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安徽大學馬基老師

安徽大學馬基老師

發布時間: 2021-02-10 13:13:40

Ⅰ 對於「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們的哲學思想又分別是什麼呢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創造了以「禮」、「仁」、「中庸」、「教」與「學」為主要內容,包括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的完整學說。孔子的學說內涵豐富,自成系統,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禮」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由來已久。孔子曾經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所以,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個人修養,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教導學生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對於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對於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中,成為人的美德。他曾經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他自己在為人的風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們的尊敬。

「教」與「學」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孔子自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對於學習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善於發現學生各自在性格和學業上的特點,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他循循善誘,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在世界的東方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鎮降生了一位偉人老子。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學家派的創始人,被當代評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會上僅有一些哲學觀點出現,從《老子》開始形成了系統的哲學理論。因此,鹿邑這塊寶地,即是降聖的仙鄉,又是東方哲學的發源地。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雲楚苦縣。」酈道元《水經注》稱:「邊韶老子碑雲老子楚相人也,相虛荒,今屬苦,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元初渦河由太清宮南邊改道走太清宮北邊)。翻閱歷代國史,各種詞書,名人論著以及《河南省志》、《歸德府志》、《鹿邑縣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確記載,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史學界、哲學界、宗教界及研老專家,或著書立說,或撰寫老證論文,認為老子生於鹿邑太清宮鎮證據鑿鑿。據《毫州志》記載:「太清宮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屬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順治時期,今安徽與江蘇合稱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項「辨訛」,專門考證舊志中的訛錯其中有對李耳的考證。結論是:「李耳,歸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鄰六縣,惟譙、城父二縣今江南境,余俱屬河南。舊志載李耳鳳陽人物中,誤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卻有這樣兩段記載:「太清宮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猶存,舊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改」。再一段是:「陳摶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歸德府鹿邑縣地,舊志收入穎州,與老子誤同,茲並削之」。寫得明明白白,自動糾正了過去的錯誤記載。一九九一年,新華社合肥五月十日電,報道安徽毫州決定舉行世界老子學術研討會的消息稱:「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稱聃,是與孔子同時代並齊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家鄉在與毫州毗鄰的今河南省鹿邑縣」。實事求是,是我們傳統的學風,應該發揚光大。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從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眾尊稱為老君爺。老子由人而神有一個歷史衍化過程。唐代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非突然而來,蓋早有「太上玄元」之名。從司馬遷講「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說明西漢時已流傳著老子修道養壽是活了幾百歲的活神仙了。東漢邊韶《老子銘》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離合於混沌元氣,與三光為始」。老子在後漢時期,已經完全神化,成為尊神、教主,所以漢桓帝於宮中產黃老浮屠之祠,把黃老與浮屠並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後者是佛教的教主。這里所謂的「黃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縣(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龍宮親祠老子。可見這時老子已經成為神聖的教主。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教宮觀,鹿邑的太清宮始建於漢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於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眾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網路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非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道德經》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最近幾年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對遠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有著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主位的影響,並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體體論、辨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范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 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准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鑒老子哲學思想。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范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繫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繫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著積極的智慧。我們要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和諧的天下,創造美好的人間

約公元前371~前289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熏陶下長大成人,並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一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范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台。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

當然孟子在西方實際上毫無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完全是由於他用中文寫作的這一事實。老子的《道德經》和《孟子》大體是同一時間在中國寫成的,前者卻被多次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對書中表達的思想感到新穎有趣。但是相對說來很少有西方人對《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別新穎和深刻。

政府關心老弱病殘的福利聽起來引人入勝,支持輕稅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動人。但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揭示他主張這兩種方針,而不做許多具體的決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樣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較平等地分享財富,另一方面贊成自由貿易和輕賦稅,但是都未曾真正考慮過這兩種方針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這種說法對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為他畢竟不是在參加美國國會競選。一個哲學家提出了一套有價值的原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沒有具體指出怎樣解決原理中的矛盾,還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象馬基維利亞這樣的哲學家由於把自己獨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對中國人有影響。雖然他對儒教的影響遠不如聖·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大(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孟子缺乏保羅的那種非凡的使人改變宗教信仰的才能),但是他無疑是一位有巨大影響的作家。在大約二十一個世紀中,在占人口為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國度里,到處都在學習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幾個哲學家有過這么大的影響

Ⅱ 安徽大學難考嗎

作為安大目前在校大二學生,我不得不誇一下我們學校。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安大的教學質量:就說說近兩年吧,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1月,學校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2018年12月,安徽大學成為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截至2018年3月,安徽大學有26個院(系、部),開設95個本科專業

現有1個學科群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建有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獲得國家CMA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中心;有1個省技術創新中心,1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6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和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設有4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實驗教學(實訓)示範中心。

我個人在安大生活了兩年,我自認為我們學校條件足夠優良,對於高考分數接近的同學來說,是一個好的去向,如果分差過大,當然可以選擇更好的大學,個人喜好而已。

Ⅲ 古代,人所享受的待遇超過了本身應得的,有一個詞描述這種行為,叫「*越」,求全稱,謝謝。

讀音:jiàn yuè
僭越:超越
超越本份,古時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義或器物等等, 尤指用皇家專用的。
現在指無權冒用或要求;盜用;非法霸佔; 用了自己的級別所不應該用的禮儀等。
可與越俎代庖對照使用。
在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的獻辭中有提到。表示臣下身居卑位敢於指點君王的所作所為是一種犯上行為的謙辭。
例句:玄德不能隱諱,遂曰:「舍弟見操僭越,故不覺發怒耳。」————《三國演義》
《魏書·清河王懌傳》:「諒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別,宜杜漸防萌,無相僭越。」
中文解釋-英文翻譯
2僭越的解釋:超越本份行事
《魏書·清河王懌傳》:「諒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別,宜杜漸防萌,無相僭越。」 宋文天祥《提刑節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歷》:「今某自有章憲樣子,豈敢事事干與,犯僭越之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 玄德 不能隱諱,遂曰:『舍弟見 操 僭越,故不覺發怒耳。』」 明歸有光《上趙閣老書》:「君子伸於知己而詘於不知己,是以冒凟而忘其僭越焉。」王任叔《疲憊者》:「五六十歲的老翁,討了一個老婆慰慰寂寞,在中國的社會里並不算什麼一回事。然而在他便覺得有些僭越了。」
多用為謙詞: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小旦﹞何不行個令兒,大家歡歡?﹝丑﹞敬候主人發揮。﹝小旦﹞怎敢僭越?」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我平素對於 馬氏 的學說沒有什麼研究,今天硬想談『馬克思主義』已經是僭越的很。」

中國古代官職明細: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2)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並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陞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9)舉:提陞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 (10)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清朝官員品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海馬)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獬豸) 黃鸝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
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
鴉片戰爭前,清共有8總督16巡撫。
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雲貴。
16撫: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福建、江西。
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督撫直到公元1906年才設。直隸、四川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1754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1885年,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駐台北(台灣建省)福建巡撫有閩浙總督兼任。
作者: 城市獵人發布日期: 2004-10-17 18:05:03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宋朝收回節度使兵權,節度使後來只是榮譽稱號,只發獎狀不給實權。元代廢除。

Ⅳ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那個相對來說師資和學風最好急!!!!!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是2003年經安徽省教育廳批准和2004年經教育部《教育部關於對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獨立院校予以確認的通知》(教發函【2004】7號)確認的獨立學院。2005年教育部專家組對商學院進行了專項檢查,對我院的辦學條件、辦學質量和生源素質給予了充分肯定。學院坐落在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風景優美,交通便捷。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職專任教師隊伍,其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佔9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30%,另有聘期一年以上的以教授、副教授為主的專任教師隊伍。此外,學院依託安徽財經大學的品牌優勢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實行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各項辦學條件均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為學院的教學、管理提供了可靠保障。學院現有11個本科專業,分別是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英語、人力資源管理、廣告學、物流管理、保險和工商管理。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649人。2009年面向全國18個省份招生1600人。學生學完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成績合格者頒發教育部承認的、由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具印的學歷證書,符合《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普通本科學生學士學位授予辦法》規定的,授予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具印的學士學位證書。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現實辦學條件為基礎,依託安徽財經大學已有的專業設置,凝聚學科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集中優秀師資,發展優勢與特色專業。2009屆畢業生有50餘名考研同學達線,達線率達10%。歷屆畢業生均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需求,以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為主,法、文、理、工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的獨立學院。
總體概況: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秉承安徽財經大學優良的校風、學風,依託安徽財經大學的品牌優勢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面向市場,實行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突出特色,注重質量。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下設4個系1個研究所,即財務會計系、金融系、國際商務系、工商管理系和經濟研究所。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佔9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30%。劉福成教授、李玉文教授等為2009年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葉方同副教授、李永發副教授等為2010年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阮素梅副教授為2008年省級「教壇新秀」,邱丘老師為2010年省級「教壇新秀」。陳應俠副教授為2009年省級「優秀教師」。
我院積極加強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2010年我院精心組織,整合資源,申報了「教學研究項目」7項、「教學成果獎」3項、「特色專業」1個、「教學團隊」1個、「教壇新秀」1名、「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1名。最終5項「教學研究項目」、1項「教學成果獎」、 1個「財務管理教學團隊」、1個「會計學特色專業」、1名「教壇新秀」和1名「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獲批立項。
我院自2003年建院以來,在很抓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鼓勵教師從事教研和科研工作。全體教職工也表現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積極參與橫向和縱向課題研究,並取得豐碩的成果。自2003年以來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國家重點級10餘篇,國家級4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廳級課題2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並邀請知名院校的知名教授到我院開展學術講座10餘次,拓展了我院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知識面。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是2003年創辦並經教育部確認的本科層次全日制獨立學院,位於以孕沙成珠聞名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安徽省蚌埠市,坐落在風景秀麗的4A級風景區龍子湖畔,環境優美,交通便捷。 學院現設有會計學系、經濟與金融系、工商管理系、財務與審計系、國際商務系、人文與藝術系等6個系級教學機構,1個實驗室管理中心;並先後開設了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保險、廣告學、英語(商務英語方向)、審計學、統計學、國際商務、資產評估等15個本科專業。2011年學院面向全國27個省份計劃招生2000人,現有在校學生5296人。 學院自成立以來,緊緊依託安徽財經大學的品牌優勢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夯實育人基礎。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結構顯著改善和提升,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比例達到9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達到30%;學院擁有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教學團隊、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省級教壇新秀獎;先後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等課題4項、省廳級課題等80項。在辦學過程中,學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嚴謹治教,注重質量,突出特色,辦學水平穩步提高,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知名度日益增強。2010年學院榮獲「安徽省先進獨立學院」稱號。 學院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培養,在校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88%以上,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考研人數穩步增加,近兩年考研達線率均為10%。許多學生在國內外活動中取得驕人的成績: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學院選派的代表隊在國際、全國和安徽省賽區多次獲得獎項,獲獎面達100%,其中2011年首次組隊參加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兩支代表隊分別獲得金獎和鼓勵獎的優異成績;在全國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2007級、2008級英語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分別為90.32%和82.09%,高出全國獨立學院合格率平均水平45.4個百分點和42.1個百分點;2010年參加全國商科院校現代物流技能大賽總決賽,獲得第五名的好成績,並獲得最佳院校組織獎和全國三等獎兩個獎項;2010年度選派的選手獲得海峽兩岸青少年徽文化演講比賽「最佳演說獎」;學院選手在安徽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取得參加項目第一名的好成績。 學院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在合作辦學、互派老師、學生交流等方面與英國班戈大學商學院、台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等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搭建實驗實訓平台,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強化實踐應用能力。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
目前,學院正以「十二五」建設發展規劃為目標,同心同德,抓搶機遇,深化改革,努力將學院打造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文理工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獨立學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秉承安徽財經大學優良的校風、學風,依託安徽財經大學的品牌優勢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面向市場,實行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突出特色,注重質量。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下設4個系1個研究所,即財務會計系、金融系、國際商務系、工商管理系和經濟研究所。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佔9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佔30%。劉福成教授、李玉文教授等為2009年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葉方同副教授、李永發副教授等為2010年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阮素梅副教授為2008年省級「教壇新秀」,邱丘老師為2010年省級「教壇新秀」。陳應俠副教授為2009年省級「優秀教師」。
圖書館
我院積極加強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2010年我院精心組織,整合資源,申報了「教學研究項目」7項、「教學成果獎」3項、「特色專業」1個、「教學團隊」1個、「教壇新秀」1名、「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1名。最終5項「教學研究項目」、1項「教學成果獎」、 1個「財務管理教學團隊」、1個「會計學特色專業」、1名「教壇新秀」和1名「優秀教學管理工作者」獲批立項。
我院自2003年建院以來,在狠抓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鼓勵教師從事教研和科研工作。全體教職工也表現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積極參與橫向和縱向課題研究,並取得豐碩的成果。自2003年以來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國家重點級10餘篇,國家級4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10餘項、廳級課題2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並邀請知名院校的知名教授到我院開展學術講座10餘次,拓展了我院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知識面
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是: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需求,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法、文、理、工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的獨立學院。
下屬院系:會計學系
會計學系成立於2011年2月,由學院2003年創立的原財務會計系調整分設而成,下設的會計學專業是商學院成立伊始就設立的本科專業之一,該專業現為安徽省特色專業立項建設項目。2003年至今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1000多人,畢業生就業率100%(其中初次就業率90%以上),畢業生考研升學率近10%,現有學生1700餘人。 會計學系現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全系現有專職專任教師13人,其中副教授4名;有博士1名,碩士學位的教師10名;碩士生導師1名,安徽省省級優秀教師1名,安徽財經大學校級優秀教師1名。此外,本系還常年聘請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多名教授、副教授主講本專業的主要課程。
財務與審計系
財務與審計系成立於2011年2月,由學院2003年創立的原財務會計系調整分設而成,開設有財務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等三個本科專業,有10個班級,在校生500餘人。 本系具有一支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全系現有專職教師13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8名;博士1名,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9名;擁有安徽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安徽財經大學校教學名師1人、安徽財經大學骨幹教師2人、注冊會計師4人、注冊資產評估師1人。《財務管理學》為省級精品課程,財務管理教學團隊獲得安徽省高校質量工程立項建設項目,部分教師還榮獲多項省廳級教學和科研優秀成果獎。 財務與審計系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本著科研促進教學、服務教學、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宗旨,本系積極鼓勵教師進行科研活動並取得優良成果,近年來,累計主持或參與各類課題30餘項,在《會計研究》、《財貿經濟》、《審計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經濟研究參考資料》、《中國經貿導刊》、《經濟問題》等知名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 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系成立於2007年,設有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四個本科專業,現有教19人,其中3名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講師和助教,具有碩士、博士學位者佔90%,在讀學生1121人。 本系各專業旨在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具備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與經濟、法律相關知識和能力,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圍繞這一目標,工商管理系自成立伊始即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在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職專任教師隊伍基礎上,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與質量工程建設,努力開展教學與科學研究。四年來,全系教師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教研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主持省部級研究項目8項、教育廳項目13項、校級研究項目21項,承擔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研究項目數十項。 經濟與金融系 經濟與金融系成立於2011年2月,其前身為成立於2004年12月的原金融學系,是商學院最早成立的教學系部之一,下設金融學和保險兩個專業,2011年又新增設了統計學專業。現有20個班級,在校生936人。 經濟與金融系依託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梯隊整齊、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目前本系共有專任教師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為33.3%;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人,占教師總數的9.5 %;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5人,占教師總數71.4%。教師中獲省級教壇新秀、安徽財經大學骨幹教師、安徽財經大學學術帶頭人、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優秀商業高教學會工作者、優秀輔導員等獎項共15人次。近年來,本系先後在《經濟管理》、《投資研究》、《財政研究》、《金融與保險》、《經濟問題》、《中國改革》等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4部,承擔校級以上教、科研課題40餘項,獲得校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30餘項。多年來,本系培養的學生在大學生創意創業大賽、科普大賽、主持人大賽、辯論賽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畢業生考研率和就業率均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經濟與金融學系是以本科教學為主,集科研、社會服務於一體的教學管理單位。以教學質量為中心,把學生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注重把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溶於一體,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嚴格教學監控體系。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培養優質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和科研建設為依託、以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特色的辦學模式。 國際商務系 國際商務系成立於2004年12月,是商學院最早成立的教學系部之一。目前,本系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03年開始招生,現有在校學生706人,國際商務專業為2011年新增設的專業,將於2011年9月招生。 本系擁有一支學歷層次較高、素質精良、充滿活力的師資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6人(包括專職外教2人,其中副教授3人,博士4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15人。 本系以「培育徽商文明、拓展國際視野、鍛造現代國際商務人才」為目標,以素質基礎、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為辦學觀念。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旨在培養較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基本知識與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操作與管理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國際商務專業旨在培養能掌握國際商務理論及相關知識,以較高外語水平為基礎,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掌握計算機技術,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適應社會和外經貿行業發展要求,能從事涉外企事業單位及相關政府部門工作的實用型、技能型高級專門管理人才。本系部分專業課程實行雙語教學,並長期聘任外籍專家教授專業課程。
人文與藝術系 人文與藝術系成立於2011年2月,是由原國際商務系的英語專業(商務英語方向)和工商管理系的廣告學兩個本科專業組建而成的新系,共有12個班級,在校人數403人。 本系定位於「貫通中西古今,傳播人文精神,塑造商業人文力量的要地」,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夯實英語專業學生商務英語表達和交際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強化廣告學專業學生良好的市場意識、設計製作和創意策劃能力。 英語專業(商務方向)本著「厚基礎、重應用」的原則,除按《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設所有核心課程外,還開設有國際貿易(英)、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英)、國際商法(英)、外經貿英語函電、外經貿業務洽談(英),以及一定量的法學、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課程。依託我校財經、管理等專業學科在安徽省的優勢,學科科學定位,更加接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廣告學專業培養具備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廣告策劃與製作能力,能在政府機關、廣告公司、影視公司、新聞媒介、互聯網企業、工商企業以及市場調查和信息咨詢等行業從事廣告宏觀管理、廣告公司經營管理以及廣告創意、廣告策劃、廣告設計製作、市場營銷及市場調查分析等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裝飾基礎、立體構成、雕塑與陶藝基礎、文字設計、創新思維訓練、廣告學概論、策劃文案寫作、設計美學、中外美術史、攝像及製作處理、平面廣告設計與製作、商業展示廣告、廣告攝影藝術、包裝設計等。
學院文憑
頒發證書的學校名稱、證書種類:學習期滿成績合格的,頒發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的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頒發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的學士學位證書。編輯本段學術研究及成績
學院自成立以來,緊緊依託安徽財經大學的品牌優勢和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夯實育人基礎。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結構顯著改善和提升,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比例達到9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達到30%;學院擁有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教學團隊、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省級教壇新秀獎;先後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等課題4項、省廳級課題等80項。在辦學過程中,學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嚴謹治教,注重質量,突出特色,辦學水平穩步提高,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知名度日益增強。2010年學院榮獲「安徽省先進獨立學院」稱號。 學院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培養,在校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88%以上,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考研人數穩步增加,近兩年考研達線率均為10%。許多學生在國內外活動中取得驕人的成績: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學院選派的代表隊在國際、全國和安徽省賽區多次獲得獎項,獲獎面達100%,其中2011年首次組隊參加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兩支代表隊分別獲得金獎和鼓勵獎的優異成績;在全國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2007級、2008級英語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分別為90.32%和82.09%,高出全國獨立學院合格率平均水平45.4個百分點和42.1個百分點;2010年參加全國商科院校現代物流技能大賽總決賽,獲得第五名的好成績,並獲得最佳院校組織獎和全國三等獎兩個獎項;2010年度選派的選手獲得海峽兩岸青少年徽文化演講比賽「最佳演說獎」;學院選手在安徽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取得參加項目第一名的好成績

Ⅳ 安徽大學李曉兵老師的馬基期末 復習要點啊

傻啊,直接找同學,跑這來,怎麼在安大混的哦

熱點內容
青島大學姓初的老師 發布:2025-08-09 08:24:39 瀏覽:13
申請復旦大學推薦免試研究生導師推薦信 發布:2025-08-09 08:24:29 瀏覽:680
武漢大學吳教授 發布:2025-08-09 08:19:38 瀏覽:435
高中被老師嘲笑考上大學沒有用 發布:2025-08-09 07:58:05 瀏覽:843
大學生村官累 發布:2025-08-09 07:27:12 瀏覽:744
2016年各省大學報名時間 發布:2025-08-09 07:10:46 瀏覽:480
大學生高原 發布:2025-08-09 07:10:44 瀏覽:25
2016年浙江大學醫學研究生名單 發布:2025-08-09 06:47:53 瀏覽:882
中國政法大學美女老師 發布:2025-08-09 06:35:09 瀏覽:181
煙台大學博士生研究處 發布:2025-08-09 06:32:06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