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學教授自殺
⑴ 高崇熙的人物簡介
高崇熙(1901—1952),字仲明,祖籍河北省雄縣。
1901年9月14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高崇熙父母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刻苦攻讀自然科學,立志振興國家民族。1919年,高崇熙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2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學習,在倫赫(V.Lenher)教授指導下,於1926年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 他的主要學術成就在分析化學和稀有元素化學方面,尤其對含硒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的測定頗有造詣。在治學思想上,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作為一個化學家,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熟練的實驗技能,才能為應用打好基礎」。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發表論文多篇,就顯示了他精湛的實驗技巧。
高崇熙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對Se2Cl2的研究。自貝采里烏斯(J.J.Berzelius)於1818年由硒、氯兩元素直接合成Se2Cl2後,經過6次改進,都認為產物遇水分解而不得與水接觸。
1925年,高崇熙先後用8種新方法試驗,證明Se2Cl2可在含70%水的體系中制備出來。他最後提出的制備步驟是:將1摩爾SeO2,溶於含6摩爾HCl的濃鹽酸(含21摩爾水)中,再加入3摩爾Se,於是生成2摩爾Se2Cl2,餘下2摩爾HCl形成2摩爾水,後者共有23摩爾。然後滴加濃H2SO4至驅凈HCl,此時溶液變熱,冷卻時一層紅棕色的Se2Cl2浮出。分離後經濃H2SO4洗滌,可得純的Se2Cl2,產率為90%。這一結果得到無機化學界的稱贊。他用同樣的方法製得了Se2Br2;他測定了Se2Cl2的物理性質,並改進了硒酸和一些硒酸鹽的制備方法。高崇熙還曾研究了兩種對Se和Te的定量分離方法:一是改進了戴弗斯希摩斯法(1884),即於鹽酸溶液中用SO2處理,而使Se沉澱出來,然後用鹽酸肼沉澱Te。另一方法是在鹽酸、酒石酸或檸檬酸介質中,用鹽酸羥基胺作為分離劑。他還研究了從含10%HCl的水溶液中萃取HAuCl4,指出最好使用乙酸乙酯。此法可以定量地除去Na,K,Mg,Ca,Sr,Ba,Cr,Mn,Fe,Co,Ni,Cu,Zn,Cd,Hg,Sn,Pb,Sb,Bi的氯化物及H3AsO4。1926年,高崇熙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為了將自己的學識獻給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毅然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此時清華剛由單純的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大學,高崇熙被聘為新成立的化學系教授,擔任無機化學、定量分析化學等課程。
1928年又接任系主任的職務。為辦好清華化學系,他邀請當時國內著名的化學家張子高(主講普通化學和定性分析化學)、薩本鐵(主講有機化學)、黃子卿(主講物理化學)等3人到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他們和後來應聘的李運華等人一起為清華大學化學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說:「我自己雖是一個化學家,但決不是全才,所以各門主要課程都要請專家來教,這樣才能博採眾家之長,不存門戶之見。」當時國際上地球化學和生物化學已經在發展,他以未能聘到這方面的有關專家來校授課為憾。
30年代初,清華大學籌建化學館,高崇熙為之傾注全部心血,經常廢寢忘食。從設計、施工到安裝電氣、上下水、煤氣發生罐及管道、通風系統等,他都親自參加。對工程質量認真進行監督、檢查和驗收。樓體力求堅固、結構合理,以保證適合各種實驗之用;而樓外的裝飾,則力求節約。工程不到兩年建成,為教學和科學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30年代初期,高崇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開展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諾伊斯(A.A.N0yes)和布雷(W.C.Bray)在1927年出版的《稀有元素系統定性分析》一書中,缺少1925年諾達克(W.Noddack)等發現的錸。高崇熙通過過篩試驗,找到Re出現於Tc-Cu組,它存在於Ir-Rh沉澱後的濾液中,並對第72步操作作了修正。當試樣中有100,10,1,0.1毫克KReO4存在時,檢出量分別為90,7.4,0.6,0.1毫克。經詳細研究,可排除其他元素Pb、Bi、Cu、Cd、Tc、Mo、Ir、Rh的干擾,結果增加了第79步操作,即錸的檢出。第80步操作是錸的鑒定,鑒定系用雙錐正交晶體RbReO4顯微法。此外,他還研究了對甲基水楊醛肟作為銅的鑒定劑。
高崇熙於二、三十年代在無機化學領域中所做的上述研究工作,對中國無機化學的研究事業起到了開拓作用。
高崇熙在有機化學領域內的工作,其一是對有機合成的研究,涉及庚烷、C5—C10醇及C5—C10酸乙酯、苯甲醛、癸酸、腈類、丙二酸酯、苯乙酸酯、芳香醯胺、大麻子油的綜合利用,以及乙醛酸的衍生物於霍普金斯-科爾反應中的應用等。其次是對有機分析的研究,他創建了採用鄰溴代苯甲醯肼、間溴代苯甲醯肼、對溴代苯甲醯肼、間甲苯基胺基脲作為醛類及酮類的鑒定劑;採用二甲二氫雷鎖辛作為醛類及醇類的鑒定劑,採用間硝基甲醯異硫氰酸酯和對溴代苯甲基疊氮作為胺類的鑒定劑。
高崇熙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主張科學為生產服務,立志振興我國的科學技術。如在30年代,他從大麻子油合成有機產品的研究中,就已經考慮了中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在從事中國出產的稀土礦石分離稀土化合物的研究時,用分級結晶法做了大量的實驗,制備出大批稀土化合物樣品。遺憾的是這些樣品在抗日戰爭撤退轉運途中,遭受日軍飛機轟炸而全部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經濟和科學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多品種、大批量的化學試劑,高崇熙根據他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進行自製試劑所積累的經驗,決心為盡快改變中國化學試劑生產的落後面貌,實現中國化學試劑生產工業化貢獻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積極倡議成立專門的研究所,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在他主持下,北京新華試劑研究所籌建成功。當時,只有12名職工,他們利用10間平房,因陋就簡生產硫酸、硝酸、鹽酸、草酸、苯、甲苯等50餘種化學試劑,不僅滿足了建國初期對化學試劑的需求,也培養了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後來新華試劑研究所不斷發展,1953年改名為北京試劑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北京化工廠,成為我國最大的化學試劑生產企業。
高崇熙在1949年前後,還從事過硬質玻璃的研製,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為北京玻璃廠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基礎,進而實現了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國產化,結束了我國完全依賴進口外國硬質玻璃化學實驗儀器的歷史。
高崇熙在我國化學試劑生產和硬質玻璃生產方面所做的貢獻,對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高崇熙一生,發表重要論文30餘篇。他的學術生涯與清華大學化學系的建立和發展密切相關。他在清華大學從教25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清華回到北平,擔任化學系主任。當時,除圖書雜志全部南遷運回損失較小外,其他化學儀器、葯品被洗劫一空,實驗室設施慘遭破壞。為使清華化學系重建,他付出巨大辛勞,終於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為全系師生創造了一個較為滿意的教學環境,治癒了戰爭創傷。他在清華教學期間,擔任定量分析化學、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無機制備、有機合成等課程。他講課生動,內容豐富,採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同學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他還十分重視實驗課教學,要求非常嚴格。這對培養學生掌握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效果卓著。他為中國培養和造就了許多優秀的化學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我國化學、化工界的學術帶頭人,如張大煜、雷興翰、張青蓮、蘇國楨等人,他們均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又如台灣學者錢思亮、美籍華裔化學家馬祖聖、孫承爵等也是他的學生。
高崇熙治學嚴謹,好學不倦,學識淵博,特別重視實踐,大部分時間在化學實驗室度過。
正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他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候,高崇熙先生在所謂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橫遭批判,1952年2月12日在北京服用氰酸自殺身亡,享年僅僅51歲!
四年之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領導制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時,大家才想起高崇熙來,北京大學教授傅鷹說:「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國的無機化學便失掉了識途老馬。現在我們在定科學規劃的時候,便深感這一門學科帶路無人。」
⑵ 自殺女研究生楊元元:她的路為何越走越窄
在自縊於宿舍之前,一向以堅強示人的楊元元最後感慨:知識為什麼沒有改變她的命運?
她幼年喪父,家庭貧困,考入名牌大學卻從未找到合適的工作;
她30歲了還沒有一次完整的戀愛,至死與母親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盡管她篤信「人不可以被打敗」,但在這個單一崇拜「成功」的時代里,她是一個標準的「失敗者」。
她一生奮斗卻無法為自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絲容身之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元元之死,並非她一個人的悲劇。
30歲的上海海事大學特困生楊元元死了——她用兩條毛巾自縊於宿舍盥洗室內。此前,她想帶著生活無著的母親一起住在宿舍,但學校拒絕了這一要求。她無力另租房屋,母親因此在冰冷的學校禮堂台階上睡了一晚。
11月24日晚,一個言辭尖刻的宿管員再一次挑戰她微薄的尊嚴——驅趕其母親並威脅讓她「拿不到畢業證」,她感到羞辱和憤怒,但奇怪地保持了沉默。
沒有人意識到這是一次警告。兩天後,這個終其一生試圖通過克制和倔強來保持內心高貴並努力改變自身命運的人,終於在長期的貧困、冷漠、無助和自責中不堪重負,以極其痛苦的坐姿自縊於宿舍的盥洗室。
她的宿舍需年繳費1300元,比走廊另一側的房間便宜200元——因為背陰,見不到多少陽光。
種種跡象表明,進入上海海事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兩個月,是楊元元多舛與吊詭人生的一次迴光返照。在這里,被命運脅迫的她完成了人生僅有的兩次自決——不斷讀書以求改變命運,卻最終屈服並結束生命。
從未放棄奮斗的自殺者
「她從未放棄過奮斗,卻在曙光將現時謎一樣退場了。」
2009年11月26日上午,海商法研究生楊元元不選擇自殺的話,她的任務將是上午8點半在班上出演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女主角。
但直至近9點,同學等來了壞消息。楊元元被發現自縊於宿舍盥洗室內,場景恐怖:楊背對洗手盆呈坐姿,一條枕巾和一條毛巾首尾相接綁在洗手盆的水龍頭上,繞過她的脖子並深陷皮肉中。她的腿微屈伸著,支撐著懸空的身體。
驚慌失措的發現者們用小刀割斷了毛巾。首先趕到現場的是海大保衛科的陳亮,他把楊元元抱到地板上平躺,進行心肺復甦。此時她已摸不到脈搏,泡沫從嘴角冒出來。兩分鍾後,陳亮用筷子把楊緊閉的牙關撬開,發現舌頭呈耷著,並且發烏。「看是救不過來了。」陳說。
一些膽小的同學哭了起來。此時,楊元元的母親望瑞玲,正被學生拉到對面房間,哭喊著女兒的名字——從女兒本科起,她們就形影不離地生活了8年,兩個月前,女兒帶著她來這里繼續求學。
送到醫院後,楊元元的心電圖已是一條直線,隨即被宣布死亡,時間是上午10時。
沉默寡言的楊元元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方式帶來轟動。海事大學隨即發布了官方聲明,稱已盡了一切能力幫助楊氏母女,急救和善後工作也是規范和人道的。
但望瑞玲和親屬的描述卻截然相反,她們堅信是學校持續地、不留情面地驅趕楊母,才讓楊元元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鎖,走上絕路。此外,校方人員救助不力也是製造悲劇的根源。
這絕不是命運和這個女子開的唯一一次玩笑。在短暫的30年時間里,楊元元在現實的夾縫中所表現出的「堅強」和「要強」同樣突出——成長於單親家庭,自立完成學業,4次考研失敗,度過了長達8年毫無成就感的不堪歲月,沉重的家負,帶著母親走到一個尷尬的年齡,甚至在自殺的前一天,她還擔心朱麗葉演得丟 人現眼,排練到深夜。「她從未放棄過奮斗,卻在曙光將現時謎一樣退場了。」一位生前好友這樣總結楊元元的一生。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在大學過去將近一半的時候,她對當初的理想念念不忘,便開始自學法律課程,並醞釀考法學研究生。
湖北枝江,一個封閉的小縣城。楊元元在這里度過了不算愉快的童年——父親早逝,一家三口靠母親為工廠看大門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但生前為化工工程師的父親還是給楊元元姐弟留下財富——有趣的故事和讀書的理想。還在幼兒園時,楊元元就喜歡提著一個塑料袋扮小學生。
父親離世後,只有小學文化的望瑞玲帶著姐弟倆擠進一個暗無天日的斗室,望瑞玲對那段時間最深刻的回憶是:牆壁整天掉泥。
有一天,楊元元回家告訴母親,她日後要念法律,「為窮人作主」——某個當地領導的孩子通過關系,奪走了原本屬於她的「市三好學生」榮譽。但1998年高考填志願時,望瑞玲拒絕了女兒到大連學海商法的請求,理由是考武漢的大學可以省些路費。
「元元當時都快求我了。」望瑞玲有點後悔當年的固執己見。最終楊元元屈從,報考了武漢大學經濟學專業。但從此耿耿於懷,在寫給弟弟的一封信里,她這樣開頭:「你以後不要聽媽的……」
家裡多一個大學生,望瑞玲二百多元的月薪日漸變得捉襟見肘,要靠助學貸款和親戚資助勉強支撐。
對楊元元的投資按理是值得的。只是在楊元元進入大學的次年,以拉動內需為主旨的中國大學擴招和教育產業化熱潮掀起,「精英教育」走下神壇,但這場改革同時帶來節節高攀的學費,還有每況愈下的就業前景。
擴招引發的困局仍需數年才顯現結果。貧困生楊元元當下最關心的是生存問題,由於不忍向家裡要錢,她開始超負荷地接家教和兼職,還常常為省路費而步行往返。不少當年的同學對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常常夜晚在飯堂擦桌椅,或者把垃圾掃起來並從中揀出衛生筷。
生活階層的落差以及私人時間的稀缺,楊元元變得不怎麼引人注目。來自城市的同學衣著新潮,而她的衣服大多是親戚所贈,且單調陳舊。大多時候她對此並不介意,只是一次看完文藝表演,極其少有地在日記里表達了對那些漂亮彩妝的羨慕。
在大學過去將近一半的時候,她對當初的理想念念不忘,便開始自學法律課程,並醞釀考法學研究生。
2001年家裡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弟弟楊平平考上武大,二是原來居住的軍工廠要搬遷,母親失去住處,一夜間變得無家可歸。
母親拎著家什出現在楊元元的大學寢室。床太窄,母女就側身而卧。楊元元上課的時候,望瑞玲就弄些茶葉蛋和豆腐乾到教師樓前賣。數月後,望托一個老師的關系,住進了一間只有一張桌子的閑置房,學校也持默認態度。
很多跡象表明,大學後期楊元元的心情變得越發郁悶,除了來源於越發排斥的本專業外,更來源於變得現實而具體的家庭壓力。她的生活如鍾擺般精準而機 械:上課,家教,幫母親擺攤……她幾乎沒有朋友,連親友都羞於走動,她把兼職的所有收入悉數交與母親代管和支持弟弟求學,直至畢業後5年才償還貸款,贖回畢業證和學位證。
情況在2002年畢業那年繼續變壞。一是她的校園愛情無疾而終;二是成績第一的她卻被擠掉了保研名額——據信是被人做了手腳;最後她在委屈和憤怒中參加考研,又失敗了。
路越走越窄
她開始在《紅樓夢》里尋找自身悲劇的影子。「她說她像晴雯。」表妹望妍說,「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糟糕的現實開始危及生存,楊元元需要一份工作。
但在2002年夏天,抱有同樣想法的大學應屆生直逼150萬,他們充斥著各地招聘場所,拿著再不熠熠生輝的大學文憑,不斷調整期望值。但縱然如此,當年仍有大量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數目龐大的「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由此催生,現在,他們被稱為「蟻族」。
在相當長時間里,優秀畢業生楊元元很不幸也成為了其中一員。望瑞玲陪女兒投遞簡歷吃驚於她的表現。「她大概有些清高,放下簡歷就走,也不和人家說話。」後來母女倆找了一個月租300元的老房子,消耗著微薄的積蓄。
對於一個經濟學專業畢業生來說那一年可能並不友好,2002年正是「熊市」當道,全球經濟頹勢初現。楊元元連一份湊合的本專業工作都找不到。無所事事了幾個月後,她進入一家培訓中心當英語老師,教幼兒英語,月薪800元,每天兩個小時地來回武昌和漢口。
武漢理工大學背後的一個跳蚤市場是小販熱衷光顧之地,一到晚上,楊元元就去接望瑞玲的班,她從不吆喝,坐下來就看書,思考文學和法學,中途休息的時候又非常市井地記下一天的消費,事無巨細,精確到分。
房東李峰見過幾次這對母女,他感覺「她們生活很封閉,而且不太懂人情世故」。「有一次樓下反映廁所漏水,有些生氣,我說由我出錢修一修,但她們拒絕了,說嫌麻煩。」李說。
兼職做家教的時候,一位學生家長想和楊元元拉拉家常。楊顯得不太樂意,搪塞了一下就走了。「我感覺她有些自卑。」
這種自卑像一扇屏障裹住楊元元。畢業很長時間里,她都沒有配手機,幾乎與所有同學都失去聯系。「她該如何開口介紹近況呢?」弟弟楊平平說,「說還在做家教嗎?」
挫折感,焦慮感,封閉傾向,成為無數個像楊元元一樣的「蟻族」標簽。他們眷戀大城市,憧憬好工作,都在等待創造傳奇,但越發激烈的城市化,人口結構轉變,勞動力市場轉型等因素又抵消著他們的努力。這個已逐漸具備社會化意義的階層,讓一代人的青春在夾縫中漸漸失衡。
楊元元認可這種等待的一個例證是,她曾考取了兩個外省小城市的公務員,但最終決定放棄,一是距離遠,二又不是「北京上海」,而後者正是母親從小教育的真正值得落腳的地方。20歲的時候,望隨單位調動在上海工作了5年,她喜歡這個洋氣十足的大都市,幾句蹩腳的上海話仍讓她保持著不錯的優越感。
為實現大城市夢,楊元元也嘗試過打破困局。畢業後她連續三年考研,均無果。她開始在《紅樓夢》里尋找自身悲劇的影子。「她說她像晴雯。」表妹望妍說,「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2004年,楊元元陰差陽錯地接了一份保險推銷員的工作,但幫親戚辦了幾份之後就賣不動了。她的業績如此糟糕,以至於現在已沒有同事能記得起她。
事業上最後一絲激情消耗於2005年。由於受轟轟烈烈的大學生創業潮觸動,楊元元傾盡積蓄,與人合夥辦一份文藝雜志。一開始信心十足,還租了個像樣的辦公室,但僅堅持了半年,由於辦刊思維的不合時宜,雜志基本滯銷。「連我也不看。」望瑞玲說。
賤賣一屋桌椅後,楊元元也懶得慨嘆命運。她開始像上了年紀的人一樣把未竟的願望嫁接他人。弟弟楊平平成了這樣的寄託者。本科臨畢業時,一向溫順、保守的弟弟打算留本校讀研究生即可。楊元元不同意,像母親當年安排她的未來一樣,她為弟弟樹立了不容分說的目標——上北大研究生。她親自搜資料,問內情,遞表格,連專業也為弟弟選好。
楊平平後來保北大直博成功。或許一同感染了喜悅,2007年開始,楊元元第四次醞釀考研。次年,她接到了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研究生入學通知。
外面的世界
入學之初就她問輔導員能否將母親安置在校內,對方建議寫封申請書,楊元元照辦,但寫著寫著就哭了起來。
已是而立之年的楊元元非常高興人生第一次真正把握了自己的命運。而望瑞玲理所當然地認為「要跟著女兒去」。楊的舅舅提醒姐姐是否考慮過元元的終生大事,望的回答是「我們樓上三十好幾沒結婚的多了」。
沒有跡象表明楊元元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婚姻問題。畢業之後,她再沒有發展過其他對象。「她說要等有了事業再考慮。」一位親屬說。
事實上,楊元元也的確在踐行這樣的想法。到新學校後,她勤奮和本分。「每次上課都獨自坐第一排。」同學趙偉說,「現在還有這樣的研究生嗎?」
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擁有1300多萬人口的上海龐大得超出母女倆的想像。現在還說它是「冒險家的樂園」仍沒有錯,但只相對於那些積累豐厚的上層精英。對普通人來說,生活的艱辛在這里加倍顯現,猶如一個巨大而沉重的感嘆號。
楊元元和望瑞玲不捨得租昂貴又偏遠的出租屋,宿舍就很好,還有全天候熱水。像大學時候那樣,楊元元和母親每天擠在小床上睡覺。白天楊去上課,望就坐在田徑場邊織毛衣。她認識了一些學校家屬,也從側面領略到大城市的門戶森嚴。「找份雜活還要有關系。」她說。
大約一個月後,同宿舍的同學主動搬走了,房間成了楊元元母女專用。這個封閉的空間隔絕了她和同學間的交流。「她好像一項集體活動都沒參加過。」輔導員吳志毅說,「每次她都沉默地跟在母親的背後,聽她母親說話。」「帶母上學」雖然引起一些小范圍的議論,但很快就被習以為常。楊元元還是覺得有些不安,入 學之初就問輔導員能否將母親安置在校內。對方建議寫封申請書,楊元元照辦,但寫著寫著就哭了起來。「她不愛把困難告訴別人。」望瑞玲說。
等了一周仍無消息,楊元元母女就去找學院領導,說家裡有困難,能否解決母親的住宿。「我和元元一直請求他,說武大當初也安排住處了。結果他說,『沒錢,沒錢讀什麼書?』」望瑞玲說,「回去後元元很受傷,說這里沒有溫情。」
入學後,楊元元認識了一個北京的同學,很快就當她是摯友,無話不說,但對方卻只是禮節性地應付。後來,楊請求往她宿舍放些母親的東西,對方拒絕了,楊轉身就走,自此再也沒有說過話。「大城市來的等級觀念強,就連學校也按照原來本校還是非本校分班。」同學魏玲說,「但楊元元認為這樣侵犯了她的尊嚴。」
後來,楊元元接過輔導員的幾個電話,說最好把母親安置在校外。望瑞玲沒怎麼放心上,堅信學校一定會管。「我看到宿舍樓還有很多空房子。」
11月21日,楊元元宿舍突然來了兩個宿管,限令她在半個小時內搬走母親的所有東西,以後不許再來。望瑞玲看到女兒當時神色有些緊張,不停地賠禮道歉。隨後就冒雨帶母親出去找房子,學校地處偏僻,一天搜索無果,最後花了100元住了賓館。望說女兒心疼得睡不著。
第二天,她們找到了一處房子,但當天拿不到鑰匙。楊元元因為要排練節目,望瑞玲就叫她回去,說她能找到落腳的地方。當晚上海氣溫驟降到只有4度,望瞞著女兒在學校禮堂前坐了一夜。
天亮後,楊元元知道後非常自責,當即就坐在地上要母親趴在她身上睡。晚上,母女倆拿到了鑰匙,進去後發現是毛坯房。兩人和衣躺在地上,抱在一起取暖。
楊元元整夜都向望瑞玲道歉,說這么大了也沒把母親安排好,明天就找學院領導商量。過了一會,楊似乎想起什麼,說「算了」。
「不可以被打敗」
她從一堆書里抬起頭來,半是交流半是自語的說出那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矛盾24號全面爆發。當天上午,望瑞玲和女兒在宿舍收拾衣物。半個小時後,一位年輕宿管看到望瑞玲的登記,跑上來指著楊元元說:「你媽要是再來,你就拿不到畢業證和學位證,你將來什麼也沒有。」過了一會又指著望的鼻子罵:「你這個鄉下來的農村老太婆,不要把你農村的那一套拿到這里來。」
一直忙著賠禮的楊元元聽到這里臉色變得難看起來。在回去出租房的路上,楊元元又向母親道歉,說現在還沒讓她享清福。
由於持續的擔心、焦慮、愧疚和疲勞,此時楊元元已嚴重缺乏睡眠。11月25日清晨,楊元元突然從被窩里坐起來,語帶怨氣:「憑什麼不讓我們住,我要找領導。」接著她又說:「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麼多知識,也沒見有什麼改變。」
望瑞玲覺得有些反常,跟女兒閑聊起來,平復她的心情。楊元元開始把從小到大的事情細細回顧了一遍,這一次她大膽地對母親說,如果當年支持她報大連海事,現在一切都好了。楊還特意說起她做家教時一個自殺的15歲女孩,僅僅因為學業壓力從28樓跳了下來。她反復叨念著:「她出身這么好,可惜了,可惜了。 」
望瑞玲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楊又讓母親陪她練《羅密歐與朱麗葉》,其間楊元元有點悵然若失,說起當年一個讓人佩服的學長。然後她抱著頭,說腦袋亂了。
到下午的時候,望催女兒上課,楊元元說「不去了,沒意思」,然後她提議把租房的錢拿回來去玩。這種讓人擔心的狀態到傍晚時分終於平靜下來。晚飯後楊元元還拉著母親到宿舍洗澡洗頭。
當天晚上,楊元元跟同學排練話劇,其間她說了幾次不想演了,怕丟臉。但一出場綵排的時候,她又絲毫不差地念出台詞,表現堪稱完美。11點,她甩著長辮子向同學們說再見,並約好明早起來再練一次,然後進了宿舍,再也沒出來。
而當晚,弟弟楊平平在深圳用QQ給姐姐留言,商討母親安置的問題。他的建議是:春節後把母親接到他那。而楊元元很可能沒有看到這些內容。「我很快就畢業了,能照顧母親了,但姐姐卻走了。」
楊元元的死震驚了學校。大批記者聞訊而至,關心著這個平日無人問津的女研究生。校方驚訝於事態擴大之迅速,關停了招待所,並派保安人員監視記者行蹤。事件的官方說法是:學校按規定勸離楊元元母親,並從人性化角度提供房源幫助。整個搶救過程也是及時和盡責的。同時,校方還暗示楊元元有患抑鬱症的可能。
「總之,學校在這件事情上已經仁至義盡。」上海海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彭東愷說。
而楊元元家屬則堅持認為宿管人員態度惡劣是楊元元自殺的誘因,而且搶救當天個別人員相互推諉,延誤了時間,應負相關責任。家屬先向學校索賠35萬元,後降為16萬。
在校方要承認他們在這起事故上有責任的前提下,一位家屬說,這筆錢准備為望瑞玲在宜昌買套二手房。
12月15日,一個陰雨連連的早上,楊元元的遺體在上海南匯區殯儀館火化。對於望瑞玲來說,現在唯一能紀念女兒的是一堆法律書籍和課堂筆記。她的文化不足以閱讀它們,她也未必完全弄懂女兒多年的執著。「我對她還是了解太少。」
而楊元元的表妹望妍,則在這天夜裡回憶起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表姐翻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她從一堆書里抬起頭來,半是交流半是自語的說出那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2009年12月28日
⑶ 蔣國兵為何辭掉清華大學副教授工作,去國外當油漆工,為何又自殺
2006年7月,一則「43歲華裔博士蔣國兵跳橋身亡」的音訊惹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談論。說起來,蔣國兵曾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後來辭掉工作去國外開展,不過他在國外只能當油漆工,那麼,這終究是怎樣回事?是什麼事促成了蔣國兵自殺的呢?
蔣國兵是典型的寒門貴子,他生於1962年,是湖北天門人。他的父母都以種地為生,不過他卻天資聰穎,又非常好學,因而他在讀書的時分不斷首屈一指,這讓教師和父母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1979年,國度恢復了高考,17歲的蔣國兵自信滿滿地走進了考場。考完後,他盲目發揮得還不錯,考大學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果真,高考成果出來後,他以文科第一名的好成果成為了那一年的全省文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了。身為一名學霸,蔣國兵並沒有絲毫自豪,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仍然堅持著刻苦學習的習氣,成果也非常優秀。大學畢業後,他又考上了清華大學研討生學院,在那裡順利地獲得了碩士學位。
想到10多年來在求學的道路上,不斷十分刻苦勤奮,本來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沒想到一步一個足跡走上金字塔的頂端後,卻淪為了一個不需求什麼專業技藝的油漆工。這種心理落差讓蔣國兵久久無法放心,也讓他越來越緘默。
2006年7月20日夜,蔣國兵下班後給盧彩蓉打電話說他不回家吃晚飯了。隨後蔣國兵在多倫多繁華的街頭游盪了很久,最終他走到了多倫多的一座立交橋上。在那裡,他盯著橋下絡繹不絕的車輛發了好一會呆,然後忽然越過欄桿,縱身跳了下去……此時,蔣國兵不過才43歲的年歲。
凶訊傳出後,認識蔣國兵的人都表示不敢置信。在他們眼裡,蔣國兵質朴穩健,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學問,都非常踏實和積極。在學業和工作上,他追求圓滿,在家庭生活中,他對妻兒都很心疼,看不出來他有什麼理由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蔣國兵的父母也都不敢置信他會自殺,他母親說,蔣國兵是個很有勇氣的人,他能吃苦,遇到艱難也不會叫苦,他那麼剛強的人怎樣會自殺呢?
雖然大家都對蔣國兵的自殺十分不測,但是與蔣國兵一同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理解到盧彩蓉孤兒寡母,生活困難後,還是在第一時間,經過媒體呼籲捐款。最終籌得了8萬多元的捐款,協助了正處於艱難之中的盧彩蓉和兩個孩子。他們說,蔣國兵是個很不願意欠人情的人,在他生前,不論呈現了什麼問題,他歷來不會向他們尋求協助。所以,他們也不曉得蔣國兵的狀況,而捐款協助蔣國兵的遺孀和子女,也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一點協助。希望這能讓蔣國兵在天之靈,得到些許撫慰。
⑷ 學術騙錢堪比販毒
學術造假騙錢黑幕堪比販毒暴利萬倍
學生被導師壓迫慘絕人倫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勢至」,https://mp.weixin.qq.com/s/Zuche5hQIsRXDWqD0OXKmg)
10月10日,浙大化工博士候京京投錢塘江自殺。前不久,一篇莫納什博士徐士廉的請辭表又驚現網路,綻人眼球,揭開了博士們痛苦的人生。
請辭表詳文如下:
諸位院校領導大鑒:
我在西北工業大學的博士學習將於二零壹柒年宏賣三月份開始。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在二零壹柒年春季博士開學之時,提前結束我在西北工業大學的博士學習和研究工作。謹此向生命學院、西北工業大學之教誨、諒解和誠意脫帽致謝。
人之去留,外界喜做揣測和議論,以致舛訛,於公於私均非妥善,不如既有其事,明白為好。
以下是對此決定之說明:
我之請辭,非關待遇問題,亦非人事相處之困擾,乃為至今未敢苟同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團隊教學之理念,治學之態度,科研之方法和管理之策略。當我對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中心及首席科學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團隊漸有更深之認知及了解之後,最妥善之法,乃以主動退出為宜。
九個月期間,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處處被動而勉強,而光陰無情,業務荒廢,我亟盼回到實驗室內和書桌前獨自工作,重新開展博士學習和研究工作。
我深攜慎知,這一決定出於我對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中心及其首席科學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團隊之不適應,及不願適應。科學之進步在於: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做人和做事之根本在於: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我之離去,將減少及避免對西北工業大學博士教學和科研工作造成不必要之教育資源浪費。
再次衷心感謝西北工業大學對我的博士錄取及信任。我與自己的虛名實難匹配,深感慚愧,萬分愧疚。九個月之學習和研究工作是我彌足珍貴的人生經驗,雖以請辭告終,但我對本中心與研究工作的感情,恐怕比諸辯絕敬位所能了解之更深。
預先感謝院校領導予以批准。
此致
敬禮!
2018年9月
涉事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瑞武教授
此幕內情若隱若現。做為青年博士,放著大好前途不顧,毅然決然放棄國內學業,奔赴國外,只為重新開展研究工作,怕「光陰無情、業務荒廢」。我讀完潸然淚下!
九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啊……
一、長期以來導師壓迫學生慘絕人倫
1.學生小白兔顫抖在惡狼導師的嘴下。學校挑選的學生大多都是年紀輕、善良單純的小白兔,既沒膽量和資源跟導師斗,也沒有斗爭的社會經驗,隨導師手心裡捏。學生太軟弱,為了不影響學業,什麼事情都忍氣吞聲。大領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維持好穩定大局,阿彌陀佛。20年前,北京大學被導師沈陽性侵的女生高岩自殺跳樓,遺書里悲傷的寫道:
我列出一張單子
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
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
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寫的
……
2.跳樓成為學生悲壯的絕命抗爭。北大、清華、北航、西交大、西工大、武漢理工等等,這些學校是中國大陸最好的大學了,但導師壓迫學生的手段慘絕人倫,學生跳樓事件頻出,象北京大學性侵女學生跳樓事件、武漢理工跳樓事件、西安交大碩士跳樓事件、西工大博士跳樓事件、北航事件,等等……天哪,這還是大學嘛?跳了樓的畢竟是少數,那些沒有跳樓又會怎樣的選擇呢?和命運妥協,還是和命運對著干?學生們象狗一樣的苟活著。
3.無路可逃,連退學都不可能。學生想退學?博士退學必須要上校長例會,同時還要校長例會通過才能退學。進了這個坑,沒那麼好爬出來。要麼博士畢業,要麼裝在一個盒子里,要麼叛逃(檔案就別想拿回來了)。從2015至2018年,已經有10多起博士生、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助理請辭事件,還有很多起學生不堪導師壓迫凌辱奮然跳樓事件。這裡面的壓迫和摧殘,令人悲哀的想起血汗工廠富士康「十九連跳」!
二、學術研究作假肆無忌憚、騙取經費膽大包天
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韓春雨題目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Argonaute》的論文,經國外多所研究所的多次重復,結果都不符,在全球引起掀然大波,中國學術界的造假名聲暢享世界。
1.審核制度漏洞百出。其實,仔細想想裡面有制度問題。在論文審稿中,審稿人不可能重復實驗,最多看看,觀點好不好,方法對不對;在這過程中,主要是看有多少篇論文,沒人會來查實驗數據的真實性。也就是說,在所有過程中,沒有人會來重復實驗,也沒人來驗證數據的真實性。在發表之前,就算Nature Biotechnology也好象沒有重復韓春雨的實驗。文章都發了,誰會仔細看數據?就算仔細看了數據,誰會來重復實驗?在中國大多數學校,實驗是沒有平行實驗的。在國外,所有實驗在發表之前必須要做至少三個平行實驗。如果這個成果不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比如韓春雨基因編輯工具NgAgo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義,不然誰會去重復實驗呢?畢竟,做實驗是要花錢,花人力的。就算重復實驗了,也有可能重復不出來,比如材料不一樣。如果多次重復實驗不出來,確定是成果有問題,也不可能把傑青的錢收回去呀,不可能把傑青撤銷哇,錢都花出去了,花掉的錢如流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這為中國學術作假、騙取經費提供了天然的優良土壤。
2. 學術造假堪比販毒暴利萬倍。怎麼詐騙國家科研經費呢?辦法太多了,搞個公司走走帳再簡單不過了,面子上過得去,誰會認真查?拿到手幾千萬的科研經費,也不做實驗,也不買儀器,錢呢?騙到手再說。想找個名頭把錢報賬出來,那還不容易。比如生物科研,就寫耗材,血清(FCS,NCS),說做完實驗,倒下水道了,總不能去下水道里把FCS找回來吧?還比如,找試劑公司做預付款啊,提現都可以,具體就更五花八門了。上億的資金都能空手套走,何況千萬啊。千萬可能在屁民眼裡很了不得,在現在這個社會行情下,在有資源的人眼裡,在學術詐騙的大佬們手裡,跟毛毛雨沒啥區別。導師造假騙錢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三五個人的個別現象了,已經成為中國學術界明目張膽的潛規則了。上海交大陳進買了美國的晶元,貼了自己的標志然後說是自己造的,讓國家撥款。這些導師在中國搞科研完全是沖著經費去的,心裏面只有錢和榮譽,手段賤得一逼,搞的成果就是寫文章,一年到頭啥器材沒買,啥實驗沒做,項目結束時寫一篇文章,騙幾千萬上億,堪比販毒暴利萬倍。至於有沒有實用價值,數據是不是捏出來的,誰care?大把毛票到手就好,人傻錢多真是沒誰了!很多導師把篡改實驗數據美其名曰微調,作假作出了藝術。
3.作假成本低廉毫無風險。作假有沒有被發現?有,而且還不少,但是出問題之後,處理是什麼樣地呢?就算文章被查出有屎,東窗事發的導師們有什麼結果嗎?能有什麼後果呀?就是沒有後果哇。看看中國導師們東窗事發之後的下場,可謂犯罪零成本。比如韓春雨,事情過去兩年了,依然酒照喝、舞照跳、錢照拿。Tumor Biology被撤稿的中國106篇文章的作者,沒有一個人的基金被撤回。tumor biology拔出蘿卜帶出泥,被撤稿的那幫人,至今依然恬不知恥的上蹦下跳在中國學術界。相比小保方晴子事件的跳樓自殺,中國學術作假的處罰太輕了。中國大學的領導們回扣也收了,錢也花了,誰不想瞞一時算一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私下收回扣了,說不定領導們喝酒,還敬韓春雨一杯,「兄弟,你為我遮擋風雨,辛苦了!」
4.導師反復施壓逼迫學生作假。學生們太單純,導師叫學生造假,學生造不造?學生可以選擇不造,但導師會說「不造就自己滾」。一個學生可以選擇不造,不代表沒人造啊。學生敢舉報嗎?叫學生做證人學生敢嗎?導師們強調和諧社會,一個屁學生也敢舉報敢做證?親自做事兒的在體系裡都是學生,小兵小蝦,位高權重的導師怎麼會自己做事兒呢?國家評傑青,從未聽導師手下學生的意見,教師人品師德評定學生從未參與過。導師拿到這些經費,除掉自用的,剩下的給孩子出國讀書、給老婆買珠寶LV、給大領導們拜節送禮……然後……什麼經費都要學生自己掏,學生們厭惡透了,不願再做其苦力。苦不苦,問問學生伴老虎,半夜三點要給打麻將的導師送點心,清晨六點給導師送早點,下午接導師的孩子放學……博士們不是來作科研的,是來給導師打雜的!
三、人才逃離如角馬大軍洶涌澎湃
1.中國科研有名無實令人恥笑。在這樣瘋狂作假、套取經費、假大空的環境下,說到底,中國絕大部分科研都是褲襠裡面拉二胡,瞎雞吧扯蛋,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就看會不會吹牛逼了。象手機智能晶元,研究這么多年了,出不來,被美國將了一軍,華為、中興差點休克。這個圈子裡,胡亂瞎搞,虛假的東西太多太多,導師壓迫學生,學術作假,套取經費,多虧了那些努力向上的學子們啊,耽誤了學生一輩子,也誤了國家千秋啊。只要在這個圈子裡混過的,都知道現在的中國科研是怎麼回事。所以即使現在的中國發明專利全球第一,也沒個卵用,忽悠外行人罷了。
2.國外學術界嚴厲打擊科研作假。與中國學術界瘋狂作假、套取資金不同,歐美學術界有著維護行業規范、打擊科研作假、嚴厲處罰違法人員的良好氛圍。審核制度執行的嚴密、到位、認真,要質疑某篇文章,直接給國外期刊主編發封電子郵件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都會有人去安排。對本專業可疑的結果進行核驗是國外學術從業人員的職業義務之一。國際學術界非常願意花力氣維護行業規范。雖然歐美無法完全杜絕科研作假的個例,但作假一旦被發現,處罰極其嚴厲,這個作假人員的人生幾乎完全毀了。
3.中國浮躁的學術界已經留不住真正致志於科研的人才了。北大、清華、北航、西交大、西工大、武漢理工等等,這些大學可謂中國人才出口的重點基地,只要是碩博連讀,在讀博士或者是剛剛考入的准博士,一隻腳已經跨入了世界100強大學的大門了。近幾年來,已經有很多博士放棄了國內博士學位,遠離國內學術界的烏煙瘴氣,叛逃到了世界100強大學,重新開始博士學習了。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勢至」
https://mp.weixin.qq.com/s/Zuche5hQIsRXDWqD0OXKmg
感謝眾多朋友提供的信息!
⑸ 大連理工大學一研究生在實驗室自縊,遺書內容遭曝光,為何想不開
大連理工大學突然上了熱搜,此次不是「糞池炸了」的搞笑的段子,而是一場令人感到惋惜的悲劇。一研究生在實驗室內身亡,案發後學校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經警方初步調查,已排除他殺,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學校和國家都能夠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研究生導師方面,必須要嚴加管理。作為一名導師,除了教會學生知識外,還要懂得尊重學生,就算學生論文寫得不好,老師也應該要鼓勵並耐心指導,而不是直接點評兩句就搪塞過去,這只會讓學生更加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