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余龍教授
Ⅰ 余龍的介紹
余龍,男,1954年來11月出生自,貴州省鎮遠縣青溪鎮青溪村人,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人類基因組學和腫瘤分子遺傳研究。現任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兼職是中國遺傳學會人類基因組學組副組長,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Ⅱ 簡述大腸桿菌對進化生物學的貢獻,並舉例說明實驗過程。
模式生物——大腸桿菌;摘要: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目前公認;的常見模式生物有大腸桿菌、噬菌體、酵母、線蟲、果;關鍵詞:大腸桿菌模式生物生命科學一、大腸桿菌簡介;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是Es;二、大腸桿菌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領域所做的貢獻;2.1大腸桿菌用於基因突變研究;突變型生物體在研究基因及蛋白質的性質的過程中扮演;定的誘變劑
模式生物——大腸桿菌
摘要: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目前公認的用於生命科學研究
的常見模式生物有大腸桿菌、噬菌體、酵母、線蟲、果蠅、斑馬魚、小鼠、擬南芥等.其中大腸桿菌對生命現象的揭密和探索等都所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其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歷史軌跡、各自優勢、技術手段、熱點研究、發展前景等系統而又簡要的了解,
有助於具體而又生動地體察到大腸桿菌在今天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推動生命科學不可替代的巨大潛力。
關鍵詞: 大腸桿菌 模式生物 生命科學 一、大腸桿菌簡介
大腸桿菌(Escher i chia col i ) 是Escherich 在1885 年發現的, 在很長的時間里, 一直被認為是正常腸道菌落的組成部分,
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期,一些科學家才認識到一些含有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大腸桿菌作為研究生命科學中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
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條件簡單,所以大腸桿菌的大規模發酵經濟, 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目前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
常作為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20 世紀70 年代, 通過對大腸埃希菌的研究發現了操縱子學說並且繪製成了完整基因圖譜, 基因組全序列完成, 全長為5 Mb, 共有4
288 個基因, 同時也搞清了所有基因的氨基酸序列。62% 的基因功能已經闡明, 仍有38% 基因功能尚未完全搞清。
二、大腸桿菌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領域所做的貢獻
2.1 大腸桿菌用於基因突變研究
突變型生物體在研究基因及蛋白質的性質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一
定的誘變劑如: HNO2、烷化劑等, 可使野生型大腸桿菌誘發突變, 從而產生突變型。常見的大腸桿菌突變型大體有兩種類型: ①合成代謝功能的突變型(
anabolic functionalmutants)它是指在某些外界作用條件下, 基因組中部分基因發生突變時, 有些生化反應就不會正常進行,
因而使某些代謝失衡, 菌體也不會在基本培養基上存活, 這種突變多為條件致死突變。這種突變型的產生,
主要用於研究該突變基因的具體功能,對其進行准確定位。②分解代謝功能的突變型( catabolic funct iona
lmutant)野生型大腸桿菌能利用比葡萄糖復雜的不同碳源, 因為它能把復雜的糖類轉化為簡單糖類,
這些降解功能是細菌體一系列酶的產生所致。而當決定該酶合成的基因發生突變後, 就產生了相應的突變型。運用這種方法, 人們可用一定的選擇培養基對突變型進行篩選,
然後與野生型大腸桿菌基因組相對照, 可得該突變基因的相應鹼基順序, 從而為人們更好地了解某些基因的位置及功能奠定了基礎。
2.2 大腸桿菌「性別」的研究
長期以來, 在遺傳學研究中發現,
大腸桿菌主要通過無性方式繁殖。1946年,Lederberg和Tatum在研究大腸桿菌間遺傳物質交換的過程中首次發現了大腸桿菌也有性別, 後來進一步研究表明,
決定大腸桿菌「性別」的主要因素是一重要質粒F因子。通過F因子進行遺傳物質的傳遞大大提高了遺傳物質重組的概率,
這就是現代基因工程研究中把質粒作為目的基因載體的一個非常有力的理論根據。另外,科學家通過F因子與大腸桿菌染色體某些基因進行重組,
形成了轉移頻率很高的Hfr菌株,通過Hfr菌株的不同非選擇標記與F細菌染色體在不同時間形成重組子的頻率,
創造性地提出了中斷雜交作圖法,從而對大腸桿菌菌株的部分基因進行了准確定位,為以後進行細菌染色體測序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3 大腸桿菌與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
在物體長期進化過程中, 經歷了從原核到真核的進化過程。最簡單的原核生物在不同的細胞周期需要不同的基因產物, 同時也需要不斷地調控各種基因的表達活性,
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條件。大腸桿菌作為一種結構簡單、取材廣泛以及培養較方便的原核微生物,早在40多年前,
法國科學家Jacob和Monod通過對不同大腸桿菌乳糖代謝突變型的調控基因作用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大腸桿菌中有3種酶基因一起被表達,
分別為-半乳糖苷酶、透性酶和醯基轉移酶基因, 在此之前有一段DNA序列為基因表達的調控序列,
它包括阻遏物基因、啟動基因和操縱基因。阻遏物與操縱基因結合而阻止結構基因表達; 當誘導物與阻遏物結合後,
就啟動結構基因表達。這幾個基因和一套表達的調控序列稱為操縱子。這可以說是最早研究蛋白質表達的最簡單的調控系統。
2.4 基因工程中的質粒載體的重要來源
質粒是把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使之得以復制和表達的載體。從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誕生以來,
科學家已通過實踐從大腸桿菌中篩選出了多種性質優良的載體。如美國的Botivar等構建的PBR系列, 如PBR322、PBR325等,
其中PBR322就是目前運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另外科學家們還根據具體需要改建了多種類型的優良載體, 並已應用於科研實踐中, 收效明顯。如:
中科院遺傳所把帶有固氮基因的質粒PRD1 從大腸桿菌(K12jc5564)轉移到無固氮能力水稻根系菌4502Y中,表現出了很強的固氮能力。
2.5 分子克隆中的受體
基因工程也稱為DNA重組技術, 它是將外源目的基因轉入某種質粒載體, 然後,通過載體轉入受體細胞, 然後受體細胞大量增殖形成無數克隆。大腸桿菌以其
特殊的生物學特性而被選作為目的基因的受體, 應用十分廣泛。在我國利用大腸桿菌作為受體細胞克隆目的基因生產基因葯物,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例如: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和復旦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合作, 將化學合成干擾素基因插入大腸桿菌, 該工程菌表達的干擾素,每升發酵液可達2×10^9單位,
生產前景看好。北京大學蛋白質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大腸桿菌為表達系統, 生產出了基因工程人胰島素等。
參考資料:
《生命科學研究》 生命科學研究中常用模式生物 王凱
《動物醫學進展》 模式生物及其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意義 羅盤棋, 王新華, 薄新文
《生命的化學》 2000 年20卷2 期 酵母: 一種模式生物 劉 擎, 余龍 《生物學教學》 2005年(第30卷)第11期 模式生物 席興字
《生物學教學》2008年(第33卷)第2期 重要的模式生物- 大腸桿菌 王瀚
Ⅲ 余龍的人物經歷
1969年11月,剛從中學畢業的余龍應征入伍,走進了人民解放軍的大學皎里,刻苦鍛煉,努力學習,受到部隊指戰員的一致好評,歷任戰士、文書、班長。
1974年9月,經過部隊的逐級推薦和考試選拔,進入第―軍醫大學學習。
1976年10月光榮加人中國共產黨。
1978年3月,余龍經過三年半的嚴格、全面系統的臨床醫學學習之後,畢業分配回原部隊團衛生所工作。他一回到部隊,馬上就投入到當時正在進行的唐山抗震救災後的恢復建設中。三個月之後,由於其所在團在抗震救災中和災後的恢復建設過程中功勛顯著,被基建工程兵兵部選中,派到新疆執行新疆鋼鐵生產基地建設任務。在距烏魯木齊市40公里的戈壁灘上,余龍不顧路途勞累,帶領衛生員當夜就搭好了帳篷,第二天立即投工作,開始接待病員,部隊由於旅途勞累和氣候的不適應,初到之時發病率驟升,門診小組不得不白天看病,夜晚出診,有時白天要完成70―80人的就診,一個晚上得出診3―4次。由於所在部隊慢性病患者較多,余龍利用休息時間,―個班―個班地做體檢,並且建立起健康檔案。之後蔓焰譴建設了防蠅廚房和食堂,建起了標準的衛生廁所,給戰士們講授防病知識,組織衛生檢查評比等,有效地降低了部隊的傷病發生率。對於難治的疾病,余龍就帶上一批病員到烏魯木齊市各家醫院求醫以幫助確診,買不到的葯就託人去內地買。自己則把在學校的課本翻出來,結合上課和實習時的筆記,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好了不少老戰士多年來未愈的疾病,看到戰友們康復後的喜悅,自己也感到由衷的高興。他一邊為戰士治病,一邊開辦衛生員培訓班,培養了10名合格的部隊衛生員。
1979年,由於成績突出,他所在衛生所被評為兵部先進單位,受到通令嘉獎,余龍個人被授予「模範軍醫」稱號,榮立三等功。
1980年9月,其所在部隊已經完成了在新疆的任務,奉命出疆調往南京軍區,駐防在安徽省馬鞍山市。
1982年初所在部隊進行縮編調整。團黨委在他的多次情求下,經請示師部同意之後,他報考了研究生。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1982年9月進入中山醫科大學,主修神經遺傳病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科研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成果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6年3月畢業後,因原部隊在大裁軍中已集體轉業地方,在導師劉焯霖教授和醫院領導的極力挽留下,他從廣州軍區政治部以副營職軍官身份轉業進入中山醫科大學工作。
1987年3月考入中山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博士點,受中山醫科大學派遣前往復旦大學遺傳所完成博士論文,從而成為中山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師從劉焯霖、劉祖洞和柴建華三位教授。其成績作為科研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獲國家衛生部科技二等獎。
1990年10月取得醫學博士學位,進入復旦大學生物博士後流動站,在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院士和趙壽元教授的指導下學習。
1991年恰好是美國科學界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項目的第二年,由於這一研究方向極其重要,在談家楨院士和趙壽元教授的授意下,余龍開始創建復旦大學人類新基因研究室。
Ⅳ 貴州鎮遠有沒有古代名人
周達文(1902--1937年),俄語名邱貢諾夫,漢族,鎮遠縣舞陽鎮人。父周英曾留學日本,擔任過中國駐日外交官。達文本名達定,在鎮遠上小學和中學,1920年春舉家遷到北京與父親同住,用二哥達文的中學畢業文憑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遂更名達文。11月,達文出席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首次會議。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達文由青年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往來於北京、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並為黨中央翻譯了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和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之間往來的文件、信件。1925年,達文受黨中央委派,任赴蘇學生臨時支部書記,率150多名青年由上海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達文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擔任教務和翻譯,曾就中國革命的有關重大問題寫信向斯大林求教。1927年4月9日,斯大林給達文回了信(這封信以「給邱貢諾夫的信」為題,選人《斯大林全集》第九卷)。5月13日,斯大林到中山大學發表長達三個小時的講話,達文擔任翻譯。7月,達文調入列寧學院,任中國部負責人。1932年,調到伯力地區,擔任中文報《工人之路》總編輯。1937年蘇聯開展大規模「肅反」,王明夥同康生誣告達文等人為「托派」、「間諜」。7月,達文在伯力被捕,12月遇害,當時年僅35歲。1985年,中共貴州省委組織人員對周達文的歷史進行查證,完全否定了王明等人誣陷給達文的罪名。1987年4月,中共貴州省委上報中共中央組織部,12月1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復,為周達文平反,恢復榮譽。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周達文蒙冤50年後,終於昭雪。 譚鈞培(1828—1894),鎮遠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官江西監察御史、江蘇常州、蘇州知府,山東、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漕運總督,江蘇巡撫並充任對巴西國換約大臣、湖北、廣東、雲南巡撫並兩度兼署雲貴總督。任上,剛毅嚴明,嚴禁浮冒,整肅弊端,嚴處貪官,賞罰分明,疏導淮河,築堡壘、修工事以御外敵,政績卓著。慈禧太後稱他「辦事認真、克勤其職」,並以德宗名義賜舍,為其建造宅第,光緒皇帝為其題賜「中丞第」豎額。 余龍(1954年11月---),貴州省鎮遠縣青溪鎮青溪村人,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人類基因組學和腫瘤分子遺傳研究。現任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兼職是中國遺傳學會人類基因組學組副組長,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聶遠 (1978年---),貴州鎮遠縣人,當紅影視明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遠哥」他的家鄉就在這里就在這美麗而古老的地方—鎮遠。2008年其家鄉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災,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家鄉捐了款,前一年他還親自到家鄉,參加捐建希望小學儀式。
Ⅳ 幫幫!!!誰有電力系統的個人先進材料給看一下
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集體名單
序號實驗室名稱
1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2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3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4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
5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6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7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8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9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10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11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2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3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14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15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16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17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18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9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1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2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23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24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25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26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27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28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9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30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1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2新葯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33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4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5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6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37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名單
序號姓名性別職稱實驗室名稱
1安芷生男研究員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
重點實驗室
2白以龍男研究員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曹健林男研究員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4常文瑞男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5陳竺男研究員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6陳大融男教授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7陳國良男教授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8褚健男教授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9褚君浩男研究員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10段恩奎男研究員計劃生育生殖生物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
11范維澄男研究員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2馮登國男研究員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13馮守華男教授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
14剛鐵男教授現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
重點實驗室
15龔健雅男教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
重點實驗室
16管欣男教授汽車動態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17桂建芳男研究員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
重點實驗室
18郭烈錦男教授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
實驗室
19郝小江男研究員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
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20何天白男研究員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
21侯曉遠男教授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22侯雲德男研究員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23胡國淵男研究員新葯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24黃伯雲男教授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25黃衛東男教授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6賈培發男教授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
實驗室
27賈鎖堂男教授量子光學和光量子器件
國家重點實驗室
28蔣民華男教授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29黎樂民男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
重點實驗室
30李燦男研究員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
31李靖男教授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
實驗室
32李愛珍女研究員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33李潤培男教授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34盧柯男研究員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
實驗室
35盧強男教授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
和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36羅毅男教授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7羅平亞男教授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
國家重點實驗室
38麻生明男研究員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9馬巍男研究員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40馬勝利男研究員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41馬頌德男研究員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
42閔乃本男教授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
實驗室
43穆西南男研究員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
44秦大同男教授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45石教英男教授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
46田昭武男教授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
47童光志男研究員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
實驗室
48塗永強男教授功能有機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49王琳芳女研究員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
實驗室
50王永學男教授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
實驗室
51王正國男研究員創傷、燒傷與復合傷研究
國家重點實驗室
52吳國雄男研究員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
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53夏家輝男教授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54項海帆男教授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55徐懋男研究員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
重點實驗室
56徐僖男教授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
實驗室
57許寧生男教授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
實驗室
58薛其坤男研究員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59薛群基男研究員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60楊志峰男教授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
重點實驗室
61葉朝輝男研究員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
重點實驗室
62葉聲華男教授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
重點實驗室
63尤肖虎男教授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64游效曾男教授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65餘龍男教授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66袁亞湘男研究員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
實驗室
67詹懷宇男教授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68張禮和男教授天然葯物及仿生葯物國家
重點實驗室
69張啟發男教授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
70張仁和男研究員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71張衛華男教授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72張永蓮女研究員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73趙忠賢男研究員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
74鄭楚光男教授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75鄭厚植男研究員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管理人員
序號姓名性別職稱單位
76龔克男教授清華大學
77李明輝男高級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
工程師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78劉麗曼女高級中國科學院綜合計劃局
工程師
79孫曉興女高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工程師計劃局
80謝天生男研究員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81章榮德男教授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
82鄭傳臨男副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
保護研究所
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突出貢獻者名單
周光召宋健師昌緒韋鈺馬德秀
973計劃先進個人名單
序號姓名性別職稱單位
1 曹雪濤 男 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2 常文瑞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 陳創天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4 陳木法 男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5 陳難先 男 教授清華大學
6 陳鵬飛 男 副教授南京大學
7 陳受宜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
生物學研究所
8 陳文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9 陳益民 男 教授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
10 陳涌海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11 褚君浩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
研究所
12 崔保群 男 研究員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13 崔磊 男 副教授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14 丁健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
15 方盛國 男 教授浙江大學
16 付小兵 男 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4醫院
17 高秀梅 女 副研究員天津中醫學院
18 龔旗煌 男 教授北京大學
19 顧鈞 男 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20 韓恩厚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21 韓秀峰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22 韓正甫 男 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3 韓忠朝 男 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
24 郝天珧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物理研究所
25 胡岳華 男 教授中南大學
26 黃如 女 教授北京大學
27 黃薇 女 研究員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
28 賈士榮 男 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
研究所
29 金亞秋 男 教授復旦大學
30 景益鵬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31 匡廷雲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32 雷加強 男 研究員新疆資源環境中心
33 李曉兵 男 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34 李曉明 男 教授北京大學
35 李自超 男 教授中國農業大學
36 林東昕 男 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腫瘤研究所
37 劉昌明 男 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
38 劉雲圻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39 劉中民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
研究所
40 盧柯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41 盧孟柱 男 研究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
研究所
42 盧強 男 教授清華大學
43 呂龍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
研究所
44 駱仲泱 男 教授浙江大學
45 馬柱國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46 倪允琪 男 教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47 歐陽頎 男 教授北京大學
48 潘建偉 男 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9 裴鋼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
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
生物學研究所
50 裴京 男 副研究員清華大學
51 祁海鷹 男 教授清華大學
52 喬方利 男 研究員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53 饒子和 男 教授清華大學
54 沈平平 男 教授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55 史學正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6 唐啟升 男 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
水產研究所
57 陶文銓 男 教授西安交通大學
58 田軍 男 講師同濟大學
59 王斌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60 王啟明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61 王清印 男 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
水產研究所
62 王濤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
與工程研究所
63 王憲 女 教授北京大學
64 王學求 男 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
勘查研究所
65 王遠 男 教授北京大學
66 王振林 男 教授南京大學
67 聞海虎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68 翁宇慶 男 教授鋼鐵研究總院
69 吳枚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70 吳文俊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
科學研究院
71 肖文交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物理研究所
72 肖雲漢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73 徐林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74 徐祥德 男 研究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75 許甫榮 男 教授北京大學
76 薛勇彪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
生物學研究所
77 嚴純華 男 教授北京大學
78 顏天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79 楊華中 男 教授清華大學
80 楊建義 男 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
信息技術研究所
81 楊金龍 男 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82 楊立中 男 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83 楊玉良 男 教授復旦大學
84 堯命發 男 副教授天津大學
85 姚檀棟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86 葉凱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物理研究所
87 應明生 男 教授清華大學
88 袁正宏 男 研究員復旦大學
89 曾嶸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
研究院
90 張海峰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91 張培震 男 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92 張希 男 教授清華大學
93 張興棟 男 教授四川大學
94 張亞平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95 張永蓮 女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
研究院生化細胞研究所
96 張宗玉 女 教授北京大學
97 趙春華 男 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
研究所
98 趙春江 男 研究員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99 趙文智 男 高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工程師
100 趙穎 男 教授南開大學
101 鄭曉瑛 女 教授北京大學
102 鍾寧寧 男 教授石油大學(北京)
103 周雪平 男 教授浙江大學
104 周忠和 男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
古人類研究所
105 朱英國 男 教授武漢大學
106 宗保寧 男 高級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工程師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