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哈佛大學王教授

哈佛大學王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28 17:14:58

❶ 哈佛大學的公正課為什麼好

如果你讀過康德,來羅爾斯,自邊沁,約翰密爾、亞里士多德等偉大哲人的著作,並且理解的十分透徹,那麼你去聽《公正》一課就沒有多少意義。然而,對於大多數並非鑽研哲學,政治與法律的人來說,讀完所有的著作並了解作者的思想是幾乎不能完成的工作。
Michael J. Sandel教授是政治哲學方面的專家,他將諸多思想在《公正》中匯聚,並且進行了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構築了一個宏偉的哲學框架,並以生動的案例為此框架添枝加葉,引發了我們對於道德、正義等平時再熟悉不過的觀念的重新思考,促使我們進一步審視自己的行為與動機的合法性與合道德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人性的進一步發掘。他將我們的思考引入更深的層次而不是僅僅停留於各種現象的表面,如果你聽完了所有的課程,那麼你會感覺到12集課程對你來說是一種靈魂的洗滌,而這種洗滌並沒有讓你的認識變得明確,相反,它將你引入了對所有事物的懷疑,而這種懷疑的、批判的精神恰恰是作為像一個哲人一樣去思考所必須的。

❷ 世界著名法學家有哪些

  • 格老秀斯

格老秀斯(公元1589~1645年),荷蘭人,14歲入大學,攻讀數學、哲學和法
學,獲法學博士學位。17歲任律師,20歲任荷蘭律師公會主席。他的研究范圍相當
廣泛,涉及法學、政治學、文學、語言學、史學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學方
面。他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先驅,國際法學創始人。其名著《戰爭與和平的權
利》(1625年)不僅是重要國際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資產階級人權學說的基礎自然
法或自然權利理論的開創性著作。格老秀斯在法學上有兩個重要地位:第一,開創
了國際公法學,被人們譽為「國際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國際法領域中提出了一系
列較為完整的原則,這些原則對國家關系的調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對後來
國際法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二,他是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中第一個比較
系統地論述理性自然法理論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思想家自然主義自然法
理論的精華,揚棄和擺脫了中世紀神學主義自然法的桎梏,開創了近代理性自然法
(古典自然法)的先河。在自然法的研究上,他使自然法學的研究人化而不是神學
化,同時,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幾何學的實證方法引入法學研究,推導
出一系列相關的命題。

  • 孟德斯鳩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鳩生於法國名城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
其家族,是當地有名望的「穿袍貴族」,即取得了貴族稱號的資產階級。19歲的
孟德斯鳩獲得法學學士的學位,並擔任了議會律師;先後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和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公元1755年2月10日,孟德斯鳩去世,享年66
歲。1721年,他匿名發表了《波斯人信札》。它在許多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
上,向傳統的封建觀念宣戰,在18世紀啟蒙運動中,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火種。
1748年,孟德斯鳩發表了《論法的精神》一書,該書堪稱是資產階級法學
的「網路全書」,被伏爾泰推崇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對後來美國獨立戰爭中
的《獨立宣言》、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權宣言》都有巨大的影響。孟德斯鳩的社會
政治理論尤其是關於分權和法制的學說,超越了國界,對各國資產階級政治和法律
制度的確立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對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產生了相
當大的影響。《論法的精神》在1913年就被嚴復譯成中文,以《法意》的書名
出版。孟德斯鳩仍不愧為18世紀法國的傑出思想家之一,在宗教愚昧和專制黑暗
中發出了最初的吶喊,他的思想學說是法國大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思想
中的一份寶貴財產。

  • 邊沁

耶利米,邊沁(Jeremy,Benthan,1748——1832)是英國法學家、哲學家、倫
理學家自由主義學說的奠基人之一。功利主義學說的創始人。他出身子一個律師家
庭,有「神童之譽」,13歲進入牛津大學學法律,十六歲畢業後曾一度從事律師事
務,後轉而專門從事法學理論研究。1781年起擔任倫敦大學教授,1832年創辦了著
名的「威斯敏斯特評論」。邊沁的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論》 (1776年)、 《道德與
立法原則導論》 (1789年)、《司法證據原理》(1827年),《憲法典》(1830
年)。其中《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是其最主要的著作,其學說代表了自由資本主
義時期英國資產階級利益,是這一時期具有影響力的學說,其著作後被編成《邊沁
文集》山版。邊沁學說的中心是功利主義,他極力反對17、18世紀以來的古典自然
法學的理性法觀點,認為它們是虛構的;大自然將人類置於苦樂兩大主宰之下,人
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功利原則就是一切行為都適從這兩種動力的原則。謀求功利是
人們行為的動機,也是區別是非、善惡的標准;是自然人和政府活動遵循的原則,
也是道德和立法的原則。最好的立法是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最好的立
法就在於促進社會幸福。他認為良好的政府和立法必須達到四個日標:即公民的生
存、富裕、平等和安全。應該說,邊沁對19世紀30年代英國立法還是起到了巨大的
推動作用,推動了塞繆爾羅米利爵士所提出的刑法刑法的改革和布魯厄姆勛爵所主
張的法律體系改革。

  • 薩維尼

薩維尼(1779—1861)薩維尼從十六歲開始學習法律,1800年起開始法學教學
活動,1813年任柏林大學校長。先後曾擔任了普魯士國務委員會成員、法官、法律
上訴部部長、立法—上訴委員會委員、國務部主席。主持該部制定了1848年《票據
法》、《普魯士刑法典》、《帝國刑法典》等。著作有《中世紀羅馬法史》、《當
代羅馬法體系》、《作為當代羅馬法部分的債法》、《歷史法學雜志》。薩維尼在
法學史上被作為所謂歷史法學派的創始人,歷史法學派這一表達具有薩維尼自己的
烙印,其出發點是當代法乃是通過法學的歷史性而不是通過理性法的抽象或者開明
立法者的命令而預先確定的。薩維尼由此得出了影響深遠的法學方法和法律政策上
的結論。薩維尼是他的時代影響最偉大的法學家和法學教師。不管是在法學還是在
法律實踐和立法中都有他留下的痕跡。他的學說在當代雖然扮演著無關緊要的角
色,但他的遺產對與德國法以及國家法都具有重要意義。薩維尼在當代不僅僅是作
為歷史法學派的創始人而著名,他還經常被稱為現代法學的締造者。盡管歐洲法學
被分為各個國家的法學,但薩維尼的思想涉及到了整個歐洲。他劃定了法國民法典
的勢力范圍,並且繼續遵循羅馬法這一基礎,這一點不同於大多數其他大陸國家。
薩維尼起決定性作用並參與形成的學說匯纂法學在後來對其他一些國家立法起到了
作用。薩維尼從開始就接受了將「歷史的」方法和「體系的」方法結合起來的要
求,他是第一個發展出體系化的、內容廣泛的方法的人,在任何一部法律確立同時
就將其置於特定歷史環境之中。因此,圍繞思考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徵,他擴大了對
符合歷史的法學的理解,這種法學同時也就超出了單純歷史科學的范圍並形成一種
區分,法學作為一門學科就是建立在其獨立性基礎上的。薩維尼對19世紀的科學產
生了深遠影響,這一點不僅體現法學領域,而是兼跨歷史、法律和哲學不同領域。

  • 霍姆斯

霍姆斯(O.W. Holmes,1841~1935)。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
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
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
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
f the Law)、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
l Opinions of Mr.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
之中.和其他法律思想家相比,霍姆斯(O.W.Holmes,1841——1935)可能不是最偉
大的,但是他一定是最卓爾不群,特立獨行,也是最特殊的一個人。這首先反映在
他的身份上:他首先是作為一個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其次才是作為一個法律思
想家而存在。因此,要了解霍姆斯的法律哲學,如果不了解他作為法官的經歷,就
會錯過他思想中很多精彩的部分。事實上,他思想中的許多精華並不是通過專著的
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散見在他的司法意見、演講和書信之中。在某種意義上,他作
為法官所做出的許多判決,就在法律思想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其次,霍姆斯在某
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一種美國的精神,代表了實用主義哲學和普通法的某種意義上的
結合。

  • 韋伯

社會法學的大師
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家,也是現代一
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其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政
治論文集》,《學術理論論文集》,《社會史與經濟史論文集》,《社會學和社會
政策論文集》,《經濟與社會》等。韋伯1864年4月21日生於埃爾福特,1882年入
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1884年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隨後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法、
日耳曼法及商法,後學術重心從法學轉向經濟學。1894年後先後任弗萊堡大學的經
濟學教授和政治科學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潰,被迫停止一切教學、研究與
政治活動。1903年重返學術活動。1910年參與創立德國社會學學會,後於1913年因
社會學方法論之爭退出德國社會學會。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韋伯理解的社
會學思想,對於改變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統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促使現象學社會學
的產生。他的社會行動理論是T.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思想先驅,並對微觀社會學
起到啟迪作用。有關官僚制的論述對組織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發生重要影響,也是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思想來源。他的宗教社會學對比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
想啟發作用。當代西方一切重要社會學理論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從韋
伯著作中汲取營養。韋伯社會學之於中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他站在比較世界法律
文明的宏觀立場上,對東方社會及其法律體系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理論思考,特別
是他著力探討了傳統中國社會結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法律文明的特質。然而我們了
解和探討韋伯卻是在現代。在思想禁錮的20世紀80年代,我們把韋伯當做馬克思的
敵人來對待,幾乎在那時連韋伯的名字都知之甚少。可他力圖揭示傳統中國社會與
法律的運作規律,試圖解釋中國法律現代化可能性問題,作為一位研究中國傳統社
會與法律文化的「偉大外行」,韋伯的思路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 龐德

龐德(Roscoe Pound 1870~1964),美國著名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的主要代
表之一。出身於法官家庭。曾任律師、內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訴委員會委員、內
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07年起先後在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執
教。1916年起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長達2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中華民
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司法部和教育部顧問。他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
的》(1911~1912)、《法哲學導論》(1922)、《法制史闡述》(1923)、《法
和道德》(1924)、《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1942)、《法的任務》(1944)、
《正義來自法律》(1951)和《法理學》(5卷集,1959)。龐德的社會學法學是
與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和一戰後發生在美國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變革相伴而生的,在長達五十餘年的法學生涯中他致力於法律體系和法理學的批判與重構工作。
其學說的思想淵源主要是實用主義哲學、美國L.F.沃德(1841~1913)和E.A.羅斯
(1866~1951)的社會學以及R.Von耶林的新功利主義法學。龐德是20世紀西方各
國,尤其是美國法學界權威的法學家之一。他所代表的社會法學長期以來在法學中
佔有主導地位。

  • 哈特

哈特(H.L.A.Hart,1907~ ),英國法學家,現代西方新分析法學的代表。
1929年畢業於牛津大學,1932年任出庭律師,1952年任牛津大學教授,1978,年退
休。主要著作有:《法律中的因果論》(1953年)、《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
律、自由和道德》(1963年)、《懲罰與責任》(1968年)、《功利與權利》(1979
年)、《法理學和哲學論文集》(1983年)等。哈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最負
盛名的法學家之一,由他創立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是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之一
(另兩派是新自然法學和社會學法學),在對法的概念的分析與法律現象的說明、法
律關系的梳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哈特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自
20世紀50年代登上歷史舞台以來,統治英國已達半個世紀,仍能保持強大的控制
力。哈特關於法的主要規則和次要規則、法律和道德、法律概念的學說,是在與美
國法學家富勒(L.L.Fuller,1902~1978)、德沃金(Ronald M.Dworkin,1931~)
等人的長期論戰中形成的。他一方面堅持了奧斯汀的法實證主義的立場,同時,又
對其作了修正,從而使分析實證主義法學進一步適應了戰後英國的社會現實。目
前,哈特的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已為新一代西方法哲學家拉茲和麥考密克等所繼
承、發展,該學派作為當代西方的一個重要法學流派還將繼續存在。

  • 德沃金

德沃金是當代最著名、最活躍的法理學家之一。德沃金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
州,先後在哈佛學院、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獲得碩士學
位。他起初的興趣是哲學,但在牛津時開始學習法學,從此發現了自己的真正興趣
所在,隨後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1957年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任法官漢德
(Learned Hand)的辦事員,以後又當過律師。1962年成為耶魯大學教授,1969年
他應邀擔任英國牛津大學法理學首席教授,直到1998年。1975年開始同時擔任紐約
大學法學的教授至今,他還不定期地擔任過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教授,1984年以來還是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的客座教授。2002年5月中旬應邀來
我國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作過講演。羅納德·德沃金被公認為當代英美
法學理論傳統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總的來說,德沃金所展現的是一種由政治自
由主義指導的法理學。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廣泛的討論,其中既有贊同
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學體系中,有四個主要的觀點(它們構成了當代
法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批判並超越法律實證主義;第二,堅持認為法
律理論依賴於政治與道德理論;第三,把法律理論根植於一種解釋理論;第四,將
平等的政治價值作為法律理論的核心部分[注1]。這四部分前後是聯系在一起的。
法律實證主義是德沃金的直接批判對象,也是論證的起點;德沃金將政治與道德價
值融入自己的解釋理論中,作為選擇判斷的標准;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種平等與自
由的政治社會。《法律帝國》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全面體現了他的法律與政治
思想。雖然德沃金的基本觀點較之以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在研究方法上卻發生
了重大轉向。主要著作有《認真看待權利問題》、《原則論》、《自由論》、《法
律的帝國》等。他從60年代初就開始撰文批判實證主義法學,特別是批判H.L.A.哈
特的學說,認為是實證主義法學最新的典型。他的學說以「權利論」(right thesis)作為核心。他之所以強調規則、政策與原則之分,就是為了強調個人權利,即
原則。他又認為,他所有個人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權利,即「政府不僅必須關
懷和尊重人民,而且要平等地關懷和尊重人民」。

  • 波斯納

波斯納(R.A. Posner,1939~ ),1959年在耶魯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2
年在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士學位,先後年赴斯坦福大學任教和芝加哥大學教授,1981
年任美國聯邦第七巡迴區上訴法院法官。主要著作有:《法律的經濟學分析》(19
73年)、《正義的經濟學》(1981年)、《侵權行為法:案例與經濟學分析》(19
82年)等。波斯納作為集大成者,全面吸收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成果,構建了用經濟
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宏大體系。《法律的經濟分析》就是其成果的傑出代表。正是
波斯納的法律經濟分析理論,才得以有一個以"法律經濟學"命名的獨立學派。波斯
納將20世紀60年代初卡拉布雷西的第一篇侵權論文和科斯關於社會成本問題的論文
發表以後的法律經濟學稱為"新法律經濟學"。在《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二章中,科
斯說,"新法律經濟學"--過去30年來發展起來的法律經濟學--是將經濟學的理論和
經驗主義方法全面運用於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權法、契約法、賠償法和財產權
法等普通法領域;懲罰的理論和實踐;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論
和實踐;法律實施和司法管理;以及憲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學。波
斯納有個著名的觀點: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麼,權利應賦予那些
最珍視它們的人。波斯納在對法律進行經濟學分析時始終貫穿著經濟效益觀,使之
成為取捨某一法律制度的最高標准,因而招致許多信奉正義觀念的法學家的激烈抨
擊。

❸ 劉瑜《哈佛大學為什麼這么牛

清華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劉瑜的一篇勵志感悟文章:哈佛大學為何這么牛?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後,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麼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裡,把薄薄的那一沓錢翻來覆去地數,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乾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問,有沒有一個什麼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麼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像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幾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見過世面了。現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金輪法王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化作片片飛屑,隨風而逝。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飢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後,就是《廊橋遺夢》裡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都是不算數的,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情。

當然,讓我產生偉大愛情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國內的媒體,時不時地就會把「大學精神」這個話題拿出來討論一下。基本上大家都會達成一個共識: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大學精神不應當僅僅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據說,大學應該熏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雖然「人文」這兩個字,因為靠「文人」兩個字太近,已經臭大街了,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再給它一次機會。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後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見大巫)。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摘抄一段關於「核心課程」的說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ate should be broadly e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cated men and women. 」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這個板塊做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的性質;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4、觀察太陽與恆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實中的物理;9、Cosmic connections;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2、能源、環境與工業發展;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塊,就不列了,太長。

基本上,「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後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 seminar是什麼宗旨,什麼來頭,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開得非常誘人,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2、翅膀的進化3、細菌的歷史4、銀河與宇宙5、象棋與數學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8、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9、道德判斷的本質10、火星上的水11、醫葯公司與全球健康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13、非洲的艾滋病14、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15、什麼是大學,它的目的是什麼?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17、懷疑主義與知識18、一個社區的研究19、基督教與美20、怎樣欣賞畫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歷史24、烏托邦與反烏托邦25、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26、怎樣讀中國的詩歌27、互聯網與法律28、美國的70年代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語言與政治31、信任與民主32、美國的總統選舉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盜版35、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36、當代印度37、公共健康與不平等38、公墓的歷史39、人權40、政治演講與美國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現代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43、煙草的歷史44、酷刑與現代法律45、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45個。對於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45門課中的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麼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麼在那裡。

前兩天讀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的挺好玩,說到國內某現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什麼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辯得臉紅脖子粗。

這事我沒怎麼跟蹤,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幾個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清華北大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這種捶胸頓足有點滑稽,彷彿宋祖德為自己不再是一線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實,清華北大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推薦閱讀:

哈佛圖書館牆壁上的20條訓言和館訓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win/7559.html

❹ 有沒有關於哈佛大學的資料

哈佛大學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美國私立綜合性大學,坐落於馬薩諸塞州劍橋,主要校園區位於波士頓以西數公里的查爾斯河沿岸,佔地約154公頃。

哈佛大學創建於1636年,始稱劍橋學院。後因在校工作的清教牧師約翰·哈佛將其全
部藏書和一半資產捐贈給這所學院,該校因此而改名為哈佛學院。學院1780年改為大學。19世紀初開設了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

哈佛初創時期由教會主辦。1865年,學校開始選舉管理委員會。埃利奧特在1869年至1909年擔任校長期間,將哈佛辦成了具有全國影響的學校。他採用選修制,使學生可以攻讀感興趣的專業。

哈佛大學現有法律、醫學、商業、教育、神學、設計、牙醫、文理、公共衛生、行政管理等門類的研究生院及2個本科生院,其法學院、醫學院和商學院尤為有名。大學還擁有如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等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及植物園、天文台、博物館和50多個科學、工程、醫學和考古實驗室。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達1000萬冊。哈佛大學自創辦以來,為美國培養出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作家和學者,其中包括7位總統及數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普利策獎獲得者。美國總統布希1975年獲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自清末以來,有眾多的中國學子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王安、貝聿銘是其中的佼佼者。(完)

世界第一學府——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象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1638年在馬薩諸塞的劍橋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部分遺產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 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 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 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 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 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Nobel Laureates )。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 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

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它的總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的劍橋城,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竟然是與之齊名、同是世界第一學府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大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1986 年,哈佛大學隆重慶祝了350周年校慶。哈佛大學誕生於英國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後的第16年棗1636年(當時中國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決建立的。命名源於它的第一個捐資人約翰.哈佛棗一名年輕的牧師,1638年去世時,把他的圖書館和一半財產留給了新學校。由於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最初學校僅有一名男教師和九名學生。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於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並使之永存後代。」

❺ 中科大很流弊,但是好像沒出過什麼流弊的人物

....以你的視野,恐怕流弊的人物就是一些歌星、演員之流的吧.所以科大確實沒出過

❻ 求哈佛大學多方面超詳細資料。謝謝!

哈佛大學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美國私立綜合性大學,坐落於馬薩諸塞州劍橋,主要校園區位於波士頓以西數公里的查爾斯河沿岸,佔地約154公頃。

哈佛大學創建於1636年,始稱劍橋學院。後因在校工作的清教牧師約翰·哈佛將其全
部藏書和一半資產捐贈給這所學院,該校因此而改名為哈佛學院。學院1780年改為大學。19世紀初開設了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

哈佛初創時期由教會主辦。1865年,學校開始選舉管理委員會。埃利奧特在1869年至1909年擔任校長期間,將哈佛辦成了具有全國影響的學校。他採用選修制,使學生可以攻讀感興趣的專業。

哈佛大學現有法律、醫學、商業、教育、神學、設計、牙醫、文理、公共衛生、行政管理等門類的研究生院及2個本科生院,其法學院、醫學院和商學院尤為有名。大學還擁有如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等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及植物園、天文台、博物館和50多個科學、工程、醫學和考古實驗室。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達1000萬冊。哈佛大學自創辦以來,為美國培養出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作家和學者,其中包括7位總統及數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普利策獎獲得者。美國總統布希1975年獲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自清末以來,有眾多的中國學子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王安、貝聿銘是其中的佼佼者。(完)

世界第一學府——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象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1638年在馬薩諸塞的劍橋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部分遺產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 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 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 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 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 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Nobel Laureates )。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 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

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它的總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的劍橋城,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竟然是與之齊名、同是世界第一學府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大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1986 年,哈佛大學隆重慶祝了350周年校慶。哈佛大學誕生於英國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後的第16年棗1636年(當時中國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決建立的。命名源於它的第一個捐資人約翰.哈佛棗一名年輕的牧師,1638年去世時,把他的圖書館和一半財產留給了新學校。由於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最初學校僅有一名男教師和九名學生。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於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並使之永存後代。」

❼ 詹姆士.沃爾克是一個聾子為什麼會成為哈佛學院的院長

(一)約翰-哈佛
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月28日,但它最初的校名不叫哈佛。
1637年冬,有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的畢業生移民到了新大陸。他時年29歲,剛結婚不久,尚沒有孩子。他的名字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來自倫敦。他住在查理斯鎮,與那所新成立的學院(當時尚沒有正式的校名)的所在地劍橋鎮中間隔著一條河,河的名字叫查理斯河。
約翰-哈佛當時的夢想是成為查理斯鎮教堂的助理牧師。可惜他在1638年9月就因患肺病而逝世於查理斯鎮。臨死前,他立囑將自己一半的財產(約值780英鎊)和所有的圖書(約400本)捐贈給河對面那所新成立的學院。這是該學院成立以來所接受的最大一筆捐款。為表示感謝,馬薩諸塞州議會一致決議,將這所尚無正式名稱的學院命名為哈佛學院。
哈佛所贈的780英鎊捐款,在當時是一筆了不起的收入。用時下之術語來講,校方用這筆錢開發了不少的「硬體」和「軟體」。但哈佛所贈的400本書卻毀於一場大火。只有一本書因一個學生前天晚上借書未還而免遭劫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的哈佛院長亨利-鄧斯特(Henry Dunster)還是以「借書不得帶出圖書館」這條校規開除了那位學生。
哈佛本人出生在英格蘭,父親是一個屠夫。他曾有過不少兄弟姐妹。可惜發生在1625年的一場瘟疫,奪去了他父親和四個兄弟姐妹的性命。哈佛本人也是英年早逝,沒有留下任何子女。
想當年,當約翰-哈佛凄涼地死在查理斯鎮的小木屋時,他一定會為自己不能在新大陸實現自己的抱負而感到十分的悲哀,並為自己不能和太太育有一兩個後代而感到無限的惋惜。望著查理斯河對面的那所新學校,哈佛或許會想:那將是我對這片新大陸的惟一貢獻了,希望它能有所作為。
而令哈佛感到無限寬慰的是,查理斯河對面的那所學校不僅以自己的姓名來命名,而且最終成為全新大陸乃至全世界最出色的大學之一。
九泉之下,約翰-哈佛可以安息了。
(二)最有成就的退學生
不少人都知道,美國電腦大王比爾-蓋茨是哈佛大學的退學生。但比爾-蓋茨絕不是哈佛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退學生。在他之前,還有不少的哈佛先輩們因退學而成名。
例如,在1894年,有一位哈佛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因迫不及待要投入石油開採行業而從哈佛大學退學。他後來果然因石油開采而成為美國的巨富。他的名字叫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
在1926至1927年和1929至1932年間,有一位學生在哈佛大學斷斷續續地讀了三年的書。最後他禁不住各種科研工作的吸引,還是自動中止了在哈佛大學的學業。他後來獲得了500多項的專利,是繼愛迪生之後美國最出名的發明家。他的名字叫波尼-萊特(Bonnie Raitt)。
在1966年,有一位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哈佛二年級學生,因創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鄉村樂隊「國際潛水艇樂隊」而從哈佛大學退學。他後來成為當時一名著名歌手,他的名字叫格蘭姆-帕森斯。
當然,在所有哈佛大學退學生中,比爾-蓋茨的退學大概最具戲劇性。比爾-蓋茨於1973年入哈佛讀書。在此之前,蓋茨被公認是數學天才,他也曾一度想成為一名數學家。但到了哈佛之後,蓋茨很快發現,竟有人比他還有數學天分,這曾使他甚感沮喪。後來,他一門心思鑽研電腦,認定這是自己的生財之道。但當時,他並沒有從哈佛退學的打算。蓋茨最後下定決心從哈佛退學,得歸功於他的老搭檔艾倫。為了拉這位小兄弟回華盛頓州去創業,艾倫不惜放棄原來的工作,隨蓋茨來到哈佛,並就地找事做,以便勸說蓋茨退學。
在艾倫三天兩頭的勸說下,蓋茨終於動搖了讀完哈佛大學的信念,在大三時退學。蓋茨當初決定從哈佛退學,曾受到許多親朋好友的勸阻,其中也包括他的一位室友。有趣的是,數年後,當這位室友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攻讀MBA課程時,蓋茨又來勸他退學去共創天下。他禁不住昔日室友的輪番勸告,最後真從斯坦福退了學,去出任蓋茨那間20來人小公司的總經理。
他,就是當今微軟公司大名鼎鼎的行政總裁史蒂夫-鮑爾默,說來他也是一個退學生。
(三)校徽
哈佛大學的辦校方針是求是崇真。
哈佛大學的校訓是「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它是拉丁文,其英文為「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其中文翻譯為「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這句話原出自威廉姆斯-艾米思(Williams Ames)的一句名言。自哈佛建校以來,它就一直是哈佛學生所信奉的做學問和做人的准則。
哈佛大學的校徽是「Veritas」,它是拉丁文「真理」的意思。
哈佛校徽誕生於學院在1643年12月27日舉行的一次會議。那天的會議記錄中清楚地記載了其圖案設計:它以三本書為背景(兩上一下),在上面的兩本書上分別印刻有「VE」和「RI」兩組字母,而在下面的一本書上則印刻有「TAS」這組字母。三本書的背景則是一個盾牌圖案。那次會議是由哈佛學院第二任院長鄧斯特主持的。應該說,這個校徽設計是很有創意的。
可惜,有誰能料到,這個圖案是在等足了200年之後才被啟用的。
其原因是,鄧斯特院長在主持了那次會議後,就隨便將那次的會議記錄丟置在一堆文件當中,一直無人問津。直至200年後,當時任哈佛院長的昆西(Josiah Quincy)在主持200年校慶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這份重要的歷史文件。他把這份失而復得的校徽圖案作為本次校慶的一個重要項目來推介給師生,大家在歡呼之餘,無不感慨萬分。
它似乎在昭示著人們:真理是不會被遺忘的,縱使它一時半會兒可能被人們所忽略。
(四)校長逸事
1640年,哈佛學院的第一任院長伊頓牧師1辭職,原因是他的太太沒有將收購來的牛肉做飯給學生吃,還有就是1了學生飲用的啤酒。這在當時是一樁巨大的丑聞。
1848年間,在艾佛雷特(E.Everett)任哈佛學院院長時,校方決定招收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黑人入學。這引起一些白人學生的強烈不滿。他們到院長辦公室提抗議,威脅說如果校方招收這位黑人學生,他們將會退學。對此,艾佛雷特院長靜靜地回答說:「如果這位黑人學生通過考試,他將會被錄取。如果你們退學,則哈佛的收入將會被用作這個黑人學生的教育費用。」那位黑人後來成為哈佛校史上第一位入學的黑人學生。
1853-1860年間,詹姆士-沃爾克出任哈佛學院院長。這期間他為大學課程增添了音樂課。而有意思的是,沃爾克本人是個地地道道的聾子,什麼都聽不見。
1870年,在查理斯-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學校長時,他找到當時著名的史學家亨利-亞當斯,想聘請他出任中世紀歷史的教授。對此,亨利-亞當斯謙虛地說:「校長先生,我真的一點兒都不懂中世紀的歷史。」而艾略特校長則不客氣地回答說:「如果你能夠為我舉薦出一位比你懂得更多的教授,那我就聘請他。」結果亞當斯接受了聘請。
1884年,一對名叫斯坦福的夫婦找到艾略特校長。他們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請教艾略特校長用多少錢可以建立一所大學(他們當時想在加州辦一所大學,以悼念他們新近逝世的兒子)。艾略特校長在聽完了他們的講述後,一臉認真地說:「這起碼需要500萬美元(這大概相當於今天的50億美元吧)」。聽了這話,斯坦福太太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沉默良久之後,斯坦福先生開口說:「親愛的,我想我們還是可以拿出這筆錢的。」
艾略特校長沒有料到的是,這對夫婦用其姓名所建立的學校後來會與哈佛大學齊名。更難想像的是,那所學校一位名叫博克的畢業生後來竟會成為哈佛大學的校長,並且主政哈佛20年,其任期之長僅次於艾略特本人。
(五)最早的中國留學生
20世紀初,中國政府開始向哈佛大學選派留學生,哈佛與中國的緣分由此開始。首批留學哈佛的中國學生於1909年畢業,他們當中有羅邦輝、秦汾、金岱、李嘉同、馬岱君和劉瑞恆等人。1909年至1922年,清華學校庚子賠款留美學生中,在哈佛大學求學的人有21位。1928年,哈佛--燕京學會在燕京大學成立,前往哈佛求學的中國留學生逐年增加。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哈佛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中,以中國學生為最多。
早年負笈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胸懷大志,為開拓中國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做的努力。他們包括:趙元任(1892-1982)語言學家、作曲家。1915年入哈佛攻數理哲學。191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陳寅恪(1890-1969)史學家、古文字學家。1918-1921年在哈佛大學研究古文字學和佛經,後入柏林大學梵文研究所研究東方古文字學;林語堂(1895-1976)作家、語言學家。1919年入哈佛大學留學,後獲文學碩士學位;楊杏佛(1893-1933)我國現代科學倡導者。先在康乃爾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後轉哈佛大學讀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竺可楨(1890-1974)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1913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質系攻讀氣象學;李濟(1896-1979)人類學家。1920年入哈佛研究人類考古學,1923年以學術論文《中華民族的形成》獲博士學位,並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梁實秋(1902-1987)文學家、翻譯家。1924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受教於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璧德;梁思成(1901-1972)建築學家,梁啟超的長子。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建築學碩士後,入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進一步研習。
1936年,時值哈佛大學300年校慶,中國哈佛大學校友會給母校捐贈了一座大石碑,這是中國留學生在哈佛校園留下的一片集體足跡。
(六)校長名言錄
「任何學生都不得在沒有徵得父母、監護人和個人導師的同意下買賣或交換超過6美分的物品。」這是哈佛大學第1任校長伊頓(Eaton)牧師的一句名言,它後來成為了一條校規。
「祈禱,然後去學習。」這是哈佛大學第2任校長鄧斯特(H-Dunster)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人類過去和現在的努力已經排除了知識路途中的許多障礙,讓我們繼續努力去排除剩餘的障礙。」這是哈佛大學第19任校長昆西(J-Quincy)對入學新生和畢業生的祝福。
「讓我們齊心協力,把哈佛學院建設成美洲大陸最出色的大學。」這句話是哈佛大學第20任校長希爾(T-Hill)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剛結束時提出的辦學目標。
「人類的希望取決於那些知識先驅者的思維,他們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過一般人幾年、幾代人甚至幾個世紀。」這是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艾略特(C-W-Eliot)對哈佛教授們的期望。
「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對什麼事物都懂一點,但對個別事物懂得很多。」這是哈佛大學第22任校長洛厄爾(A-L-Lowell)說過的一句大白話。
「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這是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科南特(J-B-Conant)對哈佛大學辦學方針的總結。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這是哈佛大學第24任校長普西(N-M-Pusey)對開發學生創造力意義的理解。
「學生一代接著一代,如同海水一浪接著一浪地沖擊著陸地。有時是靜靜的,有時則帶著1的怒吼。不論我們認為人的歷史是單調的還是狂驟的,有兩件事物總是新鮮的,這就是青春和對知識的追求,這也正是一所大學所關心的。我們學校的年紀已經可以用世紀來計算,但只要它熱切地追求這兩件事,它就永遠不會衰老。」這是哈佛大學第25任校長博克(Derek Bok)在第340屆畢業典禮上的一句致辭。

❽ 美國有哪幾位總統畢業於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美國私立綜合性大學,坐落於馬薩諸塞州劍橋,主要校園區位於波士頓以西數公里的查爾斯河沿岸,佔地約154公頃。

哈佛大學創建於1636年,始稱劍橋學院。後因在校工作的清教牧師約翰·哈佛將其全
部藏書和一半資產捐贈給這所學院,該校因此而改名為哈佛學院。學院1780年改為大學。19世紀初開設了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

哈佛初創時期由教會主辦。1865年,學校開始選舉管理委員會。埃利奧特在1869年至1909年擔任校長期間,將哈佛辦成了具有全國影響的學校。他採用選修制,使學生可以攻讀感興趣的專業。

哈佛大學現有法律、醫學、商業、教育、神學、設計、牙醫、文理、公共衛生、行政管理等門類的研究生院及2個本科生院,其法學院、醫學院和商學院尤為有名。大學還擁有如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設計研究中心等許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及植物園、天文台、博物館和50多個科學、工程、醫學和考古實驗室。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達1000萬冊。哈佛大學自創辦以來,為美國培養出了眾多的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作家和學者,其中包括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6位總統及數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普利策獎獲得者。美國總統布希1975年獲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自清末以來,有眾多的中國學子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王安、貝聿銘是其中的佼佼者。(完)

❾ 上海大學外語系有沒有叫王進取的教授

上海大學英語專業屬於英語系,由英語語言文學部與應用語言教學部組成,致力於英語版語言文權學的前沿研究,培養高層次的英語專業人才以及具有國際視野的非英語專業人才,是上海大學英語教育的搖籃。
英語語言文學部是「上海市高校本科英語專業教育高地」單位,每年招收本科生約130名,研究生約80名;應用語言教學部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單位,負責我校近3萬名非專業外語學生的英語、法語、德語和韓語教學工作。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1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5人,具有海外學習與交流經歷的教師達95%以上,多位教師曾赴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訪問交流。
本系學術梯隊較為完整。現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和一個翻譯專業碩士學位點(MTI)。近年來,我系教師完成與在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在語言學、英美文學、跨文化交際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等領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在國際國內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熱點內容
大學生的奶水 發布:2025-09-12 17:57:04 瀏覽:688
大學生學生心理狀況 發布:2025-09-12 17:46:13 瀏覽:555
大學教授談南京大學 發布:2025-09-12 17:39:41 瀏覽:457
大學生戀愛目的 發布:2025-09-12 17:38:25 瀏覽:776
牛津大學教授英國抗體 發布:2025-09-12 17:38:23 瀏覽:559
大學老師講照本宣科 發布:2025-09-12 17:19:59 瀏覽:613
大學生幕課 發布:2025-09-12 17:18:03 瀏覽:331
大學生關於音樂 發布:2025-09-12 17:15:38 瀏覽:533
陳龍大學生 發布:2025-09-12 16:53:06 瀏覽:30
湘潭大學檔案學博士導師名單 發布:2025-09-12 16:42:58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