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海南大學退休教授發表了什麼不當言論

海南大學退休教授發表了什麼不當言論

發布時間: 2025-07-15 09:40:41

A. 楊振寧簡介,個人資料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拓展資料: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說,「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麼都可以說。」,「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麼事都可與他辯論。」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朴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B. 海南大學退休教授工資

3000元-5000元。根據查詢海南大學官網顯示,海南大學退休教授月工資在3000元-5000元之間。海南大學,逗橡磨簡稱海大,坐落於海南省海口市,是教育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海南省人民政如旦府與財政部共山斗建高校,是海南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海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重點支持高校。

C.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的那個專業好

以下是我個人總結的: 一、學校的性質 1、學校的全稱:海南大學三亞學院 很多人包括三亞本地人都把我們學院叫做三亞學院,同學和老師們也把學校簡稱為三亞學院,這是公認的簡稱。所以網上的三亞學院實際是指海南大學三亞學院。 2、學校類型:獨立院校 也就是在一般省份的本科第三批次招生,簡稱三本。個別省份是二本類。2008級以前(不包括2008級)頒發母校學位證書(即海南大學學士學位證)。2008級(包括2008級)頒發海南大學三亞學院學士學位證。 3、性質:民辦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公辦民助。在我個人看來這其實沒有多大區別的。都是幾乎民辦性質的。三亞學院是由吉利集團李書福先生投資建設的。PS:另外與三亞學院資源共享的三亞理工職業學院也是李書福先生投資建設的。個人不喜歡李書福,說其是一個教育家,個人更願意稱其為一個圈地王。題外話,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二、學校的環境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位於海南省三亞市田獨鎮荔枝溝學院路落筆洞附近,所謂毗鄰人類文化遺址,純屬嚎頭,無一點實際意義。不過經年來三亞市一直大力發展教育,附近已經開始聚集一些大學了,比如瓊州學院、長江商學院三亞分校、三亞理工職業學院。三亞市希望把荔枝溝打造成教育園區。 很多人關心學校與海的問的問題。有一點很明確,學校不靠海,離海也不近。距離最近的三亞灣還有10幾公里的路程。不過學校校門口有條小河,有個小湖,校園里還有一座山,一個孔雀園,一句話:有山有水有孔雀吧。不過去海邊很方便,學院校門口有7路公交車可以直達海邊。 提到7路車不得不加兩句,7路車是三亞學院師生出門的必乘工具,只有這一趟公交。全程票價3元。分為東環和西環,可能新生要花一點時間去熟悉這東環和西環。不過不管你做那一趟,都能坐回學校。 三、學校的規模 如果說學校的規模,海南大學三亞學院近3000畝的校園應該算獨立學院中前幾名吧。到2008年9月,已形成在校生12000餘人,教職工1100餘人的辦學規模。2009年計劃面向全國招收近5000名計劃內本科生。 學院總佔地面積3000畝,至2008年9月已完成建設2000畝,建成校舍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其中行政實驗樓5座,教學樓14座,學生公寓38座,食堂5座,學術交流中心1座,藝術中心1座,圖書館1座,標准游泳池2座,高爾夫練習場1座,現代體育場2座以及籃排網球場若乾片等系列現代化教學、生活設施,可容納近1.5萬名學生學習、生活,未來2-3年內,學院3000畝土地的校園將全部建成,總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可容納在校生2萬多人。 另外要注意學校裡面有網吧一座,在東區超市二樓。大一新生剛來校如果想上網的話可以去。早上8點到中午12點是2元一小時,中午12點到晚上12點是3元一小時,液晶的,條件還不錯,就是有點貴。 學院官方網站上有9個分院,其實實際只有8個分院,其中國際教育分院是名存實亡的。人數最多的分院是經濟管理分院,旅遊分院報考最熱名。其他的一些數據信息不提也罷,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四、師資 很多人關心師資這個問題,其實我也一直很關心。學校官網上那些數據可信可不信,因為在實際中教我們課的年輕老師多,很多剛剛研究生畢業的。所以師資我個人認為有待加強。但是學校的特聘教授很多,而且很多很著名,偶爾會來學校開開講座。我喜歡這個。所謂學校的311人才培養模式,什麼育人理念可信不可信。實際操作中有待加強。 五、學習生活氛圍 學校的學習氛圍還是有待加強,學校也在一直努力,這個我們可以看出來。總體來說,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愛學習的特別刻苦努力,而不學習的則幾乎不去上課,當然這是少部分人。大部分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愛學習的。 大一新生可攜帶電腦,網費是25元一月,網速不咋的。也不能玩游戲,可以說是戒網的最佳選擇吧,不可以獨立拉寬頻,只能用校園網。三亞學院的校園網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不斷網,星期天12點斷網,平時11點斷網,早上7點開網。 學校的社團比較多,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社團都發展的不久也不成熟。學院有完善的學生會組織,總院有學生會,各分院也有學生會。每年軍訓將會招新。有條件的可以去試一下。加入學生會是鍛煉你個人和發展你自己的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但是大一的時候會比較累一點,乾的活可能比別人多點。以後就會好一點。 學校圖書館的書還算一般般吧,期刊報紙更新的不是很快。自習室的座位很難佔到。 六、安全問題 說實話,我們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學校周圍是紅花村和落筆村等黎族人居住區。就素質而言,確實不怎樣,偷盜搶的事情也常有發生。我只能說校園裡面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學校的保安也很多。但是校外周圍不敢說。總之沒事還是少去周圍那麼村落。校園裡面的電瓶車也出國兩次車禍,撞了同學。而且一個確實比較嚴重。校園裡面坡路較多,有些電瓶車司機素質不行,開車就跟飛一樣。另外報紙上也有過報道,就是某班在外野炊被搶了幾個同學。這些都是黑暗面,我也是就事論事。別無他意。校園裡面偷盜事件是有但是非常少。其他的話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補充: 從05年的畢業情況來看 藝術 和旅業的就業情況最好了 其他的那些虛擬的數字你愛信就信 現實就是這樣的!!

D. 海南大學聘請了一位月工資1萬元的教授,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沒有收入超過2000元的部分,應按照20%的稅

10000-2000=8000
8000元為應交稅所得額,適用個稅率為20%,計算:8000*0.2-375=1225元。

E. 誰知道「楊振寧」的資料

楊振寧(1922,10.1~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生於安徽省合肥市。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系。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發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03年10月因病過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翁帆(離異)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主要成就

主要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恆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振寧-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 宇稱不守恆理論: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並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後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 楊—米爾斯理論: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准模型的基礎理論。

榮譽

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個人經歷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於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後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於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並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於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於新近對台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後,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後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麼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後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後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於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楊振寧紮根於數學,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形而上學的游戲。40年代後期他剛去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時曾打算成為實驗物理學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實驗室的同事們開玩笑道:「哪裡出爆,那裡就有楊振寧。」

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對於物理學家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它既適用於以重力為主的極大王國,又適用於由量子所主宰的極小王國。物理學家在70年代已經在這方面獲得進展。他們提出一個稱為標准模型的理論。可是標准模型並沒有將重力考慮在內。

目前,弦線理論可能可以克服這個缺點。這個理論經過修改後要求十或十一維時——空,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四維時空,即時間這一維加上立體幾何的三維。弦線理論提出來已經20多年,它在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很流行。可是楊振寧在晚年時是不同意這個理論的。楊振寧懷疑弦線理論或其派生的理論是否能將所有客觀存在的現實都放進一個簡潔的包裝中。

楊振寧說:「弦線理論並沒有得到實驗證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問題部分地在於,為探索弦線的影響,需要極高的能量,更強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寫出一個可以工作的理論,並從事十維計算也是一個問題。

楊振寧提出物理學正經歷一個過渡期。不斷地尋找更快更小的計算機晶片等的應用研究,將會比基礎研究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他說:「很清楚,在未來的30到50年中,人們將更注意物理學的應用。其理由並不是因為所有的基本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是因為更深入地探索物質的基本結構變得愈來愈貴。」他又說,2005年國會決定中止建造超導超級對撞機是一個信號,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經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超導超級對撞機是要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造的一個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徑將達54哩。

楊振寧預言,計算機工業的實際需求將會推動界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物理學的發展,他承認許多分析家們早已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就像剛剛過去的20世紀被稱為物理學的世紀一樣。是什麼環境使楊振寧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學中起重要作用呢�聽他自己說,在他的成功中,運氣和抱負同樣重要。

楊振寧早年處於一個更像是中世紀的而不是現代的社會。他得益於幸運的家庭環境以及和同事與學者們的聯系。這些為他進入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鋪平了道路。反過來,他正通過不斷努力在亞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為回報。

楊振寧生長在中國中部一個圍有城牆的城市——合肥。當時,這個城市的街道是沒有路面的,城門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車開來時無法通過。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於閉塞,楊振寧直到6歲才第一次看見香蕉。

楊振寧的祖父親是當地中學的數學教師。他通過了一次獎學金考試,得以出國,去芝加哥大學讀書,回國後在廈門大學教書,以後去了北京清華大學。

楊振寧本人追隨他父親走上了學術道路。他說:「我很幸運,上百萬和我同齡的人不是餓死就是面對軍閥混戰。」他住在北平一個學術性的社區內,沉浸在一個重視研究、重視知識的社區中。他的父親很快就發現兒子有數學天才,可是並沒有直接教他數學。楊振寧說:「父親的哲學是『不要著急』。」在談天時他偶爾會向兒子提出數學難題。可是父親也認識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楊振寧念完中學初一時,父親請了一位同事來教他中國古文。經過兩個夏天的緊張學習,年輕的楊振寧能背誦孔子的門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楊振寧的祖父被迫離開北平,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楊振寧的父親繼續走好運。幾十年後年輕的楊振寧也進了這所大學,受教於一些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他們之中有些以後去了美國,其中包括陳省身。陳省身現在已經從伯克萊加州大學退休,許多人都認為他是現在活著的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

在昆明時,楊振寧開始提高他的英文。他決定不用字典來念英文小說。他選的第一本小說是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這部小說里有和大海有關的俚語,因而很難念。他花了一個星期,念完了這本書,接著念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熟讀這兩本書以後,楊振寧說:「以後就容易了。」

楊振寧還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對美國初期的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很崇敬,富蘭克林的自傳激勵了楊振寧。去美國後他取名為富蘭克,並將第一個孩子的英文名字取為富蘭克林。

1945年楊振寧的父親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了楊振寧的父親,可是他要拜才華橫溢的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為師,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學並在以後被稱為氫彈之父的泰勒的指導下寫了博士論文。論文寫好後只有4頁。泰勒說服楊振寧,無論如何,一篇博士論文只有4頁總是太短了,要他加長。他照辦了,加到了23頁。在物理學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後,他又轉向遠東。楊振寧將把他的文稿與信件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而不是給石溪紐約州立大學。他是中文大學的訪問教授。楊振寧也沒有排除他搬回中國的可能性,因為回去後他和與他結婚已50年的妻子杜致禮會得到更好的照顧。�新近,致禮在石溪州立大學的醫院動了三次腫瘤手術,結果良好。 楊振寧在長島還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遠離他的三位已經成年的孩子身邊。他們三位都已得到科學方面的學位。楊振寧說:「他們是美國人。他們接觸的中國文化很少。」長子光諾畢業於密西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在是紐約州西徹斯特縣的一位財務顧問。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學博士,住在紐約城,為J.P.Marg財務公司分析化學工業。女兒又禮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縣的一位醫生。

楊振寧在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們在美國過得很不錯。在這里我們有許多朋友。我們在兩個社會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為他的退休舉行的學術討論會結束時,楊振寧談到他在60歲時的一個「偉大和意義深遠的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紀的一位中國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0世紀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楊振寧父親的朋友�譯者註:朱自清 ,把這兩行詩句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在歷經一生對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後,楊振寧認為這一改造更精確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楊振寧在昆明的讀書生活

高二學歷的第八號考生

1938年夏,鑒於輾轉流離到抗戰大後方的中學生非常之多,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一項措施:所有學生,不需文憑,可按同等學歷報考大學。得此消息,隨任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的父親楊武之遷至昆明的楊振寧,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以高二學歷早早地報名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國立各院校昆明招生委員會辦事處發給楊振寧的准考證為「統昆字第0008」,試場為「第壹試場」,座位為「第捌號」。

楊振寧一家從1938年春到昆後,最先住在西南聯大、雲南大學間的文化巷11號。這條小巷原先是昆明北城腳偏僻荒涼、蕁麻叢生之地,也叫作蕁麻巷。隨著聯大教職工的陸續遷入,巷內除楊家外,還有物理學系教授趙忠堯和霍秉權分別住進19號、43號,化學系教授劉雲浦住進41號,其他學校如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費孝通等也先後入住該巷,小巷頓時熱鬧起來,並成為聯大等校師生進出城內的主要通道,因而改名文化巷。

大學考試那天,楊振寧天還不亮就起了床,迅速地吃了幾口飯,就精神抖擻地走進考場。這時候,考場上只來了寥寥幾位同學。楊振寧穿著整潔的學生裝,高高興興地領了准考證,貼上路過漢口時所照的照片,准考證上寫著「統昆字第0008號考生業經審查合格,准予在昆明應考本科壹年級」。由於他平時讀書認真,苦學不輟,幾天之後,便以出色的成績,被大學錄取了。

只有高二學歷的楊振寧能夠考取當時的最高學府———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確實讓人感到高興和意外,但這反過來說明楊武之家教有方。關於這一點,楊振寧2000年4月6日在南京作題為《中國文化與科學》的演講時說:「我發現我在許多方面是很幸運的。首先,我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我在一個學術氣氛很濃的清華園里長大;另一方面,我很小就發現數學對我很容易……」

群英薈萃

中學時代的楊振寧聰明而早慧,數學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長大了要爭取得諾貝爾獎!」從心底里盼望兒子有出息的楊武之,十分清楚諾貝爾獎的份量。他鼓勵兒子說:「好好學吧!」沒想到,這個玩笑,在西南聯大一傳十、十傳百地傳了開來,人們戲言:「楊武之的兒子數學很好,為什麼不子從父業攻讀數學而學物理?哦,因為數學沒有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高中時只讀過化學而沒有讀過物理,所以他報考聯大時考的是化學系。可1938年11月底入學後,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更有興趣,又轉到了物理學系。聯大1938年入校的新生里,16歲的楊振寧,是同學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此時的西南聯大,學生宿舍是土牆茅草房或土牆鐵皮房,教室是鐵皮頂的房子,下雨時會叮叮咚咚響個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沒過多久就變得七坑八窪。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會被吹掉下來。聽課坐的是在椅子右邊安上一塊形似火腿卻只能放一本書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師生們苦中作樂,幽默地稱吃的摻帶穀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飯是「八寶飯」,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腳踏實地」,前後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絕後」。

西南聯大在學制和課程編制上,採取「學分制」為主體的「共同必修課」和「選修課」三者結合的制度。大學本科四年,必須學滿130—140個學分(各系不完全一樣),經考試合格(任何一科都不準補考)才能畢業,因而不少學生考取聯大卻讀不到畢業。在聯大接受過教育的8000餘人中,正式畢業生只有2522人(休學、參軍者不計在內)。到1942年7月畢業時,聯大物理學系最終完成學業者只有9人。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後,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這棟宿舍是年久失修的二層小樓。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於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不過,楊振寧在讀時的物理學系和物理學部,教授們雖想方設法辦起了普通物理、電學、光學、無線電、近代物理等5個實驗室,但由於缺乏儀器,實驗不足,研究工作只好偏重於理論方面,教師們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限於理論上的探討。

1944年7月,清華研究院第十屆6位研究生畢業。此時,獲理學碩士學位的楊振寧才21歲,也是6位畢業生中年齡最小的。

楊振寧在聯大短短的6年,卻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楊振寧於《讀書教學四十年》中回憶說:「我在聯大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後來兩年念研究院的時候,漸漸地能欣賞一些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是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學里的愛憎主要是在該大學度過的6年時間里(1938—1944)培養起來的。」

楊門長子

楊振寧考入聯大後,全家七口僅靠父親一人掙工資養家糊口,生活過得十分艱難。1939年9月28日,日本飛機首次轟炸昆明。其後至1941年底,聯大師生和其他昆明人一樣,在「疲勞轟炸」下三天兩頭就要跑警報,有時一天要跑兩次。1940年9月30日,日機又來轟炸昆明,楊家在小東角城租賃的房屋正中一彈,被炸得徒有四壁,全家少得可憐的家當頃刻之間化為灰燼。萬幸的是,家人此時都躲進了防空洞,才免除了災禍。可這次轟炸,對楊家的生活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翻挖半天,才從廢墟里挖出幾本壓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書,他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其後,為躲避日機轟炸,他們全家搬到昆明西北郊十餘公里外的龍院村惠家大院居住,且一住3年。惠家大院分前院和後院,前院租給聯大的教授居住,後院惠家自己的人住。吳有訓、楊武之、趙忠堯三家住在惠家大院一進大門左邊順門而建的房屋裡。此屋為兩層小樓,吳有訓家住樓下,楊武之、趙忠堯兩家住樓上,趙家樓下是廚房。楊、趙兩家的住室間有一窄窄的過道,過道的地板上開有一個洞口,自此通過樓梯可到樓下。

在龍院村,楊振寧留下了不少令人難忘的故事。作為楊家長子,他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裡看一次電影。楊振寧周末從聯大回到龍院村,住在村裡的聯大教授吳有訓的孩子吳惕生、吳希如、吳再生、吳湘如,趙忠堯的女兒趙維志,余瑞璜的女兒余志華、余裴華等,都喜歡聚集到楊家來,聽楊振寧講英譯的故事金銀島、最後的摩西根等。更有趣的是,楊振寧還同清華園里的玩伴、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之子熊秉明合作,熊秉明畫連環畫,楊振寧在舊餅干筒圓口上裝一個放大鏡,筒內安裝一隻燈泡,讓連環畫從放大鏡前抽過,於牆上形成移動的人物,製成遭到飛機轟炸的「身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等土電影,給難得有機會看電影的孩子們開開眼界。

國破家亡,聯大師生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為解決生活困難,不少人都到外面兼差。楊振寧也兼過差。那是1945年春,楊振寧給在昆的部分美軍官兵教中文,每周教3小時,賺了好幾百美金貼補家用,以盡長子之責。

F.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怎麼樣啊

學院的自然環境 硬體設施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民辦院校里 沒有第二個學校可以和三亞學院的硬體設施相比的。自然環境更是得天獨厚的,號稱中國熱帶唯一一所本科大學,可惜是三本。

學校的佔地面積據學校介紹是三千畝,學校太大也沒有算過。今年又新修了好幾棟教學樓和一批宿舍樓 就是所謂的南區。加上已經建好的東區 北區 北區的二期也被學校的學生稱之為西區 一共四個區。北區配套設施剛剛完善,校醫院也在北區,商業街剛剛建好開業,學校還是缺個大點的圖書館,估計這一兩年之內會建起來,現在的圖書館太小了···· 東區的歷史最久,各種設施最完善,學校的院辦的行政機構都在東區,各個分院的辦公室分別在東北南三個區,今年學校按照分院劃分各個校區,新的劃分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社發分院和旅遊分院在東區,人文和法政分院在北區,理工在西區,管理分院好像在南區,其他的就不清楚了。據學弟告訴我,學校今年給每個教室都增加了空調,每人多收了兩千還是三千塊的電費還是什麼和空調有關的費用,(還好我畢業的早,不然又要多出錢了)學校走完一圈大概需要你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在學校的迎賓大道旁,你會看到所謂崖台山,我們更喜歡稱它為「炮山」,「炮山」腳下,有個音樂吧,對面就是學校的雜草地中建立的高爾夫球場的發球區,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完整修建好高爾夫球場。

師資力量還行吧,學術界的名家大師,會在入學 第一年給剛入新生做很多講座,然後掛個名 做個客座或者名譽教授,很多教授學者已經掛名了。有很多退休的老教授會給學生上課,基本上以年輕教師為主,我們那時很多專業課的老師都是剛剛畢業的碩士(現在也是),而且老師的跳槽呂很高。以社發分院為例,四年來,社會專業僅有的四名專業課老師,在第二年,就跳槽三名,一個老師一學期基本上要帶四到五門課,更神奇的是,有個行政管理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一個人帶三個年紀的八門課。不過學校最近這幾年檔次提高不少,今年社會學專業好像有個台灣博士在教,法學專業從去年開始有個澳大利亞的海歸,外語分院不知道從哪裡弄來幾個外國人當外教,貌似高爾夫專業也有外教,不知道轉業不專業,但是任課教師的數量低於基本配置,教師人數基本上剛剛夠用。值得肯定的是,好老師還是很多的,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不是很好,不過行政隊伍很穩定,行政老師跳槽率遠低於任課老師。

學校的學風不是很好,大概和全國其他民辦大學一樣的浮躁,不過學校一直在改善學風建設,管理制度是越來越嚴了,(這個錢也是越收越多了),強制性的早晚自習,加強上課點名。學校的教學課程基本上以壓縮為主,為了節約教學成本,拚命的減少課時,我們大三四的時候一門課,八個課時就講完了。很多課程壓縮課時,是別的大學教學課時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課時來講。這個很考驗你的自學能力,如果想提高你的自學能力三亞學院是個不錯的地方。大概每周一到周五,加起來最少有兩天的休息,然後從大一到大四開始遞增,每周的休息時間會越來越多。

不知道,學校會有什麼樣子的新變化,可以確認的是,「3+1」所謂教育理念是不會變的 三亞學校是作為吉利集團的教育產業存在的。今年學校的新樓是修起來了,管理制度和學風建設在不斷的完善和加強,作為提高和促進產業發展,提高收入的需要。總能看到來三亞度假的學者 名人 領導「特意」來學校視察指導,和外國的大學談合作辦學。但是老師的數量還是缺著的,課時永遠是壓縮的,教學質量提高是緩慢的,三亞的天還是一樣的熱。

G.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怎麼樣啊急需!

我是三亞學院06級的·剛畢業·呵呵 跟你說下三亞學院吧··是屬於三本院校,現在學校的硬體設施都很好·師資方面就有待進一步成長與改進,讀了四年,感覺學校還是有很多有才氣的,會耐心教學生的。還有一些事退休的有名的老教授在三亞度假,順便在此教學的。這些你可以考慮下。
至於學校的環境是非常好的,綠樹成蔭(算吧,反正三亞的植被是長的很快的),空氣好·很適合研讀加談戀愛。開個玩笑··呵呵
學院離市區比較遠·而且至於一輛不怎麼准時的7路公交,出行不太方便。不過這個以後都會慢慢改善的。三亞的物價很高,典型的工資低,消費高。
然後還有什麼呢··
海南現在是國際旅遊島所以來三亞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在海南發展還是不錯的·

H. 海南大學2021年教授退休名單

王小妮,駱清銘,董勤喜等等。
海南大學(海大,HainanUniversity),於1958年始建,坐落於海南省海口市,是海南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財政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1949年8月中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海大立案。1950年4月,海南島解放,隨即私立海大撤銷,在原址上建起了南方大學海南分校。1952年南方大學撤銷。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熱點內容
大學生活感受1000字 發布:2025-07-15 14:14:42 瀏覽:777
大學生了沒小白 發布:2025-07-15 14:07:18 瀏覽:313
清華大學復試名單哪裡查 發布:2025-07-15 14:00:16 瀏覽:792
手工藝製作大學專業 發布:2025-07-15 13:57:49 瀏覽:498
人民網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 發布:2025-07-15 13:57:40 瀏覽:562
大學生鏈模式 發布:2025-07-15 13:52:25 瀏覽:285
大學生買票有優惠嗎 發布:2025-07-15 13:51:19 瀏覽:364
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 發布:2025-07-15 13:43:35 瀏覽:10
復旦大學2016開學時間 發布:2025-07-15 13:42:36 瀏覽:748
大學生薑羽 發布:2025-07-15 13:42:20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