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溺亡導師冷漠無情不聞不問
A. 西交一在讀博士溺亡是什麼情況
據了解,去年12月25日,楊寶德從西安交大的學生公寓出走,未帶手機錢包身份證。第二天,其女友發現與楊寶德聯系不上,隨後從其朋友處求證,發現楊寶德失聯。
據了解,2017年5月,楊寶德曾想自殺,但被阻止。楊曾因周老師批評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致獨自步行去秦嶺,自殺未遂。回校後有跳樓傾向,被女朋友發現後制止。
「12月18號,周老師答應幫楊聯系出國事宜,他很高興想考了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楊卻因學英語而被周老師批評,讓他明白周老師不會放他出國。……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
一路走好,安息。
B. 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溺水身亡導師受處分了嗎
據報道,西安交通大學葯理學博士生楊寶德於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警方認定,無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據楊寶德與博士生導師的聊天記錄及其身邊同學親友反映,楊寶德生前常被導師要求幫忙處理私人瑣事。
基於周筠讓學生做與教學科研無關活動的情況,校方對周筠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召開主席會議,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校方稱,楊寶德的意外離世,使學校及導師都深感痛惜。在其失聯期間,學校曾連續多天會同家屬組織師生赴火車站、秦嶺山區等地尋找,並在華商報、西安交通廣播、西安電視台等媒體發布信息,刊登尋人啟事,並協助家屬在西安多個區域調閱監控錄像。
確認楊寶德溺亡後,校方多次對家屬進行慰問,幫助處理楊寶德善後事宜,安排專人對家屬做好情緒安撫及心理疏導,做好十餘位家屬在西安的飲食居住等生活保障,全程安排醫生陪伴,協助家屬火化遺體,並承擔了喪葬費等費用。校方表示,家屬對學校做出的努力表示理解,並對結果予以認可。
針對《寒門博士之死》一文中的報道細節,校方指出,楊寶德並非周筠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在他之前,周筠招收了一名2015年入學的博士,預計於2018年畢業,目前已有4名碩士畢業。
同時,根據《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學籍學歷管理規定》,研究生學滿1年後,對其他學科專業有興趣和特長的,有權根據自身學習科研狀況或創業需求,申請轉導師、轉專業一次,轉導師申請無需原導師簽字。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成功轉導師人數分別為200人、219人、及305人。
該管理規定還規定,碩博連讀研究生學滿一學年,且自願降為碩士研究生的,經本人申請,導師和學院同意,由研究生院報經省教育廳批准後,學籍層次變更為碩士研究生。通過碩士研究生畢(結)業審核,達到碩士研究生畢(結)業要求的,准予碩士研究生畢(結)業,由學校發給畢(結)業證書;通過碩士學位審核,符合碩士學位證條件的,學校授予碩士學位,並頒發學位證書。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博轉碩人數分別為24人、23人、16人。
西安交大稱,校方將嚴格教師隊伍管理,開展師德師風教育,進一步完善制度,構建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研究生導師、學工研工幹部、輔導員等,將繼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和溝通聯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學術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前做好危機防範。
C. 感覺不自由,無非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手頭上還有一份重要不緊急的工作沒做完,卻怎麼也做不下去。於是收拾了東西,比平時要早的停止了加班。回家的路上,你想到自己來到了一個網評發展度前十的城市,做著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自己的家境雖不算優渥但也絕談不上糟糕,父母無需刻意牽掛,也有三五好友可以隨時談心,但卻隱隱的覺得不幸福不快樂。
這種不幸福不是因為眼前工作沒做完,也不是最近一天兩天才出現。
你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囚籠之中,隱約覺得——
這種不幸福叫做不自由。
其實感覺不自由,無非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1.你缺乏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人的一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系。心理學家阿德勒一語道破天機。
2018年1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陸經緯因不堪導師折磨跳樓自殺。
無獨有偶,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讀博士楊寶德因不堪導師奴役而溺亡。
類似的悲劇層出不窮。
在大家口誅筆伐現在大學亂象,導師腐壞,為年輕生命惋惜的同時,我更是慨嘆這些人不敢與導師撕破臉皮的軟弱。
他們並沒有被導師囚禁,綁架,僅僅是導師的喜愛和開心,斥責和威脅,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舒服住了手腳,也像一塊黑布蒙上了眼睛。
你肯定會說與導師撕破臉皮畢業怎麼辦?
我會說與畢業相比,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重要。
但是很可惜,他們沒有被導師討厭的勇氣。
討厭這個詞很討厭,直覺上,沒有人想成為被人討厭的人。幾乎所有人都想成為被所有人喜歡,被所有人點贊的人。於是,這個妄念就扼殺了你的自由。只為了得到那句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你還不錯」,就成為了受人驅使的囚徒。
但是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討好所有人。你可以舉得出歷史上很多受人尊敬的人物,但你不敢說他一生的所作所為,沒有讓任何一個人討厭。
困惑時就想想榮格和阿德勒,因為覺得弗洛伊德把什麼行為都歸為性與童年那一套不對,那即使曾經是最得意的弟子,最親密的夥伴,即使要被咒罵,被他人誤解,那也要去追尋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人生很短,需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你隨便翻開一本歷史書,隨便翻一頁,就可能過去了1000年。而你的壽命還不到這頁字的十分之一。
缺乏被人討厭的勇氣,除了有生命危險,還可能損害愛與幸福。
《奇葩說》里陳銘在一次談拒絕的辯題里說道,「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婆說,你看我對你多好,從來不對你發脾氣,你看我多愛你」。他的老婆聽了很不以為然,回答說「你對別人發過脾氣嗎?你對誰都沒發過脾氣,怎麼就得出你愛我了?」他一時語塞,從此決心不做老好人。突然發現自己輕鬆了很多,自由了很多,然後和自己愛人或朋友的關系更好了。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也是一箭錐心,猛然醒悟。什麼叫不舍愛與自由,從心出發,主動選擇,喜歡的就傾瀉而出,不喜歡的就毫不貪戀。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離不開手機,有統計說每天的屏幕點亮時長平均為5h。也就是說,我們都幾乎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手機,包括與親人朋友的聚餐。我們在朋友圈和各種社交APP中不斷的對比和集贊,而諷刺的是,有一份研究表明,每天刷朋友圈的時間越長,人們反而會越空虛失落和不幸福。
道理很簡單:被人際關系綁架,讓渡了自我,讓渡了時間,也就讓渡了自由。而獲得了什麼呢?似乎是nothing。收入-成本=-成本,不幸福也就不奇怪了
2.你缺乏討厭自己的勇氣
討厭自己?
沒錯。就是討厭自己。過度的討厭自己容易自暴自棄,確實不可取。但是適度的討厭自己,是主動去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來自心底的吶喊,是別那麼輕易放過自己。
人是得好好愛自己,不過愛得無底線了,就成了溺愛。
你本來打算假期要讀書,結果在渾渾噩噩中假期就結束了。你有點後悔,但轉念一想,反正是假期嘛,之前那麼累,休息一下也無妨。你沒敢討厭自己。
你本來打算第二天要早起晨跑,因為近期走形的身材已經把你嚇了一跳。但是溫暖的被窩實在太誘人了,於是你捏捏自己的肚子,安慰自己說其實還看得過去。你又沒敢討厭自己。
你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分析工具還不錯,想周末自學一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手持利劍,削鐵如泥,結果賴床刷劇看新聞,時間就過去了。你覺得算了算了,人間不值得,於是決定下周再學,你又沒敢討厭自己。
……
結果是什麼,18年的flag全部翻倒,整個一年還在原地,19年的flag立得既痛改前非,大徹大悟,卻又忐忑不安,力不從心。
有本書叫《巨人的工具》,裡面講的是很多牛人的方法論,其中有個人物叫做傑克·威林克,他曾經擔任過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的指揮官,對海豹突擊隊的領導方法和制勝策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起來游刃有餘。他就主張——
自由就是自律,絕對的自律帶來絕對的自由,要對自己擁有極端所有權。
威林克每天4:45起床,做運動,看書。他說早起能讓他獲得一種在心理上戰勝了敵人的感覺。他討厭浪費時間,被人安排的自己。
你或許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哪天起早了,有充分的時間從容洗漱打扮,思考今天要完成的事項,認真地吃完一頓早餐,出門的時候不自覺地就信心滿滿,意氣風發,看外面的陽光都覺得更閃亮了,整個一天都處在極佳的工作狀態。
因為這一天,你沒有被事項安排著走,而是主動安排事項。你擁有了對自己的所有權,你獲得了自由。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境界的提升不僅僅是歲月的贈予,更是主動不斷發現自己,不斷面對自己,敢於做真誠真實的自己而被別人討厭,敢於討厭自己以不斷改變。這樣七十才能隨心所欲,否則更可能是個庸碌的軀殼。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或許是智慧。然而寶玉不喜歡,就敢大喊「俗氣」。
願你的內心中也住著一個赤誠桀驁的少年,願你從2019年開始,一路自由。
D. 西安交大博士為何會自殺身亡
近日,一篇名為《名校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導師冷漠無情不聞不問》的文章引發網友熱議。帖子稱,「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葯理學博士楊寶德從學生公寓出走,未帶手機錢包身份證......後經過學校、派出所和家屬多方尋找,於12月29日晚找到楊的屍體,楊已於25日晚在滻河溺水身亡。」
該說明稱,2018年1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滻灞生態區分局廣運潭派出所出具的《調查意見告知書》(西公滻廣死亡證書【2018】第001號)顯示:2017年12月26日,廣運潭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發現在西安市滻灞生態區灞河永寧壩西側有人溺亡,經過調查,沒有證據證明系刑事案件。
事件發生後,學校對楊寶德家屬進行了慰問,協助家屬妥善處理了楊寶德善後事宜,並得到家屬認可。學校和老師對楊寶德同學的離去倍感痛心,深刻認識到要從中汲取教訓、反思工作,並以此為戒,全面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育人管理和服務,全面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E. 西安交大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校方怎麼回應的
為什麼要讀博士呢?!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問問自己吧?!
F. 象牙塔之殤,貧窮不是背鍋俠
2018年被網友調侃為「大學生自殺年」,年初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自殺溺亡,4月武漢理工學院的陶崇園跳樓身亡,兩起事件的矛頭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他們的導師,象牙塔丑聞爆出,大家在譴責大學腐敗之餘,也扼腕兩個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
2018年1月17日中青報就楊寶德事件發表了題為《寒門博士之死》的文章,將人們的眼球引入了寒門子弟艱辛的求學之路,一時之間,貧窮限制了寒門學子的想像力成為了一個灰色主題,各路大V紛紛以此話題寫下了諸多爆款。
貧窮,就該被人欺負;
貧窮,就只有讀書一條出路;
貧窮,就要背負一身的負累,以至於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有人感嘆:大清朝都滅亡了好多年,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執著於像科舉一樣的大學了,試想有哪座山不養人啊?實在沒有必要走上不歸路啊。
在人們的邏輯里已經出現了一個怪圈。
貧窮的大學生,只能看見眼前的誘惑,而失去了嚮往遠方的勇氣,於是才會向惡勢力低頭,最終走上了不歸路。但這哪像大學生,活脫脫的大學校園版楊白勞。
貧窮,己成為大學生自戕或殘殺別人的罪惡之源,如楊寶德,如陶崇園,也如馬加爵,一切罪惡從貧窮開始。
我們無法考證兩個大學生的家庭有多麼貧困。但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死去的是富家子,人們會是怎樣的腔調?也許是抑鬱症,也許是失戀,也許是很多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原因。
1
劉大睿,來自於雲南偏遠山區,就讀於東北林業大學,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公司董事長。為了能上大學,劉大睿去磚廠打工,扛水泥,籌集學費。開學第一天,躺在沒有被褥的床板上,這個來自大山深處的男孩感到自卑,但他己無退路,他思索著他的大學之路該如何走下去。
貧窮,的確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可限制也使人更加單純。既然我們無法想像物慾橫流的社會有多麼華麗,那麼就乾脆不去想,光著腳頂著風雨向前沖就可以了,帶著這份沖勁,我們的大學同樣精彩。
劉大睿靠著這份執著,戰勝了貧窮,也戰勝了自我,成為了大學創業者的成功者。回顧自己的大學之路,他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堅持,但是我們必須相信,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一定會取得成功,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幫助更多和我一樣出身的人,去鼓勵更多有夢想的人實現夢想。」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作為大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是第一要義,但是規劃絕不是盲目的,對未來的嚮往、對財富的追求、對成功的定義等等認知,無時不刻不在掣肘我們的規劃。
如果不管不顧的規劃,那麼人生就像那風箏,好不容易跌跌撞撞的飛上了天,突然間發現線已經不再自己手中,哀嘆自己追求的一切竟是海市蜃樓,希望變成了失望,失望變成了絕望。
大學早已不再風平浪靜,它就是個濃縮的社會,同樣有爾虞我詐的欺壓,有你死我活的競爭,有明礁和暗流,有或明或暗的各種規則。正如很多人調侃的那樣,「畢業的時候,不知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似乎大學很無奈。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要感恩我們的大學生活,在大學我們不單學會了很多專業技能,更學會很多人際溝通的技巧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些將成為我們將來沖入社會的利器,也是我們的職場法寶。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說:「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學會用給自己的腦子思考,成功的關鍵除了心理素質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思考方式,一個學習和變化能力強的人會更強,一個人雲亦雲的跟隨者是不會成功的。」
劉大睿從大學第一天開始就學會了思考,他在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最終成就了自我;而反觀楊寶德和陶崇園,面對著導師的刁難或者欺凌束手無策,只能做個人雲亦雲的跟隨者,消極的抱怨周遭的一切,當郁悶積壓到一定程度無法得到宣洩的時候,死就成了唯一的解脫了。
2
電影《無問西東》中,吳嶺瀾理工科考試失利,校長梅貽琦看過他的成績之後,問道:「你有如此天資,為什麼不去學文科,卻偏要念實科呢?你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啊?」
吳嶺瀾的回答是:「因為最好的學生都讀了實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將來做什麼,在這個年紀,讀書、學習都是對的,我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就有種踏實。」
現在我們很多大學生都有類似的困惑,考大學是跟風式努力,考上大學時便選擇性失憶,因為他忘記了曾經的理想。讀大學就是他完成學業的任務。泥沙俱流的大學生活將他沖擊的體無完膚,每天無所事事,有時間玩手機,打「農葯」,養個青蛙泡個妞,愜意的日子過得美滋滋的,到了畢業的時候,就開始抱怨學校多麼不堪,老師多麼不專業,自己多麼的不順利。
墮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
這樣的大學生註定沒有完美的未來,大學的知識不足以支撐一個人的成功,充其量只能算完成任務而已,只可以代表你順利拿到大學畢業證書。而你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與問題分析能力實則與高中生無異,甚至還不如高中生,那麼這樣的大學讀來何用呢?難怪社會上有諸多「讀書無用論」的腔調。
李開復說他的夢想是做個哈佛人,可最終由於英語成績不理想,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於是他選擇了政治科學,因為這樣就可以當上議員或者律師,過上體面的生活。可枯燥的政治概念讓他無所適從,不得已選擇了數學,這也是挺不錯的專業,結果還是墊了底。他說「當我上完這門課之後,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為它痴迷,但我卻並非如此,一方面,我非常羨慕他們找到了答案,另一方面我遺憾的發現。自己既不是一個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義就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李開復最終選擇了在當時並不是很熱門的計算機專業,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應該說,李開復是個很善於思考的人,他看到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投機的因素,諸如學政治將來走向政壇這樣的光明大道,可在嘗試之後,他冷靜下來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個成功人士所具備的素質。
楊寶德和陶崇園既然都是大學生,如果能夠理性看待自己的處境,果斷的抽身而出,以他們的智慧和才華,絕不至於無法立足。
可現在看起來,即使他們真的逃出了這個坑,也許在現實社會的漩渦中也會迷失自我,悲劇的發生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為他們的確沒有想像力,但這個鍋絕不該由貧窮來背。
逝者已矣,唯有願天堂沒有貧窮。
G. 不堪導師奴役博士溺亡,你被導師「整」過嗎
讀博這么久以來我沒有被導師整過,我導師非常好,處處為學生著想,比如我師兄,正常情況下應該延期一年,但導師親自幫我師兄調整了論文框架,並和師兄一起熬夜加班加點,兩個人愣是三四個月把畢業論文調整過來了,並通過了答辯。
答謝宴的時候,我師兄哭著對我老師說,恩師的恩情如山,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他也畢不了業。也對我們幾個師弟妹們說他在讀博期間老師在學術、生活上的指點。
所以,總體來說,我還是很感謝我導師的,也希望能在他的門下做出更多的成績,發出更多論文。
H. 寒門博士女友是怎麼回應男友之死的
西安寒門博士自殺溺亡, 女友回應:導師的責任佔70%。
談到師生關系,大家常會想到這樣一句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師把學生當作弟子,兼具傳道、授業、解惑等多重職能,學生則視老師為遵從和感恩的對象。
上個月西安交大葯理學博士楊寶德溺水身亡,有媒體報道稱,楊寶德生前經常被導師要求幫忙處理私人瑣事。西安交通大學近日回應稱,涉事博導被停止招生資格。令人唏噓的悲劇不得不讓人反思,今天的大學校園怎麼了?師生關系為何成為痛點?
楊寶德之死令人惋惜
曾經一度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西安交通大學葯理學博士生楊寶德,在12月25號那天溺水身亡。警方認定,無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學生流行叫導師「老闆」,這是一種師生關系的異化。目前我國導師制並沒有貫穿學生的招生、培養和答辯始終,令導師很容易把學生當成「私人勞動力」,學生也為此感到苦悶,要在落實導師責任的基礎上,建立利益迴避機制。
熊丙奇:要建立導師權力的制約機制,一方面要落實導師的招生制度權、培養制度權,用導師的學術聲譽來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另一方面要建立整體的學術評價體制,以及利益迴避機制來保障教師的權利被落實,而不是被濫用。
I. 西交在讀博士溺亡,為何學生自殺事件頻發
學生自殺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是因為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正常的引導和疏導。
據熟悉楊寶德的同學證實,楊寶德和導師的關系,似乎並不像家人們想像的那樣好。據此,1月8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嘗試撥打導師周某的手機,但對方並未接聽。隨後,記者就楊寶德自殺事件通過簡訊垂詢,對方也未予回復。楊寶佳稱,目前,楊寶德家屬還在與西安交大展開交涉,不過,「校方並不承認自己存在責任,他們認為楊寶德是成年人,有負責自己安全的能力。」楊寶德自殺後,其女友於1月8日以網名「追尋楊寶德」發布長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導師奴役自殺身亡,導師冷漠無情不聞不問》一文。
總之,學生自殺事件之所以層出不窮,是因為學生是一個特別需要學校和家庭社會各方面的關愛的群體,如果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而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學生就容易選擇走極端的方式輕生。
J. 西交在讀博士溺亡,面對學習壓力有哪些辦法緩解壓力
面對學習壓力,可以通過聽音樂、做運動、與師長聊天傾訴等方式來緩解壓力。
緩解壓力不是意味著去放鬆,而是找到一個能夠輕松前進的突破口,然後進行多樣性的嘗試和實踐。
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把壓力變為動力,不斷促進自身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