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高蒙河教授
A. 復旦大學 2011年公共行政學--顧麗梅,人體奧秘--譚玉珍,考古學導論--高蒙河 的期末考時間。
考古學導論去年是論文
給幾道題選擇
截止時間應該是專業課那周 很晚滴
B. 良渚的良渚水壩
80年前,杭州城郊的良渚遺址被發現,從那時開始,良渚就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喜,大量玉禮器被發掘、巨型建築基址被發現,再到後來的良渚古城,水壩遺址出土。就在昨天,記者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良渚遺址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奇跡。
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證: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專家建議,盡快把水利系統列入良渚遺址保護范圍,並納入良渚古城申遺價值研究范圍。
1、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
碳14檢測結果顯示,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
在介紹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之前,必須要說一下該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良渚古城,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此次確證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位於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這些堤壩根據形態和位置的不同可分為長堤和連接兩山的短壩,其中短壩又可分為建於山谷的高壩和連接平原孤丘的低壩。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就曾發現其中最長的一條水壩遺址——塘山遺址。2009年開始,10條水壩遺址陸續出土,它們與古城北面的塘山遺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遺址范圍內的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掘。同時,省考古所還與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對壩體和庫區進行了勘探調查。
「我們把7條壩體的樣本送去北京大學實驗室里進行碳14檢測,結果顯示,時間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間,屬於良渚文化早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領隊王寧遠介紹。
這一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將改寫都江堰「世界迄今僅存的嘆為觀止的生態工程」之說,同時也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
2、良渚社會進入王國階段
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王寧遠介紹,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的水利系統,多以渠道、水窖進行引水,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良渚水利工程與埃及、兩河流域形成鮮明對照,體現了東西方古文明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稻作文明」和「麥作文明」的不同特徵。
「這也讓華夏文明有了同時期堪比埃及、兩河文明的水利系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等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的發現,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標志,為中華文明的進程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進一步證實,良渚社會已經出現早期的國家形態,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該水利系統的確認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其價值可與同時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王寧遠說,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龐大的規模和先進的技術更進一步證實了良渚社會已進入王國階段。良渚水利工程的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動員能力之強令人刮目相看。也為認識良渚古國的管理機構和社會復雜化程度開辟了重要的觀察視角。
3、工藝技術讓眾多專家驚訝
遺址中的高壩可阻擋短期連續降水,甚至可抵禦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
5000年前的古人,為何就會致力於治水工程?這還得從良渚古城的自身地勢說起。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夏季極易形成山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過高、低兩級水壩,將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解除了洪水威脅。
分析顯示,遺址中的高壩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米的連續降水,通俗地說,就是可抵禦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壩內則是一個倒三角形的低窪地,根據現存的10米壩高推測,可形成面積達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庫區。
在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部分壩體關鍵位置,通過「草裹泥包」堆壘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長圓形的泥包,再將泥包橫豎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與現代堤壩使用的草袋裝土類似,可大幅增加壩體強度,是後世水利工程建設中廣泛應用的工藝。
考古和水利專家都驚訝,在年代如此久遠的古遺址中發現這樣現代的工藝技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於冰說,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布廣、規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築技術先進,體現了良渚社會高超的規劃、組織和管理能力。
4、中國水利史開卷
不再是「大禹治水」
翻開現今的中國水利史志,幾乎無不以「大禹治水」作為中國人水利建設活動的先驅,但當時的水利設施卻早已無法尋覓蹤跡。其實,這僅僅只是一個傳說故事。2007年,良渚古城被發現,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古城外圍存在著一個由10餘條堤壩連接山體構成的龐大水利系統,為世人了解古代水利發展乃至文明演進提供了嶄新的視野。
2016年3月11日那天,杭州來了一群神秘的、又是重量級的人物,他們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19家科研單位的考古學、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的專家,整整三天,專家們都在實地走訪與研究討論,而中國水利史的開卷,也從「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李伯謙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良渚發掘80年以來,不斷進展,這次水利工程的發現讓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識又大大向前了一步。300萬平方米的王城,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城面積,龐大復雜的水利系統,這是全世界已知的距今5000年前後的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在世界范圍也是不多見的發現,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比海昏侯還有更大的科技意義。
開啟了全新的研究領域
●於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長
以往被發掘的古文明水利系統,比如埃及和兩河流域,都是修築在乾旱地區的,在中國江南地帶這樣的潮濕地區發現這樣的水利工程可能還是第一次。這個系統,從測繪到規劃以及建造都是極有技術含量的。對於中華文明的研究,又開啟了全新的領域。
對這個「最早」要加強保護
●高蒙河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
從表述上來說,這個水利工程代表了大型堆築結構水利工程的最高峰,也堪稱巧妙利用天然條件修建水利工程的典範。比大禹治水還早了1000年,讓我們對那個時候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於這個系統,一定要增加保護,為未來發掘做准備。
有很多細節還要再發掘研究
●欒豐實山東大學教授
這個水利系統修築時間是沒有異議的,但在功能性問題上,專家們大致覺得灌溉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性是防洪和蓄水運輸,但在細節上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考慮。比如發掘中發現的戰國墓的建造,比如建造、使用、廢棄這三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現在還是問號。在未來要就這些細節進一步徹底發掘。
C. 我是學美術的,想考考古系,最好是南方或者是北京的大學
首先,不會有限制的。其次,不需要小分,高考那種統招 的。考古學版由於文物熱,現在也有很多權學校開設。但是不知道你成績怎麼樣。北京的大學,主要有北大、人大、北師大、中國社科院、北京聯合大學、中央民族,這幾個學校都不錯,北京聯合大學相對好考點,有考古學家韓建業坐鎮,是很不錯的。如果說南方的學校,名校推薦你考復旦大學,有高蒙河教授坐鎮,搞得很有體系。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南方考古水下考古都很厲害。
這就是考古的基本情況。
鑒於你是黑龍江的,屬於北方,考古一般情況下有南北派之分,你將來打算在哪工作生活就報那邊哪邊的。另外北方的吉林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是考古名校,值得考慮。還有些學校,如遼寧師大、天津師大、內蒙古師大、重慶師大、上海大學。
祝你好運!!!
D. 誰有考古學家的QQ阿,加我一下
能稱為考古學家的那些先生們現在應該沒有幾位有QQ……我是一名考古專業的本科生,只知道系裡老師的QQ,還是比較年輕還稱不上考古學家的老師。不過推薦收聽復旦大學考古系高蒙河教授的微博,應該對你有幫助
E. 崧澤遺址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崧澤遺址博物館由「發現崧澤遺址」、「走進崧澤社會」、「傳承崧澤遺產」三個部分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揭秘「上海第一人」:臉寬、鼻矮、俯身葬
伴隨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開館,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成果首次公布,其中包括「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和「上海第一人」。
最受關注的是首次被復原的「上海第一人」。2004年春天,考古學家在對崧澤遺址進行第五次發掘時,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葬中的頭骨保存較為完好,盡管他的軀體已經腐爛。
通過先進的成像技術,「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復原。這是一位年齡在25歲至30歲之間的男性,面部略顯低矮,鼻根低平,跟東亞蒙古人相似。至於他為何俯身而葬?考古學家尚未找到合理解釋。
此外,2004年發現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築,平面圓形,類似於後代的谷倉尖錐頂,牆體以竹、木為立柱,立柱外再糊上泥巴,屋頂用茅草覆蓋如斗笠狀向周圍披下。
上海的先民們吃什麼呢?1961年,崧澤遺址發現了炭化稻穀遺存,這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稱為「上海第一稻」。這是國內發現的首個稻穀遺存,為中國稻作起源提供了直接證據。
「穿越」到六千年前 看上海先民衣食住行
參與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設計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高蒙河說,這座遺址博物館採用的一些展示方式、技術和理念,在國際上也比較新鮮,高科技手段的嵌入力圖使觀眾身臨其境,甚至有穿越到五六千年前的感覺。
走進展廳,人們在兩面牆壁上可直接看到崧澤遺址的考古土層:散落的陶片、貝殼鑲嵌其中,神奇浪漫,瞬間讓人感受到滄海桑田般的歷史變遷。
巨大的屏幕實景模擬出「古今崧澤」,聲光電的變幻模擬出一天從早到晚的情景。一邊是五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做飯喂豬;另一邊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上發掘文物的真實場景,立體感極強,仿若一段3D電影。
高蒙河教授介紹說,這是中國博物館很少使用的「幻影成像技術」,長達5分鍾,可以讓觀眾直擊考古現場,消除對這門學科的神秘感、距離感。博物館並非單純陳列文物的地方,而要調動各種手段方法,讓公眾親近斑斕多彩的歷史文化,這正吻合國際流行的「公共考古」的理念。
F. 安陽曹操墓是真是假
質疑者:說是「曹操墓」證據「不是很有力」 「這些證據,我覺得都不是第一手證據,都不是很有力的證明。」從事魏晉南北朝歷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認為,「這個墓曾被反復盜挖過,留存的直接證據很少。只憑借發現的號稱是魏王用過的兵器,就說是曹操墓,我覺得很難鑒定。」他甚至認為,「急著發布這一消息,有炒作嫌疑。」 而就在昨天中午,鑒寶專家馬未都也在發表的博文《曹操墓》中說:「如果此次發現確系曹操之墓,可謂文學、史學、考古學上的曹操墓之塵埃落定。我看了一下專家學者們對曹墓認定的六大依據的第五點,也是判定此墓為曹墓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的一塊石牌與石枕,可惜此兩件最有力的鐵證並不是考古的正規發掘,而是從盜墓分子手中繳獲的。」他認為,「曹操的墓如果發現,在中國文化史上無疑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至少滿足了百姓的好奇心,讓人知道其史不虛。」 對於諸多質疑,著名媒體人、《盜墓史記》和《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認為很正常。帝王級的陵墓中,都帶有帝王哀冊(隨墓主人一起下葬的相當於今天追悼會上的悼詞之類的東西)或者墓誌銘,它們可以直接證明死者的身份,但是此次發掘並沒有發現,這是最大的遺憾,「當然也有被盜走或毀壞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宣布這是曹操墓還為時過早。推測疑為曹操墓比較准確。」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認為,現在只能初步確認,但還沒到能定性的時間。從學術考古上來說,發現的60多歲男性頭蓋骨還需進一步鑒定。要確認是不是曹操本人的頭蓋骨,需要把骨頭上提取的DNA與曹氏後人比對。這需要先找出曹操的家譜,找到能確認的曹操後代作參照。 安陽西高穴墓地考古隊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對於學者的諸多質疑,曹操墓地考古隊隊長、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情緒很激動,他稱自己不願「回應」這樣的質疑,理由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到過考古現場,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就在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 電話采訪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發表了自己對這一曹操墓的看法:它的墓室規模大,規格高,大墓的時代與文獻記載的曹操卒年是吻合的,是東漢晚期的墓葬;東漢末年鄴城附近的帝王墓只能是曹操的陵墓;「本次發掘出土的能判定時代關系的主要是畫像石和50多個石牌等珍貴文物,它們均具有東漢末年的時代特點,特別是發現的8枚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文字的石牌等,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歷史學依據。」 劉慶柱認為,這個曹操墓室不只是盜墓,應該是毀墓,毀墓就是政治報復,有可能是另一方政治力量,或者是農民起義。「我去現場看過,墓裡面很多石頭都被打碎了,打得很殘。」劉慶柱說,墓里有三個人頭,盜墓一般是不盜骨頭的,結果人頭只剩下頭蓋骨,鼻子、臉部都被砸了。聽發掘人員說,凡寫著「魏武王常用」的石牌都被打斷了,沒有寫的就沒有打,應該是政治報復,「我推測是曹操下葬後沒多久乾的。」 陝西帝王陵墓考古專家:「是曹操的陵墓,毫無問題!」 針對連日來關於曹操陵墓的真假之爭,本報記者今天獨家采訪了長期在陝西從事帝王陵墓考古發掘、在國內考古界頗有名氣的段清波和王學理兩位考古專家,兩人都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 「有人懷疑這次的曹操陵墓是假的,是河南在搞『炒作』,那是他不知道考古,有隔山說話的感覺,讓人聽了不舒服!」段清波認為,「從考古學研究的角度來講,河南文物局推出的『六大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虛誇,所有的證據指向的就是曹操,那應當沒問題。雖然有人說墓里沒有發現墓誌和哀冊,但裡面出現的包括從盜賊手裡追回的刻有『魏武王』常用兵器、器物的文物不是一兩件。曹操有『薄葬』思想,而且有明顯的文字記載。有人說是盜墓賊把帶『魏武王』字樣的文物放進了墓里,那是想當然的推測!盜墓的干這個事有什麼意義?」 小說和戲劇抹煞了真實的曹操形象 劉慶柱說:「我認為,歷史上所說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民間傳說,那是人們想像出來的。曹操當年修建它的壽陵那是公開活動,唐太宗到泰山祭祀的時候,還祭祀了魏武王。」 談及歷史上的曹操和他的「七十二疑冢」之說,王學理說,「『七十二疑冢』對曹操的性格、為人,有很多牽強的東西,小說《三國演義》把曹操說成了奸臣,戲劇中的曹操被演成了『白臉』,人們只知道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不符合曹操的本來面目。」本報特派記者 韓宏(本報安陽12月29日專電)
G. 曹操西高穴大墓是真的嗎
真的
西高穴大墓位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盜。為及時有效地予專以保護,2008年12月,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有關專家對考古發現進行了多次論證,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
H. 復旦大學
這個很多啊。。。要看哪個系的~比如哲學小王子王德峰,哲學系俞吾金~歷史系錢文忠,朱維錚~社會科學基礎部邵曉瑩~社會學謝遐齡~生命科學院盧大儒~數學谷超豪~文博系高蒙河~化學系劉旦初~新聞系童兵~還有上金融市場的謝百三~都很牛
其他還有很多~這些只是我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