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楊振寧博士生導師是誰

楊振寧博士生導師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2-04 17:55:40

Ⅰ 楊振寧何許人也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鳳陽府。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楊振寧的學士論文的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 楊振寧於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和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教書時的學生。他們於1950年結婚,生有兩子一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又禮。

Ⅱ 楊振寧是誰

楊振寧(1922~)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2年9月22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合肥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去美國留學,在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指導下研究理論物理,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章。

楊振寧主要從事統計力學、量子場論、凝聚態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密爾斯共同提出楊-密爾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理論打下了基礎。另一項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為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個復合模型——費米-楊模型。1957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與李政道和奧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變中不僅宇稱不守恆,而且電荷共軛也不守恆;與李政道合作、與朗道和薩拉姆各自獨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組合宇稱(CP)守恆的假設。1959-1962年,與李政道合作實驗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與吳大峻合作提出規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以及規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67-1985年與鄒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論等。在統計力學方面,1952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關於相變的理論。1966-1969年間與楊振平合作得到關於數種模型的嚴格解。在凝聚態物理方面,1961年與拜爾斯合作對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釋,1962年提出非對角長程序觀念等。

楊振寧於1971年夏回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對促進中美建交、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Ⅲ 楊振宇是誰

楊振宇,1944年出生於文化藝術之鄉——安徽太和縣。自幼酷愛書畫,師從張鵬侶、賴少其等大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華海書畫院院長、浙江麗州畫院特聘名譽院長。

(3)楊振寧博士生導師是誰擴展閱讀:

學習工作經歷:

1984年7月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1987年7月畢業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在法國居里大學地質系通過博士前教育,同年10月考入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地球物理系深部地球物理專業,1992年10月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多次在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神戶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1995年初回國,1996年入選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浙江大學兼職教授,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室副主任。2000年,任全國地層委員會磁性地層分委員會主席,;同年當選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委員會委員;2002年任《地質學報》英文版(SCI收錄)副主編。2003年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南京大學特聘教授。

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大地構造和古地磁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近幾年來,在古地磁學及其在大地構造研究中的應用,特別是對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三大地塊(中國華北、華南地塊、印度支那地塊)的古地理和構造遷移、碰撞和拼合過程作了一些較系統的研究工作。此外,還從早侏羅世磁性地層的研究入手,建立起早侏羅世可供全球性地層對比的地磁極性地層序列,並有助於分析古地磁場倒轉頻率,倒轉頻率的周期性等。

承擔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各類科研項目多項。獲得原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66篇,SCI收錄33篇。

Ⅳ 誰有楊振寧的簡介

一、生平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含合肥市)。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在吳大猷指導下完成學士論文,1942年畢業後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導下研究統計物理學。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深受E.費米熏陶,在導師E.特勒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學教員,1949~1955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該所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總統授予他1985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授予楊振寧名譽教授證書。

二、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後,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Ⅳ 誰知道楊振寧的人物簡介

楊振寧( 1922年復10月1日制 ),生於中國安徽合肥三河鎮,現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4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45年考取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歷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2年擔任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Ⅵ 楊振寧的簡介

楊振寧,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Ⅶ 何人為楊振寧的老師

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3日),也作葉企蓀,原名鴻眷,以字行,男,漢族,著回名物理學答家、教育家,上海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業乃至世界科學發展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

熱點內容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計算機博士教授 發布:2025-08-18 01:43:12 瀏覽:23
大學教授相當於什麼級別待遇 發布:2025-08-18 01:42:37 瀏覽:289
大學生野模 發布:2025-08-18 01:23:51 瀏覽:894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周六周日營業時間 發布:2025-08-18 01:23:00 瀏覽:244
中國的女大學生 發布:2025-08-18 01:15:52 瀏覽:94
加州大學在美國的排名 發布:2025-08-18 00:53:20 瀏覽:831
喜寶劇情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18 00:42:37 瀏覽:258
北京大學生原創 發布:2025-08-18 00:41:37 瀏覽:334
四川大學新聞考研 發布:2025-08-18 00:35:52 瀏覽:587
上海一本大學專業排名2015年 發布:2025-08-18 00:35:46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