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董小玉教授
1. 公交車該不該等一等殘障人士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都備受網友關注。今年重慶的這道材料作文題目,在考驗22.5萬余名重慶考生文筆的同時,也成為對社會各界人士的一個心靈拷問。一時間,網路上熱議不斷。
如果你是車上的乘客,你願意為這個殘疾媽媽等待一分鍾嗎?昨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對不同年齡、職業的市民進行了采訪。
等待
多一分鍾等待就是多一份關愛
「這道題里,有太多的可能性。但如果真的設身處地,現實中我還是會等的,即使心中有意見。」70後市民羅安仁是重慶一家醫療設備公司董事兼營銷副總。他表示,小孩能這么要求,肯定是有特別或特殊情況,而且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更何況上車的還是一位殘疾母親,這更需要寬容理解。「社會關系和諧,需要每個人寬容付出,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專業大二女生範文薇也贊同等一等。「這個題目其實也是說我們現代人浮躁的心理,讓我們對待人、對待事都該多份耐心。我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該對我們所處的環境和周圍的人,多上點心、多些關心,不至於讓這個社會看起來太冷漠。」
川外學生劉艾琳也認同地說,「發會兒呆、抽根煙、吹個牛,你在哪兒不浪費這一分鍾時間呢?而在這輛車上,多一分鍾的等待,就是多一份愛,也能讓別人在忙碌的一天里獲得小小的溫暖。」
「我的職業決定了我輸不起這個時間,但只要不等太長就沒什麼問題。」昨日,當了15年的哥的夏宗斌坦言,他曾原地等待一位乘客20多分鍾,結果被放了鴿子。「遇上這種情況,最好向乘客問明情況,需要等多久,如果對方是殘疾人,我多等一會兒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等
公共服務不能因自身耽誤別人
「其實,如果不是最後一班,或者一趟要等30分鍾的區間車,即使身有殘疾,也該帶著孩子等下一班車,而不會先讓孩子跑去佔住車,讓一車人等她一個人。」就在許多人認為應該多些寬容等等時,網友「桔子樹小窩」的觀點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住在李家沱今年35歲的蔣宇表示,如果他是車上的乘客,自己不會選擇等。第一,孩子上車時沒說明具體原因,這讓誰願意憑空去等待呢?第二,如果此時是上下班高峰期,這樣的等待將引發蝴蝶效應,很多上班族可能遲到,後面車輛無法進站,進而導致交通堵塞等等。「我有過親身經歷,有次高峰期晚走兩分鍾,車程就從40分鍾變成了兩個小時。」
「公交車司機也有制度考核,每一班發車、到站停靠時間是有規定的,萬一車晚點了,會影響他的業績考核,前一刻這位殘疾乘客是弱者,後一刻司機就可能比她還弱。公共服務和私有服務的區別就在這里,不能因自己的原因去耽誤別人,制度才是硬標准。」網友「心坦盪」說,以前看到這些,自己會很感動,但現在不會了。又不是末班車,為什麼非要上班的人等,這樣大家都會有怨氣。
家住渝北回興的周遊是個80後上班族,他也贊同「不等」。「不是我沒有公共道德,每個人的時間都寶貴,你怎麼確定車上的人沒急事。社會首先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然後才是人情。除非他說清楚情況,並徵得車上所有人或者過半人的同意。如果一味強調對他人的關愛,而忽略了公共秩序,這是道德綁架。」
反思
最終上車的不是殘疾人怎麼辦
就在「等」和「不等」兩種觀點在網上爭議不休的時候,有人則提出了另一種聲音:問題的關鍵在於,小男孩為什麼不在上車時實話實說,如果他說了,相信車上的乘客都會諒解,在理解前提下的包容才是真正的和諧。
「如果我是車上的一名乘客,我一定會先了解清楚狀況再決定。」今年25歲的毛女士家住在萬州,是一名公務員。她說,如果小男孩家有急事,一定要現在和媽媽趕著坐這班車去辦,那麼會選擇耐心地等待;但如果小男孩沒有急事,而其他乘客又很著急,就會勸說他等待下一班車。
今年25歲的盧彬是位銀行法律顧問,他表示,等或不等,其實都維護了一種公共道德價值,只要這種維護沒有造成較大破壞就是正當的。等,較短時間內對公共秩序不會造成較大破壞;不等,讓小孩下去扶母親坐下一班車,對母子的權益也不會構成較大傷害。
還有網友提出另一種假設進行了反思:「這道題的社會意義遠不止於此,設想一下,如果換一個結局,最終上車的不是殘疾人,那麼又該是等或者是不等呢?」
聲音
等或不等 答案沒有對錯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唐鈞:對於這道作文題,其實現在所有討論都是基於假設,這些觀點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都可以理解。也就是說,無論這道題怎麼答,等或不等都沒有對錯。就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等一等。就像許多網友說的,當下中國是比較缺乏人際關系的和諧。如果在大家都不是特別趕時間的時候,等這么一兩分鍾,或許將收獲一段和諧的人際關系。
換位思考 學會理解包容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廖其發:這是對人們心靈的一道考題,也是讓我們要學會理解和包容。最後責罵聲停了,一車的沉默,也表明大家心中存有一絲愧疚,他們或許理解了殘疾母親的不易,或許被孝心打動。人總是等到不急的時候,再反思之前的言行,自責與懊悔,都湧上心頭。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請慢一點,換位思考,讓寬容跟上。
點評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董小玉:今年這個作文材料雖短、事件雖小,但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兼具情感性與思想性。乘客們表現出的理解、體諒、關愛,展示了親情的可貴、理解的寶貴、關愛的珍貴,體現了社會的和諧與溫暖,滲透著時代的正能量。
首先,考生要領悟材料飽含的濃濃母子情、深深的大眾愛、和諧的社會情。其次,材料蘊含了深刻思想,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文化語境下,這一材料作文能引導人們沉靜下來、反思自己、反思社會,重新認識生命、認識價值、認識崇高。考生寫作時,可以從幾點進行挖掘:寬容精神、敬畏生命、道德價值、平和心態。總的來說,這次作文不容易跑題,審題的門檻並不高,但是要寫出材料蘊含的情意、深意、趣意,需要平時眼觀社會、思考社會、心繫他人、胸襟開闊、情感飽滿。寫作時,考生們既可以從情感性入手,也可以從思辨性落筆。要力爭立意深遠、視角獨特、擬題新穎,思維清晰、語言流暢,寫出「人味」「情味」「思味」。
育才中學語文研究員級教師熊少華:今年作文在審題難度上一直保持了重慶命題的特點,思路連續三年一脈相承:2013年凍庫保安與員工、2014年房東撿拾玻璃碴子、今年公交車及乘客等候殘疾人上車。都在歌頌人性的美好,倡導社會的理解、體諒和關愛。進一步體現了「貼近生活」原則、「人文關懷」的精神,以小見大,深深撞擊人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情感火花,有利於考生「以手寫我心」。考生可以從歌頌、倡導社會的正能量入手,同時,也可以批評社會上不乏其冷漠、自私以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形成對比,如果從這些角度去立意,更有深意。
兩年前熱門微博 今年高考作文題
你猜到了嗎?
重慶2015高考作文題來自兩年前的熱門微博?是真的!昨日中午,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剛出爐,細心的網友就在第一時間找出了網友「竹林瀟瀟82」寫於兩年前的這條微博,也引來大量網友熱議,均表示「現在高考作文越來越貼近生活了」。
截至昨天17時,該條微博的轉發量已經達到2.3萬多條,評論量也達到3000多條,共收到3000多個點贊。
博主:
重慶考題更關注社會人性
昨天,記者聯繫上了這條微博的博主網友「竹林瀟瀟82」,她目前在江蘇南京生活。電話中她的聲音聽起來比較年輕。
「至今對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我發微博不是為了責備誰,也不是為母子鳴不平。」網友「竹林瀟瀟82」說,2013年4月29日,她去南京市婦幼看望好朋友,坐上13路公交車時,親身經歷了這件事。發了微博後,經過《金陵晚報》、《新快報》等媒體報道,還引發了一場人性大討論。
「我覺得重慶高考作文涉及面越來越廣,關注社會人性等生活中的細節、真實的東西,這個點很贊。」她說,如果自己來寫這個作文,將從「放緩自己、寬容別人」這方面入手,希望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走得快的我們,懂得回過頭來等等別人。
反響:
適當上網可了解社會熱點
昨日,作文題目出爐後,不少網友在微博上贊嘆「現在高考作文越來越貼近生活了」、「看來想考高分,需要經常關注熱點啊」、「以後得多刷微博」、「出題人是多喜歡刷微博,才能看到這條」。
43歲的熊靜備考期間一直盡量讓女兒少接觸網路,只有學習上需要時才偶爾讓女兒上網。昨日,得知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來自微博,她有些吃驚,「以後可以適當看看,但時間還是不要太長了。」
重慶二十九中高三語文老師石志堅表示,學校的語文教學一直鼓勵學生多關注社會熱點,課余時間看看媒體報道、上微博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來看看作家、語文老師、「商小妹」怎樣寫「等待」
等一等,讓靈魂跟上來
每次看到類似的消息,我都會想到一句話:「等一等,讓我們的靈魂跟上來。」這句話來自一個國外寓言,說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需要給我們的心靈和靈魂留時間。故事中的一車人看見殘疾人陷入沉默,說明都有善良之心。至於開始的埋怨,只是因為習慣性趕時間。
中國人的確很趕時間:孩子一出生就早教、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小學就背上沉重的書包、高二就讀完高中課程准備高考、大學二年級就找工作、工作稍不如意就跳槽、什麼條件都不具備時就創業、一開公司就准備上市……
我們真的是太趕了!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我有一個朋友,在加拿大看中一款非常好的中國沒有的產品,想拿到國內賣。他找到生產企業老闆開出非常優厚的條件,要求做中國總代理,他想對方一定會當場答應。結果,加拿大老闆說:「別忙,我們先喝喝茶。」於是,我朋友和加拿大老闆夫婦來往了半年多,聊理想談人生交流不同的信仰。最後加拿大老闆說:「經過半年多的了解,我認為我們價值觀相近,你的人品正直,我願意讓你做中國總代理,我要反過來給你更好的條件。」
我聽到這個故事很震撼!這是一個我們老祖宗經常提示的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中國人朗朗上口的原則,因為我們趕時間早已遺忘,卻被一個商業發達的文明反哺回來。創業二十多年,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此刻我一下子回憶起發展中經歷的那些影響:不誠信的甲方、不道德的合夥夥伴、為利潤而違法的誘惑……我慶幸很多時間是道德底線和處女座的潔癖給了我正確選擇。
從基本面上講,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軟著陸,三十年規律已經悄然改變。不需要那麼快也能成功了,只要好好思考;不需要那麼著急就能開心,只要隨遇而安。花時間的產品就能獲得高品質;花時間的營銷才能得到粉絲;和盆栽對話,花朵會長得茂盛;有足夠時間禪坐,身體會充滿潛能。
當新媒體逼迫朋友圈分享生活,當工業4.0逼迫企業對材料精挑細選、對工藝精益求精,當穿戴式設備把我們身邊的一切控制起來,當大數據給我們從容的選擇,這個時代,我相信慢生活會回到未來。
慢功出細活,思考改變人生,給家人留時間,讓歲月沉澱修養……這些花時間的主張,會回到我們身邊。當我們學會慢下來,相信一切有道理,那一車的埋怨就會變成優雅的耐心,變成社會的寬容。
作者簡介
羅渝:男,1968年生,小說《失蹤的上清寺》的作者,現任重慶網站聯盟副理事長、重慶市電子商務協會網站分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作協網路創作委員會常委。
包容這世界的真相
當你看到女導游因遊客不購買回扣紀念品而口無遮攔地瘋狂訓斥遊客時,正義感爆棚的你是否怒從心中起,叫嚷著還遊客一個公道?可當導游流著悔恨的淚水爆出遊客們都是參加的「一元購物團」時,善良的你是否又將內心的天平傾斜到了被開除的導游那一邊。當你看到霸氣女教師在太陽天讓學生撐傘時,是否會為單純的孩子憤憤不平,對傲嬌的老師投去輿論的冷暴力。那麼,如果有的老師說他的行為更加惡劣,甚至讓學生幫自己洗碗,幫自己背包,把學生壓在身下,你是不是就更加不能忍,要把這樣的老師逐出教育界而方休?
然而事情的真相也遠非你所想,學生幫他洗碗是因為他給學生做了飯,他時常幫學生背包,背生病的孩子去醫院,學生把他當成「西哥」和他游戲,他為孩子付出,師生之間涌動著真誠的情感,「只要師生之間彼此依戀,舉手投足之間都是真情」——著名的教育家李鎮西如是說。
於是你又相信真愛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左右了你對事情的判斷,是事情的本來面目,還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真相,亦或是你內心深處願意相信的真相?網路世界迷惑太多,許多人出於不同的目的在煽風點火,博人眼球,對人進行道德的綁架,同時也對網民們進行著道德與理性的測試。這世界的萬法空相如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展現在我們眼前,亂花漸欲迷人眼,怎樣才能撥開迷霧去接過迦葉拈起的那一朵蓮。
無知導致輕信,沖動引來抱怨,患得患失產生被害妄想,這都是人性的弱點。當所有人都說地球是方的時候,誰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它是圓的呢?隨波逐流比逆流而上要輕松安全許多,法不責眾的信條讓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勇氣,當輿論的導向以不容置喙的趨勢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拍手叫好。於是,真理和我們失之交臂。
其實,對我們而言,重要的不是它是什麼樣子,而是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如果你肯多了解其前因後果,就會杜絕一知半解的胡亂責備,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合理的行為。
儒家在千年前就有言:自省,克己,慎獨,寬人。真正能做到的人也寥寥無幾。我們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用一孔之見關照世界,如同一葉障目,當然不及全貌了,我們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我們的心門沒有打開。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懷著防備的心態對待別人,自己也會感受到來自這世界慢慢的惡意。懷著容人之心待人,世界也會可愛許多。車上的乘客因為多等待了一分鍾而焦躁不安,他們深為抱怨所累。北京大學的校長季羨林卻在寒風中幫新生守護了半天的行李,沒有一句怨言,其氣質如清風拂面,月下荷開。他生活在明朗之中。
張愛玲曾經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只要懷著悲天憫人的心觀照世界,你會發現,一切皆有所因,一切皆是合理。
世界上最高遠的是天空,最蔚藍的是海洋,最廣闊的是人的胸懷。胸有天地,才能悅納整個世界,達到心靈的圓融自滿。懷著容人之心待人,世界就豁然開朗。
作者簡介
張春藝:女,1985年生,現任重慶鐵路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創作劇本《穿越時空漢語情》,《多彩青春 快樂重慶》獲2010、2011「漢語橋」比賽一等獎,創作劇本《座位》獲重慶市中學生話劇節一等獎。
與人為善,便是善待自己
一件事情處理的方式不同,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事件如果朝著壞的方向發展又會如何呢?
雨天,公交車開過站口,停下。一行人陸續在前門上車,撐開的雨傘收攏,濕答答地往下滴水。男司機把門關上,發動引擎。
突然有乘客喊話:「莫慌,還有個小娃兒沒上!還有個小娃兒沒上!「公交車一個趔趄,像是左右晃動的醉漢。男司機重新開門,回頭一看,只見一個小男孩,穿著牛仔夾克,背著書包,手裡還拽著個塑料菜兜子,兩步並作一步跨上來。小男孩滿臉雨水,衣服也濕透了。他說:「司機叔叔,請等一下!我媽媽還在下面。」
半分鍾過去,小男孩的媽媽並未出現在門口。有的乘客急了。甲乘客說:「啷個回事,半天都沒個人影,我上班快遲到了!」
乙乘客說:「還要等多久嘛?老伴一個人在家,我擔心得很。」
丙高喊:「這是浪費大家時間,都有事呢!」小男孩抬頭央告說:「再等等吧,就一小會兒。」這時不少人怒吼:「等什麼,自己下去等吧!」
司機扛不住壓力,只得對小男孩說:「孩子,等下一班車吧。」於是小男孩怏怏地下了車,公交車飛奔而去,濺起迷霧般的一灘泥水。
值得慶幸的是,事實並未朝這個方向發展。男司機依舊在眾人的指責聲中堅持等待,默默扛住了壓力,小男孩最終也沒有被遺棄在風雨迷茫的路上,男孩的媽媽也上了車。這結局頗符合我們的心願,但也透露出一些信息。
其中男孩的媽媽上車,乘客為何要集體沉默?是因為她拖著一條殘疾的腿嗎?這沉默意味著什麼?是因為大家心中還保持著一份良知嗎?這份良知是對自己先前不耐煩的自責嗎?
進一步假設,假如甲乙丙等乘客到了垂暮之年,他們和自己的小孫子一起乘公交。他顫顫巍巍,拄著拐杖半天上不了車,而汽車同樣扔下他絕塵而去,他是否會回想起年輕時,自己曾遇見的小男孩和她的殘疾媽媽這回事,那時他心中是否會有幾分愧疚不安?
與人為善,便是善待自己。尤其在這個被自媒體過分解讀個人價值,標榜人人是個體,崇尚個人精神自由絕對化的大環境下,我們的耳邊應該時常回盪起孟子說過的那句古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整個社會的良知被喚醒,或許就從這輛公交車開始吧。
作者簡介:
盧葦:21歲,重慶人,川美大三學生。曾經因曬3000冊藏書,並發表《我家沒有寶馬車,只有藏書數千卷》的網帖,受到全國各大網站及多家媒體的關注,目前已出版兩本小說,被網友稱為「90後藏書妹」。目前,在本報開展的「商小妹」形象大使選拔比賽中進入2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