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老教授給大學校慶賀信

老教授給大學校慶賀信

發布時間: 2025-09-30 06:45:24

㈠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本科生專業介紹

本院是國家首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首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有大氣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和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碩士點3個。學院下設2個研究所,2個研究中心,教學實驗中心下設5個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境影響評價甲級單位。擁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 9人,高級工程師2人。大氣科學學院一貫重視教學質量、教書育人,不斷提高畢業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競爭力。已經為我國氣象、國防、環保和民航等科研、教學和業務部門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專門人才。學院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美國MIT、NCAR、CIMMS、CAPS、NCEP等大學、研究機構或業務中心和日本東京大學、英國Reading大學Leeds 大學、義大利ICTP等建立了友好的聯系,開展合作研究或合作培養研究生。在學校考核中,大氣科學學院的畢業生考研率和一次分配到位率、高職人均科研經費額度,均名列全校前列,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蘭州大學,發源於蘭州城西的「萃英門」,崛起於蘭州古城東南,一個現在叫做「盤旋路」的地方。
蘭州大學發源於1909年成立的甘肅法政學堂,當時主要是為了培養法律人才,以適應清末逐漸開始的法制改革。1912年改為省立法政專門學校以後,雖然歷屆校長都精心治校,有所成就,但由於條件艱苦,人才匱乏,發展大受限制。轉折發生在1937年,抗戰的炮火下,企業、高校、學者紛紛西遷,作為當時甘肅省內唯一一所高校,許多著名學者紛紛前來講學,一時人文薈萃。但此時的甘肅學院,還是一所文科院校。 1946年,國民政府決議,在原「甘肅學院」基礎之上,成立「國立蘭州大學」,委任辛樹幟先生為校長。辛校長上任之前,先在東部地區網羅圖書、人才,當時帶來了著名學者顧頡剛,自此,蘭州大學擁有了全套文理科系,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
1949年,蘭州解放,之後不久,為了支援西部,開發「兩彈一星」,需要在西北建設一個強大的綜合性大學,於是大量人才支援西北,一些院系陸續遷來,蘭州大學於此時迅速發展,終於成為西北一座學術重鎮,為國家的開發建設,立下汗馬功勞。雖然在當時,蘭州的基礎建設依然落後,但是憑著教授們的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仍然創造出了不少優秀的成果,為今日蘭大踏實的學風,夯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變幻的風雲,也沒有阻擋住大家不懈的努力。這里,必須強調一位偉大傑出的教育家,江隆基先生。江校長在位期間,正是蘭大最困難的時期。飢餓,和運動,先後疾風暴雨般襲來。而這位偉大的校長,帶領師生克服困難,保護了不少耿直的學者,保存了蘭大的實力,這為蘭大在改革開放後的「爆發」,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而這位讓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們至今念念不忘的校長,卻殞命於浩劫初來的千批萬斗之中。 清初,甘肅省全境隸屬於陝西省,後雖陝甘分省,然鄉試合闈,設科場於西安,甘肅學子應試不便。清末,時任甘陝總督的湘軍名將左宗棠有感於此,遂於蘭州萃英門設立甘肅貢院舉辦鄉試。其時建築「至公堂」,現仍存於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匾額本為左公手書,原件毀於「文革」。
蘭州大學的歷史可以追述到1889年之「學吏局」。然而1909年成立之「甘肅法政學堂」開始按照現代大學模式設置系科,故被認為蘭州大學建校之始。
1909年,「甘肅法政學堂」成立。
1913年,革命之後,學校改名「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蔡大愚。
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
1931年2月,時國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國各地除廣東中山大學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蘭州大學遂更名甘肅大學。
1931年5月,更名為「省立甘肅學院」。
1944年3月,改為國立。
1946年,在原基礎上成立「國立蘭州大學」,由教育部委任辛樹幟籌辦,並為校長。上任之前,辛校長先赴全國四處網羅人才、圖書、設備,奠定了今日蘭州大學系科基礎。其所募圖書,數量超過當時甘肅圖書館,歷史學家顧頡剛贊譽:「卓然西北巨藏矣」。
1949年,蘭州解放。辛樹幟校長率蘭州大學迎接解放,蘭州大學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其後,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國各地學校一律丟掉居首的「國立」、「省立」等字樣,國立蘭州大學更為蘭州大學,沿用至今。
1952年,院系調整中,蘭州大學俄文、英文、少數民族語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藝術學院文學系並入。被確立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1954年,醫學系分出,成立蘭州醫學院。
1959年,原北大副校長、黨委書記江隆基奉調入主蘭州大學,成為校長。江隆基校長對蘭州大學的發展,起了深遠的作用。江校長治校,關愛師生,保護同事,即使餓著肚子,也以學術研究、教學為重。蘭大樸素向學之風,江校長十成八九。
1965年,南開大學核物理系、放化專業並入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國家在「九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高校。
2001年,進入「985工程」建設行列,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議,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支持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並入蘭州大學。
2004年11月18日,蘭州醫學院重新並入蘭州大學,學校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2008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蘭州大學有它獨特的優勢,要精心辦好這所學校!」
2009年,蘭大迎來百年校慶。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祝賀蘭州大學建校100周年,並寄予厚望;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蒞臨百年校慶慶典,並發表重要講話。
現任校黨委書記王寒松教授、校長周緒紅院士。

㈡ 二本院校的學生有可能考上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嗎

只要夠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直轄市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復旦大學—杜倫大學聯合金融研究中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 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單位,是一所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歷史沿革
折疊篳路藍縷
1905年,於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學學生脫離震旦,擁戴馬相伯在吳淞創辦復旦公學。校名擷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兩句中的「復旦」二字,本義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辦學、復興中華之意。馬相伯、嚴復等先後擔任校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復旦學生多數參加革命軍;加上經費停發,校舍又為光復軍司令部佔用,學校一度停辦。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復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為課堂,昭忠祠為宿舍,籌備復學。1905~1911年,復旦公學培養出四屆高等正科 ,畢業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學校、專門學校開學。一時各校紛紛籌備復課,復旦則因校址無著,經費困難,束手無策。孫中山先生在聽了於右任(時任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匯報後,當即決定撥補助金一萬元。之後,復旦遷址徐家匯的李鴻章祠堂辦學。

1913年3月1日,復旦重新開學。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學界公祭宋教仁。復旦公學派人布置靈堂,校長李登輝、教師邵力子、蔣梅笙等在會上慷慨陳辭。不久,爆發「二月革命」,但這次革命迅速失敗。復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國外,學校經費補助又告斷絕。李登輝校長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師生共同努力,終於使學校收支趨於平衡。在這樣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了復旦師生團結奮斗,精打細算,講究效率的傳統。

1912~1916年,共培養大學預科畢業生十五人,中學畢業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張志讓、孫越崎等人。

1913~1941年,李登輝擔任校長,是復旦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在他任內,復旦發展成為一所聞名全國、有特色的私立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從中學到研究院的完整辦學體系。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復旦升格為大學後學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輝校長去南洋集資了15萬,在江灣置地,即是今天復旦校園之基礎。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復旦教師邵力子當時任《民國時報》總編,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傳真,立即告知李登輝及復旦同學,成立了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組織學生堅持罷課、罷市,站在了斗爭的最前列,並得到了孫中山的支持。

折疊草創奠基
1920年冬,在江灣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計有教室樓一座,名簡公堂(今復旦博物館);辦公樓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兩翼,改作圖書館,今校史館所在地);第一學生宿舍(抗日戰爭中毀於炮火,今相輝堂址)一座;教師宿舍一棟(已毀)。

1922年4月,大學部遷址江灣;中學部則留徐家匯原址,稱私立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議在理科設立土木工程系,內部分為道路、橋梁、建築等。該年秋,復旦在郭任遠教授建議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院,並開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復旦學生為841人,教職員58人。

1928年,五卅慘案爆發,復旦學子自動組織義勇軍,積極訓練,准備投筆從戎。

1929年,復旦大學進行系科改組,增設新聞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時全校共有17個系,分屬文、理、法、商四個學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復旦在李登輝校長主持下,召集全校師生開聲討大會,並成立軍事訓練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復旦同學在李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願,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復旦一百多同學組織「義勇軍」,參加十九路軍抗日,被分配擔任後勤、宣傳、教育等工作。戰爭期間,復旦大學遷至徐家匯的附中繼續上課。

1935年華北事變後,北平學生發動了「一二·九」運動,復旦同學立即響應,到上海市政府請願,反對華北自治。後又雲集火車站准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打電報給李登輝,李校長被迫去火車站勸阻學生,被同學們謝絕。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擾,復旦學生自己開火車准備去南京請願,但是鐵軌又被破壞。「我們修。」同學們修復鐵路後在無錫被阻攔。國民黨用武力將同學押解回滬。但京滬鐵路中斷四天,引起了國際的重視,反響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軍警當局包圍復旦大學,並從校外宿舍逮捕學生救國會幹部七人。下午,軍警又沖入校內,毆打師生,學生有力反抗,將軍警逐出校外。軍警在校外開槍,誤殺警察一人,反誣學生所為。26日上午,軍警進校搜捕,結果一無所獲。李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29日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前往責問上海市長吳鐵城。吳承認發布復旦學生槍殺警察的新聞是錯誤的,保證以後決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國會也發表宣言,抗議軍警圍捕復旦學生。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國民黨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下半年,李登輝校長在國民黨當局的陰謀下被迫離職,吳南軒繼任。吳南軒到任後,復旦愛國學生遭迫害,救亡運動被扼殺。

折疊抗戰時期
1937年1月8日,為了貫徹國民黨最高當局把復旦大學遷出上海的意圖,學校董事會召開第九次會議「擬在太湖流域另覓佳處」。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期間,民族資本家榮德生出資購買太湖邊土地一千餘畝,以促成復旦遷校。由於抗日戰爭爆發,這一遷校計劃未能實行。

1937年,復旦大學設有文、理、法、商四學院,十六系科。附設有中學、實驗中學各一所,義務小學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日寇侵滬,戰火紛飛,復旦學生開學到校極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來滬,指示復旦大學、大同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四所私立大學組成臨時聯合大學內遷,大同、光華因經費無著落而退出,復旦、大夏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聯大,「復旦大夏聯合大學」分二部分別遷往江西、貴州。11月12日,上海淪陷。江西一部聯大決定內遷貴陽與二部合並,師生長途跋涉,於12月底抵重慶。

1938年2月,復旦在重慶復課。3月,復旦、大夏兩校領導人在貴州桐梓會晤,決定取消「聯大」,各自在川黔兩省設校。該年復旦渝校有六十多名畢業生。

1938年2月,留滬復旦復課。這年暑假,復旦滬校有55名畢業生。

1938年秋,復旦渝校陸續增設史地系、數理系、統計系、農墾專修科、園藝系、農場、茶葉組、農藝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機轟炸重慶復旦大學,罹難師生共七人。由於校舍被炸毀,學校宣告本學期暫告一段落。1940年秋,復旦渝校建立農學院。

1941年11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翌年起由私立改為國立,由吳南軒任校長。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進駐上海租界。李登輝宣布復旦滬校實行「三不主義」,即不向敵偽注冊、不受敵偽津貼、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辦。在敵偽環伺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學部獨立,改稱上海市私立復旦中學(今上海市復旦中學),李登輝兼任校長。

折疊復員回滬
1946年8月,復旦渝校師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學生達11000多人,錄取400餘人,復旦生物系設立海洋學組,是國內高校第一個海洋學專業。12月24日夜,北京大學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國兵強行姦汙。30日晚,復旦舉行「全校學生大會」,控訴揭露駐華美軍暴行,決定從12月31日起罷課三天。31日,復旦與其他各校代表開會,組成「上海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並決定在1947年元旦舉行全市性抗暴遊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復旦同學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園經四川北路進行遊行示威。下午,遊行隊伍在外灘與十所大專院校、十六所中學同學一起共一萬餘人,沿南京路進行遊行示威。同日,復旦大學的33位教授,發表《正告美國政府的意見書》。這場抗議駐華美軍的運動持續到三月上旬,成為蔣統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的標志。3月,復旦學生自治會進行改選,進步同學組成「五院聯合競選團」,反動學生組成「不談政治競選團」,展開了激烈的競選活動。「五院聯合競選團」獲得了壓倒的勝利。學生自治會競選一結束,復旦同學立即投入到三反運動中去。5月26日,在特務學生的指揮下,反動軍警在國權路埋伏,襲擊進步學生,這就是「國權路血案」。血案發生後,同學罷課,教授罷教,章益校長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辭職。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學生50餘人。復旦同學被捕去11人,由於爭議力量的努力,從7月8日開始,被捕學生陸續釋放。7月5日,李登輝老校長提出了「復旦精神」的定義,他對畢業生說:「…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也是你們的責任!」

1947年,復旦恢復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經濟研究所成立,首屆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數達97人。1948年,復旦向教育部申請設立生物研究所,從事醫葯、農業、漁業等問題的科學研究,獲准從1949年開始招生。

1948年底,國民黨教育部暗中策劃復旦遷校台灣,一千多名師生聯合簽名反對,這件事揭開了護校和迎接解放斗爭的序幕。

1949年,為了做好護校工作,以學生為主建立了防護大隊。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限令復旦大學在兩天內遷入市區育才中學。國民黨軍隊隨即進入學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復旦同學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6月20日,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軍管會任命張志讓、陳望道擔任校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該年學校設有文、理、法、商、農五個學院20多個系(科)和經濟、生物兩個研究所。郭沫若、鄒韜奮、老舍、竺可楨、馬寅初等學者曾到校演講或任教。

折疊跨越騰飛
1950年,復旦大學的海洋學組並入山東大學,暨南大學的文、法、商三院,同濟大學的文、法兩院,以及浙江大學、國立英士大學的部分系科並入復旦大學。

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主席為復旦親筆題寫了校名。

1952年2月,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成立,李正文任書記。

1952年秋,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調出,分別參與成立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沈陽農學院;而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並入復旦大學,是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1956年,復旦第一次黨代會召開。五六十年代,楊西光、王零領導的學校黨委支持校長陳望道狠抓教學質量,發揮老專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計劃、有重點地系統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期間,復旦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都有了長足發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學科高原。1949~1966年,復旦培養的學生中有70餘人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人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躍進」,復旦大學理科新建了計算數學、力學、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無線電電子學、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等新專業。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學系。這些新專業的創建,標志著復旦開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綜合大學之路。

1959年,復旦大學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1966~1976年,復旦大學成為「文革」重災區,教學科研受到重創。

1977年,復旦恢復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8年,蘇步青出任校長、黨委委員,夏征農出任黨委第一書記,進行了一系列撥亂反正工作,同時倡導民主辦校,推動思想解放運動。

1984年,復旦大學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復旦大學提出了「追求優質,爭創一流,明確復旦作為高校國家隊的坐標位置」的發展大計,並逐步確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奮斗目標。

1994年,復旦大學通過由國家教育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為復旦大學題詞:「面向新世紀,把復旦大學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

1999年,國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簽定共建復旦大學的協議,復旦成為「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

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創建於1927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建院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1995年通過211工程預審。)

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華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賀信中稱復旦大學是「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校慶大會並致詞。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復旦百年校慶紀念郵票,這是繼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後中國第二次為一所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

2006年,「復旦」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

2007年,「復旦」商標(包括「復旦」二字和圖形標識)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教育類),復旦因此成為繼清華大學之後,中國第二所獲此殊榮的高校。

2009年,復旦入選國家「珠峰計劃」。

2016年9月29日,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揭牌,系復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個院區。

2017年9月,復旦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熱點內容
大學生回高中看老師感想 發布:2025-09-30 08:51:21 瀏覽:556
家長對研究生導師的感謝的 發布:2025-09-30 08:41:00 瀏覽:628
大學生活點滴 發布:2025-09-30 08:39:33 瀏覽:117
南京大學王建華教授 發布:2025-09-30 08:38:43 瀏覽:959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發布:2025-09-30 08:11:14 瀏覽:598
不想當大學老師 發布:2025-09-30 08:09:30 瀏覽:825
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什麼待遇 發布:2025-09-30 07:51:21 瀏覽:230
工商管理的研究生導師制 發布:2025-09-30 07:47:02 瀏覽:716
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導師推薦 發布:2025-09-30 07:46:51 瀏覽:706
西北林業大學李華教授簡介 發布:2025-09-30 07:46:51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