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陳進富台灣東海大學教授

陳進富台灣東海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2-05-29 06:39:59

① 中國海天集團的管理團隊

集團董事長張馨心 北京大學國際MBA,中國民主同盟山東省直二支部主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常委,北京大學山東校友會副秘書長,山東省老教授協會副秘書長,山東軟體工程師培養基地董事長。是國內最早的IT國際認證講師之一,首創海天「1+T」雙證教育模式,陸續為我省引進Novell、微軟、思科、NIIT等國際先進的IT人才培養體系,是我國IT教育界公認的領航人。
集團CEO 鄒曉東
網路安全專家,微軟中國特約資深講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的建設者,海天軟體(控股)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自1997年以來一直活躍在企業信息化第一線。主持開發過20多種軟體產品。作為微軟講師和技術顧問,擔任過上百場技術研討會的主講人,先後為全國各大企事業單位培訓過數萬名信息主管和技術骨幹。兼任海天軟體工程學院執行院長。
資深校務顧問 曾繁仁
原山東大學校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共高教學會美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教學和高效管理工作。
資深校務顧問 曾騰光
美國德瑞克大學教育博士,台灣朝陽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曾任台灣東海大學訓導長、台灣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社會處處長。長期從事職業類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職業教育經驗和國際水準高校的創辦經驗。
海天學院院長
劉永銓原山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曾任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高校科技研究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科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會員、山東省軟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世界經濟貿易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從事高校管理工作二十餘年,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
海天學院常務副院長 張強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碩士,經濟師。從事管理、教育、培訓及黨群工作多年,在經營管理方面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自2004年起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結合多年的社會實踐經驗,積極推進教學及管理改革,創新教學管理方法,不斷探索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新思路。
集團IT研究院院長 張緒東
山東大學軟體工程碩士、網路規劃設計師(高級工程師)、微軟企業護航項目經理、微軟動手實驗營項目主管。連續10年微軟認證講師(MCT),思科認證講師(CCSI)。主要教授微軟、思科全系列認證課程等。

② 牛潤珍的科研

撰寫出版學術專著25部,其中5部為個人學術專著,主編1部,與人合著19部。另有2部書為編輯成果。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國外4篇:韓國2,日本2)。代表作為個人專著《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20世紀關於歷史學理論的學術論辯》、《陳垣學術思想評傳》。
主持、參加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
承擔國家、省部、校級科研項目共七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參加國家重點項目2項、省級重點2項、教育部項目1項、校級重點1項。
1、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害與城鎮興衰》,主持。這是一項立足現實的歷史研究,直接配合國務院「華北水資源研究」、「黃淮海綜合治理」和「河北平原糧食基地建設」等重大項目,通過對古代區域自然環境、災害與城鎮的考察,探索出一條結合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通史以致用」的道路,不僅為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提供歷史借鑒與參考,亦欲在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先期發表的《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城鎮布局的考察》,已在史學界引起不小的震動。初稿已完成,正在修改,准備結項。
2、國家社科基金「十五」重點項目:《20世紀的中國》,參加。承擔「思想文化」下卷第1章,撰寫4.7萬字,已於2001年6月完成。此項目由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彭明教授主持。
3、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大眾道德》,參加。承擔其叢書之一《廉——清白正氣的根基》,8萬字,已出版。
4、河北省人民政府重大文化工程:《河北省志》,主編第84卷《著述志》,參加撰寫第1卷《大事記》、第2卷《建置志》、第78卷《哲學社會科學志》,均已出版。
5、河北省社科重點項目:《河北通史》,獨著《魏晉南北朝卷》,已出版。
6、教育部項目:文史哲綜合人才培養實驗研究,參加,編輯《邁向新世紀的人文教育》一書。此項目由李文海教授主持、主編,石亞軍教授具體負責。
7、校級重點項目:《從陝北公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參加。項目由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沈雲鎖教授主持,為學校65周年校慶工程。完成初稿。
8、 《古都鄴城研究——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探源》,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國際學術交流項目,完成初稿。 許多成果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反響。《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出版後,《光明日報》(1999.10.7史林)、《中華讀書報》(1999.9.30)、《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4期)、台灣《新史學》(2000年3月第11卷第1期)先後發表書評。或曰之「長於通變——將漢至唐初八百餘年間史官制度演變的軌跡完整而系統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善於概括——對撲朔迷離的歷史現象和紛繁復雜的制度本體加以高度概括;精於考證——考辨旁徵博引,精密審慎。」「對史學史研究和官制史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或曰之「填補空白」。或認為此書在「三方面尤為精彩:一、探微索隱考察演變真相;二、原始察終尋找演變的關鍵;三、宏觀把握追求演變的規律。」「成為填補空白的開拓之作」,對於史學史研究「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或曰之「對於前人的研究成果,確實作了系統性的總結,彌補了中國史學史上對於漢唐間史官制度整理、研究之不足。」
台灣著名史學史專家、政治大學杜維運教授曰:讀是書,「歡欣之情,筆難盡述。中國史官制度之發展,得大著而清晰呈現。自浩瀚之載籍中,廣泛鉤稽零星史料,以重建興味之史官制度,最為難能可貴。文筆之清新可讀,亦為值得稱道之處。」
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史學史專家張榮芳教授曰:此書的出版,「一定能為史學史研究增添新的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史學史專家施丁先生曰:此書「扎扎實實,有恃風氣之感。」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史專業、史學研究所史學史專業將此書推薦給研究生,指定為必讀參考書。而且此書還在學術界引起了爭鳴,台灣的書評,認為寫法「拘謹」。中山大學一位學者不同意這一看法,提出反駁意見。
《從邢邵〈酬魏收冬夜直史館詩〉看北齊史官工作與生活狀況》在《光明日報》刊出後,亦引起了爭論,這都說明有關研究成果受到了學術界的注意。
《陳垣學術思想評傳》是關於陳垣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出版後受到普遍的關注和肯定。
《河北省志·著述志》出版後,《河北地方誌》2001年第4期,開辟專欄,發表了一組書評,從文獻學、目錄學、方誌學等方面作了評論。或曰此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充分吸收前人的著述成果;二、補前代著錄之不足;三、填補了建國後有關河北地方文獻著錄的空白;四、繼承了前人文獻著錄的優良傳統。」「是河北地方文獻著錄的里程碑。」或曰此書是「一部通古達今的典籍書目大全」。同時也指出了本書的一些不足。學術界普遍認為此書是繼李鴻章《畿輔通志》之後,對河北地方文獻作的最全面的總結。 有九項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優秀獎:
1、《河北省志·建置志》,1993年9月獲中國地方誌領導小組「全國首屆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策劃人之一,主要撰者。
2、《河北省志·哲學社會科學志》,1998年獲中國地方誌領導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第二屆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二等獎。任本書編委,參與策劃,主要撰者。
3、《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2000年獲「華北五省、市優秀圖書」三等獎。個人專著。
4、《河北省志·著述志》,2001年獲河北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人、主編。
5、《河北方誌考略》,1984年獲河北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6、《魏晉北朝鄴城初探》,1987年獲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鼓勵獎。
7、《河北簡史》,1990年獲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
8、《當代中國》(河北卷),1990獲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別獎。
9、《河北通史》,2001年獲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別獎。

③ 新儒家學派

http://ke..com/view/182107.htm

新儒家是指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仍有價值,認為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恆的價值,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1921年學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學衡雜志的創刊,以純學術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引發了新儒家哲學思辨的興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釋、道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思

當代新儒家的分期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

當代新儒家的貢獻
據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分為以下五點:
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煥然復明於世
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中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關節
消納西方哲學:譯注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1949年前後,錢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學者均因時勢動盪而居於香港,並在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並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
新儒家可有兩種理解:
(1)指宋明時期的儒家各學派,如「程朱理學」一派、「陸王心學」一派等(參見本書「理學」條)。
(2)更普遍的指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一直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這一學派力圖在現代中國恢復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重建儒家的價值系統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現代化。為了區別這兩個不同內涵的學術流派,後者又往往被稱為「現代新儒家」。這里我們是專指「現代新儒家」。

新儒家的學說被稱之為「新儒學」,它是與馬克思主義派、自由主義西化派並稱的中國現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要思想代表。新儒家號稱是接著宋明理學來講的,他們所重視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學,把它看作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和開發現代科學與民主事業的根據。新儒家的學說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文化哲學,他們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本性和優越性,認為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陸、王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道統」;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義,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統一;儒家的心性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對西方文化吸納和會通。新儒學的理論可以簡單概括為如下六個要點:

一、繼承了宋明理學的本體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體論,它把天地生生之德與人性內在地統一起來,形成了內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誠明能合的人生修養、知行合體的社會實踐哲學。這種哲學避免了西方哲學中那種本體與現象、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對立,達到了所謂「體用不二」的高度。新儒家也吸取了西方哲學中的一部分內容以充實自己的理論,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新實在論的邏輯原則、康德的「自由意志」、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等等。

二、強調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他們的所謂方法首先是體驗本體的方法,其次才是認識現象的方法,而其基本原則就是以直覺為體,以理智為用,力圖既把握本體,又不忽視現象。這種方法論不僅有傳統儒學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

三、在其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新儒家把世界區分為「本體世界」與「物理世界」,或「價值世界」與「事實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學的根據及人生價值之所在,哲學的任務就是用實踐理性的直覺體驗去把握「本體世界」或「價值世界」,而科學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認識物理世界的事實;哲學追求人生價值、運用價值理性,科學追求物理變化、運用工具理性;中國哲學主要是價值哲學、人生哲學,但忽略對物理的認識,沒有形成精密的邏輯;西方哲學主要是認識哲學、邏輯哲學,所以自然科學發達,但沒有真正達到對人生價值的認識。

四、中國哲學「內聖強,外王弱」,在現代條件下,「外王」就是科學與民主,因此必須由「內聖」之學開出科學與民主的「新外王」。具體方法就是通過所謂的「良知自我坎陷」,由「德性主體」轉出「知性主體」和「政治主體」,從道德開出科學與民主。

五、從儒家文化背景出發也可以進入資本主義。所謂的「儒家資本主義」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導來實現資本主義的模式,它既不同於西歐、北美的現代化道路,也不同於東歐、前蘇聯的現代化道路。「儒家資本主義」的模式,在近幾十年的東亞國家和地區已經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就是例證。

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現代化,而且可以世界化。西方已經進入「後現代化」階段,出現科技成果與人文價值嚴重不平衡的危機,人們在享受發達科技的同時,明顯地感到人的價值意義的失落。中國儒家思想的世界化有助於解決「後工業文明」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儒家思想在繼先秦至隋唐的第一期發展和宋明的第二期發展後,完全有可能進入「第三期發展」,「儒學的第三期發展」將可能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新儒家經歷了七八十年的發展歷程,涌現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有關新儒家的發展階段、代表人物等問題,目前學術界有許多不同說法,比較通行的看法是:從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鱗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方東美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從八十年代開始,有杜維明、劉述先等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從理論發展階段來看,新儒家的學說大致又可分為四個理論階段:

第一階段:以梁漱溟、熊十力為代表,他們援佛入儒,融合陸王心學、佛教唯識宗名相學說和西方哲學中柏格森生命哲學等,建立了生命哲學的「體用不二」的心性本體論,在比較中、印、西思想文化差別的基礎上,力求發揚傳統儒學中的心性理論,適應科學與民主的新潮流,以創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第二階段:以馮友蘭、賀麟、張君勵為代表,認為中國的現代化不等於西化,但也不同意中國文化本位論,他們要接著宋明理學講,貫通中西哲學,試圖建立所謂的「新理學」和「新心學」或「心物平行」的心性理論。

第三階段:以牟宗三、唐君毅為代表,他們繼承熊十力、梁漱溟愛佛入儒的方法,又重新引進康德的道德哲學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建立起了以「良知」價值主體為核心的道德形上學的心性學說。

第四階段:以杜維明、劉述先為代表,他們利用現代西方哲學的新思潮詮釋中國傳統哲學。提出「對話」理論,在超越的層面上與基督教對話,在社會經濟層面上與馬克思主義對話,在深度心理學層面上與弗洛伊德對話,力圖謀求人文價值與科技成果的平衡。主張發展儒家資本主義,認為儒學有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

新儒家的理論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較突出的缺點是:

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時空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簡單歸結為儒家文化,這是不符合中國歷史的事實的。

二、對傳統儒家文化造成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巨大負面影響,不是低估就是視而不見,即使有一點批判也往往是輕描淡寫的。

三、過分強調了道德的作用,沒有找出從「內聖」開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徑,他們的理論大多帶有一廂情願的、純理論的色彩,尤其是他們集中於闡發了儒家的「內聖」心性之學,具有明顯的唯心論傾向。

總之,新儒家和新儒學發展到今天,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這一切將有待於今後的事實來回答。

④ 房祖名給成龍的「私生女」過生日,兄妹關系有所親近,缺失的父愛能否彌補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珍貴且不可「回放」的,像是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說話等時刻。然而在很多家庭中,陪伴和照顧孩子成長似乎成為了母親的責任,很多的父親因為工作等各種原因,所以缺席了孩子的成長。而一旦父親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之後再多的陪伴都難以彌補。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的陪伴和關愛,父親對於孩子而言是無法替代的,媽媽再多的愛也都彌補不了爸爸對孩子的愛。所以爸爸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給自己和孩子留下遺憾。

⑤ 新儒家的學術貢獻

據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分為以下五點:
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煥然復明於世
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中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關節
消納西方哲學:譯注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1949年前後,錢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學者均因時勢動盪而居於香港,並在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並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香港中文大學一直以來便是新儒家的主要陣地 。

⑥ 戊戌變法讀後感800字

首先,我想說,《戊戌變法史》這木書全而系統地論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為、梁啟超 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發生、發展及其失敗的全過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主要維新人物及相 關者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而木書的作者也是-•位很厲害的人物,之所以寫出這樣好的著作, 與他的經歷也有一定關系,湯志鈞1924年6月生人,祖籍江蘇常州,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華 中師范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東海大學客座教授。所以說,這是一木值得大家 去品味的一木近代史著作。

作者在木書中,跳出戊戌變法事件的木身來分析戊戌變法事件的內在起因、人物矛盾、 外國勢力的影響等等。對於1898年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的中國,變革的內部力量以及外部 原因,涉及變革275份上書材料,作者都詳細讀過過,並從信的內容、政治制度以及 <些關 鍵事件都做了深刻分析
讀完木書,最讓我收獲大的是,康有為這個變法的核心人物,變法後怎麼逃脫清朝政 府的抓捕的、又怎麼在香港發表文章、逗留日木,最後怎麼去英國的。

任何一種變革,總是-•種痛苦的轉型,有時候變革的倡導者反而獲得的痛苦會比被變 革者更多。康有為的變革意見事實上最後靠辛亥革命的武力才能達到,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 可以體制內完成。書中的最後•-•章大暈篇幅是作者在日木收集歷史資料來分析康有為變法後, 日本、英國勢力的較暈,以及康有為在當時《中國郵報》接授記者釆訪所發表的「政治幼稚」 的言論,作者認為可能導致慈禧對這些變革徹底否定。如果戊戌變法中康有為、翁同龢等人 能夠聯合慈禧、光緒一起參與變革,那麼歷史或許會重寫了!

作為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當時西方資木主義的先進思潮進入中國,受影響的不僅 僅是當時康有為這樣的激進人物,即使溫和改革派的張之洞也是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而受光緒皇帝贊賞。問題是張之洞為什麼能夠得到慈禧和光緒的雙重認可,而康有為卻落得 個流亡?可借啊!

⑦ 龍岩學院的校長叫做什麼呢

校長是 :李澤彧,男,1962年1月生。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教授,福建省龍岩學院校長。
編輯本段教育背景
1983年 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5-1987年 攻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後獲碩士學位) 2000年 獲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 2007.8.27-2007.9.25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第31期高校領導研修班
編輯本段工作經歷
1983.7— 1985.8 任教於廈門大學德育教研室 1987.7— 任教於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1988.12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晉升講師 1993.12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晉升副教授 1994—1998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直屬支部書記 1998— 2003.7 廈門大學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0.7 廈門大學辦公室副主任兼任廈門大學機關第一黨總支書記 2000.12—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晉升教授 2002.7 當選廈門大學紀委委員 2003.7—2005.2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2005.2— 龍岩學院院長 2006.4—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編輯本段出國出境經歷
2000年11月 赴台灣東海大學、淡江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進行校際學術交流 2002年5-6月 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作學術訪問 2004年1-2月 到澳大利亞在職培訓。 2004年7-8月 訪問韓國荷仁大學、梨花女子大學。 2004年10-11月 赴台參加兩岸學術研討會,並訪問淡江大學、嘉義大學、世新大學、輔仁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慈濟大學、吳鳳技術學院、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開南管理學院等。 2007年8月 訪馬來西亞大學
編輯本段學術兼職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導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管理分會 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 成員 中國高等學校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 理事 福建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 副會長 福建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常務理事 福建高教研究會副會長 福建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龍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龍岩學院學報編委會主任
編輯本段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
編輯本段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
《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副主編)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及借鑒意義";,"閩南三角區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合作者) "高等文、理、法科教育結構",《福建高等教育結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合作者) 「林礪儒」,「馬君武」,「薩本棟」,《百年之功---中國近代大學校長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合作者) "在社會思潮影響下的民國時高教之演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特點的歷史透視"《高等教育論文集(2)》,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合作者) "陳嘉庚","王亞南",《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高等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關於我國高等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對高等教育法總則的探討",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成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Justifications for Economic Activ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hanging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 Regional Development,6-8 November 1995, Hong Kong[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浸會大學出版,ISBN 962-8027-8] "高等教育部分"《廈門教育之城規劃及其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參與)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第一作者) 《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及結構布局》,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主持人之一) " 第十二章: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第一、二、三節,《福建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合作者) " 鄧小平'三個面向'教育思想與可持續發展",《鄧小平理論學習與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規與政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一作者) " 關於大學辦學特色的一點探討",《2001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現實與理想》東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事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合作者) "回顧、成就、問題-我國大陸民辦高等教育政策與法規要論"《台海兩岸私立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淡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合作者) 「淺析國外巨型大學管理與組織模式的特徵」《2005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現實與理想》,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合作者) 《我國巨型大學的管理與組織模式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一作者) 《新編素質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台港澳私立大專院校比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合作者)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策略》,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主編) 《高等學校轉型:我國新建本科院校視角》(主編),陝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11 月出版 (第一作者) 主編:《科學與民主:高等學校內部管理的多視角研究》2010年9月 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36萬字)
論文
"論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廣西高教研究》1988.1 "亞洲學生留日狀況(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88.2 "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進程及其發展遲緩原因分析",《福建學刊》1988.6 "淺談近代中國留學教育",《山東教育科研》1989.2 "辛亥革命前的外債與中國海關",《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89.2。(第一作者) "輔導員、班主任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調查報告",《教育文匯》1989.2 "簡析台灣高等教育質量下降原因",《中外高等教育》1990.1。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高教研究與探索》1990.1。 "台灣高等教育若干問題研究",《福建高教研究》1990.1。 "試論台灣高等教育三大關系問題",《高等工程教育》1990.2。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高教與人才》1990.6。 "評析台灣私立高等教育的幾個主要問題",《泉州師專學報》1991.1。 「近代賠款與中國海關」,《史學月刊》,1990.2(第二作者) "福建省高等教育文理政法科類發展的戰略思考",《華僑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9期。 "馬君武與大學教育",《高教與人才》1991.5。 "對於一種研究的研究",《高教研究與探索》1993.1。 "高校人員下海掃描",《大學教育論壇》1993.2。 "簡論近代中國高等學校的歷史地位",《江蘇高教》1993.6。 "通幽洞微,鉤深致遠",《教育評論》1993.6。 "台灣小學教育面面觀",《小學語文教學》1994.2。 "融合·沖突·駁雜-民國高教思想探微",《大學教育論壇》1994.2。 "一部從教育學角度對科學進行把握與闡釋的力作",《教育評論》1994.3。 "台灣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初探",《高教研究與探索》1994.3。 "跨世紀的廈門教育最佳發展道路",《廈門教育》1994.6。 "關於我國高等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5.2 《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2(第二作者) "高校從事產業活動的合理性新探",《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1995.3。 "兩岸學位制度比較研究",《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6.2。(合作者) "略論高等學校與公共關系",《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6.2。 "台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教育與經濟》1996.3。(第一作者) "健全民辦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綜論",《中國電力教育》1996.3。(第一作者) "台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綜論",《高教研究與探索》1996.3。(第一作者) "教育基本規律--爭論與結論",《高教研究與探索》1998.1,2合刊。 "我國高教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及投資問題探討",《建材高教研究與實踐》1998.3。 "面向21世紀轉變高教人才觀的方向性與策略性問題",《高教探索》1998.3。 "論我國私立高等教育必將進一步發展",《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8.4。 "簡論我國高教投資體制的問題與對策",《江蘇高教》1998.5。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點及其實施之我見",《高等教育研究》1998.5。 "不變與應變及其為何變----我國高等教育思想若干問題探要",《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1;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0.2。 "我國高教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探析",《高教研究與探索》1999.1,2合刊。 "試論學院制的實行與內涵",《吉林教育科學》1999.3。(合作者) 「我國高教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探析」,《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高等教育管理研究99專刊 "試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高教研究與探索》(社科版專輯)2000.4。(第一作者) "高校與政府關系的兩個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4;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1。 "論高等教育應以學生為上和以教師為主體",《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6。 "校友:大學公共關系的重要資源",《高教研究與探索》,2001.3。(合作者) "關於我國高教擴招與教育質量若干問題的探討",《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5;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2.1。(第一作者) "關於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探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1.7。 "高校辦學特色之我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1.11。(第一作者) "我國高校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個問題",《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2.3;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2.8; 『Five issues that face China』s higher ecation as China joins the WTO,2004年美國SSCI全文收錄,收錄刊物為:JOUR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3, V36, V5 (SEP-OCT)。(第一作者) "關於我國學院制的若干思考",《江蘇高教》2002.5。(第一作者) "世界一流大學內部管理科學化與民主化比較研究",《遼寧教育研究》2002.11。(合作者);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3.2。 "論巨型大學應有之義",《陝西師大學報》2003年專刊。(合作者) "論合並院校組織文化轉型的內容與途徑",《教育發展研究》2003.2。(合作者) "關於我國大學排名評價的幾點質疑",《廈門大學學報》2003.2;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3;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3.8。(第一作者) "簡論中美多校區大學形成過程的特點",《高等理科教育》2003.5。(第一作者) "再論巨型大學應有之義",《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合作者) "關於中國大陸民辦高等教育政策與法規若干問題的探討",《民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我國高校新校區辦學定位的意義與類型」,《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第一作者) 「中國巨型大學緣起的動因分析」,第二作者,煤炭高等教育,2005/3 「淺析國外巨型大學組織與管理模式的特徵」,第二作者,《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現實與理想(科學發展觀專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8 「沖突與協調:現代大學管理的民主化與科層化」,《江蘇高教》,2006.2(合作者) 「論高校辦學特色的若干關系問題」,《龍岩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6.7 「美、英、日三國巨型大學組織與管理模式及特徵」,《煤炭高等教育》,2006/03(第一作者);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6.8 「關於新建本科院校辦學特色形成的探討——辦學自主權的視角」,《高教研究與探索》,2006/03(第二作者)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幾個重要問題」,《遼寧教育研究》,2006/05(第二作者) 「論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三個問題」, 《龍岩學院學報》,2007/02第一作者;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6 「試論大學校訓的應有之義」,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02第一作者 「論我國高校「大學」、「學院」名稱的由來、現狀及走向」,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7第一作者 「論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亟需地方政府財政投入」, 嘉應學院學報2007/05。第二作者 「關於大學辦學特色的一點探討」,見《高等學校辦學特色》一書,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編,2007,12,高等教育出版社 「規模與質量: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策略的關鍵抉擇」,《龍岩學院學報》2008/01(獨立作者) 「關於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動態的探討」,《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大眾化時期大學教學與科研關系之審視——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視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高等教育視野中的五類關系」(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知識觀視野中的高等教育學術性與職業性」(第二作者),《廈門大學學報》 2009年第4期 。 「我的課堂教學觀」 (獨立作者),《龍岩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質疑與反思」,《廈門大學學報》(第二作者), 2009年增刊(教學研究一輯) 「高等教育質量影響因素新探——基於資源利益相關者及其訴求」,泉州師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再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龍岩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基本軌跡及未來取向」,中國高教研究2010-第3期(第一作者),(又見《中國教育報》2010年5月4日第4版「期刊看點」對本文要點轉載)。
編輯本段承擔課題
台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青年重點課題,1993年,課題負責人。 關於我國高等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部法規司課題,1995年,課題負責人。 港澳台高教法規建設與政策問題研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青年基金課題,1996年,課題負責人。 世紀初我國高教發展戰略和結構布局,教育部高教司課題,1996年,課題負責人。 我省校院管理體制的現狀調研與發展走向研究,省社科課題,2001年,課題負責人。 我國巨型大學的管理與組織模式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2001年,課題負責人; 兩岸互認學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外港辦課題,2002年,課題負責人。 高等學校內部管理的科學化與民主化研究,文科基地重大項目,2002年,課題負責人。 台港澳私立大學比較研究,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2004年,課題組第二負責人。 中國巨型大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教育部「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課題,2005年,課題負責人。 高等院校轉型—新建本科院校視角,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課題,2006年,課題負責人。 大學生就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作用差異性研究(課題批准號:FJI10-033),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主持負責.2010.7立項 龍岩市教育發展戰略研究:2010~2020(課題批准號:JA10270S),2010年省教育廳A類(重點)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主持負責,2010.8立項
編輯本段主要獲獎情況
專著
《百年之功》江蘇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7.12。(合作者) 《戰後台灣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9。(第一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結構研究》,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8.12。(合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0.12。(合作者) 《公共管理學》,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12。(合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規與政策研究》,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3.12。(第一作者) 《我國巨型大學的管理與組織模式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第一作者) 《我國巨型大學的管理與組織模式研究》,2007年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專著獎三等獎(第一作者) 《港澳台私立高等教育比較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二作者) 2009年:《高等學校轉型:我國新建本科院校視角》(主編) 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第8屆) 三等獎。
論文
"評析台灣私立高等教育幾個主要問題",廈門市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1994.6 "健全民辦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綜論",廈門市社科二等獎1997.9 。 "大學生數質教育的特點及其實施之我見",廈門社科三等獎2000.6。 "不變與應變及其如何變----我國高等教育思想若干問題",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12。 "高等學校與政府關系的兩個問題",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2003.12。 " 我國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問題",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 "簡論中、美多校區大學形成過程的特點",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 "關於我國大學排行評價的幾點質疑",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 「關於我國大學排行評價的幾點質疑」,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 「我國高校新校區辦學定位的意義與類型」, 廈門市社科優秀成果專著獎二等獎,2007。 2008年:「論高校辦學特色若干關系問題」(獨立作者)獲「閩西文化獎」一等獎。
編輯本段教研項目
學習、研究、教學實踐三結合的研究生教學方式,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997.12。(合作者) 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2005年。 高等教育管理學 碩士生學位課程 高等教育管理專題研究 博士生學位課程

⑧ 咨詢下台灣東海大學及其歷史系

預錄生感到糾結的話,可以試著想一想,赴台與留在大陸的利弊.原則上赴台求學就是要以小搏大,如以民辦大學分數上了類似二本公辦院校的台灣學校,以二本分數上了類似一本、211的台灣院校,以一本出頭的分數上了類似985、211的台灣院校(不過目前只有開放私校,所以一本以上赴台的價值老實說比較小,尤其錄取輔仁大學的陸生有不少根本是台灣國立四中以上的水平).
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分數去了台灣能夠到檔次更好的院校,受到更佳的教育.因此主要看是錄取哪一所台灣院校,並評估留在大陸大概會就讀哪一所與之相較,以確實達到前述條件,才會建議赴台求學.

台灣其實是比較適合作為未來出國留學的根基.畢竟同樣的分數去台灣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尤其是一本以下的同學.
會赴台求學的大陸同學大部分是看重教材多採用英語書(當然也要是好的私校才會如此),師資很多都是歐美洋博士學位的海歸教授,想把台灣院校當作跳板,這些都有益於將來出國深造.

大陸官方在2006年就對台宣稱承認台灣院校的學歷,尤其輔仁在大陸的知名度很高,其他好的頂尖私校肯定認可度也較高,但沒人知道回去就業會如何,因為目前最高的本科陸生才大二而已.
基本上前五年的本科陸生就像在賭博一樣,有一種身先士卒的感覺,只有第六年的陸生才能參考回去大陸已一年的第一屆本科生就業概況.

東海大概整體類似211,不算是很靠前的211.

其餘可參考英國QS的2013亞洲大學排名
台灣排名
亞洲排名 台灣排名
22 1 國立台灣大學
30 2 國立交通大學
31 3 國立清華大學
37 4 國立成功大學
45 5 國立陽明大學
50 6 台北醫學大學
53 7 國立中央大學
54 8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63 9 國立中山大學
85 10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
93 11 長庚大學
95 12 國立中興大學
116 13 國立政治大學
133 14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151~160 15 國立中正大學
181~190 16 逢甲大學
181~190 16 輔仁大學
181~190 16 元智大學
191~200 19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201~250 20 中原大學
251~300 國立彰化師范大學
251~30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251~300 國立東華大學
251~300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251~300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51~300 東吳大學
251~300 淡江大學
251~300 大同大學
251~300 東海大學

中國院校排名
5 北大
14 清華
23 復旦
26 中國科大
27 上海交大
28 浙大
29 南京
46 北京師大
55 中山
56 西安交大
62 南開
70 武漢
73 同濟
77 北京航空航天、東南
82 中國人大
83 天津
88 北京理工
90 哈工大
91 上海、廈門
102 華中科大
104 華東師大、北京科大
112 山東
113 吉林
117 華東理工
124 中國農業
126 北京工業
128 北京交大
129 大連理工
135 川大
138 蘭州
139 北京外語
151-160 中南、東華
161-170 北京化工、國防科學技術
171-180 湖南、西北工業、華南理工
181-190 北京郵電、上海師大、蘇州、電子科大、雲南
191-200 重慶、南京農業
201-250 北京中醫葯、中國葯科、中國石油、福州、哈工程、華中農業、華中師大、南京師大、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東北師大、東北、中國海洋、陝西師大、上海外國語、上海財經、西安電子科大
251-300 中央財經、中國地質、中國礦業、內蒙古、華北電力、西北、華南師大、對外經濟貿易、揚州、鄭州

澳門院校排名
201-250 澳門

港校排名
1 香港科大
2 港大
7 香港中大
12 香港城市
25 香港理工
43 香港浸會
115 嶺南

新加坡院校排名
2 新加坡國立
10 南洋理工

⑨ 親愛的爸爸媽媽預習資料

作者簡介
聶華苓(1925年1月11日-),女,美籍華裔作家。 世界著名華人作家。生於武漢,湖北應山人。因創辦國際作家寫作室,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著有《一朵小白花》、《千山外、水長流》等短篇、長篇小說集。
生平經歷
聶華苓
聶華苓,當代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1925年1月11日生。湖北省武漢人。1939年在湖北聯合中學讀書,後考入四川長壽國立第十二中學。畢業後考入遷到四川的中央大學外文系,1948年畢業,這時曾用「思遠」筆名發表文章。1949年隨母親、弟弟、妹妹去台灣。曾為《自由中國》編輯委員和文藝主編。1960年,該雜志被封閉,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灣法商學院教書工作,同外界隔離。1962年至1964年,應台靜農和徐復觀教授的邀請,分別在台灣大學和東海大學任中國現代文學副教授,同時進行創作。1964年被迫離開台灣,旅居美國,在愛荷華大學教書,同時從事寫作和翻譯,並與丈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PaulEngle)於1967年在愛行華大學創辦「國際寫作計劃」,每年邀請世界各國作家到愛荷華,在安靜的環境里寫作,並進行討論、旅行,一起生活四個月,作文化交流。因為她和安格爾的這個創舉,在1977年曾被三百多名世界各國作家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金候選人。1978年夏,與丈夫及女兒一同回國探親。她現為「國際寫作計劃」主持人,並教愛荷華大學的「翻譯工作壇」。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聶華苓創作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散文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其他作品《愛荷華札記》、《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其《親愛的爸爸媽媽》被選入中學課本。
所獲榮譽
聶華苓的小說求真求新,力求融合各種中外文學表現手法,感情深沉,筆觸細膩。 獲美國三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University of Colorado, University of Dubuque,Coe College。 1982獲美國五十州州長所頒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翻譯顧問委員會委員,1980年代。 美國紐斯塔(Neustadt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國際文學獎評判委員(1981 ~1982)。 美國飛馬國際文學獎(Pegasus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顧問(1987~1988)。 北京廣播學院榮譽教授(1986)。 上海復旦大學顧問教授(1988)。 匈牙利政府所頒文化貢獻獎(1989)。 波蘭文化部所頒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1992)。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教育學生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 難點:了解描寫、議論的作用。 [課前准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二戰期間納粹暴行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誰知道「六一兒童節」的由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同樣,在二次大戰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庫耶伐次,一天之內,7000多個無辜生命遭到殺戮,其中包括300多個孩子。這是怎樣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美國華裔女作家聶華苓寫的《親愛的爸爸媽媽》,認識戰爭的罪惡,懂得和平的珍貴。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殺戮(lù) 荒謬(miù) 健忘 2、聽課文錄音;齊讀。 3、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什麼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戰爭。 三、精讀研討 1、為什麼薩特會說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 (學生小組討論解決)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其中300個孩子遇害; 中國:南京大屠殺。 ② 美麗—— 整個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師寧死不屈,大義凜然; b、無辜平民(包括孩子們)的遺言,懷著強烈的愛、仇恨,沒人乞憐。 2、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說說你的理解。 (允許學生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預設: ① 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不僅寫天氣,而且一詞一頓,極力渲染無限悲哀的氣氛。 ②「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闆、鞋匠……全是純朴勤勞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對屠殺無辜平民的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 ③ 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歷史的印跡(包括兩位生還者),在這凄風苦雨中,與現實融為一體。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但不忘歷史、紀念死者,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謬。 四、探究反思 1、對於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誠的懺悔,充滿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辯,企圖開脫罪責。 2、大家如何評價這兩位作家的行為? (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
教學講解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小城一個叫魯比沙的六年級學生,在法西斯即將把他處死前幾分鍾寫給他父母的遺言中的一句話。這是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對法西斯強盜的控訴,對和平的呼喚。課文以此為題,讓人感受到屠殺的野蠻殘酷,引起讀者深刻的思考。薩特的話是很警辟的,特別是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很可以作為全文作者一行來到克拉庫.耶伐次參加紀念活動, 第一部分自然從來到墳地的所見所聞寫起。借莫馬·迪密其之口,訴說當年大屠殺的慘狀,寫親眼所見,寫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紀念活動。 第二部分開頭說「歷史,現實」, 第三部分開頭一段中說「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這些地方提示我們,第二部分是回顧歷史的,第三部分則是從歷史的回顧中看現實的走向。文章始終不離這次紀念活動,從活動項目上說,第二部分是記述朗誦、合唱、歌劇等等演出活動,第三部分是記述作家的座談。 作為華裔作家,一顆「中國心」使她聯想起南京大屠殺,二、三兩個部分都有這個話題,把西方與東方聯系起來,就擴大到世界和平這個主題。 1.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 (這里連用四個句號,起到了什麼表達效果?這里僅僅是在描寫天氣嗎?) 2."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人、工人、工匠、小店老闆、鞋匠……全是純朴普通市民。」 (「全是」一詞強調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你怎樣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議論?) 4.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 (聯繫上下文,說說這幾句話的內涵.) 5.明赫白仍然雙手撐著頭流淚.我和安格爾走過去和他握手.許多人走過去和他握手. (聯繫上下文,說說為什麼明赫百能得到眾人的寬恕和尊重.) 1.這里不僅是描寫天氣,而且在渲染氣氛,「天地亦與人同哀」。連用四個句號,成為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表意功能。讀者的閱讀速度自然放慢,讀兩個字,停頓一下,想像一個畫面。這樣開頭讓讀者一上來就感受到無限悲哀的氛圍。 2.「全是」一詞包含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對屠殺無辜平民的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 3.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生還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人來到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劣,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荒謬。 4.作者想強調不能忘記歷史,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 5.明赫白反省本國的侵略罪行,認識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摯,態度非常誠懇。半個世紀前的罪行是納粹強盜犯下的,明赫白是沒有責任的,他卻代上一代人受過,所以人們寬恕他,尊重他。

⑩ 《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引言是引自——

最佳答案聶華苓
聶華苓,女,美籍華裔作家。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大陸,湖北應山人。一九四八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一九四九年抵台灣定居並從事創作,曾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台灣大學、東海大學副教授。一九六四年,由於「《自由中國》停刊」事件,聶華苓離開台灣,應聘至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於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和丈夫安格爾創辦「國際寫作計劃」組織,每年邀請世界各地的作家、詩人前往愛荷華大學進修創作。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聶華苓創作的主要作品有: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中篇小說《葛藤》;短篇小說集《翡翠貓》、《一朵小白花》、《聶華苓短篇小說集》、《王大年的幾件喜事》、《台灣軼事》;散文集《夢谷集》、《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三十年後——歸人札記》;其他作品《愛荷華札記》、《沈從文評傳》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表。其代表作品為《桑青與桃紅》,被列入亞洲小說一百強之中。新著有回憶錄《三生三世》。

聶華苓的小說刻意求真求新,力求融合各種中外文學表現手法,感情深沉,筆觸細膩。
親愛的爸爸媽媽文中引言是薩特說的

熱點內容
自考本科報班的費用 發布:2024-05-05 04:29:27 瀏覽:881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數答案 發布:2024-05-05 04:27:31 瀏覽:336
世界之窗到大學城 發布:2024-05-05 04:20:05 瀏覽:569
自考本科要讀幾年 發布:2024-05-05 04:19:23 瀏覽:298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後 發布:2024-05-05 04:13:41 瀏覽:647
山東石油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5 03:57:32 瀏覽:378
天津大學2015年博士招生目錄 發布:2024-05-05 03:20:18 瀏覽:236
復旦大學兒科專業 發布:2024-05-05 03:20:17 瀏覽:321
英國大學本科含金量 發布:2024-05-05 03:16:06 瀏覽:926
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宿舍 發布:2024-05-05 03:11:43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