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教授記錄

大學教授記錄

發布時間: 2021-01-12 14:39:07

『壹』 上海交通大學歷屆教授人員名單怎麼查詢

交通大學校史沿革中應該有每年的教授數量1959年後的上交史中應該有載

『貳』 求一些中國著名大學教授的精彩演講

浙大鄭強教授的演講,不知你是否需要,先下來聽一耳朵回在說。答
在這里!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B5%99%E5%A4%A7%E9%83%91%E5%BC%BA&id=0

『叄』 全國大學教授的名單在哪裏能夠查到

大牛與你有何干?

『肆』 羅新的北京大學教授

羅新,男,1963年生,現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81年-198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9年-199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2年-199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的民族形勢與社會整合》。 1979-1981年,在湖北襄陽地區中學(今襄樊市四中)讀高中;
1981-198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5-1986年,在武漢工學院(今武漢科技大學)任教;
1986-1989年,在湖北省地方誌辦公室工作;
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92-1995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95年-- 在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工作 1 《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原學》,第一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
2 《北大館藏<給事君夫人韓氏墓誌>辨偽》,《文獻》,1996年第1期,1996年1月。
3 《從依傍漢室到自立門戶---劉氏漢趙歷史的兩個階段》,《原學》,第五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7月。
4 《從蕭曹為相看所謂漢承秦制》,《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1996年10月。
5 《五燕政權下的華北士族》,《國學研究》, 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6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樂浪王氏》,《韓國學論文集》,新華出版社,1997年9月。
7 《枋頭、灄頭兩集團的凝成與前秦、後秦的建立》,《原學》,第六輯,1998年5月。
8 《墨山國之路》,《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9 《陳敏「七弟頑冗」考》,《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5月。
10 《關注高聳天外的昆侖山——評新譯〈西域考古圖記〉》(書評),《光明日報》,1999年5月21日。
11 《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獲》,《文物》,1999年第5期。(與王素、宋少華合寫)
12 《走馬樓吳簡整理工作的新進展》,《北大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13 《吐谷渾與昆侖玉》,《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
14 《吳簡中的「督軍糧都尉」簡》,《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5 《元散曲所見祆教資料》,《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6 《跋北齊可朱渾孝裕墓誌》,《北大史學》第8輯,北大出版社,2001年。
17 《走馬樓吳簡中建安紀年簡問題》,《文物》2002年第10期。
18 《踏訪東巡碑》,《文史知識》,2002年第6期。
19 《五回道》,《文史知識》,2002年第7期。
20 《仇池行》,《文史知識》,2002年第11期。
21 《北朝墓誌叢札(一)》,《北大史學》第9輯,北大出版社,2003年。
22 《說〈文館詞林〉魏收〈征南將軍和安碑銘〉》,《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3 《話說飛狐道》,《文史知識》,2004年第4期。
24 《監池司馬簡及相關問題》,《吳簡研究》第一輯,崇文書局,2004年7月。
25 《吳簡所見之督郵制度》;《吳簡研究》第一輯,崇文書局,2004年7月。
26 《新見北齊豐洛墓誌考釋》,《北朝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27 《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8 《北魏直勤考》,《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9 《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30 《走訪突厥三大碑》,《文史知識》2005年第1期。
31 《陳留公主》,《讀書》2005年第2期。
32 《可汗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33 《回鶻牙帳城掠影》,《文史知識》2005年第5期。
34 《應重視草原社會及其歷史的連續性和統一性》,《中國民族報》2005年7月29日第7版。35 《跋北魏太武帝東巡碑》,《北大史學》第11輯,2005年8月。
36 《契丹古城青草長》,《文史知識》2005年第10期。
37 《跋北魏鄭平城妻李暉儀墓誌》,《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38 《北魏孝文帝吊比干碑的立碑時間》,《文史》2005年第4期。
39 《吳簡中的「作部工師」問題》,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40 《北齊韓長鸞之家世》,《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1 《匈奴單於號研究》,《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2 《閑說呂無黨》,《書城》2006年第1期。
43 《北魏太武帝的鮮卑本名》,《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44 《再說暾欲谷其人》,《文史》2006年第3期。
45 《也說吳平斛》,《吳簡研究》第二輯,崇文書局,2006年9月。
46 《另一個敕勒川》,《歷史學家茶座》第5輯(2006)。
47 《論拓跋鮮卑之得名》,《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
48 《匈奴:故事還是歷史》,《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06年第12期。
49 《虞弘墓誌所見的柔然官制》,《北大史學》第12輯(2007年1月),50-73頁。
50 《柔然官制續考》,《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1期,73-97頁。
51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北魏元則、元宥墓誌疏解》,《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22-28頁。
52 《雪中的游思》,《歷史學家茶座》第7輯(2007年第1期),88-94頁。
53 《始建國二年詔書冊與新莽分立匈奴十五單於》,黃留珠、魏全瑞(主編)《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6月,181-184頁。
54 《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吳簡研討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日本長沙呉簡研究會(編)《長沙呉簡研究報告》第3集,東京:2007年,103-108頁。
55 《試論曹操的爵制改革》,《文史》2007年第3期,51-61頁。
56 《跋前秦梁阿廣墓誌》,《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57 《殺人石猜想》,《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第1期,第120-127頁。
58 《新出墓誌與現代學術倫理》,《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
59 《橫笛莫吹行路難》,《中華讀書報》2008年3月12日。
60 《斯德本與中國藝術史》,《書城》2008年第4期。
61 《論闕特勤之「闕」》,《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第192-202頁。
62 《橫絕大漠心飛揚》,《歷史學家茶座》2008年第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38-144頁。
63 《高昌文書中的柔然政治名號》,《吐魯番學研究》,2008年第1期。
64 《松下憲一《北魏胡族體制論》評介》,《北大史學》,第13輯。
65 《跋北魏辛鳳麟妻胡顯明、辛祥及妻李慶容墓誌》,《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66 《「真吏」新解》,《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1期,第121-131頁。
67 《從民族的起源研究轉向族群的認同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53-264頁。
68 《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亞淵源》,《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的性質》,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2009年。
69 《王化與山險》,《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
70 《吉木薩爾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銘的調查與思考》,《西域文史》第3輯,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
71 《為你跋山涉海》,《書城》2009年第10期。
72 《跋敦煌莫高窟所出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綉發願文》,《文史》2009年第4期。
73 《北魏申洪之墓誌補釋》,中國文物研究所主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
74 《北魏道武帝的鮮卑語本名》,《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31-42頁。
75 《2010年9月訪烏茲別克散記》,《傳承》2010年第3期(總第17期),2010年12月,第56-67頁。
76 《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大觀》2011年第1卷(總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40-47頁。
77. 《茹茹公主》,《文景》2011年4月號(總第74期),第40-51頁。
78. A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er Asian Political Titulary, in: Mehmet ?lmez ed., ?tüken』den ?stanbul』a Türk?enin 1290 Y?l? (720-2010) Sempozyumu Bildiriler, ?stanbul: ?stanbul Büyük?ehir Belediyesi Kültür ve Sosyal ??ler Daire Ba?kanl???, 2011, pp. 111-117.
79.《北魏皇室制名漢化考》(日文),《魏晉南北朝における貴族制の形成と三教文學》,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9月,第247-258頁。
80.《說北魏孝文帝之賜名》,《文史》2011年第3期,第49-61頁。
81.《北魏太武帝東巡碑的新發現》(與李泉匯合著),《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9期,第99-109頁。
82.《一曲風高奏古宮——讀姚大力〈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中華讀書報》2011年6月22日第9版。
83.《蒙古國出土的唐代仆固乙突墓誌》,載台灣政治大學編《中原與域外》,2011年。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3月。(與葉煒合著)
《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殺人石猜想》,中華書局,2010年5月。
《歷史的高原游牧》,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吳簡研究》第三輯(羅新、宋少華主編),中華書局,2011年6月。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diana University ,2012。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與王素合作)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叄】,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與王素合作) 鈴木宏節《暾欲谷碑文研究史概論》,《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1期。
主持選、譯《丹尼斯·塞諾內亞研究文選》,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我年輕時,某個趕寫博士論文的冬夜,在FM97.4里聽了朱哲琴的《黃孩子》,那種空曠蕭索的孤獨感和無望感,恰好匹配了我寫不下去卻不得不寫的絕境。「在白人的大街上,有許多藍色目光。……在黃人的家庭里,有許多黑色目光。」歌詞把白人藍眼與黃人黑眼相比對,傾訴東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里唱道, 「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和唱歌時的朱哲琴一樣,我聽歌的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黃種人」。那首唱遍中國的《龍的傳人》里就有一句「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盡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
這許多年間,如同周伯通努力忘記《九陰真經》那樣,我們逐漸把一團又一團的教育漿糊從腦子里清除出去。種族思維邏輯下的眾多概念已經不再流行了,我們知道了人種分類是偽科學,也明白了人類體質特徵的差異其實是幾萬年來生存於地球不同環境所發生的適應性變化而已。在西方學術著作與公眾媒體上已很難找到「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這樣對東亞的標簽了。不幸的是,這些標簽及其代表的種族思維在兩百多年來種族思維的受害地區如中國,卻還遠遠沒有成為陳跡。即使在中國近年所出的考古報告中,我們依然很容易讀到骨骼分析的專章,其中常常有人種方面的數據與推測,特別是邊疆古代人骨的種族分析,諸如有多少屬於歐羅巴人種,有多少屬於蒙古人種,等等。等而下之的,還有對古代族群骨骼的細致分類,全然不顧古代族群的根本屬性其實是政治單元而不是血緣集合。毫無疑問,對於種族思維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是我們常識教育中的空白點。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恰好有了一部反思種族思維的上佳教材,這就是奇邁可(Michael Keevak)的新著《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此書著力於再現西方社會對東亞人群進行描述和理解的觀念史變遷,考察了「黃種人」觀念的起源,人種分類理論中「黃色蒙古人種」在西方科學界的定型,以及這一學說如何傳播至東方並為東方社會廣泛接受的知識過程,是一部有關種族思維有趣卻沉重的社會文化史。
不難理解的是,「黃色人種」的本意是指皮膚為黃色的人種。可是,奇邁可此書一個令人吃驚的發現卻是,把東亞人的膚色歸類為黃色,並非經驗觀察的結果,而完全是一種近代科學的新發明。十八世紀中期之前的各類西人旅行報告中,對東亞人(主要是中國人和日本人)膚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欖色等,絕少認為東亞人在膚色上與歐洲人迥然有別。包括旅行家、商人和傳教士在內的觀察者注意到,東亞不同地區的人群體質特徵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比如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比起來膚色要暗一些,但這種差別與歐洲各國間的差異一樣,只是深淺之別。這才是經驗觀察的記錄。那時常常被西方觀察者歸類為「黃皮膚」的,恰恰是在十九世紀被納入「白人」范圍的印度人。
色彩不單單是對物理現象的客觀描述,還帶著各文化傳統所賦予的價值與情感。籠統地說(當然只是就奇邁可所要論述的方向而言),西方傳統中白色代表著神聖、純潔、智慧和高貴,黑色象徵著邪惡、污賤、死亡和野蠻,黃色則意味著不潔、低俗、病態與恐怖。當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被認為與西方一樣是文明社會的時候,西方旅行者看東方人的膚色是白的,一點也不黃。但隨著西歐工業革命的發展,古老的東方社會越來越顯得落後、停滯與衰退,東方人的膚色也就慢慢失去了被描述為白色的資格。奇邁可調查了這種轉變,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的觀察者稱東亞人的膚色近似白色但並不是白色,到底是什麼顏色呢?棕色、橄欖色、灰白色、鉛色,等等,總之再也不是白色了。不過,幾乎還沒有人以單純的黃來描述東亞人的膚色,因為黃色的確並不是一個可以在東亞用肉眼憑經驗觀察到的膚色。白色被歐洲人壟斷之後,如何描述東亞人,似乎在相當長時間和相當廣的范圍內,難以達成一致。這個問題的解決,要等歐洲中心主義繼續成長,超越經驗觀察,由近代動植物分類學、人類學和進化論主導,才最終實現了東亞人膚色由白向黃的歷史性跳躍。
十八世紀中期開始的人種分類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中的種族思維取代了古典的經驗描述,自然體系中的人類在科學上得以分門別類。人種分類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學者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他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體系》中把人類分為四種,其中歐羅巴白種人、美洲印第安紅種人和非洲黑種人都是那時已廣為西方社會所熟悉的說法,只有亞洲人的膚色他用了一個並不明確的拉丁詞fuscus,通常可以理解為深色或棕色。在1740年的德文譯本中,這個詞被譯為德語的gelblich「微黃」。奇邁可認為,這是亞洲人種的膚色從各種可選擇的顏色最終走向「黃色」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一步是由林奈本人邁出的。他在1758-1759年出版該書第十版時,把亞洲人的顏色由fuscus改為luris,而這個詞可以譯為黃、淡黃、蠟黃、蒼白、死一般的顏色,等等。奇邁可強調,林奈並非簡單地要在白與黑兩極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過渡色,他其實是在找一個暗示病態和不健康的詞來指稱亞洲人,因為林奈說過,植物呈現luris顏色就意味著悲傷和可疑。
十八世紀後期,所謂的科學種族論(Scientific Racism)里程碑性的發展來自於人類學家布魯門巴哈(Johann F. Blumenbach, 1752-1840)。這位號稱體質人類學之父的德國科學家不滿意林奈等人以大洲為單位和以膚色為標准區分人種的做法,轉而採用體質特徵特別是頭骨形態分析的方法把人類分為五個種群,分別命名為高加索人種、衣索比亞人種、美洲人種、馬來人種和蒙古人種。他發明的人種名稱中,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這兩個詞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種族思維正在被拋棄的今天,它們仍頑強地頻頻出現在各種科學與通俗文字里。盡管布魯門巴哈認為膚色的分類不精確易混淆,而且他自己只專注於頭骨分析,但他還是把流行的膚色分類與他的頭骨分類相結合,從而出現了白色高加索人種、黑色衣索比亞人種、紅色美洲人種、黑褐色馬來人種和黃色蒙古人種的五大人種分類法。在奇邁可看來,正是由於蒙古名稱為學界所廣泛接受,與該人種相聯系的黃色也就穩定下來,一枝獨秀,成為所有各備選顏色中最終的勝出者。從此,東亞人種就具有了蒙古體質與黃色皮膚的雙重標簽。
1795年是科學種族論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布魯門巴哈創造了「蒙古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等全新概念。之後的數十年間,盡管仍有人對如何更好地描述東方人的膚色存有爭議,東亞人的「蒙古人種」屬性則已普遍視為定論。布魯門巴哈為什麼採用蒙古來命名東亞人種呢?奇邁可分析,這並不是一個隨意的、方便的選擇,也不是因為蒙古人頭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據說這是以高加索命名白種人的理由),而是因為蒙古人是歷史上最令西方驚恐的東方人,這個名稱足以喚起西方對於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兒的歷史記憶。布魯門巴哈反復提示蒙古與韃靼的區別,他把韃靼之名給予突厥人,認為包括韃靼在內的中亞以及中東、南亞和北非人,和歐洲人一樣都屬於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則專指東亞人。
布魯門巴哈創立的體質人類學立即把人種研究當作該學科的全部內容,迅速把科學種族論推向極致。處在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紅種人、黑褐色人種和黃色人種,如同處在黑夜與白天之間、文明與野蠻之間、完美與惡賤之間的過渡。人種之間的體質差異,不僅僅是生理性差異,還反映了道德與智力的差異。解剖學所證實的高加索人種較大的腦容量決定了白種人的智力優越於其他人種,而且淺膚色和高眉骨也與他們最高的道德水平有因果關系;蒙古人種特有的淺黃膚色和內眥贅皮,與他們生性中的狡黠陰暗、僵化死板有直接的相關性;而衣索比亞人種的深膚色、低眉骨與厚嘴唇,則表明他們仍然接近於猿類。既然人的道德與智力差異取決於生理差異,那麼,不僅人種之間,而且各人種的亞種之間的差異,也會指向血統的優劣之別,比如日耳曼人就比其他白人要優越得多,而對白人純潔性和高貴性威脅最大的是白人中的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這就進一步推動科學種族論走上更荒謬、也更邪惡的不歸路。
奇邁可的注意力集中在膚色上,特別是所謂蒙古人種的膚色上。他用了很大篇幅描述體質人類學家以科學研究的嚴謹和細致,百折不撓地投身於測定膚色的科學事業,他們設計各種方法,發明各種儀器,積累和分析有色人種特別是蒙古人種的膚色屬性的詳實數據。他們在進行這項工作之初,早已深信蒙古人種的黃皮膚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如果肉眼難以看到,那是因為黃色隱藏在表象之下,只有科學測量、科學實驗和科學計算才能還原黃色的真相。依據進化論理論,在人類進化的兩極之間,即完美階段高加索人與原始階段非洲黑人之間,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代表了進化過程的一個中間階段,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東亞雖然有過較高級的古代文明,到一定時候卻停滯僵化,以致遠遠落後於西方。有些東亞人看上去不僅不黃,而且似乎比許多歐洲人更為白皙,那也一定是因為東亞歷史上有過歐洲血統的混入。
奇邁可專辟一章講種族思維在醫學中的發展,圍繞三個以蒙古命名的病症來說明十九世紀科學種族論的深刻影響。第一個是「蒙古眼褶」。按照人種分類的生理學描述,蒙古人種眼睛細長且小,有明顯內眥贅皮(又稱蒙古褶),眼角上眼皮覆蓋下眼皮。醫生發現部分歐洲人兒童期也會出現眼內眥贅皮,在進化論的視野下,這種現象恰恰成為白種人進化程度高於黃種人的證據。第二個以蒙古命名的病症是「蒙古斑」,這種骶部色素斑本是一種良性的先天胎記,普遍出現在世界各人群中,但因非洲人皮膚色素較深、歐洲人皮膚色素較淺,均不易察覺,故於東亞人群中最為常見,最初被認為僅見於東亞,因而被西方醫學界命名為「蒙古斑」。一種科學解釋把這種胎記看成人類進化中脫落了的尾巴的遺痕,而這種遺痕不見於白人,同樣說明白人的進化程度是最高的。對於部分歐洲嬰兒中也存在的這類胎記,有些學者解釋與中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有關,這種解釋又被用來佐證人類混種的危害。第三個就是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生John L. Down發現並命名的「蒙古人病」。這種現已改以發現者姓氏命名的「唐氏綜合征」,是染色體變異造成的遺傳性智障疾病,最初只在歐洲人中發現,因為患者面容都很相像,臉部較寬,眼睛小而上挑,與人們理解中的蒙古人種的面部特徵頗為相似,發現者遂稱之為「蒙古人病」或「蒙古傻子」。白人患了智障疾病怎麼會呈現蒙古人的面容特徵呢?符合進化論的解釋是,智障疾病就是人類進化的反向衰退,高加索人種衰退的結果,就是回到較低級的蒙古人種階段,所以會有蒙古人的面容。按照這個荒誕的病理理論,如果蒙古人種也發生智障衰退,患者就應該呈現黑人的面部特徵。後來在白人以外、包括東亞在內的世界各人群中都發現了這類病患,舊的病理解釋也早已拋棄,這個有著強烈病態特徵的「蒙古病」名稱卻被醫學界沿用到差不多二十年前。
正如有些醫學機構所批評的,至遲從科學種族論興起以來,以種族為根據的病理分析已經成為某種本能反應,把種族、族群這類假定以血緣依據劃分邊界的社會單元,與某些病患的發生機理和流行范圍聯系起來。這種做法直到目前還頗有市場,盡管國際上一些著名的醫學雜志已開始要求作者不再以種族作為解釋變數。我們舉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關於腳的小拇指趾甲分叉的種族或族群解釋。腳小拇指趾甲分叉,在中國有許多種解釋,其中很多都從種族或族群角度切入。比如,有人說這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也有人解釋這是漢族的特徵,還有人認為這是滿族的特徵。最浪漫的解釋把這種疾病現象與明代洪洞縣的移民傳說聯系在一起,說具此特徵者都是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的後裔。這種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指甲疾病(Onychoschizia),可能僅僅與營養缺陷或身體脫水有關,從種族角度尋求病理解釋只能是緣木求魚。
每個文化體、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種族思維傳統,但只有西方的科學種族論帶有科學的光環,並作為近代西方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進入非西方世界。奇邁可考察了黃色蒙古人種觀念在中國和日本被接受的過程,發現中國人接受此一觀念更加主動,因為黃色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沒有什麼負面意義(表色情涵義的「黃色」一詞是後來從西方yellow journalism轉化而來的),諸如黃帝、黃河等專名的傳統以及黃色的尊貴地位等因素,使中國人接受黃色人種歸類並無困難,需要剔除的僅僅是西方人附加於白色與黃色的種種價值褒貶。而日本傳統中黃色並無這種積極用例,因此接受過程較為曲折。奇邁可還發現,中國人最早接受這一觀念並積極推廣鼓吹的,是那些有機會接受西方教育或了解西方的知識分子。而對於日本的崛起,中國反西方的社會行動如義和團,西方的反應之一就是「黃禍論(yellow peril)」的出現。黃禍論雖然是針對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但歷史依據卻是十三世紀的蒙古西征,全然不顧歷史上中國是蒙古征服的受害者,而日本也差一點就遭受蒙古征服。蒙古人種與黃色人種這兩個標簽結合起來,才可能推動「黃禍論」的流行。
從1972年Richard Lewontin發表那篇人類基因多樣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以來,以「種族(race)」這一類的標簽把人類劃分為不同集團與亞集團的傳統分類法,開始越來越失去其生物學的依據。研究者相信,人類基因多樣性主要存在於個體之間,比較而言,地域與族群間的差異反倒無關緊要,而且在種族與種族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根本不可能描畫出有科學依據的分界線。最近有關基因與種族、基因與族群關系的研究顯示,現代人類基因多樣性的現狀,是人類在約十萬年前走出非洲很久以後,晚至五六萬年前才加快速度形成的,是人類基因在個體之間、集團之間歷經長久的反復交換的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網狀演化」(reticulate evolution),而所謂種族,則是更晚的「社會-文化建構」(socio-cultural construct)。這種「社會-文化建構」的本質,則是政治性的。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認識在中國社會還遠遠不是常識,即使在知識分子中,即使在研究歷史、民族和族群問題的學者中。事實上,我們經常聽到的是《龍的傳人》那種「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種族認同。正如歌里反復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明明身在東亞的寫歌人和唱歌人,卻用「遙遠」這個詞來描述自己腳下的土地,說明他們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種族觀念,也主動以西方為中心點來測量和描述東亞。只是,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黃皮膚這樣的觀念與詞語,在今天的西方主流媒體上,在西方科學論著中,卻基本銷聲匿跡了。這不僅是出於所謂「政治正確」,其實主要是出於「知識正確」,因為現代科學早已脫胎換骨,拋棄種族思維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奇邁可這本《變成黃種人》對中國知識界具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只有深入了解種族思維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才能知道種族觀念、人種分類知識是多麼的荒謬和危險。

『伍』 我跟大學教授會有結果嗎

你覺得呢?
一個大學教授,有家庭,然後找了個小三,離婚了,跟小三好了……電視劇里都沒這么演的,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再說,他是大學教授,而這又是在中國,如果他離婚娶了你的話,肯定會被別的老師和同學看不起,這輩子他也抬不起頭來了,因為中國人是永遠也不會瞧得起這樣的人的……(你也可以試著讓公布你們的關系,如果不能,那他一般也就是玩玩你)
還有,你說的他很關心你,你知道什麼叫關心嗎?真正的關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表面上你能看到的,能看到的不叫關心,頂多叫哄騙(大學教授整天閑著沒事,也就只能會這點本事了~哄小女孩玩)
接下來跟你談點兒實際的問題,婚姻法規定,如果要離婚,夫妻雙方所共有的財產是要分割的,離婚協議必須雙反都同意簽字後才能生效,如果給對方的財產過少她是肯定不會簽字的,所以說,大部分的財產必須都給女方,然後才能順利的離婚。
再說一下你,先假設他是玩你,完事之後,他假裝什麼也不知道,你怎麼辦?告他?告他什麼?不娶你這個小三?亦或者揭發他?可你是個女的,揭發他就等於昭告天下,你是大學教授的小三,以後誰還會娶你啊……
總結:他娶你就會有一大堆得麻煩,而不娶你就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而你什麼也不能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最終答案:他不會娶你,這年頭風行「叫獸」,別浪費了自己的大好青春,找個好男人嫁了吧

『陸』 985高校教授被曝光了哪些行為

5月18日中午,邵振海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的官方微博連續發布了兩條消息:13時07分稱已啟動調查程序:帖子已引起學院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院第一時間找相關師生了解情況。學校人力資源部牽頭相關部門成立調查組,現已啟動調查程序,後續根據調查情況做進一步處理。僅僅過了一個多小時,14時20分稱:邵振海老師在調查期間暫停上課和招收研究生。

聊天記錄截圖

此外,答案中還揭露了邵振海「找學生要發票、報銷的自己拿著」,「實驗室里不敢做項目,做壞了學生自己要賠錢」等事。有一位曾經在邵振海手下就讀的匿名用戶說:邵振海來電子科大後,我是第一個考他的本校研究生。試圖集體更換導師失敗後,反正比較凄慘,天天被威脅著。大部分人被放羊了,本人由於還會干點活,暫時還好,一直隱忍直至畢業,我們這一屆總共三人沒有畢業或者延遲畢業。在我畢業時,邵振海從我和另一個同學銀行卡上共轉走10萬塊錢,至於這個錢是什麼錢,我至今未知。

來源:四川日報

『柒』 求上海交通大學毛榮貴教授近況

已經掛了

『捌』 大學教授搞笑講課

有一次上地理課 老師問 河水向哪流? 小東唱起 大河向東流啊 老師又說 在胡說我就揍你 小東又唱道 該出手時就出手啊! 老師氣暈了!

『玖』 大學老師里滿足什麼條件才能當"教授"啊

各個學校標准都不同
有難以之分
e.g.

我校2006年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工作安排如下。

一、申報的基本條件

1.政治思想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教育事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敬業愛崗,為人師表;能全面、熟練地履行現任職務崗位職責,並具有履行擬聘職務崗位職責的能力。

2.學歷

晉升教授:應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1960年1月1日以後出生人員必須具備碩士及以上學位;河北省強勢學科專業點人員要具備博士學位;實行學位制之前畢業的教師應具有大學學歷。

晉升副教授:應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3.任職資歷

晉升教授:獲得副教授任職資格並受聘該崗位5年以上;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並有在國外從事本專業研究連續2年以上且在國內沒有正常晉升機會的優秀教師可直接選擇按人才引進方式申報教授,越級申報晉升教授所用材料必須是最近5年(2001年9月~2006年8月)的成果。

晉升副教授:獲得講師任職資格並受聘該崗位5年以上;具有博士學位並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2年以上。

擬申報教授、副教授的教師,如不符合以上學歷和任職資歷條件,按河北省職改辦《河北省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以下簡稱《評審條件》)中破格條件申報。

引進教師在其到我校工作前後原則上應有一年以上的教育教學經歷方可申報教授、副教授。

教輔和其它專業技術人員應按照崗位性質申報相應系列,管理人員原則上應申報研究系列;申報其它系列的學歷條件和任職資歷條件見《評審條件》。

4.申報人員必須達到《評審條件》中各系列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條件、業績成果條件、論文著作條件。

5.考核

任期內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

6.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

參加全國或省統一組織的職稱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取得合格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當年調入人員和當年歸國人員未能參加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的,當年可以申報;符合免試條件的需填寫免試審批表。

二、評審指標和許可權

根據冀教職改辦[2001]8號《河北省省屬大中專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控制標准》和冀教人[2003]26號《河北省教育廳關於省屬高等學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設置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確定評審指標。

我校教師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控制、儀器儀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學與通信6個學科的教授和副教授評審權,力學學科的副教授評審權;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高級實驗師和其它學科的教授、副教授評審由河北省高等學校高級教師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負責。

三、評審辦法

1.正高職由各中層單位審查同意後向校評委會推薦,校評委會集中進行評審。

2.各學院副高職由所在學院按學校下達的指標自行組織評審,其它部門的副高職由學校組織的綜合組評審,評審後排序上報校評委會。校評委會對初評通過人員進行投票,得票超過到會評委三分之二及以上票數的為通過。

3.申報副高職的人員必須在各單位評審會議上答辯,申報正高職的人員必須在校評審會議上答辯,答辯採用說課形式,時間一般在20分鍾以內。答辯情況記錄在《答辯情況記錄表》上。

4、所有申報按正常評審、破格評審、人才引進評審的人員,經審查申報資格有效的,實行統一評審,均占評審指標。同級改職不佔評審指標。

5.各單位推薦評審淘汰率達不到規定比例的,需將本單位推薦人員排序,最後一名報學校參加差額評審。

四、有關政策的說明

1.期刊認定

核心期刊目錄以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2004年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四版)》、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科學引文資料庫(SCD)和《燕山大學中文期刊目錄》的合集為准;省級刊物指省級以上出版社、本科院校校刊或省級科研機構出版的刊物;一級(A、B)刊物以《燕山大學中文期刊目錄》認定為准。

2.教師師德考核按《燕山大學教師師德建設工作條例》執行。

3.評審時優先考慮工作在教學一線、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

4.教學工作量應達到教學量化辦法中規定的年平均值。

5.科研經費要求按燕大科字[2001]194號文件規定執行(經費計算時間為2003年9月至2006年8月),請申報人員按科技處規定提供科研到款憑據。

6.科研到款應由課題組負責人根據成員貢獻大小按比例分配給課題組成員,反對無原則分配。所分配出去的款項不能再用作其他人今後定崗、定級、晉升等的科研工作量。評委對申報人員的科研到款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申報人員進行針對性的答辯,經查有不實的取消當年的參評資格。

7.我校教職工在職期間所產生的教學科研成果應署名燕山大學,未署名的成果不得作為評職材料使用。

8.省職改辦對正高級工程師實行申報條件和申報數額雙控制,符合條件的人員,經學校評審通過後,可上報省里評審。

9.任職資格和計算機免試年齡截止時間為2006年12月31日,退休年齡截止時間為2006年6月30日。

10.專業技術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當年不得申報。

(1)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量未達到學校規定標准者;

(2)兩年內受黨紀、政紀警告以上處分者;

(3)年內被記嚴重教學事故一次或一般教學事故兩次者;

(4)屬《河北省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推薦辦法(試行)》規定范圍內的禁止申報

情況的。

11.嚴禁申報人員向專家打招呼、送材料。

12.凡在職稱評審中弄虛作假的,視情節輕重給予1~3年內禁止參評的處分。

五、申報工作

申報推薦工作按照冀職改字[2003]3號《河北省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推薦辦法(試行)》執行。

1.各學院負責受理本單位的申報材料,並負責材料核實、資格審查、量化打分等工作,其它單位的申報材料經單位同意後直接報送人事處。

2.申報人員須將其2篇代表作放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信息表》的最前部,並在備注欄註明「代表作」字樣。基層單位對該表核實無誤後,將審核結果及其電子文檔報人事處,以便公示。

3.為使學校的推薦評審工作盡可能合理與簡化,規定在校內評審時,申報人員最多提供8篇論文,3部著作,3項教學科研獎勵,4項教學科研項目,2項專利,2項榮譽稱號。其餘材料可作為評職材料的一部分在上報省里時加入。

4.所有申報材料必須是正式出版物,超期材料、錄用證明、校樣等不能作為評職材料使用,增刊不得認定為核心期刊。

5.材料核實應安排專人負責,審核人要將原件與復印件逐一核對,凡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必須撤出。審核後,審核人須在復印件材料上簽字並加蓋公章。

資格審查主要是審核學歷、學位、任職年限、職稱系列、外語成績、計算機成績、教學科研工作量、論文等申報材料的真實性。主持或參加科研項目,須提供項目立項證書,已經完成的須提供結項證書,未完成的要提供階段性科研成果鑒定證書或效益證明材料。

6.各單位要將審核合格人員的《申報評審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情況登記表》按規定時間報人事處,由人事處組織復核,確無問題的人員可提交評委會評審。

各單位評審通過人員的材料要及時提交人事處,未通過人員的材料待學校的評審工作全部結束後退還本人。

7.申報人員按照量化標准自行打分,填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材料量化表》(現實表現由單位給出),再由專家復核,量化分值要公開展示。

六、副高職的推薦評審

1.推薦評委會的組成

(1)評委應由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群眾公認的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擔任;

(2)評委會組成要盡可能考慮到參評人所在學科的分布;

(3)與申報人員有親屬關系的人員不能擔任評委;

(4)評委一般不得少於9人(奇數);

(5)評委必須到場審閱材料後方能按程序投票;

(6)評委會組成名單須報學校批准,否則評審無效。

2.評審程序

(1)評委會審查申報人員的材料;

(2)答辯;

(3)差額無記名投票;

(4)投票後要當場點票、計票,並公布結果;

(5)推薦結果按得票多少排序並經推薦評委會主任及監票員、驗票員的簽字後報校評委會;

(6)將評審結果、評審記錄、《答辯情況記錄表》等資料報人事處備案。

七、評審收費

每位申報人員需交評審費360元。有自評權學科的副高職人員的評審費基層留用250元,上交省里110元,無自評權的學科360元將全部上交省里;有自評權學科的正高職人員的評審費基層留用110元,上交250元,無自評權的360元全部上交省里。

八、時間安排

9月12日~9月14日:申報材料;

9月15日:各學院將材料公示時間(公示時間安排在15日~19日,每天展示時間不少於8小時)和地點報人事處,同時將經過審核的每人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信息表》報人事處。人事處將在網站上公布申報材料公示的時間和地點,並在網上公示申報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信息表》;

9月15日~9月19日:各學院對申報材料進行公示,並安排資格審查、材料審核、量化打分、匯總填寫《申報評審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情況登記表》;

9月19日: 各學院將填寫好的《申報評審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情況登記表》和所有審核後的正高職申報材料復印件報人事處(原件留在原單位備查)。各學院將副高職推薦評委會成員名單報學校核准;

9月21日~9月22日:各學院根據學校下達的評審指標組織評審,並及時將評審結果及評審通過人員的材料復印件報人事處;

9月23日~9月24日:校評委會評審;

9月25日:公布評審結果。

九、其它

本通知未盡之處按國家和河北省的有關條例和規定執行。

有關評審政策、文件、規定和文檔下載的詳細內容請瀏覽人事處網站

『拾』 怎麼在網上找到大學教授資料

一種是搜名字,如果有點知名度的,都會做網路的;另一種是你知道他在哪所大學,搜大學官網,可以找到老師資料;第三種,人肉唄,現在網路很發達,總能找到相關資料。望採納!

熱點內容
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 發布:2025-05-11 13:36:24 瀏覽:897
北京交通大學鄭義教授 發布:2025-05-11 13:25:02 瀏覽:704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院胃腸外科 發布:2025-05-11 13:23:38 瀏覽:643
機械專業本科生去哪些企業應聘 發布:2025-05-11 13:18:48 瀏覽:661
重慶大學劉之郕教授 發布:2025-05-11 13:18:30 瀏覽:834
上海財經大學百研究生度貼吧 發布:2025-05-11 13:15:40 瀏覽:250
在揚州大學當老師 發布:2025-05-11 13:11:45 瀏覽:664
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工程考研 發布:2025-05-11 13:09:18 瀏覽:864
大連醫科大學2016博士 發布:2025-05-11 13:08:56 瀏覽:443
上大學地理位置知乎 發布:2025-05-11 12:54:29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