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楊玉玲教授
❶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師資力量怎麼樣
外國語學院是以培養復合型專業外語人才和外語類師范人才為主要任務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院現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點、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俄語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多語種專業特色突出且擁有全國首家德語師范專業,其中俄語專業2019 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俄語專業和西班牙語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英語專業為市級特色專業;英語(師范)專業為市級品牌專業;日語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法語專業為校級特色建設立項專業。
外國語學院師資隊伍雄厚,目前現有專任教師136 人,其中外籍教師14 人。博士生導師8 人,教授16 人,副教授43 人,約三分之一的教師在國外名校獲得學位。專業教師中有6 人擔任過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各分委會委員,其中2 人為副主任委員,有2 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團體的會長和副會長。
學院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在國內綜合大學中名列前茅,已形成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後,全日制、成人教育、留學生入系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每年招收本科新生共300 人左右。學院還採取自主命題和提前招生的形式擇優錄取教育部授權的全國16 所外語學校的優秀保送畢業生。學院除主修專業外,還為本學院和全校學生開設了應用英語、日語輔修專業,學生可獲得相應的輔修本、專科專業學位證書。近年來,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改革,依靠學校歷史、文學、音樂、美術等優勢學科和專業,打造以「文學、歷史、藝術」為核心,以精通對象國語言和文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我院的人才培養特色。目前學院和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合作,由著名世界史專家晏紹祥教授為大一新生開設《簡明世界通史》課,同時世界史專業的所有課程向外院學生開放。另外,著名俄羅斯文學專家、翻譯家、俄羅斯友誼勛章獲得者劉文飛教授也為大一新生開設《外國文學經典導讀》課。未來還將與文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合作,開設更多的人文素養課程。同時,學院正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探索本碩連讀的聯合培養模式。
學院辦學條件優越,擁有市級示範中心和實踐基地,同時與中國外文局、中央電視台、國際廣播電台,五洲傳播中心、外研社、中譯語通等機構保持密切合作,為學生提供經常性的實習實踐機會。學院與英、美、德、法、俄、西、日以及拉美國家30 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與相關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有穩定聯系,其中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的學生可在多個國家間申報,所有學生均可在多個國際項目中選擇,每年到國外合作校交換學習的本科生有100 餘人,研究生幾乎半數都能出國學習,個別專業甚至達到100%。
學院依託學校師范類教育的優秀平台,提供高水平的外語師范類專業,包括英語和德語,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修讀相關師范類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等,並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教學實踐機會,德語師范專業也有與德國師范類學校合作培養的機會。
學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類比賽和實習,在實踐中提高理論,學生在外語類演講比賽、辯論比賽以及教學基本功大賽等大型賽事上均取得優異成果。
❷ 現在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師范系系主任是誰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現設有7個系,分別為:音樂教育系 、理論作曲指揮系、鋼琴版系權、聲樂系 、器樂系、音樂科技系 、舞蹈系 。沒有師范系。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http://202.204.208.109/music/home.asp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
http://202.204.208.109/music/front/mole_view.asp?moleid=123
系主任:孟維平副教授
系副主任:鄭莉教授
❸ 首都師范大學有個教授叫林國雄的嗎
首都師范大學(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簡稱「首師大」,是北京市重點建設的市屬重點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北京市雙培外培計劃」。建設62年來,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語、藝術等專業的綜合性師范大學,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十餘萬名,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合格師資和培養其他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1]
首都師范大學創建於1954年,初名北京師范學院;後華北人民大學哲學系、政教系,北京工農師范學院,北京體育師范學院相繼並入;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專科學校部分並入;1992年,由北京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合並,組建首都師范大學。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佔地約88萬平方米(共有校本部、北一、北二、海淀、東校區、良鄉、通州等校區),建築面積約7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總資產105151餘萬元;共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下設27個院系,開設專科專業1個、本科專業56個;共有各類學生總數26579 人(其中全日制專科生775人,本科生10730人,碩士生5226人,博士生605人,成教學生7656人,留學生1587人),教職工2549人,其中專任教師1532名。
❹ 段正渠 --- 教授 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的哪個專業教學
段正渠(1958-)生於河南偃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7年考入河南省戲曲學校學習舞版台權美術,1977-1979 在河南省藝術學校學舞台美術。 現為該校副教授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79-1983 在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讀美術本科。1983畢業於廣州美院油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3-1985 在鄭州市群眾藝術館工作。1985-1997 在鄭州畫院從事專業創作。1997-1999 在河南省書畫院從事專業創作。1999- 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任教,現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油畫專業
❺ 在首都師范大學演講最直接的揭露房價的學者是誰呀帶眼鏡那個
真敢揭露英雄
❻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以拼音順序排序)
--------------------------------------------------------------------------------
教師系列
陳蜜 樊磊 方海光 馮紅 韓駿版 胡又農 焦寶聰 李慧權 劉菁 馬如霞 喬愛玲
任劍鋒 王陸 王曉春 徐力 楊卉 岳欣雲 張鴿
外聘教授
許家成 曲學利
行政系列
董樂 馮海燕 何艷霞 胡潔 胡強王紅瑩 王淼 周劍霞
實驗系列
馮濤 郝威 司治國 王樹德 吳陶 謝代英 楊典華 姚玉琴 張敏霞 喬鳳天
❼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治學嚴謹的高學歷師資隊伍。據官網資料顯示 ,在近150名專任教師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佔50%,英語專業教師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佔96%,俄語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佔65%,具有碩士學位的佔100%,其他專業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佔85-95%。
外院大部分教師有在國外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各語系還長期聘任外籍專家和國內知名學者授課。學院有6名專家擔任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專業組織的委員,有8人擔任全國性學術團體的理事、副會長或會長。
❽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師資力量怎麼樣
「美煥文心」藝術季 文學院唳天劇社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前身-- 中文專業,是首都師范大學1954 年建校時期最早開辦的專業之一。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建設,文學院現已成為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完整辦學體系的高水平學院。目前學院各類研究生近900 人,本科生近1000 人,本科成人教育近800 人。
文學院現有教師96 人, 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8 人, 95 人擁有博士學位。現有博士生導師31 人,碩士生導師81 人,特聘教授5 人。文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2017 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 類學科(A-),2018 年被列為北京市高精尖學科。該學科2003 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涵蓋所屬全部8 個二級學科,並自主增設文化產業、戲劇影視文學、文化研究三個目錄外二級學科,增設中國文化經典教育、語文教育、文化產業與媒介素養教育三個交叉博士點學科。2000 年建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2007 年古代文學學科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12 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成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此外,文學院還擁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並招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博士、(非全日制)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
文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秘書學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6 個本科專業。設有中國古代文學、文藝理論、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戲劇影視文學、語文教育學、秘書學、文化產業管理、漢語國際教育等教研室以及大學語文教育中心。設有用於教學研究的漢語語言文學實驗教學中心、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本科教學實踐中心、語言習得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影視實驗室、秘書學實驗室、文化產業實驗室(含首師創意網)和漢語國際教育微格實驗室。
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北京市級協同創新中心「首都文化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核心協同單位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主體力量來自文學院,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中華古詩文吟誦和創作」基地也設在文學院。
文學院採取厚基礎、寬口徑、分層培養的模式,對於全體一年級本科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因材施教。2018 年起在漢語言文學(非師范)、漢語國際教育、秘書學三個專業實行中國語言文學類招生和培養,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主要修習通識課程及中國語言文學類基礎課程;第二學期,在學院統籌安排下完成專業分流,按照一定比例,採取學生意願與相關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選擇漢語言文學(非師范)、漢語國際教育、秘書學專業,自大學二年級起進入相應專業學習。
❾ 馬曉紅首都師范大學鋼琴教授簡歷
馬曉紅教授簡歷
首都師范大學鋼琴系主任,教授。1983年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任北京音樂家協會鋼琴基礎教育分會會長。研究方向為鋼琴。主要講授本科及研究生的《鋼琴》課程。發表論文主要有:《音樂專業師范生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研究》,1994年1月發表於《樂海擷英》;《中國鋼琴作品的魅力》,2002年9月發表於《音樂周報》;《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的成功探索——王建中<情景>解讀》,2005年4月發表於《中國音樂學》;《在繼承中勇於創新,在創新中打造精品——論高校鋼琴精品課程的建設》,2005年5月發表於《人民音樂》;《打造鋼琴精品課程、深化音樂教育改革》,2005年6月發表於《中國音樂教育》;《撼人心魄感人肺腑——對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理解》,2006年11月發表於《鋼琴教學研究文集》;《姚思源<八月桂花遍地開>鋼琴變奏曲介紹》,2006年11月發表於《鋼琴教學研究文集》。《全國鋼琴(業余)考級曲目輔導》任編委,1995年12月於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外鋼琴名曲》教學版第一冊,2003年1月於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歌曲鋼琴伴奏編創與彈奏》上下冊,2004年11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鋼琴藝術史文獻精編》上下冊,2005年5月出版於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2004連續三年被評為「校級優秀主講教師」;2005年被獲得「首都師范大學首批優秀主講教師」稱號;2007年在「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師演奏與交流活動中獲得「鋼琴獨奏C組一等獎」、「即興伴奏C組一等獎」。
❿ 首師大中國書法研究所研究生導師情況
歐陽中石
治學博涉多優,在邏輯、國學、音韻、繪畫、戲曲、文學、書法等學科都有精深的造詣,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
劉守安
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曲阜師范大學教授 《齊魯學刊》主編,1997年調入首都師范大學書法院,曾任副所長,現任書法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首都師大學術學位委員會會員。
教學工作 美學理論 藝術學 中國書法文化
研究領域 藝術學 文化學中國文學中國書法
在研課題 國家藝術學科規劃課題「中國書法文化研究」 北京市教委課題「中國古代書跡題跋研究」 中國書協委託「執行主編」:《當代書法論文選.書法史卷》
科研成果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文化》 《談書法文化問題》 《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 《中國書法與中國藝術》
著譯目錄 《全彩中國書法藝術史》 《中國書法》 《書法》(普通高中教材) 《書法教學參考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編委審訂
獲獎榮譽 2006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獎 2007年獲《山東社會科學》創刊20年優秀論文獎 2006年獲《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優秀論文一等獎
主要兼職 國務院學位辦藝術學科博士與通訊評委 國家社科規劃同行評議專家 北京市優秀社科成果(藝術學科)評委
解小青
工作簡歷 1998年7月起至今,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任教。
教學工作 為首都師范大學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藝術碩士等先後主講字體書體研究、古文字學、漢字與書法、書法欣賞、藝術創作方法概論等課程。
研究領域 漢字字體書體演變
教育部項目 尚韻書風流變研究
科研成果 《漢字構象取意分類分析》、《趙孟?的書學思想》、 《董其昌書法觀??兼論董其昌與趙孟?之不同》、《當代篆刻流派之我見》、《打破圈子,就是這個??趙之謙的藝術主張及其學書歷程》等40多篇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光明日報》理論版等期刊雜志。獨立承擔並已結題北京市教委項目《漢字字體演變研究》。
著譯目錄 《中國的書法》(合著) 商務印書館 《智慧奪取時間》(合著)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1年6月《沈尹默與蘭亭序》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2、1 《吳玉如與元略墓誌》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2、1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二十二講》(合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 《從臨摹到創作??趙孟?》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1月《趙孟?法書珍品》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 1月《趙之謙》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1月《新編書法教程》(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獲獎榮譽 獲獎和榮譽: 2006年3月,獲「第十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 2006年6月,被評為首都師范大學2005-2006年度「優秀主講教師」。 2006年8月,獲西泠印社「第六屆國際篆刻比賽」優秀獎。 2007年11月,參加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8年8月,獲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兼職 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日本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