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的教授
❶ 阿爾勒的一年――梵谷與普羅旺斯作者簡介
汪佳佳,女,200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6年畢業於巴黎素邦第三大學,獲得比較文學DEA學位,目前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同時,她也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攻讀法、漢、英三語筆譯碩士學位。
她的人生,跨越了中國與法國,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文學與語言。在復旦大學,她浸淫於漢語言文學的深邃與博大;在巴黎素邦第三大學,她深入比較文學的奧秘,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審視文學作品。如今,她正深入研究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跨文化語境下文學交流的可能。
汪佳佳的學術旅程,不僅是一次個人求知的旅程,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她在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穿梭,尋求文學的普遍性與獨特性,展現了一種國際化的學術視野。
作為一位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專業博士的中國學者,汪佳佳的研究不僅局限於學術領域,她將個人的學術追求與對文化的深入理解相結合,對比較文學的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她的研究視野寬廣,涵蓋了文學、語言、文化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她對跨文化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
汪佳佳的學術之路,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入的過程。她以學術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推動了比較文學領域的發展,也為中法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她的學術成就,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學術追求,更展現了文化融合與交流的可能。
❷ 何瑾教師
何瑾,復旦大學國際交流導師,以其深厚的漢語言文字學功底和對對外漢語教學的熱情,為學生和國際友人搭建了語言溝通的橋梁。在學術領域,何瑾專注於現代漢語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致力於探索更高效、更直觀的教學方法。
學術背景方面,何瑾擁有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奠定了一定的文學理論基礎。後於復旦大學深造,獲得了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專業領域更加深入,為後續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知識儲備。
在教學實踐中,何瑾教授初級漢語讀寫、聽說等課程,通過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漢語的基本運用技巧。教學成果顯著,曾發表論文如《零距離接觸「零X」》、《「更」族比較句多維研究》等,展示了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深入研究與貢獻,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也為同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作為復旦大學國際交流導師,何瑾在促進文化理解和語言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促進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綜上所述,何瑾教師以其豐富的學術背景、扎實的教學實踐和深入的科研成果,不僅在漢語言文字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更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教育能力和影響力,為培養國際化的語言交流人才做出了積極貢獻。
❸ 汪涌豪的人物簡介
汪涌豪,浙江鎮海人。1962年6月20日生於上海,198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該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1年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1999年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和2002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2000年為日本九州大學客座教授,2005—2006年為神戶大學特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兼治古代哲學與史學。著有《中國古典美學風骨論》 (1994年)、《當代視界中的文論傳統》(2003年)、《批評的考究》(2003年)和《中國游俠史》(中文版2001年、日本版2004年) 、《游俠人格》(大陸版1996年、台灣版1997年)等八種,主編有《中國詩學》(4卷 1999年)、《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20種 2007年)等三種。曾獲得中國圖書獎及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