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張汝倫教授對康德理論哲學的講解
A. 介紹幾本講解康德、黑格爾哲學的書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抄西方哲學十五講》,張志偉著;
鄧曉芒的《康德哲學諸問題》;
關於黑格爾,你還可以到www.hegel.net上看看FAQ(frequent asked questions)
B. 康德的哲學觀點
伊曼努爾·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C. 尋找康德哲學講座材料
書籍方面,抄我推薦李澤厚先生的《批判哲學的批判》與鄧曉芒先生的《康德哲學講演錄》,都是不錯的二手資料,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比較通俗的講解。
另外,可以到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哲學在線」上下載張志偉教授的授課錄象,張教授是國內研究康德的知名學者,而這些課主要是針對非哲學專業的同學開設的,相當不錯。
不過,最好的做法還是讀康德的原著。雖然很難讀,但是不要有畏懼心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D. 康德哲學的基本觀點
康德哲學框架分析命題是主語包含謂詞的命題;綜合命題是主詞不包含謂詞的命題版分析命題都是先驗權命題;綜合命題多是後驗命題;但存在先驗綜合命題,這論證了數學的可能康德認為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學領域,即在物自體和現象界存在這樣的調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謂的純粹理性將之類推在實踐中則是實踐理性 。將之類推在審美中則為批判力 。
康德寫了三本重要的書: 《純粹理性批判》 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對象是現象界,後者的對象是本體界。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
E. 康德理論哲學概述是怎樣的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生於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後,成為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人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後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從1755年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了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才晉升為教授。
康德一生沒有離開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極有規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條街道(它後來被命名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時到這種程度,以至當地居民按照他出來的時間校正手錶。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靜的表面生活與他的豐富多彩而又充滿著革命思想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在普魯士這個邊遠小城,注視著世界的最新發展,討論著時代的前沿問題。他在創造了深刻反映啟蒙精神的批判哲學之後,又明確地提出了「什麼是啟蒙運動」這一至今還吸引著哲學家的問題;他一生中只有一次離家到一個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經歷,但他卻像一個閱歷豐富的旅行家那樣,在人類學著作中對各國風土人情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觀卻被普魯士政府指責為「歪曲蔑視《聖經》和基督教的基本學說」。康德是盧梭的崇拜者,他與盧梭一樣,是一個平民哲學家。他說:
我生性是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東西,有所發明才覺得快樂。我曾經相信這才能給予人的生活以尊嚴,並蔑視無知的普通民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想像中的優越感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學恢復一切人的公共權利,我並不認為自己比普通勞動者更有用。
《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之後,康德成了青年學生嚮往的導師,政府也不斷向他咨詢各種問題,但為了捍衛思想自由,他不顧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後發表了《學院之爭》(1798年),繼續討論宗教問題。
F. 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康德(1724—1804):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批判哲學的創始人。
哲學體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
思想: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范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范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G. 把握和理解對康德哲學的理解,並說明你對康德哲學的評價。
康德哲學的評價
當代闡釋學名家Gadamer說得好:「精神科學是不能用進展這樣的概念來描述的」,「精神科學研究的偉大成就幾乎永不會陳舊」。談到所謂「德國唯心主義的破產」,海德格爾曾不無憤慨地寫道:「並非德國唯心主義破產了,而是時代不再有力量來承受這一精神世界的偉大、寬廣和原始」。海德格爾本人研究存在問題,總要探河窮源、剝蕉至心,藉助語言分析,回到希臘人的思想。在他看來,現代人遺忘了存在;向古希臘思想的回潮,正是重新記起存在的必由之路。人只有本真地存在,才有真實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竟可以說,古希臘人的精神始終活著,而現代西方人卻由於精神萎弱而死了。海德格爾可是一門新課,但如果我們確實想認真地學習和掌握海德格爾哲學,我們是不該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置諸腦後的。
特別是康德哲學,它不僅為近代西方走出中世紀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兩派哲學作一大綜合,為德國唯心主義啟一大開端,更為現代西方哲學辟一大源頭。無論現象學、闡釋學,還是科學哲學,都從康德那裡尋覓靈感、提煉問題、構築進一步發展思理的基地。鄭昕先生說:「超過康德,可能有新哲學,掠過康德,只能有壞哲學。」鄭昕先生這句話,不僅對西哲是對的,而且對中國傳統的義理之學來說,要想經過創造性的轉化,造成具有現代形態的生命的學問,也必須過康德哲學這一關。
所幸,掌握和闡釋康德哲學,並將其與中國傳統的義理之學(特別是儒家內聖之學)「打通」,這一步「高度的精神努力」,已經由避居港台的牟宗三先生完成了。牟宗三不僅掌握和詮釋了康德哲學,且亦發展充實了康德哲學。他以儒家內聖之學為大本,以「一心開兩門」之大乘佛家義為大綱,將閃爍在康德「超越的分解」中的通識和洞見,給以充分的貞定和證實,建構了一個以「兩層存有論」為基本義理骨幹,熔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為一爐的哲學大系,從而使歷來缺乏系統相的中國哲學具備了能與西方哲學直接對話的型態。可謂「盛德大業至矣哉!」
康有為大概是最早接觸康德學說的中國人之一。早在他榮任帝師以前,就寫過一本《諸天講》,將他從雜覽西書中得到的天文學知識全盤倒出,其中就有康德的「星雲說」他還以中國傳統的形氣學說相比附。其實,康德載其星雲說的《宇宙發展史概論》只是一本「少作」與康德哲學的整個系統,並無多少聯系。
康德另一個著名而又經常被曲解的論點,是所謂「不可知論」。南海先生在《諸天講》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測,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識有限,豈能以肉身之所見聞而盡天下之事理乎?」這是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限不能窮無涯的通常說法,冠以康德之名,實在是既無端又武斷的強加。
嚴復也曾以己意對「不可知論」橫加發揮,又歸之於康德:「西國物理日辟,教禍日銷,深識之士,辯物窮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之說,以戒世人之篤於信古、勇於自信者。遠如希臘之波爾尼,近如洛克、休謨、康德諸家,反復推明。」休謨與康德兩種「不可知論」,含義與論證途徑,各自不同,硬將它們拉在一處,相提並論,可謂不類至極。這個毛病,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大學哲學教科書。
嚴侯官又改用佛家語格康德義:「談理見極時,乃必至不可思議之境。既不可謂謬,而理又難知,此則真佛書所謂不可思議矣。」這次有點意思了。佛家所雲「實相一相,謂是無相,即是如相」,此非可以思議得,亦不可以言談及,心行路絕,言語道斷,非知識所行境界也。舊譯康德「物自身」(thing in itself)為「物如」,頗中微意矣。
康德哲學與陰陽學
康德寫了三本重要的書:
純粹理性批判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
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對象是現象界,後者
的對象是本體界。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
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
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
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
內容。
自從牛頓提出物理學三大定律後,康德由哲學的觀點來肯定數學物理學
的可靠性,及形上學的不可能性。
先驗感性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 藉時間空間模式肯定數學是可能的。
先驗邏輯transzendentale Logik 的先驗分析tranzendentale Analytik藉
知性Verstand的范疇Kategorie肯定物理學是可能的。
先驗邏輯的先驗辯證tranzendentale Dialektik研究純粹理性reine Vernunft
其內容:
1.世界的有限無限,
2.靈魂自由,
3.上帝全能。統稱為先驗理念tranzendentale Idee。
康德的先驗辯證教我們,先驗理念只是幻相Schein,形上學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幾個問題,皆屬於本體界Noumenon。
雖然形上學不可能,但純粹理性卻指出我們本體界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可
由實踐理性來完成。
現在我們以純粹理性批判來定義陰陽學並以 現象界
康德第二本書實踐理性批判。
I.
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有實踐原理
Grundsaetzen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它有兩要素Saetze:
i.主觀的原則subj. Maximen.
ii.客觀實踐法則obj.praktische Gesetze.
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Grundgesetz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也就是道德法則?Moralische Gesetz,它的內容為:
使主觀原則合乎客觀實踐法則Handel so,dass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我們以上面的實踐原理來定義陰陽學並以 上帝為
i(kx-wt) -i(kx-wt)
T4(x,t)=Le +Ge
靈魂一定要過渡到T2,與T4合一。T1在道流里是不死的,也是幸福的。
為了在現象界—真與本體界—善的鴻溝間,搭起一座橋梁,康德寫了
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判斷力批判並不像知性Verstand與實踐理性
具有自己的地盤,可在上面建構立法。判斷力只是在兩地間,具有調
適性,由此進行過渡功能。判斷力有先驗原理。此先驗原理的得出:
在自然界中,發現自然的多樣性,然後尋求一般性,此一般性即:
自然的目的性。雖然發現起於自然界,此原理卻是先驗的。
判斷力(其先驗原理:自然的目的性Zweckmaessigkeit der Natur)
可分成兩部份:
1) 美的判斷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它是主觀的形式的
2) 目的的判斷telelogische Urteilkraft它是客觀的實質的
1) 美的判斷:它的表象只是主觀的,並不直接與對象發生關系。
So wird die Vorstellung da rch nicht auf das Objekt ,sondern
lediglich auf das Subjekt bezogen.
美的判斷又分成兩部份:
a.有形式的自然之美schoen
自然之美是不計利害關系的。自然之美是不經概念而經感覺的。
自然之美是有形式的。自然之美是能令人滿足的。
註解:康德亦談到藝術之美,即人為之美。它與自然之美是一樣的,
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給人的。藝術之美是人給自然的。
b.無形式的壯麗之美erhaben
註解:康德把壯麗之美又分成數學的壯麗與力學的壯麗。
筆者認為,除此之外,下列情況亦屬壯麗之美:
與萬物本體合一,與聖父合一,與密契合一,與劇中英雄合一?。
我們以壯麗之美來定義陰陽學的T2。
康德哲學框架分析命題是主語包含謂詞的命題;綜合命題是主詞不包含謂詞的命題
分析命題都是先驗命題;綜合命題多是後驗命題;但存在先驗綜合命題,這論證了數學的可能
康德認為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學領域,即在物自體和現象界存在這樣的調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謂的純粹理性
將之類推在實踐中則是實踐理性
將之類推在審美中則為批判力
H. 康德哲學思想核心是什麼
康德哲學對後世產生持久深遠影響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所面臨並試圖解答的問題是哲學中的核心問題,因而也是我們面臨的核心問題.
哲學問題構成了一個「問題域」,其中有些問題是關鍵性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之所以是「核心問題」,不僅在於它們涉及哲學的主要對象,而且在於哲學家們對它們的解答「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影響到整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趨向,甚至引發哲學的革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哲學家都以「核心問題」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也不是研究核心問題的哲學家都能對哲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不過如果一位哲學家對哲學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一定是因為他所研究的問題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康德面對的就是哲學的核心問題.
我曾經把康德面對的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理性的危機、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學名存實亡,歸根結底是形而上學的問題.[1]簡言之,在康德的時代,經驗論與唯理論關於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問題的爭論陷入了困境,理性的有限性問題「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盧梭以標新立異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導致啟蒙主義開始了自我反思.與此同時,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而上學面對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名存實亡.對康德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亦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在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康德之所以把問題集中在自由問題上,是因為在他看來自由才是促使形而上學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此而論,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形而上學問題,也是我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問題.康德曾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3、我可以期望什麼?後來又加上一個問題:人是什麼?康德回答這些問題的出發點是: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而他回答這些問題的思路則是: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2]這既揭示了康德與啟蒙主義的區別,也標明了康德哲學的古典性質.
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顛倒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從二元論和不可知論出發,劃分了理性的兩種功能,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以限制理性的認識能力的方式,突出了實踐理性的優先地位,從而將形而上學的對象從理論理性的認識領域轉移到了實踐理性的道德領域,以道德實現自由的方式來滿足人類理性試圖超越自身有限性通達自由境界的終極關懷.
或問:康德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形而上學問題?
因為康德的時代面臨著價值虛無主義的威脅.
近代哲學是在經院哲學衰落的背景下產生的.經院哲學試圖調和理性與信仰,結果不僅證明不了信仰,也動搖了人們對理性的信任.此後的文藝復興對經院哲學煩瑣的理性推理深惡痛絕,加之對基督教禁慾主義的反動,全面走向了感性的時代,所以這個時期活躍於歷史舞台上的是文學家藝術家而不是哲學家.近代哲學從笛卡爾開始,在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鼓舞下,逐漸恢復了對理性的信心,而哲學家思想家們自覺地擔負起了鼓吹理性,提倡科學,推進知識,教化大眾的歷史使命.於是,哲學與科學聯手,逐漸以理性取代上帝的權威,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啟蒙運動.笛卡爾(包括前批判時期的康德)曾經發出了這樣的豪言壯語:給我物質和運動,我就能夠創造世界.理性與科學被神話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近代哲學主要把理性理解認識能力,科學作為其成果亦是其力量的證明,因而所謂理性即是科學理性.雖然真正意識到理性主義的局限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熄滅了理性頭上的神聖光環,但是康德已經敏銳地預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科學理性的發揚不能證明人的價值和尊嚴,證明的是人的有限性;不能證明人的自由,證明的是必然.更重要的是,科學理性作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度的,無論信仰還是道德,皆非理性所能企及.因此,理性無論如何不能承擔上帝的職能.當上帝被迫遜位而理性卻不能登基坐殿的時候,人們面臨的就是虛無主義的威脅.
康德仍然繼續著啟蒙的理性主義,就此而論,康德哲學屬於古典哲學.然而另一方面,康德亦意識到了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按照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而他同時是兩個世界的成員,受到兩種法則的影響.作為自然存在物,人受制於必然的自然法則,因而沒有自由.作為有理性者,他雖不必然但卻應該遵守理性法則而行動,在此領域他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是自由的.這就意味著,人居於兩個世界「之間」:他是自然的一分子,但不完全是自然存在;他是有理性的,但也不完全是理性世界的成員.由此可見,康德繼承了啟蒙主義的精神,仍然高揚理性的大旗,不過他所理解的理性不是人的理性,而是純粹理性,而且始終視之為理想而不是現實.因為人終其一生都受制於自然法則而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法則行動,而且理性法則對他表現為應該做什麼的道德法則.這就引出了康德哲學的兩大主題:自然與自由,它們源於有限的人類理性的兩種功能,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在《實踐理性批判》結論中康德指出,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所引起的敬畏和贊嘆就越是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在此,康德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方式通過宗教超越自然,或者通過傳統形而上學的方式超越經驗,而是通過倫理學來超越人的有限性.他經歷著信仰的衰落,亦預見到了科學對價值的威脅,從而把道德確定為實現自由的方向,以期重新塑造終極關懷的理想.
實際上這也是尼采要做的工作.不過尼采比康德更徹底.僅此而言,康德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尼采則是現代哲學的開端.
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和尼采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當然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更加激烈了.康德的難題是,對他來說道德法則是無條件的,但道德法則的實現卻是有條件的,因為理性法則作為道德法則能夠影響我們的意志,但卻不能影響自然,所以康德還需要上帝作為假設,讓他來保證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協調一致.尼采則把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了,他不需要上帝,所以上帝死了.然而,康德還可以視純粹理性的理智世界為人類理性的根據和理想,尼采還可以鼓吹超人道德,並且寄望於永恆輪回,我們面對的卻是人終有一死只此一生的絕境.
其實,何止我們與康德和尼采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那是哲學一向面臨的問題.
就哲學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哲學看作是廣義的人生哲學.人生在世不僅活著,而且希望知道他為什麼活著,明白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然而,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他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並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應該說,所謂意義和價值是人賦予這個世界的.這一點我們從「價值」這個概念的詞源就可以看清楚.所謂「價值(value)」一詞的詞源最初來自梵文的wer(掩蓋、保護)和wal(掩蓋、加固),拉丁文的vallo(用堤護住、加固)、valeo(成為有力量的、堅固的、健康的)和valus(堤),具有「對人有掩護、保護、維持作用」的意思,後來演化為「可珍惜、令人重視、可尊重」的詞義.[3] 在通常意義上,當人們說某個事物有「價值」的時候,總是在對人有好處、有意義的意義上使用的.因此在哲學上,「價值」是與主體的目的、意願或需要相關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的產生與虛無主義有關.人既不能忍受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而且始終不滿足於他所面對的現實,所以他需要一個理想的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補充和超越,並且以之作為他生存的根基和目標,哲學(還有宗教)便應運而生.然而,人類生存的價值方式既是他不同於一切自然存在而且高於一切自然存在的優越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生存方式,以這種方式生存於世不咎是一種「冒險」:價值無疑是我們賴以存在的根本支柱,但是當我們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理想的時候,受到種種限制的理性既無法弄明白究竟什麼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理想,不可能完全現實地實現這一理想,也無法完全充分地確證這一理想,甚至無法證明的確客觀地存在著這樣的理想.
所以,尼采道破了天機:我們始終面臨著虛無主義的威脅.
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尼採回到康德.
2004年,康德去世200年,尼採去世104年.康德和尼采之後的我們,面臨的仍然是同樣的問題.這並不是說哲學沒有「進步」,而是說真正的哲學問題是普遍而永恆的,而且在康德和尼采或許可以稱之為「預見」,而在我們則是「現實」.西方哲學自尼采之後對傳統的理性主義和形而上學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思批判,尤其是深入到了對啟蒙主義的批判反思,可見康德(包括尼采)的問題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愈演愈烈,而他對問題的解答方式至今仍然有其意義.
對康德來說,科學知識是必要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擴展到人類知識的所有領域,其後果十分嚴重,那將使一些對我們來說性命攸關的東西面臨毀滅的危險.尼采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科學的威脅:我們通過科學殺死了上帝.與康德不同的是,尼采不是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地盤,而是乾脆以絕對的虛無主義對抗虛無主義,讓人自己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我們究竟選擇康德還是選擇尼采?換句話說,在尼采之後的時代,康德哲學的意義何在?
我總感覺尼採用鐵錘思考的方式比較適合於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則需要康德.
20世紀西方哲學以反主體性著稱,康德哲學和尼采哲學卻都具有主體性的特徵.他們之所以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康德是因為他對理性的審慎態度,在尼采則是因為他對理性主義的猛烈批判.我們的時代是尼採的時代(上帝死了),不過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康德來「中和」尼采.換言之,我們也許無法使已經死了的上帝「復活」,但是當我們難以忍受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的時候,當我們不能以超人的態度超越虛無主義的時候,康德之謹慎的道德理想主義仍然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那麼,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如何能夠對我們的思想發生有效的影響?這個問題或許在傳統的解釋學理論看來不成問題,但是在現代哲學解釋學中卻成了問題,雖然實際的結果是顛倒的:傳統解釋學並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而現代哲學解釋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卻是卓有成效的.
I. 能講解一下康德哲學
康德哲學與陰陽學
康德寫了三本重要的書:
純粹理性批判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
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對象是現象界,後者
的對象是本體界。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
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
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
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
內容。
自從牛頓提出物理學三大定律後,康德由哲學的觀點來肯定數學物理學
的可靠性,及形上學的不可能性。
先驗感性transzendentale Aesthetik 藉時間空間模式肯定數學是可能的。
先驗邏輯transzendentale Logik 的先驗分析tranzendentale Analytik藉
知性Verstand的范疇Kategorie肯定物理學是可能的。
先驗邏輯的先驗辯證tranzendentale Dialektik研究純粹理性reine Vernunft
其內容:
1.世界的有限無限,
2.靈魂自由,
3.上帝全能。統稱為先驗理念tranzendentale Idee。
康德的先驗辯證教我們,先驗理念只是幻相Schein,形上學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幾個問題,皆屬於本體界Noumenon。
雖然形上學不可能,但純粹理性卻指出我們本體界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可
由實踐理性來完成。
現在我們以純粹理性批判來定義陰陽學並以 現象界
康德第二本書實踐理性批判。
I.
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有實踐原理
Grundsaetzen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它有兩要素Saetze:
i.主觀的原則subj. Maximen.
ii.客觀實踐法則obj.praktische Gesetze.
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Grundgesetz der reinen praktischen Vernunft
也就是道德法則?Moralische Gesetz,它的內容為:
使主觀原則合乎客觀實踐法則Handel so,dass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s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我們以上面的實踐原理來定義陰陽學並以 上帝為
i(kx-wt) -i(kx-wt)
T4(x,t)=Le +Ge
靈魂一定要過渡到T2,與T4合一。T1在道流里是不死的,也是幸福的。
為了在現象界—真與本體界—善的鴻溝間,搭起一座橋梁,康德寫了
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判斷力批判並不像知性Verstand與實踐理性
具有自己的地盤,可在上面建構立法。判斷力只是在兩地間,具有調
適性,由此進行過渡功能。判斷力有先驗原理。此先驗原理的得出:
在自然界中,發現自然的多樣性,然後尋求一般性,此一般性即:
自然的目的性。雖然發現起於自然界,此原理卻是先驗的。
判斷力(其先驗原理:自然的目的性Zweckmaessigkeit der Natur)
可分成兩部份:
1) 美的判斷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它是主觀的形式的
2) 目的的判斷telelogische Urteilkraft它是客觀的實質的
1) 美的判斷:它的表象只是主觀的,並不直接與對象發生關系。
So wird die Vorstellung da rch nicht auf das Objekt ,sondern
lediglich auf das Subjekt bezogen.
美的判斷又分成兩部份:
a.有形式的自然之美schoen
自然之美是不計利害關系的。自然之美是不經概念而經感覺的。
自然之美是有形式的。自然之美是能令人滿足的。
註解:康德亦談到藝術之美,即人為之美。它與自然之美是一樣的,
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自然之美是自然給人的。藝術之美是人給自然的。
b.無形式的壯麗之美erhaben
註解:康德把壯麗之美又分成數學的壯麗與力學的壯麗。
筆者認為,除此之外,下列情況亦屬壯麗之美:
與萬物本體合一,與聖父合一,與密契合一,與劇中英雄合一?。
我們以壯麗之美來定義陰陽學的T2。
康德哲學框架分析命題是主語包含謂詞的命題;綜合命題是主詞不包含謂詞的命題
分析命題都是先驗命題;綜合命題多是後驗命題;但存在先驗綜合命題,這論證了數學的可能
康德認為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學領域,即在物自體和現象界存在這樣的調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謂的純粹理性
將之類推在實踐中則是實踐理性
將之類推在審美中則為批判力
參考資料:http://www.jwc.fudan.e.cn/xwzx/2005%B4%BA%BD%CC%D1%A7%B4%F3%B8%D9/yj/316.024.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