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張寶慶副教授
① 李蘇的生平概況
李蘇,原名張寶慶。1914年出生在江蘇省揚州市。家庭人口較多,子女求學途徑不一。李蘇受母親和兩位舅父影響較大,大舅父李方漠是揚州有名的中學教師,二舅父李方訓是南京金陵大學教授。李蘇7歲時,沒有繼承祖訓攻讀四書五經和孔孟之道,而進入了揚州雙忠祠小學校,繼而考人了江蘇省立第五師范附小。1927年就讀私立揚州中學初中一年級。由於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後又考取轉入了有名的江蘇省立揚州中學。「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揚州中學後,全校學生舉行罷課,李蘇是主要組織者之一。1932年李蘇高中畢業後,受二舅父李方訓指教,報考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被錄取。李蘇在大學重點攻讀有機化學,成績優秀。三四年級期間,他邊讀書邊擔任助教,承擔學生在實驗室的試驗管理工作,同時還抽時間擔任家庭教師和中學的化學教師,以半工半讀完成了大學本科的學業,獲理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李蘇考取了南京金陵大學理科研究所化學部研究生,攻讀理論有機化學碩士學位。在校期間,李蘇是一個有強烈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進步青年,曾任理學院學生會主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一二•九」運動,組織救國會等進步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金陵大學內遷四川,李蘇只讀了一年研究生,就在全民動員、抗戰救國的感召下,進入兵工署應用化學研究所,後到四川瀘州23兵工廠從事毒氣和防化學戰的研究工作。他一邊工作一邊從事救亡活動,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四川瀘縣中心縣委宣傳部秘書,中心支部宣傳委員,四川江安縣委書記。
1940年初,革命根據地延安籌辦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急需高等教學人才。李蘇經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推薦,於1940年6月奔赴延安,在自然科學院從事教學工作,歷任大學部主任、自然教育科科長、化學系與化工系主任、講師、教授等職。1945年抗戰勝利後,自然科學院遷往河北張家口,李蘇被分配到延安軍工局搞炸葯研究和生產。1946年4月調到晉察冀根據地任宣化建國冶煉公司副經理。10月負責籌建兵工七廠和化學四分廠,任廠長,組織生產火葯、炸葯。1947年11月河北省石家莊解放後,李蘇隨軍進城,負責接管煉焦廠,擔任廠長,組織研究生產焦化產品。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李蘇當日隨解放大軍進城,擔任接管華北化學工業總軍代表,組織天津地區幾個化工廠恢復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建中央重工業部化學工業管理局,李蘇擔任副局長,他全力以赴謀劃中國化學工業的恢復和發展。1952年8月李蘇以化工專業隨員的身份參加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陳雲和李富春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蘇,商談蘇聯政府援助中國經濟建設的具體方案。隨後李蘇就吉林、太原、蘭州三大化工基地援建項目的產品方案、生產規模、技術路線、廠址選擇等方面的問題,曾多次赴蘇進行技術談判,並在國內參加援建化工項目的組織實施。1956年6月1日化學工業部成立後,李蘇擔任部長助理,1957年後兼任技術司司長,負責化工科學技術組織領導工作。1958年創建北京化工學院,李蘇兼任第一任院長。1959年李蘇任化工部副部長,主管化工科技和外事工作,為組建化工科研機構和國際科技合作做了大量工作。為了配合中國國防工業「兩彈一機」的研製,化學工業部1959年組建了化工新型材料領導小組,李蘇任組長。他調動全行業技術骨幹力量開展攻關會戰,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的表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李蘇被下放「五七」幹校接受「審查」。1972年李蘇回京後,擔任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組織石化工業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會戰。1978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協助院長主管化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1983年起任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負責石油化工的戰略規劃和大企業的技術咨詢工作。
李蘇是全國政協五屆、六屆、七屆委員,曾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國家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發明協會委員,中國老區技術開發研究促進會高級顧問,國際化學會籌委會委員,北京化工學院名譽教授,《中國大網路全書•化學卷》編委會副主任。
李蘇從事化工教育、科研開發、生產建設工作56個春秋,先後在國內外發表過有關化學、化工學術論文9篇、考察調研報告14篇、會議報告及回憶錄20多篇,並翻譯出版了《工藝過程分析器的取樣系統》英文專著。1992年化學工業部給李蘇頒發了在國防化工的創業和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獎勵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