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
㈠ 張志強的介紹
張志強,男抄,出生於1966年3月。教授,編輯出版學專業,南京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從事編輯出版學、文獻學、傳播社會學研究工作。先後在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文獻情報系(現名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
㈡ 漢語言文學大二女生 想考新聞傳播方面的研究生。
2006年12月7日至8日,來自大陸各主要新聞院系的負責人以及香港、英國、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共50餘人,匯聚復旦大學,針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了學術交流和討論。會議由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和新聞學院聯合舉辦,旨在全面總結並反思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基本狀況,並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討論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與未來規劃。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概況
二十多年來新聞傳播學教育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升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層次的教育,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截至2005年全國共有661個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其中新聞學209個,廣告學23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24個;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紹,在經過十輪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後,目前全國共有新聞與傳播學碩士點123個,其中新聞學60個、傳播學63個;博士點19個,其中新聞學10個、傳播學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另有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3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塗光晉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中心黃旦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胡正榮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張金海教授、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建偉教授根據此前的調研,分別就國內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情況做了專題報告。綜合各專題報告的統計,目前各專業師資情況如下表:
總體而言,各專業的師資狀況呈現出高職稱、高學歷和年輕化的特點;在研究方向設置及專業課程設置上,普遍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研究方向設置寬、窄不一,而且仍有擴展的趨勢。調查者認為,這種趨勢反映了學科建設的繁榮,但繁榮背後潛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科邊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學校將廣告學專業歸屬於新聞傳播學,但也有不少院校依託於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學科;編輯出版專業在不同院校分屬於出版編輯、出版發行、文藝學、新聞傳播學、紙漿造紙工程、圖書館學等;傳播學的學科定位與邊界不清也導致傳播學科專業特性不清、課程體系缺少規范以及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含混。
二、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建議與對策
1.關於優化學科結構
學科結構的調整是本次會議的熱點和焦點,引起了代表們的熱烈討論。一種意見認為目前新聞與傳播學下設兩個二級學科,整體結構偏小,建議通過修訂二、三級學科目錄、增設二級學科以調整結構、夯實中堅力量。這樣有利於進一步釐清學科邊界,回應其他學科的蠶食之勢,維護本學科的整體權益。胡正榮教授認為目前廣播電視專業與社會的互動進一步密切,學科發展態勢良好,已有幾年一級學科授權單位自主設置了廣播電視學博士招生方向,應當將其設置為二級學科,有利於學科內涵的建設。張金海教授、廈門大學黃星民教授等建議,將廣告學提升為二級學科,既將其專業歸屬明確到新聞與傳播學,也可為廣告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李建偉教授、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等則認為編輯出版專業晉升為二級學科條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則認為,在優化結構的同時更應關注學術品質和學理基礎的建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董天策教授指出,學科結構的調整應當以學科內涵和學術成就作為重要參照指標,應當著力提升學術品質和內涵。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吳飛教授認為,二級學科不宜設立太多,應當考慮這些學科的學理基礎。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方曉紅教授認為,結構調整需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如果將其他部分從傳播學中抽出設立二級學科,傳播學可能會被架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吳予敏教授指出,傳播學科本身具有跨學科性質,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既面臨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機遇;另一方面,媒體工業發展趨勢下,傳播手段的融合性也會越來越強,因此不能只考慮為單一媒體提供人才而增設二級學科,而應當立足於發展多元傳播學教育。
㈢ 南大編輯出版博士點很爛
不是每個好大學所有專業都強的,何況是新設的專業
㈣ 張志強的個人簡介
張志強,男,出生於1966年3月。教授,編輯出版學專業,南京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從事編輯出版學、文獻學、傳播社會學研究工作。先後在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文獻情報系(現名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 。
㈤ 張志強的故事
那天提到了張志強,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既然大家關心,我就說說他。這里我得先向志強道個歉,因為我知道他不太希望我把他的現狀和照片放到網上,但眾心難違,況且我也一直覺得應該把我知道的七連人故事講給大家,故此,得罪了!
志強的外號有些不雅,但直呼其名又顯生分,還是叫「老豬」來得親切自然,故此,再次得罪了!
老豬在七連的故事很多,似乎不必我來講,我現在只想說說離開七連後的一些事。
離開七連後,我與老豬交往並不算密切,但一直在相互關注著,只要有機會見面,總會有聊不完的話題。老豬的特點是「能侃」,因此每次聚會聊的時間都很長。
我還在哈爾濱當工人的時候,有一次老豬來哈辦事,好像是給連里買車床,就住在我家,那一晚,整整一宿,他的嘴似乎就沒停過,「害」得我從不困到困得不行,又從困得不行到越來越精神,第二天就這么「精神」著上班去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到上海出差,曾專程到老豬在浦東上鋼新村的家去看他,那時過江只有一條隧道,交通不便,因此只能留宿他家,不用說,又是一宿長談,我只記得,那晚他吸剩的煙頭在煙灰缸里堆得像座小山。前幾天到浦江看望黃世江,回程路過上海,我再一次專程上門拜訪。這次與以前有所不同,老豬已是重病之後,身體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但就是這樣,這次也聊了七個小時,回賓館時差一點沒趕上地鐵末班車。
那麼,長時間聊天都聊些什麼?這好像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老知青坐到一起,雖然也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但最集中的話題還是離不開下鄉、離不開知青、離不開七連。老豬腦子好,記憶力強,張嘴就能講出好多七連當年的故事,老黃「幫」他突破違紀案件的故事,就是最近這次聚會時告訴我的。老豬當年在七連屬於「領導階層」,與人產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也正是因為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路也常常與大家有所不同,他後來工作上能有些成績,與這種經歷不無關系。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當過什麼官,而是他的「道歉」。這個故事我已講過幾次,為了當年的「兔子事件」,老豬數次向趙靜嫻表示歉意,這個行動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給人印象至深,因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老豬之所以被稱為老豬,大概與他的身形外貌相關,上海人身材纖瘦者居多,虎背熊腰、所有「零件」都比別人大一號的少見,這種身形使他更像北方人。其實他的性格中也確實揉雜著不少北方人的因素。新世紀初,十來名在京七連人集體到上海遊玩,老豬親自駕車陪我們游覽周庄、蘇州。當我們船游周庄時,老豬和宋智慶等在岸上,待我們下船時,卻發現迎面排列著一排禮品裝周庄特產——送我們每人一份,我們過意不去,堅持付錢,他們堅辭不收,彼時情景,頗似北方人在飯館中搶著會鈔。
近些年來,老豬很少參加七連人的聚會活動,引來不少議論和猜測。對各種說法我無權表態,因為我確實不了解更多情況,但我確實知道的,是他前些年曾大病一場,到鬼門關前走了一圈,直到今天健康狀況仍然很不好,這應該是大家很少見到他的主要原因。從他自己講述的情況看,他得的應該是嚴重的心肌梗死。那天,老豬開車走在街上,突覺肩背疼痛,胳膊疼得抬不起來,胸悶氣短,冷汗直流。當時他頭腦還清醒,冷靜地把車停到路邊,離開自己的車招手叫計程車,的哥們見他臉色蒼白的樣子都不敢停車,直到一名好心的哥拉上了他。老豬要求的哥把自己送到最近的醫院,同時還打電話給單位的司機,說清自己開的車停放的位置,讓他去取。做完這一切,待醫生給他打上點滴之後,他便不省人事了。就在那一天,醫生連發了5份病危通知。做手術時,醫生選了一根最長的支架還不行,又加上一根才把血管撐開。就在去看他的那一天,我看到,他走個幾百米就開始顯得有些不支,顯然恢復得並不那麼理想。心臟病人身體勞頓和情緒波動都是大忌,因此老豬很少參加聚會應該得到理解。
老豬因為身體緣故不參加聚會,心卻從未離開七連人,半夜醒來再也睡不著時,便打開電腦,上網看《七連人》,因此,今日七連人的動向他都了解。近年七連人中發生的故事,在老豬的嘴裡,如數家珍,樁樁不陌生。說到高興處,你會發現老豬「笑聲依舊」、「神采依舊」。
在回京的車上,我給老豬發了個簡訊,除了辭行,還表示希望很快再聚。
老豬回復:「多年不見,仨倆時辰,匆匆一別,難說再見。」
我再回復:「匆匆一別,一定再見!」
此時老豬「詩興大發」,又發來四言四句:「你有諾許,我有盼倚,玉液瓊漿,君來開啟。」
我又略作修改發了回去:「我有諾許,君有盼倚,玉液瓊漿,等我開啟。」
老豬再次發回四言四句:「我已遲暮,君則網悠。欣然對樽,勝《將進酒》。」
這就是老豬。
㈥ 南大檔案學2012新換的參考書目《文獻學引論》張志強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在哪能買到啊
南大改教材了,我已經買了老版了。。。555555555我考研也是用這本書,不過我通過一個南大學姐買到的這本新版
㈦ 張志強的個人履歷
1984年8月至1990年7月在南通師范工作。1993年8月至今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工作。1994年9月任講師;1997年4月任副教授;2001年4月任教授;2006年3月遴選為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台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登大學國際亞洲研究所(IIAS)客座研究員等職。應邀出訪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系中國編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理事、中國圖書館學會編譯出版委員會委員、台灣淡江大學《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大陸地區主編、台灣南華大學華文出版趨勢研究中心顧問。
㈧ 張志強的故事是什麼
張志強,研究員,博士,人文地理學、情報學博士生導師,情報學博士後導師。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副館長,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館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環境學院地理系高級訪問學者(2001-2002年),從事生態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農業經濟與自然資源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2005年),從事生態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地球科學進展》(月刊)常務副主編,《天然氣地球科學》(雙月刊)常務副主編,《圖書與情報》(雙月刊)副主編,以及《科學觀察》(雙月刊)編委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學術秘書,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CNC-IGBP)常委,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委員會(CNC-IHDP)委員;甘肅省委甘肅省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甘肅省科技情報學會副理事長,甘肅省圖書館學會副會長;國際圖書館聯合會(IFLA)知識管理組常委。
㈨ 張志強的基本情況
先是主管科研來與研究生工作,2006年起源主管本科教學工作,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育碩士導師,翻譯碩士導師,河南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翻譯院系負責人聯席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終身會員,河南師范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河南師范大學翻譯碩士教育中心主任,國際刊物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批評(學)、翻譯教學、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賽珍珠研究; 研究興趣包括:英美文學、比較文學、英語教學、篇章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用學及普遍語言學)等。
2001,9—2002,6於華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師從博士生導師張春柏教授作訪問學者。2005年9月起在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師從我國著名翻譯研究學者、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呂俊教授攻讀翻譯學博士。2006-2007於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師從英國著名翻譯研究學者Mona Baker教授做訪學研究。
㈩ 張志強的個人簡介
張志強,1968年生,工學博士、出站博士後(師從中國隧道界泰斗關寶樹教授內)、西南交通容大學地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NCET-10-0667);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教育部創新團隊「大型及復雜交通隧道工程」核心成員,國家級重點學科橋梁與隧道工程中隧道及地下工程學科方向的學術骨幹。
長期從事「大型及復雜地下結構施工力學」以及「減災與防災工程」方面科研工作,在長大隧道軟弱圍岩災害控制理論以及大型跨江海隧道施工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以及創新性成果。主持、主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過省部級鑒定項目2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二等獎各1項;鐵路工程建總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江蘇、浙江、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在國內外核心雜志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50餘篇。目前已培養工學博士4名(其中含1名外國留學博士)、碩士48名(含3名工程碩士);在讀碩士研究生25名(含工程碩士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