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段希祥教授
㈠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系部介紹
地球科學系
地球科學系簡稱「地科系」,是昆明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最長、水平最高、層次最全的教學部門之一。1998年,「地科系」被確定為雲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省級重點學科點,2006年又被確定為「雲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地科系」現有「資源勘查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兩個本科專業,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點(下設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經濟、旅遊地質與地質遺跡共五個二級學科工學碩士點),四個二級學科理學碩士點(「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和「地球化學」),一個「旅遊管理」二級學科管理學碩士點,以及一個「地質工程」工程碩士領域。還有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博士點(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地科系」現有在職人員41人,其中10人有正高級職稱,13人有副高級職稱;19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做過博士後研究;12人是留學歸國人員或有留學經歷;還有博士生導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1人,雲南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創新人才2人,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
在硬體設施方面,「地科系」有16個專業實驗室,實驗及科研用房面積達2500餘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及礦物、岩石、化石標本等價值2100餘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3台,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14台,主要設備價值1000餘萬元,還建有地學博物館(博物館有17000餘件國內外珍貴的岩礦石及古生物化石標本等,是國內高校中建立較早和擁有全球珍貴岩礦和古生物化石的少數幾個博物館之一)。以此為基礎,2007年已成功申報成為雲南省「地學實驗示範教學中心」和教育部「西部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地質及地質環境重點實驗室」。
礦物加工工程系
簡稱「礦加系」,現設有一個本科專業,即「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該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至今已有82年的歷史。「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原名為「有用礦物精選」專業, 196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設立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和發展,「礦加系」已經從最初的單一選礦專業發展為綜合性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層次從專科本科、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博士到博士後,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開發選礦新工藝和新設備,大力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是本學科數十年形成的傳統和特色。已經形成的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四個,即:
新型選礦設備研製開發:開發原理先進、結構新穎、節能高效的碎磨礦設備和選別設備。已申請和獲得了16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權。 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是本學科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成果突出。由老一輩專家李啟衡教授主編、後由段希祥教授改編的《碎礦與磨礦》教科書,幾十年來一直是全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通用教材,仍被十幾所大學採用。該方向的選擇性磨礦理論及應用和科學的裝補球方法已獲得7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難處理及非常規礦產資源加工技術:針對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貧細雜」的特點,該學科進行了長期艱苦攻關,在難處理氧化銅礦、高磷赤褐鐵礦和低品位硫鐵礦等非常規礦產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的成果。
資源開發工程系
簡稱「資開系」,現設有兩個本科專業,即「采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專業,其中采礦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2001年雲南省將「采礦工程」學科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三個工學碩士點(即采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岩土工程),一個工程碩士點(即岩土工程),另外還有一個「安全生產培訓中心」,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認定的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
采礦專業本科主要培養掌握金屬、非金屬礦床現代化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從事礦區的開發規劃、礦山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幹專業課程是地質學、岩體力學、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地下開采、露天開采、礦井通風與安全、礦業系統工程。
安全專業本科主要培養從事礦山、冶金、化工、機電、建設工程等安全生產方面的檢測、設計、評價、研究、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主幹專業課程是安全評價、工業通風與防塵、化工安全、工程爆破與安全、地質災害防治、防火防爆、燥聲與振動控制、電氣安全、安全信息與資料庫、安全心理學。
資開系建有七個專業實驗室,各試驗室又細分成有若干個分室,實驗室總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設備儀器價值超過百萬元,為本系各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基本的實驗條件。另外,資開系還在省內多家大型企業建有實習或實驗基地,使理論教學及科研能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
資開系現有教職工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級工程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合理,能夠承擔重大研究課題和技術開發任務的師資隊伍,五十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4千餘人,其中本科生3千餘人,工學碩士173人,工程碩士37人。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資開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密結合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的需求,承接並完成了一大批研發項目,其規模、水平及社會經濟效益不斷上檔次,在國內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影響。2000年至今,全系承擔的各類科研發和技術服務項目達144項,其中縱向項目20項,總經費2230多萬元,其中有一批項目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或國內領先,甚至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的項目共10項,發明專利4項。通過總結這些研究成果發表了260餘篇研究論文。主編和參編學術專著和統編教材有6部 。
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
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簡稱「測繪系」,現有三個本科專業: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土地資源管理;兩個工學碩士點: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工程 ;一個理學碩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一個管理學碩士點:土地資源管理;一個工程碩士領域:測繪工程;一個工學博士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兩個管理學博士點:地理信息工程 、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
測繪系在校內外建有比較完備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現設置有8個專業實驗室:測量學實驗室、控制測量學實驗室、遙感與攝影測量學實驗室、數字化成圖實驗室、GPS實驗室、GIS實驗室、3S研究中心、測量精密儀器室。實驗室配備有若乾颱套電子經緯儀、光學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常規儀器,以及多功能全站儀、GPS接收機、GIS軟體系統、數字水準儀、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高檔微機、繪圖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與昆明雲金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官渡區地政服務中心分別共建了GIS實踐教學基地;在江川縣孤山建設了控制測量與測量學綜合實習基地;與雲南省測繪局、雲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昆明市測繪研究院、昆明市測繪勘察院、國土局等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進行實踐教學,為產學研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測繪系現有教職工3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能勝任各層次人才培養教學、可承擔重大研究課題或技術開發任務的師資隊伍。
㈡ 昆明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園區規劃
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更好地實現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昆明理工大學提出來創建大學科技園的構想,並得到教育廳和昆明市的確認和批准。經過努力,學校獲省教育廳批准自主建設全省高校唯一一個大學科技園,作為昆明理工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外延,為創業企業孵化、高新企業研發、創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發展空間和服務。
按照規劃,昆明理工大學大學科技園將建設一個科技園區、一個產業基地、一個孵化基地,一個研發基地、一個服務基地,總佔地近千畝,將成為雲南省具有標志性的科技園區。
據昆工科技產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傑勇教授介紹,目前已完成了昆明理工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第一期征地400餘畝、5個項目的項目建設,入駐了嵩明楊林工業園區,並引入昆明恆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精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昆明艾斯西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昆明吉勝金屬工貿有限公司、昆明鑫榮通塑膠有限公司等公司項目入駐園區。
正在進行二期創新孵化基地二期規劃,三期將於2009年3月開始建設,預計2010年除可全部建成。該園建成後,將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特色優勢學科、研發機構、技術平台,以有色冶金、新材料制備等組成的創新集群,為高新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提供智力保障。昆明理工大學科技園將充分發揮集群創新的優勢,形成產學研創新集群:包括企業孵化器群、技術研發機構群、高校科技產業群和配套服務機構群,讓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雲集於此,形成持續不斷的創新創業能力、輻射發展能力和國際化競爭力。
據悉,下一步,昆明理工大學科技園將逐步完善並形成較穩定的包括財政補貼、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和企業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多方面資助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同時,還將鼓勵大學科研人員通過專職、兼職形式到科技園創辦或受聘於科技園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 多年來,昆明理工大學緊緊抓住深化改革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機遇,藉助「產學研結合」發展模式獲得雙贏。十五期間,在通過引進人才、項目孵化等方式造就了一支強大的科研師資隊伍的同時,科技經費從2000年的0.83億元增到2004年的1.32億元,科研合同經費達6.26億元,目前科技成果已推廣轉讓到全國22個省市,專利技術轉化率達到42%。2003年以來,學校累計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75項,完成橫向技術項目1686項,有105項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累計實現銷售產值5億元。
據介紹,該校目前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組建的學校參股(控股)企業(公司)已有23個,其中13個入駐雲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新增科研項目 1754項,而企業委託的重要項目達600多項。投資形成的權益市值超過1.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0億元以上。依託礦物加工、冶金工程、材料學與材料加工、環境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和30多個技術群點,初步形成一個高新技術產業聚群,與教學形成良性互動。
以戴永年院士、韓潤生教授、張文彬教授、蔡曉蘭教授和段希祥教授等帶頭組織研發的「真空蒸餾提取金屬鋅、銦」專利技術,「深部外圍找礦技術」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技術成果成功地轉讓給了上海寶鋼新寶工貿實業有限公司、馳宏鋅鍺股份公司、中鋁集團、深圳中金嶺南股份有限公司和攀枝花鋼鐵(集團)等,為公司企業帶來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既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