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白教授

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白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5-10 20:40:05

Ⅰ 工程管理學報的編委會

主任委員:
關 柯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設經濟管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副主任委員:
吳 濤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建築業協會秘書長
王要武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劉錦章 高級工程師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
丁烈雲 教授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任 宏 教授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院長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傳波 高級工程師 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王 瑾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建築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孟均 教授 中南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長
王建廷 教授 天津城建學院副院長
王家遠 教授 深圳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王雪青 教授 天津大學工程管理系主任
方東平 教授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主任
白 勇 副教授 美國堪薩斯大學土木環境與建築工程系
申立銀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建築與房地產學系
樂 雲 教授 同濟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系主任
孫 明 教授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物業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成 虎 教授 東南大學項目管理研究所所長
劉伊生 教授 北京交通大學工程管理系主任
劉洪玉 教授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
朱益民 助理教授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施工管理系
沈岐平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建設與地政學院副院長
李啟明 教授 東南大學建設與房地產系主任
李世蓉 教授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李朝旭 研究員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李忠富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營造與房地產系主任
吳建軍 高級工程師 武漢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建國 教授 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長
陸建忠 高級會計師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經濟師
張 厚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黑龍江省建工集團公司董事長
張利寧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哈爾濱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張興野 研究員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幹部學院院長
張智慧 教授 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長
楊 鈞 教授 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建築環境與工程學院
龐永師 教授 廣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羅福周 教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武永祥 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曾賽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工程系主任

Ⅱ 黃洋的趣事

黃洋35歲就成了博士生導師,這在大學文科院系中非常罕見。「這個嘛,一是因為我的運氣特別好;二來,也是工作需要。」他一再聲明。
一邊說著,黃洋摸摸板刷頭。頭發短得不能再短,而且有些禿,這使他顯得比實際年齡老成許多。但他的穿著很年輕:粉紅T恤、白色休閑褲。黃洋倚著靠牆的一排書櫥,面前,6張辦公桌拼成一張長方形的大檯子。
他接著說:「當博導不代表我的學問做得比人家好。像我這樣年紀的,學問都做得差不多———文科的研究是需要積累的。有的人評上了教授,有的還是副教授,但當了教授的人的學問一定能比副教授好多少?很難講……我這是工作需要,因為每個博士點必須有3位教授,而且3位教授不能都是60歲以上的,年齡最好能拉開,所以就選中了我這個年輕教授……還有嘛,這可能和我在國外拿的學位有關系。」
黃洋是湖北人,農村孩子。1982年考大學,因為家裡窮,填報志願時便選擇經濟管理為第一志願———「經濟管理在當時不熱門,我覺得自己還是蠻有先見之明的。」但他沒被經濟管理專業錄取,進了第二志願的歷史系。本科畢業,直升研究生。讀研究生時,他對希臘史產生了興趣,碩士尚未畢業,便得到機會去英國留學,後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古典學系,取得了博士學位。
1991年,黃洋回到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那時,人心思動,系裡不少老師跳槽,教世界史的老師,也有一些去了國外。問他為什麼回國,黃洋很坦率:「我的專業太怪,在那邊不好找工作,而且我也沒有能力做別的工作。」他說對他觸動最大的,是英國一位導師的話———「剛到英國時,我說起我們是國家公派的,必須回國。他聽了就說這是應該的,是你們的義務。」
但是黃洋的學生當中,畢業後卻極少有從事本行工作的。歷史研究的現狀,只能說是在維持,「已經跌到底了,要好起來,也很難。」有時候,會有朋友問黃洋,你研究這個有什麼用呢?「有什麼用?我也回答不上來,我們這個專業不主流,除了傳承文化,不能對社會產生什麼直接的貢獻,唯一的用處是教教學生,偶爾寫兩篇文章發表一下。都說盛世修典,這幾年國家經濟好起來了,我們的待遇也會好一點。」黃洋說,在復旦,他肯定不是最年輕的博導:「理科年輕教授很多,科技對社會的推動力非常大。」
歷史系的教師相對清貧,提過工資之後,生活壓力小了一些。黃洋坦言,所以會在學校「打擂台」參與競爭評教授,「解決房子問題」是動力之一。
生活上的清貧還好克服,黃洋最怕的,是缺少信息。「希望能每隔一段時間出國一次,在這里教書教了這么長的時間,感覺快被掏空了。學生不斷進來,自己的知識卻沒有更新,有時候心裡發怵,就怕對付不了他們。」
研究世界史所需的資料,上海很難找到,北京和東北有一些,黃洋經常得去那裡復印。同濟大學有一批外國友人捐贈的圖書,是使用過的教科書,黃洋經常去淘,偶爾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留學結束,回國時曾帶回一些資料,每次去國外開會,也都帶回一些,但出去的機會不多,積累的資料不成系統。」
系裡也沒錢多購置圖書。文科裡面,歷史系可以算是最窮的系之一。1998年底,黃洋向校圖書館打報告,想買一套哈佛大學出版的希臘、羅馬文獻,一套400多本,開價1萬美元。校圖書館批了之後,還得向教育部打報告。打完報告,黃洋去了美國,做訪問學者。今年夏天回來,去圖書館問,居然還沒買到。報告是批下來了,但圖書館拿不到現金,買書的錢由教育部下屬的外文圖書進口公司控制,由那裡代買之後再交給校圖書館。「我一打聽,別的系倒買了一套,是在福州路外文書店訂購的,不過要收一些手續費,他們因為用的是自己系裡的錢,不用打報告。我只能讓學生想辦法借來復印———我的研究資料基本上都是復印的。」
教研條件艱苦,黃洋苦中作樂。「讀歷史還是挺有趣的,教書也好玩。如果學生有興趣,我就有動力。」幾年前,黃洋開了古希臘語課,沒想到,居然有七八個學生來上,還有外系的學生。「既然外系都有學生來聽,這課,一定是有意義的。」黃洋又開了這門課,學生增加到十幾人,「特別有意思。」
不好玩的,是被逼著做論文。「做學問,要慢慢來,有心得才能出論文、出書。硬性生產,肯定不行,肯定會有弄虛作假。」但不合理的,是要求研究生和博士生得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一兩篇論文,「文科的核心刊物,有時候連老師都發不了文章!至於碩士生,他們就更困難了。要拿學位,各種歪門邪道就出來了。」做了教師也有壓力———評崗位津貼、評職稱都有這方面的規定。
更不好玩的,是做學問的時間大大減少了。「博導」只是個稱謂,沒有額外的工資、待遇,一切都和教授一樣。但工作量增加了———除了帶博士生,黃洋還要帶碩士生、上本科生的課。「副教授不能帶博士,而歷史系有正高職稱的老師,年紀都比較大,老先生到60歲就得退休,博導到65歲退休,接班的人越來越少———這挺不合理。應該說,只要升上副教授,都應該有資格帶博士。在國外,只要在系裡取得一席,都能帶博士。」
「你不覺得我很沉悶嗎?」黃洋這么回答我「有沒有厭倦感」的提問。「是挺沉悶的,整天呆在家裡。也玩,玩也就是看看電視,很少到城裡去活動。」「做這個,就得吃虧。」黃洋說,學歷史的,都挺老實,不太會造聲勢、做宣傳、打名氣,學校里基本上聽不到歷史系的聲音。
「畢竟國內的訓練和國外不一樣」。國內的訓練沒有國外嚴格,特別到研究生階段之後,國外老師講一兩節課就放掉了,開出20多本書籍,讓學生自己看。這樣的訓練非常系統、扎實。國內做不到。不但因為資料不夠,學生也不習慣。「還是要先生講課,學生做筆記,考試才能對付過去。我也開過很多書單,每次學生都會喊受不了。中國史還好一點,世界史更不行了,我開出來的書,學生根本找不到,沒法做無米之炊,我也只能不了了之。」

Ⅲ 斯曉夫的個人簡介

斯曉夫,男,漢族,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盟泉畈村人,1954年出生在上海市,現為美國籍,博士學位。
斯曉夫教授,美國創業創新管理終身教授,同濟大學講座教授,同濟大學全球創新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荷蘭勞爾森管理咨詢公司資深高級分析師。

Ⅳ 誰給我介紹一下同濟大學

坐落在中國上海市,是歷史悠久的著名綜合型大學,也是收生標准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同濟大學由德國人在1907年創辦,與德國和歐洲聯系緊密,交流頻繁,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採用德語教學。同濟大學是民國時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國立大學(1927年),也是中國近代歷史較早的真正意義的綜合大學(包含醫學院),「同濟」也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牌大學。同濟大學網站: http://www.tongji.e.cn/ 實用的三維地圖、校園實景展示: http://tongji.6dxy.com/圖為同濟大學校徽、校訓及校園景色。學校性質: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它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並與德國在德語中的發音Deutsch相似。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並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解放前,同濟大學的工科學生在德國享有和德國大學畢業學生同等的聲譽和待遇。1952年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准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並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Ⅳ 同濟大學工商管理考研經驗分享

同濟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並被列為國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 工程)與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之一。同濟大學創建於 1907 年,現已成為擁有理、工、醫、文、法、經(濟)、管(理)、哲、教(育)9 大門類的研究型、綜合性、多功能的現代大學。同濟大學現設有各類專業學院 22 個,目前學校共有 81 個本科專業、 140 個碩士點、 7 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 58 個、 13 個博士後流動站,學校擁有國家級重點學校 10 個。各類學生 5 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類高級職稱者 1900 多人,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22 個。至 2018 年 9 月,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約達 11000 多人,專業學位碩士生約 2700 人。根據本校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 2006 年計劃招收博士生、碩士生(含專業學位研究生)超過 4000 名。同濟大學正在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高層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考研無非就三部分內容,第一選擇自己有 80%考上的學校;第二按部就班的復習,一天也別休息每天都在堅持,心要沉下來;第三放平心態,開開心心的參加考試。考研題並不難,考研的整個過程難就難在堅持兩個字,我身邊只要是報考符合自己能力的院校,又堅持下來的考生,90%都成功上岸了。所以,希望各位學弟學妹們一定堅持到底,做到無愧於心!相信自己努力是會有回報的,堅持就是勝利,祝大家成功上岸,等你們。

熱點內容
重慶大學城嘛嘛公寓圖 發布:2025-05-11 00:47:52 瀏覽:685
很嫩的大學生 發布:2025-05-11 00:44:31 瀏覽:377
重慶大學城地鐵規劃 發布:2025-05-11 00:43:50 瀏覽:996
集美大學答辯老師 發布:2025-05-11 00:32:36 瀏覽:826
袁修孝的博士導師是誰 發布:2025-05-11 00:25:16 瀏覽:254
湖南大學設計專業排名 發布:2025-05-11 00:05:29 瀏覽:949
美國大學的學生會 發布:2025-05-11 00:03:36 瀏覽:1000
海南大學研究生假期 發布:2025-05-11 00:03:34 瀏覽:349
研究生法學專業大學排名 發布:2025-05-10 23:30:22 瀏覽:529
上大學必經演講 發布:2025-05-10 23:02:10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