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
1. 21世紀英語報2019年至2020年的我們為什麼要垃圾分類裡面的中文翻譯
垃圾分類garbage sorting
2. 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對餐飲企業的經營影響大嗎
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短時間對餐飲企業的經營有一定影響,畢竟一次性塑料吸管的替代品還不多,成本也略高,所以對於餐飲企業的成本控制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長期來看,如果出現更加經濟便利的替代品,那麼就沒有什麼影響,反而對社會是一種積極的貢獻。
近來在一些門店已經將塑料吸管的外包裝上印有 " 減少使用吸管更環保 " 的標識,並且將紙吸管和塑料吸管的工具筒同時放在服務台上,引導消費者使用。不過,對顧客來說,塑料吸管和紙吸管在使用體驗上還是有差異,一家門店的負責人說,目前只有 1/3 的顧客會選擇使用環保紙吸管。
而對企業來說,如何控製成本同時又提升客戶體驗,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據了解,塑料吸管的成本平均一支為 0.03 元左右,紙吸管在 0.1 元左右,相差 3 倍多。紙吸管不僅更貴,並且使用體驗也有待優化。
不過,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也表示,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突破創新,塑料吸管的環保替代並非難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可以用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去替代,也可以用紙或竹子去做替代,包括小麥、一些植物的秸稈,也可以用玻璃、金屬等可以循環使用的製品去替代它,根據各個消費的場景,去選擇替代的產品。
(2)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擴展閱讀
一次性塑料吸管年底禁用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規定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
距離禁令的最後期限還有不到半年,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宣布,即日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同時在直飲杯蓋的設計上進行了微調。
麥當勞中國表示,相關減塑舉措將於2020年內覆蓋中國內地,據了解,目前中國內地有超過3500家麥當勞餐廳,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400噸。
而作為全球最大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在2018年就宣布,今年在全球范圍全面停止使用塑料吸管,此前星巴克在中國地區的塑料吸管年均使用量為200噸左右。
記者發現,在外賣平台上,不少餐飲門店都增加了「不使用塑料吸管」和「用紙吸管代替塑料吸管」的選項,來倡導消費者減少使用塑料吸管。
3. 估計一次性塑料產品廢物的最大水平是什麼意思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0日宣布,加拿大2021年起將取締一次性塑料製品。這一表態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嚴控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量的大背景下,讓塑料垃圾的處理與回收利用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到底塑料垃圾有哪些處理方式,處理起來又面臨著什麼樣的難題?目前有沒有成熟的塑料替代方案,還是只能最大程度上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數量呢?
處理塑料垃圾的四種模式
目前,全球對廢舊塑料的處理方法有填埋、焚燒、再生造粒和熱解等方法。
填埋法是被廣泛用來處理廢舊塑料垃圾的傳統方式。這種簡單直接的物理處理方式隱患和危害比較大,增加土地資源的使用壓力,難降解的塑料嚴重妨礙地下水滲透,塑料中的添加劑造成土地的二次污染。塑料垃圾——無論是在河流、海洋還是在陸地都可以在環境中持續幾個世紀。塑料在自然中幾乎不可能完全分解。大多數塑料製品永遠不會完全消失,只是越變越小。
焚燒同樣是被廣泛使用的塑料垃圾處理方式。英國廣播公司稱,「焚燒派」說,塑料是從石油和天然氣提煉生產的,主要為碳氫化合物,焚燒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熱能,然後用產生的熱能來發電。以這種方式焚燒塑料垃圾,目前在有些地方代替了燒煤或石油之類產生污染的燃料。不過,焚燒塑料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如果焚燒爐效率不高,這些廢氣會進入環境。以德國為例,目前,該國每年有20萬噸的PVC垃圾,其中30%在焚化爐里燃燒。德國環境部門已規定所有的焚化爐都必須符合每立方米廢氣值低於0.1ng(納克)的限量。德國的焚化爐空氣污染標准雖然已屬於世界公認的高標准,但仍然沒有說焚燒方法不會因機械故障放出有害物質。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通過比較完善的控制系統讓塑料垃圾燃燒得比較充分,在後面還要設置一個完善的煙氣凈化系統,把煙氣處理到位,這樣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再生造粒是物理性回收利用塑料垃圾的方法。大多數可回收的塑料經機械加工分解成顆粒,然後重新製造成新的塑料產品,如包裝材料、座椅或衣物。然而,再生造粒方法也有局限性,該工藝不適用於塑料薄膜、小袋和其他層壓塑料,通常這些材料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或進行焚燒。
廢舊塑料熱解法。這種化學分解方法,是指利用固體廢物中有機物的熱不穩定性,將其置於熱解反應器內受熱分解的過程。此項技術可以將廢塑料轉化為燃料油、天然氣、固態燃料等高附加值能源產品。
4. 「限塑令」是怎麼一回事哪些地方先行禁塑
塑料曾經被稱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就比如說塑料袋,在我們生活中應用的什麼廣泛。我們生活中跟塑料有關的物品有許多,塑料的用途也非常的廣泛,就比如礦泉水瓶、衣架、收納盒有許多東西都是有塑料製成的,可以說,塑料早已走進千家萬戶了。
限塑令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市可以緩解塑料給人類帶來的危機的,但關鍵我們還是得改變人們的意識。比如出門買菜購物盡量自己攜帶環保袋,定點投放塑料垃圾,實現垃圾分類。人人都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才是重中之重。
5.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劉建國是什麼地方人
清華大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清華大學,
由國回教育答部直屬,
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
位列「211工程」、「985工程」,
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為九校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成員。
6. 外賣垃圾處理難題如何解
近年來,我國在線外賣餐飲市場快速增長,帶來的外賣垃圾與日俱增,須妥善處理。
「您有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正值用餐高峰期,北京市朝陽區朝陽路上一家麻辣燙店內,外賣的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服務員用各式各樣的餐盒將餐食打包,忙得不可開交,等待取餐的外賣小哥往往連聲催促。
麻辣燙店紅火生意背後是網路訂餐的迅猛發展。餐飲外賣導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激增,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前不久,環保組織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以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由,將餓了么、美團外賣、網路外賣三大外賣平台訴至法院。如何破解外賣垃圾環保困局,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根據公開數據保守估算,餓了么、美團外賣、網路外賣三大外賣平台日訂單量總和在2000萬單左右。以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蓋120萬平方米的面積,鋪滿168個足球場。
有環保組織調研發現,每單外賣平均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這意味著外賣每天消耗的餐盒超過6000萬個。以每個餐盒5厘米高計算,摞起來高度相當於339座珠穆朗瑪峰。
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表示,外賣使用的塑料製品材質多為聚丙烯、聚乙烯,很難降解。外賣垃圾除了餐盒、餐杯、塑料袋等,還摻雜著食物殘渣。目前,外賣垃圾進入處理生活垃圾的環衛系統後,一部分被填埋,一部分被焚燒,只有少量被回收利用。
「大量的外賣垃圾對大氣、水、土壤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污染。對於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填埋會使垃圾長時間保留在土壤中;焚燒的話,其中可能含有的氯元素會使煙氣處理難度加大,增加有毒有害物質的生成幾率。外賣食物殘渣如果處理不及時,容易影響環境衛生,加重末端垃圾處理的壓力。」溫宗國說。
可降解餐盒還不具備完全替代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條件
目前,外賣垃圾回收利用率很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表示,外賣垃圾相對比較零散,回收價值低,而且大部分黏附油污、湯汁、食物殘渣,回收利用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都比較高,無利可圖,自然沒有人回收了。
那麼,如何解決外賣垃圾導致的環境問題?
有人主張大力推廣使用可降解餐盒,但目前這並非完美無缺的解決方案。「可降解餐盒通常要比一次性塑料餐盒重不少,如果只是部分可降解,就沒有太大意義;即使是完全可降解,也需要在特定條件下經歷半年到兩年才能降解,並不是馬上就會『消失』,廢棄後一樣需要作為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劉建國說,如果可降解餐盒的終端處理設施是堆肥廠或填埋場,還有一定意義,如果終端是焚燒廠,那基本上沒有意義。而且可降解餐盒生產製造過程和處理利用過程,同樣有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應當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審視其環境友好性。
溫宗國表示,要從全生命周期分析出發,系統科學評估外賣物流、廢棄物排放、處理處置等環節,避免單一環節採取措施,出現環境影響在不同環節之間的「隱性」轉移。例如,有的地方政府要求外賣用紙質餐盒,而事實上紙質餐盒生產過程同樣會有水污染等環境影響,而且盛放食品後難以回收利用,需要從全生命周期評估其環境影響是否真的比塑料餐盒小。
有人主張用「共享思維」解決問題,比如使用厚的可回收快餐盒、不銹鋼保溫盒等,劉建國等專家對此並不看好。「餐盒是用來盛裝食品的,安全衛生是第一位的。『共享』了,誰來保證、如何保證安全衛生呢?有多少消費者能夠接受餐盒『共享』?」劉建國說。
劉建國表示,可降解餐盒、共享餐盒可以作為有益補充,但這些產品目前還不具備替代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條件。
要從全供應鏈角度解決,有關各方需要共同承擔責任
外賣垃圾導致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重視。
11月2日,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發改委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調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外賣等行業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裝使用的相關實施方案。
今年6月份,美團外賣聯合中國烹飪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百家餐飲外賣企業,成立「綠色外賣聯盟」,並共同發布了「綠色外賣行業公約」,推動使用綠色餐具。美團外賣還設立了首席環保官,啟動「青山計劃」,推動解決外賣行業環保問題。
溫宗國表示,要從全供應鏈出發系統解決外賣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外賣平台、供應鏈上的商家和消費者各方需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環境責任。
外賣平台作為供應鏈上核心的環節,責無旁貸。劉建國表示,應在外賣企業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由外賣企業承擔一定的外賣垃圾回收和處理成本,而不是完全由政府買單、全民買單。還有專家認為,外賣平台和商家可以成立回收處理基金,按照銷售額撥付給餐盒回收或處理企業。
政府要肩負起引導和監管責任。劉建國認為,應在國家層面上制定包裝廢物管理條例,界定包括外賣垃圾在內的各類包裝設計、生產、流通、回收、處理、利用鏈條上各相關方的責任,並規范個人、企業和政府行為。
專家還建議,加快建立起有效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加強外賣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通過給予補貼等方式,讓企業主動地參與到外賣垃圾回收體系中來,讓更多垃圾變廢為寶。與此同時,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研發成本低、更合適的環保材料,來代替傳統包裝材料。
前不久,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在APP下單頁面上,添加了「無需餐具」選項,以減少筷子、餐巾紙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餓了么還為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提供積分獎勵,可以在積分商城兌換物品。對於「無需餐具」選項,目前選擇的消費者並不多。有時候消費者即使選擇了該選項,有些商家或圖省事或擔心差評,仍然會配送餐具。
劉建國等專家呼籲,個人需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賣消費,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踐行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各方都要承擔起責任來,別讓環保行動成為擺設,把各類可行措施落到實處,推動破解外賣垃圾環保困局。
7. 「洋垃圾」究竟指什麼
清華大學環境抄學院教授劉建國說,「洋垃圾」是一種俗稱,廣義的「洋垃圾」泛指所有從國外進入中國的固體廢物;狹義的「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夾帶、瞞報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進口固體廢物只有一年100萬噸左右的規模。隨著經濟體量迅速增長,我國固體廢物進口量也滾雪球般不停翻番。到2002年約為2000萬噸,2005年就達到了4000萬噸,最高時甚至接近6000萬噸。而這僅僅是合法渠道進口的固體廢物,如果算上走私入境的垃圾,數字更為巨大。來源:人民日報
8. 環保局對垃圾的處理方法
以上海為例,可回收物將交由可回收物利用企業進行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採用高溫處理、化學分解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置;濕垃圾採用生化處理、產沼、堆肥等方式進行資源化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置;干垃圾採用焚燒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置。
上海2020年將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雖然在全國范圍來看,垃圾填埋仍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填埋這種相對落後的垃圾處理手段正在逐步淘汰。
垃圾焚燒作為填埋的有效替代方法,具有佔地較省、減量效果明顯、余熱可以利用等特點,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我國也正在逐步推行。2016年住建部曾聯合四部委發布《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總處理能力50%以上。
(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擴展閱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表示,隨著垃圾分類逐步推動,我國也將加快建設濕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預計在未來幾年,生物處理設施會成為我國垃圾處理整個技術格局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如果幹、濕垃圾不分開,垃圾在焚燒時會因為含水量太高而導致燃燒不充分,容易產生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因此,無論是填埋減量,還是焚燒的標准化,都需要對垃圾進行前端分類。
9. 倡導家中垃圾分類,為什麼垃圾車卻還是混裝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垃圾分類是一個多環節密切配合的系統,無論哪個環節缺位,整體工作都會功虧一簣。目前垃圾分類終端處理能力還不足,尤其是濕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一起推動,可從完善終端處理設施做起,再往前推動分類運輸、分類收集、分類投放等環節的逐步完善。
混著清運垃圾,挫傷分類的積極性
對於智能回收,清華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目前的智能回收絕大多數不過是高端一點的廢品回收孤島,兼具一點宣傳教育輔助功能,「它未來會得到推廣應用,但不可能獨立存在,必須成為垃圾分類處理鏈條上的一環,接受統一規劃和統一監管,要麼做全品種全產業鏈,要麼針對特定廢物提供第三方回收服務,要麼成為政府智慧監管的一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