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瓶梅教授清台灣大學
① 西門慶的相關新聞
山東安徽兩省三地爭奪西門慶故里
基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會給地方帶來巨大文化旅遊收益的考慮,與圍繞《紅樓夢》引發的曹雪芹故里之爭類似,另一部名著《金瓶梅》引發了兩省三地的「西門慶故里之爭」,具體涉及山東省陽谷縣、臨清縣和安徽的黃山市。
三地都紛紛舉起「西門慶故里」招牌,競爭不息,西門慶也被一改在傳統文學名著中「大淫賊、大惡霸、大奸商」的藝術形象,華麗轉身成為當地政府追捧的文化產業英雄。而且,在這場故里之爭中,浸泡了傳統文化中悶騷暗流的風月旨趣,推動了當地的經濟和民生發展,也從根本上實現了世俗心理和價值觀的雙重轉型。 山東陽谷和臨清二縣,旗幟鮮明、聲勢浩大地打造「西門慶故里」,使得《金瓶梅》文化之爭幾成山東的「內戰」。先看陽谷。《陽谷縣服務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明確規定,「做大做強《水滸傳》、《金瓶梅》歷史巨著利用文章」。《中共陽谷縣委、陽谷縣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全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三日)也明確規定,「注重挖掘《水滸傳》、《金瓶梅》等歷史名著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打響水滸、古運河兩條旅遊線和陽谷古城的品牌,實施全方位發展旅遊業」。其背後的項目支撐是「水滸傳·金瓶梅文化旅遊區建設項目」:該項目佔地25畝,主要包含三大景區——水滸文化游覽區;宋代民風民俗商業游覽區;《金瓶梅》文化游覽區(內有「西門慶故居」等系列文化景點)。按照規劃,該項目總投資5600萬元,項目收益預期是:該項目建成後年接待遊客可達20萬人次,景點商品銷售收入可達300萬元,預計5年內收回投資。(數據來源:陽谷招商網)
而且,在陽谷看來,無論是《水滸傳》,還是《金瓶梅》,最核心的人物並非武松,而是西門慶。所以,該項目名義上是《水滸傳》在前,《金瓶梅》在後,但有關《金瓶梅》的內容遠遠多於《水滸傳》。西門慶和潘金蓮初次幽會地點——「王婆茶坊」,裡面通過雕塑逼真再現了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幽會場景;西門慶經營的產業,如生葯鋪、鹽鋪、當鋪和綢緞庄等一應俱全,還有潘金蓮手工藝品、西門慶絨布等特色旅遊產品;在景區內,懸掛著100張《金瓶梅》的插圖連環畫,以及西門慶7個妻妾的精美畫像。
獅子樓本來是西門慶喪命之地,可陽谷更樂意把它改造為西門大官人的浪漫之地。2003年10月,陽谷縣政府投資3470萬元興建了佔地30餘畝的的獅子樓旅遊城,城內娛樂表演節目,多是表演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卿卿我我。此外,頗有趣味的是,在陽谷縣《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武松故鄉」的品牌,巨大的產業需求使得武松和西門慶走向了和諧相處。
比陽谷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山東臨清亦力挺西門慶。《臨清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中提出,「(打造)以《水滸傳》、《金瓶梅》、《老殘游記》、《三言二拍》等為代表的名著文化」,將自身的城市文化旅遊品牌定位於「《金瓶梅》故鄉和運河名城」。而且,臨清的「西門慶項目」亦力壓陽谷,其「金瓶梅文化旅遊區」項目,佔地8公頃,以名著文化為載體,展示明清時期運河城市市井休閑文化。其中與金瓶梅相關的具體項目包括:1、《金瓶梅》文化旅遊區及項目。在福德街建設《金瓶梅》文化街區,按照《金瓶梅》的描寫,建設西門慶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等的宅院,打造一個「金瓶梅」式的大觀園。另外還有王婆茶館、武大郎炊餅鋪、古戲樓、縣衙、晏公廟等,出售特產小吃,還上演民間藝術,如「西門慶初會潘金蓮」、「武大捉姦」等,遊客還可以自費參與表演,演出後得到光碟。交錢就可以參與表演並拍攝成光碟,親自體會一次西門大官人的極樂生活。2、《金瓶梅》學術會議中心。3、龍山風景區。內有西門慶之妻李瓶兒的墓地,是登高、觀光、休閑的城市內花園。 按照臨清的規劃,該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預計每年遊客可達到40萬人次,年綜合收入達6000萬元。(數據來源:臨清政務網) 此外,臨清還開辟了一條「金瓶梅背景景觀一日游」旅遊線路,即晏公廟——運河三橋——工部營繕分司(考棚黌門)——謝家酒樓——鈔關——臨清閘——龍山——磚廠遺址。
「大壞蛋」給黃山辦了件大好事
與陽谷、臨清的喧嘩不同,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則是「騷動」了一把。徽州區圍繞「徽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基地」這一旅遊品牌,重點打造呈坎、潛口、唐模等三個旅遊節點,開發建設完成投資9億元。
徽州敢下狠心挑戰山東兩地,主要是地區招商引資的產業需求所致。徽州區旅遊長年抬不起頭來,原因就是離黃山風景區太近,區內的七大重點旅遊項目缺乏足夠響亮的品牌支撐。
2006年,黃山市徽州區突然聲稱將投資2000萬元開發「西門慶故里」、《金瓶梅》遺址公園等項目,此舉立刻激起全國的廣泛關注。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黃山市徽州區打出「西門慶故里」之後,的確收到了極其巨大的轟動效應,由此,國內外第一次把黃山市內的黃山區(黃山旅遊)和徽州區(徽州文化游)區別開來。一時間,媒體雲集徽州,以至於部分景點甚至不得不打出了「拒絕媒體采訪」的招牌。黃山腳下生生地「孵化」出全新的徽州文化游,西門慶可謂「大壞蛋」辦了一件大好事。
在今天,《金瓶梅》早已洗凈了淫書的污名,成為公開發行的世界文學名著,「金瓶梅文化」自然亦被歸於傳統文化繼承的范疇。再加上多樣性的價值觀變革,俗文化的風行,風月文化搭台,風月經濟唱戲,使得西門慶這樣的反面典型背後所蘊含的巨大開發價值被正視,甚至連孔孟之鄉也放下斯文,以至於西門慶府邸兩省三地,日夜笙歌,真可謂「野百合也有春天」!而此情此景,真真應了韋庄那句著名的詩句,「(西門慶)一生風月供惆悵,(『西門慶故里』)到處煙花恨別離」。
裴鈺:南開大學人文學者、作家,天津歷史學學會理事,致力於當代中國文化重建和文化產業研究。代表作有《莎士比亞眼裡的林黛玉》等。 裴鈺文章一出,頓時引發了軒然大波,有的媒體甚至刊出了「兩省三地爭認淫棍西門慶故里」的新聞報道,對這一現象進行批評。由於報道引發的爭議極大,三地官員陡感壓力。連日來,「西門慶」三個字在當地官員口中都成為一個敏感詞彙。
徐保章已經接待了多批媒體,「有央視的、中新社的、上海的、山東的、重慶的。我總結了一個規律,凡是到過現場的人,都不會同意裴鈺老師的觀點。裴鈺的文章只是學術研究,不是新聞報道。裴鈺沒有來過陽谷,他對這個情況不了解。」
徐保章說,「陽谷不可能打西門慶牌,只是打造文化品牌,涉及西門慶。如果沒有西門慶,就不會有武松斗殺西門慶。西門慶這個人物就是給武松做鋪墊的。」
徐保章再三聲明,「說陽谷爭西門慶故里,是不是太荒誕了一點。西門慶只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故里』一說並不準確。」
與陽谷類似,臨清眾多官員也一致否認爭奪西門慶故里一事。臨清市旅遊局局長李保太說,「我們絕對不會爭什麼西門慶,西門慶是什麼人物。」
臨清縣委宣傳部一位張姓副部長稱,臨清提出的口號是「千年古縣,運河名城」。臨清是金瓶梅的故事原型地,已經在臨清召開了數次的《金瓶梅》研討會。臨清打金瓶梅牌,也不會打西門慶牌。
臨清市委宣傳部另一位官員稱,「我們還沒做什麼,就已經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了。」
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黨委書記江海在接受了媒體采訪表示,西溪南村確實打算過做強做大旅遊產業,但絕對不是打「西門慶故里」這個招牌。
一場風波驟起,吸引大批媒體到來,讓三地頻頻在媒體上曝光,盡管爭議極大,但客觀上也起到宣傳效果。對於這樣的看法,徐保章並沒有否認,「炒作有負面影響,但也有宣傳作用。」 三地為何被捲入西門慶故里爭奪戰的風波呢?這其實與三地的歷史淵源息息相關。 在整個魯西地區,水滸文化和金瓶梅文化源遠流長,有資格爭奪《水滸傳》或《金瓶梅》文化資源的地方還有很多,包括鄆城、梁山、東平以及河北清河等多個市縣區。只要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一些地方就避不開武松、潘金蓮、西門慶等知名人物。從這一點上來說,各地「爭也是不爭,不爭也是爭」成為現實寫照。
聊城大學教授宋培憲稱,魯西地區歷史文化有兩條脈絡:一是圍繞著《水滸傳》的草莽英雄文化脈絡,另一條就是圍繞著《金瓶梅》的運河市井文化脈絡。這兩條脈絡有時也會產生交叉,因為《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的《武十回》演繹而來的,原形也是《水滸傳》。
由於景陽岡坐落於陽谷縣境內,陽谷成為武松打虎地,同時也被稱為武松的故鄉。宋培憲說,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後,虎被人抬到了陽谷縣。在路過縣城的紫石街時,武松正好遇到了哥哥。後來,在紫石街旁的獅子樓上發生了武松斗殺西門慶一幕。
宋培憲說,臨清是《金瓶梅》的故事原型地,這一點,史學家已沒有大的爭論。一般的史學家認為,《金瓶梅》中所謂的清河就是指臨清。因為清河沒有運河大碼頭,歷史上的臨清是運河邊極其繁華的一座城市,人口曾達到百萬之巨。《金瓶梅》中也有直接提到了「臨清大碼頭」。
此外,清河縣也有理由大打《水滸傳》或《金瓶梅》牌。1989年,宋培憲曾到清河去采風,專門考證過武松的故鄉。宋培憲說,清河縣史志辦提供的清河地名資料中記載,武松是清河縣武家窪人,潘金蓮是位於清河縣城東8公里黃金庄人。據考證,潘金蓮的丈夫也叫大郞,同樣是家境貧寒,但此人身材高大,後來考取了功名,這也與水滸傳中武大郞的形象有所差別。
② 楊思敏演過什麼電影
金瓶梅、戲王之王。
《戲王之王》是一部由陳慶嘉執導,蔡卓妍、楊思敏、詹瑞文回主演的喜劇電影,。答影片講述的是為了卧底更為逼真,警員陳文龍被派往演藝學院學演技,與同來進修的三級女星單丹一起經歷了諸多演技挑戰,體會到「生活就是演戲」的故事。
電影《金瓶梅》由毛勝導演,楊思敏、單立文、顧冠忠、葉仙兒, 蔡美優, 蘭寶, 陳慧航,何瑞東主演的一部台灣古裝片。
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的清河縣,西門慶(單立文飾)是當地大名鼎鼎的風流之輩,盡管家中如花妻妾成群,卻依然按耐不住外出尋花問柳的沖動,經由王婆(曾亞君飾)的介紹,他結識了名為潘金蓮(楊思敏飾)的美艷女子。
(2)台灣金瓶梅教授清台灣大學擴展閱讀:
楊思敏當過日本東京電梯女郎,也當過百貨公司專櫃小姐,是純正的日本人。雖然當初是以甜美外型與傲人身材在香港演藝圈嶄露頭角,然而如今卻以其難能可貴的敬業態度贏得大家肯定。
楊思敏可以稱為台灣美少女寫真的開路先鋒,1995年她初拍寫真集時僅十九歲。楊思敏擁有亞洲第一性感女性,在拍其代表作《金瓶梅》之前,就足以讓人一眼難忘。
③ 孟昭連的個人作品
孟昭連 論胡應麟來的小說史觀
孟昭源連 崇禎本《金瓶梅》詩詞來源新考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孟昭連 《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
孟昭連 《金瓶梅》的「敘事結構」能說明什麼?---再論《金瓶梅》的成書兼與梅節先生商榷
孟昭連 「小說」考辯
孟昭連 作者?敘述者?說書人----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主體之演進 明清小說研究
孟昭連 《三國演義》校注
孟昭連 《中國小說藝術史》(與寧宗一合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小說思想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即出)
孟昭連 漫話金瓶梅 河北人民出版社
孟昭連 《千年秋興話蟋蟀》 山東教育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葫蘆器與鳴蟲》 東方出版社,1998
孟昭連 《蟋蟀文化大典》 上海三聯書店
孟昭連 《中國小說學通論》(與人合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孟昭連 中國蟲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鳴蟲與葫蘆》(專著22萬字 ) 天津古籍書店,1993
孟昭連 《蟋蟀秘譜》輯注 天津古籍書店,1992
孟昭連 《杜騙新書》校點整理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孟昭連 《金瓶梅詩詞解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④ 四大奇書指的是哪四部小說
明代的四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四大奇書」名稱的確立有個歷史過程。從明代天啟年間到崇禎年間先後問世的《韓湘子全傳》、《三遂平妖傳》、《斥奸書》、《禪真逸史》等書的序言或凡例,都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說部中的「大哥大」相提並論,卻都未亮出 「四大奇書」的名號。此期間有類似「四大奇書」的說法,又並非上述四書。崇禎間笑花主人序《今古奇觀》有雲:
元施、羅二公大暢斯道,《水滸》、《三國》奇奇正正,河漢無極,論者以二集配《伯喈》、《西廂》傳奇(按,指《琵琶記》傳奇、《西廂》傳奇),號四大書,厥觀偉矣。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第1056頁,濟南: 齊魯書社1990年2月版。
清順治年間西湖釣叟序《續金瓶梅》,將《三國演義》拿下,稱另三本為「三大奇書」: 「今天下小說如林,獨唯三大奇書,曰:《水滸》、《西遊》、《金瓶梅》者。何以稱乎?《西遊》闡心而證道於魔,《水滸》戒俠而崇義於盜,《金瓶梅》懲淫而炫情於色。」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匯編》第690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稍後李笠翁(漁)採用西湖釣叟「奇書」之名,豎起了「四大奇書」的旗幟。李笠翁為清初的兩衡堂刊《三國志演義》作序,劈頭就說:
嘗聞吳郡馮子猶賞稱宇內四大奇書,曰: 《三國》、《水滸》、《西遊記》及《金瓶梅》四種。余亦喜其賞稱為近似。見北京圖書館藏兩衡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卷首。按,通行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卷首金聖嘆序便是毛氏據李序改托的。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附錄「叢書目」載《四大奇書》,按雲: 「以《三國》、《水滸》、《金瓶梅》、《西遊記》為四大奇書,始於李漁(《〈三國志〉序》)。」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第221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但李笠翁沒有貪此功,他將原創之功推給了馮夢龍(即馮子猶),只說自己贊同馮說而已。而現存文獻中尚未見馮有此明確的說法,於是有人推論給《平妖傳》、《斥奸書》作序的張無咎、崢霄主人可能就是那神秘的馮夢龍。馮夢龍是明代集作者、編者、策劃者於一身的著名俗文學家。要麼李笠翁所見馮氏另有明確號稱「四大奇書」的文獻而今已散佚,要麼他借馮氏之名說事,因為當時與俗文學套近乎雖有利卻未必是什麼榮耀的事。總之,李笠翁之後雖時有波折,「四大奇書」之名卻基本定論。
而將「四大奇書」論述得最精當的,當推清康熙年間的劉廷璣。劉氏在其《在園雜志》卷二有雲:
壬辰(按: 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大雪,友人數輩圍爐小酌,客有惠以《說鈴》叢書者。予曰:此即古之所謂小說也。小說至今日濫觴極矣,幾與六經史函相埒,但鄙穢不堪寓目者居多。……降而至於四大奇書,則專事稗官,取一人一事為主宰,旁及支引,累百卷或數十卷者。
如《水滸》,本施耐庵所著,一百八人,人各一傳,性情面貌,裝束舉止,儼有一人跳躍紙上。天下最難寫者英雄,而各傳則各色英雄也。天下更難寫者英雄美人,而其中二三傳則別樣英雄、別樣美人也。串插連貫,各具機杼,真是寫生妙手。金聖嘆加以句讀字斷,分評總批,覺成異樣花團錦簇文字。以梁山泊一夢結局,不添蛇足,深得剪裁之妙。雖才大如海,然所尊尚者賊盜,未免與史遷《游俠列傳》之意相同。
再則《三國演義》,演義者,本有其事,而添設敷演,非無中生有者比也。蜀吳魏三分鼎足,依年次序,雖不能體《春秋》正統之義,亦不肯效陳壽之徇私偏側。中間敘述曲折,不乖正史,但桃園結義,戰陣回合,不脫稗官窠臼。杭永年一仿聖嘆筆意批之,似屬效顰,然亦有開生面處,較之《西遊》,實處多於虛處。
蓋《西遊》為證道之書,丘長春借說金丹奧旨,以心猿意馬為真配根本,而五眾以配五行,平空結構,是一蜃樓海市耳。此中妙理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語言文字,僅得其形似者也。乃汪漪從而刻畫美人唐突西子,其批註處,大半摸索皮毛,即通書之太極、無極,何能一語道破耶?
若深切人情世務,無如《金瓶梅》,真稱奇書。欲要止淫,以淫說法;欲要破謎,引謎入悟。其中家常日用應酬世務,奸詐貪狡,諸惡皆作,果報昭然。而文心細如牛毛繭絲,凡寫一人始終口吻酷肖到底,掩卷讀之,但道數語,便能默會為何人。結構鋪張,針線縝密,一字不漏,又豈尋常筆墨可到者哉?彭城張竹坡為之先總大綱,次則逐卷逐段分注批點,可以繼武聖嘆,是懲是勸,一目瞭然。惜其年不永,歿後將刊版抵償夙逋於汪蒼孚,蒼孚舉火焚之,故海內傳者甚少。
嗟乎!四書也,以言文字,誠哉奇觀,然亦在乎人之善讀與不善讀耳。不善讀《水滸》者,狠戾悖逆之心生矣。不善讀《三國》者,權謀狙詐之心生矣。不善讀《西遊》者,詭怪幻妄之心生矣。欲讀《金瓶梅》,先須體認前序,內雲: 「讀此書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讀此書而生效法心者,禽獸也。」(按,此二心說乃東吳弄珠客序中語)然今讀者,多肯讀七十九回以前,少肯讀七十九回以後,豈非禽獸哉!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匯編》第560—561頁。
既從思想、藝術、評點論及「四大奇書」之奇之所在,又極為中肯地提示「四大奇書」的讀法,指出「四大奇書」雖「誠哉奇觀」,關鍵還在作為讀者的你「善讀與不善讀耳」。堪稱極為精當的導讀。
⑤ 寧宗一的個人著作
《中國古典小說戲曲探藝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說不盡的金瓶梅》(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中華文化集粹·文馨篇(上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寧宗一小說戲劇自選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走進困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名著重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教書人手記》(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小說研究論文集《傾聽民間心靈回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心靈文本》(自編文集)。
《心靈文本》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寧宗一講金瓶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金瓶梅可以這樣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中國小說史簡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5月第1版)
《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明清戲劇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中國文化要義》(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金瓶梅百問》(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等。 《中國武俠小說鑒賞辭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2月第1版)
《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金瓶梅小網路叢書》(共四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古典小說精言妙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千篇經典詩詞曲》(包括唐詩、宋詞、元曲各一千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等。
以上著作中三項獲國家獎、兩項獲華北地區獎、五項獲市級獎。
另外:個人新校注的古典小說有《喻世明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參與審定的有《金瓶梅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此書為《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之一種。 在教學與科研的近五十年間,所發表論文約有二百五十萬字(大部分收入以上各書中)。
其中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有:
《中國戲曲藝術發展規律淺探》(《光明日報》1963年10月27日)
《關於戲曲表演藝術特點的幾點理解》(《南開大學學報》第4卷第1期)
《說不盡的金瓶梅》
《一位古代小說家的歷史反思》(原發《光明日報》,後被中國權威刊物、人民出版社《新華文摘》1986年第10期轉載)
《關注古典作家的心態研究》(《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
進入21世紀,代表作是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的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史里尋詩到俗世咀味——明代小說審美意識的演變》(原發表在《天津師大學報》2001年第6期),此文又被《新華文摘》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
⑥ 台灣版五集電視劇金瓶梅里演李萍兒的是誰
我有鏈接 可以看的 鏈接:http:可//漢字不要pan..com/s/個1sj0qZEH 密碼:867d
⑦ 蘭陵笑笑生的身份考證
「蘭陵笑笑生」只是筆名,究為何人呢?該本欣欣子序後接著有一篇廿公《金瓶梅跋》,廿公跋第一句話說「《金瓶梅傳》,為世廟時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則說是「嘉靖間大名士手筆。」就是說,「笑笑生」是明嘉靖間「一巨公」、「大名士」。
「一巨公」也好,「大名士」也罷,仍無真實姓名。這就為後人留下研討《金瓶梅》作者的充分餘地。《金瓶梅》作者成為《金瓶梅》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其廣有影響者為: 此說見於房文齋先生所著《金瓶梅傳奇——蘭陵笑笑生秘史》,東方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該書指認《金瓶梅》一書為丁純父子之作,蘭陵笑笑生就是丁純、丁惟寧。
丁純(公元1504—1576年),字質夫,號海濱,山東諸城天台人。27歲考中舉人,做了20多年的「歲貢」,卻屢試不第。直到50歲上,方才除授鉅鹿縣訓導,後又升任長垣縣教諭,成為一縣學政的全權主持者。由他開始撰寫《惡豪傳》,後經其子丁惟寧繼續創作,更名為《金瓶梅》。
丁惟寧(公元1542—1611年),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進士。後授保定府青苑縣知縣、山西長治縣知縣、巡按直隸監察御史、中憲大夫湖廣副使。才華橫溢,學富五車。主編萬曆版的《諸城縣志》,年僅45歲退職後還家,居於九仙山山麓下(即今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丁家樓子村),現村中有丁公祠堂(文物保護單位)。
丁惟寧在五蓮縣蘭陵峪旁隱居二十餘年,埋頭撰寫《金瓶梅詞話》。後繼其第五子丁耀亢(公元1599—1671年)增刪、修正、校訂、出版。蘭陵笑笑生即丁純父子之稱。「蘭陵」並非山東嶧縣之蘭陵,而是山東五蓮縣九仙山之陽的一條深谷,原名就叫「蘭陵峪」,鄉民俗稱「蘭陵口子」,後改為「洗耳泉」。
為《金瓶梅》寫跋的「廿公」寫道:「《金瓶梅》為世廟時一鉅公寓言,蓋有所刺也。然曲盡人間丑態,其亦先師不刪『鄭衛』之旨乎,中間處處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繼丁其偉、金亮鵬先生考證,「廿公」就是丁惟寧的第五子丁耀亢。「世廟時」,是指明世宗嘉靖朝。丁純在嘉靖年間鄉試中舉後,被授為直隸鉅鹿訓導。明清時代的諸城一帶,有以先人在何處做過官,便以其地冠稱某公的習俗。這里的「鉅公」,正是丁耀亢對其祖父之尊稱。
「欣欣子」為誰?即鍾羽正也。鍾羽正,字淑濂,號龍淵,青州鍾家莊人。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進士,任禮科給事中,工科左給事中,曾主編《青州府志》。署欣欣子,暗寓欣然自得、欣然自適之意。笑笑生,「笑」什麼?一則,笑對世事之荒謬坎欹;二則,笑對人生之禍福。
「東吳弄珠客」,即董其昌也。董為晚明著名的大才子、書畫家,是丁惟寧的摯友,稱《金瓶梅》「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警世寶典」。
這一學說得到金學界的高度關注,山東大學教授、山東《金瓶梅》學會會長王平認為,「丁惟寧說」的論點有很大說服力。來自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專家也認為「蘭陵笑笑生」之謎有望在諸城找到源頭。
按:《金瓶梅》的作者是否丁純父子?「蘭陵」是否山東五蓮縣九仙山莊之峽谷?「蘭陵笑笑生」是否就是丁純、丁惟寧?凡此種種,國內外金學專家正在進一步考證中,此說尚未有定論。 最早透露這一信息的是明袁中道《游居柿錄》。1939年阿瑟·戴維·韋利(英)在英譯本《金瓶梅》的導言中首次提出,卻鬧了一個音近而誤、張冠李戴的笑話。不期60年後,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卻完成了此說剝繭抽絲、瓜熟蒂落般較為全面的論證。該書首先通過對小說中佛、道教描寫的分析,把《金瓶梅》的作者定位為「一位生平跨嘉、隆、萬三朝,而主要活動在嘉靖朝的人物」。接著「指出小說作者同時又是資料豐贍的戲曲學者、技巧純熟的戲曲作家、素養全面的畫家與擅長應用文寫作的幕客」;「作者應該有邊關甚或御敵的生活閱歷」,「具有較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御敵衛國意識」;「作者有強烈的方言俗語愛好」;「作者必有以上各方言區(按指紹興、山東、北京、蘇州、山西、福建、廣東等)的生活經驗」;「有著書藏名於謎的愛好」。並通過《〈金瓶梅〉地理原型考》、《〈金瓶梅〉中的紹興酒及其他紹興風物》、《〈金瓶梅〉中的紹興民俗》、《〈金瓶梅〉中的紹興方言》等考證,「證明小說作者必為紹興人」。然後逐一論證「徐渭符合《金瓶梅》作者的一切條件」。潘承玉還把小說諸謎如「廿公」、「徐姓官員」、「清河縣」、「蘭陵」、「笑笑生」等破解為「浙東紹興府山陰縣徐渭」,歸結到「紹興老儒說」。潘承玉還考索了《金瓶梅》的抄本,認為董其昌是流傳線索中的中心人物,而陶望齡是傳遞抄本的關鍵人物,而「陶望齡手上的《金瓶梅》來自徐渭,而且極可能就是徐渭的原稿」。潘承玉還做有《金瓶梅文本與徐渭文字相關性比較》,「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徐渭文字是徐渭所寫,《詞話》也是徐渭所寫」。他進而論證「紹興士人與嚴嵩」、「沈練與嚴嵩父子」、「徐渭與沈練」,在《緣何泄憤為誰冤》一節中,認為「徐渭因感於鄉風並激於沈練的死而寫《金瓶梅》,而他握以行文的這支筆,則同時飽蘸了他一生的全部不幸」。嚴格地說,潘承玉才是徐渭說的創立者。
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出版於1999年,書中他詳細論述了《金瓶梅》作者之「徐渭說」。河南大學文獻信息研究所研究員邢慧玲在閱讀了潘承玉此書後,特地從河南趕到紹興。看了紹興的城市結構,邢慧玲驚嘆小說中所描寫的「一府兩縣」格局和「縣前街」、「東街」、「大街口」、「獅子街」、「燈市」以及「五里原」等等內外景觀布置在紹興城幾乎全部找到實景。看完徐渭晚年故居「青藤書屋」,邢慧玲驚呼:「《金瓶梅》中西門府所在地就在紹興!我要潛心研究,將畢生精力獻給徐渭,獻給《金瓶梅》的作者徐渭!」
《金瓶梅新證》為何讓邢慧玲如此信服?
在《金瓶梅新證》中,潘承玉對《金瓶梅》文本進行了全面細致地分析,列表詳細對比小說中關於佛教與道教描寫前後的變化。通過對比,潘承玉提出:《金瓶梅》所寫年代是由佛教長期失勢轉而得勢,道教長期得勢轉失勢的時代。小說所反映的時代跨嘉、隆、萬三朝而以嘉靖朝為主,全書定稿約在萬曆十七年後,進而得出結論:作者非嘉靖或者萬曆年代人物,應當是一位生平跨嘉、隆、萬三朝而主要生活在嘉靖朝的人。
《金瓶梅》中,涉及小曲27支、小令59支、散套20套30種,涉及《西廂記》、《兩世姻緣》等戲劇作品24部。
很多場合,人們應該說、罵、哭的時候,作者難掩戲曲創作的沖動,以「曲」代之,創作出眾多戲曲;《金瓶梅》在人物描寫上惟妙惟肖,巧妙運用了繪畫中的白描技法,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張竹坡說:「讀《金瓶梅》,當看其白描處。子弟能看其白描處,必能做出異樣省力巧妙文字也」;除了詩、詞曲、駢文等文學性文體,《金瓶梅》作者運用了部分非文學性應用文體,其中多為官場用文,如第四十八回曾御史的奏章,「違越光儀,倏忽一載。知己難逢,勝游易散。此心耿耿,常在左右……」。
根據以上三點,潘承玉提出:《金瓶梅》的作者除了是位小說家,必定還是一位嫻熟的戲曲作家、畫家和善於寫作官場應用文的幕客。
關於小說的地理原型潘承玉也做了新的考證。
在《金瓶梅》第一回中,清河縣知縣說武松:「雖是陽谷縣人氏,與我這清河縣,只在咫尺。」武松打虎之事「傳得東平一府兩縣,皆知武松之名」。
在明朝,「一府兩縣」在同一城的現象並不多見,小說中東平府含有兩個縣治,陽谷縣與清河縣,西門府所在地為清河縣。小說中雖明確說明西門慶所住地址為「大宋國山東清河縣牌坊」,但是明朝時,東平府並非「一府兩縣」的格局,由此認為小說所寫故事的發生地即山東清河縣的觀點不嚴密。
如果西門府不在山東,那麼小說地理原型究竟在哪裡?
潘承玉查遍明代各史,發現整個北方地區僅有順天、西安兩府,南方地區有應天、蘇州、杭州、湖州與紹興五府,存在「一府兩縣」現象。
為了確定具體原型到底是哪座城市,潘承玉繼續尋找《金瓶梅》中的線索。
小說第四十八回中寫道:「(東平府)調委陽谷縣丞狄斯彬,沿河查訪苗天秀屍體下落」,「巡訪到清河縣城西河邊」,由此得出兩縣治的具體方位是:清河在東,陽谷在西,兩縣中間有界河。
明朝,在可查證的「一府兩縣」的府城中,兩縣治呈東西向排列於府治兩側,並以河為界,只有紹興一府。
通過對小說文本與明朝史實的研究,潘承玉提出顛覆金學界傳統論斷的新觀點:《金瓶梅》中所描寫的地理原型非山東清河縣,而是浙江紹興市。
至此,小說中婦女唯一發型為「杭州簪」,向西門慶借銀子的「杭州劉學官」又稱「前邊劉學官」等等,與小說第七十四回,薛姑子宣卷講到:「這趙郎見詞不能依隨,一日作別起身,往山東買豬去」,與第九十四回,媒婆薛嫂聽人說:「我那邊下著一個山東賣棉花客人。」與小說地理原型為紹興在邏輯上完全吻合。因為,只有是紹興主人才會對朋友說我這邊有個山東客人,山東主人沒必要故意稱對方客人是山東客人,只有在江南杭州附近滿足「一府兩縣」格局的紹興,才會稱「杭州劉學官」為「前邊劉學官」。
既是紹興人,又集畫家、戲劇家和幕客為一體,明朝時哪位紹興人士最有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呢?
最終種種線索集中於一人,此人便是明朝紹興大名士徐渭。
2000年10月,吳敢教授在第四屆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長篇論文《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說:「潘承玉所作《金瓶梅新證》是所有《金瓶梅》作者研究成果中邏輯最為嚴謹、推論最為精微、行文最為典訓、結構最為周到的一種。」
蘭陵笑笑生與王世貞有深仇大恨
無論是《金瓶梅詞話》,還是《綉像金瓶梅》,均可以發現其中有大量影射王世貞(1526-1590年)乃至太倉王世貞家族的內容,態度甚不友好。
一,兩個版本第十七、十八回,均出現了倒霉的兵部尚書王黼,因為保衛京師不力,致使敵軍深入,被言官彈劾,五月下獄,被皇帝親自判決秋後斬首。王世貞的父親王忬(1507-1560年)恰好就是這樣死的,死後也恰好被追封為兵部尚書。王世貞和親友,極其忌諱此事。
二,兩個版本第六十五回歡迎六黃太尉的山東官僚行列中,出現了兩個例外人物,他倆既不是北宋晚期的真實人物,也不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進士。一個是「右布政陳四箴」,現據考證是影射萬曆十七年冒死上諫的大理寺官員雒於仁。一個是「青州王士奇」,現據考證是影射青州兵備副使王世貞和他的長子王士騏。同時出現的黃甲、凌雲翼、狄斯彬同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江南省試舉人,王世貞恰恰在這一科。而王世貞和凌雲翼、狄斯彬、曹禾、黃元白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
三,兩個版本中西門慶的官商事業繼承人張二官名叫「張懋德」,王世貞的弟弟王二官名叫「王世懋」。如果是王世貞或者門客這樣寫《金瓶梅》,情何以堪?
四,《綉像金瓶梅》敵視王世貞,進一步升級。第一回中應伯爵說「如今年時,只好敘些財勢,那裡好敘齒」,明顯影射李攀龍、王世貞因為少年顯貴而排斥老詩人謝榛的醜行。
五,《綉像金瓶梅》第三十回回目「蔡太師擅恩錫爵」,明顯犯了「王錫爵」(1534-1614年)的名字。王錫爵是太倉王氏的領袖,幫助王世貞陞官,幫助王忬封贈。在《綉像本》看來,這都是「蔡太師擅恩」。
六,《綉像金瓶梅》第七十二回王招宣府上「世忠堂」有對聯「喬木風霜古」,這句詩本來是楊士奇的,後來被王世貞抄襲過。書中把這句詩掛在臭名昭著的王招宣府,諷刺可謂毒辣。王招宣府只有王三官,那王大官和王二官哪裡去了?
七,《綉像金瓶梅》第九十三回敗家子「陳敬濟」當了道士,取名「陳宗美」,成了孌童。王世芳(1503-1563年),字濟美,王世貞堂兄。王世懋(1536-1588年),字敬美。王世貞,自己字元美。如果是王世貞或者門客這樣寫《金瓶梅》,情何以堪?
可知作者蘭陵笑笑生既是嚴嵩的仇家,又是王世貞的仇家。二者交集,現有作者嫌疑人中唯有徐渭符合這一條件。 究竟誰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書上所署筆名「蘭陵笑笑生」究竟是何方人士?這個中國文學史和金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專家學者和讀者。2008年11月浙江學者陳明達推出長篇論文《(金瓶梅)作者蔡榮名考》,論文中解釋《金瓶梅》作者為明朝黃岩人氏蔡榮名。
蔡榮名(1559--?)字去疾,別字簸凡,明黃岩人。出身書香門第,習研古詩文。曾祖父蔡余慶,進士出身,曾任汀州知府。祖父蔡紹科,舉人,曾任大理知府。叔父蔡宗明,進士出身,官至禮部郎中。蔡榮名少小聰慧異常,17歲時考中頭名秀才。但他我行我素,偏激狂傲,不耐繁文縟節,多次赴省試均未中舉。於是就縱情詩酒,醉中成詩。著有《太極注》、《芙蓉亭詩鈔》。蔡榮名於24歲北上拜謁王世貞,深受賞識,延為上賓。留住在府。陳明達從八個方面考證:1,書中大量獨特的黃岩方言證實只有黃岩人才能寫得出來。2,蔡榮名的出身、經歷和秉性符合寫作《金瓶梅》的身份;《芙蓉亭詩鈔》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證據。3,王世貞鼎力相助蔡榮名完成寫作《金瓶梅》。王世貞詩「袖攜天台石,吐作弇山雲」。「兩年兩扣先生門,沾沾所見愜所聞」及蔡榮名《弇山行》證實,《金瓶梅》初稿是蔡榮名的,也是蔡榮名在弇山園兩年最後定稿的。4,王世貞「袖攜天台石」;欣欣子序「吾友笑笑生為此,爰馨平日所蘊者,著斯傳」;《金瓶梅》36回955頁:蔡狀元道:「學生蔡蘊,賤號一泉,」「泉」,水源也,黃岩話「水、書」同音,均念「xu」。意思就是蔡蘊書源也。三者均指《金瓶梅》書稿出處,證實笑笑生就是蔡榮名。5.「蘭陵笑笑生」出自王世貞詩「吾憐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中的「陶陶酒人」,蘭陵指代酒。「欣欣子」的「欣欣」出自王世貞詩「沾沾所見愜所聞」中的「沾沾」;6,欣欣子書於明賢里之軒」。「欣欣」的第二個含義是「欣欣向榮」,所以,整個署名隱含「榮名閑里書之於軒」。7,《金瓶梅》跋中的「鉅公」指張居正。王世貞與張居正是同年,要影射張居正,必須讓作者隱姓埋名,所以託名「蘭陵笑笑生」。8,歷來許多學者不解的疑惑在蔡榮名身上都能找到答案。如「三七」、「鳳城」、「芙蓉亭」等的出處。 此說見《金瓶梅》滿文譯本序。該書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五月穀旦序:「此書乃明朝閑散儒生盧楠斥嚴嵩、嚴世蕃父子所著之說,不知確否?」
盧楠,明代文學家,字少楩,大名浚縣人。太學生,明末廣五子之一,著有《蠛蠓集》等。他是王世貞的高足,富有才華,極為熟悉浚縣、臨清一帶的社會風情、市民生活,具有創作《金瓶梅》的條件。王汝梅教授在《談滿文本金瓶梅序》一文中,申述了盧楠說,然無確證。 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字猶龍,別號茂苑野史、龍子猶、顧曲散人、姑蘇詞奴、詹詹外史、平平閣主人、墨憨齋主人等等,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崇禎中,由貢生授福建壽寧知縣。清兵渡江時,參加過抗清斗爭。受李贄為代表的晚明進步文學思潮影響頗大,重視小說、戲曲和通俗文學。編纂話本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民歌集——《桂枝兒》、《山歌》;筆記——《古今談概》、《情史》;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散曲集《太霞新奏》;戲曲《墨憨齋定本傳奇》等。馮夢龍是晚明一位極為活躍而多才、多藝、多產的作家。《蘇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誌》中曾稱贊他「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他幼年家貧,讀書用功,對文、史、哲深有研究。曾在私塾里教過書,講解《春秋》,所以後來能寫出《春秋衡庫》。中年時期,靠賣文為生,曾給蘇州的書社(店)編寫過大量的書稿、書籍。據《太霞新奏》中的有關記載和散曲,我們知道他青年時期曾經熱戀過一位叫侯慧卿的著名歌妓。後來侯慧卿嫁了人,使他大失所望,遂絕跡青樓,結束了放浪的生活。可見馮夢龍曾經在一段不短的時間里放浪於青樓。由於他在青樓歌場、茶坊酒肆活動,使他對市民的社會生活十分了解,也使得他有機會觀察和分析那些沉淪於社會底層的女性們的生活和心態。他做官是在56歲的晚年。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魏子雲認為《金瓶梅詞話》中的《祭頭巾文》一文,在馮夢龍所編寫的《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的「凡例」中,有「金陵遊客」馮夢龍寫《頭巾賦》的記錄,所以,《開卷一笑》和馮夢龍的《古今談概》、《古今笑林》、《智囊補》等著作後,認為文句「不惟有其語態雷同處,且有引言慣用語」,可以「肯定《金瓶梅詞話》是馮夢龍參與的改寫本,連『欣欣子』與『東吳弄珠客』都是馮夢龍的化名」。陳昌恆先生則從考索馮夢龍的名號入手,得出「東吳弄珠客」、「蘭陵笑笑生」、「欣欣子」等都是馮夢龍的化名。它三篇序跋,署名、尾語不同,但實為一文,倘排比研究,則構成一篇完整的《金瓶梅》研究論文。同時具體論證了馮氏創作《金瓶梅》的三個階段。另有些學者指出,「崇禎本」《金瓶梅》詞話亦宜出自馮夢龍之手。在《金瓶梅》的早期傳播和成書過程的研究中,馮夢龍的特殊作用,應值得注意。
專家們認為《金瓶梅》不一定是世代累積型的一種集體創作,但並不否定曾經有人系統整理或最後修定,而且這個最後修定,也難以確定是一次或多次,多次是指在一次初步完成後,又經同時或不同時代的人對作品進行較大的或最後的修定、寫定。同時要解開《金瓶梅》作者之謎,還必須從三個框框里跳出來:第一,「嘉靖間」,第二,「山東人」,第三,「大名士」。才能比較科學地去探討,而現存萬曆本,即丁巳年(公元1617年)刻本,應是初刻本,初刻即是新刻,也即是首刻,這與馮夢龍關系極大,最後修定者或寫定的非他莫屬。 此外還有李先芳說、沈德符說、馮維敏說、謝榛說、臧晉叔說、金聖嘆說、田藝蘅說、王采說、唐寅說、李攀龍說、蕭鳴鳳說、胡忠說、劉修亭說、李卓吾說、湯顯祖說、陶望齡說、丁耀亢說、丘志充說、袁宏道兄弟說等,不一而足。
還有更早一些的「紹興老儒」、「金吾戚里門客」、「某孝廉」等。據統計,這個名單截止到2013年已有60餘眾之多了。但這絕不是最後的數字,說不定哪一天,這個名單就要上升到三位數了。
除此之外,還有「世界累積」型的「集體創作」說。而丁朗先生則認為,《金瓶梅》的原著作權,並不屬於「蘭陵笑笑生」。所謂「蘭陵笑笑生」基本上是一個冒名頂替、欺世盜名的人物。他有可能是現存《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三和五十四這兩回的修改者。更大的可能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么一個人,純粹是炮製序文的那位夫子為了滿足出版商的需要,心血來潮,隨手杜撰出來的一位「烏有先生」、「子虛真人」。丁朗先生主張「掛一張尋人畫像在北京街頭」,他給這位作者花了一幅肖像,認為他應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他長期生活於北京東部城區。二、他經常出入於「本司三院」之類的地方。三、他對武官生活的了解超過了他對文官生活的了解;他對京城知識的了解超過了對外地知識的了解;他對實際生活知識的了解超過了他對書本知識的了解;而他的書本知識(包括歷史、地理知識等等)又主要來源於宋元活本和各種戲曲的戲文之中。四、他幾乎沒有什麼詩才,甚至不大懂得詩詞格律,而對流行歌曲及民間小調的愛好,非同一般。五、他與曲藝界關系密切。六、他同嘉靖朝失勢一派的太監們觀念一致,愛其所愛,惡其所惡。而且他本人極可能是個性無能者和性變態者。七、他同明嘉靖丁未科的某些進士有交往,同時可能與嘉靖皇帝有深仇大恨。(見丁朗著《金瓶梅與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盡管《金瓶梅》作者候選人名單越來越長,而且如黃霖關於屠隆說,卜鍵關於李開先說,魯歌、馬征關於王稚登說,許建平、霍現俊關於王世貞說,潘承玉關於徐渭說等,在當今《金瓶梅》研究成果中可以並稱五大說,但平心而論,尚沒有一說為學術界所普遍認同,同時以上所有說法均無直接證據證明蘭陵笑笑生的籍貫與姓名。四百多年以來,學者們為了解開這個謎,作了多少深文周納的辨析、研究,至今仍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周續賡副教授曾幽默地說,除非哪一天地下出土了什麼有關文物,否則這場爭論便永遠不會完結。
⑧ 葉思芬是誰, 在哪裡可以聽到她的作品 先前豆瓣里都在討論她,所以問問大家
葉思芬:國學名師,最近她的《金瓶梅》私房筆記正在聽眾中熱播。大眾回點評如下:答
透過肉慾情慾物慾,洞見復雜人性;從西門慶的商業興衰透視官商規則;從尋常百姓到豪門權貴的衣食住行,尋找經濟學的蹤跡;從巷陌趣事到市井生活,為你展開一幅活脫脫的晚明浮世繪;從一首首醒世金言,反觀自身的修為。讀《金瓶梅》,如果只是「陣亡」在西門大官人的男歡女愛,那就太可惜了;其實《金瓶梅》是關於大明王朝的網路全書,書中活色生香的成人世界在今天一樣活靈活現。葉思芬教授講《金瓶梅》有什麼不同
金瓶梅是天下第一奇書、第一世情書,寫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興高采烈。如果說紅樓夢是滿漢全席,色香俱全;那麼金瓶梅就是山間美味,頗富野趣。潘金蓮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女青年;西門慶在今天會為了逃稅捐筆善款成為大善人。
⑨ 《金瓶梅》為何被稱為奇書,它到底」奇」在哪裡
問到《金瓶梅》了。勉強答一下,純屬個人的讀後感。
評判任何一部書,都不可脫離創作時代背景。《金瓶梅》成書於是明朝中期。而明朝卻是我國小說發展的高峰期。元末明初有《水滸傳》,跟著就是施耐庵的弟子羅貫中寫出了《三國演義》,中後期則是《金瓶梅》和《西遊記》,直至清朝的《紅樓夢》達到頂峰。之所以先扯這些,其實是要通過比較,來確定《金瓶梅》的最大特點。
第三個奇就是,這部書的爭論
所有名著中,對《金瓶梅》的爭論最是讓人稱奇,因為非常極端。但公認的卻是這個評價:讀《金瓶梅》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獸耳!
瞅瞅,《金瓶梅》竟然成了一個人的人品試金石了,這種情況是其他名著不存在的。
總體來說,筆者看著《金瓶梅》有這三奇。
總結說來就是,其一是,對歷史的把脈非常准,那股子市儈庸俗血淚,讓人稱奇。其二,書籍一直遭禁,反而成其名,書籍命運讓人稱奇。其三,對《金瓶梅》的爭論稱奇,竟然演變為人品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