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趙冰潔教授
㈠ 0—3歲行為習慣研究論文
0-3歲獨生子女行為特點及教育策略
0-3歲是人整個一生發展的起點和基礎,早期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和基礎。200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將0-3歲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進行統籌規劃,在確定今後5年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歲嬰幼兒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家長優生優育的觀念日漸加強,教育從零歲開始的理念的宣傳與實踐將成為國家、社會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自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獨生子女將近1億」 。如今處於現代社會的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物質豐富,大眾流行文化、信息技術和和電子媒體發達的時代。社會、家庭、教育環境等因素對成長中的一代獨生子女們產生了復雜的影響,給新時期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帶來全新的挑戰。
一、獨生子女的問題行為表現
1、獨立性差
由於家長,尤其是隔代老人的過度保護,除學習活動之外,孩子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動手機會。尤其對於3歲前的孩子,家長認為寶寶還小呢,理應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孰不知這樣一來,將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覺得自己離開了大人的照顧,就什麼都不會做,無法生活,他們從心裡覺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證實,自信心是獲得工作和學習成功、獲得生活幸福的關鍵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樹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對挫折的忍受能力。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媒體報道,有些人因為對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鬱甚至去自殺。這個特徵在獨一代孩子身上已經顯現,現在在獨二代身上更加明顯。
獨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贊美聲中成長的,很多家長把「寶寶你真棒!」掛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無原則地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委屈。例如,大人說話時,孩子任意打斷大人的談話、隨便插嘴,此時有幾個家長能認真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禮儀教育?很多家長都是笑眯眯地等著寶寶發表「高見」,聽完之後還不忘贊美幾句「寶寶說得真好!」
3、精神孤獨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物質上極為豐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獨。由於家庭結構簡單,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齡夥伴,獨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獨之中。他們從小就習慣與電視、電腦相伴,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到了現實生活中,就缺乏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識面廣,而體育鍛煉不足
現在的孩子,由於接觸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種多樣,小小年紀就積累了很多自然知識,他們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們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過多的知識學習,佔用了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在進行幼兒發展測評時我發現,現在孩子的體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體能差。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家長的充分關注。
5、自我中心特點顯著
獨生子女,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那是絕對的一個中心,眾星捧月之勢尤為顯著。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是再自然不過的。自我中心的特點,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徵,事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不就是自私嗎?家長們想想,一個自私的人,能在社會上獲得大家的支持嗎?
二、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
處在兒童期的獨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們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響,就容易讓他們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錯誤的世界觀,而讓他們接受良好的道德影響,就會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人格特徵。在家庭中,與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經常的教育者,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兒童由於年齡偏小,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對父母,他們保持著一種依賴的心理狀態。對事物的認識,他們認同於於父母的觀點,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在孩子們眼裡他們都認為是正確的,是積極向上的。因而,父母作為孩子在家庭中接觸最多的成年人,他們的道德、人格狀況,道德修養水平都將成為孩子道德認可的標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養,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處於兒童期的獨生子女善於模仿,孩子在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等方面,常常會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所以說,父母的處事態度,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起示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將自己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傳導給孩子,就會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與壞,善與美等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孩子的辨別和評價能力,並付諸道德實踐。
兒童處於人生的基礎階段,他們從無知無識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規范,但他們的道德情感認識、觀念習慣等,都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改變、提高,也有可能會由於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現偏頗。在家庭中,父母對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將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1、溺愛性教育,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和行為特點。由於獨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圍著孩子轉,一切順從孩子,為著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由此,漸漸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上表現為唯我為我,難與同伴相處。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在父母的嬌慣中滋生。
2、溫室教育,導致孩子面對困難與危險無所適從。過多保護,過多照顧,使孩子對父母過分依戀,無志在四方之氣,心理易遭挫折,產生情緒障礙。自理能力差,勞動觀點淡薄,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對孩子往往是含在嘴裡怕含化,拿在手裡怕捏疼。對孩子的活動多加限制,不讓其與其它孩子交往,不讓外出單獨活動,不讓其從事有對抗性或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活動,長此以往造成孩子軟弱、無主見,遇事不知所措,對環境適應性差。由於包辦子女的一切事物,養成孩子的依賴、懶惰乃至不負責的習慣,不願幹家務,不愛勞動。
3、神童教育,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些家長不管孩子的基礎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把自已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使孩子過早承擔其不應該承擔或超越了他的承擔極限的東西。神童式的施教,過多、過高的要求,充滿枯燥的學前教育,種類繁多的補習,學了書法、學彈琴,打了籃球,踢足球,學了作文,有英文。時間排得滿滿的,扼殺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使他們在父母為其設計的模子里成長,讓他們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歡樂與主動,進入學校後,同樣接受程序化的教化,這能有創新的一代嗎。
4、智能中心教育,導到道德教育的匱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視情感陶冶與人格培養,忽視道德教育,這樣孩子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極端等不良心理現象。同時「一俊遮百丑」的暈輪效應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視了對孩子不良品德的矯正。因此出現因高壓而導致弒父殺母,違法犯罪的事件多有發生。一時社會呼籲關愛孩子,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價值導向出現偏差。很多家長對孩子定位於考上名牌大學,今後當工程師、企業家、學者等,很少定位於普通的勞動者,使兒童從小就滋生鄙視社會服務性工作和體力勞動,對各種社會角色缺乏正確的認識。要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對人的需求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知識經濟的到來,絕大多數人將成為普通勞動者或一般技術人員。
三、0-3歲獨生子女教育對策
1、不妨做個「懶」家長
家長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讓孩子從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等等。例如,孩子2歲開始,就讓他們自己用勺吃飯,家長不要再那麼「勤勞「地給孩子喂飯了。到了4歲,就讓孩子自己練習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則靈啊。雖然在我們成人看來,吃飯、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這些就是事關重大的任務。
2、「無批評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點;因為孩子的經驗少、能力有限,他們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他們所犯的錯誤,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糾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說話時孩子亂插嘴,無批評的做法就是,堅定地告訴孩子:請你等待2分鍾,我們把事情說完,再認真聽你說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么討厭!」「大人說話時不要隨便打斷!」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靜等待2分鍾,之後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諾,認真傾聽孩子的談話;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訴他因為他不能安靜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沒辦法聽他說話。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無批評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對於孩子的精神孤獨,一方面家長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多陪孩子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環境,和同齡夥伴的交往會使孩子互相學習、受益良多,家長之間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兒的經驗。
4、身體玩兒中練
在孩子3歲以前,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喜歡戶外活動、喜歡體育游戲的習慣,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樓下你追我趕地瘋跑幾圈,都能鍛煉孩子的體能。等孩子5、6歲以後,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項易於堅持的體育活動,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讓孩子鍛煉出一個好身體,以便擔當未來繁重的學習、工作任務。
5、規矩早建立
若想培養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長還要在觀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裡買了好吃的東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歲孩子的嘴裡,而要體現出家中的長幼順序:老人辛苦一輩子了,第一個給老人;爸爸辛苦承擔著養家重擔,第二個給爸爸……如果孩子從小是在這種秩序環境中成長的,那麼他們就不會事事先考慮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規則、遵守規則。
對於獨生子女的狀況,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護理專家紛紛提出了相關建議。
6、兩代媽媽育兒觀念要一致
年輕父母們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溝通好,爭取兩代媽媽在育兒的觀念上先保持一致。
現在很多家庭出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一家人爭帶一個寶寶的局面。可是由於年輕父母們與上輩在育兒方面,特別是觀念上存在著很大偏差,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因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往往鬧得不愉快。」這樣的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年輕父母和爸爸媽媽應該對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應及時再「充電」
獨生子女的核心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應該側重於責任感的培養。中華民族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家教傳統,一些名人的家訓、家書至今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比如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等,雖然這些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一些優秀的家教傳統還是應該繼承並發揚下去。
在對待喂養寶寶的問題上,父母們不能滿足於已經掌握的有限知識,要不斷及時學習,有空多「充電」,使喂養寶寶保持相對的科學性。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關於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識的書籍,或者其他渠道獲得一些比較科學的育兒信息,及時把握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規律。
8、謹防「母性剝奪」
對於年輕家長將自己的子女全權交給家裡的父母養育或請保姆照顧孩子的做法,華僑大學心理學教師趙冰潔也發表了看法:如果將年幼的孩子完全交託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特別是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的話,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性剝奪」。這樣做會使得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關系也是一種「焦慮性的親密關系」,害怕再一次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拋棄。
如果孩子們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他們就會再度面臨分離,第二次受到傷害,而且重新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也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和適應期。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容易形成分離的焦慮和對愛的焦慮,不太相信別人會愛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低。如果孩子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話,情況會相對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響,畢竟兩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實行,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上的研究也將會更多。「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後翻,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會更加成熟。
㈡ 泉州哪裡有較好的心理醫生
泉州華僑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趙冰潔老師,蠻好的。她在學術界比較出名的是:完形療法。可以嘗試去找找她哦。我們都蠻信任她的。
㈢ 現在高中,男朋友他昨天本來對我還好好的,然後昨天晚上又突然間找我分手,說不喜歡我了。現在該怎麼辦。
那就是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