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葯大學心理學教授
『壹』 山東中醫葯大學應用心理學的全國排名是多少
不怎麼高吧?!我們有個心理老師是曲阜師范的呢。。。
我查了查,僅供參考。
2010年應用心理學專業考研招生院校排行榜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1 北京師范大學 A+ 6 中南大學 A 11 蘇州大學 A
2 北京大學 A+ 7 華南師范大學 A 12 南京師范大學 A
3 浙江大學 A+ 8 中山大學 A 13 湖南師范大學 A
4 華東師范大學 A 9 天津師范大學 A 14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A
5 西南大學 A 10 北京體育大學 A 15 華中科技大學 A
B+等(24個):陝西師范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河南大學、暨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四川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貴州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安徽醫科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新鄉醫學院、魯東大學、皖南醫學院、聊城大學、天津大學、深圳大學
B等(23個):山西醫科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河海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揚州大學、漳州師范學院、大連醫科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寧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南開大學、濰坊醫學院、山西大學、山東師范大學
『貳』 中醫和心理學
中醫心理學它是專指醫學這片對於醫生或是病人治病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書,理代心理學是指全方位的說:從社會,人文,交際等等方面全國理性現實,適實際的解說的心理學
『叄』 百家講壇的歷代講師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酈波《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節目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江 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 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肆』 哪些專家 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過課
鮑鵬山:現為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陳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程遂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教授、副院長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丁萬明:河北省委黨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段懷清: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小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馮光生: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范德偉: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員
高日暉: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高有鵬: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高長山: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韓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黃鳳春: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總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級歷史教師
賈英華: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作家、晚清史研究學者
江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任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
林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後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心武:當代作家,中國著名作家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金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呂玉華: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馬駿: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二戰專家
馬瑞芳: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者,作家
馬茂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喬良:軍旅作家,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孫國亮:龍岩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邵維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館博士
田凱:河南博物院院長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翔: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士祥: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警銜
王雙懷: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吳建民: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原外交學院院長
徐放鳴: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徐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瑾: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姚淦銘: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於賡哲: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於鍾華: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書法學碩士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袁騰飛: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
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張宏傑: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作家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少泉: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員
張志君:中國教育電視台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紅學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1]
翟雙慶: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
『伍』 百家講壇的講師有那些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蒙曼 《大隋風雲》節目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酈波《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節目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魏新 《東漢開國》節目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江 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 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錢斌: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大故宮(第一部)》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 丹:《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大風歌》、《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宋史》(正在錄制)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蓮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遊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孝經》(正在錄制)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身邊的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 曼:《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上部)-隋文帝、(下部)-隋煬帝(正在播出)
喬 良:《新解三十六計》
康 震:《唐詩的故事》( 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鞏、歐陽修、王安石、韓愈、柳宗元、三蘇父子(正在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孝庄》、《我讀經典之<兼愛與非攻>》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 駿:《二戰風雲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拿破崙》(正在錄制)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郝萬山:《千古中醫故事之張仲景》、《郝萬山說養生》(正在錄制)
王啟濤:《蜀地探秘之<李冰與都江堰>》、《憂樂范仲淹》(即將播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張儀、蘇秦)》
李敬一:《欣賞中國古典詩詞》、《李後主的詞》、《司馬遷》、《屈原》
李煒光:《正說包公》
高日暉:《范進中舉》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 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慈禧、康熙、道光、嘉慶)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我讀經典之 <論語>的魅力》、《老舍的幽默》、《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閻崇年老師解說《康熙大帝》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文明太後》(即將播出)
李 蕾:《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周嶺:《周嶺解密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節日》(端午節、春節)、《奏摺的秘密》(即將播出)
曾仕強:《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春秋》(即將播出)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未播)、西夏(未播))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
魏新:《東漢開國》
趙玉平:《麻辣說三國》(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曹操》<正在錄制>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蘭芳》、《伶界大王譚鑫培》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寫實徐悲鴻》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朱元璋》(正在錄制)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劉強:《竹林七賢》 傅佩榮教授解讀《孟子的智慧》
朱翔非:《中華孝道》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王孟英、錢乙、李東垣、繆希雍、朱丹溪)、《名醫是這樣成長的》(正在錄制)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4月28日起播出)
韓田鹿:《三言二拍》、《大話西遊》
梅毅:《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家將、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項羽》
李曉:《商賈傳奇》
厲華:《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正在錄制)
彭林:《彭林說禮》
錢斌:《千年一筆談》
趙冬梅:《千秋是非話寇準》
張召忠:《張召忠說航母》(正在錄制)
『陸』 北京中醫葯大學:醫院
北京醫院預約掛號咨詢服務中心————
一.北京各大國營三甲醫院預約掛號流程詳解:
1.誰可以預約?——任何患者!
2.如何預約?——撥打全國統一預約電話號碼預約普通號、專科號和專家號號源!
3.可以預約到什麼號?——醫院總號源的80%將用於預約。上線醫院將增加50%出診量
4.可以預約多久的號?——除個別醫院、個別專業外,預約周期1到30天。
5.電話預約會不會總遇到占線?——因為預約掛號患者總體較多,有時會占線打不通,請多試幾次!
6.如何取消預約?——確認預約成功後,手機會收到預約成功通知簡訊。患者如需取消預約,則要在就診前一天的上午11時之前撥打)辦理取消。如不及時取消預約,無故爽約累計達到3次,將進入系統爽約名單,此後將無法享受預約掛號服務。
7.能同時預約同一醫院的號嗎?——為防止票販子惡意掛號倒號,預約平台規定,同一患者實名(有效證件號)在同一就診日、同一醫院、同一科室只能預約一次;在同一就診日的預約總量不可超過兩次。這意味著,一個患者一天最多可以掛兩個醫院的號。患者在七日內的預約總量不可超過三次;在三個月內預約總量不可超過五次。
預約掛號統一平台的推出是為了落實醫改要求,改變服務模式、緩解掛號難,惠及民生的一項重大舉措,今後我們將繼續把預約掛號做為當前醫療服務機制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力爭在全國做到有北京特色,患者得實惠,醫務人員滿意的醫療衛生改革。
二.預約方式:
直接撥打 均可,24小時服務,每日8:00-23:00可預約此後7日的號源(不含節假日)。有償預約的話,全國免費電話咨詢(本平台可預約全國各個省或市級以上大醫院)。2、國際醫療部門診、特需門診、衛干門診暫不對外預約 3、電話可預約一周內出診的醫師 4、預約掛號醫師類別包括:專家、教授、副教授、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5、預約掛號實行實名制,患者或患者家屬要提供身份證號、姓名、手機號碼、病案號或醫院《就診卡》條形碼上的ID號等信息
6、每位患者最多一次可預約兩個不同科室的號 7、電話預約成功的患者,就診當日到醫院取號。如您沒有醫院《就診卡》,請先到醫院辦好《就診卡》,再到掛號窗口,憑「實名預約信息」取號,另收取電話預約費1元 8、電話預約取號時間:上午就診患者,請在當日10:30以前取號。下午就診患者,請在當日16:00以前取號。過時未取號者,預約作廢 9、如遇醫師臨時停診,會用簡訊方式及時通知已預約掛號的患者 10、已掛出的電話預約號原則上不退號 特別提醒廣大患者:按照通知要求,預約掛號實行實名制,請您在預約和就診時,提供真實、有效的實名身份信息和證件。
科室:內科 外科 內一科 內二科 兒科 皮膚科 婦產科 中醫科 口腔科 耳鼻科 眼科 骨科 傳染科 五官科 腫瘤科 放療科 痔瘡科 整形科 心理科 神經外科 核醫學科 腫內科
本平台有超過50位專業客服人員7×24小時竭誠為各患者提供真誠服務。
『柒』 請問哪些大學的心理學和中醫都比較好謝謝...
山東中醫葯大學好像在這兩個方面都比較在行
『捌』 北京中醫葯大學怎麼樣值得報考嗎
如果您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並且真正抱著一顆想學習中醫的心,做好了刻苦學習的准備的話,北京中醫葯大學絕對是好的選擇!
在自己報考北京中醫葯大學之前,曾對這所學校進行了詳細了解,再加上自己在這里三年的生活經驗,我對這所學校還是比較熟悉的。
首先,我先大概介紹一下。北中醫分了三個校區,未完全建成的新校區在房山良鄉,雖被戲稱為鄉下,但是住宿條件最好,食堂也很便宜哦。新生第一年全部都在這里學習。
另外兩個一個在望京,一個在和平里,也就是西區。望京比較破敗,一般當三年級需要去三附院等醫院見習時才會住在那裡。校圖書館,博物館都在和平里校區。
PS:去年西區翻新了食堂,菜色也很豐富。三年級以後很多同學會搬到西校區。
對於大學的報考,一定要謹慎。想好自己將來真正想做什麼。希望這些內容能對您報考有所幫助,謝謝。
『玖』 北京中醫葯大學和上海中醫葯大學哪個更好
我是上海中醫抄葯大學的學生,襲我強烈不建議你考我們學校。雖然我們學校的針灸專業的確不錯。但整個學校西化的太嚴重,完全的不倫不類。就業前景堪憂。
我們也有一年一度的體育測試,有身高啊,體重,握力,肺活量。也有長跑或者台階測試。這兩者是每年輪流的。我是女生,長跑的話,800米好像是4分10還是4分20的。男生的話是1000米,及格成績不清楚。這個學校很過分的就是每年都有無數次的晨跑,整整要跑到大三結束。
同學,你千萬千萬要迷途知返,我們實在是跳入了火坑而無力自救的
說道信中醫,如果你真的要學的話,可以去廣州中醫葯大學,也是當年四所學校之一,主要是就業比較好。北京和上海純粹只是名聲響罷了
『拾』 顏正華的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
他14歲步入岐黃,拜兩位名醫,背四大經典,是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20歲懸壺應診,27歲中縣中醫狀元。
「老師,補血方中除了補血葯一般還用什麼?」學生問。顏正華隨口而出:「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葯,血自旺矣」,此句出自李東垣《脾胃論》,可見顏正華對醫經典籍造詣之深。
1920年生於江蘇省丹陽縣的顏正華,14歲拜同邑著名儒醫戴雨三學習中醫,他是從背誦經典條文開始,步入岐黃的。戴先生要求徒弟必須熟讀四大經典。其間,顏正華背誦了《內經》的大部分內容、《傷寒論》全部內容及《金匱要略》中有處方的條文等,因此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學理論基礎。都說「童子功終身受益」,顏正華少年時代誦讀記憶過的四大經典,很多條文爛熟於心中,伴隨他一生從醫之路,耄耋之年仍能流利背誦。
回憶年少時的學醫歷程,顏正華說:「當時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維持生計,後來便越來越喜愛中醫。」
談到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顏老說,當數楊博良。「如果我沒有跟隨楊博良先生學習,在臨床經驗的積累方面還可能要摸索更長時間,所以直接向名醫學習是學習中醫的絕佳路徑。」
顏正華17歲師從江蘇省名醫楊博良,楊氏為清末「孟河學派」著名國醫馬培之的再傳弟子,名震江、浙、皖數省,門庭若市,求診者日逾百人。顏正華師從楊博良3年,白天隨師侍診,晚上就住在楊老師家,整理病例、背誦醫經、練書法、習古文。顏正華以其穎悟和勤奮,深受楊氏賞識,因此得「孟河學派」真傳,成為孟河學派第四代傳人。
顏正華20歲師滿歸里,懸壺應診,譽滿丹陽。1947參加丹陽縣中醫統考,名列榜首。 他開創了兩所中醫院校的中葯學科建設;主編了新中國第一部《中葯學》講義,主持編寫了我國中醫葯高校第一版《中葯學》教材,主編了第一部《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葯學》 。
成為中醫狀元的民間郎中,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大學教授,更沒想到會成為我國新中國高等教育中葯學學科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顏正華回憶,「讀大學對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只有很少的人才有幸能進入大學校門。」無疑,顏正華是幸運的。1955年3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剛剛成立的南京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學院前身)師資進修班深造。
1956年他在南京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中葯教研組組長。當時,我國剛開始建立中醫學院,還沒有中葯學教材。顏正華晝夜奮戰,數月內主編了適合中醫本科學習的第一版《中葯學講義》,為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葯大學的前身)的建立及開設中醫學課程創造了條件。
1957年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前身)剛剛成立,顏正華奉衛生部之命,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教,當時全校只有4位老師。顏正華一來就開始講中葯學課程,並負責組建中葯學教研組,是教研組第一任組長。1958年,顏正華負責組建中葯系,該中葯系兩年後發展成為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是我國最早創建的中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顏正華任中葯教研室主任;1985年成立了中葯研究所,顏正華任中葯研究所名譽所長。
顏正華在中葯教學中,以葯物功效主治為核心,用性味歸經等葯性理論加以闡明,並結合臨床講授葯物的配伍、用量、用法及禁忌等。他帶領教師摘錄文獻卡片、編寫中葯學講義、籌建了學校最早的中葯標本室;還帶領學生上山采葯、製作標本。他的教學理念及方法,奠定了北京中醫學院中葯學科的教學基礎。
在中葯界,有「南凌北顏」之譽,說的是顏正華在上世紀60年代與成都中醫葯大學凌一揆教授共同構建了我國《中葯學》教材的理論框架,擬訂了我國中葯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1959年,顏正華和凌一揆等主持編寫了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第一版《中葯學》教材。1963年顏正華主持修改審定該教材,習稱「二版教材」,「五版教材」由顏正華擔任副主編。《中葯學》教材的問世,確立了當代高等中醫院校中葯教學的基本框架與內容,也奠定了顏正華成為我國新中國高等教育中葯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的地位。
從教53年,顏正華始終是我國編寫、修改、充實、提高《中葯學》教材的領軍人物。1986年,他主編的《臨床實用中葯學》出版,成為全國醫葯人員學習中葯的重要參考書。1991年,他主編的《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葯學》出版,已經成為中葯學專業權威範式。2008年,他主編的《顏正華中葯學講稿》出版,奠定了臨床中葯學的基本內容。現今,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十一五』國家級本科規劃教材」版本的《中葯學》教科書,也是由顏正華主審的。他在長期的從醫執教過程中,筆耕不輟,已出版的著作達600萬字以上。
顏正華非常注重中葯學科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對身邊工作的每個中青年教師都精心培養,在備課、試講、編修講義、撰文著書、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等方面指導他們,使年輕教師迅速成長,中葯教學整體水平居全國領先行列。2007年,這支教學隊伍獲得教育部國家級中葯教學團隊和北京市中葯學優秀教學團隊。
前些年,在北京中醫葯大學,時常可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端坐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記筆記,老人正是顏正華。幾十年來,他的每一個研究生、博士生或中葯教研室的青年教師試講,他都要坐在課堂上親自聽課、指導。 執教53年,他帶教徒弟及碩、博學生39人,培養的數以千計的中醫葯學子已成為杏林棟梁之才。他傳岐黃薪火,堪為國醫師表。
「看到自己的學生成為中醫葯事業棟梁之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談到學生桃李滿天下,顏正華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顏正華執教53年,為培養中醫葯人才嘔心瀝血。顏正華從1962年晉為副教授、1978年晉為教授、1979年為碩士生導師、1986年為博士生導師,先後為中醫葯專科、本科、西學中班、中葯研究生班等數十個班次的幾千名學生講課及帶臨床實習;同時,顏正華先後帶教了5名徒弟(高雲艷、常章富、張冰、鄧娟、高承琪),培養了碩士研究生19人、博士研究生13人。
顏正華執教嚴明有方,不僅傳授書本知識,還結合科研工作培養中葯事業繼承人。
在葯性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顏正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中醫葯專家,如徒弟張冰是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生鄭虎占是北京中醫葯大學博士生導師,徒弟高雲艷、鄧娟等學術造詣頗深,研究生王育傑、周平安、劉玉德、王志斌等均成為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領軍人物。
在中葯延緩衰老研究方面,顏正華認為,人的衰老與機體的陰虛血瘀有關,遂主張補益肝腎之陰與活血化瘀並行的延緩衰老學術思想,他指導博士生鄭虎占、黃暉從事該課題研究,現黃暉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中葯防治疑難病證研究方面,他指導博士生王志斌、苗明三、孟傑等及徒弟張冰、鄧娟、高承琪等進行脾胃病、呼吸病、高血壓等疑難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
這些學生秉承顏正華教授的學術思想,都成為了優秀的中醫葯專業人才,在中醫葯學的傳承中發揮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顏正華悉心培養學生,在學業上力求於嚴,在生活中寬厚仁愛,待學生如慈父。師從顏老多年的徒弟常章富,後來成為北京中醫葯大學的教授,60歲還經常陪顏老出診抄方。常章富至今還記得20年前老師親自下廚做的紅燒魚的美味,「那時每到周末,顏老的家就成了學生們改善伙食的『大食堂』。 」
顏正華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指導老師」;2007年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顏正華之所以成為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中葯學家、中醫教育家,源於他對中醫葯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停止招生,但為了培養中醫葯事業繼承人,顏正華在河南下放勞動時,積極與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溝通,要求開辦中葯學習班。勞動之餘,給學員講中醫葯課程,盡自己的力量減少文革對中醫葯事業的損失。另外,顏正華要求自己的子孫學習中醫,如次子從事中醫,小女兒從事中醫圖書管理,外孫女高琰於2006年以高分考入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臨床本碩連讀班。中醫葯事業在學校、在家中得以傳承,是顏正華最欣慰的事。
外孫女高琰從入大學開始,每周六都跟隨姥爺侍診抄方。她對記者說,我從小和姥爺同住,記憶里姥爺總是坐在桌前手捧書籍,時而做著筆記,時而像古人一樣吟唱,有時又會拿起毛筆練習書法。得知我考入北京中醫葯大學時,姥爺喜悅於心,揮筆寫下陸游詩作:「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此鼓勵我。 他精通葯性,勤於臨證。用葯主張四兩拔千斤,不投猛劑,不用大劑,平中見奇,處方可見孟河醫風。
「我得了腎病,兩個月前慕名找顏老看病,非常見效。今天我第二次來,沒想到顏老像家人一樣熟知並詢問我的病症,真受感動。」一位剛從診室出來的患者對記者說。
顏正華在中葯教學的同時,從未丟掉中醫臨床。他說:「要成為中葯名師,首先要成為中醫名醫,兩者相得益彰。」如今他89歲高齡,仍然為患者看病,並且每次出診均要記錄每個患者病情、診斷、用葯,堅持寫醫案。每個患者,顏老都記掛在心上。
怎樣才能成為名醫?顏正華回答:「要想成為名醫,必須諳熟葯性,並合理應用之;必須早臨證、多臨證,揣摩體會,積累經驗。」顏正華弱冠之年就獨立行醫,之後的70年來從未中斷,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下放到河南省商丘地區勞動,他也堅持在勞動之餘為當地群眾診治疾病。勤於臨證,探究葯性,使顏正華成為醫葯兼通的救疾國手。
「醫之本,精於術。」顏正華遣方組葯,崇尚平和,通常達變,多有奇功。
內蒙古一位40多歲的患者,因經常吸煙喝酒吃羊肉,咽喉形成1厘米×1厘米的潰瘍面,嚴重影響進食,輾轉多家大醫院,始終不見好轉,經朋友介紹找到顏正華。吃了兩個星期的中葯,就可以吃飯了,不久潰瘍面神奇般不見了。
還有一位患有子宮出血症的中年婦女,在北京某大醫院住院治療3個多月,血一直余瀝不盡,後來只服用顏正華開的幾服中葯即控制了出血。
像這樣屢起沉痾的病例,在顏正華的醫案中比比皆是。
「用葯當知葯,知葯才能善用。」顏正華總結開方用葯經驗:巧用多效葯,善用平和葯,慎用毒烈葯,分用同名葯,不拘成方,因證遣葯。
治療復雜病症,顏正華常根據治療需要,將數個成方融為一體。如治感冒發熱、咳嗽痰多、頭痛、鼻塞流涕、咽痛喉癢、胸悶不暢,顏正華將銀翹散、杏蘇散、止嗽散三方合為一體,加減應用,名為治感冒發熱咳嗽方,療效奇佳。
看病、教學、科研,顏正華樣樣精通。自1986年起,他著手研究治療小兒熱證的新中葯制劑「黃梔花口服液」,該葯1997年獲得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批準的新葯證書,投放市場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他為人仁和真誠,言必信行必果。「德近於佛,術近於仙,品術俱端,德藝雙馨。」人們這樣評價他。
患者至上,是顏正華高尚醫德的體現。2003年4月,「非典」肆虐,83歲的顏正華仍然堅持出門診。學生們打電話勸他停診幾天,他說:「作為一名醫生,這點病就嚇得不敢出診,那我們的病人找誰看病?」一天,本校一學生發高燒找他就診,他認真地辨證施治,使學生病情得以控制,顏正華建議他轉入醫院系統治療(該學生後來被確診為北京中醫葯大學唯一一名「非典」患者),學生不久痊癒,而顏正華和家人均因此被醫學隔離。
顏正華是患者的知音,不僅給予患者心理安慰,處方開葯也盡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以治病需要為前提,不開與治療無關的貴重葯和檢查單。
顏正華始終秉承「精於專業,誠於品德」的大醫精誠風范,雖為名老中醫,但他淡泊名利,對同事同仁謙讓團結,共謀發展,學術不相詆毀,地位不相拼爭,在榮譽地位面前向來很低調。
當年的青澀少年,如今已成為 「國醫大師」,他謙遜地說:「我就只是做了一名醫生和教師應該做的工作,沒想到得到很多榮譽。我有責任繼續培養學生和醫治患者,只要我的身體情況允許,就會繼續工作下去。」顏老身體力行的奉獻精神,閃耀著國醫大師的人格魅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很多人都感慨:看顏老開的處方,如同欣賞一幅美妙的書法作品。顏正華自幼酷愛書法,他開處方常以毛筆小楷行之,患者每得必珍藏,不僅因為處方技術高明,還因為書法藝術高超。
顏正華之所以高壽,與其健康的心態、生活習慣和飲食有著極大的關系。他擅長古代文學,時常作詩以抒志,如戊子年除夕作詩:「炮竹聲中歲月遷,國強民富過新年;合家共聚天倫樂,無限風光在眼前。」他喜愛運動,堅持晨慢跑,或打太極拳,做自己編的健身操,練習氣功;他不抽煙,偶爾飲少量黃酒或葡萄酒,以流通血脈而不傷臟腑;慣用熟軟、易於消化的飲食,又常用補益之品以輔助正氣,如服用人參茶等,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顏正華曾3次出國考察與講學,去過朝鮮、柬埔寨、日本。「我最難忘的是1976年去柬埔寨半年執行援外任務,為當地舉辦中草葯學習班、幫助組建葯廠,還編著了《柬中常用草葯》和《柬埔寨驗方集》兩本書。」他曾謝絕多個國家的優厚待遇及高薪聘請,為我國中醫葯事業兢兢業業地工作。他無愧於國醫大師的稱號。
采訪結束時,記者問顏老的最大期望是什麼,他在記者的采訪筆記本上認真地寫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研究中葯,實現中葯現代化,國際化!」蒼勁有力的字跡,印證了這位89歲的國醫大師對中醫葯事業發展的信心與期望。 1920年,生於江蘇丹陽縣;
1934年,拜同邑儒醫戴雨三習醫;
1937年,拜孟河學派代表性醫家馬培之第三代傳人楊博良為師;
1940年,懸壺濟世;
1956年,在南京中醫學院任教,任中葯學教研組組長,編寫第一本《中葯學講義》;
1957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任中醫系中葯教研組組長;
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晉升為教授,批准為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
1984年,批准為博士學位研究生導師;
1986年,主編《臨床實用中葯學》出版;
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指導老師;
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主編的《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葯學》出版;
1997年,領銜研製的「黃梔花口服液」獲衛生部新葯證書;
2003年,被授予中華中醫葯學會終身理事;
2006年,獲中華中醫葯學會首屆中醫葯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7年,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研修項目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全國老中醫葯專家經驗繼承工作優秀指導老師」稱號;
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顏正華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列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編著的《顏正華中葯學講稿》出版;
2009年,北京市立項成立「顏正華名醫工作室」;
獲北京市「首都國醫名師」稱號,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中華中醫葯學會終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