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愛俄州立大學博士錄取教授
197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1978年在美國普渡(Pue)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和生物化學系教授, 俄亥俄州立大學儀器中心主任和化學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生物有機化學、酶生物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這些重要的研究領域中,蔡明道教授是走在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家之一。在研究工作中,他將不同的學科融會貫通,獨辟蹊徑,有機地結合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創造了一整套科研方法,為若乾重大學術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成為集有機化學、結構生物學和酶學為一體的權威。
一九七九年,蔡教授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磷31核磁共振譜中的氧17效應,從而使得含氧-17和氧-18的手性磷酸鹽的構形研究成為現實。他還第一個合成並分析了無機磷酸鹽手性類似物氧-16,氧-17和氧-18硫代磷酸鹽。手性磷酸鹽研究在化學與生物學中意義遠大。而蔡明道教授正是這一領域的五位創始人之一。蔡教授早期的科研工作還開創了磷脂中手性磷分子研究這一嶄新的課題。通過合成不同的手性標記磷脂,他闡明了磷脂的性質和磷脂的酶反應機制。這些傑出的成果先後發表在三十餘種主要的科學雜志上﹐樹立了蔡教授在這一領域的權威。八十年代中期,蔡教授將其立體化學研究領域擴展到了更為復雜的酶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他先後研究了腺甘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 A2)和磷酸肌醇磷脂酶C(PI specific phospholipase C)他深入調查了這些酶的催化反應機制,以及結構對催化反應的影響。在這期間,蔡教授發表了七十多篇文章闡述其學術觀點,其中的經典之作包括一九九一年發表在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雜志上的關於腺甘酸激酶生化性質的綜述,以及磷脂酶A2化學性質(Chemical Review)的綜述。傑出的成果和大量的著作使得蔡教授成為當今世界這三種酶研究領域中絕對權威。一九九六年,蔡明道教授的研究工作轉向錯綜復雜的生物化學領域,並確立了三個研究方向,腫瘤抑制蛋白質P16,蛋白質片段FHA在信號傳導中的作用﹐DNA聚合酶B和X。憑著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實力﹐蔡教授迅速成為這一領域中的佼佼者。他第一個在世界上解出了P16﹑FHA和DNA聚合酶X的三維結構﹐並對這幾種蛋白質的性質進行了深入調查。其成果包括利用組合化學證明FHA結合磷酸化蘇氨酸,酪氨酸的能力,以及不同FHA具有不同的底物專一性。在DNA聚合酶B的研究中,蔡教授細致地調查了每一個反應步驟,從DNA、dNTP與兩個鎂分子的結合,到構象與反應進程的關系,其結果已經對DNA聚合酶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蔡明道教授的科研生涯又在攀登新的高峰。他近期的發現已經成為他最為重要的成果﹔他發現一種源於非洲豬高熱病毒的DNA聚合酶X能夠促成錯誤的G﹕G鹼基配對,而且效率並不亞於正常的鹼基配對。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ACS) 後,化學與工程新聞(C&E News)特別在顯著位置予以高度評價。蔡明道教授已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近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