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浙江大學吳秀明教授的郵箱

浙江大學吳秀明教授的郵箱

發布時間: 2021-02-13 03:15:06

① 浙江大學共有多少教授

中文系
方一新 徐亮 林家驪 吳笛 張德明 金健人
吳秀明 黃健 李詠吟 胡可先 周明初專 孫敏強
陳建新屬 盤劍 鄭淑梅 池昌海 許志強 陳東輝
李小林 王小潮 陶然 汪超紅 姚永銘 王德華
鄒廣勝 梁慧 黃擎 朱首獻 郭昊 徐永明
陳力君 黃笑山 顏洽茂 汪維輝 姚曉雷 陳玉潔
陳潔 史文磊 真大成 彭利貞 葉曄

② 誰知道清華大學教授的郵箱

真搞笑,清華大學有1000多個教授,你要哪一個?

到他們回學校的網站上找答吧,www.tsinghua.e.cn

③ 如何找到美國大學教授的郵箱

1)他的書或者文章在發表的時候,一般會有聯系方法。
2)想辦法找到他所任教的學校/研究所的網站,一般會查到他的聯系方法。

④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有哪些信箱

寫清楚他的辦公室地址和名字就行了,不用郵箱,310027

⑤ 有沒有人知道浙江大學商麗浩教授的郵箱和聯系方式

按名字網路,就可以從其發的論文里看到。漢語和英文都要查,同時空格後輸入浙大全稱。

⑥ 浙江大學教授鄭強演講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6%A3%C7%BF%20%D5%E3%BD%AD%B4%F3%D1%A7

⑦ 浙江大學陳小英教授的聯系方式誰有

電話86861201
郵箱[email protected]

86861201是小靈通

⑧ 求浙大現當代文學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就是復旦陳抄思和,北大洪子誠,錢理群,還有浙大自己的教授吳秀明出的三本書,一共6本。
去浙大研究生院下載考研科目相關資料,有備注的,在備注說明裡說的很清楚。
個人認為高教朱棟霖的那套書很不錯。嚴重懷疑吳秀明的書只是浙大自己人打自己招牌而已。那套書文獻味比較重,很多文學史上真實材料。如果一定要看,就後期有個扎實基礎想擴展視野再看吧。
陳思和的書09年考過一道大題,估計不會考了。

浙大的文學史試卷是分ABCD四組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或是文藝學?記不太清)各一組。考生根據自己的方向選組做題。

⑨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有哪些

中文系
方一新 徐亮復 林家驪 吳笛制 張德明 金健人
吳秀明 黃健 李詠吟 胡可先 周明初 孫敏強
陳建新 盤劍 鄭淑梅 池昌海 許志強 陳東輝
李小林 王小潮 陶然 汪超紅 姚永銘 王德華
鄒廣勝 梁慧 黃擎 朱首獻 郭昊 徐永明
陳力君 黃笑山 顏洽茂 汪維輝 姚曉雷 陳玉潔
陳潔 史文磊 真大成 彭利貞 葉曄

⑩ 關於中國文學的發展

回憶--"五四"新文學運動,剛從封建文化桎梏中擺脫出來,逐漸努力掙扎著走近現代文化的中國人,在經歷了文化斷層之後,出現了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學家。用文學評論家黃子平的話來說,從魯迅的《彷徨》,矛盾的《子夜》、《霜葉紅於二月花》,老舍的《駱駝祥子》、《茶館》,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到巴金的《寒夜》……他們的作品以其頑強而逼真的精神內容表達了中華民族在新舊世界強烈的撞擊過程中體現沖破幾千年傳統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的精神……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學在浸透了焦灼感和陣痛之後,來干預生活,文學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人民大眾,在啟蒙和政治實踐中,改造著中國民族的靈魂。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提出將文學變成"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設想,很自然地將文學納入了政治軌道,隨後提出"雙百方針",使得文學功能發生了轉變,於是,文學的政治功能被強化。當時的作品很多都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比如,王願堅的《黨費》,王蒙的《組織部里來的青年人》。
但是,隨後而來的一場席捲全國的文化運動,使得不少文人命運發生改變,十年浩劫,我們的文壇幾近"荒蕪",留下的作品幾乎是零。
圈內人認為,文革十年是中國文化的另一次斷層。
一直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國文人的元氣才開始慢慢地恢復,"反思"潮開始。《犯人李銅鍾的故事》,是反思文學的抗鼎之作,作者張一弓以直面人生的膽識,對飢饉年代的歷史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表現了惶惑造成大飢荒的事實。諶容的《人到中年》思考了知識分子的境遇問題,引起了整個社會乃至上層的關注,還有張承志的《黑駿馬》等,這些作品也均體現了一種悲涼的美感。文人在痛苦而孤寂地思索著,表達著自己的美學感受。
隨後的幾年呢?隨著改革開放,商業化社會的到來,處在經濟大潮中的我們開始變得很少能記起作家和他們作品的名字了,對大多數並非專業搞文學的人士來講,依稀只能記得《大紅燈籠高高掛》、《頑主》、《紅高粱》、《來來往往》、《黑洞》、《玉觀音》……但是僅有的這些也只是從電影或電視里知道的。看了電影之後,我們才知道:蘇童、王朔、莫言、池莉和陸天明、海岩……要不是電影或者電視,我們也許不會知道他們的名字和作品。
最近幾年呢,有人驚呼,我們只能看到非常"小我"的作品,而文人們要麼不寫,要寫就是貪官和三角戀。我們的文學哪裡去了?
不妨來看看2003年11月全國新華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高居榜首,在榜單上的還有郭敬明的另兩篇作品《幻城》和《左手年華,右手倒影》。這樣的排名順序一直延續到2004年初。這位少年作家最近因為涉及抄襲而惹上了官司,大眾對他的過度關注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年曇花般閃現的韓寒。除了青春文學之外,高居榜上的還有傳記文學,比如陳魯豫的《陳魯豫·心相約》,比如《宋美齡畫傳》,比如楊絳的《我們仨》。全國新華書店銷售排行榜上除了青春文學就是傳記文學,我們在這份銷售榜單上看不見一本中國國內小說的名字。個人傳記的小我的闡述,使我們更加懷念往日的文學。
假如我們關注一下曾經讓國人幾乎頂禮膜拜的文學期刊。最近幾年,國內的文學期刊不僅早已失去了寵兒的地位,而且生存舉日維艱。文學期刊在國內的銷量無法與其他俗文化期刊相比,《人民文學》、《花城》、《小說月刊》的銷量,遠遠不及《知音》、《家庭》和《故事會》。如此生存狀態之下的文學期刊面臨著改刊甚至消亡的危機。拿浙江省來說,浙江的文學期刊《西湖》幾經改刊,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本非文學類的期刊,如今僅存的《江南》,生存狀況也不佳。
如此現狀之下的中國當今文壇景象,即使不說沙漠化,也應該算是比較蕭條了。面對如此景象,圈內人士是如何評說的呢?
有很多的文學界人士不贊成"沙漠化"的提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吳秀明教授認為:這是一種過於刺眼的說法,只是文人自己的一種失落感。現在人有很多種娛樂選擇,不一定要選擇小說去讀。而且現代的文學呈現寶塔狀,在頂尖的文學作品也不是沒有,只是在寶塔尖上,不僅作品少,能欣賞的人也比較少,大部分人和作品都處在寶塔的底層。文學不可能如過去那樣繼續被別人如眾星捧月般捧著了。對知識分子來說,也許一本小說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和最好的享受,但是對廣大的農民來說,也許"一頭牛,一畝田,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最好的日子。需求不一樣,我們不需要大家都一樣。
浙江文藝出版社某編輯認為,"文學沙漠化這樣的提法,圈子裡的人都知道,在四五年前曾經十分的流行。那時候大學中文系課堂上的教授們會對學生這么說:'八十年代是樹上掉下一片樹葉都能砸到一個詩人的腦袋上,現在呢?是文學的沙漠啊。'於是底下聽課的中文系學生們會發出一片唏噓。持各種不同文學觀點的大小評論家們,一邊在評論茅盾文學獎,一邊感嘆'當下的文學沒什麼啊。以前說香港是文學的沙漠,現在輪到大陸了。'但是,近來看卻不是這樣的,當今的陳仲實、阿來、莫言、賈平凹、余華、王安憶,均有轟動文壇的著作問世。至於民眾為何不能欣賞他們的作品,主要是一個語言的接受問題,作家的語言風格有自己的模式,而接受者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他們的語言風格。所以他們的作品一旦拍成電影之後,傳播面就會很廣。"
而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理論研究專家則認為,現在的文學已經發生了轉移,比如現代流行歌詞,如果換個角度來講就是詩詞。因為唐詩宋詞也不過是當年花間柳巷裡被人吟誦的歌曲罷了。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很多地方感受到文學的力量。比如從電影裡面,比如在廣告詞裡面,比如在新聞里也有了不少的文學表現方式。這其實需要我們用一種新的現代的視角去看待文學。
這可以說是一些說法,一些聲音,一種對當今文學現狀的無可奈何的解釋
雖然圈內人士言談中流露出幾許的無奈,雖然他們並不十分贊同這樣的說法,但是,面對著事實,在他們的闡述中我們也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也承認了當今文學的不景氣。
浙江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家洪治綱認為:這是文人生活狀況邊緣化的一種表現。當今文學的功能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如80年代那樣有著幫助社會糾偏或者社會代言人的功能。比如80年代初諶容的《人到中年》的發表就有著社會代言人的作用,並且起到了社會糾偏的作用。那時的文學能夠左右國家政策,文學的社會意識形態功能被強化,這源自體制自身的原因。也源於社會本身的原因,因為當時社會可供娛樂的形式比較少。但是自90年代開始,文學就開始轉型,不再過多地依賴於體制了。文學變得很自然,比如《高山下的花環》。而且90年代之後,生活自身發生了變化,可供選擇的東西也多了,電視、電影、報紙、期刊,龐大的信息量,使得人們的文化消費選擇多元化。而文學作為文化消費方式的一種,本身是有局限性的。現在的文學回歸到了原本的狀態。在國外也是一樣的,哪怕是文學最為發達的俄羅斯,文學也並非主流意識形態,它的核心功用僅僅是它的審美功能。但是,為什麼現在沒有如以前那樣出現魯迅之類的大師級人物呢,主要在於大師的出現首先需要時間的考驗。也許我們這個年代已經出現了大師了,但是我們卻沒有給予承認。另外,好的文學作品的出現也需要大的氛圍,以及小的氛圍。在文學最為發達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品格
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品格不甚相同,他們從來就是生來受難的,只是為了和國家和民族一起受難的。有多少知識分子被放逐西伯利亞,但是他們毫無怨言。可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卻缺少這一點。至於現在為什麼沒有出現好的作品,沒有出現能夠引起大眾矚目的作品,或者說,一種類型的作品暢銷了,有很多類似作品會跟著出現。這主要在於一個經濟分配的原因。比如反腐的題材好了,大家就都寫這類題材,這是因為這里有資源可分配。所以,現在有很多作家寫作都為了經濟利益。這很正常。因為現在的作家都已經市場化了,比如,浙江就沒有專業作家了。作家要靠自己的寫作生活,所以這么做也是情有可願的。但是在國外,情況就不是這樣的了。比如英國,國家的福利很好,一個人哪怕不工作,每個月還有50英鎊的收入,這些錢足夠他的日常開銷了,所以他們就有大量的精力投入創作。文學"走市場"原本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文學事業的發展從來就是需要國家撥款的。所以讓文學期刊自己"走市場"也是不太現實的一種做法。不過,文學再怎樣走,它的功能也不應該如前兩年那樣的強大,它不可能是社會的一種主流。現在的文學正在逐漸找回自己的本真,而且生活自身的多樣性也決定了人們選擇的多樣性,文學被冷落,或者沒有前幾年這樣的被眾人矚
目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對於廣大讀者來講,當代文學似乎就連它的審美功能也沒有完成得很好。因為我們讀不出深沉的悲劇美感。
也有專家非常認可"文學沙漠化"這樣的說法,浙江省社科院文學所副所長吳蓓認為:基本上,我認可"文學沙漠化 "的提法。這種認可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對既成事實的接納,其二,對於內部深層原因中一些"必然性"的認定。
小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不被正統文學所接納的。明清之後,尤其在現當代文學中,它的地位,躍升到"文學長子"而受人器重,八十年代的文學期刊,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小說,到了九十年代,以小說為主的文學期刊卻已面臨生存的困境。近來,更有小說家為"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凄涼慨然長嘆。因此,"文學沙漠化"的提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學長子"小說地位的淪落而引起的。然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江水寒暖,鴨先得知。"文學沙漠化"概念的提出,也因之具有一種超乎特指而泛化的"大意義"。原因當然應該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分析。有人說人類的心靈正日益沙漠化,文學作為人學,走向沙漠化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這樣說來,"文學沙漠化"是一個全球性的人類共同的厄運。也有人說,"文學沙漠化 "是經濟浪潮沖擊之下,人們急躁、浮盪心理的反映,這樣看來,"文學沙漠化"又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我們必然要走向的宿命。
文學--我們還需要它么?
文壇的不景氣和蕭條,源於什麼?是否在於我們的內心已經不需要這樣一種審美形式的存在了么?也就是說,文學,我們還需要它么?
有人曾經撰文說:在市場經濟狂風巨浪的沖擊之下,21世紀的文學正在經受一場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進入消費社會之後,文學面臨的挑戰將是空前的。一方面,在講究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社會,消費的時尚必然引領人們更青睞麥當勞式的快餐文化。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德國,德國學者施耐德在90年代初所做的一份調查表明,76%的德國民眾只讀描寫色情、兇殺、偵破等題材的一次性讀物,經常讀"嚴肅文學"作品的只有3.8%。為了迎合這種消費,不少作者甘願淪為技術工人。王朔就曾多次公開表示,通俗劇不是一種創作,而是操作,是技術活兒。正如德國思想家本雅明曾經說過:"在機器復制時代萎謝的東西是藝術作品的韻味。"
但是也有人說,這一切都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文學的本質,也無法改變文學既定的歷史使命。從原始社會的口耳相傳的詩歌,到如今的網路文學,我們對我們的精神家園最精粹的部分--文學,依舊深懷著眷戀。所以我們是需要文學的,不管它變成什麼樣的形式。
我們的提法雖然可能有點過了火,但是正因為需要文學,所以我們才會這樣的偏激。
面對文壇的現狀,我們該如何去拯救。換句話說,我們該如何讓文學不再進一步更深地走向沙漠化,如何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重建我們"沙漠中的綠洲"呢

熱點內容
重慶西南大學農業教授 發布:2025-08-06 01:36:09 瀏覽:226
大學生的試卷被老師讀出來 發布:2025-08-06 01:33:17 瀏覽:731
疫情下大學生每天 發布:2025-08-06 01:17:47 瀏覽:347
大學的專業介紹 發布:2025-08-06 00:42:43 瀏覽:38
大學生胳膊疼 發布:2025-08-06 00:33:10 瀏覽:22
西華大學合並時間 發布:2025-08-06 00:31:35 瀏覽:707
大學生不該談戀愛辯論 發布:2025-08-06 00:30:27 瀏覽:405
南通大學二本好專業 發布:2025-08-06 00:30:26 瀏覽:89
湖南省大學排名單 發布:2025-08-06 00:30:26 瀏覽:284
中國政法大學曾濤老師英文簡介 發布:2025-08-06 00:30:16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