議會以分項審批預算的權力。如美國國會完成第一次預算決議的審議時,即將預算支出決議分成若幹部分,由撥款委員會的13個小組委員會(按政府職能設立)分別進行審議,並應按照眾議院撥款小組委員會、撥款委員會及該院全體會議,參議院撥款小組委員會、撥款委員會及該院全體會議的程序進行審議。這就是說,在分項審批制度下,議會根據開支的部門和性質,將全部預算草案分解為若干個預算審批議案,預算編制部門分別就各個議案做出說明,預算委員會也須分別就各個議案提交初步審議報告和正式審議報告,議員須對各個議案分別投票表決。如果某些項目不合理,議員在審議中可以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直接修改,當然也可能直接否決。
這種分項審批的制度下,像天價補貼幼兒園這樣的預算,人大直接否決它,也不會影響其他預算的通過和執行。如果這個制度不能得到修正,那麼,可以想見,天價補貼機關幼兒園的故事,在明年的預算中還會存在。
原載1月26日《中國青年報》,作者梁發芾
C. 曾經奪得過國內跳水冠軍的一個美女,好像叫梁曉喬什麼的名字
梁小橋
http://service2.xinhuanet.com/aoyun/ayjy/zg/tiaoshui/132009407.htm
2002年,梁小橋走進中國人民大學校門,成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專院屬2002年本科新生。
D.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梁若濤qq號碼
123456
E. 為什麼姓梁的人大多在南方
梁姓分布- -
Tag: 梁氏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為行伍出身,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居無定處,四海為家,其宗族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科舉制度產生之後,梁姓人氏又轉向科舉取士,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僅梁顥一族,一次就出了三個進士,一門出了十幾個進士。這些文化名門世家,就像蜂蝶逐花,總是隨著文化、政治中心的轉移而到處遷徙。從長安、洛陽、汴梁、餘杭,到揚州、益州、福州、廣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總是走在中國文化的風頭浪尖上,展示了一個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像近代中國的梁啟超、梁實秋、梁漱溟,他們都堪稱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特別是在香港、澳門、台灣等現代化城市,一腳踩下去,就能踩出幾個梁姓人氏來。像天皇影星梁朝偉、著名作家梁鳳儀、流行歌星梁詠琪,都是家喻戶蹺的大眾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發源地,那裡卻沒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北京
華北是梁姓的重要發源地,許多梁姓家族就是從這里遷移到世界各地的。在北京,晉、冀等地的某些中心城市和鄉村,那裡也集中了許多完整的梁姓宗族。據近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統計分析,梁姓人口約佔北京人口的0.813%,位居第21位。像梁啟超家族、梁實秋的後代,都生活在首都北京。梁思成與林徽因的一子一女,一個在新華社工作,一個在出版部門工作。梁思永與李福曼的獨生女梁柏有,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長期在植物科研部門工作。梁思庄與吳魯強的女兒在北京大學工作,連北京大學的副校長也是梁姓人物。梁思達的女兒梁憶冰,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在農業部植物檢疫實驗所擔任研究員。兒子梁任堪,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現任職於內貿部。梁思禮的女兒梁紅、梁旋;均在北京工作。梁實秋的女兒則在中國社科院工作。英年早逝的作家梁左和電影喜劇演員梁天,也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公眾人物。
山西在山西晉南的梁家灘,那裡生活著整村整村的梁姓家族。這些村落位於黃河大轉彎處,距離梁姓的發源地夏陽(今陝西韓城)和解梁(今山西臨猗西南)都非常近,他們是否是中國最古老的梁姓,由於沒有家乘譜牒的記載,我們已無從考證。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很少有著名歷史人物出現。宋元時期,這里只出現了幾位義軍首領和草莽英雄。明清時期,這里出生的幾位梁姓名人,不是知縣,就是知府,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芝麻官。整個山西也就出了幾個梁姓名人,影響也十分有限。
據《山西通志》記載,明清時期影響較大的梁姓人物分別是梁綸、梁格、梁紀、梁明翰、梁綸是山西曲沃人,字文音。正德癸酉年的舉人,授隆慶知州,勤勞廉明,性格耿介,忠君愛民,只做了七年官,就主動要求回家務農,著《稽古葉聲》三卷,享年81歲。
梁格,字君正。嘉靖己未進士,授濟陽知縣。濟陽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老百姓自古以來喜歡爭斗訴訟。梁格下車伊始,別涉慝,察情偽,對無事生非者進行嚴厲懲處,對忠厚老實之民進行大力表揚,使爭斗訴訟事件大幅減少,人民生活日趨安定。梁格又清查戶口,查出無名隱田數萬畝,使數千農民有了田種。他又罷免無名之稅,定賓旅之式,供梓宮戢閹寺之橫,白禹城久滯之冤,自奉貶損,纖毫不取,甚有美政,因此升南兵科給事中。途經平陽府,聽說母親病故,憂傷過度,逾年而卒。著作有《窺易集》、《四書古義補》。
梁紀,山西稷山人,以忠孝聞名。《山西通志》說他是梁格的長子,嘉靖己酉舉人,和父親中進士的時間相差15年。梁紀貫通經史,勛以聖賢,曾經為父親守墓三年。鄉里舉薦他去做官,梁紀以母親年老病多,需要他照顧為借口,不肯赴職,躬自給母親端茶上飯三十餘年。他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勉強登上公車,忽然夢見母親病重,中途而返。觀風使多次表彰他的高潔品德,並向朝廷作了匯報。朝廷特賜他在都察院做事。凡後生執經問業,向他請教者,後來都在科舉場上有不凡成就。所著《樗櫟子》等書共計14種,享年八十二。
梁明翰是山西孝義人,嘉靖丁未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陝西慶陽府知府。梁明翰平易近民,關心百姓疾苦,做官沒有架子。後轉按察司副使,處理回民起義,他耐心撫降,巧妙化解了這場民族糾紛。梁明翰「天性孝友,雖與諸弟分門立戶,凡有儲蓄,絕不吝惜」。他賑災恤孤,助人為樂,是歷史上少有的清官。官至四川按察使,享年八十三。
河北
河北地區的梁姓主要分布在石家莊,正定,保定,蔚縣和與山西大同接壤的地區。石家莊。正定的梁姓,多為明朝兵部尚書梁夢龍家族之後,基本分布在京石沿線的城市和鄉鎮里。
梁夢龍,字乾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進士。他出生在河北真定,即今天的石家莊市下屬的正定縣。考中進士後,被授予兵科給事中,歷任刑部都給事中、順天府丞。因京察拾遺,出任河南副使,三遷河南右布政使,隆慶四年(1570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第二年升為右副都御史。當時,正值張居正在朝廷當宰相,梁夢龍討好張居正,深受他的喜愛,特意把梁夢龍提拔為戶部右侍郎,不久又改為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事防禦,先後在永莫堡、丁字泊、馬蘭峪、養善木、紅土城、寬奠、廣寧、右屯、錦養、大寧堡取得不俗戰績,因此受到萬曆皇帝的嘉獎,擢升兵部尚書。為了加強北京地區的防禦,他又主持黃華鎮、古北口一帶長城邊牆的修建,因此加太子少保。張居正死後,張四維當上了宰相,梁夢龍怕張四維排擠自己,就通過馮保向權貴賄賂金錢,勉強被安排了個吏部尚書的職務,沒有超過一個月就被罷免,在家度過了晚年。梁夢龍的後代有一部分就生活在河北正定。
河北蔚縣的梁氏是宋元間戍守邊疆的梁姓軍人的後代,蔚縣古稱蔚州,隸屬山西的大同府管轄,故蔚縣的梁氏族譜通常寫作「山西蔚州梁氏族譜」。蔚州梁氏的第一代始祖是梁友才,家有數十頃良田,仗義好施,不與人爭,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元末之際,許多梁姓人遷往南方,惟獨梁友才的後代還居住於此。明朝洪武年間,梁姓的一支遷往真定,就形成了梁夢龍這一支梁氏。蔚州梁姓的譜系是:
河北蔚州的梁姓還有一部分來自河南新野。河南新野人梁震,曾擔任榆林衛指揮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都指揮僉事,不久又升任陝西總兵、右都督,鎮守大同。明朝的將領帶兵打仗,一般喜歡依靠自己的家丁,之所以喜歡重用自己的家丁,是因為「兩軍相接,全恃將勇,將勇則兵亦作氣隨之。然將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驍悍者,協心並力,始氣壯而敢進,則兵亦鼓勇爭先,此將帥所貴有家丁親兵也。」梁震所率領的500名家丁,都是清一色的梁姓家奴,驍勇異常,作戰十分勇敢。而大同地處邊塞,民風粗獷,卒驕兵狂,經常因為小事製造事端,連續殺死好幾名總兵、巡撫。等梁震來到了大同,那些驕兵悍卒,憚其家丁眾多,皆帖然不敢放肆。梁震去世之後,這些梁姓家丁沒有去處,朝廷下詔,將這些家丁全都編人軍伍。接替梁震職務的後續將領,依靠這些家丁,安撫驕卒,屢立奇功。退伍後的梁姓家丁,就散居在大同、蔚州一帶,形成了梁姓群落。
廣東
廣東梁姓約佔全省人口的4.7%,占漢族梁姓的35%,是梁姓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中國當代的著名人物,其中姓梁的人絕大多數來自廣東。
廣東的梁姓主要分布在東莞、順德、新會、南海、中山、佛山、南雄及粵東的一些地區,他們主要是從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移居而來。移居時間基本上集中在宋元、明清之際,移居原因則五花八門,十分復雜。
據筆者對《當代中國名人錄》上的專家學者的統計分析,榜上有名的40位梁姓教授、專家,其中來自廣東的有16人,約占總數的40%。他們分別是來自廣東中山市的梁樹權院士、來自廣東南海的梁祖德教授、來自廣東順德的梁曉光教授、來自廣州的梁棟材教授、來自廣東南海的梁世雄教授、珠海市市長梁廣大、來自廣東順德的梁創韜教授、來自廣東開平的梁寒光教授、來自廣東高州的梁俊華教授、來自廣東中山的梁小琴教授。此外還有廣東魔術團團長梁義、劇作家梁漢倫等。
明清和民國時期,是梁姓人士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舞台上大顯身手的時代,而地處沿海的廣東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最先接觸到外來文化,思想活躍,眼界開闊,人才輩出,其中不少是梁姓人士。
江西省
江西省吉安縣出了不少馳名中國的高級將領,像梁必業、梁興初是參加過長征的中將,梁仁芥是少將。
浙江
據《甬上樑氏譜稿》十卷本、《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譜》四卷本、《浙江黃岩霓嶴山東梁氏宗譜》記載,寧波、麗水、定海、錢塘是古代梁姓遷移南方和海外的中繼站,許多著名梁姓人物的源流都可以追溯於此,浙江的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本是文人墨客雲集之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化教育發達,歷朝歷代都有傑出的歷史人物出現。錢塘人梁仲人,字大舉,號梅谷,曾擔任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判官,卓有異政,清白聞遠。家素饒裕而自奉儉約,好士喜施。身材高大,喜歡高談闊論,昂然如鶴立雞群,翰林檢討王洪特意為他寫了一本《梅谷先生傳》。
關於「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義是和土木工程的營造緊緊連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橋,也是捕魚的壩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陝西韓城又有不少形似橋梁的「梁山」,七溝八梁,無梁不成山。
《詩經》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國語·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雲:「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梁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的意思。地處河南黃河故道上的開封城,歷史上稱為「大梁」,之所以這樣稱呼,並不是因為這里有大的橋梁,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詩經》卷之二《(北阝)·谷風》曰:「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里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的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之類的小魚。孔子有個學生就叫「梁(魚+顫-頁)」。「鱧」就是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韓非子·內儲說》卷上《七術》雲:「似蛇,蠶似蠍。」所以,孔子的學生要把「梁」字和「鱧」字連接在一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姓名。
黃河故道上有捕魚的矮堰,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夏陽就不可能有此物了。贏姓之後,在夏陽被封為梁伯,則主要是因為這里有座古今聞名的「梁山」。《禹貢》上有「治梁及岐」。《詩經》卷之六《大雅·韓奕》則有「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梁山古屬同州府,即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
梁姓來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
據《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為附庸國,讓他恢復贏姓,稱為秦贏。其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征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徵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復了被侵佔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縣南),立國為呂,稱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梁氏,史稱梁姓正宗。是為陝西梁氏。
《沈隱侯集·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雲:「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贏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姓。據《山海經》等神話傳說記載,少昊氏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他的母親名叫皇娥,父親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臨人間,降落在西海之濱,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戲,奏起了動聽的音樂。他們盡情地遊玩,放縱地嬉戲,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爛漫,方才感到又飢又餓。他們二人便來到森林中採摘桑葚,解渴充飢。沒想到這西海之濱的孤桑之葚,葉紅葚紫,萬歲一實,吃完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二人吃飽之後,以桂樹為表,結薰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以此作為愛慕之情的永恆紀念。然後,二人泛舟海上,「撫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過了一段風流而浪漫的歲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聽百鳥之語,辨百獸之音,因而能與各種禽獸自由對話,馴服牲畜,成為部落德高望眾的首領。在少昊氏做首領的部落之中,人們以小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以鳥命名自己的官員,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
少昊氏有八個兒子,天下之人謂之「八凱」。「八凱」的後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兒子是伯翳。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撫馴鳥獸,舜賜姓贏」。伯翳的後代有仲衍,長得是鳥身人頭,擔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費仲,費仲生惡來、季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殺死了惡來。另一個兒子季勝接續贏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邊做官。周穆王游覽西海之際,徐偃在國內犯上作亂,造父率領周穆王的軍隊,一日千里,討伐徐偃,最終平息叛亂。為表彰造父的戰功,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不久,趙城失守,他又逃到趙夙,擔任了晉卿大夫。這一支贏姓,以國為氏,改姓趙氏,就是趙武靈王那一族系。
惡來雖死,卻有後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繼承了祖先善長馴服牲畜的一技之長,被周孝王封為侯伯。當時,強大的西周政權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國力江河日下,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周朝邊界,掠奪周朝的財富和人口。特別是好戰而強悍的西戎,更是掠奪成性,變本加厲,燒殺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國難當頭,秦仲作為侯伯非子的曾孫,又被周宣王封為侯伯,並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剛一與西戎交戰,就命喪黃泉。
好在秦仲身後還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為了給父親報仇雪恨,他們主動向周王室請戰,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復失地,解除國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個兒子的請求,撥給他們7000匹良種戰馬,反擊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沒有辜負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奮勇殺敵,大敗西戎,威名遠揚。西周王朝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戰功,封秦仲的長子為西陲大夫,封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贏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雲: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據《路史》等所載,東周時,平王有兒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後被楚所並,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雲:「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歷之去就,省群後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簡、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東南),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一帶),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邵思《姓解》、《廣韻·路國記》都認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土生土長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為姓。是為山西梁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鄭樵《通志》)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姓。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梁鴦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夠馴服各種禽獸,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園庭之內,飼養虎狼之類動物,無不馴順。周宣王向梁鴦請教馴獸的技巧,梁鴦說:「我不違背動物的要求使動物發怒,也不迎合動物的需求使它們歡樂,我的內心沒有順逆,則就被禽獸視為同類,所以能彼此溝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傳達治國的方略。梁鴦在世時,夏陽梁姓還沒有形成,這個生活在秦晉交界地帶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晉人,也有一部分來自黃河對面的夏陽。
這些來自晉國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謀劃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雙全,在春秋戰國之際,頗有威名。晉國有兩位梁弘,一個是曲沃武公的戰車軍官,曾在汾水之濱大敗晉哀侯,並俘獲晉哀侯與欒共叔,此事發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個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的軍隊討伐鄭國,沒有成功,於是便順手牽羊,滅掉了滑而班師回朝。此舉激怒晉國的軍隊,他們興師動眾,討伐秦軍,在觳(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大敗秦軍,俘獲了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給秦軍以沉重的打擊。
梁由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獻公在位時,跟隨里克討伐狄人,駕御戰車,敗狄於採桑(今山西寧縣境)。梁由靡認為狄人沒有廉恥,放縱他們必然遺患無窮,不如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他們。里克卻認為不可,遂止。後來狄人果然又來侵晉。
由於河東梁姓人氏能征善戰,人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姓。
四、源自魏國、魏文侯少子畢的後裔
是據《通志·氏族咯》所載,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國分晉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國亦被稱為梁國,後亦有梁氏。是為河南開封梁氏。
「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姬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攻滅魏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國號「魏」。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遷都大梁,又稱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到了魏文侯少子畢統治的時候,魏國為秦所滅,畢之後代以國為姓,形成開封梁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梁氏
鮮卑族
《魏書·官氏志》也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姓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地處代北的拔列蘭氏,在這次漢化活動中被改為梁姓。所以,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在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國兒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時期,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給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那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姓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變成的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也先帖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營王,他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沈王。
汝陽梁姓的第一世始祖為梁彪,第二世為梁志、梁忠,第三世為梁暹,第四世為梁玉,第五世為梁成。梁成曾經在浙江做過錢塘縣尉,明朝授予他錢塘尉管軍百戶。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梁銘,二兒子梁鏞,三兒子梁鑒。
梁銘,《明外史》有傳,官至征西將軍,封保定伯爵。據《名山藏勛封記》記載:「梁銘,汝陽人,嗣父燕山護衛百戶,從靖難守戰,積功為都督府僉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擔任參將,出鎮寧夏,不久去世。是否擔任過征西將軍,正史不載。
梁銘的兒子梁瑤,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在交趾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擔任副總兵,鎮壓鄧茂七發動的農民起義,因軍功受到嘉獎。沒想到鄧茂七手下的殘余勢力,寧死不屈,再次發動起義,使梁瑤受到降職處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擔任「平蠻將軍」,到湖南、貴州鎮壓韋同烈的民亂,經過三年苦戰,平息了民亂,他因此進封流侯,加祿五百石世伯。天順元年(1457年),梁(王缶)晉升為總兵,鎮守陝西,又在涼州平叛中榮立戰功。七年之後,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後贈蠡國公。梁瑤多次掌管兵權,從不濫殺無辜。他的兒子都在軍中當兵,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職,均辭而不受,深受時人褒揚。
梁成的二兒子梁鏞,後來從汝陽移居到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在這里形成閬中梁氏,梁成也隨兒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則隨兒子梁鑒去了江寧。
梁鑒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陽遷往南京的,當時居住在江寧府葛仙鄉。由於子孫繁衍較快,人丁興旺,梁氏家族分別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滌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湖墅部位於會城南八九十里許,出聚寶門,有小河可達,循岸需行走一日。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別適宜水稻和桑樹的種植。人口大多以農業為主,讀書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見於典籍。據《明外史》記載:「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銘之裔也。萬曆末,舉於鄉。崇禎六年,授衡陽知縣,調羅田邑。豪江猶龍與賊通,志仁捕下獄。猶龍知必死,潛導羅汝才別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單思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賊怒,碎其肢體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罵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傳》誤把梁鑒之後,誤當做梁銘之後,但這也恰好,證明他們肯定是梁成的後代,世居河南汝陽。梁銘的後代後來移居到河北保定,後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繼藩、梁世勛、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寶善的一支遷居到廣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於舟中。正當梁家人左右為難的時候,聽說當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訪。一打聽,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錢出地,幫助他們安葬老人,其喪禮如同家人。
咸豐初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軍兩次進攻桂林,給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難,其曾祖不肯搬遷。正好梁朝議的兒女親家黃金門在湖南永川縣任職,於是去投靠了黃金門,黃金門退職之後,與梁氏人家回到長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來。
F. 人大畢業生伍繼紅近況
1、伍繼紅事件的起因
2、人大暖心幫助伍繼紅家庭
伍繼紅原本是計劃經濟的寵兒。如果當時政策不改革包分配,肯定會有一個好工作和光明的未來。然而,在這個經濟轉型時期,她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犧牲品。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在這個經濟轉型期,有多少善良的工人受到了傷害,伍繼紅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罷了。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沒有任何關系,再加上她性格軟弱。她心中的抱負得不到施展,怎能讓她不心理崩潰?此外,她婚姻不順,孩子又多。平庸貧窮的生活成了壓垮她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自1998年畢業以來,二十年過去了,這寶貴的二十年一事無成。據悉,人民大學在了解了伍繼紅校友的情況後,為伍繼紅組織了一場募捐活動。在全國人大校友的努力下,當地縣檔案館為伍繼紅安排了工作,吳的家人也吃上了低保。結局也算是皆大歡喜。
G. 環江縣人大主任梁繼純簡歷
H. 梁彗星是否有參與民法總則的編纂
作為專家,提供了專家意見及建議,但沒有參加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法學會黨組決定成立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2015年4月14日,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會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鳴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等出席會議。
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會議由張鳴起副會長主持。張鳴起首先代表中國法學會黨組宣布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立,並宣讀成員名單。張鳴起擔任小組組長、王利明擔任副組長,成員包括(按姓氏筆畫排序)馬新彥、王偉國、王軼、尹田、劉士國、孫憲忠、李仕春、李永軍、李存捧、楊小平、楊立新、楊震、張所菲、陳小君、趙旭東、高祥、郭明瑞、崔建遠、溫世揚、譚啟平。王軼、杜林擔任小組秘書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處成員組成小組秘書處。
張鳴起傳達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2015年以來組織召開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座談會、民法典編纂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和民法總則座談會等三次民法典編纂會議的情況,就相關會議圍繞民法典編纂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框架結構、工作計劃和工作步驟等共識內容作了介紹。
王利明教授就提交領導小組會議討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總則專家建議稿(徵求意見稿)」的編寫過程做了介紹。該專家建議稿是在王利明教授2004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總則編)基礎上,廣泛吸收學界其他專家建議稿內容而形成的徵求意見稿。王利明教授希望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多組織小型系列學術研討會就該徵求意見稿提出修改完善意見,中國民法學研究會也會組織小型系列學術研討會廣泛徵求商法學界、知識產權法學界、社會法學界、民事訴訟法學界、法理學界、法制史學界等各領域專家意見,徵求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常務理事以及整個民法學界、民法實務界意見,以形成凝聚基本共識、代表學界主流意見的正式建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