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女教授點評文學家於什麼
① 中央民族大學有位女教授叫什麼蒙
你說的是蒙曼嗎,上漢字聽寫大賽的那個
② 現代女作家有哪些
1、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2、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散文家。
3、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4、殘雪,原名鄧小華。祖籍湖南耒陽,1953年5月30日生於生於長沙。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殘雪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等
5、遲子建,1964年出生,黑龍江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霧月牛欄》、《白銀那》、《光明在低頭的一瞬》、《額爾古納河右岸》等,曾榮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
6、張潔(1937- ),祖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中共黨員。當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③ 復旦大學女教授講解《朋友是無用的》,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又是叫獸
④ 美文600字,還要點評。最好是知名作家的。
第一篇
原文:
少女喜歡玫瑰,老人喜愛秋菊,文人詠嘆荷花,寒士贊賞臘梅……花是世界的春色,花是人間的溫馨。躺在病房中,友人送來一束鮮花,你會頓感春意融融;晚會上登台唱支歌,兒童獻上一束鮮花,你會倍加歡欣鼓舞。人在旅途,孑然落寞,路旁一朵花兒向你頷首,會驅走你心靈的孤獨;老人獨坐黃昏,窗檯上一盆雛菊倏然怒放,會給你帶來生命的驚喜……
五色迷目、嬌態可掬,只是花的形象,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才是花的精神。讀毛姆的小說看過這樣一段情節:種花老人桑迪•巴雷特正准備回答兒子「如何做人」的提問時,卻發現兒子腳下踩翻了一盆玫瑰,老人說:「你踩傷了玫瑰,玫瑰卻給你的腳底留下了清香!」兒子似有所悟地臉紅了,老人揮了揮手說:「去吧,為他人開一朵花!」
「為他人開一朵花」,這句話成了英國一代青年做人處世的格言。
欣賞美好是人類的天性。只要不是心靈扭曲、情感異化的人,都會對花兒報之微笑。鄰居家有一個青年,高考落榜後去一家自行車修理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輛車胎漏氣的自行車,青年人認認真真地將車胎補好後,手頭再沒活幹了。他本可以悠閑地坐下來抽一支煙或和同事聊聊天,但他卻為這輛自行車的各個部件加了油,又將車圈、車架的銹斑全部擦得鋥亮亮的,簡直整舊如新,其他的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車主將自行車領走的第二天,青年人就被挖到那位車主的公司上班。原來,「為他人開一朵花」就是這么簡單。
一位中學的生物老師在課堂上被一個學生的提問難住了,她記起這位學生的祖父是大學著名的生物教授!於是說:「這個問題請教你的祖父,他一定知道。」學生回家對祖父講了,祖父沒有說一句話卻提筆給孫兒的老師寫了一封信,信上詳細地做了解答,並說:「您是孩子的老師,問題還是由您在課堂上回答,不要公開我的信。」這位生物老師讀完信後,心中充滿了敬重與感激,一輩子記住了這位教授的美德。
一位學者說: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為他人燦爛一片心地,增加一縷溫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點向上攀登的勇氣,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繽紛的贊美是真誠的,能為別人的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這類人必定有高貴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靈。這類人是人心的旗幟,人世的脊樑,人群的魂魄。」
當我看完這篇美文時,腦中閃過一句話——「把自已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已經忘了是誰告訴我的,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正是印證的這篇文章的主題。只有擁有一顆懂得付出的心,才會獲得完整的人生。也許付出於你的收貨會成不等式,但是我相信真理會讓天平的一端下沉。
點評
此篇美文以」為他人開一朵花」,作為線索,引出了一個個小故事。讓讀者深深地體會到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的繽紛而贊美的情是真誠的情,能為別人的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
朱自清散文 春
原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賞析:《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徵,更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裡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鑽」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裡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麼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麼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麼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然後,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最後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後寫雨中的景緻,描繪出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裡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結於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於語言的秀雅清新、朴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冰心散文 笑
原文: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的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裡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里;一片幽輝,只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彷彿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湧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彷彿是哪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湧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裡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擾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了。
七百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飾,不加雕琢,只是隨意點染,勾畫了三個畫面:一位畫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裡的老婦人,各自捧著一束花。
沒有一點聲音,只有三幅畫面。三束白花襯托著笑靨,真誠、純凈、自然。然而,萬籟無聲中,又分明隱約地聽到一支宛轉輕盈的抒情樂曲。小提琴聲不絕如縷,低回傾訴,使人悠悠然於心旌神搖中不知不覺地隨它步入一片寧謐澄靜的天地,而且深深地陶醉了。待你定睛尋覓時,琴聲戛然而止。曲終人不見,只有三張笑靨,三束白花,一片空靈。空靈中似乎飄浮著若遠若近的笑聲,那麼輕柔,那麼甜美,注溢著純真的愛。
於是,你沉入無限遐思,眼前見一片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恍惚間,你找到真、善、美——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賞析:讀了那麼多的小說我最喜歡冰心的《笑》。冰心屬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第一批現代作家,是文學研究會的重要作家。她是我國現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歌詠母愛和兒童為主,從作品中也顯示了她獨特的審美情趣。《笑》發表於1921年革新後的《小說月報》第1號上,是冰心的成名之作。
沈從文對冰心作品有著這樣的評論:「對人生小小的事情,一例儼然懷著母性似的溫愛,從筆下流出時,雖文式不一,細心的讀者卻可以得到同一印象,即作品中無不對於『人間』有個柔和的笑影。」
從這篇《笑》中我們不難看到冰心正是帶著「柔和的笑影」走上「五四」新文壇的。《笑》里展現了三幅笑影:從圖畫里的安琪兒的微笑,聯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見的一個孩子的微笑,又聯想起十年前在海邊茅屋前看見的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麗而溫柔,親切而和善。作者通過這三幅笑影,體會了世間的美好。而當三幅笑影在作者的似夢似幻的想像中「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她將對於」愛「和」美「的呼喚轉達給了我們。
作者所描寫的「微笑」是以「愛」和「美」作基調的。她在帶給我們「愛」的感受的同時也把我們引進「美」的境界。她懷著愛心與對「美」的嚮往創造出獨具魅力的藝術境界。
作者描繪著「微笑」,而我們彷彿能從字里行間看見作者本人的微笑。就在寫作的同時,冰心曾這樣表述過:「無論是長篇,是短篇,數前言或幾十字,從頭到尾讀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識的作者,全身涌現於讀者之前,他的才情氣質人生觀都可以歷歷的推知」冰心實現了自己所期望的人格的顯示。即使只讀過這僅僅有800字篇幅的《笑》,我們也能了解了作者純真溫柔的心靈。
《笑》的文字清麗典雅、空靈飄逸。在開始創作之路的時候,冰心已經表現出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她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她的散文語言既發揮了白話文自然流暢的長處,又不乏文言的韻味。
再加一篇
《散步》 作者:莫懷戚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和話,就象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 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再加幾篇高考作文
文章:大海讓我陶醉
江蘇鹽城一考生
蒼茫宇宙,萬物輪回,大自然向人們展示花的嫵媚,樹的挺撥,山的竦峙,水的流長……而我獨愛那深邃蔚藍的大海,它帶給我的是驚喜,是憂傷,是歡樂,是痛苦……
我喜愛大海的靜謐。夜幕降臨,我獨自站立在船頭,凝望著在這皓月下的大海,那麼的平靜,那麼的安祥,朝著遠處的海面望去,那種「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情感盪然於胸。張開雙臂,在這靜謐的世界裡,「心事浩茫連廣宇」,彷彿擁有了這世上的一切。海讓我的心胸變得開闊,讓我的性情張揚,那種博大,那種廣袤,是無與倫比的,讓我深深地嵌入了這個整體,時間彷彿都被靜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愛大海的澎湃。學習魯彥的《聽潮》時,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種聽潮的渴望。海水沖擊岩石的巨響,那種惟妙惟肖的描寫令我神往。當我也站在海邊,聽著那猶如千軍萬馬的奔騰,又如各種樂器齊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悅,是無與言表的。那時候的我,盡管沒有擁有天地萬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愛,喜愛大海的這份激情,這份豪邁,讓我覺得生活中,也要激起這么一份豪情,去面對萬物,去面對挑戰。
我喜愛大海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擇細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來源於她的「納」。她的廣闊,她的深邃,她的無垠,她的源遠流長,來自於她的稟性。從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愛;從她的言辭中,我找到了深遠;從她的聲音里,我找到了慈祥;從她的體魄里,我找到了剛毅。在她的靈魂里,我洗滌了心胸;在她的慈愛里,我學會了寬容;在她的深遠里,我學會了堅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海是寬博的,是美麗的。在大海上,盡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鷗」,但我仍然喜愛她,喜愛她的吞吐日月;因為我堅信,大海中我錘煉了自己,領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樣擁有「吞吐日月」的本領。
這讓我怦然心動、讓我陶醉的大海!
賞析:花開未香,軒轅未涼,殘月未央。字跡斑駁了紙張,樹影斑駁了圍牆,能夠斑駁記憶的,只有時光。。。。。這是我的第一感覺。。。。
讀完後我會回首走過的春秋,在歲月的年華里,翻開記憶的扉頁,字里行間里記載的都是自己努力奮斗過的詩篇。沒有在抱怨里虛度光陰,也沒有在失意的日子裡,自暴自棄。成功時,不自滿,失敗時,思己過。在不斷的積累里總結著經驗。堆積起來的知識,書成了我無悔的詩篇!!!!!!
是的,光陰如梭,年華似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果我們沒有逆水行舟的勇氣,不妨順流而下。這樣也許更能容易達到理想的彼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讓我們從開始的點點滴滴,聚成涓涓小溪,順流匯聚成滔滔江湖,奔騰到海,成就時光的海洋。為我們短暫的一生寫就不朽童話。。。。。。
作文2:居里夫人與執著同行,終於發現了一種美妙的放射元素――鐳;愛迪生與執著同行,終於在上千次試驗後發明電燈,給黑夜裡的人們送來一片光明;貝多芬與執著同行,雖然兩耳失聰,但仍然創作出命運的交響;司馬遷與執著同行,奉獻給人們一段精彩的史家絕唱……
與執著同行,可以讓我們堅定步伐,可以讓我們永不言棄,可以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崎嶇的山路上,一位步履匆匆的盲僧向一位老人問路:「羅撒寶寺在哪裡?」老人答道:「翻過兩座山就是。」見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擔心的問道:「長老雙目失明,怎麼翻山越嶺?」盲僧頭也不回,從容的拋下四字:「心中有道……」
相信盲僧定能到達心之所向的羅撒寶寺。他那「心中有道」簡單四字,道出了一種精神,一種與執著同行的信念。
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這精妙絕倫的字,源於他與執著同行,堅持不懈,以致每日洗毛筆的水池成了墨池。而其子王獻之,少年時練了幾天字已不錯,但拿了父親批閱過的字帖讓母親看,母親卻一語中的說出只有那「一點」像他父親的字,事實上那「一點」正是其父所寫。 此後獻之謹遵父訓,習字用盡家中幾大缸水,終於也成為一代書法名家。可以看出,王氏父子與執著同行,終於書法蓋世。
……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獲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說:「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說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說:「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誇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衛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賞析:干凈、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著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著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卷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作文3:秋風帶著我的心魂,秋風帶著我的情緣,秋風飄零著落葉,秋也不知不覺來到我的身邊,秋風一定知道我的心事。雖然,我沒有秋的那種風情;也許,我沒有秋風那種內涵,但秋風好像更能理解我的心。我時兒在秋風中盪漾,我時兒在秋風中纏綿,我時兒在秋風里陶醉。秋風在我眼裡大度、灑脫、含蓄,秋風在某種意義上好似包容了時間的一切美好。她能使人忘卻世事的困擾,能給孤獨而傷情的人們以撫慰,使人們更加成熟;她能給受挫的人們吹響前進的號角,使人們不再憚於前進路上的坎坷……
秋給人感覺就是毫無裝飾,毫不掩蓋,雖有一絲淡淡的愁容,也有一屢淡淡情幽,她讓很多孤獨的人產生「天涯淪落人」的感覺。秋雨的纏綿就象老朋友的訴說,還象知己的暢談,和諧共鳴就在其中。我喜歡秋雨的纏綿,我喜歡秋雨般的呢喃,我喜歡在秋雨下散步,我喜歡在秋雨中想自己的心事。也許,秋雨給我感覺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空雲卷雲舒」
秋季是令人相思的季節,秋風的每一次漣漪都會盪起心中不盡的情感。沐著習習清風放飛夢想;望著絲絲秋雨微笑如歌;嗅著淡淡菊香醉如夢鄉。對秋的那份眷戀有點不能自拔,恨秋不能永駐,愛秋去秋又回。秋也和四季一樣輪回,年華似水,秋終是要走的。有過悲傷,也要送別,就這樣,秋總是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我也會讓自己在秋風總坦然、平和。秋的美麗,秋的動人會讓我成熟,會讓我在今後的日子裡,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靜,會讓自己以更理智更純熟的眼光看待世界。
但願秋風能吹乾每一個陰暗潮濕的角落,但願秋雨能盪滌每一顆平凡渺小的塵埃,但願秋風的纏綿讓多情的人們盡情地沐浴著秋的溫情,直到永遠。秋風帶著夢,飄飛在自己的天空;秋風帶著情,盡情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我喜歡秋天的風,我喜歡秋天的雲,我喜歡秋天的天高雲淡,我喜歡秋的思念和期待。
秋給人感覺就是毫無裝飾,毫不掩蓋,雖有一絲淡淡的愁容,也有一屢淡淡情幽,她讓很多孤獨的人產生「天涯淪落人」的感覺。秋雨的纏綿就象老朋友的訴說,還象知己的暢談,和諧共鳴就在其中。我喜歡秋雨的纏綿,我喜歡秋雨般的呢喃,我喜歡在秋雨下散步,我喜歡在秋雨中想自己的心事。也許,秋雨給我感覺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空雲卷雲舒。
秋季是令人相思的季節,秋風的每一次漣漪都會盪起心中不盡的情感。沐著習習清風放飛夢想;望著絲絲秋雨微笑如歌;嗅著淡淡菊香醉如夢鄉。對秋的那份眷戀有點不能自拔,恨秋不能永駐,愛秋去秋又回。秋也和四季一樣輪回,年華似水,秋終是要走的。有過悲傷,也要送別,就這樣,秋總是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我也會讓自己在秋風總坦然、平和。秋的美麗,秋的動人會讓我成熟,會讓我在今後的日子裡,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靜,會讓自己以更理智更純熟的眼光看待世界
但願秋風能吹乾每一個陰暗潮濕的角落,但願秋雨能盪滌每一顆平凡渺小的塵埃,但願秋風的纏綿讓多情的人們盡情地沐浴著秋的溫情,直到永遠。秋風帶著夢,飄飛在自己的天空;秋風帶著情,盡情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我喜歡秋天的風,我喜歡秋天的雲,我喜歡秋天的天高雲淡,我喜歡秋的思念和期待。
秋風在我心中也是一種美,一種生命的美!
累死我了,不想改了
⑤ 國內當代女性文學的代表作家有誰
我國當代女性文學來的著名作家自有:鐵凝、王安憶、林白、陳染、海男、徐坤等。
他們的代表作有:
鐵凝:「三垛」(《麥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玫瑰門》、《大浴女》等;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小鮑庄》、《長恨歌》等;
林白:《一個人的戰爭》、《子彈穿過蘋果》、《往事隱現》等;
陳染:《與往事乾杯》、《無處告白》、《私人生活》等;
海男的作品褒貶不一,她的自殺式的寫作表現出她鮮明的女性主義傾向,她創作的作品有《我的情人們》、《婚床》、《花紋》等;
徐坤:《白話》、《熱狗》、《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愛你兩周半》等。
⑥ 著名女數學家,女文學家,女辯論家
兩位卓越的女數學家
第一位女教授——蘇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
蘇菲婭出生在沙皇俄國立陶宛邊界的一座貴族庄園里,他父親是退役的炮兵團團長.她很小就對數學很痴迷,經常對著牆壁上的數學公式和符號,一看就是好半天,原來,她房間里的糊牆紙是用高等數學的講義做成的.蘇菲婭14歲時便能夠獨立推導出三角公式,被稱為「新巴斯卡」.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菲婭逐漸長大成人,她對數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但那時正處於沙皇時代,婦女是不允許注冊高等學校學習的.而她的父親又一心想讓她像別的貴族姑娘一樣,步人社交界,對她想學數學的心願橫加阻攔.於是,蘇菲婭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柯瓦列夫斯基「假結婚」,來到德國的海德爾堡.但在那裡,婦女聽課要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認可才行.經過努力,她被允許旁聽基礎課.在此期間,她勤奮好學,掌握了深奧的數學知識,轟動了整個海德爾堡,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可她只被允許聽了三個學期的課,便不得不離開了那裡.蘇菲婭深造心切,又慕名前往柏林工學院,打算去聽著名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的課.但遺憾的是,柏林的大學不允許婦女聽教授的課,蘇菲婭到處吃閉門羹,最後,只好抱一線希望登門到維爾斯特拉斯家求教.維爾斯特拉斯(1815—1899)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接見了蘇菲婭,並向他提了一些超橢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很新穎,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女青年,解題技巧嫻熟,思維方法獨特,給老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維爾斯特拉斯破例答應蘇菲婭每星期日在家裡給她上課,每周還另抽一日到她的寓所登門授課.這樣,蘇菲婭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了4年.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樣的學習,對我整個數學生涯影響至深,它最終決定了我以後的科學研究方向.」 蘇菲婭得到了維爾斯特拉斯的鼓勵和指點.更加有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她經過了4年的刻苦努力.寫出了三篇出色的論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史無前例的開創性工作.1874年,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推薦下,24歲的蘇菲婭榮獲了德國第一流學府——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女數學家. 獲得博士學位的蘇菲婭,懷若一顆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國,可俄國還是同她出國之前一樣黑暗.她在祖國無法立足,只好又回到柏林.她根據維爾斯特拉斯的建議,研究光線在晶體中的折線問題.在1883年奧德賽科學大會上,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作了報告.可命運偏偏與她作對,當年春天.她丈夫因破產而自殺.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肝腸寸斷.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四天不吃不喝,第五天昏迷過去.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打跨蘇菲婭的鬥志,第六天蘇醒過後又開始頑強的工作.在瑞典數學家米達•列佛勒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周折,蘇菲婭才得以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講師,但當地報紙公然對她攻擊:「一個女人當教授是有害和不愉快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那種人是一個怪物.」但蘇菲婭無所畏懼,像男人那樣走上了講台.以生動的講課,贏得了學生的熱愛,擊敗了「男人樣樣勝過女人」的偏見.一年後,她被正式聘為高等分析教授,後來又兼聘為力學教授.蘇菲婭在瑞典的任期滿了,她一心想回國任教,可沒能成功,只好在國外繼續任教. 1891年,蘇菲婭患肺炎因誤診導致病情惡化,與世長辭.她為爭取婦女的自由斗爭做出了艱苦努力,是婦女攀登科學高峰的光輝榜樣.
在逆境中成長的女數學家諾德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比作「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要學校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有一名婦女叫愛米•諾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l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面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里,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解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代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孩子」們中的一個.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諾德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在美國,她同樣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同樣有她的「孩子們」.1934年9月,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不幸的是,諾德在美國工作不到兩年,便死於外科手術,終年53歲.她的逝世,令很多數學同僚無限悲痛.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悼文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⑦ 五四時期專寫愛情的女作家是
選。陳學昭
陳學昭(1906.4.17—1991.10.10),女,漢族,原名陳淑英、陳淑章,筆名學昭、野渠、式徽、惠、玖等。浙江海寧人,祖籍河南潢川。中國作家、翻譯家。曾參加淺草社、語絲社等文學團體,1935年獲法國克萊蒙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編輯,《東北日報》副刊編輯,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名譽主席。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
馮沅君(1900-1974年),女,河南省唐河縣人,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古典文學史家,大學一級教授。原名馮恭蘭,改名淑蘭,字德馥,筆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吳儀等。自幼學習四書五經、古典文學及詩詞,與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和地質學家馮景蘭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學者陸侃如。先後在金陵女子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教。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1]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
蘇雪林(1897年3月26日 —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歲),原名蘇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學名小梅,字雪林,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由法回國後,又以字為名,即蘇雪林。籍貫安徽太平縣嶺下村[2-3] ,出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縣丞衙門里,她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到台灣師范大學、成功大學任教。她筆耕不輟,被喻為文壇的常青樹。
⑧ 湖南師范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過,是哪位教授
趙曉嵐.
1953年6月3日出生,文學博士後,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回學學科帶答頭人;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出版學術專著《姜夔與南宋文化》、《學者聞一多》(合著),《林花謝了春紅——趙曉嵐說李煜》。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近年來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全國多種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在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傳世藏書·強村叢書》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編,並參與《全唐詩》、《宋詩話全編》、《明詩話全編》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撰寫工作。目前正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辛棄疾文化析論》的研究任務。所擔任的本科與研究生的教學課程,一直以來廣受歡迎,多次受到嘉獎。
2008年7月,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南唐後主李煜》,受到全國電視觀眾、網友的青睞。通過她的講解,時隔千年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心性、才華、感情、經歷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
⑨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教授,新文學運動的第一位女作家。陳衡哲出生於常州哪個有名的書香家族
陳衡哲,原名陳燕,原籍湖南衡山,1890年生於江蘇武進。其祖父陳鍾英、伯回父陳范(《蘇報答》館主)、父親陳韜都是有名的學者和詩人,祖母趙氏、母親庄曜孚能文善畫,乃著名畫家和書法家。從陳衡哲的曾祖母開始,陳家便開創了這一傳統:「每個出生於或嫁入陳家的女子,或出於天性或由於環境,都在文學藝術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詣。」1903年,陳衡哲考入上海愛國女校,次年又考入清華留美學堂,成為首批官費留美的幾名女生之一。到美後,先入紐約瓦沙女子大學(時美國最有名的五所女子大學之一),主修西洋史,副修西洋文學,西名乃定為Sophia Hung-Che Chen(莎菲·陳衡哲);後,入芝加哥大學並獲文學碩士學位。1915年,她應邀加入名垂後世的中國科學社,成為第一批社員。1916年,她在《留美學生季報》上發表兩首詩作——五絕《月》、《風》,受到胡適高度好評。參見「互動網路」。
⑩ 中國近代女作家有哪些
1、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2、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黃角椏 。中國現代作家。
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3、蕭紅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
4、廬隱
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和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
5、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