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教授人民大學
Ⅰ 丁祖詒的人物介紹
丁祖詒教授自1997年起,任陝西省政協第十屆常委(教育組)。
1999年、2000年,近百位駐華使節兩度專程來陝西參觀該院並座談,在全國引起反響。陝西省長程安東盛贊「西譯」是陝西社會辦學的楷模。
此外,丁詛詒教授還翻譯刊出了近百萬字譯文,80年代主編了30萬字《英語常用詞用法手冊》,90年代中期參與編寫出版《經濟英語》、《外貿函電》、《計算機基礎》等10多部陝西省自考指定教材,90年代末期主編出
版。
2004年,方舟子指責丁祖詒教授發布假消息,聲稱丁祖詒教授被「美國50州高等教育聯盟」評為「中國最受尊敬大學校長」,並被轉載到中國國內許多新聞媒體。稍候,方舟子向洛杉磯時報證實該文章存在,但是一則付費廣告。由於有很多人詢問此事,洛杉磯時報的工作人員Janette Dean正式回復說:你送來的圖像看來是我們報紙在2004年10月4日第B-6頁的掃描或拍攝圖像。(圖像上面用紅字標記的「2004年11月10日」看來是在後來拍攝或掃描時加進去的。) 這個關於某個聯盟做了一次調查提名中國頂級大學的加框文字,的確是一個付費廣告,而不是由《時報》記者或其他任何記者根據調查而得的事實所寫的文章。同時方舟子也發現「美國50州高等教育聯盟」為一個叫賀玉民的人在2004年5月新注冊的。
2007年4月,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美國50州高等教育聯盟」並非「子虛烏有」,方舟子等沒有證據表明洛杉磯時報文章是付費廣告。但是洛杉磯時報早已表示那就是一則付費廣告。該判決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艱難困苦,對弱者來說是一場災禍,而對丁祖詒卻是一筆財富。
46年前的一個夏天,18歲的丁祖詒教授以優異成績被國內名牌大學青睞,但卻因「政審」不合格而「落榜」。他發誓:今天我沒能跨進大學的門檻,總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學的講台。
40多年來,他由工人到助理工程師,由中學教師到大學教授,由過去的「黑五類」到今天的省政協常委,由過去的「牛鬼蛇神」到如今中國民辦教育界屈指可數的「東方之子」……他被眾多國家研究機構聘為高級研究員,被國務院授予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家,被省高教協會授予民辦教育家稱號。
或許是與他落榜生的經歷有關,丁祖詒教授對落榜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落榜生就像燒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給他們添上一把柴,讓他們在民辦大學進行深造,他們同樣會成為高等專業人才,他們同樣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希望,這應該是第二個希望工程。
懷著這樣的心情和願望,年近半百的丁祖詒教授在自己落榜的30年後,面對一群像他當年一樣嚮往大學殿堂的落榜生,開始了人生的拼搏。1987年,他創辦西安翻譯學院。1993年10月,他斷然買下一家國營大廠的舊址,在全國率先擺脫了民辦學校靠租賃為主的初級辦學格局。
16年來,丁祖詒教授在15平方米的院長辦公室里至少睡了10年。他節衣縮食,但他會花幾千萬元建校園網和圖書館,花幾千萬元為學生配置專業實驗室,花幾億元建教學大樓和公寓樓。他辦學嚴謹,實行准軍事化管理,嚴格得讓學生叫苦,但又和藹到可以與學生共同嬉戲。 桃李不負園丁苦,如潮贊嘆滿乾坤。16年來,西安翻譯學院依靠學費自我滾動,憑借拼搏進取,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1500畝校園和49萬平方米校舍,成為擁有12億元凈資產、年收入2億元的全國民辦大學;有3萬名全日制住校生,為國家輸送了眾多有用人才。丁祖詒的魅力在於他對民辦教育的執著。在西譯,丁祖詒一反普通高校單一專業的常規,創造並實踐了「外語+專業+現代化技能」的雙專業復合實用型涉外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大學後繼續教育融為一體;把專業深造與現代技能合三為一,豐富了高等教育的內涵。
丁祖詒教授說,民辦大學的興起,為非國家財政的人力資源開發開辟了一條非常規跨越式發展之路。對於民辦大學立法的基點問題,他也有獨特的觀點:民辦教育立法基點應從辦學者轉向以200萬民辦大學學生為主體,變管理為保護和扶持。
西安翻譯學院優質的生源群體、良好的校園氛圍、獨特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她當之無愧地摘下了《中國高校網》評出的「最佳民辦高校之首」等桂冠。世紀老人冰心曾拉著丁祖詒教授的手,勉勵他要將「第二希望工程」的希望延伸。國學泰斗季羨林教授在丁祖詒教授受北大特邀前往講學期間熱情地約見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約見你並不因為你是校長,而是因為你為兩萬多名落榜生播種了希望。」
丁祖詒教授說,自己白手起家創業的12億元資產沒有一分屬於他個人私有,那全是國家的。
丁祖詒教授心中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拼搏和努力,建立一所東方最好的民辦大學,就像美國的私立大學「哈佛」那樣。因此,西譯一開始就注重走向世界。西譯有2000多名畢業生出國深造。西譯公派美國杜布克大學留學的大專生馮君、顧莉婭和余卓涌均已取得碩士學位。
中國國情網、國家文化網、國家中西部網在推介了丁祖詒和他的西安翻譯學院之後,互聯網上掀起了探討中國民辦教育發展之路的熱潮。人們紛紛通過網路電話表達自己對丁祖詒和他所獻身的「第二希望工程」的贊嘆之情,西譯的招生咨詢電話也幾乎被打爆。
如今的西譯,正在實現由「落榜生」向「線上生」和3年大專向4年本科的轉化,向「東方哈佛」的目標挺進。「東方哈佛」的夢是美好的。丁祖詒說,但那畢竟需要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的拼搏才有可能實現。
Ⅱ 中國人民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本人人大研一在讀,說到人大值得讀的專業,我也有很多想法,下面就分享給你聽聽。
首先,我想告訴你的是:一所好學校比一個好專業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清北人」的名聲可一點不是吹出來的,都是實打實存在的。只要你有能力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在這一點上你就已經勝利了。
圖為人大明德樓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個人感興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發展為事業,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嗎?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Ⅲ 丁秀蘭的故事
丁秀蘭是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非典病魔,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只有堅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腳步。生前,她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頭上少有耀眼的光環,甚至沒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線付出的種種辛勞。她只是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忠實地履行著救死扶傷的職責。
可當她離去後,人們卻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了,並對她寄予無盡的思念。人們發現,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醫生、好黨員,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
發生在丁秀蘭身前身後的故事說明: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她是一位挽救過無數生命的醫生。面對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猶豫地奔向被病魔擊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眾多人執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間,家人和同事為她日夜祈禱,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10多位專家先後多次為她會診,一位康復出院的女大學生主動為她獻出血清。
然而,人們期待的奇跡沒有發生。5月13日凌晨,噩耗從北京地壇醫院傳來:在同非典病魔頑強抗爭了近一個月後,因多臟器衰竭,她永遠地離開了深愛著她的人們,離開了她深愛著的工作崗位,終年49歲。
她就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丁秀蘭。
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丁秀蘭病逝的噩耗傳來,北大人民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院長呂厚山詢問救治丁秀蘭的醫護人員:「丁大夫有沒有留下遺言,有什麼未竟的心願?」醫護人員搖頭無語。聽說朝思暮想的媽媽離她而去,遠在國外求學的女兒申潔悲痛欲絕。她打電話問爸爸:「媽媽走時,可有什麼囑咐的話?」父親申業桐無言以對。
丁秀蘭病危時,病魔已經將她折磨得精疲力竭。離開這個世界時,她沒有說一句話,只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人們。
采訪北大人民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王吉善時,他開口就說:「說實話,我不想提丁秀蘭的名字,提起來我就掉眼淚……」
聽說丁秀蘭去世了,剛剛從一線撤下來的醫生、護士們犧牲寶貴的輪休時間,自發聚在北大人民醫院門口悼念丁秀蘭。望著丁秀蘭辦公室的窗口,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這些天來,從早到晚,總有人來到北大人民醫院的門口。人們或無語佇立,默默哀悼,或將一束束白的菊花、紅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有的還附上一段留言寄託哀思。一位丁秀蘭救治過的患者在留言中說:「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蘭指導下在醫院實習過的醫科大學畢業生在留言中深情寫道:「雨絲中,曾朝夕相處的您含笑走來,還是那份慈愛的目光;花叢里,又飄來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樣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淚水,只能用淚水向您揮別!淚水,多想用淚水把您挽留!」
為紀念丁秀蘭,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家檔案局辦公室、北大人民醫院和中青網共同承辦的網上「丁秀蘭紀念館」於5月14日開通。短短3天時間,超過5000人次登錄紀念館留言。
在眾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蕪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別引人注目。舒老說:「我於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醫院看急診,留住醫院,4月11日病癒出院回家。看急診時,曾接觸過丁秀蘭大夫。現在對於她的殉職,懷著特別的敬意。這里,借用老友黃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這首題為《白衣頌》的詩中寫道:
壯哉醫葯師,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線,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時,無休亦無寐;
問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氣,問女何所憶?病床與輪椅;
非典漸得控,醫護皆勇義,事跡太感人,觀之頻掩涕。
「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裡,丁秀蘭非常熱愛生活。每逢節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約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醫院院子里鮮花盛開,她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去細品生命的芬芳,那細致的動作充滿欣喜和憐愛。住院期間,當病情一度好轉,她便打電話讓丈夫送件毛衣過來:「記住,拿件顏色鮮艷一點的。」彌留之際,她下意識地伸出已經浮腫的手,使出全部力氣抓住身旁的醫護人員,那樣子流露出對生的強烈渴望、對生活的深深眷戀。
女人味兒、人情味兒十足的丁秀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走向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呢?她有沒有怕過?
丁秀蘭的愛人說:「離家去醫院時,她像每次加班一樣,平靜地告訴我:『醫院有病人,我得趕過去。』」
陪伴丁秀蘭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徐國英說:「她有過擔心,但她絕不害怕,更不會退縮。對她來說,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選擇做醫務工作者,就是選擇了奉獻。」這是丁秀蘭常說的兩句話,也是她33年從醫生涯的真實寫照。在平時工作中,她一絲不苟,盡職盡責。面對病人,丁秀蘭總是那樣和藹可親。無論多忙,她都要堅持親自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體、安排就診。遇到經濟有困難的病人,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時甚至掏出自己的錢。
在此次抗擊非典的戰斗中,急診科無疑是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而作為急診科副主任、急診科黨支部書記的丁秀蘭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線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觸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險,但她還是像平時一樣,毫不猶豫地來到病人面前,奔波於患者的床前,為他們問診、查體,匆忙的腳步聲似乎告訴人們,她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個人的安危。她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忙碌著,用她已過中年的身軀抵禦著疲倦。
終於有一天,當丁秀蘭開完院里的一個防治非典的會議回來時,對護士長說了句:「我感覺有些冷」,接著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紀,加上長時間的勞累,使她的病情發展很快,持續的高熱和渾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寢食難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蘭仍然沒有忘記醫生的職責。看到診療專家前來查房,她強忍病痛和他們探討病歷,並詳細地將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發展情況記錄下來。她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資料,出院以後我還要好好研究。」
丁秀蘭的愛人說:「我敢斷定,如果她能康復,她還要到第一線去,想攔也攔不住。」
「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采訪,一提起丁秀蘭,所有人的眼圈都紅紅的。科主任朱繼紅說,在急診科,丁秀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老大姐。她心裡時刻想著別人,惟獨沒有她自己。為減輕其他人的負擔,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趕到醫院;夜幕降臨,她的身影仍留在醫院。許多個節假日,她主動要求連續值三班。大家勸她休息,她只說一句:「能幫一點就幫一點。」
每當遇到難處,科里的年輕人都願意向丁秀蘭傾訴,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薩心腸」,總是犧牲休息時間,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急診科的進修醫生多,一些醫生的家在外地,丁秀蘭更是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醫生請到了自己的家中,為他們包餃子,做年夜飯,使大家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
作為黨支部書記,丁秀蘭關心科里每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她常對科里的年輕黨員說:「你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做好工作。」為普及急救常識,丁秀蘭組織支部人員,利用休息時間到海淀區為社區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搞培訓。她常說:「我只是盡我的能力做好我應該做的事。」身教重於言教,在她的帶領下,急診科支部連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蘭心裡想著的還是別人。看到年輕病友心情煩躁,她舉著輸液瓶挨到他們的床前,用長者特有的關懷安慰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呼吸機。有一次,她打電話讓愛人給她包些餃子送過來,當餃子送來後,她卻不吃,而是讓護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餃子分成幾份,送給同病區的幾個病重的年輕人吃。她總是批評護士們進她房間巡視的次數太多,每次護士進來時,她總是不停地攆她們:「快出去吧,別傳染你們!」為了減輕護士的辛苦,她竟夜間不睡覺,自己盯著輸液,任憑護士們怎麼勸她,她總是固執地說:「你們不能太勞累,不然抵抗力會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著,無所謂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蘭被轉到地壇醫院,她對送行的同事們一再說:「離我遠點,不要傳染你們。」在地壇醫院的日日夜夜,丁秀蘭心裡想的還是患病的戰友和堅守在一線的同事。在說話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她讓醫護人員轉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機時,要多抹石蠟油……」
丁秀蘭雖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跡卻在廣為傳揚。在網上紀念館,一位網友用這樣的詩句贊美丁秀蘭:
群芳譜中一秀蘭,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無憾意,
清香長留天地間。
Ⅳ 北京市北京大學歷任校長的名字
1.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漢族,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
2.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3.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北京大學校長。
4.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
5.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6.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7.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
8.張龍翔(1981.5-1984.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9.丁石孫,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 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學校長、教授。
10.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1.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
12. 許 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13. 周 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4)丁教授人民大學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 、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 、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網路-北京大學
Ⅳ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機構設置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世界近現代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歷史文獻學
專門史 漢唐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漢唐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相關教師組成的學術機構。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鄭昌淦和沙知等前輩學者的研究積累為前提,已經建設起了比較合理的學術團隊,團隊成員包括王子今、黃朴民、孫家洲、李小樹、華林甫、劉後濱、孟憲實、韓樹峰、李曉菊、李全德、皮慶生、劉新光、王靜、楊梅、畢波、張忠煒、張耐冬、曹剛華、丁超等人。沙知、田余慶、吳榮增、吳宗國等擔任本中心的學術顧問,孫家洲、劉後濱兼任中心主任。
唐宋史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相關教師組成的學術機構。本中心的學術團隊成員包括包偉民、華林甫、劉後濱、孟憲實、李曉菊、李全德、皮慶生、劉新光、王靜、楊梅、畢波、張耐冬、曹剛華、丁超等人。沙知、吳宗國、田浩(Hoyt C. Tillman)等擔任本中心的學術顧問,包偉民任中心主任。本中心研究的主要課題有:宋代東南村落世界(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包偉民主持)、《天聖令》與唐代政務運行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劉後濱)、唐代史料編年(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計劃支持項目,孟憲實主持)等。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魏堅教授任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考古與中亞考古及中西北文化交流。現有專職研究人員6名,兼職研究員4名。在讀碩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1名。
史學理論研究中心
比較史學研究中心
西歐北美研究中心
生態史研究中心
清史研究所
21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領導董必武同志提議,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開始籌備清史編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同時,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清史研究所。1972年,為落實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經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組。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礎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成立以後,始終以清史研究、培養清史專門人才和纂修《清史》為工作中心,為新中國歷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擁有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六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1989年,中國古代史專業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現為國家歷史學一級學科點所在單位。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經過嚴格評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在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中,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在人員管理上推行擇優上崗的競爭機制,由基地負責人與研究人員簽定聘任合同,定期評估,逐步建立起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運行機制。
Ⅵ 華中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華師的歷史,如果追溯到1903年的文華書院,到現在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百年的教育長河,培養了一代代學子。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有華師學子的奮斗身影。
每一位華師人都為我們的國家做了貢獻,其中傑出的有惲代英,邢福義這兩位校友了。
華師桂中路中段,噴泉廣場側邊,有一座惲代英先生的雕像,便是為了紀念惲代英先生。每年清明,學校都會組織在惲代英廣場獻花的儀式,以此緬懷惲代英先生。惲代英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畢業,惲代英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國民黨的追捕,惲代英於1931年被害。今天華師仍然紀念這位革命先烈,就是要廣大華師學子銘記歷史,記住前輩們的鮮血苦難,珍惜現下的和平歲月,奮發向上。
【惲代英廣場】
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專業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專業從1983年起招收研究生。1985年在劉志筠教授的主持下開始招收本科生,並同時宣布建立專業。本專業的畢業生得到各級廣電媒體的高度評價。在已畢業的本科生中,有一些已經在廣播電視工作一線成長為中層領導,還有更多同學擔任了中央及省市級台的製片人、欄目負責人,多人獲得過全國最高級別的新聞獎項。人大廣電專業實力現已名列本學科國內教學科研的前列。
本專業的教學、研究方向是廣播電視理論與廣電新聞實務。教學兼顧廣播電視實踐操作與兩大媒體傳播理論的介紹;理論研究主要關注在該領域發展過程中傳播規律的揭示和對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進行深入思考;實務則貼近廣播電視傳播實踐展開,主要解決兩大媒體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提出相關可操作性建議。
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掌握當代新聞理念、職業素養和傳播技能的高層次廣播電視人才。畢業研究生須具有扎實的新聞理論功底、較寬的知識面、較高的外語水平、較強的廣電業務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能在廣電媒體、新聞院校、新聞科研機構從事廣電新聞采編、教學與科研等工作;或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它相關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廣播電視傳播學於2009年開始設立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廣播電視傳播史研究、廣播電視傳播理論研究、廣播電視傳播實務研究、廣播電視數字化傳播研究、廣播出鏡與主持研究和國際廣播電視傳播研究。
廣播電視專業現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廣播電視實驗設施,包括擁有500平方米的廣播電視演播室以及先進的網真系統,廣播電視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即可通過實驗室學習包括廣播錄音、電視拍攝、非線編輯及演播室播音主持等全部專業內容。 專業概況:
本專業作為新聞與傳播學之下的二級學科,獨立進行碩士、博士招生是在2004年。但此方向在傳播學學科下一直存在並有較長歷史,由喻國明教授等領銜開拓創新,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不少成就。教學方面已為國內該領域學、業兩界培養了不少高層次人才,在科研方面,該專業人員在實證研究、市場調查、理論與實務研究等方面都有較好的建樹,若干年來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相當數量的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等,成果在學、業兩界被廣泛認可,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
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傳媒經濟理論與傳媒經濟實務。理論研究主要是解決在該學科發展過程中理論體系的完善問題,對傳媒經濟發展提出一些深入的、終極性的思考等;實務則貼近傳媒經濟實踐展開,主要解決傳媒經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關可操作性建議等。
研究內容:
本專業是從經濟學角度對傳媒業的運作進行研究,以傳媒業的經濟行為為核心內容,涉及到內容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廣告資源的生產與銷售、傳媒業的產品及特性、傳媒業的盈利模式、傳媒業的政府規制、傳媒業的發展趨勢及戰略等等,產業發展當下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研究重點。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傳媒業界、政府機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培養高層次、與國際接軌的研究人才、教學人才和實務人才。
專業師資力量:
專業有四位教師,分別是博士生導師喻國明教授和周蔚華教授(兼職博導),碩士生導師張輝鋒副教授、丁漢青老師,以及韓曉寧老師。
對外學術交流:
在對外學術交流方面,除積極走出國門、參與學術交流外,還經常舉辦國際性、全國性論壇,其中2006年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承辦了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大會;另外,經常聘請境外該領域優秀的研究者來學院開設課程、舉辦講座、進行交流等;此外,教研室與該領域國際知名學者皮卡德教授主持的瑞典延雪平大學媒介管理與商務運作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機構建立了經常的信息交流。
主要專業課程:
主要專業課程有《傳媒產業發展研究》、《傳媒經濟研究》、《廣告經濟學》、《傳媒經濟專題研究》等。
畢業生主要去向:
已畢業的學生,博士生主要是在高校教師、高等研究機構、大型傳媒的研究部門等,碩士生主要在傳媒單位的經營部門、市場中著名的傳媒公司、以及一些大型企事業單位擔任管理型職位等。
Ⅷ 丁秀蘭的故事。
丁秀蘭,女,年出生,1970年參加工作,197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歷任北京朝陽醫院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中共黨員,生前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
為搶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4月22日,丁秀蘭被轉到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關注丁秀蘭的治療搶救工作,有關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丁秀蘭。入院第3天,地壇醫院組織了院內專家會診,對她患重型SARS進行了確診,決定給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機體免疫的治療。
5月2日,丁秀蘭呼吸困難加重,醫院當夜組織朝陽醫院、復興醫院知名專家參與組成的治療搶救小組。5日,丁秀蘭的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呼吸頻率每分鍾30次上下,血氧飽和度為85-89%。6日,專家組請來人民醫院、協和醫院、北醫三院、朝陽醫院、復興醫院、地壇醫院的21位專家和特意由廣東趕來的肖正倫教授一起會診。會診意見認為,丁秀蘭目前存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應立即輸注新鮮血漿、血小板及肝素進行治療。 10日,鍾南山院士和北醫三院趙明武教授、朝陽醫院王辰教授等親臨指導搶救。11日,市裡再次組織北京、廣東的27名專家會診,認為丁秀蘭已處於多臟器功能衰竭,建議施行床旁連續血液濾過治療。當日,醫院緊急施行了床旁血液濾過透析,治療持續24小時後,又進行了分子吸附再循環的新型血液凈化治療。
2003年5月13日清晨4點15分,丁秀蘭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崗位。
Ⅸ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團隊
專職研究來人員:
劉大鈞教授、博士生源導師
顏炳罡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曉毅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忠軍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玉建教授、博士生導師
顏廷利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新春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濤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原明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保貞副教授
兼職研究人員:
李學勤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蕭漢明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立升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
梁韋弦吉林師范大學中國思想研究所教授
陳居淵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郭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教授
孫熙國山東大學馬列部教授
Ⅹ 中國國學院的主要成員
根據我院事業發展需要,特面向海內外聘請相關專家、學者、名流擔任我院特聘名譽顧問及顧問等。
同時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員。另外還向社會招聘兼職研究員、副研究員等。
以上各類人員名單發布如下: 丁光訓 全國政協副主席、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
葉選平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
孫家正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丁衡高 國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士
向守志 南京軍區原司令員
韓培信 江蘇省委原書記
梁步庭 山東省委原書記
劉忠德 中國文化部原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高占祥 國家文化部原部長、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
張連珍 江蘇省政協主席
韓喜凱 山東省政協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吳良鏞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士
張存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原主任、中科院士
虞兆中 台灣大學原校長、著名教育家
王賡武 香港大學原校長、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
南懷瑾 台灣著名國學大師
董光壁 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汝信 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國學教授
邢賁思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求實》雜志原總編
王治國 全國工商聯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家協會理事長
朱高正 國際易聯副會長、台灣歐洲文教基金會會長
杜維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新儒家學者
吳愛蓮 國際易聯顧問、澳大利亞易玄信息生命科學研究會主席
蘇新鑾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王予 世界華商聯合總會秘書長
賀興桐 世界華商聯合會總會長、世界宗教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
張豈之 西北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項 平 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
司元忠 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原校長
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
姜建中 南京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
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
張際春 國防大學將軍
盛昭瀚 東南大學原副校長、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院長
馮致光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董健 南京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
丁瑩如 南京大學教授、匡亞明先生夫人
王斌泰 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
溫希凡 天津南開大學原黨委書記
王恆 南京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美國加州蘇浙滬同鄉會會長
李惠國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科協研究員
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
孫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易聯秘書長
劉華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主任
徐寧 南京市物價局局長
毛衛華 南京市工商聯黨組書記
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長
趙忠令 南京工程大學原黨委書記
許敖敖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
龍安定 浙江省原政協主席
羅一民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委統戰部部長
劉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王助安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張國敏 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原副主任
張繼禹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陳光 山東省省長助理
孫永春 貴州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
沈先啟 貴州省畢節市委書記
李宏鳴 安徽省黃山市原市長、宿州市委書記
辛冠潔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儒聯原副理事長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弓克 吉林孔子學院院長、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
馬燦榮 中國外交部原部長助理、中國駐德國大使
沈善洪 杭州大學原校長
張瑞敏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
張近東 江蘇蘇寧集團董事長
薛樂群 江蘇中江集團董事長
祝義才 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
劉積仁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鄒宏基 台灣新亞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總裁
崔波 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原書記處書記
耿乃凡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局長
王惠榮 江蘇國信資產管理集團總裁
黃宏亮 江蘇省海外企業集團總裁
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
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
金毅 招商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胡慶華 民生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孫泳倫 無錫天仁集團董事長
院務委員會為本院最高領導、權利、決策機構。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特聘請海內外有關人員組成。組成名單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石連同 中國國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創始人、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原總秘書長
閻韜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原主任
盧央 中國國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司元忠 南京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南京人口大學校長
周加才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兼省宗教局局長
張同斌 國家交通部江蘇海事局局長
張中華 南京軍區將軍
余敦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導、北京大學教授
丘亮輝 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曹鳳泉 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
顏石安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
賴永海 南京大學博導、教授
楊向群 國家發改委司長
韓愛興 國家住房建設部司長
楊伯強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
毛衛華 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工商聯黨委書記
高以儉 江蘇省文聯原副主席、江蘇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薛樂群 江蘇中江國際集團董事長
劉長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其成 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
石小梅 江蘇省演藝集團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
姜喜運 煙台恆豐銀行董事長
劉康 山東省泰安市政府秘書長
鄭武樾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
楊世華 江蘇道教協會會長、茅山道院住持
吳炳志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隆相 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南京棲霞山寺方丈
沈長明 江蘇天一集團董事長、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
楊宗義 江蘇福中信息集團董事長
朱建進 煙台裕豐實業集團董事長
劉茂富 江蘇鎮江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馬士俊 江蘇明城集團董事長
辛長寶 常州寶盛集團董事長
顧小榮 南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
姚兵 南京大學產業集團副總裁
程朝暉 香港美容學院院長
孫玉 南京金陵飯店黨委書記
院長:石連同
副院長:閻韜 盧央
秘書長1人(待定)
副秘書長3—5人(待定) 閻韜 盧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繼旨 洪家義
石連同 顏石安 賴永海 劉長林 劉大鈞 張其成
丘亮輝 劉蔚華 吉文輝 曾仕強 周齊 管 峻
丁瑩如 樓宇烈 錢遜
(以上名單職務、職稱見前已標注)
周加才 曹傳仁 毛衛華 高以儉 石連同 石小梅
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就業辦主任) 劉康 劉茂富 朱建進
薛樂群 馬士俊 楊宗義 楊世華 沈成明 劉學忠
彭慧(江蘇中華文化學院副校長) 張曉平(山東濟寧市中區人大主任)
孔德墉(香港) 崔百強 鄭武彬(台灣) 顧小榮
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程朝暉 孫玉 周繼旨南京大學教授閻韜南京大學教授
盧央南京大學教授洪家義南京大學教授
吳新雷南京大學教授石連同南京大學教授
朱劍南京大學教授顏世安南京大學教授
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陳謙平南京大學教授
辛冠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洪修平南京大學教授
張連珍江蘇省政協主席余敦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
高占祥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張豈之清華大學教授
唐明邦武漢大學教授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
錢遜清華大學教授劉大鈞山東大學教授
朱維錚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宋志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孫長江原《中國科技報》主編沈善洪浙江大學教授、原杭州大學校長
周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黃為一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呂紹綱吉林大學教授陳乃蔚復旦大學教授
吉文輝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阮榮春上海大學教授
齊儆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惠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劉蔚華山東省社聯主席、教授張其成中國中醫葯大學教授
張志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俞孔堅北京大學教授
丘亮輝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會長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許敖敖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唐慶銘新加坡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
成中英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校長陳鼓應台灣大學教授
唐亦男台灣大學教授於希賢北京大學教授
吳星瑩馬來西亞道家學術研究會會長尉天池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白樂桑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施寒微德國哥延根大學教授
孫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梁雪天津大學教授
劉笑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賡武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教授
山田利明日本東洋大學副校長曾仕強台灣智慧大學校長、教授
趙榮澄台灣大學教授亢亮天津大學教授
丁冠之山東大學《文史哲》教授錢志新江蘇省發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趙駿河韓國儒學研究專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學研究專家
蘇新鋈新加坡儒學研究專家顧彬德國儒學研究專家
汪忠長美國美西易經學會理事長鄒宏基台灣光武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傅淑芳山東《老年雜志》原社長郭次儀香港「百草堂」董事長
湯恩佳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博士姚偉彬澳門儒學研究專家
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續譜協會會長程艾蘭法國儒學研究專家
呂武吉澳大利亞儒學研究專家陳啟生馬來西亞孔子研究會秘書長
鄭彝元泰國儒學研究專家斐文波越南儒學研究專家
鄭武樾正大集團資深總裁陳光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徐寧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耿乃凡江蘇省廣電廳廳長
喻繼高江蘇省國畫院管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郭貽賢印度尼西亞儒學研究專家高以儉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
曹鳳泉國際儒學聯合會秘書長楊麗麗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
任法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王策《環境易術》雜志主編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韓愛興國家建設部科技司長
楊向群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
石小梅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孔愛萍江蘇演藝集團昆劇表演藝術家
楊世華茅山道院住持、江蘇道教協會會長邵偉華廣東易學專家
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顧問霍斐然四川易學專家
李仕澄東南大學教授王遠林廣西桂林陸軍學院教授
釋寬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蓮花江蘇省南京雞鳴寺方丈
妙湛福建省廈門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方丈
釋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
隆相南京棲霞寺方丈傳義南京毗盧寺方丈
曹傳仁江蘇省紀委原副書記級張樹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
楊伯強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長沈長明南京廣夏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
鄧千建設部《中華建築報》社長劉學忠江蘇中泰集團董事局主席
楊宗義江蘇福中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洪萬康台灣大潤發超市有限公司副總裁
馬士俊南京明城集團董事長匡榕榕美國保險業駐中國首席代表
蔣義海江蘇省文聯一級畫師李秋寶南京火車站原副站長
韓景增南京軍區通訊總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黃山旅遊集團總經理
陳大文南京金盛集團副總裁傅斌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
毛利人江蘇出版集團鳳凰台飯店總經理王振義南京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
李娓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黃正明南京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
楊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張月軍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續文利香港中旅投資集團公司黃賢安江蘇南京畫家
慧聞湖南省汨羅佛果寺崔百強華潤蘇果超市有限公司發展總監
諦如南京棲霞寺楊淑琴江蘇省中醫院口腔科主任
寶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樂部秘書長溫勇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教授
曾建平江蘇廣播電視台新聞部江雅琦香港宋慶齡金鑰匙培訓基金會會長
胡正良南京海關政治部辦公室副主任王鍇香港開益出版社社長
阮國安馬來西亞吉隆坡易經學院院長邢東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黃淦波廣東東莞市觀音山集團董事長劉金斌江蘇省南京市
張清淵台灣「五術」總會名譽會長張樹淮江蘇淮安市
馬文章河南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張興利江蘇省經協委原總經理
陳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總裁陳廣德江蘇新沂市政府協副主席
傅亞超海南省海口市劉開文貴州省貴陽市
趙岩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
彭松樺新加坡程中山東省巨野
鄧海一北京市許兵(永昌)南京寶華山隆昌寺
茅懿鑫泰國一統公司 張代祥山東省濟南
駱家清江蘇南京 卞長華江蘇省南京
韓元茗北京張開新福建莆田
劉東靂海南海口張正亞江蘇省淮安
張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書法協會
陳國華浙江溫州黎沛泓江蘇省南京
張一指甘肅省蘭州市 範文舉河南省國學促進會
張西川北京沈峰江蘇省崑山市
黃恆堉台灣榮柱台灣
郭仁德福建廈門市
孔強衛南京孔子後裔聯合會
余揚元南京
金守平雲南省楚雄州