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施一公博士導師

施一公博士導師

發布時間: 2021-02-03 03:22:29

1. 施一公得意女弟子顏寧,離開清華大學後被評為院士,是巧合嗎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作為一名高材生,亦或者是科學家,都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集中在學業或者是研究上,而應該時時刻刻懂得心繫祖國,把祖國捧在自己的手心上。

3、給予表彰

沒有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想給自己爭取到榮譽,對於青年科學家來說,他們也希望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夠獲得認可,希望自己能夠憑借著突出的科研成果獲得相關的榮譽。

因此先要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就應該要及時給一些在科研領域取得成果的人,一些表彰,給予他們一定的榮譽,讓他們知道原來自己是被重視的,而不是忽視的。

結語:我們也希望從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大學出來的青年科學家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能夠懂得心繫祖國,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能夠選擇回國發展,舍小家,為大家,為祖國科教事業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們,你們認為還有哪些原因讓顏寧教授決定離開清華大學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分享!

2. 顏寧,為什麼成了清華大學教授,博導施一公的老婆

顏寧成為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博導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

1.運用結構生物專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屬手段研究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

2.對線蟲及果蠅細胞凋亡通路工作機理的研究成功。

3.由Science雜志和GE Healthcare評選獲得「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該獎項專門用來獎勵每年最優秀的生命科學博士畢業論文,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只有5人入選。

3.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博士生施一公

(一)所有成功的科學家一定具有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這是一條真理。
實際上,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
大約10年前,著名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曾經有一封郵件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封郵件是蒲先生語重心長寫給自己實驗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的,其中的觀點完全贊同。
無論是在普林斯頓還是在清華大學,都把這封郵件轉發給實驗室的所有學生,讓他們體會。
其中的一段是這樣說的:「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里的工作時間,當今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時左右的時間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中……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有6小時投入緊張的實驗操作,並且用兩小時以上的時間從事與科研直接相關的閱讀等工作。
文獻和書籍的閱讀則應主要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行。
」有些學生讀完郵件後告訴:「看來不是做學術的料,因為真的吃不起這份苦。
」常常回復道:「在這么大年紀的時候,也會覺得長期這樣工作不可思議。
但在不知不覺中,會逐漸被科學研究的精妙所打動,也會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而驕傲,會逐漸適應這種生活方式。
」這樣的回答,其實源自自己的經歷與體會。
從小就特別貪玩,並不喜歡學習,但來自學校和父母的教育與壓力迫使盡量刻苦讀書。
高中就讀於河南省實驗中學,憑借著比別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綜合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198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獲得河南賽區第一名,保送進入清華大學。
大學階段,保持了刻苦的傳統,綜合成績全班第一並提前一年畢業。
然而事實上,很少真正獨立思考,對所學專業也不感興趣。
大學畢業時,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結果陰差陽錯間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
可想而知,留學的第一年,情緒波動很大,內心浮躁而迷茫,根本無心念書、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
第二年,開始逐漸適應科研的「枯燥」,並開始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有時領會了一些精妙之處後不免「洋洋得意」,也會產生「原來不過如此」的想法,逐漸對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點自信。
這期間,博士研究生的課程全部修完,每周5天、每天從上午9點做實驗到晚上七八點,周末也會去兩個半天。
到了第三年,已經開始領會到科研的邏輯,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又讓對研究增加了很多興趣,晚上常常干到11點多,趕最後一班校車從霍普金斯醫學院回到住處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區。
1993年,曾經在實驗記錄本的日期旁標注「這是連續第21天在實驗室工作」,以此激勵自己。
其實,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為其中的一個周末一共只做了五六個小時的實驗。
到第四年以後,完全適應了實驗室的科研環境,也不會再感到枯燥或時間上的壓力了。
時間安排完全服從實驗的需要,盡量往前趕。
其實,這段時期的實驗時間遠多於剛剛進實驗室的時候,但感覺上好多了。
研究生階段後期,刻苦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
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則是這輩子最苦的兩年,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睡覺時常常已是4點以後;
但每天早晨8點都會被窗外紐約第一大道上的汽車喧鬧聲吵醒,9點左右又回到實驗室開始了新的一天。
每天三餐都在實驗室,分別在上午9點、下午3點和晚上九十點。
這樣的生活節奏持續11天,從周一到第二個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長途汽車回到巴爾地摩的家裡。
周末兩天每天睡上近10個小時,彌補過去11天嚴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開始下一個11天的奮斗。
雖然體力上很累,但心裡很滿足、很驕傲,知道自己在用行動打造未來、在創業,有時也會在日記里鼓勵自己。
住在紐約市曼頓區65街與第一大道路口附近,離紐約著名的中央公園很近,那裡時有文化娛樂活動,但在紐約工作整整兩年,從未邁進中央公園一步。
一定會把自己的這段經歷講給每一個學生聽,新生常常問:「老師,覺得自己苦嗎。
」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時覺得很苦,有興趣以後一點也不覺得苦。
」是,一個精彩的實驗帶給享受比看一部美國大片強多了。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刻苦,感覺仍然很驕傲、很振奮。
有時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後階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進取,而是不加節制地看電影、讀小說、找娛樂(當時的互聯網遠沒有現在這么內容豐富),現在該是什麼狀況。
做一個優秀的博士生,付出時間是必要條件。
(二)要想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僅僅刻苦地付出時間是不夠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
博士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區別是:本科生以學習吸取人類積累的知識為主,兼顧科學研究和技能訓練;
而博士生的本質是通過科學研究來發掘創造新知識,當前和以往學習的知識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研究。
在以學習知識為主的本科生階段,提出問題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經存在,所以問題是否具有批判性沒有那麼關鍵。
博士生階段則完全不同,必須具備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則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科學家。
這一點,稱之為方法論的轉變。
其實,整個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能夠進行創新科研的方法論。
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蓋的范圍也非常廣,在此擇要舉例說明。
正確分析負面結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關鍵。
作為生命學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個實驗都很順利、能得到預料中的正面結果(positiveresults),除個別研究領域外,一般只需要6——24個月就應該可以獲得博士學位所需要的所有結果了。
然而實際上,在美國,生命學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得到博士學位。

4. 如何評價施一公院士

社會評價較高

四,充滿社會責任感

施一公無論是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還是後來的西湖大學校長。告誡學生要有學術的學術的追求。將個體生命投到社會利益和公眾價值當中去。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再到自己學成歸國。可以看出施一公院士充滿了社會責任感。不愧為我代楷模。

5. 施一公的人物經歷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小郭庄。1972年,離開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鎮。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2013年4月25日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4月30日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長助理身份,會見匈牙利羅蘭大學校長巴納·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證實,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6月2日,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第九屆全委會第一次會議,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5)施一公博士導師擴展閱讀:

奇跡誕生的根源:瞄準最前沿的世界課題

早在2008年,《紐約時報》就這樣報道施一公的回歸:「施一公和其他頂尖科學家的回歸是一種信號,中國在拉近和發達國家科技鴻溝的時間上,比許多專家預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們,以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科研成果,讓這個預言變成了現實。僅僅是一個月之前,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的年輕教授顏寧剛剛在同一地點發布了另一個世界級的科研發現。

首次破譯人體能量轉運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奇跡,為什麼能接二連三地出現在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里?

施一公說,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國前都「始料未及」的。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國的他,被很多人認為「瘋了」,「連我在美國的親戚都覺得我腦子有問題。」

可他說,自己現在的心情卻「前所未有的舒暢」,「當時也有過很多擔心,擔心學生質量,擔心科研設備。但現在,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實驗室的總體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統性等。

已經全面超過我在普林斯頓最鼎盛時期的水平。」事實上,6年來,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貢獻顯而易見: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多個。

被他引進到清華全職工作的世界范圍的優秀人才多達70餘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的期刊上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

總結自己、團隊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認為有三條:一是有一批優秀、努力的學生;二是不再囿於論文、課題的壓力,瞄準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級課題;三是得益於良好科研環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盡管已經站在了全世界結構生物學研究的制高點上,卻仍然時刻保持著拼搏的警醒和擔當。「我們的目標是得到更高解析度γ分泌酶復合物的結構,這樣就可以精細地解釋。

任何一個引起老年痴呆症突變的氨基酸突變是如何導致γ分泌酶復合物切割A42的肽段,這樣就可以根據結構來設計葯物分子,這是一種願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現在的成功上。別忘了,中國的整體創新力還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領域都能取得令人驚嘆的成就,那我們的國家就真得不得了了。

6. 如何評價施一公教授

優秀的導抄師
他在普林斯頓期間就已經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包括後來也回到清華的顏寧、柴繼傑、吳嘉煒等,許多重要蛋白的結果都是他以及他的這些學生解出來的。他目前也運行著一個龐大的實驗室,帶著許多學生。其學生的整體論文水平自是不低,但將來成就如何,還得再過許多年才能明了。

7. 施一公的介紹

施一公,男,復漢族,1967年5月制5日生,河南鄭州人,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施一公是少數在公眾領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自然科學家。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小郭庄。1972年,離開小郭庄,全家搬往之外的駐馬店市。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7)施一公博士導師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施平,雲南大姚人。父親出生於浙江杭州,但生長於江蘇、上海等地,母親來自江蘇丹陽的呂城鎮,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礦業學院。父母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河南工作。

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兩歲半就隨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駐馬店市汝南縣老君廟鄉閆寨大隊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20公里之外的駐馬店市。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

8. 施一公的人物故事

施一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施一公的名字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父母親給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華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的首屆本科生。清華園里的施一公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課程的同時,他還獲得了數學系的學士學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發展,在高中期間,他就練習長跑,練過的項目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後,由於長跑隊只招收專業運動員,施一公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他還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的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五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
施一公初到美國時,最先發現的差距就是英語不行。他給自己規定每天背25個新單詞。科研上,他勤思苦幹,持之以恆。有一次,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自認為發現了一個生物物理學中重大理論突破,激動地向學生們演示。施一公當場敏銳地指出導師在一個演算上的錯誤。從此,導師對他刮目相看。畢業時,導師公開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學生」。
1997年4月,施一公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此後,普林斯頓大學給他提供了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萬美元的啟動基金。在當時,這樣的待遇是很多人都無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機制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短短9年間,他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並很快成為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華大學生物系的本科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他們有一對龍鳳胎兒女。 已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面對廣闊的事業發展前景,面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他卻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為之驚訝而敬佩的決定:放棄這一切,全職回國,回到母校清華。在他看來,「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有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呢?」經歷攀登的艱辛,山頂總會有無盡的風光。如果僅僅因為科研,施一公不會回來。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歲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全職回到中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
施一公說:「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中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差距,中國正在為此而努力。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付出更多。」
回國時,他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信中寫道:「我回到清華,對普林斯頓大學的貢獻會比身在普林斯頓大得多。我希望將來能進行更多的學生交流活動,使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機會到清華來、到中國來,因為這三所大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美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美國這些優秀的人才在年輕的時候能在中國待上一段時間,真正了解中國。」
如今,施一公希望自己能在清華為本科生開設一門思想政治課,用他在國外曲折而真實的經歷,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2011年12月,施一公與另外一位全職回國的教授落選中科院新科院士。有媒體報道稱,施一公落選因「國籍」問題。對此,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正式回應,施一公和饒毅國籍沒有問題,其雙雙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關於國籍的問題,公安部給過中科院學部主席團一個函。有兩句話,一是從某年某日起,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二是相關手續還沒有辦完」,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也將其列入了有效候選人中。

熱點內容
美國大學的體育運動 發布:2025-08-21 05:18:59 瀏覽:180
北京大學教授庄德水簡歷 發布:2025-08-21 05:14:42 瀏覽:138
2018年大連海事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21 05:13:19 瀏覽:630
張亮父母都是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21 05:11:05 瀏覽:358
山西大學行政管理考研書目 發布:2025-08-21 05:09:01 瀏覽:404
東京大學最好的專業 發布:2025-08-21 05:06:56 瀏覽:923
大學生年度鑒定表自我總結 發布:2025-08-21 05:05:23 瀏覽:518
研究生導師的責任履行 發布:2025-08-21 05:04:00 瀏覽:775
西北工業大學鄧教授 發布:2025-08-21 04:58:03 瀏覽:939
有美國綠卡讀大學 發布:2025-08-21 04:49:39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