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教授徐日歷

大學教授徐日歷

發布時間: 2025-04-23 07:33:53

Ⅰ 山東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已經算不上萌新的萌新回答一下,咳咳

山東大學出過許多名人,他們如今都是各個領域的大牛。

《濟南的冬天》想必小學都是背過的,它的作者老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與歷史上的山東大學淵源頗深,1930年到1936年間先後在齊魯大學與國立山東大學任教。1937年8月老舍重回齊魯大學,1946年山大曾邀請老舍重回山大執教,老舍也有此意向,無奈當時在美國講學,只能作罷。事實上,老舍在齊大、山大的這六年正是寫作高峰期,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在這一時期完成或者構思的,他的兩篇文章《青島與山大》《非正式的公園》講的就是就是他與山大的故事。

Ⅱ 文言文翻譯,,自老至少.........

(宋濂)從少年時代直到老年,沒有一天離開書本,對於學問沒有不精通的。寫的文章淳厚精深,氣勢流轉綿長,與古代作者並駕齊驅。在朝廷上,有關祭祀天地、宗廟、山川、諸神的典章,朝見天子、飲宴國賓群臣、樂律歷法、衣冠服飾的制度,對於四方邊遠地區前來朝見納貢(使者)的獎賞犒勞儀式,以及有關元勛、大臣碑記、刻石的文辭,全都委託宋濂(起草、擬定),(他)屢次被推舉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門求寫文章的人,前後相繼,接連不斷。外國進貢的使者也知道他的名字,屢次問候宋先生起居正常、身體健康不。高麗、安南、日本甚至出重金購買宋濂的文集。四方學者都稱他為「太史公」,不以姓氏稱呼。

未嘗:未曾,沒有過。
演迤:綿延不絕,指文章氣勢流轉綿長。迤,音yǐ。
郊社: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
旁及:兼及,另外涉及。
咸:全。
元勛:有極大功績的人。
巨卿:大官,大臣。
士大夫:古代官僚階層。
造門:登門。造:到,去。
相踵:足踵相接,指前後相繼。
兼金:加倍的金子,泛指多量的金銀錢帛。

Ⅲ 宋濂文言文記述了宋濂做的三件事

1. 《明史 宋濂傳》簡述短文所記述的宋濂做了幾件小事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

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後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

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

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徵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

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

《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 *** 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

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良久。

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

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

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

問三代歷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

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歷,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

九月定散官資階,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辭曰:「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

帝益重之。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

帝得輿圖《濠梁古跡》一卷,遣使賜太子,題其外,令濂詢訪,隨處言之。太子以示濂,因歷歷舉陳,隨事進說,甚有規益。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

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

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

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

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

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

帝大歡樂。御制《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

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制《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

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如故。

其明年致仕,賜《御制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

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

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

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

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

雖白首侍從,其勛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

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

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

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

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帝數試璲與慎,並教誡之。

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

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罪,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

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永樂十年,濂孫坐奸黨鄭公智外親,詔特宥之。

(摘自明史)。

2. 《明史 宋濂傳》簡述短文所記述的宋濂做了幾件小事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後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徵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 *** 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歷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歷,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九月定散官資階,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辭曰:「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帝得輿圖《濠梁古跡》一卷,遣使賜太子,題其外,令濂詢訪,隨處言之。太子以示濂,因歷歷舉陳,隨事進說,甚有規益。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於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歡樂。御制《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制《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賜《御制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後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帝數試璲與慎,並教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罪,璲亦連坐,並死,家屬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永樂十年,濂孫坐奸黨鄭公智外親,詔特宥之。(摘自明史)

3. 明史宋濂中宋濂做的幾件事情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朴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

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

明祁承漢《澹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

《百宋一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

庚寅一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琅續編》有記。

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文學觀由來已久,但這里也有區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的工具性,但並不輕視「文」;宋代理學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於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

宋濂的文學思想便是沿著理學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一文中,他強調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裡,文亦在哪裡。

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雲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范曄《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

《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困難。

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誌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

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誌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於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情的態度,都寫得較出色。《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的艱苦,也很真實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

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麼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范的特徵,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麼「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

Ⅳ 外國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科學家都有他失敗的一面,現在,我就來看一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在家的後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後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於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並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於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隻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於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製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熱點內容
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裴影教授 發布:2025-04-30 17:12:42 瀏覽:309
加拿大女王大學宿舍 發布:2025-04-30 16:50:21 瀏覽:213
應用物理學本科生 發布:2025-04-30 16:40:48 瀏覽:147
大學教授辭職好不好 發布:2025-04-30 16:29:03 瀏覽:66
寧波大學附屬醫院何建華 發布:2025-04-30 16:24:34 瀏覽:111
2016大學生放寒假時間 發布:2025-04-30 16:21:45 瀏覽:925
大學生在校簡歷模板 發布:2025-04-30 16:11:23 瀏覽:119
大學畢業送老師祝福語 發布:2025-04-30 16:02:07 瀏覽:823
重慶郵電大學博士生 發布:2025-04-30 15:55:03 瀏覽:280
長安大學研究生招生專業 發布:2025-04-30 15:54:59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