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❶ 雨說的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綉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台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作品已有八種歐、亞文字譯介。詩人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在台灣首次發表時,因為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間整個台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因鄭愁予的詩歌多描寫旅人,因此被稱作「浪子詩人」。同時,《錯誤》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同時,他也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❷ 《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是作者是他是詩人
《雨說》這首詩的來副標題是-----為生活自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作者是鄭愁予,他是現代詩人。
鄭愁予,現代詩人。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
❸ 我打江南走過,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這句詩出自於中國台灣當代詩人鄭愁予於1954年寫作的一首現代詩《錯誤》。全詩以江南小城為中心意象,寫出了戰爭年月閨中思婦等盼歸人的情懷,寓意深刻,是現代抒情詩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內外多次收入教科書。全文如下:
《錯誤》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① 底:通「的」,多見用於民國時期。
② 跫(qióng)音:腳步聲。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在北平長大,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鄭愁予在1949年與家人遷往台灣,初到時正趕上現代派詩社和詩刊開始創辦,成為了現代派詩人中的重要一員。在中興大學畢業後,在台灣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
(3)鄭愁予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擴展閱讀: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徵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從第一節開始,在一個敘事的語境中,季節、容顏、蓮花就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徵意味。
第一節兩句,以第一人稱「我」寫遊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後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於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落。
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一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徵。一個通常用敘事的方式予以展開的情景被象徵化地表達,於是在想像中補齊了這句詩所涉及故事的三個層面: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著她的歸人(容顏、等待);她等了一年復一年,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節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為她的歸人即將到來(蓮花開),卻終於還是寂寞失落,因為她的歸人終究沒有歸來(蓮花落)。
第二節全用比喻,不同的喻體都指向於相同的本體——「你的心」,在喻體的暗示中企圖將閨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正是一幅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狀,「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顯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寂寥。四五句是對一二句的同義反復,但同樣暗示死寂,「東風不來」是客觀的視角,「跫音不響」則已經悄悄轉為等待者的「聽覺」,不經意地鋪墊了下面的「馬蹄聲」。
第三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一是明暗線的設置:明寫「我」的感受,暗寫「等待者」感受,等待者的感受解釋了遊子的感受;二是照應的運用:「達達的馬蹄」是對第二節「跫音」的照應、「美麗的錯誤」又是對第一節「蓮花的開落」的照應。
❹ 鄭愁予 錯誤
鄭愁予
(1933—)詩人。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但詩的語言主要是白話,表現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體驗。1949年鄭愁予隨家人去台灣後,一面學習,一面繼續從事寫作。其作品受到紀弦賞識,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後,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鄭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8年應安格及聶華苓之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活動;同年獲「第二屆青年文藝獎」,次年,任愛荷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中文講師;1983年獲愛荷華大學創作藝術碩士學位,繼續入讀新聞學院大眾傳播博士班,並在東亞語文學系任教。1985年獲耶魯大學無限期續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東亞收藏部工作。曾應聘為「中國時報文學獎」決審委員,1990年至1992年任台灣《聯合文學》總編輯。詩作15首由法國文學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譯成法文,在Liasse(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詩集包括《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I》、《鄭愁予詩選》等。鄭愁予對香港的文學教育貢獻亦甚;1989年應香港市政廳公共圖書館之邀,主持「文學月詩講座」;2002年,香港教育局將《雨說》一詩編入中學教科書,並將《水巷》一詩編入職校教材;同年,擔任「香港雙年文學獎」評審,並參加「科技大學現代文學座談會」。2003年接受美國加州注冊世界文藝學院榮譽學位。1994年開始與孫康宜教授合教中國現代詩通論。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代表作品:《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蒔華剎那》、《錯誤》等。
鄭愁予出版的實際雖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詩在台灣傳唱的程度,恐怕並不亞於李後主、李商隱。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一種是豪放、爽快、豁達的「仁俠」精神,另一種則是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語還羞的婉約情韻,這兩種氣質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正是這種修養使他避免了台灣現代詩派的缺點,把中國的傳統意識和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結合得渾然一體,使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的中國詩人」。其名作《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鄭愁予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但他卻畢業於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
鄭愁予《錯誤》解讀及其它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
鄭愁予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詩人。而《錯誤》是他最經典的一首詩歌。
我打江南走過:打即從、自,意思是:我路過江南。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把人的容顏比喻成蓮花.也暗含著這個貌美如花.蓮花開夏季.蓮花等到季節來臨才開放.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這句也與上句相對,蓮花等到季節才會開放,正如柳絮沒有東風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你的心門緊鎖,因為你所等待的人還沒有來.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以馬蹄借指我的到來.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個與你擦肩而過的過客.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是台灣現代詩社的重要成員.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並能把傳統的詩詞意境與現代西方的藝術表現手法相揉和.在台灣詩人詩被改成歌最多的就是鄭愁予和餘光中.
鄭愁予詩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讀他的詩彷彿看見一位穿著藍色長衫的古代詩人.我認為在台灣詩人中鄭愁予的詩是寫得最好的.餘光中的詩在清新淡雅方面是無法和鄭愁予相比的.
詩人西渡曾指出台灣詩歌缺少現代意識,這在鄭愁予詩中也能體現出來.鄭愁予的詩的確可以放在任何時代.他的詩的現代感表現在詩歌的藝術手法上,在詩歌的內容方面,的確不夠寬廣.
但是愛情是世代流傳的話題,關鍵是怎樣寫好它.這也是為什麼三十四年代作品中,徐志摩和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還被現代的讀者所喜愛.戴望舒是經典的是<雨巷>而不是<我用殘損的手掌>.盡管後者的時代感更加強烈,思想內容更加進步.
西渡在提到台灣詩人中最具有現代意識的時候,他指出是紀弦.我所看到台灣詩歌中內容上最具有現實感的是白靈的<爸爸,中國容不下一張書桌>.
鄭愁予的<小小的島>和<賦別>這兩首詩也是我極其喜愛的.鄭愁予的詩情濃以淡筆寫出,回味悠長.
希望此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❺ 《雨說》中表明「雨」的來意的詩句是什麼
《雨說抄》中表明「雨」的來意的詩句是: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
作品簡介:
《雨說》選自《鄭愁予詩的自選Ⅰ》,作者鄭愁予;本詩寫於1979年,刊於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聯合報》,它清新而活潑,明朗而耐讀,是老少皆宜的童歌,是鄭愁予的優秀作品之一。它極寫雨後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極力贊頌「及時雨」,是詩人借春雨之口,為中國兒童唱出的一曲「愛之歌」。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語文》。
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❻ 求鄭愁予的《錯誤》及賞析,急求!!!~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項,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抗戰勝利後到北京,曾就讀於崇德中學。1949年隨家人去台灣。1958年大學畢業後,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多年。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鄭愁予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但他卻畢業於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對此,鄭愁予不以為然,他說:「因為我從小是在抗戰中長大,所以我接觸到中國的苦難,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實影響我童年的和青年時代的,更多的是傳統的仁俠精神。」仁俠也好,浪子也罷,總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也許正是仁俠精神和浪子情懷的結合,才使鄭愁予的詩有如此動人的藝術魅力。
這個九行小詩共分三節。
第一節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里苦等的「佳人」。「蓮花的開落」是個變化著的意象,它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節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像:時節雖是陽春,但由於「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由此也可見出鄭詩的古典韻味。
第三節寫「我」從想像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美麗的錯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片語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凄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這首詩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愁予風」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與這首詩有很大的關系。
❼ 雨說作者是誰是什麼詩人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作品名稱:雨說
創作年代:現代
作品出處:《鄭愁予詩的自選1》(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
文學體裁:詩歌
作者:鄭愁予
作者國籍:台灣
原文欣賞
雨說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鄭愁予
第一節
(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
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
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牧場枯黃失去牛羊的蹤跡
當魚塘寒淺留滯著游魚
小溪漸漸喑啞歌不成調子
第二節
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
我來了,我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地
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第三節
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
當我臨近的時候你們也許知悉了
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
別關起你的門窗,放下你的簾子
別忙著披蓑衣,急著戴斗笠
第四節
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帶來春的洗禮
為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為什麼不跟著我走,踩著我腳步的拍子?
第五節
跟著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將潤如油膏
去看牧場就要抽發忍冬的新苗
繞著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
去聽聽溪水練習新編的洗衣謠
第六節
雨說:我來了,我來的地方很遙遠
那兒山峰聳立,白雲滿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們一樣地愛玩
可是,我是幸運的
我是在白雲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
❽ 求 【詩歌賞析】!!!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項,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父親輾轉大江南北。抗戰勝利後到北京,曾就讀於崇德中學。1949年隨家人去台灣。1958年大學畢業後,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多年。1968年赴美,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進修研究,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鄭愁予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但他卻畢業於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對此,鄭愁予不以為然,他說:「因為我從小是在抗戰中長大,所以我接觸到中國的苦難,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實影響我童年的和青年時代的,更多的是傳統的仁俠精神。」仁俠也好,浪子也罷,總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也許正是仁俠精神和浪子情懷的結合,才使鄭愁予的詩有如此動人的藝術魅力。
這個九行小詩共分三節。
第一節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里苦等的「佳人」。「蓮花的開落」是個變化著的意象,它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節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像:時節雖是陽春,但由於「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由此也可見出鄭詩的古典韻味。
第三節寫「我」從想像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美麗的錯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片語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凄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這首詩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愁予風」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與這首詩有很大的關系。
解讀一: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這是台灣詩人鄭愁予的詩句。
三月的江南,如蓮花的女子,穿行在蓮花中,歲月已過,容顏如蓮花開落,真是人間絕美的意境,詩人總是喜歡把美麗的女子比作蓮花,把長長的相思寄託蓮子,"蓮子清如水".
從小到大,有多少詩篇是關於江南的?現在終於明白了白居易的那句飽含了多少深情的詩———「能不憶江南?」
綿延的長江,把中國分成了兩半,一半是鐵馬秋風,一半是杏花春雨。而每一個北方人的頭腦中,可能都積淀著這樣的意識,重新踏上江南的土地……
但我不是歸人,只是一個過客。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項,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三月的柳絮如此安靜,一切靜物皆在三月復生,所以一直以來,就有三月是戀愛的季節.然而,三月的你的心卻是靜靜的河底的石頭,河水流過,歲月流過,卻絲毫不曾改變你當初站立的位置,恰如一處風景,靜立!
春光如畫,我看見寂寞的你穿行在歲月之間,繁花似落,笑容不現,仿若蓮花,潔白無語!
而這所有風景濃縮的原因在於: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一切的外在沉靜,內心如此之絕望的原因在於:我不是歸人,我是過客!
彷彿聽到<綠袖子>的聲音,繞人而過.
青石板上,水珠滴滴落落,春風依舊,歲月無聲.
彷彿一切皆為無妄之臆想,什麼也不曾經過.......
解讀二:
我打江南走過,原因是因為那兒有等我的人,或是情婦,或是戀人.
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女子,容貌如蓮花,正因為如此,所以浪漫的我經常打江南走過,不是說江南多才子,才子多風流,所以才會有秦淮八艷流傳在世上,才會有<桃花扇>的千古留香.
能夠讓我回顧的女子,當然有一顆沉靜的外表艷麗的內心,即時下流行的悶騷之說.
即使你如此之美麗,然而,每一個生長在現代的人多為怕負責任的人,每一個稍稍有些才識的青年,當然不會被兒女情長所迷,所以現在社會才會流行試婚或是只戀愛不結婚,不然我在一顆樹上弔死的話,滿園春色讓誰去觀賞呢?
所以好心的我,不忍心春色枯萎,當然絕對不會傷害你,我只能告訴你,我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
正因為我的灑脫,你才會一直思念我,因為我留給你的都是美好的回憶:譬如江南絲竹,譬如名典咖啡,譬如長亭送別......
一切皆是美麗的,美麗的原因則是:
我不是歸人,我是過客!
嗚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憂郁之四 詩中出現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鍋蓋、黑光、潮濕的牢獄、膽怯的蝙蝠、腐爛的天花板、鐵窗護條、卑污的蜘蛛、蛛網、游盪的鬼怪、長列柩車、黑旗。這些令人惡心的、醜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紛至沓來,充塞全詩,它們顯示了「精神的騷動」。總之,波德萊爾以丑為美,化丑為美,在美學上具有創新意義。這種美學觀點是20世紀現代派文學遵循的原則之一。
有人說他選取的意象都是很惡心的。例如:浮屍、蝙蝠、蜘蛛、破鍾....但是不可否認,他寫的「感覺」這一東西是很好的,有點像廢話,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了......
波德萊爾散文集《巴黎的憂郁》、《惡之花》...他的作品彷彿渾然一體,譜出叩問終極人性的最強音,凝結成純白無瑕的璞玉,閃耀過一個多世紀,來到我面前。
在詩里聽到詩人聲嘶力竭的吶喊,感覺得到詩人孤獨中彷徨。在吶喊、孤獨和彷徨中,詩人不遺餘力的打破或顛覆陳規舊俗,在緊縛的思想中尋求呼吸的罅隙。美與丑,善與惡,一切的界限漸趨模糊,滑向消融,甚或反轉。反轉不是目的,是過程,是手段,是自由。快樂的希翼之燈在地平線上高懸,在濃稠的霧中點閃召喚著有人去發現...
❾ 雨說作者
雨說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現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內於山東濟南。1949年隨父容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15歲發表處女作《礦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代表作有《錯誤》、《水手刀》。且《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❿ 《小雨》 《雨說》
太不同啦
****************************************
《雨說》
****************************************
這首詩是詩人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版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權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全詩分為九節。其中五次以「雨說」為提示語,是「雨」的訴說的內容變化和情感遞進的線索。第一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詩以「(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
詳細內容:http://ke..com/view/1120836.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