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新聞博士生導師

新聞博士生導師

發布時間: 2021-02-14 02:48:06

A.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博導專業

050301新聞學(含國際新聞、新聞傳播實務、新聞傳播史論、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內交流)
程曼麗 女 教授 世界容新聞傳播史與現狀 國際傳播
陸 地 男 教授 廣播電視理論與實務 媒介產業研究
師曾志 女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媒體與社會變遷
050302傳播學(含大眾傳播、新媒體與網路傳播、廣告理論與實務、媒體經營管理、編輯出版學)
劉德寰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媒介經營管理 傳播學理論與方法
龔文庠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國際傳播 傳播理論
陳汝東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代修辭傳播學理論與應用 傳媒倫理與法規政策
陸紹陽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影視文化與產業 影視文化研究(傳播)
徐泓 女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對外報道 國際傳播
關世傑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國際文化關系 跨文化傳播
謝新洲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網路傳播 數字出版
肖東發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出版經營 媒體經營管理
楊伯漵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播理論 新媒體傳播
陳剛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告學 文化傳播

B. 清華傳播學碩士生導師有哪幾位

師資力量:

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0人,其中本單位人員中:教授6人,其中60歲以上1人,45-60歲3人,45歲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為45歲以下;講師4人,均在45歲以下。其中獲博士學位者5人,碩士學位者6人。另有兼職教授4人。學科點教學科研隊伍完整,梯隊合理,學術力量雄厚。

教師簡介(帶*者為學術帶頭人):

*孫寶寅教授: 1938年生,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理事,中國科技傳播研究會會長。
專業方向:科技傳播。
*劉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新聞理論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國楊伯翰大學博士,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尹鴻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電影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
專業方向:影視傳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碩士,新華社高級記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國際傳播及新聞實務研究。
*陸達研究員: 1950年生,清華大學博士,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軟體行業學會教育軟體分會常務理事,傳播學碩士生導師。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電子學博士生導師兼傳播學碩士生導師,CERNET中心副主任,863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劉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崔保國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胡鈺講師: 1972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梁寧講師: 1973年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碩士。
秦春講師: 196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金兼斌講師: 1968年生,香港浸會大學博士。
唐科講師: 1973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李小萍講師: 1962年生,華東理工大學學士。

C. 南開的新聞傳播(研究生)怎麼樣,導師都有誰

傳播學系源於原中文系「編輯出版學」專業發展而成,該專業創辦於1984年,在國內高校中開辦最早。該系現有兩個本科專業: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兩個碩士專業:傳播學、新聞學。其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勝任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的采寫、編播、攝錄、主持、評論、策劃等業務的高層次新聞傳播專門人才。該系為了適應"新聞學"與"傳播學"即將分設為兩個一級學科的動向,繼續在研究生教育層面上發展傳播學理論問題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如文化傳播學、大眾文化與傳播、傳媒批評、傳媒管理等方向),同時也注重發展新聞學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該系辦學涉及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叉、文理交叉,具有較廣闊的發展前景。該系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另聘有兼職教授15人.
何平,男,漢族,生於1958年8月,江蘇東台人,博士,曾任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現任傳播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學習經歷】
1978.9--1982.7 就讀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2.9--1985.7 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7.9--1991.4 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博士學位。

【主要學術成果】
一、專著
《中國傳統政治思維探源》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儒脈興衰---從孔夫子到新儒學》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二、論文
「超級女聲」與性別政治 《南開學報》2005年第5期
新聞是什麼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亦幻亦真李開復 《出版廣角》2005年11期
大學出版與大學精神 《出版廣角》2005年第2期
歷史敘事功能的退化與史學危機 《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2期
天津:文化與出版業「地圖」 《出版廣角》2005年第3期
偽書橫議 《出版廣角》2005年第4期
編輯出版專業二十周年隨想 《出版廣角》2005年第9期
媒介的公共產品與公民文化建構 《南開學報》2004年第6期
學者們「新概念」作文了嗎? 《出版廣角》2004年第2期
「泛槍手時代」與出版槍手 《出版廣角》2004年第3期
子道與子民 《華僑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熱點下的危機 《出版參考》2004年第6期
媒介的身份資本與潛規則 《出版廣角》2004年第5期
冷眼看治道 《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10期
廣東出版:一張金質的名片 《出版廣角》2004年第7期
百榮書店祭 《出版廣角》2004年第12期
殷周「地—母」崇拜與原始本體觀念 《南開學報》2003年第6期
直面「書業」:編輯出版專業的唯一生機 《出版廣角》2004年第1期
對中國史學的傳播學思考 《華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文化定位:世紀的歧路 《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海外新儒學及其外王學 《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儒學:是語法還是詞彙 《華僑大學學報》1997年3期
試論老子哲學的自然範式 《南開學報》1993年第2期
孟子的仁學、性修與倫理王 《天津師大學報》1994年第5期
荀子禮學的悖論與政治神話在發生 《天津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論聖人與聖王神話 《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1期
論文化原型及其在傳統人文中的表徵 《東方文化》1992年第2輯
論政治神話及有關政治範式的神話 《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1期
蘇南浙北新石器文化的區域特點及相關問題 《南開學報》1985年第5期
孝道的起源與孝行的最早提出 《南開學報》1988年第2期

(在《中華讀書報》、《雜文報》、《天津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隨筆、雜文30餘篇)

【講授課程】
傳播學概論、新聞學理論研究、媒介批評、媒介經營與管理、消費社會與大眾文化、廣告敘事學、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
劉暢,祖籍山東煙台,1953年生於遼寧沈陽。1970年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務農,後在大港油田煉油廠務工。78年接受系統教育,就讀於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南開大學中文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學習漢語言文學、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古代政治思想史,相繼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播思想史、文學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有專著《何遜集注》、《宋代文學思想范疇》、《王維詩譯注》(合著),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南開學報》等發表專業論文50餘篇。另在《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華讀書報》、《讀書》、《書屋》、《散文》、《天津日報》、《今晚報》等報刊發表傳播學隨筆、影視評論、散文、雜文200餘篇。
1993—94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訪問進修;2004年10月,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蘇格蘭漢學研究中心作短期訪問,應愛大人文學院之邀作《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隱私觀念》英語講座。曾擔任英語現場口譯。95年至今,為碩士研究生講授專業外語,側重口語訓練,注重培養演講及實際交際能力。

【研究方向】
傳播學理論、中西傳播思想史、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中國古代思想史

【主講課程】傳播學理論基礎,西方傳播理論研究,西方新聞理論基礎,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專業英語,社會熱點問題研究,研究生專業英語。

【著作】
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魏晉南北朝詩歌,中晚唐詩歌、散文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8月
2·中國文學思想史·宋代文學思想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06月
3·何遜集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
4·王維詩歌譯注(合著) 四川巴蜀書社 1989年10月
5·意境縱橫探(合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6年10月

【論文】
1·從曹丕到劉勰:批評者的視角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1期
2·三不朽:回到原始語境的思想梳理 《文學遺產》,2004年5期 (《新華文摘》2004年23期摘要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2期全文轉載)
3·心君同構:作為一種思想史現象 《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5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政治學》2004.12.全文轉載)
4·「自環為厶,背厶為公」辨析 《內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2期
5·老成·平淡·以清為美:宋人審美趣味叢談 《淮陰師院學報》,2004年2期
6·問題滯後與思想原創短缺 《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1期(《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摘要》2004年2期轉載)
7·《關於『厶』字的象意特點及幾個證明》商略 《史學集刊》,2004年1期
8·先秦「尚大」思維論 《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5期
9·*中國哲學的公私之辨 《南開學報》,2003年3期 (《光明日報》2003年8月28日摘要轉載)
10·春秋意識與傳統詩詞 《天津師大學報》,2003年1期
11·述而不作:作為一種思維方式 《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6期
12·思想力問題與述而不作傳統 《人文雜志》,2002年5期
13·感官與心靈:中西方的不同命運 《天津師大學報》,2002年1期
14·宋人二元心態及矛盾互補理論范疇 南開大學古籍所《文史論集二集》
15·宋代文人心態的二元格局管窺 《洛陽師專學報》,2001年4期
16·*格物致知 —— 理學認識論與文藝審美觀 《天津師大學報》,2001年2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1年9期全文轉載
17·*述而不作:從官方職能到學術思想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1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歷史學》2001年8期轉載)
18·老成 —— 宋人的審美追求之一 《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1期
19·論宋代文學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 《淮陰師院學報》,2001年3期
20·從「睹物興情,更向篇什」看蕭統的著述思想 《滄州師專學報》,2000年4期
21·*文官政治·書卷風流·人文氣象 《南開學報》,2000年5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0.10全文轉載
22·廣義的物色態度與蕭統的編篡思想 《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6期
23·*蕭統文學觀的審美角度觀照 《淮陰師院學報》,2000年2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
學》2001.10全文轉載
24·從屈原到宋玉的審美嬗變 《蘇東學刊》,2000年1期
25·司馬遷、曹丕、蕭統三人著述思想比較談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1期
26·從劉勰與時流的距離看「唯務折衷思想的形成 《文學評論叢刊》,2000年8月
27·*由《程器》觀《風骨》 《洛陽師專學報》,2000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3期摘要轉載)
28·從《物色》測析昭明對劉勰的「深愛接之」 《天津大學學報》,2000年1期
29·《文心雕龍》 :尚北宗南與唯務折衷 《揚州大學學報》,2000年1期
30·*《文心雕龍》:貴器用與重風骨 《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1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0.7全文轉載)
31·*史料還原與思辨索原 《天津師大學報》,1999年3期(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9.11全文轉載)
32·警悟與賞玩 :蕭統與劉勰著述思想的分野 《天津師專學報》,1999年3期
33·舒憤與警悟 :司馬遷與曹丕兩種著述不朽類型 《洛陽師專學報》,1999年4期
34·論劉勰首倡合南北文學兩長 《文學遺產》,1999年6期
35·由「悲涼」看建安風骨的北方文化審美屬性 《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1期
36·楚辭悲秋與建安悲涼 南開大學古籍所《文史論集》
37·《物色》—— 南國美學之花 《天津師專學報》,1999年1期
38·南風北土差異的文學審美價值 《天津師專學報》,1998年4期
39·*論劉勰的南北文學觀 《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1期(《新華文摘》(標題)人大書報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6全文轉載
40·盛唐之音生成的審美契機 《南開學報》,1997年1期
41·明稿本明諸名人尺牘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2期
42·清康熙刻本寶綸堂集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1期
43·論何遜詩的清美及其在文學史上地位 《南開學報》,1989年3期
44·論王夫之的文藝鑒賞觀 《船山學報》,1987年2期
45·社會心理與文學風貌 《讀書》,1987年8期
46·王船山藝術思想成因初探 《船山學報》,1986年1期
47·老莊哲學與船山美學的思想淵源 《學術月刊》,1985年10期
48·王船山詩歌美學三題 《文學遺產》,1985年3期
49·論家庭環境對王船山的影響 《船山學報》,1985年1期
50·王船山現量說對傳統藝術直覺詩論的改造 《江漢論壇》,1984年10期
51·書不可玩 《讀書》, 1984年7期

【譯著·譯文】
1·英語世界隱私觀念研究綜述(《南開學報》,2005年1期,原作者為杜博妮教授,原作為英文)

【主要散文隨筆】
1·紐約花心 《天津日報》1994.3.11文藝副刊
2·人生需要掌聲 《中國青年報》1995.11.12「人生版」
3·幾十最好 《中國青年報》1995.9.26「人生版」
4·紀念是防止第二次謀殺 《天津日報》1998.7.17文藝副刊
5·紅色幽默:恨晚 《今晚報》1998.8.27文藝副刊
6· 紅與黑 《天津日報》1998.9.23文藝副刊
7· 哈佛街:流淌著音符 《今晚報》1998.12.8文藝副刊
8·風雨飄零一本書 《天津日報》1998.12.13「文化雨」
9·故人是首歌 《天津日報》1998.12.18「七色社會」
10·風雨徘徊越南牆 《光明日報》1998.12.23「國際縱橫」
11·駱駝狂舞 百花文藝出版社《知青老照片》1998.12
12·閱讀:心靈盤點 《天津日報》1999.5.26文藝副刊
13·斷裂的唱片 《今晚報》1999.6.2文藝副刊增刊
14·智慧的貪婪 《今晚報》1999.7.26文藝副刊
15·拿「總統」找樂 《世界博覽》1999.8
16·空間與情緒 《春風》1999.9
17·《清貧思想》:給生活來點粗糧 《今晚報》1999.9.23文藝副刊
18·富饒中的貧困 《天津日報》1999.10.26學習版
19·青黃雜糅 文章爛兮 《書屋》(湖南) 1999.2
20·理想世界:按君子設計 照小人施工 《書屋》 2000.10
21·你還欠一槍 《今晚報》2000.3.16文藝副刊
22·生命發現的快樂 《今晚報》2000.3.17文藝副刊
23·保爾三題 《天津日報》2000.3.28學習版
24·函授抵萬金 《天津日報》2000.3.29文藝副刊
25·人心不古論 《今晚報》2000.5.11 文藝副刊
26·悔其少作與少年老成 《今晚報》2000.7.8 文藝副刊
27·你好,筆鄰! 《天津日報》2000.10.7文藝周刊
28·字典蒙塵與視窗文明 《天津日報》2001.4.13文藝副刊
29·美國的墓園 《散文》2001.5.
30·讀己備忘錄 《書屋》2001.9
31·「奢侈」的視覺 《書屋》2002.1
32·思想力貧弱與記憶力文化 《今晚報》2002.2.28文藝副刊
33·「青年」的彈性 《今晚報》2002.3.23文藝副刊
34.傷春·物化·類生命意識 《今晚報》2002.4.5文藝副刊
35.憂樂的長度 《書屋》2002.11
36.「小人」小考 《今晚報》2002.10.31文藝副刊
37.風雨徘徊越南牆 《散文》2002.1
38. 天堂里的笑聲(1) 《散文》2002.7
天堂里的笑聲(2) 《讀者》2002.19 全文轉載
天堂里的笑聲(3) 《青年文摘》2002.9 全文轉載
39.永遠的海倫·凱勒 《天津日報》2003.2.14七色社會
40.讀書與讀圖 《今晚報》2003.5.22副刊·日知錄
41.國民幸福總值 《今晚報》2003.8.11副刊
42.紅與黑的記憶 《散文》2003.8期
43.散步、口語與哲學 《書屋》2003.9期
44.上大學:尋找你的另一半 《天津日報》2003.7.20「滿庭芳」
45.大人假說與小人預設 《今晚報》2003.9.2副刊
46.「E」時代的「E商」 《今晚報》2003.11.8.今晚副刊
47.信息過剩與感官剝奪 《今晚報》2003.12.27 副刊
48.傳統思維中的原錯意識 《今晚報》2004.04.10 副刊
49. 原生態需求與體驗經濟 《今晚報》2004.08.17 今晚副刊
50. 郁悶是奧運的組成部分 《今晚報》2004.08.26 今晚副刊
51. 人本位尺度下的動物命運及其分類 《今晚報》2004.09.09 今晚副刊
52. 「懶人哲學」:給勤奮換一套時裝 《今晚報》2004.09.27 今晚副刊
53. 「陌生六人傳播假設」:愛丁堡尋房記 《今晚報》2004.11.10 今晚副刊
54. 歷史正劇與傳統文明的二級傳播 《今晚報》2005.02.02 今晚副刊
55. 「春晚情結悖論」與「想像的共同體」 《今晚報》2005.03.14 今晚副刊
56. 「人來瘋」與「他人在場」 《今晚報》2005.04.07 今晚副刊
57. 「第三次機會」與去個性化 《今晚報》2005.04.26 今晚副刊
58. 三個和尚與集體行動的邏輯 《今晚報》2005.05.12 今晚副刊
59. 小黃金周與社會休閑學 《今晚報》2005.06.06 今晚副刊
60. 有獎讓座與過度理由效應 《今晚報》2005.06.16 今晚副刊
61. 「芙蓉現象」與「把關人」 《今晚報》2005.08.11 今晚副刊
62.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今晚報》2005.09.13 今晚副刊
63. 「超女現象」與「同輩群體效應」 《今晚報》2005.09.20 今晚副刊
64. 「網路同居」與「虛擬自我」 《今晚報》2005.12.05 今晚副刊
65. 「鏡子先生」、「鏡中我」及其它 《今晚報》2006.01.21 今晚副刊
66. 「職業枯竭」者遭遇「單面人」 《今晚報》2006.03.09 今晚副刊
67. 「臟先生」「凈先生」與芭比娃娃 《今晚報》2006.03.26 今晚副刊
1)《讀者》2006年13期全文轉載;
2)《青年文摘》2006年6期全文轉載;

68. 庄生曉夢迷蝴蝶 主我客我舞翩躚 《今晚報》2006.04.13 今晚副刊
69. 憂慮:拆解與遞減 《今晚報》2006.05.23 今晚副刊

【主講課程】

1.西方新聞理論基礎
2. 西方傳播理論研究
3.新聞傳播學專業英語
4.傳播學理論基礎
5.社會心理學
6.跨文化溝通

【指導研究生】

自1996年以來,指導碩士研究生22人次。已畢業3人。

【獲獎情況】
1.論文《王船山現量說初探》曾獲天津市第一屆優秀社科成果獎三等獎。
2.1999年 —— 2001年連續三年南開大學年終專業考核優秀,晉升一級工資。
3. 2002年在CSSCI入選核心期刊上發表4篇學術論文,獲南開大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4. 2003年在CSSCI入選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學術論文,獲南開大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5. 2004年在CSSCI入選核心期刊上發表5篇學術論文,獲南開大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1.1990 —— 1998:國家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清文海》,擔任五、六、二十、二十八冊分冊主編,完成170萬字。
2.2001 —— 2002:南開大學項目,《宋代文學思想舉隅》,已結項。
3.2001 —— 2003:教育部項目《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擔任其中「魏晉南北朝詩歌」、「中晚唐詩歌」、「中晚唐散文」 三部分,共計完成18萬字。
4. 2004 —— :《心君同構意識研究》,為南開大學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項目《中國歷代統治階級思想與民間社會意識的關系研究》子課題,已經列入出版計劃,獲資助3.0萬元。

【參加學術會議】
2004.10-11 英國愛丁堡大學蘇格蘭漢學研究中心「中西隱私觀念研討會」,英國愛丁堡。
2005.8.20-26 第4屆亞洲學者大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4),上海。

D. 貴州大學新聞研究生導師聯系方式

不建議你直接電話跟導師聯系 這樣子導師會比較反感
如果誠心想聯系導師 建議你直接去學校一趟
祝你好運!

E. 跪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孟建,顧錚教授的電郵或聯系方式!謝謝!百度HI我消息我都可以。再次感謝。

顧錚不怎麼接電話的。。。郵箱貌似也不怎麼用。。他好像蠻排斥現代通訊方式的。。

F. 請問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傳播學專業的導師有幾位分別是誰有沒有可以公開的聯系方式

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0人,其中本單位人員中:教授6人,其中60歲以上1人,45-60歲3人,45歲以下2人;副教授2人,均為45歲以下;講師4人,均在45歲以下。其中獲博士學位者5人,碩士學位者6人。另有兼職教授4人。學科點教學科研隊伍完整,梯隊合理,學術力量雄厚。

教師簡介(帶*者為學術帶頭人):

*孫寶寅教授: 1938年生,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理事,中國科技傳播研究會會長。
專業方向:科技傳播。
*劉建明教授: 1942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新聞理論研究。
*熊澄宇教授: 1954年生,美國楊伯翰大學博士,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尹鴻教授: 196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電影學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
專業方向:影視傳播研究。
*李希光教授: 1959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碩士,新華社高級記者,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
專業方向:國際傳播及新聞實務研究。
*陸達研究員: 1950年生,清華大學博士,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軟體行業學會教育軟體分會常務理事,傳播學碩士生導師。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李星教授: 1956年生,留美博士,電子學博士生導師兼傳播學碩士生導師,CERNET中心副主任,863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遠程教育專家組成員。
專業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
劉惠芬副教授: 1960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崔保國副教授: 1962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胡鈺講師: 1972年生,清華大學碩士。
梁寧講師: 1973年生,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碩士。
秦春講師: 1966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金兼斌講師: 1968年生,香港浸會大學博士。
唐科講師: 1973年生,北京師范大學博士。
李小萍講師: 1962年生,華東理工大學學士。

G. 國內新聞傳播專業都有哪些著名的導師

安利一波母校老師(>﹏<):喻國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還有吾守爾•斯拉木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學教授

H. 請問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導師有哪些

華中師范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座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毗鄰武漢新技術開發區,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范大學。 文學院已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 以其規模和人數位居華中師范大學各院系之首,也以其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居於全國高校中文院系的前列。目前下設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新聞傳播學三個系和語言、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三個研究所及一個信息傳播中心,開設有漢語言文學、戲劇影視文學、漢語言、新聞傳播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學等5個本科專業。文學院現有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級重點學科各1個,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招收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古典文獻學、中國民間文學等10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民間文學、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新聞學等9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另外,還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招收博士後。編輯、出版《外國文學研究》和《語文教學與研究》兩種雜志,向海內外發行。 新聞傳播系創辦於1994年。現有新聞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兩個本科專業。內設新聞理論教研室,新聞史教研室,新聞業務教研室和傳播學教研室。共有博士生導師1名,教授3名,副教授6名,講師8名,助教2名,教師中博士或者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有6人。另有兼職教師8名。共出版專著或教材21部,發表學術論文260多篇,先後參與或承擔了國家或省部級科研課題8項,其中已有3項結項,並出版了專著,其他各項均有階段性成果發表。 050301新聞學(含出版編輯學) 招生人數30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330新聞理論 ④451中外新聞史

I.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博士生導師有哪些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簡介
蔡銘澤
蔡銘澤,湖南嶽陽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首批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史論結合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篇,出版《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新聞傳播學》2部專著、參撰專著4部,主編教材1部。目前承擔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社科課題2項。他對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史、新聞傳播學原理、當代中國新聞傳播事業、新聞法制學的研究,均有較高水準。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新聞學會副會長。2001年11月,被推選為國家「千百十」工程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其專著《中國國民黨黨報歷史研究》獲海內外新聞學術界好評。
李異平
李異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學術潛力,她對東南亞、美國、英國等地的新聞事業發展史多有涉獵。
譚天
譚天教授、高級記者、電視編導,長期在媒體工作並有大量作品獲獎,研究領域涉及:電視策劃、電視新聞、紀錄片、廣電產業、網路媒體等,發表學術論文約30篇,其中中國電視呼喚名記者獲首屆全國優秀電視論文一等獎,著有我國第一部電視策劃學(獲第四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專著二等獎)。
董天策
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主要從事新聞理論、大眾傳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學與研究,指導新聞學新聞理論方向、傳播學大眾傳播方向兩個學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視娛樂類節目在思想道德與文化建設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90年代中國報業發展趨勢研究」,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報業集團核心競爭力與改革創新問題研究」,發表新聞、傳播及文學論文近60篇,出版學術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傳播學導論、中國報業的產業化運作、網路新聞傳播學、公關理論導引、仁智的樂趣:山水泉石,參加編寫了新聞傳播網路全書、科技新聞理論與寫作、都市新聞傳播學、網路傳播概論、新聞春秋——中國新聞改革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新聞史學會年會論文集等著作。現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曾建雄
曾建雄,新聞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實務與理論、報業經營管理等。主持完成過多項科研課題,並取得相應成果:已出版專著、編著、教材各一部,發表論文多篇,其中專著中國新聞評論發展史1998年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新聞傳播類二等獎;2001年被授予省級「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榮譽稱號;目前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報業集團核心競爭力與改革創新問題研究。
劉家林
劉家林教授,以治中國新聞史、廣告史見長。合作撰寫的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被列為全國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廣告通史填補了學術空白。對近、現代新聞史專題,及我國著名報人成舍我的生平業績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應邀去香港、馬來西亞等地作短期學術訪問。現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負責工作)、副院長。

林如鵬
林如鵬教授,碩士生導師,傳播學博士。2002年1月開始定為學校一級「千百十工程」重點培養對象。
林如鵬教授,長於新聞采訪和新聞評論的教學和研究,同時兼及新聞媒介經營管理研究。他現任校長辦公室主任,在教學、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同時在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他著有新聞采訪學、科教新聞采訪與寫作(合作),參撰國家級教材新聞事業經營管理;主持多項省級和國家級科研課題。主要社會兼職有廣州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廣州市穗版報刊審讀委員、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曾被表彰為國務院僑辦所屬學校「優秀教師」、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暨南大學「園丁獎」。

J.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導師

050101 文藝學【3人】張晶、張鴻聲、逄增玉050102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8人】張民權、雲貴彬、侯敏、李曉華、趙雪、邢欣、李大勤、李佐文050301新聞學【6人】陳作平、郎勁松、米博華、劉江、王燦發、謝國明050302傳播學【23人】胡正榮、陳衛星、柯林·斯帕克斯(國籍為英國)、龍耘、陳默、趙月枝(國籍為加拿大)、袁軍、段鵬、宮承波、劉利群、隋岩、張開、朱塞佩·里蓋利(國籍為義大利)、麻爭旗、孫英春、王保華、王四新、王錫苓、丁邁、劉昶、肖歡容、荊學民、張曉峰050320國際新聞學【4人】何崇元、何蘭、劉笑盈、展江050321廣播電視新聞學【17人】哈艷秋、鄧炘炘、王宇、張彩、劉宏、丁海宴、任金州、鍾大年、孫曾田、劉長樂、曾祥敏、王紀言、何蘇六、張雅欣、陳剛、徐舫州、王甫050322輿論學【2人】雷躍捷、劉燕南050323編輯出版【5人】柳斌傑、閻曉宏、蔡翔、郝振省、聶震寧050330廣告學【12人】黃升民、山本武利(國籍為日本)、黃京華、魏然(國籍為美國)、何輝、丁俊傑、劉立賓、張海潮、初廣志、張樹庭、趙子忠、張宏050336傳媒經濟學【15人】羅伯特·皮卡特(國籍為美國)、李懷亮、西爾維婭(國籍為菲律賓)、金元浦、梅松、昝廷全、吳延熊、曹利群、朱虹、宋培義、齊勇鋒、張曉明、賈旭東、祁述裕、范周050337廣播電視語言傳播【6人】張頌、汪良、姚喜雙、魯景超、曾志華、郭招金130120藝術學【7人】施旭升、葉建新、周月亮、胡智鋒、彭文祥、吳輝、鄭世明130220音樂學【4人】曾遂今、路應昆、徐沛東、何曉兵130322戲劇戲曲學【5人】周華斌、姚小鷗、周靖波、劉麗文、鍾濤130321電影學【10人】丁亞平、袁慶豐、張建勇、羅伯特·羅森(國籍為美國)、張宗偉、梁明、周涌、游飛、潘樺、趙寧宇130320廣播電視藝術學【11人】仲呈祥、高峰、張子揚、張德祥、劉曄原、李勝利、秦俊香、張育華、倪學禮、李偉、苗棣130323動畫學【5人】石民勇、徐迎慶、王宏、蘭特(國籍為美國)、金德龍130324數字媒體藝術【5人】溫伯格(國籍為德國)、黃心淵、張建軍、廖祥忠、賈秀清130326藝術與科學【1人】戴志強08090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9人】逯貴禎、簡水生、殷紅成、黃培康、居繼龍、隋強、李增瑞、陳軍文、康彤081001通信與信息系統【34人】楊占昕、呂銳、陳遠知、黃祥林、任慧、蔣偉、龍騰、張樹武、胡國榮、謝錦輝、姜秀華、史萍、張勤、周春來、夏征宇、向寧、Bernhard Plattner(國籍為瑞士)、關凌(國籍為澳大利亞)、劉劍波、王暉、孟子厚、余文華、張雲泉、魯永泉、王永濱、張鵬洲、朱立谷、楊義先、王勁林、顏金堯、徐志偉、Frode Eika Sandnes(國籍為挪威)、曹三省、費廣正
以上信息均以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發布的《2012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專業目錄》為准。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經濟學專業 發布:2025-07-31 22:13:11 瀏覽:695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研 發布:2025-07-31 22:10:43 瀏覽:74
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證書 發布:2025-07-31 21:53:00 瀏覽:550
上海紐約大學的教授的待遇 發布:2025-07-31 21:32:23 瀏覽:444
曼徹斯特大學高級材料專業 發布:2025-07-31 21:31:21 瀏覽:822
復旦大學教授劉康德 發布:2025-07-31 21:26:19 瀏覽:811
美國大學實踐教學 發布:2025-07-31 21:24:16 瀏覽:795
東北大學機械設計考研 發布:2025-07-31 21:23:18 瀏覽:154
2012年美國大學商學院研究生排名 發布:2025-07-31 21:22:39 瀏覽:448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7-31 21:22:23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