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教授量景游陽是鄧
⑴ 中國近代百年文學重要人物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
朱謙之在學術上的造詣學術界早有定評。他在中國哲學史、中外關系史和東方哲學三個方面的研究尤為突出,貢獻最大。對中國哲學史的各個階段都有系統知識.對先秦諸子和近代啟蒙思想家有深入的研究。他對中國哲學史的系統認識慨括在他所著《中國哲學史簡編》(合訂稿本6冊,約200萬字)和《中國哲學史史料學》(通論三部9冊)中。撰寫了大量著作,重要的有:《歷史哲學大綱》、《文化哲學》、《孔德的歷史哲學》、《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國思想對於歐洲文化之影響》、《扶桑國考證》、《太平天國革命文化史》《辯證唯物論與歷史難物論教學大綱》、《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老子哲學》、《老子校釋》、《李賀》、《中國哲學於歐洲之影響》、《中國古代樂律對於希臘之影響》、《王充著作考》、《新輯本職確鑲》等一大批專著以及論文數十篇。《日本哲學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古學及陽明學》、《新編朱舜水集》、日本哲學史資料選編(古代和德川之部)》等著作,另外.還發表了《空海與漢文學》等重要論文多用。1964-1970年,朱謙之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員,致力於宗教學研究,完成《中國景教》一書,並翻譯了《中國撣學思想史》和《韓國禪教史》等。他的開拓性研究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前蘇聯提出要與他合編哲學史,日本也曾提出要與他合編日本哲學史,越南科學院要派人向朱謙之學習,希望協助他們完成《越南哲學史》等。他的研究成果是突出的,貢獻巨大,為我國東方哲學的研究開辟了嶄新的道路。
⑵ 當代有哪些國學大師
9位當代國學大師:
1、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2)中山大學教授量景游陽是鄧擴展閱讀:
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精研國學,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對儒、道、佛均有造詣,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並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武術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⑶ 請說出一位名人的資料.
魯迅照片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中文名: 周樹人
別名: 魯迅,周樟壽,周豫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業: 文學 作家,雜文家,思想家
畢業院校: 南京路礦學堂,仙台醫學院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狂人日記》《朝花夕拾》
身高: 161厘米
重要事件 : 新文化運動
人物生平
魯迅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來改為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鋃鐺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致死亡,家境敗落了下來,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
魯迅年歷
魯迅文言1881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1888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逝世,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1892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以比目魚對壽先生的獨角獸。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1893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1896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1898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樹人。
1899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名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1901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1902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1903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1904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1906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 二十七歲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1908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0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1911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1912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 三十四歲
研究佛經。
1915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1917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1918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
1919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
1920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1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2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1923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1924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1925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隨後魯迅向專管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1926年 四十六歲
一月,新任教育總長易培基取消過去對魯迅的免職處分,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二月,平政院開會作出裁決,正式取消章士釗對魯迅的處分,判定魯迅訴勝。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1927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1928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1929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許廣平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周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1930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 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1931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1932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〇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1933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1934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1935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1936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修書一封,托內山完造請醫,此為絕筆。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 與周作人和周建人成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孫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能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⑷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和國際商學院有什麼區別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全稱「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中山大學國際商學院已於2015年更名為「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與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的區別:
1、專業設置不同:嶺南學院本科有經濟學大類(經濟學專業、金融學專業)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大類(國際商務專業、管理科學專業)。國際金融學院本科有應用經濟學系金融學專業和企業管理系工商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
2、所在校區不同:嶺南(大學)學院位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國際金融學院位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3、國際聲譽不同:2010年學院通過了AMBA和EQUIS國際認證,成為國內第二家獲得AMBA和EQUIS雙認證的商學院,也是華南地區首個通過EQUIS認證的商學院。國際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8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
4、學院管理、教學支持不同:1988年,嶺南大學百年之際,國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當年學院董事會成立。1997年設立嶺南(大學)學院教學科研發展基金。2006年,中山大學設立了國際商學院,2015年9月16日,中山大學將國際商學院更名為國際金融學院。
(4)中山大學教授量景游陽是鄧擴展閱讀
2010年學院通過了AMBA和EQUIS國際認證,成為國內第二家獲得AMBA和EQUIS雙認證的商學院,也是華南地區首個通過EQUIS認證的商學院。
截至2016年11月,學院擁有金融學、財政學、經濟學、管理科學、國際商務5個本科專業,以及中美合作EMBA(CHEMBA)、中法合作MBA、DBA 3個外國學位項目。
學院與成立於120多年前的嶺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888年,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了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1926年,校名改為私立嶺南大學。
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中國人自辦,鍾榮光博士為首任華人校長。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並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1988年,值嶺南大學百年盛典之際,國家教委宣布批准成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當年學院董事會成立。1997年設立嶺南(大學)學院教學科研發展基金。
2006年,中山大學設立了國際商學院。2015年9月16日,中山大學將國際商學院更名為國際金融學院。
學院設2大系,設置2個本科大類,共設有8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有學生共1300餘名,包括部分港澳生和外國留學生,研究生約90餘人。
⑸ 中山大學學位授予權杖鑲了夜明珠有何寓意
學術權杖,象徵著大學的最高學術權力,代表知識的崇高和聖潔,也是作為大學准予畢業和授予學位的象徵。學術權杖用於學位授予儀式開始前,引領學位委員會委員入場,並見證學位授予全過程。
權杖的杖身上鏤鏨著芭蕉葉,芭蕉是嶺南植物,表示中大地處嶺南。同時,鏤鏨技術是唐朝的精湛工藝代表,與漢龍一起,代表著我國漢唐盛世的文化特色。
柱體的下面鑲嵌著翡和翠。紅的翡代表紅樓,綠的翠代表綠樹碧草,共同表徵了中大的校園景觀特色。權杖的尾部,採用戰國時期的兵器戟的形狀。戟初為兵器,後轉化為儀仗和裝飾物,象徵中大不斷開拓,銳意進取。
校徽選用的是99.99%純金,寓意中大的金字招牌。漢龍由純銀製成,為使金銀相映。杖身綴著60顆翡翠。頂部夜明珠能夠在夜晚發光,寓意中大在知識上照亮每一位學子,為社會傳播文化。
權杖的主體部分是玉柱,金鑲玉間以綠松石鑲嵌。通體白色表示權力為公的高尚與純潔,綠色象徵種子、希望和學生,金色也表示為社會育材,人材成熟像金子般發光。三種質材既有金玉庄嚴之象徵,也有綠石喻活力與生機之意義,整體代表庄嚴和活力並存,恆遠久長。
權杖底托的設計也頗有意義。中心圓柱形握持部分以戰國劍器柄為設計原形。以劍氣之豪情收攏權杖華貴之形,使權杖華貴中不失英武陽剛之權力力量象徵。雙側圍繞一鸞一鳳之形,鸞翔鳳集象徵著人才薈萃。
走過了十餘個春秋,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卓越的畢業生,現已成為學校學位授予儀式的標志。
時任歷史系教授陳春聲當時提出,由於權杖代表的是中山大學,應傳之永遠,因此,這支權杖應該體現中山大學的文化特質,並以貴金屬材料製成。
⑹ 誰知道國內哪個高校的哪個教授研究光伏太陽能
趙玉文(源北京市太陽能所)
李安定(中科院電工所)
崔容強(上海交大)
劉祖明(雲南師大)
耿新華(南開大學光電子所)
崔容強
王文靜(北京市太陽能所)
王遠征(天津電源所)
盧景肖(鄭州大學物理工程學院)
馮良恆(四川大學材料系)
余世傑(中山大學)
向顯碧(中科院半導體)
吳達成(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
沈 輝(中山大學)
楊金煥(上海電力學院)
楊德仁(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黃國華(西安交大理學院太陽能室)
⑺ 中山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中山大學地標性建築
作為南校區的學生,學習、生活在人文氣息最濃厚的南校,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是有一肚子話要說了。
1、北門牌坊
除去那兩個必須要說的標志性建築外,這個就是我想說的,中大最養眼的景色,中區草坪,大草坪是中大校區的軸心,從南端的核心歷史建築懷士堂起,歷經大旗桿、孫中山先生紀念銅像、惺亭、大花壇到嶺南堂,全長約700米,寬約50米,再往北就是珠江邊的中大北校門了。無論是煙雨朦朧還是艷陽高照,這里的景色總是那樣令人心曠神怡,兩旁是濃蔭密布的逸仙路(孫中山先生字逸仙),沿路散布著中大的一些近代歷史建築和會堂類建築。漫步其間,你會感到天地廣闊心胸開朗,濃濃的學術味令人覺得這里真是一個做學問的好地方,捨不得離開!
⑻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有很多。
例如
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鄧稼先
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⑼ 中山大學環境學院大二學什麼
.環境很好,作為四大校區最大的(約3.83km2,理論上是其他三個校區面積的總和,不過是計合了部分山地,總之自行車是必要的),地處珠海,出門不遠有一條很長的情侶路,沿海而行可享受愉快的散步,或者直接去爬山吧,後山有清泉。四季天氣都不錯,太陽見面頻繁,海風常有,若隱歲情四大湖,綠化非常好,教學樓是亞洲第二長的。如果你愛運動,則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說其他三個校區的免費運動設施合起來都比不上珠海校區的多。出外玩的選擇也是最大的,珠海是旅遊城市。
不過因為地處珠海,離本校區較遠,目前師資還可以說是很好的,但教師們總來回廣珠間也很吃力,所以據說以後可能會改革成珠海分校,性質類似於北師大,當然現在這些與你沒關系。
也因為新校區又較遠,所以學習氛圍的話肯定是比不上南校區或北校區的,最好多去圖書館或教學樓自習,在宿舍是很容易變得懶散的。
有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來珠海就是度假的。不過還是有一點不錯的,珠海的學生社團是最多的,你一來就知道了,連自行車協會都有……鍛煉的機會非常多。
2.東校區和珠海校區,這兩個校區相對於歷史悠久的中山大學南校區,真屬於文化邊緣地區。但畢竟都是我生活過的地方,小地方也總有小地方的特點呀,細品這些特點也未嘗沒有可愛的地方呢。
譬如,我曾聽過一位珠海校區的同學抱怨,說是珠海校區商業氣息太重了,不利於學術氛圍的培養。我聽了掩嘴啞然:不過是一群學生自己瞎折騰而已,哪來的商業氣息了!倒是我離開東校區後,每次回去那裡,都能從空氣中聞出愈來愈濃的銅臭味來。
的確,東校區一直都在變化,每次經過都能感同身受:體育館建起來了,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原本的一些空樓房都住滿了學生,運動場所也略有整修,原本一些罕有人至的建築都有了些人影,公共教學樓對面又新開了食堂里邊環境還不錯,宿舍樓對面的小土坡被轟平了……但仔細想想其實珠海校區也一直在變化,偶爾有一大排的卡車在校園里揚起陣陣塵土讓行人掩鼻不及,工地上新的宿舍樓也在日夜趕工。不過兩相比較起來,東校區的變化都是能感受得到的,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都有一種親身參與感;而在珠海校區,那些變化雖然也在發生,不過似乎總和中大學子關系不大,學子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發生什麼改變。
就自然環境而言,珠海校區顯然是優於東校區的。珠海校區有山有海,雖然那所謂山的高度是樹撐出來的,海的顏色是黃黃的海邊還漂浮著垃圾,但總體上還是有一種幽靜感,讓一心向學的部分學子可以有一種隱居苦讀的決心。若海、隱湖、歲月湖、秘水,這些珠海校區的小水潭的名稱還是頗有雅意。秘水是個不錯的去處,沿著秘水走到山溝溝里,可以看到一群山羊在吃草,也不怎麼怕人;隔著秘水,偶爾可以聽到對岸的樹林中有人在吹笛;秘水邊系著小鐵船,據說還真有人有雅興月夜泛舟雖然後來不幸落水游泳回來了;秘水那一帶晚上經常有一對對美好憧憬的小男女趁著夜色發展親密關系。
相比起來,東校區顯然就缺少這樣一種閑雅的地方,可以讓小男女們的熱情自然地揮灑出來。在東校區,一條條柏油大道上,路邊連一個凳子都沒有。路邊的樹都還沒長大,大太陽的,常常讓人無形中心情煩躁起來。東校區也有山,有水。可那山全是土坡,土坡,土坡,荒涼的土坡上野草長勢喜人,還曾慘遭火災,幸好最近宿舍樓對面的突破被炸平了據說要改建商業中心,也讓學子們多了點盼頭。大學城雖被珠江環繞著,不過學子們越過重重馬路來到珠江邊恐怕也失去了原有的興頭。不過無形中兩個校區的自然環境倒有點相似,一個是被水環繞的荒島,一個是山海包圍的山溝溝,一樣的交通不便,同病相憐。
從社會環境來看,東校區則要略勝一籌。注意這里的用詞是「社會環境」,因為如果用「人文環境」或「社會環境」的話,那對於這兩個校區顯然都是個惡意的笑話,相比起南校區,相比起一般人對於綜合性大學的大學人文想像,這兩個校區不是沙漠是什麼?文化場域同樣小得可憐,這是兩個校區共有的悲哀。
就單純社會生活,東校區似乎還是不如珠海校區。宿捨生活區和教學活動區分得太開,大馬路隔開的簡單化的功能大分區讓路上少了悠閑的行人,而到處是背著書包行色匆匆煞有介事的人。就住宿條件,東校區可以說是超高密度。宿舍樓的外型設計讓人想起金魚缸,學子就像被圈養的金魚。大學城還總共有十幾個這樣的大學,在大巴上繞大學城轉一圈總難免會有參動物園的悲涼感——我自己也曾是這其中的一員。東校區的宿舍內部也較珠海校區更為緊迫,手長的同學往後伸直手差不多就可以碰到自己對面同學的座位了。這樣高密度的緊迫生活無疑增長了東校區同學的壓力。相對來說,珠海校區就稍顯寬松一點,加上更好的自然環境,更好的氣候,也更適合養生。
不過社會生活並不以生活舒適度為指標。在其他方面,東校區都要比珠海校區好得太多。因為處在大學城,就有許多不同的大學存在,每個大學都有不同的風格和氣質,在如此近的地理距離上短兵相接,對於每個大學來講無疑都有很好的影響。大學城的學術資源共享,對於任何一個大學的學子來說都是極好的條件。雖然因為歷史短淺,整個大學城的文化、學術根基都淺薄得可憐,但前途確實是不可限量的。高密度的緊湊空間固然增加了壓力,但也給不同學校的學子以相互交流的機會,「他者」的景觀可以直接碰撞,無形中也就豐富了生活,增加了生活的質感。
此外,所謂「大學城」另外一個優點是,它確實向西歐的「大學城」學習了,不僅僅是大學生居住,還存在其他非大學生的居民。譬如我在東校區住的「至善園」旁邊就是島上的原住民居住的「貝崗村」。村民的存在一下子增加了大學生的生活氣息,讓大學生活不再「象牙塔」,而是更平易近人。而大學生的生活顯然也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有利的促進。這又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我在東校區生活的時候,就喜歡在傍晚吃完飯後沿著馬路閑逛,看看路邊攤販有什麼新奇貨色,往往買上一大堆水果回宿舍,因為實在很便宜。傍晚時分常常有很多廣外的同學取道貝崗村涌到中大這邊,據說是因為廣外的飯堂飯菜質量難以恭維的緣故。許多村民也會在傍晚散散步,小孩子也放學了。大學城外環是車輛流動,中環是人流涌動,內環則安靜一點,有勤奮的同學在環島慢跑。入夜了則可以去所謂的貝崗村燒烤一條街轉一轉,滿足一下味蕾。我在珠海校區就從來沒有這樣的經歷了,雖然生活更悠閑,但每天在學校里走來走去的,都是那些同樣的臉孔,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動作,想不生厭都不行。我多麼希望路邊有個什麼小攤販。在珠海校區待久了,我就覺得大學生「天真」的面孔令人生厭,那些要討生活的人們更加親切。
話說回來,這次回東校區,看到曾經的貝崗村燒烤一條街已經被整治得面目全非,燒烤全沒了,取代的是一條門面上還看得過去的街道。這些小店面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是和吃有關,大多是大排擋或冠以某某地區美食之名,偶爾也可以看見一些稍有格調的小店,給學子一些不一樣的選擇。令人欣慰的是,雖然門面上的這一排店被整治得變了樣,但貝崗村的內部還是沒有變,依然是五花八門、臭水橫流、豐富多彩、五毒俱全,禾午旅館歷經公安打擊,還是屹立不倒,成為物慾男女的心靈棲所,捍衛著它享樂先行的旗幟性地位。
而在珠海校區,哎,真是不提也罷,我居然可以把每天到飯堂吃飯當作超級瑪利奧一樣的冒險記。生活單調,沒有質感,缺少他者景觀,清一色的學生仔,還被隔離在山溝里,珠海校區唯一適合的是中小學生的半日游——這里確實有很多中小學生來參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在不一樣的環境下,東校區和珠海校區的人們自然也有不同的精神面貌。珠海校區的學生們大多隻在珠海待兩年,珠海校區正是他們考上大學暫時的緩息地,剛剛逃離升學的壓力,工作就業的壓力也尚早,所以人們普遍都比較放鬆,有一種單純的快樂的氣息,所以珠海校區雖然僻靜,學習的氛圍也並不濃。而東校區因為有高年級同學的存在,面對的社會的壓力感自然要更多一些,而且就在廣州市區這個物慾中心的旁邊,空氣中多點銅臭味自然也難免。至於東校區的課室里自習生比珠海校區多,我想大概是因為東校區的課室里桌椅較之珠海校區更寬闊更舒服,而且課室大多有空調的緣故。
就這么總體上來看,珠海校區的學生聰明,東校區的學生精明。男生吧,給我的感覺都有點糙,區分度不大。女生則有點意思,因為女生總是喜歡打扮自己的。珠海校區的女生的妝扮都有一點高貴的氣質,看得出她是個青春/清純的大學生,東校區的女生則要俗氣一點,走在路上,往往難以判斷哪個是大學生,哪個不是。不過再貴族氣,終究是鄉下的孩子;而雖然有點庸脂俗粉的味道,說到底還是城裡人。兩者的差別就在這里了。所以,雖然珠海校區的女孩子要漂亮一點點,但是東校區的女孩子的誘惑力要更勝一許許。
當然還是本部南校區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