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老師王天博
『壹』 《百家講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講師是誰
《百家講壇》中最令人深刻的講師我覺得還是易中天。因為不管是從他的講述方式來看,還是從他的淵博知識來說,他都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下面我就分別來說一說。
之所以對易中天這個人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他作為一名名師,而且對於歷史的講解,他有自己淵博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可以根據自己所講述的歷史事跡來評價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就算是對於歷史故事的講述,他也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講解,而且在講解的過程中都很有趣,讓人聽了難以忘懷。即使是用十年的時間去吹三國,他也會採取不同有趣的方式去吹。那麼面對如此淵博知識的講師,怎麼不會令人印象深刻呢?
『貳』 博士生導師高出教授博導是個什麼銜
將博士生導師變成事實上高出教授的一級「職稱」,據稱是中國人貽笑於西人的一種中國式笑話,但這種笑話,卻實實在在反映了中國人的某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愛好 前不久,北京大學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新方案,在幾個院系試行。 雖然方案的具體細節外界還不清楚,甚至所涉及相關院系的教授有的對此也不甚了了,但大體的內容,據校方有關單位的公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打破博士導師只能是教授才能擔任的慣例,凡是符合條件的講師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請擔任博士生導師;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標明導師姓名,錄取後由學生自行在具有導師資格的教師中選擇。 這兩條之中,以導師資格的改革最為引人注目。將博士生導師變成事實上高出教授的一級「職稱」,據稱是中國人貽笑於西人的一種中國式笑話,但這種笑話,卻實實在在反映了中國人的某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和愛好。 從古到今,國人對於等級制,存在兩種興趣趨向,一是強化等級,讓級別越多,級別間的儀式差別越繁復越好。實行了多年的九品十八等官階,每個級別不僅俸祿有別,而且衣帽服飾也各有等差,彼此間的稱謂儀式各自不同。太平天國的農民,剛坐了半個屁股在江山上,就開始大排等級,甚至比清王朝還過分,不同級別之間的子女稱呼都不一樣。 第二種趨向,是大家都往最高的級別上擠。魏晉時節在士人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將士人分成九個等級(品)。按道理,應該是三個等級呈正態均衡分布才是,可是事實上,由於第一品專門留給皇族,對士人沒有意義,所以第二品變成了實際上的最高品,人稱「灼然二品」,連第三品都無人問津了。 久而久之,在大家死命的擁擠下,主管分品的中正官頂不住壓力,口子越開越大,最後,一項很貴族化的制度變成了頭重腳輕的怪物。不少王朝末年,朝廷里的高品官就更多,左宗棠的親兵,都是正一品頂戴的大員。太平天國也是如此,到天國滅亡前夕,一共封了2700多個王。 這種毛病,到了現代大有愈犯愈重之勢。教授之上加個博導,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博士後,也已經被實實在在地變成了博士之上的一級「學位」。 中專技校沒人看(其實真正缺的恰是這個層次的人材),本科臭大街,大家眼睛裡只認碩士和博士,結果,碩士和博士大擴張,廉價大甩賣。很多學校甚至教授多於講師。 所有這些毛病都跟官僚制有關。現在所謂的等級都是官等官階。中國的貴族制很早就萎縮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在的官僚體制,歷史證明,社會的行政導向勢必會導致依附於官僚制的等級制,同時遲早會打破等級制的規矩和限制,使最高等級擠滿了人,導致這種等級體制整體上貶值。 今天在我們的高校中,職稱有著過於濃烈的行政等級色彩 。姑且不說講師相當於科長,教授相當於處長這樣的官方類比,職稱設置的本身,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賦予的權力,至於能否成為博導,那更是要取決於教育行政部門給不給你博士點。 從現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問題看,有導師過濫的問題,有程序缺陷的問題,但從根本上說,依然是行政導向過強的問題。 至於改革的後項內容,其實也存在諸多疑問。讓學生放開自主選導師,勢必要導致考試科目的泛化,這樣不利於研究生階段專業化的需要。
『叄』 男主角當兵回來,第一天進去大學,撞破主任和老師偷情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超級兵王吧
『肆』 王澍的博導是誰
王澍,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業余建築工作室主持人,中國實驗建築先鋒之一,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營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委員。
簡歷:
1985 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 學士
1988 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工作
2000 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城市設計方向 博士
現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
業績簡述:
1985年起,先後設計南京華僑大廈(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國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並已拆毀);
海寧市青少年宮(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國際畫廊(1991,建成並將拆毀);
杭州孤山室內小劇場(1991,建成並已拆毀);
杭州斗樂橋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並已拆毀);
中國美術學院杭州湖濱校園改造規劃(1993,方案);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館(1993,方案);
中國杭州虎跑禪心茶道園(1994,方案);
一個退休建築教師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內(1997,已建成);
浙江海寧陳默藝術工作室(1998,已建成);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東路頂層畫廊(1999-2000,已建成)。
寧波美術館;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
三合宅(中國南京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參展項目)。
以上作品及多篇專業論文陸續發表在《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作品選》、《東南大學建築系理論與創作叢書--青年建築師作品選》、《中國室內設計精粹》、《建築師》、《今日先鋒》、《時代建築》、《室內風景》、《室內》、《時尚》等國內書刊上。
1999年6月,參加北京國際建協大會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建築展。
與王澍的談話:關於當下藝術教育的追問(作者:俞可 來自:當代美術家)
一方面,城市建設的發展使人們對居住環境有了新的認識和要求,另一方面建築藝術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被提到各大藝術院校的教育建設日程,在這里我們請來了今年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站在教育一線的建築設計師王澍,就他的威尼斯之行和建築藝術在當代教育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談談他的看法。
俞可(以下簡稱俞):本屆威尼斯雙年展首次有了中國國家館,但不幸又胎死腹中,這究竟是完全因為國內「非典」的肆掠,還是在根本上我們仍處於文化上的被動狀態?
王澍(以下簡稱王):「非典」當然是一個原因,文化上的被動也是顯而易見的。
俞:您這次本來是被邀請參展的中國藝術家,但實際到了威尼斯又沒有真正地參加展覽,您的心情如何?
王:展覽沒去成,讓人遺憾。但我更心痛我的那批青磚,它們在蘇州一家磚廠用了兩個月精磨製作,5月25日運抵威尼斯港,在碼頭倉庫擱了一個多月,最後只能交船運公司處理。
俞:作為觀者,您對本屆威尼斯雙年展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它是否同以前一樣對藝術的進程構成某種指向性的影響?
王:這屆威尼斯展開幕期間,我雖已到了巴黎,但沒有去看。
俞:
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您認為在面對此類國際大展時,中國的藝術家應以怎樣的文化姿態和身份做策略化的出場,才不至於尷尬?我們國家在文化策略上應該做什麼樣的調整?藝術家是不是也應在更為廣泛的知識結構中思考我們相關的文化出路?或者說,在一個什麼樣的背景中亮出自己的文化身份?
王:參加這類大展前,我從來不願過多去想這類問題,甚至根本不想。「姿態」、「身份」、「策略」讓人想到做秀與老謀深算。而我做藝術一向只是自娛自樂。
俞:藝術學院成立建築系,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建築藝術的學科方向很茫然,學生也是一頭霧水,今天,藝術學院教師的知識結構到底能不能勝任建築藝術的教育?
王:在藝術學院辦建築系,在中國算是新生事物,它必然有某種學科方向上的不確定性,就象這世界本身不確定性一樣,而我一向認為,培養把握這種不確定性的能力,就是培養人如何把握「存在」的意義。至少就中國的建築系而言,我對它的學科方向一點不茫然,我甚至樂意享受可能出現的茫然感覺,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從那裡開始。
俞:建築藝術系面臨問題是,城市建設垃圾的不斷出現,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所獲得的知識卻無能為力,由於不能建構學術上的權威性,當然也不能對市場構成影響力。所以,學而無用成為必然,那「建築藝術」是否成為院校擴招學科的虛設?造成這種脫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王:我認為建築藝術教育是為我們生活世界中的可能性辦的,這種態度仇視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而今天的市場越來越顯示出多樣性的特徵,機會到處都有,問題是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准備好了。
俞:面對學難致用的困境,您認為應從那些方面努力,才能有效地使這一局面有所改觀,並促使中國的建築藝術朝著良性方向可持續發展?據我了解,您在求學過程中也曾就中國的建築教育模式提出批評和質疑,那麼,今天也站在教育崗位上的你對此又持什麼態度和看法?
王:如果把藝術學院的建築系,辦成工科建築系的簡化版,半吊子的藝術版,必定走向學難致用的困境,這種辦學沒有出路。而就中國的建築教育而言,它有兩個痼疾:一是不思考;二是忽視有思考的技術訓練,培養出成堆的「畫圖師」,他們現在占據著市場。
俞:您曾說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築師,您的導師也僅僅只能算半個,那在您看來「現代建築師」的定義是什麼?而「中國現代建築師」又是指什麼?如果這是兩個不同的指向,那它們最根本的區別在那裡?
王:說這話的時候,年少輕狂。但話本身的意思沒錯,現代建築師的基本特徵就是他永遠都從建築的根本問題開始思考,而一個中國建築師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問題上的差異即造成區別。
俞:
伴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往來的日趨頻繁,國外建築設計師頻頻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重要的國家建築投標,已明顯地表現出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由此這塊蛋糕已經被越切越小,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們是否適應當今社會?是自己的原因還是我們的決策者仍有些崇洋媚外,而我們的建築師對此應該做怎樣的調整?
王:對這個問題壓根沒有擔心過。
俞:據說您長期研究的課題是中國傳統建築觀念和語言在今天都市建築中的運用,您認為這種運用有多大的可能性?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其價值和意義何在?您是怎麼理解建築藝術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的?
王:基本上,我們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把我們的原有城市毀了,不僅毀了傳統,也毀了城市本身。我是從傳統建築觀念和語言與生活本身的密切關聯去研究的。當然,毀滅過程本身可能凸顯我們日常忽略的諸多可能性,對我們的城市而言,這是一個悲愴時期,但對一個藝術家而言,這個時期也許讓人激動。
俞:我國的城市建設在最近的幾十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您覺得都市的變化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從你的第一個建築設計到最近的一個,你在設計理念上或者說觀念上有那些具體的變化?你如何用這些來影響你的學生?從而使他(她)們不至於生活在一個頗為失落的狀態中?
王:我熱愛樸素平靜的生活。如果說第一個作品只想向人們傳達某種激進的「觀念」,那麼現在所做的則漸趨平靜。它們是一系列平靜的「小世界」的建造。
俞: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王:建築藝術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出一個作品的周期很長,而且不容易堅持到底。我現在除了想如何辦好建築系,就是想如何把已經在做的建築做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甚至為此可以暫時不做新的項目。除此之外,如何不重復自己,始終是一個問題。
『伍』 大連海事大學有哪些知名教授
大四了,馬上畢業了,捨不得不僅這個校園,還有這個校園的老師,大連海事大學作為交通部直屬大學不得不說還是有很多知名的教授的。既然咱們學校的王牌專業是輪機和航海那我就先說說東山比較有名的老師吧。
航海學院的李鐵山老師,相信東山沒得幾個不知道他的,畢竟作為西山的我都熟知他。他主要從事非線性控制理論和船舶自動化等方面的研究手上的項目之多,年來在國際國內核心學術刊物和控制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SCI檢索10餘篇,EI檢索60餘篇次,ISTP檢索論文20餘篇次。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63計劃課題、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他手上的項目都是數一數二的。最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超級好,把所有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來對待!!!!
『陸』 浙大教授騷擾女博士致其跳樓是怎麼回事
8月17日,一位自稱是浙江大學博士生王某蕾的母親微博發文曝光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教授戴某,在兩年前多次性騷擾自己的女兒王某蕾。因王某蕾不堪忍受,最終導致她精神抑鬱、心理崩潰,於2018年7月21日19時,選擇跳樓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稱是浙江大學博士生王某蕾的母親在前述微博爆料貼中稱,2013年,女兒王某蕾從河南農大畢業,以外保研究生的身份入學浙大,2014年轉為碩博連讀,此後成為戴某的「開門弟子」。網帖中稱,2016年至2017年,戴某曾多次以不同形式對王某蕾進行性騷擾。
「2017年8月19日夜晚,在王某蕾和戴某外出學習期間,戴某在房間對王某蕾又抱又摸。」
「2017年春節返校後,戴某又性騷擾了她,將王某蕾摟在腿上,摸胸、摸下體。」
「2017年3月至8月,王某蕾在日本學習,戴某在日本對王某蕾仍有動手動腳、拍拍打打的行為。」
網帖中稱,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壓力,王某蕾患上抑鬱症,2018年7月21日19時,王某蕾離開家半小時後跳樓自殺。2020年7月27日至28日,王某蕾的母親在網帖中稱,她給浙大調查組打了72個電話,無一被接通,對所提問題也不予回復。
(6)大學老師王天博擴展閱讀
涉事學校及當事人回應
8月17日,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一位負責人表示,王某蕾確實是戴某之前所帶的博士生。對於網帖中王某蕾母親的控訴,該負責人稱「缺乏確鑿的證據。」其表示,學校曾就此事對戴某做出一定的處分,目前校方保留了教職,「戴某因為這件事失去了很多的機會」。
同日,有記者就此事致電涉事教師戴某所在辦公室的電話,電話接通後對方表示他是戴某本人,對於王某蕾母親在微博網帖中的控訴,戴某予以否認,稱「肯定不是(性騷擾),具體詳情可以和學校聯系。」
戴某所在的學院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辦公室一名值班工作人員稱,戴某一直都在農學系擔任教職,具體詳情建議咨詢學院行政相關部門。
『柒』 天津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翹課也要去蹭的
這個問題不同專業情況要具體分析。本人主修計算機學科,下面就個人所知推薦幾位老師。
『捌』 中央財經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終身
其實中財值得推薦的老師特別的多,大四老學姐就在這里給大家推薦2位我個人覺得超有意思的老師的課,不去上他們的課可能真的會後悔終生hhh
最後建議樓主能夠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去對應學院官網查看教師簡介哦~
『玖』 寧夏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值得去蹭
對別的專業不太了解,就拿我們經濟管理學院來說吧,從公共基礎課到專業課,確實有那麼幾個老師的課深受大家的喜歡,很值得其他專業和其他學院的同學來蹭課,了解一下有關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
首先是杜長青老師,主講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老師和我們學生簡直就是朋友關系,上課幽默風趣,很少有學生逃課的,就拿我這種不喜歡經濟學的學生來說,每節課都坐最前面,和老師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