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斯坦福大學教授張守正

斯坦福大學教授張守正

發布時間: 2021-02-13 02:47:47

㈠ 黃興為什麼進攻漢陽

黃興
黃興(1874-1916),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派名仁牧,別署慶午、竟武、近午、廑午,後因從事革命活動,改名興,曾化名李有慶、李壽芝、張守正、張愚誠、張愚臣、李經田,「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日本時又化名岡本義一、今村長藏,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領袖。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1896年中秀才。1898年黃興由城南書院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開始接觸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關懷國家民族前途。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國。戊戌維新和自立軍起事相繼失敗,開始傾向革命。1902年夏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年底與楊毓麟等創辦《游學譯編》,「專以輸入文明,增益民智為本」。旋又組織湖南編譯社,准備有計劃地譯介西方名著。1903年與留日學生500多人集會聲討沙俄侵略罪行,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名軍國民教育會),教授槍法。不久自認為運動員,回兩湖策動反清革命。後在明德學堂任教,利用課堂講授激發學生愛國思想;物色同志,醞釀成立革命團體。11月與劉揆一等籌組華興會。1904年2月華興會正式成立,被推為會長。隨後積極聯絡會黨,運動新軍,計劃於陰歷十月十日慈禧太後生辰,炸斃在皇殿行禮的全省官吏,宣布起義。不幸事泄失敗,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經宮崎寅藏介紹,與孫中山在鳳樂園會晤,共商建立全國性革命組織。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提議推舉孫中山為總理,被孫中山指定為庶務,居協理地位;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移交同盟會,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年底離日經香港潛入桂林,發展革命組織,策動郭人漳、蔡鍔反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日本留學,和楊篤生等創辦《游學編譯》。次年參加拒俄運動及軍國民教育會。 1904年和劉揆一、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擁護孫中山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居協理地位。 1906年轉赴新加坡,協助孫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會分會。返日後又派劉道一、蔡紹南等回湖南運動會黨,策劃起義。年底萍瀏醴起義爆發,復派周震鱗、譚人鳳回國策應。1907年2月與孫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審定《革命方略》,在旗式問題上與孫中山發生爭執。為顧全大局,勵從孫意。3月因孫中山被迫離日,代理同盟會總理職務。4月離日赴香港。此時東京發生倒孫風潮,主張以黃代孫任總理。黃聞訊,堅決維護孫中山的威信,拒絕出任同盟會總理,東京倒孫風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內,與孫中山共謀南方起義,親自主持或參加欽州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河口起義。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孫風潮。竭力為孫中山辯解,堅決維護孫的領導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1月赴檳榔嶼參加孫中山主持的秘密會議,商定集中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起義。1911春與趙聲等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任統籌部部長。4月27日黃花崗起義爆發,親率敢死隊進攻兩廣督署,傷右手。失敗後潛往香港養傷。贊成同盟會中部總會在武漢發動起義的計劃。武昌起義後喬裝赴鄂,指揮漢口漢陽保衛戰,苦戰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復。漢陽失守,辭職赴滬,被光復各省代表推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得悉孫中山回國,推辭赴寧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參謀部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任南京留守,6月解職。8月被選為國民黨理事。9月赴北京與袁世凱會商國是。 1913年7月由上海至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孫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因意見不合,拒絕加入。6月由日赴美。孫中山在敘別宴集古句書聯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在美國積極宣傳反袁,策動各派力量聯合討袁,並為組織討袁軍出謀劃策,籌集軍餉。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通告,主持喪務,並作祭文、輓聯,盛贊戰友才幹貢獻,慨嘆「後死何堪」。

黃興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勛,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等。楹聯以贈聯、輓聯為主,偶有題名勝古跡聯。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 ,(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壓陝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並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勢力。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由於吳三桂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故他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一直被視為「漢奸」的寫照。 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與「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所寫的「圓圓曲」。

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

雖然晚清名家王國維比較圓圓曲與唐化詩人白居易之長恨歌時認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遜後者一籌。然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此段不但為陳圓圓開脫,更露骨地諷刺吳三桂賣國外另一令人不齒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殺。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偉業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偉業所拒絕。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名字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即孫逸仙的粵語的英文音譯)之名聞於世。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台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生平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准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干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裡打工,因此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並,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聯共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曾後發表《孫文

㈡ 黃氏有哪些名人

1、黃飛鴻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佛山市南海縣,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清末民國武術家、中醫外科名醫、舞獅名家。

2、黃歇

黃歇(前314年-前238年),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1]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3、黃霸

黃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西漢時期名臣,官至丞相。少有大志,攻讀法律之學,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朝。漢武帝末年,捐官出仕,授侍郎謁者,候補左馮翊。

4、黃興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後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5、黃道婆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推廣紡織技術以及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時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黃飛鴻

網路—黃歇

網路—黃霸

網路—黃興

網路—黃道婆

㈢ 黃興什麼時候死了

黃興(1874-1916),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派名仁牧,別署慶午、竟武、近午、廑午,後因從事革命活動,改名興,曾化名李有慶、李壽芝、張守正、張愚誠、張愚臣、李經田,「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日本時又化名岡本義一、今村長藏,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領袖。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1896年中秀才。1898年黃興由城南書院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開始接觸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關懷國家民族前途。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國。戊戌維新和自立軍起事相繼失敗,開始傾向革命。1902年夏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年底與楊毓麟等創辦《游學譯編》,「專以輸入文明,增益民智為本」。旋又組織湖南編譯社,准備有計劃地譯介西方名著。1903年與留日學生500多人集會聲討沙俄侵略罪行,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名軍國民教育會),教授槍法。不久自認為運動員,回兩湖策動反清革命。後在明德學堂任教,利用課堂講授激發學生愛國思想;物色同志,醞釀成立革命團體。11月與劉揆一等籌組華興會。1904年2月華興會正式成立,被推為會長。隨後積極聯絡會黨,運動新軍,計劃於陰歷十月十日慈禧太後生辰,炸斃在皇殿行禮的全省官吏,宣布起義。不幸事泄失敗,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經宮崎寅藏介紹,與孫中山在鳳樂園會晤,共商建立全國性革命組織。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提議推舉孫中山為總理,被孫中山指定為庶務,居協理地位;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移交同盟會,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年底離日經香港潛入桂林,發展革命組織,策動郭人漳、蔡鍔反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日本留學,和楊篤生等創辦《游學編譯》。次年參加拒俄運動及軍國民教育會。 1904年和劉揆一、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擁護孫中山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居協理地位。 1906年轉赴新加坡,協助孫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會分會。返日後又派劉道一、蔡紹南等回湖南運動會黨,策劃起義。年底萍瀏醴起義爆發,復派周震鱗、譚人鳳回國策應。1907年2月與孫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審定《革命方略》,在旗式問題上與孫中山發生爭執。為顧全大局,勵從孫意。3月因孫中山被迫離日,代理同盟會總理職務。4月離日赴香港。此時東京發生倒孫風潮,主張以黃代孫任總理。黃聞訊,堅決維護孫中山的威信,拒絕出任同盟會總理,東京倒孫風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內,與孫中山共謀南方起義,親自主持或參加欽州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河口起義。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孫風潮。竭力為孫中山辯解,堅決維護孫的領導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1月赴檳榔嶼參加孫中山主持的秘密會議,商定集中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起義。1911春與趙聲等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任統籌部部長。4月27日黃花崗起義爆發,親率敢死隊進攻兩廣督署,傷右手。失敗後潛往香港養傷。贊成同盟會中部總會在武漢發動起義的計劃。武昌起義後喬裝赴鄂,指揮漢口漢陽保衛戰,苦戰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復。漢陽失守,辭職赴滬,被光復各省代表推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得悉孫中山回國,推辭赴寧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參謀部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任南京留守,6月解職。8月被選為國民黨理事。9月赴北京與袁世凱會商國是。 1913年7月由上海至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孫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因意見不合,拒絕加入。6月由日赴美。孫中山在敘別宴集古句書聯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在美國積極宣傳反袁,策動各派力量聯合討袁,並為組織討袁軍出謀劃策,籌集軍餉。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通告,主持喪務,並作祭文、輓聯,盛贊戰友才幹貢獻,慨嘆「後死何堪」。

黃興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勛,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等。楹聯以贈聯、輓聯為主,偶有題名勝古跡聯

㈣ 黃興的生平

黃興(1874-1916),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派名仁牧,別署慶午、竟武、近午、廑午,後因從事革命活動,改名興,曾化名李有慶、李壽芝、張守正、張愚誠、張愚臣、李經田,「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日本時又化名岡本義一、今村長藏,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領袖。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1896年中秀才。1898年黃興由城南書院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開始接觸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關懷國家民族前途。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國。戊戌維新和自立軍起事相繼失敗,開始傾向革命。1902年夏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年底與楊毓麟等創辦《游學譯編》,「專以輸入文明,增益民智為本」。旋又組織湖南編譯社,准備有計劃地譯介西方名著。1903年與留日學生500多人集會聲討沙俄侵略罪行,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名軍國民教育會),教授槍法。不久自認為運動員,回兩湖策動反清革命。後在明德學堂任教,利用課堂講授激發學生愛國思想;物色同志,醞釀成立革命團體。11月與劉揆一等籌組華興會。1904年2月華興會正式成立,被推為會長。隨後積極聯絡會黨,運動新軍,計劃於陰歷十月十日慈禧太後生辰,炸斃在皇殿行禮的全省官吏,宣布起義。不幸事泄失敗,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經宮崎寅藏介紹,與孫中山在鳳樂園會晤,共商建立全國性革命組織。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提議推舉孫中山為總理,被孫中山指定為庶務,居協理地位;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移交同盟會,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年底離日經香港潛入桂林,發展革命組織,策動郭人漳、蔡鍔反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日本留學,和楊篤生等創辦《游學編譯》。次年參加拒俄運動及軍國民教育會。 1904年和劉揆一、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擁護孫中山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居協理地位。 1906年轉赴新加坡,協助孫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會分會。返日後又派劉道一、蔡紹南等回湖南運動會黨,策劃起義。年底萍瀏醴起義爆發,復派周震鱗、譚人鳳回國策應。1907年2月與孫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審定《革命方略》,在旗式問題上與孫中山發生爭執。為顧全大局,勵從孫意。3月因孫中山被迫離日,代理同盟會總理職務。4月離日赴香港。此時東京發生倒孫風潮,主張以黃代孫任總理。黃聞訊,堅決維護孫中山的威信,拒絕出任同盟會總理,東京倒孫風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內,與孫中山共謀南方起義,親自主持或參加欽州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河口起義。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孫風潮。竭力為孫中山辯解,堅決維護孫的領導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1月赴檳榔嶼參加孫中山主持的秘密會議,商定集中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起義。1911春與趙聲等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任統籌部部長。4月27日黃花崗起義爆發,親率敢死隊進攻兩廣督署,傷右手。失敗後潛往香港養傷。贊成同盟會中部總會在武漢發動起義的計劃。武昌起義後喬裝赴鄂,指揮漢口漢陽保衛戰,苦戰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復。漢陽失守,辭職赴滬,被光復各省代表推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得悉孫中山回國,推辭赴寧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參謀部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任南京留守,6月解職。8月被選為國民黨理事。9月赴北京與袁世凱會商國是。 1913年7月由上海至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孫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因意見不合,拒絕加入。6月由日赴美。孫中山在敘別宴集古句書聯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在美國積極宣傳反袁,策動各派力量聯合討袁,並為組織討袁軍出謀劃策,籌集軍餉。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通告,主持喪務,並作祭文、輓聯,盛贊戰友才幹貢獻,慨嘆「後死何堪」。

黃興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勛,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等。楹聯以贈聯、輓聯為主,偶有題名勝古跡聯。

㈤ 中國歷史上有些什麼姓黃的王侯將相啊

黃 歇:(生卒年待考),春申君,名歇,楚國人。

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

黃 香:(生卒年待考),字文強,江夏安陸人,著名二十四孝之13(扇枕溫衾),漢朝大臣。

黃香九歲喪母,事父極孝。他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漢安帝(公元107~125年)時任魏郡太守(今河北),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

所著《賊》、《箋》、《奏》、《書》、《令》凡五篇,今有《九宮賦》、《天子冠頌》遺世。

黃 霸:(生卒年待考),字次公,淮陽陽夏人。

以豪傑役使徙雲陵。霸少學律令,喜為吏,武帝末以待詔入錢賞官,補侍郎謁者,坐同產有罪劾免。後復入谷沈黎郡,補左馮翊二百石逝世史。

黃 憲:(生卒年待考),字叔度,汝南慎陽人。

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終年四十八歲,天下號曰「征君」。

黃 瓊:(生卒年待考),字世英,江夏安陸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終年七十九歲,贈車騎將軍,謚曰忠侯。

黃 琬:(生卒年待考),字子琰。著名東漢末期大臣。

黃琬少年喪父,早而辯慧。後做官至五官中郎將。在漢光和末期,大尉楊賜上書推薦黃琬有撥亂反正之才,由是征拜議郎,擢為青州刺史,遷侍中。漢中平初期,出為右扶風,征拜將作大芹、少府、太僕,又為豫州牧。後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及徙西都,轉司隸校尉,與司徒王允同謀誅殺董卓。董卓手下大將李郭汜攻破長安後,收黃琬下獄至死,終年五十二歲
黃蓋
吳國著名將領,身高約合現今1.67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戰,有謀有勇,擅長使鐵鞭,作戰極為勇猛,一生立過無數戰功。最初任鄉間小官,後被推薦為「孝廉」,追隨孫堅打天下;孫堅死後,便追隨孫策;孫策死後,便追隨孫權。赤壁大戰時,建議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計,並詐降曹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立下大功。赤壁大戰後不久,黃蓋被拜為武鋒中郎將。後來,長沙郡益陽遭山賊攻打,孫權加封他為偏將軍,前去討伐。就在這次出征中,黃蓋病死。

喜好學問,好讀書。少時家貧,倚靠賣柴維生,生活困苦,所以更加努力讀書,希望出人頭地。最初任鄉間小官,後被推薦為「孝廉」。黃蓋是個智勇兼備的武將。成年後忠心追隨孫堅,久戰沙場,殺敵無數。

孫堅死後,便追隨孫策;孫策死了,便追隨孫權。赤壁之戰時,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計,詐降曹操,乘機放火,為東吳帶來勝利。在赤壁之戰中,黃蓋使用苦肉計向曹操詐降,臨近曹軍營寨時放火,大敗曹軍,孫劉聯軍得以勝利,黃蓋有很大的功勞。侍候孫氏三代,忠心為主。後因病逝世,官拜吳國偏將軍。

南陽太守黃子廉的後代,隨其祖父遷泉陵(今永州零陵區)。初為郡史,後舉孝廉。東漢末年,隨孫堅起兵討伐董卓,以功授別部司馬丹陽令。孫堅死後,效忠孫堅之子孫策、孫權,先後做過石城、春谷、潯陽等9縣縣令,為山越族所佩服。建安十三年(208),黃蓋隨周瑜、魯肅在赤壁迎戰曹操,向周瑜獻計:「今寇眾我寡,難以持久。然綱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他的計謀。此後,又用苦肉計(即常說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率數十艘裝有乾柴、油膏的小艦詐降曹操。當小艦靠近曹軍大船時,黃蓋下令放火。時正刮東南風,風助火勢,曹軍大敗。黃蓋以功官拜武鋒中郎將。後來,長沙、益陽被山越人攻破,黃蓋率軍平定,被封為偏將軍。《三國志·吳書》載,黃蓋死後,「國人思之」,東吳各地「圖畫蓋形,四時祭祀」。陳壽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三國志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三國志記載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孫堅舉義兵,蓋從之。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堅薨,蓋隨策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為守長。石城縣吏,特難檢御,蓋乃署兩掾,分主諸曹。教曰:「令長不德,徒以武功為官,不以文吏為稱。今賊寇未平,有軍旅之務,一以文書委付兩掾,當檢攝諸曹,糾擿謬誤。兩掾所署,事入諾出,若有奸欺,終不加以鞭杖,宜各盡心,無為眾先。」初皆布威,夙夜恭職;久之,吏以蓋不視文書,漸容人事。蓋亦嫌外懈怠,時有所省,各得兩掾不奉法數事。乃悉請諸掾吏,賜酒食,因出事詰問。兩掾辭屈,皆叩頭謝罪。蓋曰:「前已相敕,終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殺之。縣中震慄。後轉春谷長,尋陽令。凡守九縣,所在平定。遷丹楊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
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病卒於官。
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關內侯。
黃忠,字漢升,公元147年生,南陽人。關於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將,在老年時期表現活躍,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
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在三國演義里描寫關羽帶領五百校刀手攻打長沙,與黃忠首戰一百合不分勝負。二戰時因黃忠馬失前蹄被掀於地,關羽饒過黃忠。三戰時黃忠感恩,只用箭射中關羽盔纓跟,充分顯示了他百步穿楊之能。書中之意,當時黃忠若要取關羽性命,亦非難事。三國演義中黃忠箭法如此了得,可堪稱第一人。雖然比箭法呂布能「轅門射戟」、趙雲能江上射帆,但沙場上可用箭取上將性命的,感覺上非黃忠莫屬。
公元211年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三國演義里描寫黃忠在川中戰斗中攻打雒城時斬殺劉璋將領鄧賢,挫敗泠苞,解救魏延。龐統死於落鳳坡後黃忠再次解救魏延,領兵殺出重圍,表現英勇。
公元219年,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曹操麾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征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三國演義里就是此時將黃忠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四人並稱為蜀國「五虎上將」,黃忠名列第五。諸葛亮曾勸劉備說,黃忠名望不能跟關羽、張飛等人並列,黃忠在益州的戰功馬超、張飛看見還能理解,但關羽卻是遠在荊州,恐怕會對此不滿。但由於劉備堅持,黃忠最後仍與關張等人齊位並列,賜爵關內侯。三國演義小說里描寫關羽對黃忠得的賜封不滿,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後經費詩點撥關羽才沒有計較。
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謚為剛侯。在三國演義里黃忠是於公元222年跟隨劉備征討孫吳,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不服老,在與吳將潘璋戰斗中中了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窩,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而逝,時年75歲
黃 權:(生卒年待考),字公衡,巴西閬中人。著名漢朝謀臣。

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相當於秘書長)。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將軍。徐眾評曰: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周武王下車,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逝世破杜濩、朴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諫曰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詩雲「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權曰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及先主逝世問至,魏群臣咸賀而權獨否。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詔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賓士,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顏色自若。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權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蜀記曰:魏明帝問權:「天下鼎立,當以何地為正?」權對曰:「當以天文為正。往者熒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吳、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明年逝世,謚曰景侯。子邕嗣。邕無子,絕
黃 泓:(生卒年待考),字始長,魏郡斥丘人。著名晉朝大臣。

其父黃沈,善天文秘術。黃泓從父受業,精妙逾深,兼博覽經史,尤明《禮》《易》。性忠勤,非禮不動。署為進謀將軍,太史令,關內侯,尋加奉車都尉,西海太守,領太史令,開陽亭侯,又封平舒縣五等伯,常從左右,諮決大事,靈台令許敦害其寵,諂事慕容評,設異議以毀之,及以泓為太史靈台諸署統,加給事中。泓待敦彌厚,不以毀己易心。慕容敗,以老歸家,嘆曰:「燕必中興,其在吳王,恨吾年過不見耳。」

九十七歲逝世。逝世後三年,偽吳王慕容垂興焉。

黃 回:(生卒年待考),竟陵郡人。著名宋朝大臣。

出身充郡府雜役,稍至傳教。臧質為郡,轉齋帥,及去職,將黃回自隨。臧質為雍州,黃回復為齋帥。臧質討元兇,黃回隨從有功,免軍戶。

先是,王蘊為湘州,潁川庾佩玉為蘊寧朔府長史,長沙內史。蘊寧朔去職,南中郎將,湘州刺史南陽王翙未之任,權以佩玉行府州事。先遣中兵參軍,臨湘令韓幼宗領軍戍防湘州,與庾佩玉共事,不美。及沈攸之為逆,庾佩玉、幼宗各不相信,幼宗密圖,庾佩玉知其謀,襲殺幼宗。

黃回至郢州,遣輔國將軍任候伯行湘州事,候伯以庾佩玉兩端,輒殺之。湘州刺史呂安國之鎮,齊王使安國誅候伯。

黃法抃:(公元?~577年),字仲昭,巴山新建人。著名南朝陳國將領。

少勁捷有膽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躍三丈。頗便書疏,閑明簿領,出入郡中,為鄉閭所憚。

侯景之亂,於鄉里合徒眾。南陳天嘉二年周迪反,黃法抃率兵會都督吳明徹,討迪於工塘。迪平,黃法抃功居多,征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儀同,鼓吹並如故。未拜,尋又改授都督江、吳二州諸軍事,鎮南大將軍,江州刺史。

南陳天嘉六年征為中衛大將軍。廢帝即位,進爵為公,給扶。南陳光大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

南陳光大二年徙為都督郢、巴、武三州諸軍事,鎮西將軍,郢州刺史,持節如故。

南陳太建元年進號征西大將軍。太建二年征為侍中,中權大將軍。太建四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南豫州刺史。

南陳太建五年大舉北伐,都督吳明徹出秦郡,以黃法抃為都督,出歷陽。齊遣其歷陽王步騎五萬來援,於小峴築城。黃法抃遣左衛將軍樊毅分兵於大峴御之,大破齊軍,盡獲人馬器械。於是乃為拍車及步艦,豎拍以逼歷陽。歷陽人窘蹴乞降,黃法抃緩之,則又堅守,黃法抃怒,親率士逝世攻城,施拍加其樓堞。時又大雨,城崩,克之,盡誅戍逝世。進兵合肥,望旗降款,黃法抃不令軍士侵掠,躬自撫勞,而與之盟,並放還北。以功加侍中,改封義陽郡公,邑二千戶。其年遷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合州刺史,增邑五百戶。

南陳太建七年徙都督豫、建、光、朔、合、北徐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壽陽,侍中,散騎常侍,持節,將軍,儀同,鼓吹,扶並如故。

南陳太建八年農歷10月逝世,終年五十九歲。贈侍中、中權大將軍、司空,謚曰「威「,其子黃玩嗣位。

黃公紹:(生卒年待考),字直翁,昭武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宋元間音韻訓詁學家。

宋咸淳進士,入元不仕。約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前撰成《古今韻會》,為字書訓詁之集大成著作。其書以《說文》為本,並廣泛參考了宋元以前的字書、韻書。同時人熊忠以其徴引浩繁,使用不便,另編有《古今韻會舉要》傳世(《古今韻會》原書已不傳)。

作者:Hi納百川 2008-2-2 00:10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黃姓歷史名人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雲:「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於《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流傳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穠,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等。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黃 皓:(生卒年待考),

蜀漢後主劉禪所寵幸的宦官,董允逝世後任中常侍、奉車都尉,弄權亂政。蜀國滅亡時以重金厚賂鄧艾左右,得以免死。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㈥ 誰能介紹一下歷史上黃興生平事跡

1、組建華興會: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存在的時間雖不長,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華興會是中國內地建立的第一個地域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推動了內地其他革命團體的建立,為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和黃興派人分頭邀請各省傾向革命的留學生,到東京舉行建立統一革命團體的籌備會。與會者包括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留日學生中其他團體的部分成員和日本人宮崎寅藏、內田良平、末永節,共計70餘人。

會上,確定新成立團體的名稱為「中國同盟會」,以孫中山提議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黃興在會上發表演說,慷慨陳述革命大義,並被推舉為同盟會章程的起草人之一。

3、領導起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夏,黃興赴越南河內,與孫中山商議策劃兩廣起義。黃興冒險去欽州,策動郭人漳起義。起義軍作戰失利,退入兩廣交界的十萬大山,黃興出走越南河內。同年12月2日,黃興派同盟會員黃明堂率領廣西遊勇進攻鎮南關。

(6)斯坦福大學教授張守正擴展閱讀: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後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於上海。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㈦ 急求黃興 吳三桂 李世民的個人情況!!!

1 黃興(1874-1916),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派名仁牧,別署慶午、竟武、近午、廑午,後因從事革命活動,改名興,曾化名李有慶、李壽芝、張守正、張愚誠、張愚臣、李經田,「二次革命」失敗後避居日本時又化名岡本義一、今村長藏,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辛亥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領袖。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1896年中秀才。1898年黃興由城南書院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開始接觸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關懷國家民族前途。次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國。戊戌維新和自立軍起事相繼失敗,開始傾向革命。1902年夏被選派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年底與楊毓麟等創辦《游學譯編》,「專以輸入文明,增益民智為本」。旋又組織湖南編譯社,准備有計劃地譯介西方名著。1903年與留日學生500多人集會聲討沙俄侵略罪行,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名軍國民教育會),教授槍法。不久自認為運動員,回兩湖策動反清革命。後在明德學堂任教,利用課堂講授激發學生愛國思想;物色同志,醞釀成立革命團體。11月與劉揆一等籌組華興會。1904年2月華興會正式成立,被推為會長。隨後積極聯絡會黨,運動新軍,計劃於陰歷十月十日慈禧太後生辰,炸斃在皇殿行禮的全省官吏,宣布起義。不幸事泄失敗,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經宮崎寅藏介紹,與孫中山在鳳樂園會晤,共商建立全國性革命組織。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提議推舉孫中山為總理,被孫中山指定為庶務,居協理地位;又提議將《二十世紀之支那》移交同盟會,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年底離日經香港潛入桂林,發展革命組織,策動郭人漳、蔡鍔反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日本留學,和楊篤生等創辦《游學編譯》。次年參加拒俄運動及軍國民教育會。 1904年和劉揆一、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策劃長沙起義未成。次年在日本擁護孫中山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執行部庶務,居協理地位。 1906年轉赴新加坡,協助孫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會分會。返日後又派劉道一、蔡紹南等回湖南運動會黨,策劃起義。年底萍瀏醴起義爆發,復派周震鱗、譚人鳳回國策應。1907年2月與孫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審定《革命方略》,在旗式問題上與孫中山發生爭執。為顧全大局,勵從孫意。3月因孫中山被迫離日,代理同盟會總理職務。4月離日赴香港。此時東京發生倒孫風潮,主張以黃代孫任總理。黃聞訊,堅決維護孫中山的威信,拒絕出任同盟會總理,東京倒孫風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內,與孫中山共謀南方起義,親自主持或參加欽州防城、鎮南關、欽廉上思、河口起義。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孫風潮。竭力為孫中山辯解,堅決維護孫的領導地位。1910初再赴香港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1月赴檳榔嶼參加孫中山主持的秘密會議,商定集中全黨力量,在廣州再次起義。1911春與趙聲等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任統籌部部長。4月27日黃花崗起義爆發,親率敢死隊進攻兩廣督署,傷右手。失敗後潛往香港養傷。贊成同盟會中部總會在武漢發動起義的計劃。武昌起義後喬裝赴鄂,指揮漢口漢陽保衛戰,苦戰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復。漢陽失守,辭職赴滬,被光復各省代表推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得悉孫中山回國,推辭赴寧組織臨時政府。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參謀部總長。臨時政府北遷後任南京留守,6月解職。8月被選為國民黨理事。9月赴北京與袁世凱會商國是。 1913年7月由上海至南京任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1914年孫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因意見不合,拒絕加入。6月由日赴美。孫中山在敘別宴集古句書聯相贈:「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在美國積極宣傳反袁,策動各派力量聯合討袁,並為組織討袁軍出謀劃策,籌集軍餉。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通告,主持喪務,並作祭文、輓聯,盛贊戰友才幹貢獻,慨嘆「後死何堪」。

2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 ,(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壓陝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並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勢力。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由於吳三桂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故他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一直被視為「漢奸」的寫照。 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與「圓圓曲」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所寫的「圓圓曲」。

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

雖然晚清名家王國維比較圓圓曲與唐化詩人白居易之長恨歌時認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遜後者一籌。然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此段不但為陳圓圓開脫,更露骨地諷刺吳三桂賣國外另一令人不齒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殺。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偉業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偉業所拒絕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論家和藝術家。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同時在帝范和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早年】
唐太宗於598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後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後)。
隋煬帝楊廣大業末年,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遂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親自指揮了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面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取得了唐代統一戰爭決定性的勝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淵詔立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起因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佔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經過
與唐高祖逐鹿的群雄紛紛敗於戰陣,朝廷上也已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和寧靜的氣氛,這時以太子建成及支持他的幼弟李元吉為一方,以建成之弟李世民為另一方的早在戰爭時期即已潛滋暗長的仇恨終於表面化了,並且發展為你死我活的權力斗爭。
建成和元吉兩人在正史上都被說得無甚是處。根據這些史書的記載,元吉酷嗜射獵,在戰陣上反復無常,又是個好色之徒和一個虐待狂;太子建成則冥頑不靈,桀驁難馴,沉湎酒色。這些貶詞至少是傳統史料中這一時期的記載對他們故意歪曲的部分結果。例如,宋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就深知當時的實錄對建成和元吉有偏頗不實之語。
到了公元621年,李世民由於戰勝了竇建德和王世充而聲譽驟隆,太子建成則因大部分時間在北方邊疆防禦突厥人,未能樹立同樣的聲望。也就在這一年,唐高祖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國其餘一切貴族之上,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命他開府洛陽。李世民立即組成一個聽命於他的約有文武官員50人的強大的隨從人員集團,其中許多人來自東北部平原原來已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他開始向太子建成的高於他人的地位挑戰了。
李世民很可能也從其他方面威脅建成。公元621年他設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學士當他的國事顧問。文學館的創辦很可能提醒太子建成,世民有繼登大寶的野心。
從這時起,建成想方設法挖李世民的牆腳,把後者班子中的幾個人調往別的崗位上去。①與此同時,他招募兩千多名少壯人員來增強他在長安的力量,這支力量稱長林兵,因為他們駐扎在太子住地東宮內的長林門附近。建成與他的反李世民的同盟者元吉還獲得高祖後宮中許多妃嬪的支持,他們在不間斷的宮廷陰謀中在皇帝面前給他們說好話。另一方面,李世民因有軍務經常不在首都,他在長安城內和宮廷內部沒能成功地得到支援。但他卻在洛陽的軍政官員中建立了支援的基礎,以此來與太子建成在長安的優勢相抗衡。
最初,太子建成的策略進行得很得手。可是公元624年陰歷六月,原任太子東宮侍衛的慶州總管楊文干謀反。據說,有人曾勸楊文干應為太子建成起兵並擁立太子為帝;是時太子正留守京城,唐高祖則住在離宮。陰謀被揭露,太子建成和楊文干分別從長安和戍地被召赴行在。當高祖的使者到達時,太子建成拒絕了一位部屬勸他奪取帝位的進言,反而前往行宮請求皇帝寬恕。可是,楊文干卻舉兵反叛。按照史書上的某些記載,唐高祖答允立李世民為太子,並派李世民和另外幾位將領率兵去討伐楊文干;官軍一到,楊文干即為其部下所殺。
與此同時,太子的支持者李元吉、後宮的妃嬪們和宰相封德彝(封倫)等人成功地掩飾了整個事情的真象;而且盡管太子的幾名顧問和李世民的至少一位隨從都被放逐,李建成仍被遣回長安當太子。有些歷史學家很懷疑李建成是否真正與聞這次事件,而且至少有一位現代學者相信,指控李建成的罪名是李世民及其同黨羅織起來的。
參見《舊唐書》卷六四《李建成傳》: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高祖省之愕然,報曰:『明日當勘問,汝宜早參。』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 ……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尉遲敬德殺之」。)
唐高祖曾想法緩和諸子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他試圖讓李建成和李世民脫離直接接觸,並且曾作過某些微弱而不成功的努力以彌補他們之間的裂痕。但是,他陷入了宮廷內和朝堂上精心策劃的爾虞我詐的交叉火網之中而不能自拔,每一方都設法詆毀對方,而唐高祖本人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態度又極端搖擺不定,對他們的態度看來取決於他們各自成功地利用他的程度。同時,局勢也急轉直下,直到最後以兵戎相見。
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耍弄花招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驚恐不安,因為後二人意在使皇帝反對他,並且想挖空他的一幫人馬。楊文幹事件後不久,唐高祖得知李世民的覬覦之心日漸增強,他便召李世民進宮並明白地告訴他,他不可能從高祖本人那裡得到什麼幫助。②李世民的兩個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己因建成和元吉玩弄陰謀而被開革。他的將軍尉遲敬德被建成和元吉僱人行刺,幾乎喪生,而當他後來被他們在朝中詆毀時又是經李世民說情才免於一死的。當突厥人於公元626年初入侵邊境時,經建成提議,元吉被派往抗禦突厥人;他隨身帶走了李世民手下最優秀的將軍們和精銳士兵。建成和元吉並且厚賂李世民的關鍵人物,希望他們倒戈相向。唐高祖似乎並不反對他們搞這些名堂。最後,據說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雖然對行事的時間——甚至對這個事件本身——都一直有人爭論不休。
一個時期以來,李世民的最有影響的官員們曾敦促他對他的兩個兄弟採取強硬的立場。但是,他在制訂進攻性策略時行動是緩慢的。可是,他謙恭下士,慷慨大方地籠絡了洛陽地區的地方軍事精英人物(豪傑),而且用自己的一千人馬警衛著這個城市。可能他是在想,如果一旦被迫逃出京城的話,他可利用洛陽做避風港,或者用它作為反對建成和元吉的基地。
最後,刺激李世民採取行動來反對他的兄弟們的事件終於出現:據他的探子報告,他們計劃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征突厥人之際將他殺害。這時,他秘密地把扮成道士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召進他的營地以協助他制定計劃,同時,他又賄買玄武門禁軍將領常何,使之聽命於己。玄武門位於長安北面城垣之中心,是出入禁城的要道。由於它地處沖要,所以禁軍都駐扎在它的左近,以負責防止任何敢於政變的嘗試。
陰歷六月初三,李世民謊奏說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唐高祖即對此事進行按驗。次日早,高祖的一個妃嬪把李世民對他們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們便決定不去朝廷而徑自去見皇帝求情,因此打馬直奔皇宮,想為自己辯護。
可是正在這時,李世民領12名②心腹部署在他此時已控制的玄武門陣地。當建成、元吉到達宮門入口處玄武門時,他們被伏兵襲擊。建成被李世民砍死;元吉則被李世民的軍官尉遲敬德所殺。建成和元吉的隨從於是對玄武門發動攻擊,但當兩位被殺主子的頭被拿來曉示眾人時,他們的攻門努力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現了頗不利於李世民的態度:他曾允許把李世民的幾個要員調走,同時他也默默地看著建成在京城發展部隊,使它的人數明顯地多於李世民的部隊。緊接著玄武門的事變,李世民派了他的可靠的將軍尉遲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處死的人)去向皇帝報告政變的結果。據說,在玄武門事件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湖面上劃船。這時,尉遲敬德身穿全副甲胄荷戈而至(這一行動通常罪當處死),把高祖兩個兒子的死訊告訴了他。李世民用了這一戲劇性的手法告訴他的父親:唐廷內的潮流變了,他現在完全控制了局勢。
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政府的實際控制權。陰歷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於被脅迫而放棄了皇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後來在中國歷史上被謚為太宗)。與此同時,唐高祖被尊為太上皇。
唐高祖遜位之後,無論在事實上或名義上都變成了退隱皇帝,只偶爾出席宮廷禮儀。關於公元626年以後的年代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繫到底如何,我們知道的很少,但是,最近事變所引起的創傷似未治癒。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上疏訴陳:年邁的高祖住在宮城西部狹窄的大安宮內;雖然它去太宗之宮咫尺,但太宗已經好久沒有去省視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當太宗要去夏宮避暑時,高祖卻被留在長安受熱天的煎熬。可是,後來太宗也要邀請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時,高祖謝絕了。太宗於是在宮城的東北面建造大明宮作為他父親的避暑離宮,但高祖在施工期間卻一病不起,而於公元635年陰歷五月死去,沒來得及住進他的離宮。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唐太宗給他父親建造的陵寢明顯地小於他為他妻子所建造的宏偉的陵墓,他也打算把那裡作為自己的安葬之地。這一舉措的含義肯定對唐太宗的一位官員有所觸動,他譏諷太宗為不孝。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干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准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事後封玄武門九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鰲5

㈧ 新同事在辦公室裡面發吃的,把我繞過去了沒給我是什麼原因我也沒得罪過他啊

那以後如果他給來你發東西你源就直接說不要,或者你給同事發東西的時候也把他略過去,看他啥滋味,同事關系固然重要,但如果他這么做,是有意玩弄你的尊嚴。
樓上不要說不認識就不給發吃的,越是不認識就越要發吃的,打下同事關系的基礎,不然同事會對他第一印象就不好,那就沒有處下去的必要了。

熱點內容
重慶西南大學農業教授 發布:2025-08-06 01:36:09 瀏覽:226
大學生的試卷被老師讀出來 發布:2025-08-06 01:33:17 瀏覽:731
疫情下大學生每天 發布:2025-08-06 01:17:47 瀏覽:347
大學的專業介紹 發布:2025-08-06 00:42:43 瀏覽:38
大學生胳膊疼 發布:2025-08-06 00:33:10 瀏覽:22
西華大學合並時間 發布:2025-08-06 00:31:35 瀏覽:707
大學生不該談戀愛辯論 發布:2025-08-06 00:30:27 瀏覽:405
南通大學二本好專業 發布:2025-08-06 00:30:26 瀏覽:89
湖南省大學排名單 發布:2025-08-06 00:30:26 瀏覽:284
中國政法大學曾濤老師英文簡介 發布:2025-08-06 00:30:16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