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軍

發布時間: 2021-02-10 17:43:47

Ⅰ 復旦金融學碩士 袁志剛教授的西方經濟學和宏微觀三本書有什麼區別都要看嗎

這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編寫一套教材,袁志剛教授是系列教材的主編

袁志剛版教授的西權方經濟學是初級版本的教材,也就是經濟學原理
宏微觀(陳釗,陸銘寫的微觀經濟學和樊瀟彥,袁志剛寫得宏觀經濟學)是中級版本的教材
張軍,王世磊寫的高級微觀經濟學和何樟勇,宋錚寫的高級宏觀經濟學是高級版本教材

這套教材生動易懂,言簡意賅,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案例,而不是一味的論述理論,值得一讀!

Ⅱ 張軍的人物經歷

1985年,張軍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
1988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
1990年,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國際暑期學院(ISSE))結業;
1992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1992-1995年間分別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 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US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提供的獎學金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 和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88-1993,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助教、講師;
1993-1997,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1997-至今,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1994,10-1995,5 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1997,9-1998,3 任英國倫敦經濟學院STICERD 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8,3 任丹麥奧胡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訪問教授
1998,11-1999,1 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經濟學部招募研究學者
1999,7-8, 任日本青山學院國際政治與經濟系IMBA 講座教授
2000,6-8, 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0,9-2001.9 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6-8 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2,9-2003,1 任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2003,1 任香港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3,6-8 任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
2004,6-7 任韓國全南國立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
2005,6-9 任芬蘭赫爾辛基聯合國大學「經濟發展世界研究院」(WIDER)訪問研究員。
2005,7-2006,12 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共存」數字教學項目特聘講座教授
2006,4- 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特聘教授
2007,5-8 任加拿大女王大學政策研究學院訪問研究員
2007,1 2 任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2008,3-5 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Ⅲ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學校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張軍 黨委書記 石磊 副院長 張金清 副院長 陳詩一 副院長 田素華 副院長 劉軍梅 黨委副書記 尹晨 黨委副書記 蔡曉月

Ⅳ 經濟學博士出來能進投行嗎復旦大學,求問,博士真有這么厲害嗎我不是學經濟的,不懂

進入投行工作,復要看投行的具體招制聘要求。學歷肯定是必備要求之一,經濟學博士的學位肯定是達到投行的學歷要求。但是一般來說,用人單位還會看你的人品、工作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會有綜合考量,不是光有學歷就一定能進的!

Ⅳ 政治經濟學考試題:為什麼要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

張軍:關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考

日期:2005-11-27 作者: 來源:解放日報

——張軍教授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的演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一直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我們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能力能繼續保持下去,但經濟是否持續增長取決於增長的方式能否實現階段性轉變。今天我想從經濟學家的視角談一下這個話題。

經濟增長取決於什麼?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

經濟學家腦子里的「增長」的含義可能和政府以及我們媒體關注的經濟增長的含義還是有區別的。大多數人常常把經濟增長理解為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幅。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里,GDP的增長都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眼睛都關注著GDP每年增長多少。但是經濟學家理解的「增長」是一個長期現象,是指一個經濟在長期所能維持的增長。短期來講,我們關注GDP今年增長多少明年增長多少,但這不能完全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中長期的發展趨勢。比如,我們的GDP曾經達到過14%-15%的增長率,但這沒能維持下去,最後還是回落了下來。因此,經濟學家關注的增長其實相當於我們每年實現的經濟增長的平均值。年度的增長可能是波動的,高於或者低於這個平均值,就是我們所謂的經濟「大起大落」。從平均值來看,我們發現中國這20年來的增長不過在9%左右,要到10%以上就相當困難。當然短期內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不能持續,很快會碰到約束和瓶頸,能源、電力、運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限制了增長的能力。這種情況在宏觀上叫做「過熱」。這就是說短期的增長不可能持續偏離長期增長能力。

所以,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一個問題就涉及到怎麼理解增長的含義。

在經濟學家看來,增長應該放到更長遠的視野里去理解。可以說,經濟學家談論增長,其實是談論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能力怎樣,增長趨勢怎樣。它牽涉到人口的變動、資本的形成、教育、制度變化和開放政策等方面。這些都是關於增長的比較長遠的考慮。

如果增長是指長遠的產量增加能力的話,那麼歸根到底,經濟增長就是取決於一個因素———生產率。什麼叫生產率呢?簡單地說,生產率就是產出比投入增加更快的能力。經濟學家發現,前蘇聯在1958年以前經濟增長很快,但以後怎麼也上不去了。為什麼?因為增長的潛能發揮殆盡了。除了生產率之外,其他投入最終都是可以減少的。比如,今天我們中國還有40%的儲蓄率,20年以後,隨著人口老齡化,儲蓄率肯定大幅度下降。韓國1980年代以前保持35%到40%的儲蓄率,今天只不過20%左右。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經濟能增長到什麼程度,最終就看生產率的潛能積累了多少。通俗地講就是,當你的投入,比如投資和消費,不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的時候,你的經濟還能不能維持一個高水平的增長?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從投入上講,中國目前還不存在問題。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每年還有300多萬大學畢業生,在校大學生超過1000萬,這些都是增長的投入因素。但是這些因素到未來10年、20年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因此,我們要把增長理解為一個持續性的增長,或者把增長看作潛能的時候,眼光要放到長遠,不能因為現在有那麼多土地和那麼多勞動力,每年的投資增長率都能維持在25%,而忽視未來的增長能力。這些都是變數,唯一能夠推動經濟未來發展的只能是生產率。中國現在高速發展的時候,經濟每年都維持9%以上增長的時候,生產率的變動趨勢怎麼樣,我們是不是走上了生產率潛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呢?不能只看到實物資本的增長。

那麼,一個國家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積累起生產率的潛能呢?經濟學家比較強調的方面是教育,當然其他的東西也都相關,但最終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者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決定未來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因為中國擁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重視教育也被認為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一個共同因素。當然,中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區別。中國是大國,在教育潛能方面有更顯著的積累能力。新加坡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容納一萬所大學,可在中國,發展到像美國那樣有幾萬所沒有問題。將來中國和印度一定擁有別的經濟不具備的規模效應,中國的規模效應將成為生產率積累非常重要的源泉。

另外一個可以積累和改善生產率潛能的因素和規模有關系。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年在《經濟學原理》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概念,叫「外部經濟」。什麼叫外部經濟?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經濟活動之間或者部門之間綜合配套的能力,這個能力會使中國在包括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品方面很快地擁有競爭優勢。像華為、海爾、聯想這樣的企業就是利用了中國的產業部門之間綜合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而獲得競爭力的。包括將來搞飛機這樣的產業在中國也一定有競爭優勢。小國家搞飛機比較困難,自己生產幾樣零部件還可以,可是要綜合配套恐怕就做不起來,需要大量外包。據說波音公司有近兩萬多個零部件要在全世界購買,像美國這樣完全本土化造飛機都很困難,可是在中國很多產品幾乎都可以做到完全本土化來做。將來飛機的全部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國造的時候,中國製造的飛機因為實現了這個外部經濟效應,肯定比波音的價格便宜不知多少。雖然現在這個潛能釋放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看看中國產業現在的發展趨勢就可以想明白,中國經濟在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上很可能是史無前例的。

為GDP而增長的未來風險

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短期經濟的發展問題,怎麼保持今年GDP比去年的相對增幅,這是我們當前地方政府工作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會計含義的增長。為什麼呢?因為GDP實際上是指這一年裡面各個行業所創造的新的價值的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增加值。但是統計所有行業的增加值在現實中是很困難的,通常情況下採取估演算法。比如,28大類行業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增加值。增加值怎麼算呢,基本上是用總產值乘以增加值率。比如服裝這個行業,增加值可能占總產值的比重根據以往的經驗大概推算出,比如40%,60%都是人家轉移的中間產品的價值。所以,一旦我們過分關注GDP,我們就自然會去關注總產值。這一來,事實上就可以先確定GDP的增長率目標,然後倒算出行業的總產值必須實現多少才能保障GDP增長目標的實現,這就必須有多少投資項目下去才行。可是大家想一想,產值增加多少從長期來看是沒有絕對意義的,因為當年增加的產值完全可以變成日後的庫存。這就是增長目標短期化的問題。

再有,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分享以後,刺激了地方去搞製造業,因為增值稅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做大製造業產值最方便可行的辦法就是做投融資項目,而在現階段做項目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招商引資,項目來了就萬事大吉了。這樣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短期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範式。這樣一個發展的範式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和我們對GDP的核算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長遠來看,這種大幹快上的發展觀如果愈演愈烈並且徹底制度化的話,很可能會冷落了我們對生產率潛能的積累,把注意力簡單地放到資本積累上去了。

目前這個問題還不突出,因為中國現在還處在追趕階段。追趕階段的意思就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人均資本存量還不夠大,城市化程度還不高。在這個階段上,我們能看見我們與發達經濟的差距以及在哪些方面有差距,因此,我們可以迅速趕上來,而且經濟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比較小的。這就是所謂的落後的優勢。例如,今天中國機場的數量大概是340個,美國包括私人機場加起來大概2萬多個,我們數量只有不到他們的2%。僅僅機場這一項,就決定了中國在投資階段還要有相當長時間。將來我們要修更多的機場、公路,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這都叫資本積累。說中國經濟增長現在已經維持不下去了是缺乏依據的,還沒到那麼嚴重的程度,因為現在屬於追趕階段,處於追趕階段的經濟增長通常速度都比較快,增長率都比較高,從東亞經驗看都是這樣。但這並不表明未來還能維持這么高的增長。除非你的效率潛能的積累在這個過程里能夠跟上。否則,一旦越過了追趕階段,經濟的增長可能就會明顯回落,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意義。

現在我們談論增長方式轉變也不應該過多地批評投資太多,問題在於對投資效率的關注不夠。我們擔心的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演變成一種權力而非市場主導投資決策的體制。這樣的體制以及表現出的頑固化傾向對於市場力量、金融和企業家創業活動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我們特別的關注。

我們的消費太少嗎?

一個國家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決定經濟增長的最終是生產率而不是消費率。不能簡單地把消費理解為決定GDP增長的因素,而應該理解為GDP增長的結果。

在有關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我們現在的增長模式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投資太多太快而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不足。這種觀點強調,中國現在應該盡快把經濟增長轉移到依靠擴大提升國內消費能力上來。我認為,這一看法似是而非,理論上值得商榷。首先,一個國家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由人均收入的水平或者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我前面已經說了,決定經濟增長的最終是生產率而不是消費率。消費和積累的比重反映的只是短期內國民收入的分配方式的差異。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消費理解為決定GDP增長的因素,而應該理解為

GDP增長的結果。經驗上看,當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尤其是在東亞地區,消費佔GDP的比重往往比較低。很多人對消費的問題有所誤解,認為消費需求比投資需求更重要。可是,大家想想,短期內要擴大消費的比重,就要壓縮投資的比重,因為GDP在核算意義上等於總消費加總投資以及貿易的順差。如果短期內提高消費比重,也就是要壓縮或者減少投資的需求,才能保持平衡。否則,一味刺激消費很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出現經濟失衡。還有一個統計上的問題是,買房子這一塊應該計算到消費裡面,現在是計算到投資裡面,顯得消費的比重好像比較小。即使不談這個問題,銀行發放的信貸刺激了消費,短期內帶來的結果是,經濟過於繁榮,出現過熱苗頭,因為投資需求沒壓下來,消費需求提高,這一來,當期的收入平衡表被破壞了。我們在2003年下半年顯現出來的經濟過熱趨勢,就與之前鼓勵短期消費增加的消費信貸政策的實施有直接的關系。

有些人認為中國消費需求偏低,給出的一個理由是,全世界消費佔GDP的平均比重在70%左右,美國更是高達80%-90%,而中國只有57%-58%,所以應該提高消費佔GDP的比重。我說你得看中國經濟處在什麼階段上。消費的能力,短期內表現為消費佔GDP的比重,反映的是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而不是增長的長期條件。消費佔GDP比重受經濟發展的階段影響,人均所得提高是個緩慢的過程,消費佔GDP比重的提高也是個緩慢的過程。有些學者甚至講中國是內需不足的經濟,這個概念更加不對。中國怎麼會內需不足?你看看中國的投資和儲蓄率基本上是一樣的,如果內需不足中國的物價應該是持續下跌,現在總體上平衡,物價水平基本上是不動的。消費雖然佔GDP比重偏低,這個不要緊,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只要投資需求上去,能夠吸納那麼多的儲蓄就可以了,總量上就會平衡。這是我們要澄清的。因此我們不能把擴大提升消費理解為轉變增長方式的推動力,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會逐步提升消費,這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是個長期現象。

前景

中國人口的素質、技能、教育水平、創新能力、管理、企業家的成長以及企業應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促進效率的因素。這些因素很難用數字簡單地度量出來,統計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我看來,並不是從一個模式直接跳到另一個模式的問題。事實上,這個轉變的過程從我們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只是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傾向需要引起注意並加以解決。總的來說,過去10多年的經濟發展比較傾向於過快的資本積累,資本形成的速度很快。當然,我們正處在一個追趕階段,需要通過資本積累迅速擴大產能和資本存量。

但是,這些年來資本積累的方式更多地體現了政府的意志,而市場和企業家的作用似乎還不大。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如果生產率的積累跟不上的話,將來等我們追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投資的增長速度下降,勞動力的增長速度下降的時候,就很難保證經濟增長不下降。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中國在生產率潛能積累方面幾乎為零,而是說也許我們可以更好更快地積累生產率的潛能。我們的研究發現,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中平均有約35%的貢獻來自生產率的積累,而不光是資本的積累。但是,中國經濟在過去10多年的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卻下降了。

中國第一個生產率潛能的快速釋放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農業的改革和鄉鎮企業的崛起帶來了生產潛能的釋放。農業的改革表現為,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離開了,勞動力的投入大大下降,農業產量反而增加了。就是說產量的增加主要靠生產率的提高。體制改革提高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是農業生產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後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是生產率潛能釋放的因素,鄉鎮企業的經營體制比較靈活,非常市場化,投入很少,技術很簡單,資本投入更少,用最簡單的技術、最簡單的生產方式,產值一度占據工業的半壁江山。這些都是西方經濟學家理解為中國改革真正有特色、有創新的東西。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差不多10多年,到了90年代初鄉鎮企業的優勢開始慢慢喪失,出現虧損,大量鄉鎮企業開始轉制。南巡講話以後,開始了更深度地開放,正好在鄉鎮企業對生產率促進潛能發揮得差不多的時候,大量外資進來,帶來了市場、技術、管理,這些東西又導致生產率潛能新一輪的積累。過去我們不知道怎麼做貿易,怎麼把東西賣出去,怎麼管理好企業,怎麼應對市場,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學管理、讀MBA。這些東西短期內看不出效應,長期來看就是在積累和改善中國經濟的生產率潛能。我們不缺資本,外資進來並不是解決中國的資本短缺問題,非常重要的是促進中國生產率潛能的積累能力。每年外資只佔我們當年資本形成投資的10%左右,中國經濟發展不是靠外資,但是外資帶進來的東西都在影響我們生產率的變化,成為90年代那一輪的生產率潛能積累的重要源泉。所以開放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對生產率潛能積累有顯著影響,這是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很重要的因素。

我認為,生產率的提高能力其實和我們的人力資源以及利用這些資源的經濟體制的效率很有關系。中國人口的素質、技能、教育水平、創新能力、管理、企業家的成長以及企業應對市場的應變能力,這些都是促進效率的因素。這些因素很難用數字簡單地度量出來,統計上自然也不能反映出來,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現在的體制似乎越來越善於數目字管理和治理,因而往往不能很好地像資本積累那樣來促進這些生產率潛能的積累。這就需要建立起防止政府過多參與經濟發展的制度約束,比如讓政府加大力度保護私人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發展更好的教育、加大勞動力培訓、堅持更加開放的環境。

在微觀層面上,我還是很樂觀的。過去中國生產的傢具在國際市場根本不可能賣出去,今天我們可以把傢具賣到美國的市場,這不光是因為價格便宜,還因為質量提高很快,反映了效率增長的因素。現在看起來中國生產復雜的資本密集產品的能力仍需要改善,還需要大量人力資本的積累。盡管華為比思科還是差一些,但追趕速度很快。但我們畢竟只有一個華為,要看到中國生產率潛能積累的空間還是很大。不要過早地讓中國企業做大,因為還處在追趕階段,我們還需要幫人家做加工來實現資本積累,同時在這個過程裡面積累你的技術、你的思想,到了一定階段中國的企業就很容易變成在高科技領域、在世界五百強裡面的公司,這一點也不奇怪。但是,有人比較擔心,說中國的企業很不行,將來不會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我沒有那麼悲觀。只要關注效率問題,就會水到渠成的。像華為、海爾這樣的企業今天還鳳毛麟角,但只要能夠很好地積累效率,我相信這樣的企業會迅速增加。

講演者小傳

張軍

1963年生。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81-1994年間在中國、英國和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1997年以來,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講座教授。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曾在《經濟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East Asian Review等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組織、制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等。

Ⅵ 薛中行的成長經歷

他在復旦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復旦經濟管理學院系統地接受了現代經版濟學的培養權(先後師從於著名經濟學家尹伯成教授和張軍教授),並多次應邀訪學於英美等著名高等學府。他28歲離開復旦象牙塔下海,雖屢遭挫折,然百折不撓,從一個工作室做起,到如今持有數百家非上市公司股權,2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權,管理資產超過十億,被譽為「黃埔出身,打過游擊」的上海灘上新傳奇!

Ⅶ 復旦大學經濟學本科四年的課程及教材有哪些

我們現在大二,專業課教材都是上課以後老師再告訴我們的。。。
因為有些老師用自己編寫的教材,大家不一定統一。。。就宏觀經濟學我知道的教材版本就有至少3種,看老師是不是要推銷自己的書了。。。

Ⅷ 陳釗的詳細信息

個人信息1973年1月生於浙江省舟山市
教育經歷
1999年2月 – 2001年7月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研究生 (2001年7月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6年9月 – 1999年1月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研究生
1991年9月 – 1996年7月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本科生
學術經歷及職務
2007年11月至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教授
2007年10月至今: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7年-2008年: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3月-至今: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編委會成員
2005年11月-12月:法國圖盧茲一大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10月-2005年7月: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5月15-28日:韓國光州全南大學(Chonnam University)訪問
2002年1月至今:《世界經濟文匯》雜志編輯(兼)
2001年7月至今: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
擔任匿名審稿工作:《經濟研究》 《經濟學(季刊)》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China Economic Review 《世界經濟》
學術論文
1 Academic Tenure, 2009, Economic Modelling 2008.8
2 Power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APE 2008.7
3 醫療體制改革,《管理世界》 2008.7
4 Urban-Rural Inequality, Chinese Economy 2006.9
5 創新的價值、非對稱信息與終身教職制度,《經濟研究》 2006.9
6 從分割到融合:城鄉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政治經濟學《經濟研究》 2006.6
7 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研究》 2006.5
8 因患寡,而患不均,《經濟研究》 2006.3
9 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於分割還是整合,《世界經濟》 2006.3
10 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經濟研究》 2005.8
11 就業體制轉軌中的漸進改革措施,《經濟研究》 2005.8
12 轉型經濟中的放鬆管制和企業重構的最優路徑,《經濟學(季刊)》 2005.8
13 收益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的分割,《經濟研究》 2005.8
14 全球化與邊緣化,《比較》 2005.8
15 動態家庭分工理論,《經濟學(季刊)》 2005.8
16 全球化與地區間收入差距,《中國社會科學》 2005.8
翻著簡介
1 陳釗、陸銘,《微觀經濟學》PPT課件 2008.8
2 《微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008.7
3 《信息與激勵經濟學》目錄 2006.3
4 《信息與激勵經濟學》後記 2006.3
5 《住房抵押貸款:理論與實踐》目錄 2005.8
6 《住房抵押貸款:理論與實踐》序(張軍) 2005.8
7 《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和實證分析》目錄 2005.8
8 《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和實證分析》後記 2005.8
9 《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譯)譯後記 2005.8
10 《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譯)目錄 2005.8
11 《經濟轉軌中的企業重構:產權改革與放鬆管制》目錄 2005.8
12 《經濟轉軌中的企業重構:產權改革與放鬆管制》序(張軍) 2005.8
國際交流
1 2005年6月在芬蘭赫爾辛基的UNU-WIDER參加國際會議
2 cambridges back 2005.7.劍橋大學一游
3 2004-2005學年,在牛津大學訪問
4 2005年11月1日-12月30日訪問IDEI。攝於IDEI附近的一條運河邊
5 2004年5月在韓國全南大學訪問

Ⅸ 陸銘和陳釗這兩位復旦大學的經濟學家是好朋友嗎

說一下兩人的交來集
同是1973年人,源同時復旦1991年本科,甚至1996年博士生。這些只是求學經歷上的相同。
看學術經歷:
兩個都是學術大牛。我們從兩人的合作發表論文來看,(以《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經濟學(季刊)》三個為代表)
以陳釗為例:
1、經濟研究 10篇,其中與陸銘合作9篇
2、世界經濟11篇 其中與陸銘合作是10篇
3、經濟學季刊8篇,其中與陸銘合作是6篇。
甚至在復旦開講座也是成對出現

Ⅹ 股份期權的創始人

薛中行,他首創了「五步連貫股權激勵法」,即將股權激勵的實施分解為「定股」、「定人」、「定價」、「定量」、「定時」五大步驟,環環相連,步步緊扣,旨在增強內部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
1974年生於上海的薛中行,在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系統地接受了現代經濟學的培養,先後師從於著名經濟學家尹伯成教授和張軍教授。他將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古代商道相結合,從當代經濟社會實際出發,提出了「股權釋兵權」、「金色降落傘」、「勞者有其股」、「人力資源的資本化」等獨特理念。而出於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鑽研《周易》二十載,提出了 「易道管理」、「五行管理」、「水文化」等獨具「中西合璧特色」的企業管理理念。
在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多家名牌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講股權激勵課程授課滿意度連續8年排名第一)的同時,薛中行還是百餘家企業的首席咨詢顧問,資深投資銀行專家,也未上市中小企業股權激勵類項目的首席咨詢專家。
如今,更多的同行習慣稱呼他為薛博士。作為「股權激勵」方面一流專家,他主張把股權激勵制度上升到企業生產關系的高度,並率先指出「中國企業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股權激勵)將會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革命,合理的生產關系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張江高科(600895)內一知名IT企業正是通過這樣的指導,5年內,從一個兩萬元起家的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五千萬資產的實力企業,有著完善的人才實力,在完成了上市前的融資後擬在登陸納斯達克。正因如此,第一財經在節目采訪中甚至給薛中行冠上「上海灘上新傳奇」的稱號。
與此同時,薛中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中小企業成長,定期舉行的企業股權激勵咨詢班就旨在幫助中小型企業走出發展困境。

熱點內容
2015中南大學公派出國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09 18:10:27 瀏覽:566
浙江工商大學專業有哪些 發布:2025-08-09 18:02:02 瀏覽:118
重慶理工大學徐睿老師怎麼樣 發布:2025-08-09 17:51:06 瀏覽:194
當今大學生的普遍現狀 發布:2025-08-09 17:49:37 瀏覽:704
狀告大學生 發布:2025-08-09 17:48:49 瀏覽:347
大學生罵我 發布:2025-08-09 17:43:42 瀏覽:976
重慶2017大學暑假時間 發布:2025-08-09 17:18:15 瀏覽:187
大學生職業規劃6000字 發布:2025-08-09 17:17:39 瀏覽:624
遼寧省大學生村官 發布:2025-08-09 17:00:22 瀏覽:413
大學生來了所有的插曲 發布:2025-08-09 16:52:04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