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講習教授

講習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04 17:00:08

A. 黎曉新的個人簡介

黎曉新教授1986年在聯邦德國ESSEN大學眼科醫院獲博士學位後歸國。1991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
黎教授一直堅持眼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工作。黎教授主攻的科研和醫療方向為玻璃體視網膜病,特別是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眼外傷等。她長期致力於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和眼底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是我國現代玻璃體手術的開拓者之一。
在2007年巴基斯坦拉合爾舉行的第22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眼科學會年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黎曉新教授獲得了由國際眼科理事會頒發的2007年度眼科最佳教師「金蘋果獎」
國際眼科理事會授予黎曉新教授眼科最佳教師「金蘋果獎」的決定:
在過去的20年中,黎曉新教授組織了許多次有關眼底病、視網膜病的講座、會議、講習班和培訓課程。在北京大學人民眼科中心,她堅持舉辦正規的眼底病學習班(包括3個月的短期培訓和為期一年的學習班)至今已經12個年頭。她利用假日到中國的許多邊遠省份,向當地醫生手把手地傳授眼底病診治技術。她主編或參編了《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學》等多部學術專著。她和她的同事創建了基於計算機教學的眼科教學體系,推動了醫學生教學工作的改革。她是既有遠見又踏實工作的教師,是勤於奉獻的教師,她為眼科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是中國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界的楷模。為此國際眼科理事會決定授予黎曉新教授2007年眼科最佳教師「金蘋果獎」。
她一直跟蹤世界眼科發展的前沿,在國內率先開展老年性黃斑病的手術治療、眼部腫瘤的局部放射治療等新技術,為廣大患者解除病痛。曾成功地為被美國飛機轟炸受傷的駐南斯拉夫使館曹榮飛同志做手術,使其視力得以提高並受到了嘉獎。
黎曉新教授多年來主持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課題。她的科研項目曾經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廣東省醫葯科技進步一等獎,有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和視網膜脫離研究分別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作為第一作者或指導者,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100餘篇。
在黎曉新教授的領導下,人民醫院眼科發展迅速。開展了保留眼球治療眼內惡性腫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老年黃斑變性、高度近視黃斑出血的光動力學治療和黃斑手術治療等先進技術。
人民醫院眼科現有眼底病激光、兒童斜弱視、準分子激光近視治療、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病、眼成形、糖尿病眼底病等多個專業組。滿懷對眼病患者的愛心,永求進取,永攀高峰是人民醫院眼科的發展的宗旨。

B. 中國哪兩位大學教授年齡相差16歲,卻同時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公布的新增的有效候選人人名單,共有531人入選本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選,能夠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學術領域以及科研領域都是極高的成就,就如站在象牙塔尖。

現在的顏寧教授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習教授,在201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名單當中,顏寧教授入選,在2017年顏寧教授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現在成功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一路走過來也是不容易。

高福教授和顏寧教授,一位出生於1961年,一位出生於1977年,年齡相差了整整16歲,同時卻入選了201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然,有不少的人表示青出於藍勝於藍,顏寧教授一直專注於科學研究,對於科研和教學事業一絲不苟,是中國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被評選為“中國科學之星”,而這樣傑出女科學家也是鳳毛麟角,能夠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教授也是實力擔當。

C. 復旦大學法學院的師資力量

復旦大學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6位,其中教授位(其中博士生導師20位)、副教授20位、講師11位,35人具有博士學位。我院多名教師曾受各級國家機關邀請,參與立法、司法和政策咨詢工作。建國以來,張志讓教授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昌道教授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孫南申教授曾任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另有多名教授任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政府立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為法治建設提供實務性服務。董世忠教授入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董茂雲、張乃根、龔柏華、謝佑平、季立剛、王志強等六位教授先後獲「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王蔚副教授、孫曉屏副教授、郭建教授、段匡教授、楊心宇教授、侯健副教授先後獲「上海市育才獎」榮譽稱號。
1983年法律系恢復建立後即開始招收法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在院學生1900餘人,其中包括外國留學生200餘人;研究生約佔70%,本科生約佔30%。復旦大學法學院擁有國際法學、民商法
學博士點以及法學理論、憲法與行政法學、法律史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訴訟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等九個碩士點。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復旦大學法學院自2000年起開始自主招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研究生,是國內較早開展法律碩士培養工作的法學院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培養模式,畢業並獲得法律碩士學位者2300餘人,為黨政機關、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和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批高層次、復合型、實踐型的法律人才。法學院在教學科研中貫徹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方針,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大力發展應用性研究以增強服務國家和社會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與優勢。香港回歸前後,受國務院港澳辦委託為香港律政司、立法會、法律援助署和廉政公署等機構官員舉辦十四期「中國法律講習班」,效果甚佳。
復旦大學法學院歷來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中,復旦大學代表隊一舉奪冠,隊員嚴嘉、季翔為法律系學生。2001年以來,法學院先後有九個班級獲得「上海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一項。2003年,復旦大學代表隊獲「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中國賽區第一名,代表中國赴美參加國際比賽。
復旦大學法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與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的法學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如與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喬治敦大學法學院,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法學院,德國Bucerius法學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法律系,香港大學法學院,韓國高麗大學法科大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等多所世界一流院校有交流協議。

D. 張亞中的人物生平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為回台灣當局外交官,答曾任職「外交部」、「行政院陸委會」,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國防大學榮譽講座、「外交部」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講座。研究領域涵蓋歐洲、亞太與兩岸。開啟全球化之研究,並著重全球安全與發展。
曾任職「外交部」派駐歐洲維也納、漢堡與拉脫維亞等「代表處」,後於轉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與制定。

E.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是怎樣獲得諾貝爾獎的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楊振寧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於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書時的學生。他們於1950年結婚,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著名的物理學貢獻有:李模型、高能重離子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謎。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政道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李政道曾在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就讀。因抗戰,中學未畢業。1943年因以同等學歷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軍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學。1945年他轉學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二年級,師從吳大猷、葉企孫等教授。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教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辟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現在,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奮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

自20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開始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設立私人教育基金,對藝術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結合。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義大利科學院院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名譽教授;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名譽博士。

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早年在中國上學。1949年隨其父去台灣,1956年去美國。1959年密歇根大學畢業。1960年、1962年先後獲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8年獲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由福特基金資助在日內瓦的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物理學講師,1965年至1967年任助理教授。1966年在聯邦德國漢堡任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小組負責人(他後來發現J粒子用的新探測術是在漢堡試驗成功的)。1967年至1968年任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馬斯·達德利·卡伯特講座教授。1970年任美國物理協會粒子和場研究項目顧問,並任《核物理通報》副主編。1975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1974年他與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里希特幾乎同時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粒子的壽命等於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因而同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

1978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藝術科學學會會員。除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外,主要還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漢堡)工作。

1975年以來多次應邀來中國訪問並進行學術交流,受聘為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1977年秋,在訪華期間,向鄧小平同志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在德國漢堡進行的MARK-J實驗。1978年1月,中國10位物理學家到漢堡,參加了MARD-J實驗的國際合作。此後先後有一百多名中國物理學家和研究生到他領導的實驗組工作和學習。在他的領導和幫助下,中國科學家在L3探測器的設計、製造和數據分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國際高能物理實驗中佔有一席之地。1992年7月4日被中國科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94年6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獲1996年度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003年4月18日擔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1960年他與美國人凱·路易絲·庫恩尼(Kay Louise Kuhne)結婚,生有兩個女兒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

1936年 出生於新竹,父親為知名畫家李澤藩先生
1943年 入新竹小學
1949年 入新竹中學
1955年 考入台大化工系,次年隨及轉入化學系
1958年 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化學組碩士班,指導教授為兵口博先生
1961年 留清華擔任助教一年
1962年 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追隨Manan先生
1966年 在哈佛從事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為Herschebach先生
1968年 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其間於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半學年)
1974年 轉任加州柏克萊分校教授
1979年 獲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6年 獲美國最高榮譽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 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 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93年 受推薦接任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5年 主持教改會

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台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郁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F. 我在上海九院排隊排了2天了,太難了,有代掛號張志願教授的嗎

張志願教授也在義烏愛康醫院坐診的,可以到預約去預約,花費上也可以節省專。

張志願,中國工程院院士、上屬海交通大學光啟講習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專長:口腔頜面部腫瘤與血管畸形的診治

G. 誰被譽為"詩家才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六九八-約七五七),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官汜水尉、專校書郎,後屬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安史之亂後,回到故鄉,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齡以擅長七絕而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善於把錯綜復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制短小的特點變成優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思和送別之詩,節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H. 承宮樵薪苦學的原文..

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回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答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熱點內容
大學生野模 發布:2025-08-18 01:23:51 瀏覽:894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周六周日營業時間 發布:2025-08-18 01:23:00 瀏覽:244
中國的女大學生 發布:2025-08-18 01:15:52 瀏覽:94
加州大學在美國的排名 發布:2025-08-18 00:53:20 瀏覽:831
喜寶劇情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18 00:42:37 瀏覽:258
北京大學生原創 發布:2025-08-18 00:41:37 瀏覽:334
四川大學新聞考研 發布:2025-08-18 00:35:52 瀏覽:587
上海一本大學專業排名2015年 發布:2025-08-18 00:35:46 瀏覽:71
南林生物帶研究生的導師 發布:2025-08-18 00:35:40 瀏覽:505
寧夏醫科大學皮膚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8-18 00:34:53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