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客座教授都有誰
㈠ 青海大學在哪
院校專業:
簡史 青海師范大學坐落於西海鎖鑰、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寧,始建於 1956 年,初名青海師范專科學校, 1958 年升格為青海師范學院, 1984 年更名為青海師范大學。 1997 年後,青海教育學院、青海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海省水利學校、青海省銀行學校陸續並入,共同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師范大學。,地位 歷經 66 年的開拓進取,學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完備教育體系,學科專業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 10 大門類,是一所具有教師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項目單位」、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民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全國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試點院校。,校園 青海師范大學現有城西和城北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近 1500 畝。其中,城西校區近 200 畝,建築面積 13 萬平米,綠茵蔥蘢、古樸典雅、學脈綿長,主要承擔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與培訓職能。城北校區 1300 多畝,建築面積 33.71 萬平米,設施先進、現代開放,布局恢宏,於 2016 年 10 月落成啟用,主要承擔本科生教育和學術交流職能。兩大校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協同發展,共同構成了具有豐厚文化內涵、彰顯高原風光的現代大學校園,是讀書治學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校友 已培養畢業生 12 萬餘人,涌現出大批優秀教學能手、科研學者、管理人才、商務精英,在各類崗位上盡顯師大學子篤實敬業、開拓創新的時代風采,為人類文明進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生 在校學生 19081 人,其中,本科生 11665 人、碩士研究生 2636 人、博士研究生 238 人,留學生 22 人,函授生 4520 人。,學科 4 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17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1 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24 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0 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中國史、地理學 2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 1 個國內一流學科, 3 個省內一流學科, 13 個省級重點學科。,專業 61 個本科專業,其中, 4 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1 門國家級精品課程, 23 門省級精品課程。獲批 9 個國家級一流專業, 7 個省級一流專業。,教員 現有教職工 1290 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1033 人。其中,正高級職稱 169 人,副高級職稱 389 人,博士生導師 47 人 , 碩士生導師 293 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0 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 人 ,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 人。擁有 1 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1 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9 個省級教學團隊。 5 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19 人入選「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9 人入選青海省優秀專家, 8 人入選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 40 人入選青海省「 135 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人才計劃 , 228 人和 9 個科研團隊入選青海省「昆侖英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計劃, 4 個教學科研團隊 6 次入選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設項目。學校雙聘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3 人,講座教授 62 人,客座教授 94 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73 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117 人。群英薈萃的優秀師資為持續推進學校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人才基礎。,學院 現設有民族師范學院、歷史學院、文學院、新聞學院、教育學院、法學與社會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旅遊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等 19 個學院。,科研院(所) 學校設有青海省人民政府 - 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等 3 個研究機構,各學院設有青藏高原社會歷史研究中心、班禪研究院、青藏高原體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 29 個研究機構。,平台 現有教育部「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教育部「藏漢雙語理科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教育部「藏區歷史與多民族繁榮發展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民委「藏漢雙語人才培訓基地」,五省區藏漢雙語理科師資培訓中心,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能源產業與生態研究中心,被授牌為「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青海基地」。建有省部共建藏語智能信息處理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地表過程與生態保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以及青海省青藏高原葯用動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自然地理與環境過程重點實驗室、藏文信息處理與機器翻譯實驗室、青海省物聯網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等 13 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有青海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青海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培訓中心、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等 6 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及「物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 4 個國家級和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獎勵 先後承擔 800 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 2 項國家「 863 」項目, 3 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專項「 973 」項目。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藏文計算機鍵盤和輸入編碼方法研究》成果,作為合作完成單位的《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綜合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重大自然災害應對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等 3 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瑪欽藏文平台、字型檔以及藏漢英電子詞典》和《藏漢(漢藏)機器翻譯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成果,作為合作完成單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濕地恢復技術研究及應用》成果,分別獲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商法學 > 在法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專業綜合改革的探索與創新》《以創新驅動構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獲省級教學成果獎。,文體 學校深入挖掘根植青海大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和新青海精神,建有「兩彈一星」精神研究院和「兩彈一星」精神展覽館,創編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話劇《永懷之歌》,喜獲第六屆全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展演劇目獎」,入選第五屆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展示項目,形成了「一院一館一劇」的愛國主義教育新格局,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創新載體和校園文化品牌。高原體育運動教育訓練特色突出,文學院學生李春秀勇奪 1992 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 10 公里競走銅牌,體育學院學生切陽什姐喜獲 2012 年倫敦奧運會女子 20 公里競走金牌,尹順金同學力摘 2013 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馬拉松賽金牌。學校高水平女子籃球隊先後 18 次獲得 CUBA (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西北賽區冠軍和 3 次 CUBA 亞軍, 1 次全國大學生超級聯賽冠軍和 2 次亞軍, 1 次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亞軍和 2 次季軍,並奪得 2010 年世界大學生籃球運動會冠軍和 2017 年世界大學生籃球聯賽總決賽季軍,是一支享譽全國高校的籃球運動勁旅,為國家和青海省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在「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全國 4 銀 6 銅,全省 8 金 11 銀 10 銅,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銀獎 1 項、銅獎 2 項、優秀獎 1 項,在「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二等獎 1 項、三等獎 5 項,省級一等獎 3 項。,合作 學校大力推進寬領域、多渠道的國內與國際合作,與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建立「團隊式」對口支援合作關系,與首都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美國普渡大學、韓國國立順天大學、馬來西亞伊德里斯教育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與交流關系,積極開展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訪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動,助推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綜合實力實現了新跨越。,附校 學校建有四所附屬實驗中學(含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段)和一所附屬實驗幼兒園,其中附屬實驗中學、附屬實驗第二中學、附屬實驗第三中學總佔地面積 231.67 畝,共有教師 498 人,學生 7143 人,均屬 12 年一貫制省級一類學校,是推動青海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師范生培養培訓的重要實踐實訓基地。,夢想 奮進新時代、發展新師大、實現新夢想,全體師大人將始終以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恪盡職守、甘於奉獻的工作作風,求實創新、開放自信的時代風采,弘揚「勤學修德、為人師表」的校訓精神和「感恩奮進、追求卓越」的新師大精神,堅守師范初心為黨育人、擔當樹人使命為國育才,為建設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水平師范大學而努力奮斗!
其他信息:
一流學科建設 青海 青海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學校 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青海大學 生態學(自定)
㈡ 熊一新個人簡介
熊一新教授,男,漢族,1951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益陽市。他自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在青海大學農學系專攻農學專業,積累了深厚的學術基礎。
作為教育界的傑出人物,熊一新教授現任福建警察學院的黨委副書記和院長,引領學院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在學術界也享有崇高聲譽,是歐美同學會的會員,同時也是法國巴黎國際犯罪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在中國犯罪研究領域,他擔任常務理事,積極參與首都社會安全研究,被授予首席專家的榮譽。
在福建省法學會,他作為學術委員會委員,對法學研究有著深入的見解。此外,熊一新教授還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組成員,對社科項目的評估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教育行政方面,他是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公安部公安專業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的委員。
他還積極進行跨校合作,作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他在中國刑警學院、江蘇警官學院以及福建師范大學等多所院校分享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培養新一代的警務人才做出了貢獻。
㈢ 青海大學副校長格日力的郵箱
新華網西寧4月13日電(記者馬勇)幾十年來,蒙古族漢子格日力的步伐總是風風火火。伴隨著風風火火的步伐,他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高原醫學專家,從一個「赤腳醫生」成為了創建青海歷史上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博士生導師。
-->
1952年11月,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鄉的一個偏遠山溝。懷頭他拉人當時依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牧業生活,孩子們稍大一點就成了放羊娃。
「1960年黨和政府在懷頭他拉鄉創辦了民族小學,使我們這些渴望識字的『野娃』們有了讀書的機會。」每每回顧於此,格日力總是滿懷感慨。
「1972年,黨組織和家鄉人民把我推薦到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學習,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格日力說,從草原初到上海,他聽不懂話、吃不慣飯、水土嚴重不服,當時,老師和漢族同學向他伸出了熱情的援手。
為了盡快縮小差距、趕上進度,大學期間,格日力幾乎放棄了一切娛樂時間。最終,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格日力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的全部課程。
1978年,中國第一個高原醫學研究專業機構——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所在西寧成立。同年,學成歸來的格日力被調入該所,從此開始了他的高原醫學科研生涯。
高原醫學是一門環境醫學,海拔最高、自然條件嚴酷的青藏高原是高原醫學研究理想的「天然實驗室」,然而其中的艱辛卻也為常人難以承受。為了一個高原動物學研究課題,年過50的格日力曾用整整的一周時間在海拔43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捕捉高原鼠兔。由於高原強烈的紫外線,他的皮膚大面積爆裂、灼傷。
在日本和美國留學期間,由於在高原醫學研究方面的造詣,格日力分別獲得日本醫學會和美國環境醫學會科研經費資助。
目前,他是國際高原醫學會唯一的華人常務理事,擔任著亞太地區高原醫學會主席、國際低氧生理學術會顧問,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學府的客座教授。
「沒有黨組織和各級政府的培養,就沒有我這個蒙古族放羊娃的今天,我是從青藏高原走出來的,我的興趣和專業就在生我養我的家鄉。」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2001年7月,格日力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了家鄉青海。
回國7年來,格日力沒有辜負家鄉人的期望。在他的主持下,2003年,中國第一個集科研、教學、醫療為一體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國際高原醫學大會首次成功在中國舉辦,並將首部國際慢性高原病診斷標准命名為「青海標准」。2006年,中國唯一的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在青海大學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醫學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領銜的高原醫學專業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單位,實現了青海博士學位授予點零的突破。
(新華網)
㈣ 周朝陽中南大學教授
周朝陽,現為中南大學的全職教授,擁有博士生導師的頭銜,同時擔任建築工程系主任及多個學術委員會委員,如土木建築及交通運輸學科學位委員會委員和教改委負責人。她還是一名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活躍於湖南省土木建築學會,以及全國建築物鑒定與加固改造技術委員會的湖南委員。周教授的傑出貢獻曾被鐵道部認可,榮獲了政府津貼。
在科研方面,周教授專注於建築、橋梁工程及市政項目的結構分析、設計、評估與改造,對新材料和技術在土木工程的應用有深入研究。她主持並完成了20多個科研項目,涵蓋了混凝土結構設計、結構評估加固、預應力技術和復合材料工程應用等領域,獲得了5項省部級及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並在國內外發表了40多篇學術論文,著作著作有4部已出版,2部待出版。
在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周朝陽是位女性副教授,擁有經濟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術背景。她擁有碩士學位,並在讀博士。作為導師,她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和中國交通會計學會內河港航委員會的成員。她的研究領域包括交通行業內部控制系統、民營企業融資風險預警等,主持過多個省級和交通部的研究項目。
在教學上,周教授負責《財務管理》等多門課程,多次榮獲優秀教學獎,展現了她在教育領域的專業素養。她發表了20篇學術論文,並擔任過多項教材的主編和編委,為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4)青海大學客座教授都有誰擴展閱讀
周朝陽,男,中南大學教授。1964年2月生,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博士學位。經國家教委選派,曾在英國曼徹斯特科技大學任訪問學者;曾任倫敦西敏大學訪問教授、青海大學客座教授、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長期從事土木工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學方面,曾多次獲得教學質量、教學成果、教材或優秀教師等方面的校、省級獎勵,並發表過多篇論文和主編過教材。另有盛樹集團董事長等同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