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重慶大學教授名單
⑴ 重慶大學領導名單
院級領導太多了,你想知道哪個學院的,具體再問我。
沒有學生處,倒是有學生工作版部,部長嚴太華,副部長謝權渝霖、羅滌。
至於教務處,處長剛調走,常務副處長易樹平主持工作;副處長有劉西蓉、付紅橋、曾佐伶、張 忠、袁雲松。
⑵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⑶ 重慶大學的校史是什麼
1929年重慶大學創建
1935年重慶大學更名為省立重慶大學
1942年省立重慶大學更名為國立重慶大學
1950年國立重慶大學更名為重慶大學
1952年四川大學(地質系部分)、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和電機科)、石油專科學校(鑽探和機械科)、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機械科)、西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和電機科)並入重慶大學
2000年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中專部)並入重慶大學
一、重慶建築大學
中央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西南工業專科學校
1952年西南工業專科學校與重慶大學、川北大學、西南貿易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川南工業專科學校、西南交通專科學校等7校的木土、建築系科合並升格為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1953年雲南大學、貴州大學2校的木土建築系科並入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1954年重慶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
1971年重慶交通學院並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
1994年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二、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中專部)
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技術學校創建
198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技術學校升格為重慶建築專科學校
1992年重慶建築專科學校更名為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早在1925年冬,巴縣議事會議長李奎安就提出議案,倡議籌辦重慶大學。只因川局動盪,經費無著,導致創建之議一擱就是數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學任教的川東籍教授回到重慶,聯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雲松、溫少鶴、李奎安等,成立「重慶大學促進會」,並向駐節重慶的國民革命軍21軍軍長、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建議籌辦重慶大學,得到劉湘贊同。8月4日,劉湘召集有關人士開會,正式成立重慶大學籌備會,發表《重慶大學大學籌備會成立宣言》和《重慶大學籌備會宣言》,闡明創建重慶大學的動機、原因和目的。隨後,籌委會就重慶大學開辦的日期、經費、校址、招生及聘請教授等問題,進行了多次商討。9月,召開重慶大學第一次校務會議,討論成立招生考試委員會,並決定了考試時間及准備開學的各項具體事宜,決定立即在菜園壩臨時校址招收預科生文、理兩班先行開課。1929年10月12日,重慶的第一所大學——重慶大學在菜園壩楊家花園正式開學,標志著重慶大學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慶大學籌委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推選劉湘為重慶大學首任校長。
⑷ 朱慶生[直轄市重慶大學教授]簡介,關於TA的資料
朱慶生[重慶大學教授] -現任職務朱慶生同志是中國計算機學會和中國內電子學會高級會員,目容前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兼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和多媒體專委會常委,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核心刊物《計算機科學》和《重慶大學學報(英文版)》雜志編委,重慶市計算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市信息化領導小組咨詢專家,重慶市自然科學類職稱評審委員會成員。 所獲
⑸ 重慶大學著名校友
重慶大學部分院士校友 (畢業或肄業於重慶大學)
沈其韓(1946年畢業於重大大學地質系)科學院院士
盛金章(1946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地質系)科學院院士
謝學錦(1947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學系)科學院院士
郭尚平(195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礦冶系)科學院院士
沈忠厚(195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采礦系)工程院院士
丘中建(1952年畢業於重大大學地質系)工程院院士
王方定(1950.9—1952.11重慶大學化工系) 科學院院士
黃尚廉 (1950-1954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林華寶 (1949-1950重慶大學土木工程系) 工程院院士
楊士中(1959年畢業於重慶大學無線電系)工程院院士
孫才新(1969年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 工程院院士
教育界(目前在職),部分
歐可平 重慶大學黨委書記 (副部級、985,機械75界校友)
李曉紅 重慶大學校長(副部級、985,采礦82界校友)
陳德文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副部級、985,機械繫校友,原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張國林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冶金82界校友)
陳流汀 重慶郵電大學校長(機械83界校友)
張湘偉 廣東工業大學校長(機械81界校友)
彭小奇 湖南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計算機83界校友)
張文衛 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82界校友)
⑹ 重慶大學建築系有哪些比較好的導師
先說說龍灝老師,他是建築部建築系副主任長,黨委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醫院建築和住宅建築,重慶和周邊的大部分醫院都與他有關。
盧峰老師,綜合能力很好,實力相當高,在城市設計的重點,對學生非常好,給學生福利。
褚冬竹老師,很年輕,學術能力強,國際交流廣泛,29歲就寫過書。
在大學管理鬆散的情況下,需要自己自覺學習,認真聽講,多做實踐。才能學得好。
⑺ 重慶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絕對不會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還有許多大佬,像最近被捲入中美貿易摩擦的華為公司的總裁任正非,曾經上過央視紀錄片的中國石油科學家沈忠厚和嫦娥一號發射系統總指揮李尚富等等,甚至你還可能在畢業典禮上偶遇張國立老師,也是我們的美視電影學院的院長,這些都是比較知名的公眾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可能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江澤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澤佳是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原任重慶大學校長,著名的電工理論專家和教育家。他作為主編編纂的《電路原理》教材,間接促成《電路原理》成為我校第一批重點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後來在江教授的帶領下出版了第二版,榮獲了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慶大學教授,參與編寫《電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訂第三版,主編第四版上下兩冊,第四版也就是我校電氣學院學生現在上課使用的教科書
重大秉承「耐勞苦,尚簡朴,勤學業,愛國家」的辦學宗旨,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了新中國的社會社會建設而奮斗。對於江澤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們那樣無私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的千千萬萬的人,我們都帶著崇高的敬意去對待他們。最後,希望重大能夠越辦越好,永遠輝煌,我也以身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⑻ 怎樣查詢重慶大學教師名單
去學校官網首頁,看有沒有師資什麼的,不過可能不全
⑼ 重慶大學的歷史
校史回顧
重慶大學創辦於1929年,校址最初設在重慶市菜園壩,1933年遷至重慶市沙坪壩嘉陵江畔至今,1935年為四川省立大學,1942年成為國立大學;截止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文、理、工、商、法、醫等六大學院的國內外知名綜合性大學。1952年前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重慶大學的文、理、商、法、醫五個學院及工學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調整到其他高校,經並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專業後,成為一所以機械、電氣、動力、采礦、冶金等學科專業為主體的多科性工業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個系,15個本科專業。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重慶大學進行了全面的恢復調整與改革建設,新增了經管文法藝術體育類專業,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84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6年通過教育部「211工程」部門預審,同年被正式列入國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設規劃,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2000年5月31日,根據國務院和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分別屬於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慶大學、建設部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慶建築大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的全國示範性普通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並組建成新的重慶大學。
原重慶建築大學的前身重慶土木建築學院是1952年由重慶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川北大學、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西南交通專科學校共六所院校的9個土木、建築系(科)合並而成。1953年並入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的土木系,1954年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成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建築工程學院,也是當時中央建築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屬高等院校,195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截止1966年,全院共有4個系,15個專業。1978年被原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 經過恢復調整和改革,學校由一個單科性學院發展成為土建類學科專業齊全,以土木建築、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等主要專業為特色的、以工為主,兼有理文管理法學等學科的建設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其建築學、建築工程(土木工程)、供熱通風與空調、城市規劃和工程管理等主幹專業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家教育質量評估,標志著學校土建類學科整體水平居於國內前列,部分學科居於國內領先水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培養建築設計、建築裝飾技術、施工技術、建築設備安裝、經營管理等方面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程專科學校。其前身為1974年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技術學校,1983年集體轉業改為重慶建築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1997年被原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示範性普通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
三校合並後,為了建設好新重大,2001年,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重點共建重慶大學的協議》,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間給新重大投入5.4億人民幣的建設資金;2008年,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繼續重點共建重慶大學的協議》。明確提出,重點推動重慶大學若干學科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學科水平,盡快把重慶大學建設成為一所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此新重大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學校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全面的實質性融合,提高了辦學效益,實現了優勢互補,優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辦學實力。2001年經部市共建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2004年被確定為中央直管高校。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先後經教育部批准新建了網路教育學院、軟體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美視電影學院,2002年恢復成立法學院,2008年恢復成立農學及生命科學研究院,並於2007年將人文藝術學院調整為藝術學院和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加強了人文科學的學科建設。
重慶大學經過八十年的建設,形成了從本科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網路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格局,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專業學科門類設置較廣,師資力量較雄厚,教學科研設備條件較優越的大學之一;成為一所理科基礎較堅實,工科實力強勁,經、管、文、法、農、教育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等方面實現了快速發展。重慶大學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科學研究的中心,為國家輸送了二十餘萬名高級專門人才,他們成為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達40餘人 。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間,重慶大學先後聘請了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現代數學引入我國的學者之一的何魯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著名會計學家潘序倫教授、中國化工學會創始人著名化學工程專家張洪源教授、我國第一位赴北極考察學者、著名電訊工程專家馮簡教授、著名數學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蕪先生等著名學者任教;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適逢重慶成為陪都的歷史機遇,汲大學名校名家之文化滋養,豐厚其自身科技文化底蘊,奠定了學校發展的堅實基礎。周恩來總理及夫人鄧穎超女士曾於1938年、1946年兩度到重慶大學為學生運動作演講,給重慶大學和重慶市的學生運動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⑽ 列舉建國及建國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