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教授
❶ 彭曉東的簡介
1987年在美國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1996年7月至1998年1月在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材料科學系作高級訪問學者,現為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全國鑄造學會鑄件挽救工程專委會副主任,重慶市鑄造學會秘書長;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副秘書長,重慶市科技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鑄造、合金材料、復合材料、快速凝固與噴射沉積技術、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數值模擬、科技規劃與管理、信息管理與開發利用等。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10餘項國家和部省市級研究項目,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編教材1部,合著專著1部,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個人曾被評為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重慶市十大傑出青年,獲重慶市八五立功獎章,四川省青年科技獎。
❷ 蔣斌的人物經歷
學習工作經歷: 1993.9-1997.7 重慶大學冶金及材料工程系讀本科
1997.9-2000.7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讀碩士
2000.9-2003.6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讀博士
2003.6-2005.9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2005.9-2009.6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2009.9-至今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員、中國金屬學會會員、重慶材料學會會員、重慶表面工程技術學會理事
主持和參加過的主要科研項目: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2項。參加完成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等4項。
論文、專著發表及獲獎情況: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重慶市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申請專利10項,獲權1項。已發表論文40餘篇。
獲獎專利及其他榮譽:
學術專長及成果: 新型金屬材料及納米表面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鎂合金材料、薄帶鑄軋、新型超輕鎂合金、納米表面工程
承擔項目:
國家863項目「寬幅鎂合金薄板坯連續鑄軋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負責人
國家基礎研究計劃項目(973計劃)「鎂合金雙輥連鑄」課題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雙輥連鑄鎂合金薄帶坯的高壩熔池系統的基礎研究」課題負責人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鎂合金薄板擠壓-扎制及成卷扎制加工技術研究」課題副組長 重慶市科技攻關重大項目「鎂合金板材成卷軋制技術研究」課題副組長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鎂合金板坯連續鑄軋技術的研發」課題副組長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特定條件下典型鎂合金的高溫力學行為」課題負責人 獲獎:
2004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開發研究及其在裝備上的應用
2007重慶市技術發明二等獎,無機納米粒子液相制備新方法及應用關鍵技術
代表性論文:
1 B. Jiang, D. Qiu, M.-X. Zhang, P.D. Ding, L. Gao. A new approach to grain refinement of an Mg-Li-Al cast alloy.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92 (2010): 95-98 JIANG Bin, GAO Liang, HUANG Guang-jie, 2 DING Pei-, WANG Jian. Effect of extrusion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extruded AZ3 1 sheets.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18(2008): s160-s164 3 Jiang Bin, Xu Binshi, Dong Shiyun, Yi Yu, Ding Pei. Contact fatigue behavior of nano-ZrO2/Ni coating prepared by electro-brush plat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7, 202(3-5): 447-452
4蔣 斌,徐濱士,董世運,丁培道. 熱處理對n-SiO2/Ni鍍層接觸疲勞性能的影響.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2007,36(10):1728-1731
5 Jiang, Bin; Ding Pei; Pan Fusheng; Wang Jian. rolling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thin strip.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7, 546-549
6 Jiang, Bin; Ding Pei; Pan Fusheng; Wang Jian; Yi Yu. Vertical twin roll casting of AZ61 magnesium alloy thin strip. Rare metals, 2008, 27(S): 123-127
7 蔣斌;陳嗣強;王健;丁培道. 雙輥連鑄AZ61鎂合金薄帶坯的工藝與顯微組織. 機械工程材料, 2008, 32(7): 27-30
8 蔣 斌; 徐濱士,董世運,歐忠文. n-ZrO2/Ni復合電刷鍍層的微動磨損行為, 摩擦學學報, 2005, 25(6): 515-519
代表性專利:
1 蔣斌,王健,楊春楣,張彩東. 雙輥薄帶連鑄機輥面的塗鍍金屬的方法,發明專利號ZL200510020466.9 2 蔣斌,王健,歐忠文. 一種鎂合金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200610054190.0
3 丁培道,楊春楣,蔣斌,王健,戴永剛. 雙輥連鑄鎂合金薄帶澆鑄裝置. 發明專利號ZL200510057419.1 4 徐濱士,馬世寧,蔣斌,梁秀兵,塗偉毅,歐忠文. 在金屬基體上電刷鍍納米顆粒復合鍍層的方法,發明專利號ZL02101195.8
5 蔣斌,王健,丁培道,歐忠文. 一種鎂合金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0610054190.0
6 蔣斌,潘復生,高亮,丁培道. 細化LA141鎂鋰合金晶粒的方法,申請號200910311256.3
7 蔣斌,黃光傑,丁培道,王健. 扁擠壓筒開坯的鎂合金板帶坯的制備方法,申請號200810069741.X
❸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介紹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設於1935年,前身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回材料工程系答,1998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三校合並後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並,組成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為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師資雄厚的學院,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院下設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建築材料工程系、裝飾材料與工程系、教育部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研究所(材料測試中心)等6個二級單位。
❹ 重慶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絕對不會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還有許多大佬,像最近被捲入中美貿易摩擦的華為公司的總裁任正非,曾經上過央視紀錄片的中國石油科學家沈忠厚和嫦娥一號發射系統總指揮李尚富等等,甚至你還可能在畢業典禮上偶遇張國立老師,也是我們的美視電影學院的院長,這些都是比較知名的公眾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可能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江澤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澤佳是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原任重慶大學校長,著名的電工理論專家和教育家。他作為主編編纂的《電路原理》教材,間接促成《電路原理》成為我校第一批重點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後來在江教授的帶領下出版了第二版,榮獲了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慶大學教授,參與編寫《電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訂第三版,主編第四版上下兩冊,第四版也就是我校電氣學院學生現在上課使用的教科書
重大秉承「耐勞苦,尚簡朴,勤學業,愛國家」的辦學宗旨,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了新中國的社會社會建設而奮斗。對於江澤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們那樣無私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的千千萬萬的人,我們都帶著崇高的敬意去對待他們。最後,希望重大能夠越辦越好,永遠輝煌,我也以身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❺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組織機構
學院辦公室
冶金工程系
重慶大學冶金系(冶金工程專業)最早創建於1935年。當時隸屬於礦冶系,為礦冶專業。新中國成立後,冶金專業從礦冶系分離出來,成立冶金系。到1979年以前,我校有煉鐵、煉鋼兩個專業。現在的冶金工程專業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了原來的三個本科專業,即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
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師資力量最雄厚、學術地位及辦學水平居於最前列的系科之一。創辦近七十年來,培養了近4000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的學生中,走上省部級領導崗位的人員數名、在廳局級和處級崗位工作的學生佔有較大的比例;培養的學生現已遍布世界10多個國家,其中許多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各用人單位對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的畢業生評價較高,他們的普遍反應是:肯吃苦,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強,有較好的開拓創新精神。
重慶大學冶金工程系(冶金學科)現有國家僅有的幾個冶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即擁有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學三個博士點。同時擁有這三個專業的工學碩士授權點和冶金工程、工業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點。其冶金實驗室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冶金學科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冶金工程系科研實力較強、經費較多。2001年實到科研經費近400萬元
科研經費中,有50%以上為國家級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及各部委、重慶市的重點科研項目等。近年來,冶金工程學科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大量科技成果。
冶金工程系近年來在本科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冶金工程本科專業的教學內容已大大拓寬,並採用了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現在,其教學內容已向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環境工程等領域擴展,十分強調培養高級創新性的復合人才。冶金系編著的《鋼鐵冶金原理》、《傳輸原理》等本科教材在全國有很高聲譽。《鋼鐵冶金原理》教材還獲得了1997年冶金工業部優秀教材第一名、1998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材料加工工程系
材料科學系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了適應當時國民經濟發展對材料類人才的需求,成立了材料科學系。當時的名稱為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與設備教研室,1965年該專業的第一屆學生畢業,迄今為止,該系已為國家培養了二千餘名高級專門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專業改造的進行,該系對教學內容和科研方向做出了較大調整,從過去以金屬材料熱處理為主逐漸向發展高性能的高新材料為主的方向轉化。近年來,教學硬體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已建成了重慶大學基礎材料教學實驗中心,結合學校211工程的建設,已購進了數套高檔的進口實驗設備。
三十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該系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點。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該系重視數理基礎的加強和外語、計算機知識的培養;擴寬學生的知識面;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多年來,該系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該系承擔了國家、地方和企業委託的科研任務,獲各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多項,多篇學術論文被國際知名的檢索機構檢索。近年來承擔的重點科研項目有:生物材料、微釩鈦高抗震性能建築結構鋼的開發、亞微米晶材料的開發、高性能鈦合金的研究、X射線斷層掃描裝置的研究等。
建築材料工程系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材料工程系(以下簡稱建材系),即原重慶建築大學建材系,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研究生培養設有材料學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點、材料學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90年代前,即為建築材料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創建於1959年,1983年獲碩士點,1995年獲博士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已發展成一定規模,在全國建築材料學科領域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從1959年至2001年,累計培養本科學生2560餘人,碩士80餘人,博士7人,培養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均已成為國家建材行業的骨幹力量。目前該專業在校本科學生350人,碩士生50人,博士生10人。
建材系現有教師38人,其中博士導師4人,教授7人,副教授(或高工)15人,講師12人,助教4人。近五年來,教師共發表科研教學論文25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7項,科研成果轉讓10項,直接經濟效益800萬元。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項目8項,以及10餘項橫向科研項目。在建築材料一些研究領域,如高強混凝土與超高強混凝土、新型節能牆體材料、固體廢渣資源化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裝飾材料與工程系
隨著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迅速發展,國家對建築裝飾工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裝飾材料與工程系(以下簡稱裝飾系)秉承重慶大學優良傳統,順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努力發揮專業特色,為培養新時期研究型、綜合性高級人才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裝飾系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建築裝飾工程與材料方向)專業,自於1993年原重慶建築大學建材系開始招收「建築裝飾工程與材料」專業專科學生、1997年在全國率先招收「建築裝飾工程」本科生以來,該專業方向始終貫徹以技術、管理、藝術為一體的教育方針,依託重慶大學豐富的學科背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多年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現已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千餘人,同時每年有近15%的優秀本科畢業生保送成為免試研究生,另有15%左右的畢業生通過研究生考試成為我校或其它著名高校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近二百四十人,碩士研究生8人。
裝飾系學術力量雄厚,有一隻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講師等多層次的教學師資隊伍,涉及裝飾美術、裝飾設計、裝飾施工管理、裝飾工程概預算、建築裝飾材料等學科,除在理論上發表有大量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專著和教材,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以外,同時具備豐富的工程實踐能力,他們大多主持或參加過一些大中型裝飾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現場監理等工作,以及建築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的招投標及評標工作。針對該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配備有大量先進的教學設備,並建立了美術室、計算機應用實訓室、裝飾材料性能實驗室、裝飾構造實驗室、裝飾模型製作室等校內實訓基地,以及專業資料閱覽室,並同時在校外與部分設計與施工能力強、行業影響力較大、熱衷教育事業的建築裝飾企業共建教學實訓基地。
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教學改革,裝飾系在完善教學培養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資料、建立教學實習基地等方面不斷取得成績,與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重慶市建築裝飾協會以及大批著名裝飾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建築裝飾行業的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
該專業是集機械、電子、材料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應用技術專業。培養控制各種材料成形的基本理論、模具設計、成形工藝及設備、成形過程自動控制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工程圖學、工程力學、電工及電子學、機械設計、金屬學及熱處理、材料成形工程CAD/CAE/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材料成形工藝及設備、沖壓工藝及模具、鍛造工藝及模具等課程。
學生畢業後可到與機械工程、機電工程、材料工程、汽車製造有關的工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企業事業單位從事設計、研究、開發、管理和營銷工作。
中心實驗室
❻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院長】黃曉旭
【黨委書記】王雨
【副書記】鄧扶平
【常務副院長】黃佳木
【副院長】張丁非、黃光傑、謝衛東、楊長輝、邱貴寶
❼ 朱靜的相關新聞
2009年10月12日是重慶大學成立8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國科學院院士、重慶市人民政府特別顧問、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首席顧問朱靜蒞臨重慶大學,在B區材料樓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材料科學工程和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報告,受到廣大師生的熱烈歡迎。
重慶大學副校長白晨光首先對朱靜院士做了簡要介紹,並對朱靜院士的來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朱靜院士的報告一共分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電子顯微學兩部分。朱靜院士講到材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質基礎。報告中朱靜院士深入淺出的講解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史,列舉了鋼鐵、水泥等傳統材料的發展概況,並主要介紹了陶瓷、生物、納米等多種新型材料。在講解道電子顯微學相關的知識時,朱靜院士以淺顯的語言從電子的發現談起,介紹了電子顯微學的發現和誕生,逐漸過渡到電子顯微學的專業知識和前沿研究成果。朱靜院士還鼓勵在座的師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平時在學習工作中要敢於去想,大膽實踐。
朱靜院士已有七旬的高齡,但是站到了講台上顯得如此年輕,很有感染力,給在座的師生上了一堂豐富而生動的材料課。
❽ 重慶大學材料學院 黃光傑博士導師 怎麼樣 我想考他的博士生 請知道的大俠指教!謝謝1
該老師簡介
黃光傑性別:男出生年月:1964年職稱:教授籍貫:學歷:學位:博士學習工作經歷: 1992年碩士畢業於重慶大學金屬壓力加工專業 2000年博士畢業於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3年至2004留學加拿大McGill大學材料工程系,從事鎂合金熱變形和動態再結晶的研究。 主要社會兼職: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教育部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有色金屬學會理事。 主持和參加過的主要科研項目: 目前主要從事鎂、鋁輕合金材料的塑性變形、動態再結晶、軋制加工和組織性能等方面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承擔或合作承擔國家、省部級和橫向科研項目10餘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曾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和橫向科研課題17項,獲得過各種獎勵3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13篇. 近五年承擔和參加的主要科技項目: 1、「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題項目「鎂合金薄板擠壓-軋制及成卷軋制加工技術研究」(2006BAE04B02-4)課題負責人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單向多道次彎曲對鎂合金薄板織構與沖壓性能的影響」( 50504019)主研人員 3、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鎂合金板材生產及在3C產品上應用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2004BA311A11-1)主研人員 4、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攻關項目「鎂合金板材軋制及沖壓技術研發」( 2004-8265-2-6)課題副組長 5、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攻關項目「鎂合金應用及產業化關鍵技術」 (CSTC2004AA4003)主研人員 6、教育部基金「新型鎂合金材料動態再結晶微觀機制的研究「(教外司留(2005)383—1) 課題負責人 7、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鎂合金塑性變形和動態再結晶的研究「(CSTC 8416)課題負責人
❾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發展歷程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的前身是始設於1935年的采冶工程系,後更名為礦冶工程系,冶金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創建於重慶菜園壩楊家花園。初期只有文、理預科,1932年成立文學院和理學院。1935年成立工學院,1935年9月,校長、礦冶專家胡庶華在工學院下設采冶工程系,采冶工程系分為采礦及冶金兩組。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為礦冶工程系。
抗戰時期,先後來礦(采)冶工程系任教的有魏壽昆、周志宏、周惠久、余名鈺、何傑(孟綽)、林清之(斯澄)、蔣導江、鄺英傑、馬載之、蔡承雲(女)、王紹瀛、劉綱、楊樹棠、丘玉池等著名教授。使礦(采)冶工程系得到快速發展,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該系學生從三年級起分為采礦冶金兩組。冶金組設有普通冶金、鋼鐵冶金、非鐵冶金、電冶學、試金術、礦石分析等課程。該系擁有岩石實驗室、礦物標本室和普通礦物分析鏡、顯微照相機等教學設備。
1952年9月起全國開展大規模院系調整,在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及地質、采礦、冶金 3系專業會議期間,西南區小組即對西南區工學院的調整,提出了初步方案,並報經教育部批准。1952年9月初,西南文教部召開西南地區高等教育調整會議。主要討論「西南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特別是重慶大學的調整方案。重慶大學由何魯、鄭衍芬、金錫如、宋殿賓、焦樹梁、王際強、江澤佳、蔣導江等出席參加會議。1952年院系調整後,重慶大學發展為一所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設有11個系,將有色金屬冶煉及有色礦開采兩組調昆明,成為昆明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的一部分,重慶大學礦冶系也分為冶金及采礦工程兩個系。冶金系設有化學冶金和金屬材料兩個專業。
1952年至1966年,面對國家鋼鐵工業大發展的需要,培養鋼鐵工業的專門人才是當時的首要任務。為適應此需要,在教學組織上相繼成立了煉鋼、煉鐵、金屬學、軋鋼、冶金爐、冶金原理、化學等七個教研室。在專業設置上1959年以前只有鋼鐵冶金一個專業,1959年增設了軋鋼專業,又於1960年增設了金屬材料專業。至此,冶金系成為擁有鋼鐵冶金、軋鋼、金屬材料三個專業的教學單位,在校學生達1500人。1961年鋼鐵冶金專業招收了首屆研究生。1980年以後合並拓寬為鋼鐵冶金(化學冶金)專業,1986年又新辦的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為實現專業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1997年遵照國家新修訂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重慶大學的鋼鐵冶金專業和熱能工程(工業爐熱工及自動化方向)專業合並調整為冶金工程專業。
1980年,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冶金系更名為冶金及材料工程系。
1998年首次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又與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合並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附錄: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材料工程系歷史沿革
1952年,西南地區高等教育進行院系調整。將重慶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川北大學、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共6所院校的9個土木、建築系(科)合並,於1952年10月6日批准成立重慶土木建築學院,校址選在沙坪壩區北街83號(原西南師范學院校址),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建立的新型大學。1953年9月雲南大學、貴州大學土木系調整來院。1954年5月25日更名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成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土木建築類高等院校,也是當時中央建築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屬高等學院。1978年2月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4年1月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建築材料工程系的前身是設立於1953年12月的土木系建築材料教學小組(1953年12月,學院設置土木系和建築系,土木系下設建築材料等9個教學小組),1954年11月改為建築材料教研組,1973年11月,建築材料及製品教研組從土木系分出,與衛生工程系合並(1956年8月學院增設)為水氣與建材系。1979年5月水氣與建材系改名為城市建設工程系,1979年8月建材專業從城建系分出:成立建築材料與製品系,後改稱建築材料工程系,陳惟時、潘雙印、謝風舉、岳昌年、林芳輝、黃佳木先後任系主任。蒲心誠教授和林芳輝教授1991年獲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徐家寶教授為重慶市第八、九屆政協委員。
建築材料專業於1959年開始招收四年本科學生,1961年將建築材料專業改名為建築材料與製品專業,1963年學院調整後設建築材料與製品五年制等5個本科專業,1970年11月建築工程材料及製品專業改為混凝土及製品專業,1982.11.18-28:混凝土及建築製品專改為建築材料及製品專業本科四年制,後根據國家調整後的專業目錄改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1984年月13日獲得建築材料碩士學位授予權(1980年起培養),1989年10月蒲心誠教授被批准為建築材料博士生導師, 1995年獲得建築材料博士學位授予權,1989年「改革課堂教學,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建築材料課教學質量」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58.5.13學院與建工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成立建築材料研究組(組長楊珏)等4個研究小組,1959年擴大為室,1960年1月發展為建築材料研究所。
1964年 3月學院科學研究所下設石膏建築製品研究組,1989年成立建築材料工程研究所,另設立硅酸鹽製品研究室、裝飾材料研究室。歷年來,在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含鈦耐鹼纖維增強礦棉水泥、灰砂硅酸鹽混凝土及其製品、鹼礦渣水泥和鹼礦渣混凝土、特細砂混凝土及特細砂高質量混凝土,工業殘渣利用及地方性膠結材料、混凝土熱養護理論及應用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輕質膨脹大磚和頁岩磚等的試制與生產」1960參加省科技先代會並獲獎章, 1958年起楊珏副教授開始系統研究細砂混凝土,1978年獲得四川省科技大會獎和重慶市科技重大成果獎,1983年「沸騰爐渣水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年「熱介質定向循環養護坑新工藝」獲首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TRS隔熱片新型室內裝飾材料」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材系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學術交流,1959年1月蘇聯混凝土專家莫爾卡夫來院講學,1989年11月舉辦首屆「全國灰砂硅酸鹽建築製品「學術研討會,1990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克里文科院士被聘為外聘專家,1991年蘇聯烏克蘭基輔建築工程學院魯諾娃院士應邀來學院舉行接觸硬化膠凝材料系列專題學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