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清華大學教授講禮儀

清華大學教授講禮儀

發布時間: 2025-07-12 16:58:26

㈠ 作個揖什麼意思

舊時行禮形式。兩手抱拳高抬,身體略彎,兩腳並放,以示敬意。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凶拜,一般用於吊喪。而在賀歲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正是這樣的「凶拜」。

「作個揖」也有是大事已經辦了,小事也就順便捎帶辦了。如「頭都磕了,還在乎做個揖?」

㈡ 《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作者簡介


彭林,1949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歷史學專家。他擁有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的教授,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和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學術界,他擔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的理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和教授。自1993年起,他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以表彰他在學術領域的傑出貢獻。


彭林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和歷史文獻學,他的著作豐富而深刻,包括《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以及《禮樂人生》等。他的學術成果豐碩,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20多篇論文,這些論文反映了他對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和獨特見解。


在教學方面,彭林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和「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程,因其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均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他的教學成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以及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稱號,這些都是他卓越教學能力的體現。



(2)清華大學教授講禮儀擴展閱讀

《周禮》為儒家經典之一。作者藉由鋪敘理想國官政之法的形式,展示其治國思想。此書體大思精。宏纖畢貫,且學術與治術兼包,歷來為學者與政治家所重。但在群經中,其出最晚,且無傳授端緒,故其成書年代聚訟千年-迄無定說。本書從剖析《周禮》所蘊涵的思想體系入手。判定其由儒、法、陰陽五行三家熔鑄而成。三家學說,原本各為畛域。儒與法結合,始於苟子;陰陽與五行結合。始於鄒衍;故此書不會早於戰國。儒、法、陰陽、五行四家思想融為一體,在《呂覽》之後。文景之時,黃老盛行,而此書無黃老痕跡,故推定此書成於西漢之初。

㈢ 冠禮儀程詳解

周代士冠禮的概況:《儀禮·士冠禮》詳細記載了周代士冠禮的儀節。士冠禮是士之子在年二十歲時舉行的冠禮,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講究「天子之元子猶士,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天子之子雖早冠,亦用士禮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著名禮學學者、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紹品讀了周代士冠禮的簡要過程。



周代士冠禮的冠服和禮器:《儀禮·士冠禮》冠服,包括初服采衣、紒、加冠前緇纚、笄、一加玄端、二加皮弁服、三加爵弁服;主人、擯者、正賓、贊者、眾親戚的服飾。《儀禮·士冠禮》禮器,包括筮日時的蓍草、蓍筒、蒲席、卜具,加冠時的篋、簞、蒲葦席、勺、觶、匙、篚、匴、甒等,醴醮時的鼎、豆、籩、爵等。



宋代士庶冠禮概況: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朱子家禮·冠禮》冠服和禮器,包括童子服、初加緇布冠、再加帽子、三加襆頭,主人、正賓、贊者的服飾。



《朱子家禮·冠禮》儀程詳解:包括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戒賓、前一日宿賓、陳設、厥明夙興陳冠服、主人以下序立、賓至,正賓、贊者至大門外、儐者通報主人、正賓入門、主人登階、正賓贊者登階、將冠者出房、賓正冠者、賓為冠者加冠、冠者到東房中換裝、冠者禮賓、冠者見於祠堂、冠者見於尊長、禮賓、冠者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等儀程。



以上為周代和宋代士冠禮的詳細解析,包括儀節、服飾、禮器以及儀式流程等,展現了古代禮儀文化的豐富性和嚴謹性。


(3)清華大學教授講禮儀擴展閱讀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㈣ 求彭林說禮1-7 的演講稿






(一)什麼是禮
講禮,因為禮與每個人生活關系密切。每天要打交道,舉手投足,談吐,是不是合於禮,想繞都繞不開。講話處事過程中,有很多禮在。
我舉幾個例子,倆口子出門,在路上,遇到一個熟人,我們這個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紹自己的配偶,一般稱為夫人,對第三方稱自己配偶為夫人,對不對?再比方說我們請人吃飯,隔著桌子,從座位上站起來,跟桌子對面的人說王先生,我敬您。這個合不合禮?這里不管意識到沒有,每天行為舉止是合禮還是失禮?對方做得好,我們往往在細節上高看他一眼,說他修養高。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與儀是一個方面還是兩個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儀式,都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禮要拜天地之類是形式,設計都有思想在其中貫串,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在里邊,這是第二個方面,即內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學。而裡面的東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東西看作就是禮。《左傳》有故事,魯昭公一次帶領外交代表團去訪問晉國,這時外交特別講究,到郊區時,到賓館,要下榻。東道主得派人來慰勞,這是郊勞。這個儀式標志著兩個國家外交開始了。休息過後,第二天國君要拜見。卿大夫也要互相拜見,舉行宴會。所有活動結束後,要回去了,東道主要盡地主之誼。得准備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這是贈賄。這是標志著外交的結束。這個過程中間,活動非常多而繁瑣。魯昭公沒做錯一個地方,不容易。晉國國君感慨,這是真懂禮的人。沒想到大夫女叔齊不屑,說他懂什麼禮呀。為什麼呀?女叔齊微笑說,這是儀,不是禮。禮對於我們是修身成為君子,對於國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國家。禮要求的就是這個。而魯昭公國內一塌糊塗,權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權力,哪裡懂得什麼禮。
(季平子,用的樂隊人數超標,不合禮。魯昭公氣憤。結果,被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打敗,魯昭公落得悲慘的下場,為什麼呢?)
治理國家要用好人,魯國用人不當,因此要大亂了。自己要出問題了。可是弄不清應該做什麼,只考慮「習儀已亟」。說他懂禮,不是差得太遠了嗎?看來真懂禮的要數女叔齊,而不是魯昭公。像今天的課堂之上,學生向老師行禮,只有形式,沒有恭敬心。
(今天人崇尚自由,面臨一個問題,與周圍人關系不和諧了,為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靈魂得管住,否則會出竅,怎麼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辦法。像西方人交給上帝來管。這是宗教文化,有萬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氣,趕走了他們。進一步懲罰他們,訂了契約,規定將來你們的孩子,不管到什麼時候,生下來靈魂里就有邪惡,這個邪惡讓你想做壞事,所以認為人性是惡的。這是原罪,這種邪惡與生俱來,不學而有,是本能想做壞事。這樣的靈魂要不管,只能成為惡魔。要打入地獄,怎麼拯救靈魂呢?得信教,禱告,懺悔。他們把靈魂交給了上帝。
中國文化不同,沒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個善良的本質在。這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東西。中國文化中,人的靈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來管。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天理,講公道,講良知,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親戚畔之。我們常看重有德無德。常罵人缺德,這是委婉的批評。這講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氣,看不出摸不著,又確實在,離不了。怎麼對人生對社會發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轉換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為規范。比方說有道德的人會孝順父母,不是嘴上說,而是有規范,出門怎麼樣睡覺前怎麼樣,有無德只要看看這些行為就知道。每個系列可以操作與檢查,所以說「禮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來做。一天天地按這個做,道德就深入紮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過禮來實現了。按禮來做,行為就合於道德理性。否則背離了道德理性。從周代開始,禮特別多,正常人在小孩時就要學禮,見到長輩怎麼做,父母喊你怎麼做,規定得細致,小孩的行為都受到道德理性約束,後來是成人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這些是人生禮儀。通過各種禮儀的活動來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對我們特別重要。我們的靈魂要通過禮來自己管。
(看起來西方禮儀更實用,我們古代的禮儀太虛,怎麼看待呢?)
兩千年前有同樣的問題:「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一套話語要什麼用?子貢是孔子的高徒,幾句話說服了棘子成,見過老虎與狗羊沒有?虎豹與狗羊不同,在於身上的斑紋。假如我們把虎豹的皮扒下來,去掉花紋與狗有不同嗎?沒有了。動物外在的東西像花紋,有與沒有,代表不同的動物。我們看君子與小人也一樣,君子身上有類似於花紋一樣東西即禮。小人卻沒有。君子除了內在像虎豹一樣,外在也要有花紋一樣的禮。我們身邊有些富豪,我們卻認為是小人,所以君子一定要學禮。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君子」一詞似乎離我們有些遠了,不過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還常常會用到「德才兼備」這樣的詞,由此可見,即使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品德和修養依然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素養的重要標准,這和「君子」的評價標准基本吻合。那麼在中國古代,要想成為君子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孔子說過,我們身上有兩種東西,一是質,本質,像勤勞真誠孝順,這是質;二是文,現代社會與人交際,說話文雅,舉止有度,處事得體,讓人感覺舒服。一個人身上這兩種東西常不對稱。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率性,給感覺是粗野,不講究;相反的是「文勝質則史」,一看到人就客氣讓你受不了,達頭了,為人不實在,做作,不實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均衡發展,像老虎的花紋與體魄搭配得好,相得益彰。兩個都有,才能成為君子。所以,大家如果對人生還有期許,得學文哦。孟子也有話:「君子異於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裡存的是什麼,只存有錢,就成不了君子,有兩樣:「君子以仁存心」到一個地方就關注弱勢群體;「君子以禮存心」還得裝著禮。裝著愛會尊敬把兩樣存在心情里,慢慢就會成為君子。
(君子本指國君之子,後來最終成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代名詞。)
要做君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願望。梁啟超做過講演,題目就是《君子》。說大學是要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這個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談到君子,要崇德,勉為君子;語默作止,都成為國民仿效的對象。南開中學出過兩個總理。校長曾對所有同學講,宋朝時,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養人才,得從一舉一動開始,胡安定的學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學生。是不是君子應該能看得出來,校長說,我們的學生要將來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開的學生。這與梁啟超的寄語一樣。我們得有君子的規范,有君子的文采。今天算是開場白,下邊會把常用的東西一一介紹。

(二)學會稱呼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如何稱呼對方。可在很多人眼裡,「稱呼」不就是直接叫對方的名字或者「你」嗎,有什麼可講究的呢?在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眼裡,「稱呼」雖然簡單,但裡面卻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鬧出笑話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男性稱自己的配偶為「夫人」,這樣的稱呼已經司空見慣。可這樣尋常的一件事竟然不符合中國傳統禮儀的要求,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在稱呼自己配偶的時候,究竟還存在哪些誤區呢?)
有這樣的笑話,經常有人講,有一位船客,上船後不知道幾點開,就問船老大,喂,這船,幾點開?船老大不理睬他。船老大就用篙敲了他一下,他還喊,船老大就把他打進了水中。他沒稱謂讓對方不舒服。這是專門的學問。今天這種稱謂問題成了失禮的普遍現象。有外來辦事人,常問人時用「哎」。稱謂失當更不對。
我有朋友的老婆進了閱覽室,學生要借雜志,權衡怎麼叫,叫老師嘛,不配,想了半天叫師傅。這位朋友聽出不尊重,反應快,轉過臉來說,叫我師傅,我什麼時候帶過你這個徒弟,學生趕快道歉。不知道職務與身份時,怎麼稱呼?孔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可以稱大叔,大姐等。西方也說是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西方人稱呼對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對父母的稱呼。在他們看來,姓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已,就是讓人叫的。但在彭林教授看來,中國與西方不同,自古以來就崇尚「禮」的要求。那麼,按照這個要求,我們稱呼對方尤其是稱呼長輩時,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中國人的禮有這樣的話,自卑而敬人。卑是謙卑,無論跟什麼人打交道,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謙語,像北京話中的「您」,表達的就是尊重。自古以來就講究對人敬,對自己謙。像爵位里,作為敬稱,天子叫「君」,諸侯也叫「君」。後來把這個下移,用於一般人身上。古人寫墓誌銘,寫父親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對方「你」,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像「問君能有幾多愁」,這里君都是你。
還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稱。像許多國君稱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學者年輕人稱呼時也加公,從爵稱過來的。諸侯的孩子多,有繼承人是嫡長子,其他的叫公子。這個稱謂今天也用。開學術會時,介紹來賓會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兒也一樣,女公子。這樣介紹比較雅一些。現在民間說是誰家的仔,一聽,意思沒錯,但是禮儀上不成體統。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後來用來尊稱。電視里常能看到,皇帝稱愛卿。小說戲劇中夫妻也互稱卿,今天還稱卿卿我我。追起來,其實最早也是爵稱。還有建築,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階。還有殿下,閣下。閣下也用得多,這也是敬稱。其實皇帝並非是陛下,是大臣謙稱,無法與皇帝平起平坐,只能與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對話。再一層層傳上去。古代國君見面,中間有許多中介,有話要說時,就告訴介,一個接一個地介紹,一直到那個國君那兒。這叫陛下。殿下閣下都是這個意思。陛下是天子專用。低的叫殿下與閣下。稱自己為「在下」。現在沒了,這種稱呼保留下來了。章回小說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爺,看起來俗氣,但表達的也是尊重。廣東深圳看到客人來了,叫老闆。顯然表達的是尊重。還有像修飾詞,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時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聞不已」。今天打交道時要注意,問人父母不能說老爸怎麼樣,老頭怎麼樣,這是玩世不恭,得說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
(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場合,我們稱呼對方最應該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多採取敬語,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那麼反過來,當我們在向對方介紹自己或者稱呼自己的時候,又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有什麼講究呢?)
謙,是用在自己。是另一套詞語。像介紹到自己時,一定要用謙稱。自帝王開始都有。像《老子》說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夠。這是謙虛的說法。不穀,指的是稻穀的谷,當善講,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諸侯見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見到丈夫得叫小童。這都是謙稱。
(古代大臣,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特殊含義呢?)郭沫若把「臣」字說是眼睛豎起來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稱臣就是被俘。女子謙稱妾也是。謙稱是一種自我謙卑,壓低自己表示誠懇。最典型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封信,司馬自稱「仆」。甚至自己稱為「牛馬走」。這是一種低調。還有鄭板橋,喜歡畫畫,最佩服的是徐文長,好畫青藤,鄭板橋就曾拿四十金換一幅畫,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畫,自稱是「青藤門下走狗」。鄭板橋這樣做與稱「牛馬走」一樣,是謙稱。這是低調的自謙。像說父親得說家父,母親叫家母。弟弟得說成舍弟。兒子說成犬子。這是中國人獨特的謙稱。中國人講低調,含而不露。問對方姓得問貴姓,回答得說,免貴姓某。甚至還說小姓某。問大人不能問幾歲,得問春秋幾何或者是高壽,回答得用虛度五十,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方式。
(按照「自卑而敬人」的原則,敬詞往往用於稱呼對方,而謙詞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或者家人。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詞,哪些是謙詞而鬧出笑話。那麼,這些容易被曲解的詞都有哪些呢?)
一位老教授說,有學生鬧笑話,學生同學的父親去世了,同學去奔喪了,這位同學覺得情同手足了,得發唁電,一開頭說,「驚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誰的父親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親去世,發電給人家干什麼?給人家發的,就說不通了。也不能說是「我的家父」,這是你的,領回去就是了。
還有介紹配偶,現在生活中,介紹配偶的詞最亂。往往說,老婆,那口,我家裡的,太俗了。有說是夫人的。這是笑話的。我們去讀讀《禮記》,稱謂嚴格。天子配偶叫「後」,王後,太後。這是天子專用的。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要是稱夫人就是自大了。叫愛人行嗎?愛人是近代興起的稱呼。在漢字文化圈裡,愛人是情人。我們大陸稱自己的配偶為內人或者內子。這是古老農耕時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紹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實,女的稱男的叫「外子」。這是通行的。

(三)以情動容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求職還是參加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如何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多年從事禮儀研究工作,在他眼裡,舉止得體、服裝整潔都是表面的工作,在這些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它正是人們取勝的法寶。那麼這個法寶是什麼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將同您一起關注傳統文化,關注中華禮儀,為您帶來《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彭林說禮之《以情動容》。】
《禮記》裡面有一個《玉藻》,裡面說一個君子,在他平時生活的時候,他的體態非常舒緩,非常從容,可是突然通知他說有一個尊者,在哪裡等待要見你,這個君子聽到以後,馬上就整肅儀容,要調整自己的容貌,然後去見尊者,那麼下面的記載呢,非常精彩。他是從腳到頭三個字一句,「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庄」-《禮記-玉藻》。首先講腳,足容重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步履要穩重,要莊重,有些孩子給人的感覺輕輕佻,就是他的步伐是飄的,不是一步一個腳印,所以君子不重則不威,重首先立在足上。《禮記》裡面還提到在鄭重的場合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兩只腳要像車輪一樣,不離開地,這鞋子幾乎是擦著地朝前走。手容恭的意思是手要能體現你的恭敬,《弟子規》裡面講,就是說你跟人行禮的時候,古代相見要行拜禮。「拜恭敬,揖深園」-《弟子規》,作揖的時候要園要深,不能隨便的樣子,作揖要深園要恭敬,手的姿勢非常重要。
在拿東西的時候,《禮記》里規定的很清楚,在正式的場合要你拿禮品,或者接受一個禮品,那麼裡面叫奉者當心,接受人家送給我們的國禮,就不能隨便拿著也不能隨便拎著,一定要當心就是,心德位置。在古代如果是天子送你的東西,還要略高於心。走到哪裡一看很恭敬,這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那麼有的東西比較重就要提著,《禮記》規定手不能低於帶,低於帶,這東西就是擺在地上拖著走,叫提著當帶。現在我們的服務行業,窗口行業這個現象很普遍,不知道諸位遇到過沒有,我是遇到過,我到收銀台去交錢,完了以後,那個收銀的小姐,她把我的錢是朝外扔的,然後不理你了。
我看過轉播全國乒乓球比賽,女單決賽,那麼按照規定兩邊決賽運動員,首先要站在那裡,然後主持人介紹,今晚舉行的是什麼什麼比賽,參加決賽的是誰,那麼那位運動員出來很大家見面,結果那次那兩位運動員,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運動員,為國家爭了不少榮譽,確實球技很高。但是修養略有欠缺,兩個都隨便站著,沒有恭敬謙卑的樣子。
目容端的意思是眼光要端正,做人要正直包括你站立的時候,身體要正直,你的心是正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體現我們一個人,體現內在德行的器官,沒有比眼睛更好的了。內心正的人眼睛是正的是清澈的,內心不正的人眼睛是瞢的是渾的。所以考察一個人,看他怎麼說看他的眼睛,他不敢看你或偷偷看你,這就是人焉廋哉。跟人接觸的時候最討厭的是他的眼睛不看你,醫院就是一個例子,從頭到尾他的眼睛都不看你。不看人是對人一種輕視藐視。還有就是政府官員,我也知道晚上去找不好,打擾人家休息,但是沒辦法誰讓你是領導呢,領導在看電視,一會評論電視一會評論報紙,極為不尊重,我只好告辭了。這叫什麼「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有些領導和第一排的同志握手,和其他人說話,心不在焉走過場。我們的周總理對廚師和司機都很好,眼睛注視著你說話。
【從手到腳,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處處卻體現出人的修養和內涵。雖然這是幾千年前古人總結出來的禮數,但對今天的人同樣適用,那麼除了手和腳以外,《禮記》里對人的容貌還有什麼要求呢?】
口容止、就是在正式的場合不能發出古怪聲音,比如打噴嚏。我們現在的社會立他又出現了新的含義。我在學校講課也好,到外面單位講課也好,經常受不了的就是女同志愛吃零食,叫口香糖就是口容不止。聲容靜就是跟人說話聲音不要太大了,太大了就是噪音我們現在已經把噪音列為公害,有修養的人心很靜話不多,他的舉止很從容,我們有句諺語叫「寬廣的大和平靜,狹窄的小溪喧鬧。」我們去歐洲火車上地鐵里都非常安靜,有修養的人都不喧鬧,要不是安靜的坐著,要不就閉目養神。絕少有交談的,更沒有大聲說話的。頭容直,我們在學校里聽課各種姿勢都有,給人感覺精氣神不夠。氣容肅就是到一個大的場合,要絕對安靜的,就像屏住呼吸一樣。立容德就是在站立的時候,好想對方要送給你東西,你要恭敬接受的樣子。金庸就是個好例子,做的非常好。色容庄神色要庄嚴,不要嬉皮笑臉,如果你端莊了,就會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色。是不是我把這幾條都做的了,禮就算學好了呢?
【關於人行為舉止,從頭到腳在《禮記》里,都是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和要求,所以彭林教授認為,中國的禮是一個豐富細密的體系,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禮記》記錄了比較詳盡的禮儀規范,所以彭林教授認為,中國的禮有一個豐富而細密的體系,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把「禮」完善成熟。那麼是不是把這些都學好了,就把禮學到家了呢?】
這兩年微笑服務,幾乎被所以的單位認同了,但是怎麼微笑,微笑要真誠不能按露幾顆牙齒算。孔子非常討厭做虛禮的人,春秋時期社會很混亂,兒子把老子殺了,他也照樣舉行禮儀活動。
【 事實上,禮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模仿,又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所以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層次上下功夫,於是衍生出了人與人之間一些毫無內涵的虛禮,特別是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禮就更是表面的存在了。那麼在彭林教授眼裡,真正有內容的容貌禮應該有什麼樣的標准呢?】
《論語》裡面說「祭神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祭祀的時候,祭祀誰就好比這個人在。「孝子將祭祀,必有齊庄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 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 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 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 術省之。孝子之志也。」-《禮記。祭文》,我們中國人禮不是講的外面的儀,禮是內在德行的內涵,儀是德行的外在顯示。

㈤ 敬凈靜雅

    昨天,朋友發給我一個短視頻,是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的一個采訪,彭教授專就翹二郎腿這個問題做了批講。一是對當下的一些領導,我在工作中也遇到過,領導們那種氣勢磅礴,兩大臂一展,後背往沙發一靠,二郎腿一架,那架勢,可謂坐靠江山,天老大他老二的感覺!二是對媒體界主持人,他們的形象可是代表著主流,彭教授專就魯豫的坐姿和具體做法發表意見,直擊這種現象為:沒文化!魯豫那坐姿大家可能都熟悉,那可能是專門調教出來的一種禮儀坐姿,但彭老說了這個人最沒文化,我也有同感,為什麼呢?她做節目為了打造熒屏形象,設計這么個坐姿按說沒什麼不對,但就她節目中與嘉賓的互動依然是辮著二郎腿,只是抬抬手與那些白發蒼蒼的什麼設計師、科學教育界前輩握個手,就中國的禮節來說很不敬、也不雅!

      彭老把在公共場合的禮儀歸納為四個字「敬、凈、靜、雅」,我感覺這四個字通俗易懂,小孩子也能明白,在這方面我感覺我們對小學生的教育還都是有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到社會上,在這方面不如小學生啦!從小我們接受的是學習雷鋒、五講四美三熱愛,做好事不留名,講文明講禮貌……;現在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媽媽團們,說話大嗓門,到了超市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的搶購,一上公交立馬弱不禁風,國內國外都留下了非常印象!

        灌輸「敬、凈、靜、雅」這種禮儀知識,應該是從小學、大學、機關團體、特別是社區,應有一個普及教育宣傳!

㈥ 中國不管怎麼發展,都不能丟掉古代禮儀

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背後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忠、孝、仁、智、信等品德。

但不能否認,當下提到中國傳統禮儀有人會認為是封建、四舊,在不少人印象中,古代禮儀更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工具,特別是跪拜禮,總能刺激大眾神經。

3.很多人提到古代的禮儀認為是封建、復古,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說古代禮儀是封建、四舊、做古代人,其實是一種誤解,我們不可能回到周朝,回到過去。但一些禮儀文化,比如鄉射禮,只是被時間埋沒了,我們把它挖出來古為今用,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文明。把鄉射禮重新搬出來,不是回到周代,也不是做古人。

現在我們研究古代禮儀,就是要把原汁原味的東西做出來,研究哪些是核心元素,哪些東西可以不要,這樣可以做出一套適合現代人的新禮儀。

熱點內容
西安工程大學研究生專業 發布:2025-07-12 20:43:36 瀏覽:837
西南大學博士收費 發布:2025-07-12 20:04:48 瀏覽:559
大學招老師招聘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996
本科生刷抖音 發布:2025-07-12 19:47:21 瀏覽:842
河南工業大學博士待遇 發布:2025-07-12 19:40:28 瀏覽:861
江蘇大學拿快遞的時間段 發布:2025-07-12 19:06:20 瀏覽:261
大尾教授台灣大學 發布:2025-07-12 18:56:18 瀏覽:382
本科生畢業論文標准格式 發布:2025-07-12 18:51:05 瀏覽:40
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 發布:2025-07-12 18:43:00 瀏覽:129
大學生對武漢說 發布:2025-07-12 18:39:03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