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上海交通大學雙聘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雙聘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46:28

① 上海交通大學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相比誰的綜合實力更

各類大學排行榜,比較學校都是需要自己設定指標的。綜合實力的測算也版絕不是1+1=2那麼簡單化的權累加。
從教師數量、高層次培養學科數量(即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國家實驗室數量看,浙江大學均為最多的。浙江大學有教職工8423人,其中專任教師3502人,院士42人;碩士點308(二級學科) 個;博士點273(二級學科) 個,博士後流動站5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有全職在編專任教師2527人、專職科研人員303人;兩院院士26人碩士點243(含41個一級學科) 個;博士點154(含35個一級學科) 個;博士後流動站35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
而上海交大有專任教師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2名(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含雙聘);碩士點一級學科56,專業學位23 個;博士點一級學科38個,另有3個專業學位;,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② 上海交大的學子們,請問交大的化學類專業怎麼樣

特別好。

  1. 本身學校的平台擺在那裡,交大本身名氣大,就業率高,化院雖然在交大是個不大的學院,但是基本上本科或研究生就業是不用擔心的。而且也會有很多出國交流交流的機會。

  2. 學院的潛力,等你進來你就會發現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有很多老師還是很強的,這幾年也在花很多錢挖人,畢竟交大很有錢,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小小化院總會出幾個校領導,硬體設施也在逐步提升,最近在不斷侵蝕別的學院的地盤。

  3. 學院現設化學系、化學工程與技術系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三個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精細化工研究所、流變學研究所、手性化學與技術研究所、電化學工程與技術研究所、平野材料創新研究所和動力電池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日立化成研究開發中心等研究所(中心),還設有分析測試中心和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建有「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電氣絕緣與熱老化」上海市重點實驗室,「電化學能源器件」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組裝」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電化學能源系統及應用」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並與企業共同建設「聚烯烴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含氟功能膜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煉焦煤資源開發及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的學科布局完整,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應用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化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以及化學和化學工程兩個本科招生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上海市重點學科。

  4.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及研究人員11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歷,80%以上具有海外學歷或研修經歷;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雙聘院士2名,中組部千人計劃講座教授1名,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名。

  5. 學院擁有逾二萬平方米的實驗大樓和近8000萬元的儀器設備,為教學與科學研究提供了優越的實驗條件和基地。目前,學院擁有高分辨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熒光與分光光度計、凝膠滲透色譜儀、示差掃描量熱儀、動態熱機械分析儀、熱重分析儀、核磁共振波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毛細管流變儀、旋轉流變儀、各種高分子性能測試設備、電化學綜合測試儀、微化工反應設備、超臨界分離等先進儀器設備。

  6. 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材料化學,無機納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學,金屬有機化學,手性配體的合成及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分析化學與代謝化學,分子模擬與計算化學,重原子體系的量子化學方法與應用,密度泛函理論的方法與應用,高分子自組裝,光、電、磁、醫等各種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應用,聚合物流變學,橡塑加工與製品,高分子復合材料,高分子反應加工改性等,電化學工程與儲能電池技術,催化反應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細化學品的合成,綠色化學工藝,金屬防腐與防護技術開發,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等。

  7. 學院堅持理工交叉、基礎與應用並重的發展理念,在人才培養、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不斷取得佳績。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學科行列;化學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兩學科,均進入QS全球TOP50。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和自組裝、手性化學和光電轉化材料等領域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分別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學術論文,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氯鹼用含氟離子分離膜關鍵技術成功攻克了困擾我國多年的工業難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院開設的《大學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先後獲國家及上海市精品課程,培養的學生獲得了全國優博論文3篇,全國優博論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學生科技活動獎項。有三名畢業生分獲國際純粹及應用化學聯合會青年化學家獎。近年,學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學術論文200餘篇,學院年均獲得科研經費近億元。

③ 中國大學比拼院士的數量有什麼意義

共享院士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大致從年起,「共享院士」、「雙聘院士」乃至「多棲院士」在全國層出不窮。一些院士年過八旬仍在多所大學擔任要職,令人不禁為他們的身體擔憂。 早在2002年,浙江大學人事部的池臨封、劉繼榮就撰文《對高校院士共享模式的認識與思考》,指出院士共享是院士人才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合理而又必然的趨勢。 同時他們認為,一般來說,一所高校所擁有的院士的人數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其學科實力,但是院士共享並不是高校之間院士數量的「比拼」,不能搭「花架子」,搞「形式主義」。 也有不願具名的學者對本報記者表示,「共享院士」分享的當然不只是名譽,還有院士所掌握的各類資源,比如許多科研項目、獎項的評審,就要看院士。 院士名單一份看不懂的尋人啟事 院士就像一種裝備。21世紀的中國大學開始了一場「院士裝備競賽」。 復旦大學公布的35位兩院院士中,有14人顯然還另有任職,其任職單位分別是: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大學(2人)、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山東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學校對外界聲稱的院士數量,與向上級匯報的數字也有出入。2007年11月,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時,復旦提交的自評報告中稱,教師隊伍中兩院院士有20人。報告還清楚地說明,「另有雙聘院士11人」。 2008年1月,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了我國高校有史以來入選的兩院院士(含已故院士)名單。1955年至2007年中科院院士的12次評選中,有460位大學教師當選。「工程院院士」自1994年問世以來,有318人出自高校。 記者從教育部的統計中,查閱了「985」工程前10所高校歷屆推選院士的情況,依次是清華大學69人,北京大學67人,南京大學33人,復旦大學26人,上海交通大學21人,浙江大學20人,中國科技大學18人,哈爾濱工業大學16人,南開大學14人,西安交通大學10人。 而各校公布的當前院士數量是:清華68人,北大61人,復旦35人,南大33人,上海交大33人,科大28人,浙大25人,哈工大22人,西安交大17人,南開15人。 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學校均有院士故去,為何大多數學校的現有院士比歷年總數還多?縱使這期間發生過院校合並,也對各校院士數量影響甚微。如原上海醫科大學(已並入復旦)當選了兩位院士,加入復旦當選的院士中,也只有28人。 2008年兩院院士大會的官方信息顯示,全國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兩院總計1418人。據教育部統計,兩院院士中將近4成是高校教師。 以此計算,任教於高校的院士約為550人。 本報記者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數量簡單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記者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一再與不同的學校聯系在一起,但很少有學校對那些非全職院士另作說明。 在2008年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議的專題報告中,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陳求發總結說,原國防科工委下屬的高校有47位院士。 本報記者分別查詢了這些高校自己公布的院士數量,發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人,北京理工大學8人,哈爾濱工業大學22人,哈爾濱工程大學6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9人,南京理工大學5人,西北工業大學15人,以此計算,7校總計79人,遠超原國防科工委的統計。 在全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現在不都這樣嗎?反正國家對各單位院士的統計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可不就是自己說自己的唄。」南開大學金龍博士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大家除了在道德上譴責一下,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關注高等教育的廈門公務員鄭昊卻感到十分不可思議。「院士,名校,誰能想到這種事情還能有假,這得誤導多少人哪!」 院士名單令人想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中國校友會網等聯合編撰的《2008中國兩院院士調查報告》「是我國首個針對兩院院士狀況進行的調查報告」。調查者指出:「國家和社會給予了院士各種各樣的尊敬和禮遇,其成為各地區、各單位爭奪的焦點。」 這種爭奪不僅體現在師資上的「扯大旗」現象,校友統計時硬與院士「攀親」的,在高校之間也已是公開的秘密。 院士名單令人想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記者注意到,各校迎接「雙聘院士」、「共享院士」時大都強調這是一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引進方式。既如此,為何還要堂而皇之地將「不求所有」的院士名字摻入本校教師之列,向不知情的公眾宣布對這些院士的「所有權」? 針對這種現象,南開大學一位幹部在一篇論文中打比方說,引進院士就像花巨資移植「大樹」。但實際上,有的院士或因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或原單位工作繁忙抽不開身,或兼職過多顧不過來,一年到頭難得到學校上幾堂課,難得在學校長住幾日,所帶的研究生也很難見到院士導師的面,更談不上在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中國工程院給2007年新當選院士的一封信中這樣說:「您將會感受到社會各方面對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這需要我們以清醒的頭腦面對,謙遜地評價自己,嚴格地要求自己,避免過多的社會兼職,婉拒過高的、不適當的物質待遇,不參與媒體對本人成果的『炒作』,維護院士稱號的崇高和尊嚴。」 《2008中國兩院院士調查報告》建議:「兩院制定具體、可操作規定予以約束兩院院士參與活動。如在各種答辯、鑒定、評審、課題申請中,不得出現院士頭銜,只填寫教授、研究員或工程師等國家法定職稱。再如禁止兩院院士過多掛名兼職,掛名兼職不超出某一數量」等等。 當本報記者請教院士對兼職是否存在約束時,有位院士的回答是:「可能有吧?」 南開大學學生鄒巍本月剛從學校畢業,在校期間他是南開BBS「高校動態」的熱心網友。面對各大名校在院士數量上華麗的數字游戲,他搖搖頭,說:「我看不懂。」

④ 上海交大有幾個校區

上海交通大學現在有6個校區,分別為:徐匯校區、閔行校區、黃浦校區、長寧校區、七寶校區、浦東校區,總佔地面積300餘萬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學,位於中國直轄市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學校現有徐匯、閔行、黃浦、長寧、七寶、浦東等校區,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上海交通大學雙聘教授擴展閱讀:

部分上海交大校區的介紹:

(1)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在上海市徐匯區華山路1954號。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1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

(2)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區之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校區毗鄰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佔地面積約309.25公頃(4638.75畝)。校區內有醫院、郵局、銀行、影院、學生活動中心、各類體育場所等設施,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

(3)上海交通大學長寧校區在上海市法華鎮路535號。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30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等等。

⑤ 神奇的納米作者何佳簡介

1.中國金融評論主編編輯本義項
求助編輯何佳美國賓悉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財務學博士(1983-1988),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和決策科學工程 何佳演講圖[1]雙碩士(1980-1983), 黑龍江大學數學系工農兵學員(1975-1978)。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清華大學雙聘教授、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大學研究基金評審委成員(RGCPanelmember)、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中國金融工程學會顧問、中國建銀投資證券有限公司獨立董事。並擔任中國金融評論主編,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等國際期刊副主編輯。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所長,深圳證券交易所博士後工作站學術總指導,美國休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地質部150工程助理工程師(1978-1980),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社兵團6師61團知青(1971-1975)。他的論著發表於國際主要金融財務,國際商務及統計期刊:European Finance Re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其文章也發表在國內的期刊上,如: 經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及石油物探。他當前的研究方向包括:投資銀行,共同基金,高科技及金融,金融風險測量及其管理及中國資本市場。

⑥ 上海交通大學屬於985還是211

上海交通大學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Universitas 21、21世紀學術聯盟的重要成員。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市,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

(6)上海交通大學雙聘教授擴展閱讀:

上海交通大學的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有專任教師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2名(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含雙聘),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1名,中組部「千人計劃」105名,「青年千人」143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共140名。

另有8名長江青年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3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5名(青年科學家2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4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交通大學

⑦ 吉林大學的知名度極低,廣東人都不認識這所大學,還以為是二本

吉林大學的著名校友數量佔全國第四名
以下是中科院院士(部分)我想你不會不知道院士是什麼吧?
校友中的院士(以當選時間排序)
李四光
我國傑出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前身)校長,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呂振羽
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余瑞璜
1952年9月起任教於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
俞建章
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教育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教授、副院長等職。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功敘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地球物理系系主任。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業治錚
著名地質學家。 1951 至 1964 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 1960 年創建海洋地質專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院士 ) 。
朱光亞
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董申葆
1953年任教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8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謝學錦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球化學系兼職博士生導師。
江元生
1956年由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張乾二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廈門大學教授。
游效曾
1963 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為南京大學教授。黎樂民——1978年至1980 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經福謙
任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黎樂民
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宋家樹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工業總公司軍用局研究員。
鄧從豪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現為山東大學教授,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山東大學校長。
董蘊美
1956年由吉林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委員,現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陳佳洱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何繼善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高鼎三
1955年起任教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翟裕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礦床學研究生班學習。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禹群
1957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研究生班。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薛禹群教授。1999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世績
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學物理研究生畢業。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 澤
198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世浙
195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並曾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嘉麒
1965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 1967 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 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星學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康玉柱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普查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西北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新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竇士學
196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在國外被評為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院士、西南威爾士工程科學院院士,現為澳大利亞五龍港(WOLLONGONG)大學教授。
林學鈺
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學界泰斗,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香美
1977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腎臟病學碩士學位,2007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解放軍腎臟病中心主任、解放軍腎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下面再給你一個法學院的著名校友,請注意吉林大學的法學院在教育部是全國第五,以下是部分吉大法學院畢業生: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 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

龍翼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 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碩士)

王 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原院長(吉大碩士)

莫世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現任院長(吉大本科)

許 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鷹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長級)(吉大本碩,並且為新中國第一個女法學碩士)

錢弘道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比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孫世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際法室主任(吉大本碩)

杜青林 中央統戰部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書記

孫 謙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本碩博)

戴玉忠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部級),二級大檢察官(本)

張 軍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在非常務中排名第一),二級大檢察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委(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碩)

梁國慶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本)

趙登舉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本)

謝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本)

郝志勇 司法部副部長,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本)

李 熙 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本)

何曄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本)

桂敏傑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本)

汪永清 國務院副秘書長(本)

劉 颺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正部級),曾任司法部副部長(本)

陳 傑 全國台聯副會長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校長,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孫萬勝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陳鳳超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周玉華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記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呂岩峰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韓 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法進衍 山東省國家安全廳長

張建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布小林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王國棟 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鶴松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羅黔生 貴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胡成全 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王臘生 江蘇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訪拔 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慶祥 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中和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言靜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

楊廣生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王俊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2006——2008連續三年被亞洲法律事務評為年度中國律師事務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被公認為是中國top3的律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

對了 你們廣東省的現任省委書記和中山大學的黨委書記還是吉大行政學院畢業呢!

不過估計你和你身邊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經濟學專業 發布:2025-07-31 22:13:11 瀏覽:695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研 發布:2025-07-31 22:10:43 瀏覽:74
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證書 發布:2025-07-31 21:53:00 瀏覽:550
上海紐約大學的教授的待遇 發布:2025-07-31 21:32:23 瀏覽:444
曼徹斯特大學高級材料專業 發布:2025-07-31 21:31:21 瀏覽:822
復旦大學教授劉康德 發布:2025-07-31 21:26:19 瀏覽:811
美國大學實踐教學 發布:2025-07-31 21:24:16 瀏覽:795
東北大學機械設計考研 發布:2025-07-31 21:23:18 瀏覽:154
2012年美國大學商學院研究生排名 發布:2025-07-31 21:22:39 瀏覽:448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31 21:22:23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