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教授
⑴ 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的歷屆回顧
第一屆:1994年7月,地方綜合大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雲南大學舉行。、杭州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遼寧大學、蘇州大學、內蒙古大學負責人參加會議。與會代表通過交流經驗、通報信息、研討問題,增進了友誼,加深了理解,探討了跨地區聯合辦學與寫作的意向,增強了地方綜合性大學聯合起來,提高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辦學效益的信心。
第二屆:1995年地方綜合大學協作會在遼寧大學召開。蘇州大學、杭州大學、西北大學、雲南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負責人參加會議。
第三屆:1996年7月,六所地方綜合大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內蒙古大學舉行。蘇州大學、杭州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遼寧大學、內蒙古大學負責人參加會議,北京大學負責人特邀出席會議。本次會議主要探討和研究地方綜合大學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和爭取進入「211工程」有關工作。
第四屆1998年1月,全國八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四屆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大學舉行,參加會議的有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南昌大學、新疆大學、杭州大學的30多位代表,以及北京大學特邀代表。與會學校就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體制改革、科研和產業、後勤工作以及高教發展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第五屆:1998年10月4日至10日,部分地方綜合性大學第五屆教育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西北大學舉行。新疆大學、遼寧大學、蘇州大學、南昌大學、雲南大學、內蒙古大學、西北大學參加會議,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列席會議。
第六屆:1999年第六屆地方綜合大學協作會在蘇州大學舉行。
第七屆:2000年8月,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新疆大學舉行。雲南大學、西北大學、遼寧大學、南昌大學、內蒙古大學、山西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負責人參加會議。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代表特邀出席會議。
第八屆:2001年8月,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遼寧大學舉行。蘇州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遼寧大學、南昌大學、內蒙古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山西大學負責人參加會議。浙江大學代表特邀出席會議。
第九屆: 2002年10月26日,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九屆協作會在鄭州大學隆重開幕。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西北大學、山西大學、蘇州大學、南昌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的書記、校長及黨辦、校辦、「211」辦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就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改革、建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211工程」建設對地方綜合性大學的作用進行了討論。
第十屆:2004年11月30日。第10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南昌大學舉行。山西大學、遼寧大學、雲南大學、內蒙古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和新疆大學的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浙江大學、廣西大學的領導列席會議。會議就地方綜合性大學發展戰略規劃定位,地方綜合性大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211工程」二期建設有關問題及多校區管理模式探討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第十一屆:2005年9月25日上午,第11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太原召開。會議由山西大學承辦。西北大學、南昌大學、蘇州大學、內蒙古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遼寧大學、雲南大學、山西大學等九所院校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協作會意在加強彼此合作、推動相互發展,此次會議上,九所院校就共同關心的高校「十一五」規劃、新校區的建設與管理兩大主題進行了研討,並簽訂九所院校互相免推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意向,簽署共同向國務院學位辦申報成立研究生學院的請示,九所院校之間的合作邁向實質性階段。
第十二屆:2006年7月29日上午,第12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開幕式在西北大學隆重舉行。會議特邀北京大學校長助理、「211工程」辦公室主任李曉明出席開幕式和演講。山西大學、遼寧大學、雲南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和新疆大學的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開幕式。
第十三屆:2007年10月29日,第13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鄭州大學召開。會議主題圍繞地方綜合大學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基層學術組織改革、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及「十一五」「211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談各自的創新做法及思考。
第十四屆:2008年9月23日,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第十四屆會議在新疆大學舉行。內蒙古大學、蘇州大學、雲南大學、山西大學、鄭州大學、南昌大學、遼寧大學、西北大學、新疆大學等9所高校的代表共計4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地方綜合性大學教學(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內涵式建設。分組發言中,與會各高校的領導就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教學內涵式建設的思路、實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討。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九所協作高校自1994年建立協作關系以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開展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搭建了相互溝通信息、交流辦學經驗、促進共同發展的廣闊平台,對各校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建立協作關系的九所高校都是當地實力較強、影響廣泛的高等學府,在今後的辦學過程中,要堅持協作的好傳統、完善相互協作的長效機制,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高的層次開展實質性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更好地促進九校的發展,為全國地方高等學校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
第十五屆:2009年10月28日第15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昆明召開,由雲南大學承辦。會議將圍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十二五」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辦學績效評估及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發揮作用等方面的工作,結合各校實際情況,研討交流學校的創新做法及思考,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全國地方高等學校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和輻射作用。
第十六屆:2010年11月5日,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十六屆協作會議在蘇州大學紅樓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江蘇省教育廳副巡視員洪流、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等應邀專程出席了會議。並著重就「十二五」期間如何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內容,展開了充分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
第十七屆:2011年9月27日,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第十七屆會議在遼寧大學召開。來自鄭州大學、南昌大學、內蒙古大學、山西大學、蘇州大學、西北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遼寧大學等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和浙江大學、遼寧省教育廳的領導,以及與會高校黨辦、校辦、研究生工作部門、高等教育研究部門的相關負責同志共計2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上,與會代表圍繞如何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發揮校友會作用,地方綜合性大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並就進一步加強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共識。
第十八屆:2012年10月15日,由西北大學承辦的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十八屆協作會議在陝西賓館舉行。協作會上,各高校結合辦學實際,圍繞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大學文化建設等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討。與會領導和嘉賓還特別對各自先進的辦學理念、明晰的辦學思路、鮮明的辦學特色、突出的辦學成就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交流。
第十九屆:2013年4月20日,全國9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十九屆協作會在雲南大學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浙江大學、遼寧大學、內蒙古大學、山西大學、蘇州大學、西北大學、新疆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校領導及各相關部門負責人。與會議領導圍繞「推進協同創新、加強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主題進行了交流發言。各協作高校對各自辦學理念、辦學思路、辦學特色、辦學成就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交流。會議討論通過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章程》。
第二十屆:2014年9月20日,第二十屆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在新疆大學舉行。各協作高校代表圍繞「地方綜合性大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的主題進行了交流發言。分別介紹了本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改革發展的主要經驗。全體與會代表結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實際和特點,就如何解決制約各高校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推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研討和熱烈討論。
第二十一屆:2015年10月31日,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第二十一屆協作會議在南昌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二樓行政會議室召開。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慧文,山西大學、雲南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和南昌大學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的主要領導、分管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等30餘人與會。大會圍繞「地方綜合性大學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這兩個主題先後發言,與會代表就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改革發展進行了熱烈坦誠、廣泛深入的交流與探討。交流會由協作會秘書長、雲南大學副校長劉曉江主持。
⑵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女生宿舍是幾人間啊
今年給你們安排的來幾人間源俺還不知道哇,一般來說是4人間,就是上面是床,下面是你的寫字台和書架衣櫃那種的。不過運氣不好被分到6人間也是說不準的。一個班30個人左右。女生佔5、6個。當然是高三累啊大姐。。高三的痛苦這輩子再也不想遭了。大學課余時間很多的。讀研的話一個班30個人能有接近10個人。其中去本部的能有一半左右。去完本部之後找個年薪10萬左右的工作就很EASY了。考研不難,當然你要有準備,不是那種臨時抱佛腳的,要有個規劃,從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有個認真學習的准備,這樣幾年過後你考研就會很輕松。毯子之類的就不用了,學校發。要是冬天你覺得冷想加床被的話自己去超市買一條吧。床單枕巾什麼的學校都發2套。
⑶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李曉明
如果是他的話,我個人覺得他的侄子還是蠻厲害的,挺好挺負責的一個人。我們許多人都很崇拜他的
⑷ 北京大學校長是誰
黨委書記:
閔維方
校長:
周其鳳
黨委常務副書記內:
吳志攀
常務副校容長:
林建華 柯 楊
黨委副書記:
張 彥 王麗梅 楊 河
副校長:
岳素蘭 鞠傳進 張國有 海 聞
紀委書記:
王麗梅(兼)
校長助理:
史守旭 張維迎 李曉明 於鴻君
朱 星 李岩松 李 強 劉 偉
黨委常委:
閔維方 周其鳳 吳志攀 林建華 柯 楊 岳素蘭
張 彥 王麗梅 楊 河 鞠傳進 張國有 敖英芳
⑸ 北京大學有沒有副校長叫賈文賓
沒有,北京大學現任的校領導名單如下:
校長 林建華
常務副校長 吳志攀柯版楊劉偉
副校長 王權傑李岩松高松王仰麟
秘書長 楊開忠
總會計師 閆敏
校長助理 李曉明張寶嶺鄧婭程旭黃桂田馬化祥孫麗陳寶劍
⑹ 北京大學的校長是誰
許智宏 黨委常委、校長
--------------------------------------------------------------------------------
性 別: 男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2年10月
研究方向: 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生物工程
主管工作: 全面主持學校行政工作
--------------------------------------------------------------------------------
學習經歷: 1959年9月-1965年9月,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本科學習
1966年2月-1969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學習
--------------------------------------------------------------------------------
工作經歷: 1965年9月-1970年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研究實習員
其間:1965年9月-1966年2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外語
1966年2月-1969年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68年8月--1970年2月,天津4701部隊軍墾農場勞動鍛煉
1970年2月--1973年3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課題組長
1973年3月--1983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細胞生理室課題組長、室領導小組成員
其間:1979年8月--1980年9月,英國約翰.依奈斯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0年9月--1981年10月,英國諾丁漢大學植物系訪問學者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8年11月-1991年2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8年-1996年)
1989年-1992年,國立新加坡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訪問教授(每年3個月)
1991年2月-1994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92年10月-2003年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9年11月至今,北京大學校長
--------------------------------------------------------------------------------
主要著作: 1988年,《經濟植物組織培養》,羅士韋、許智宏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6年,《植物基因工程》,田波、許智宏、葉寅主編,山東科技出版社
1997年,《植物原生質體培養及遺傳轉化》,許智宏、衛志明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植物發育的分子機理》,許智宏、劉春明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8年,《植物生物技術》,許智宏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⑺ 李曉明的介紹
李曉明,復男,1957年制5月出生,湖北沙市人。中國計算機技術的播火人之一,北京大學校長助理,1982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電氣工程榮譽學社Eta Kappa Nu社員,IEEE高級會員,ACM會員。12015年1月31日,李曉明獲得2014 CCF傑出教育獎。
⑻ ccf 是什麼單位的縮寫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成立於1962年,是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群眾性學術團體,屬一級學會,獨立法人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成員。學會的宗旨是團結和組織計算機科技界、應用界、產業界的專業人士,促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學術成果、新技術的交流、普及和應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產業的發展,發現、培養和扶植年輕的科技人才。學會具有廣泛的業務范圍,包括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技術咨詢、教育評估、優秀成果及人物評獎、刊物出版、計算機名詞標准化等。學會與國際許多相關學術組織有密切的合作,如 IEEE-CS 、 ACM 、 IFIP 等。本會和香港電腦學會、澳門電腦學會以及省級學會也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會下設 9 個工作委員會, 33 個專業委員會,這些專業委員會涵蓋了計算機研究及應用的各個領域,學會自己編輯出版的刊物有《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由不同單位編輯出版的學會刊物有 14 種。
學會是會員的,學會是開放的,凡在計算機及其相關技術領域從業的專業人士均可申請加入本會。服務會員是學會的第一目標。學會為會員提供了各種交流平台,包括學術會議、論壇、報告會、研討會、競賽等,下屬的專業委員會均有各自專業領域的學術活動。各種形式的活動能讓每個會員在學會各取所需,尋求發展。
全球CDMA認證論壇簡稱CCF,中國聯通加入其中。
⑼ 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的師資簡介
按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規劃要求,本著建立高起點、國際化北京大學軟體學院的目標,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希望建設一支學術和教學水平高、具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了解國內外軟體發展與需求、外語能力強、競爭能力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聘請著名大學和企業的專家、教授任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顧問,為學院的建設出謀劃策。聘請著名大學和企業的專家、教授任系主任、客座教授等。發揮他們的專長,講授課程。
軟體與微電子學院教師隊伍將由國內外知名學者、國內外IT企業資深專家、北京大學校內教師組成。教師結構為:國內外專職教師佔4TBL_0%;國內外客座教師佔4TBL_0%;北大教師佔2TBL_0%。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佔7TBL_0%以上。年輕教師佔2/3。國外專家、留學人員佔1/3以上。
保障措施:建立客座教授制;與國外著名大學建立合作交流制度;邀請國際著名教授講前沿技術;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立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與「中國國際人才基金會」合作;建立「中國國際人才培訓交流基地」;引進教員、教材、實現雙向交流 。 主 任:
王陽元
副主任:
陳 鍾
委 員:
楊芙清、王新安、白志強、朱青生、李曉明、何小鋒、邵維忠、周錫令、俞士汶、梅宏、雷明、郝一龍 張 興 主 任:
楊芙清
委 員:
陳鍾、張興、白志強、蘇渭珍、吳中海、王立福、王千祥、劉曉彥、柳 翔、何小峰、張天義、鄭強、樊鐵 栓、黃斐增 國際顧問:
許 濬、Richard Wirt, Angel Jordan, Hector Ruiz, Richard Larson, Nicholas Donofrio, Carl Chang
專業顧問:
陳永正、沈向陽、穆汗·庫莫、鄒貴華、王 瑋、鄭妙勤、朱 敏、王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